乡村里的中国

HD国语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2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3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4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5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6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3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4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5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6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7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8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19乡村里的中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乡村里的中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片由著名摄影师和纪录片导演焦波担任总导演,此前他的《俺爹俺娘》和《亲吻春天——俺和俺的地震孤儿》系列曾在中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尤其是《俺爹俺娘》系列曾感动了无数儿女。  这一次《乡村里的中国》焦波仍然把镜头对准了其老家——山东淄博,不过拍的不再是自己出生的村庄,而是沂蒙山革命老区沂源县杓峪村。影片以一个小村庄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迁、环境保护、农民的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等诸多社会现实话题,既生动有趣,又深刻感人。  焦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拍摄这部纪录片,他和他的摄制组在杓峪村里呆了整整373天:“村里一共有167户人家,我们去了之后是第168户。”而焦波的摄制组,除了他一个人年龄较大(接近60岁),其它四名主创的平均年龄只有20出头:“所以我们这个片子展现的不仅是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而且是站在年轻人的角度去展现的,我相信也会受到年轻人喜欢。”  最373天时间里,《乡村里的中国》摄制组和当地村民一起吃、一起住,成了一家人拍摄了近1000个小时的素材,最终剪辑出大约两个小时的精华。  曾多次执导央视春晚的金越认为,《乡村里的中国》直观鲜活地呈现了中国农民不同个体的喜怒哀乐、家庭关系和民俗民风,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影片结构充满张力,故事复杂,线索清晰,画面朴实,剪辑流畅,同期声音录制完美,“是这个时代有记录意义的、不可多得的中国农村生活标本。”杨门女将之战地情缘白鸽岛跨越星河来爱你远大前程·双龙会假面骑士×假面骑士 Ghost Drive 超MOVIE大战Genesis传奇之王毒家新闻女招待鸟瞰人生小秘密风骚律师 第四季干旱地狱通话东北新青年洋炮进村花之不死鸟病毒某个男人被光抓走的人毁灭者科南舌尖上的欧洲奔月财富幻梦 拉丁美洲最大致富骗局怪医唐慎微利力姆1934警急任务罗戈帕格沙家十五女英豪假如动物会摄影蔚蓝海岸 N°10痴男狂女两世情风在吹黑寡妇狮子山下的故事国语版站在你的角度看我 第二季德累斯顿大轰炸(上)谈判专家 交渉人麻辣冤家迪恩·斯潘雷青春时代2超声红粉联盟1992守财奴性福演算法第二季为亲爱的我致上杀意

 长篇影评

 1 ) 梦想不灭

一个乡村的故事。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倒不如择一地,安度。
拿着人肉换猪肉。
走了比死了强。
剜大腿的肉贴脸上。
有钱王八座上君,无钱君子下流胚。
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对这个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花十分代价之后得不到三分收入,我觉得熬这个时间都熬得心疼。

不论身处何地,又是何种年龄,只要还怀有梦想,就依然可以去追逐。
老人家热爱琵琶的心不死。
锅碗瓢盆交响曲。
人得吃饭得活着,精神也得吃饭也得活着。

 2 ) 这也是我的故乡

偶然在一个电影网站点开这个片子,剧中人物一开口,就吸引住我了,因为他们讲的就是我家乡的话。再仔细看,是淄博,隔壁市,那个村子离我们家100公里,开车两个小时。他们的方言与我们那几乎一致,他们的口头禅与我们也是一样,不知是不是摄像头存在的原因,口音略微有那么一丝差别,纪录片的语调更接近普通话一些。

虽然生在农村,却因读书的原因,从未深入了解过。反倒是这部纪录片,让我回头想想,似乎找到了自己熟悉的一些乡亲的影子。

跟文艺青年杜深忠一样,我们村也有一个不爱农活的文艺青年,但是,他最后凭着自己文艺细胞做根雕艺术离开了我们那不算贫瘠的土地。算是一种幸运吧。这样想想,在农村也不是没有出路。

也许因为身在农村,一切都习以为常。

其实每个村都有那么几个“能人”,或成为八面玲珑的村干部,或做生意发家致富。而其他的普罗大众,有性格泼辣的大婶子,有吃苦能干的大娘,有闷不吭声的大爷大叔,也有软弱的大部分。

其实每个村,也有那几个不幸运但人。有人打了一辈子光棍,有人穷困潦倒。输入这些文字的时候,因为时空的脱离,心里会有一些酸楚,但回到家,面对他们,会喊一声叔或者大爷,熟识如自己家人,仿佛他们一直就是这个样子,看起来开开心心、乐乐呵呵,与我们并无二致,并无实质差别。

从更高但视角来看,我们的确也没有差别。穷或富,贫困或发达,只是形式不同而已。我们都是在过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回去生存,我应该会如老僧入定一般,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看不惯但不出声。更希望自己无所谓看惯看不惯。

 3 ) 守不住的传统,回不去的家园

作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所发行的纪录片,这部《乡村里的中国》挺出乎我的意料。除了片名过于宏大,形式上稍显做作之外,影片整体上还是显得很真实。从媒体采访得知,该片的导演带着剧组成员,就在影片所拍的鲁中这个小山村里,租房而居,一住就是一年多。他们与村民已经混得相当熟稔,因此当镜头对准这些村民时,他们的表情已是很自然。在普通观众的印象中,中国大多数农村也许就是如此。

影片不像以往的中国纪录片那样,它没有刻意的煽情,亦无固定的主题,只是用镜头记录着杓峪村的生活,他们一年四季的劳作,他们的酸甜苦辣,灰暗生活中的些微期盼,委曲求生中的无尽辛酸。影片重点关注了村里的几户农家,事无巨细地记录了夫妻之间的俏皮斗嘴,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邻里之间的激烈冲突,干群之间的互信缺失。影片以过年始,再以闹新春终,红白喜事,婚礼葬俗,均作了细致的表述。总的来说,呈现了农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纪录片触摸到了现今中国农村的现实。

导演焦波即是出生于这片位于沂蒙山区的土地,他以摄影作品《俺爹俺娘》而闻名,这是他的故土,无疑对这片土地充满着深情。不过,在此部影片中,他收起了浓厚的亲情与乡愁,而是以冷静的目光来审视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在这部纪录片中,田园牧歌式乡村的温情面纱消逝了,而以其赤裸裸的本来面目呈现于观众面前:乡村生活艰辛而无序,卑微而残酷。就如影片中的杜深忠所感叹的,“这里的土地不养人!”

在杓峪村里,尽管村民们都还过得去,至少在电影中还没有赤贫之人,但普遍都不富裕,都还在为生存而挣扎。这是一个以种植为主的小村,除了粮食还种有苹果,显然,在中国目前的情势之下,这样依赖土地的老百姓很难过上富足的日子。因此,杜深忠为了一把690元的琵琶而“心心念念”很久,最后买了还得向老婆虚报价格;张自军只能外出贵州打工,“以人肉换猪肉”,在建筑工地上丢了性命;磊磊很小时就被母亲抛弃,靠有精神病的父亲独自抚养大,但每次回家“都感到很烦”;摄制组的女房东因琐事被邻居打伤,所种的果树苗也被人淋了除草剂烧死,一直到处告状寻求解决;连村主任张自恩亦是烦恼不断,因修路砍了村民的树而被追打,又遇村民不断查账而火冒三丈;农户所种的苹果丰收了,但却很难卖出,价格也比以往低了许多……

这一幕幕并非让人欣喜也并不光明的场景,展现的恰恰就是农村的现实。而正是这些场景,才让观众感到影片的真实。其实,《乡村里的中国》所反映的这个村庄的矛盾,已经显得相当温和了,冲突矛盾尚属可控状态。干群的冲突并不激烈,乡村的传统有迹可寻,道德的底线亦有守住,家庭的亲情尚存。一方面是由于村民们面对着摄像机,自然会有一种行为与言语的尺度把握;同时导演也无法将镜头伸入每户农家,去捕捉更多的黑暗之事。另一方面,影片中的村庄尽管贫困,但毕竟位于较为发达的东部,相比广大中西部农村,已然是天上地下,在鲁西南的这个小村,至少温饱无虞,村庄仍运转如常。

现实中的农村,其实远比电影中的村庄残酷得多。有很多的矛盾已经相当的普遍,而且尖锐化。如税费的情况,如计生的情况,如村组织溃烂的情况,等等。如此这些矛盾,在一些地方已经激化,冲突更是四起。就我所了解,在电影所反映的山东,二三十年前就流行一句口号:“喝药不夺瓶,上吊不解绳。二十年不变。”这是挂在当地许多乡政府的对联,针对的就是计划生育,其血腥与冷酷,让人不寒而栗。至于农户之间家庭内部的矛盾,也充满了血淋淋的味道。也就是在山东的一个村子,兄弟俩在家产上的争执,哥哥竟用锄头将其弟弟砍死。这个例子虽然极端,却并不少见。这些年,我们在媒体上网络上,皆可见到这样的描写。田地的凋敝,青壮劳力的流失,恶霸的欺凌,亲情的淡漠,性关系的混乱,道德的崩塌,在很多村镇中都不同程度存在着。

即使是并非如此灰暗还有着许多光明面的本片,在观看的过程中也是数次哽咽,有一种悲凉的感觉自胸中涌出。电影里的村民的确没有生存之忧,生活整体还算过得去,但影片所展示的生活场景,显示出这是一群处于边缘的群体,他们的生命亦如浮萍一样,飘零而无所依托。在这样的村子里生活,一切都得靠自己挣扎。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与外界也甚少联系。除了整天辛勤劳作,老夫老妻之间偶尔斗斗嘴,似乎别无需求。即使到了春节,也只是村子里的人上台表演,自个乐呵乐呵。苹果丰收了,也是单家独户的与外面经销商去谈,卖高卖少卖得出卖不出,也只有靠运气。很明显,在杓峪村这样的乡村中,农民处于一种矛盾的状况中。一方面,在村里四处可见权力的影子,户籍制度等各种管控措施,将村民死死地限制在这块土地上;另一方面,农民们却又是一群无人关照的人,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自生自灭。没有协会与组织来帮助他们,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着自己所不熟悉的世界。从村主任张自恩尴尬的境况中,我们也可知晓村委会也是力不从心。

影片里杀树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从县里下来的驻村干部要为小村子带来新气象,修宣传栏、铺水泥路、建小广场,挡路的几棵粗壮大树三下五除二就被撂倒了,引起村民不满。树是村民们的私有财产,片中并未表现发怒的村民面对财产损失后应该得到何种补偿,村里的领导也未给出什么合理的解释。没有一个理性的沟通渠道,双方只是充满粗暴的对抗。杀树,勾勒出外来者对土地的隔膜与冷漠,生息于此的村民对外面世界也是心生惶恐。乡村生活在来势汹汹的改变面前,无力、退缩,毫无招架之力,外与内并无良性互动,片中的杜深忠指责外面来的“教授、专家都是骗子,全是推销化肥种子的贩子”,可想而知,这对固守家园的人们造成了多少伤害。如果还用浪漫与乡村生活挂钩,那就不谙世事了。田园之歌其实已经微弱黯哑,田园风光也随之黯然失色。

这样的乡村,已绝非人们理想中的家园。村庄犹如荒岛一般,孤零零地被抛置于群山之中。村庄里的农民,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这片土地之上,不管是否愿意你也别无选择。在这样的乡村中,留给这些村民的其实只是活着。他们无法有更多精神上的要求。影片中的主角乡村秀才杜深忠就是这么一个悲情人物。他上过高中当过兵,做着文艺的梦也见过外面的世界。他不满足于村庄里现状,不甘心于除了劳作就是吃喝拉撒,关注着“精神也吃饭也得活着”。然而,他却别无去处,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徘徊于这块故土。他说,“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对这个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花十分代价之后得不到三分收入,我觉得熬这个时间都熬得心疼。”其实,无奈的不仅仅只是杜深忠,还有谁愿意固守在这片土地上?所谓的乡村田园牧歌,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梦想而已。不断外出打工的人群,也不只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恐怕还有精神上的原因。他们离开故土,其实就意味着对这种生活方式的不满与背弃。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乡村是传统的固守者,是文化的最后阵地。中国数千年的政治变迁,有着治不下县的传统。乡村社会其实一直是处于自治状态的,是由乡绅来治理的。拥有知识与财富的乡绅阶层,依靠着宗族的力量,扎根于乡村社会中,充当着国家、社会与家庭之间的桥梁。费孝通先生在其《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中,对此皆有很好的阐述。那样的乡村社会,是一个慢节奏的社会,有着讲究亲情的家庭,有一套惯常的礼仪规范,也有一套娴熟的办事程序,传统虽然在不断地调适,却也安如泰山依旧统治着。官府的手,其实是很少伸及到这种乡村组织中来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断地孕育着人才,进入到外面的世界,但他们的家族他们的根仍在乡村,也是他们最终落叶归根的地方。因此,在乡村中,总是有着有文化也有见识的人。他们在中国乡村拥有极其强大的影响力,也决定着当地社会的生态。专制的统治得通过他们来执行,而当地民间的传统又左右着他们的行动。

但在费孝通先生写作《江村经济》时,已感叹其所调查的开弦弓村显露出乡村社会的衰败,他认为这种衰败是由于政治体制而引起的。其实我们细读《江村经济》,还是能看到传统在这个乡村还有着相当大的力量,从官府机构的设立到其运作,基本上还是遵循乡绅治理模式的。而真正对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摧毁,恐怕还是在四九年之后。权力的触觉已经延伸到乡村,甚至深入到每户家庭,所有的组织与个人都变成了国家权力链条中的一环。原来的社会肌理已经被破坏,社会组织或者社会中介已经被摧毁,政府组织统管着一切,从生产资料到吃喝拉撒。户籍制度将农民捆绑在了土地之上,除了当兵招工或者升学,很难离开生养自己的这片土地,而能够离开的人又是凤毛麟角。以前的乡绅治理人才其实是双向流动的,乡绅在做官之前留在乡土之中,在退职之后又回到乡土。而现有的体制对于农村人才则是竭泽而渔,只能向上流动,而没有回流的机制。传统的丧失与人才的匮乏,让曾经充满生机的乡村迅速地衰败,我们再也回不到梦想之家园。

《乡村里的中国》当然留给人们以希望。磊磊终于去看望从小抛弃了自己的母亲,又在唱歌中向抚养自己长大的父亲表达感谢之情;村长张自恩也在积极地寻找着投资者,想发展村里的旅游业;而电影中出现的年轻人,或升学或当兵或嫁人,都有了一个更好的归宿。这些农民的后代们终于走出了故土,将去过他们父辈所梦想的城市生活,也将他们所熟悉的乡村生活抛在了身后,不会再回来。随着他们的离去,乡村将会更加凋敝。这是无法阻止的趋势,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但如杜深忠们一样老一代村民,却依然还得陪伴着这块他们并不热爱的土地终老。

 4 ) 关于《乡村里的中国》三刷有感

一、关于三刷的缘由。

最近在拍草根主播的纪录片,想弥补一下阅片量,后来看了很多类型化纪录片,专题式纪录片,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纠结在想要不要再回看一些老片,就又翻到了豆瓣,想再品一下,学习一下转场的方法,学习一下音乐的剪辑使用,以及所谓的纪录片故事线的把握。

二、关于选择看《乡村里的中国》。

老家山东潍坊,看到老家方言纪录片格外有感,前段时间在IDF2020看了《潘家湾》,在现场QA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提样本与效仿,将《乡村里的中国》与《潘家湾》对比,由于小编之前在湖北黄冈读书,对两部电影的人情与地貌都很熟悉,所以选择再看乡村,又感叹一笔。其次是接近2021年春节,在寒假的空窗期想选择一题材与角度,拍一下山东家乡,拍一下春节,暂时没想到切入点与选题人物。

三、关于故事线。

三组拍摄对象,通过村主任串联起来,一年多的拍摄周期373天,通过节气串联起时间线,其中三组拍摄人物中经历了婚丧嫁娶,家庭矛盾,村民矛盾各种,相对客观的乡村真实表达,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官民关系等,有很强烈的矛盾冲突与化解过程,因此看点很强。

四、关于影像风格。

镜头冷静真实客观,体现在更多的以固定镜头来拍摄,这一点能够做到确实很难,只有在经过实操才能明白,片中有韵味的镜头不占少数,固定恶、设计感强,具有独特艺术感的真实镜头,这个度被摄影师把握的很好。很赞赏也很值得学习。

五、关于真实。

这是纪录片人绕不过去的坎,无法评价是否有扮演的成分,只能自我地认同这是一种客观真实,至于村民在摄影机面前是否存在表演,度不好把握,有时候简简单单从情怀看一部纪录片是一种享受,没有必要去过度阐释分析,以事件为牵引深入的走进村民家庭,能够冷静的拍摄到生活琐事的素材,当属不易。

很出色的影像表达,很接地气,若是我来选题可能很难选择离家很近的题材,目前没有能力做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与绝对客观的表达。

 5 ) 从片名说起

1. 作为一部获过华表奖、拿了龙标,正计划上院线的电影,《乡村里的中国》至少有三个不那么容易吸引观众买票的地方:这是一部纪录片;这是一部乡村题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的片名如此庄重而宏大,似乎难以轻松观赏。 2. “没想到这么好看,我以为会特主旋律。”不止一个观众说了类似的话,尽管观看试映的观众多是受推荐而来,影片“很好看”这点还是令不少人意外。不少人建议焦波给电影改名,认为现在的名字不够吸引人,像宣教片。(有人建议说可以改叫《苹果熟了》。)事实上,这部片子最初还有个很科教片style的片名,叫《24节气》——这个ms吸引人买票的难度级更高。 3. 2012年正月,焦波带着临时召集的团队——5个平均年龄不足21岁、没什么拍摄经验的年轻人住进山东淄博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以300块钱的月租费租下一个小院,自立春到立春,他们在这里住了373天,用摄像机在24节气的时间线上记录下一些始终存在却从未被展现的画面和话语,从乡村日常中发现充满情节和细节的中国,一些内容在人们意料中,另一些在意料外。 4. 拍摄前,焦波把风险讲给团队每个成员听。 1987年出生的四川传媒学院大四学生剧玺博一直在尝试影视创作,觉得有机会拍片子“正合我意”,他是这部影片的导演、摄影和剪辑。 剧玺博校友、1988年出生的导演和摄像李梦龙想大不了就当复读了一年,他跟焦波说“我现在在农村,社会最底层,即使拍完片一无所获,也可以去别的地方接着往上走。”焦波回复他“我们都是这样”。 毕业于淄博职业学院,1990年的制片主任、会计和司机刘晓晨从焦波5年前在汶川拍汶川孤儿时就跟在他身边,虽然在城市长大,对要过一年乡村生活,他的感想是“我的适应能力很强”。 刘晓晨的师妹、助理和场记,1992年出生的陈青满心好奇,当这是工作前的实习和社会体验。摄影助理北川当时15岁,是焦波收为徒弟的6个汶川孤儿中的老大。 5. 除了刘晓晨和陈青,所有人的家都在农村,而除了李梦龙学的是编导,其他人的专业五花八门,从广播电视新闻到计算机和声乐。焦波不担心没经验拍不出东西,“我做摄影就不是人家那种特别灵活的人,出去一次一张好片子,我要用30年拍我父母,5年拍汶川孤儿,这么来拍一组好片子。冯小刚3个月拍一部电影,我们几个人用一年,4天拍1分钟行不行?耗吧。” 6. 接到任务时,离必须开机的立春只有二十几天,焦波回熟悉的淄博老家找村子,15天跑了十来个村,他发现包括故乡在内,很多村子都和村民一起变得“不城不乡”,“冯骥才说每天都有80多个村庄在消失,我不知道是不是真这样。” 最后他们在沂蒙山区腹地找到不大不小、不穷不富的杓峪村,这里在变化,但还保留着立春时涂红羊角和给小孩缝春鸡的习俗。它是城镇化道路上很多跑在前头的村子的昨天,也是一些更封闭、更传统的村庄的未来。 7. 考察时,焦波遇到两个放假在家的大学生,学导游的杜滨才说村里每年都自办春节联欢会,他是主持,红头发、高个头的杜海龙会跳迈克•杰克逊的太空步,有个为供他读书十几岁时辍学打工的姐姐。焦波来到杜海龙家,发现杜海龙父亲杜深忠是个爱看书读报练书法的农民,妻子张兆珍经常为丈夫的“不务正业”跟他打嘴仗,“俺俩这一辈子,就是一个战争片。”这对夫妇后来成了《乡村里的中国》的主角。 8. 2012年2月,焦波领着团队进村,用电信手机号的剧玺博和用联通号码的李梦龙很快发现手机没了信号。村里路都是上下坡,第一天拍摄,陈青走了几步就累得不行。山里早春格外冷,晚上睡觉,焦波靠把一只脚放在另一边膝盖下来暖脚。手头宽裕时,他们去邻村小餐馆“下馆子”,手头紧张了,就一起做菜,为该谁刷锅刷碗闹过几回矛盾。 在村子里,他们度过了间隔时间最久才能洗一回澡的冬天——每隔十几天,才集体赶赴车程2小时的县城小宾馆开个房间,排队洗。他们每天都在村子里边转边看,“只有村里的小狗能跟我们比。”李梦龙说。 “苦中有乐,我们养过6只狗,2只鸡,1只羊,院子里种了南瓜豆角丝瓜,房间里挂个投影屏,偶尔放点电影,管这叫‘天堂电影院’。”焦波说。 9. 当村民们习惯了这群外来人,不再跟在他们后面看,在摄像机前无所顾忌地说话,他们真正成为杓峪村“村民”。 10. 土地上长得出庄稼,长得出果树,也长得出奇花异草。 今年60岁的杜深忠一辈子家徒四壁,心思从不在地里。他读过高中当过兵,34岁才结婚,婚后没两天就丢下妻子跑去北京上鲁迅文学院培训班,他几十年天天看《新闻联播》,能跟人聊巴金谈李白说国家大事,他也爱音乐,会一脸严肃地拉跑调的二胡,自从村喇叭里播过一次《春江花月夜》,就心心念念想要一把琵琶。因为干活不行,爱做“没用”的事,杜深忠在村里并不被高看,村支书张自恩的奉承话是这么说的:“你是个才人,就是果树管的少”。 “我20岁时的愿望到今天都没放弃。”说这话的杜深忠黝黑、干瘦,一脸皱纹,他的愿望是拥有一间书屋,“窗户明亮,阳光照进来,屋里都是摆满书的书架,门口放块泰山石,刻上‘松石书屋’”。焦波说“如果没从村里出来,我就是你这样的人。” 梦想面前,没有城乡,在沉默的乡村,有很多异于人们固有想象的“杜深忠”。 11. 最打动焦波的,是杜深忠掏心窝的一句不那么“正确”的话:“我从来就不热爱土地。”后来许多农民出身的观众对这句话共鸣,土地给了农民什么?人们为什么以为他们一定热爱它? 从村支书到村民,片里人物都说过一些不怎么“正确”的话,“有人说这些话不合适,我说不是那种年代了,敢说话是种社会进步。”焦波说,“我觉得领导干部能容忍老百姓说说过头话,也希望尽可能听到老百姓说实话。”让他惊喜的是,电影通过审查时没进行一帧的改动。 12. 焦波他们的房东张光爱热心豪爽、消息灵通,村里人送绰号“中央四”。导演李梦龙非常敬佩张光爱,尽管她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民,他说这个村里最能干的女人就像《大宅门》里的斯琴高娃,一个人扛着整个家族。她是片中打动很多人的情感线里大学生杜滨才的大娘。李梦龙说杜滨才也多次让他感动。他有片中没有太多展现的非常阳光的一面,是村子里的孩子王,孩子们都喜欢他,他也愿意跟小孩子在一起。 13. 我们了解真实的农村吗? 拍片子前,焦波自认为认识已十分深入,一年后,他发现自己的了解还不够细腻。比如,他没想到杜深忠这样的农民,挣扎在现实重量下还始终充满激情、甚至带有诗意地追求精神上的梦想。 剧玺博过去从没想过要关注农村,在他长大的那个河北村子,人们已不再以土地为经济支柱。在杓峪村,他感受最深的是靠土地为生的难,和农民改变现状的渴望。刘晓晨一度感觉农村“比较野,穷山恶水多刁民嘛”,但在村里呆了一年,他发现这里就像黄渤春晚上唱的那首歌,“陌生人点头都是笑脸”。李梦龙终于明白老师说的镜头要有情感是什么意思,他在镜头后面哭了很多回,用《天堂电影院》的台词总结感受,“生活和电影不一样,生活难多了”。 14. 焦波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制定政策的领导干部能看看这部片子,听听最真实的农民的声音,从倾听开始,改变现实,“这是他们偶尔下一次乡看不到的东西。” 15. 回到《乡村里的中国》这个片名,它让人联想起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人们始终认为,中国就在乡村里。“仔细想想,这名字也不错,对吧?”焦波说。 16. 这部片子并非没有缺陷,但它的确很好看。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4-04/04/c_133237289.htm

 6 ) “这个土地不养人”

1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在拍摄其名作《北方的纳努克》时多次让主人公爱斯基摩人纳努克“再现”捕猎场景。于是引发了最早的起码是最为著名的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的争议。关于纪录片是否应该“摆拍”、摆拍到底有没有损伤其“真实性”的争议至今仍未能统一。需要知道的是,纪录片并不因为其“记录性”而比一般电影(叙事片)更加接近“真实”,相反它或许更加能骗到我们,因为它是“记录”的——我们选择更加相信它。所以如果暂时抛下对于其拍摄“真实”要求的心理包袱,而仅在影片的逻辑层面是否合理进行把握,也就是将纪录片当成故事片来看,这或许能让纪录片暂时逃脱拍摄真实的限制而抵达更高层面的艺术真实。值得一提的是,纳努克一家因为拍摄而没有储存够过冬的食物,在弗拉哈迪离开后全部饿死。

2

不能苛责更多,这部片子是有很大程度地触碰到当下乡村生活的真相的。观看的过程中我始终有两种情绪复杂地纠缠在一起,一是因我如此地熟悉那样的土地与人而产生的亲切感。二是正因为熟悉而清楚地知道那里可能会发生的各种苦难辛酸。就像片中失意的乡村文化人杜深忠说的:“咱这里的二亩贫瘠土地不养人。”它仅能提供足够养活我们的东西,不能再苛求更多。正如那里的婚姻不讲求爱情,物质与生存是第一要务。当要渴求更多的时候只能走出去寻找。而在乡村里走出去的方式大概只有两种:去读书或者去城市打工。打工是“拿着人肉换猪肉。”最终还是要回到那片土地,甚至要承受难以生还的意外——片中张自军的死亡,其足以毁掉一个家庭,这也是杜深忠不愿意外出打工的最大原因。考学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这也是杜深忠让儿子认真读书的原因。而后者痴迷街舞,无疑这是一个对他们来说极其奢侈的爱好。可以看到,所有人都在困境与无奈中,并没有那么多的选择,这就是当下的乡村,在夹缝苟延残喘着。

3

这部片子既没有喷它的人说的那么烂,也没有捧它的人说的那么好。作为众多叙述中的一种,它选择了乡村,选择了那些生活得不那么容易的人们,渺小无力,却尽力活着,生命中偶有的诗意与温情就是面对寒冬时的粮食。结尾镜头拉远,依稀看到积雪遍野,覆盖着群山坳里的那个村落,它正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土地与人。

 短评

我对乡村有一种奇怪的结,来源于我经历过的和我旁观过的。它是一面缩影,乡村兴则国家兴。眼下,它的滞后与蹒跚,与飞速发展的城市日益撕裂。当城里人在畅想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时,真正的乡村还在上演揾生活的鸡零狗碎。磊磊应该是最深有感触的。他从学校回来,“回到家就烦”。那是认清现实后的无奈。

2分钟前
  • 斯嘉丽
  • 力荐

这土地不养人呀

4分钟前
  • bird
  • 力荐

央九,应该是我们山东的,不看字幕我都能听懂!太真实了,良心之作!希望有更多人看到!

5分钟前
  • 飞翔的大馒头
  • 力荐

老杜 这样的人 在农村算典型吗? !我倒是真的觉得 那个村支书有意思,蛮真实的,也比较典型。老杜 情感表达的非常多,导演可以通过他的表达来直接为影片立意,比一般只记录对话,记录事实的纪录片,取巧太多了!

10分钟前
  • 小蓝
  • 推荐

必须承认这部纪录片制作非常认真和诚意,摄制组花了373天时间跟拍,对1000多小时的录像,耐心剪出94分钟的四季农村面貌,几组主线人物有血有泪有幽默,还让我们了解到:农民并非像传言中的热爱土地,邻居间的矛盾说闹就闹,一组又一组鲜活的镜头呈现给观众去自行感受,农村杂记。

11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这部纪录片目睹了真实的中国,家庭的斗争,村里的争斗,难以平息的人心。一个村里的年轻人死了。出去打工,摔死了。去的时候是一个活生活的人,回来的只是一口小小的骨灰盒。乡村浓烈的亲情们哭泣、拥挤在简陋的灵棚里,哪里知晓孤魂在外面曾领教过一个冰冷的世界。

13分钟前
  • 党阿飞
  • 力荐

很喜欢这部纪录片,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我可以从片子了看到很多我久已远去的家乡记忆,同样是北方小村庄,一群淳朴的乡民,有各种的生活和各种矛盾。人物的选取也颇具代表性,很值得玩味。重要的一点是创作者用节气这一农业社会里的时间线串起了全片,可谓用了心思。相信不少农村走出的观众有共鸣,很不错

14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中国十四亿人口,80%以上是农民,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却从未使他们处在社会的优势地位,甚至处在最底层难有改变的途径与阶梯。如果不是近乎愚昧的乐观和饿不着肚子的满足,这日子还怎么过?这也正是村里能人的悲哀所在,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血的教训啊!感谢焦波,感谢把镜头对准父老乡亲,真实记录

16分钟前
  • 一捧寒心
  • 力荐

有钱的王八坐上席,无钱的君子下流坯

17分钟前
  • 三和后浪える酱
  • 力荐

纪录片的剪辑强化了冲突和看点,其实反应农村普通的日常生活更好些,斗嘴、打仗、单亲毕竟是少数。

20分钟前
  • 灼灼春园
  • 推荐

就喜欢看杜深忠和他老婆斗嘴,这样的农村秩序现在依然存在。

21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穷,或许是最大的原罪吧。以及,环境决定意识。

25分钟前
  • 局外人psy
  • 推荐

喜歡杜家,杜深忠很傲氣又清醒,愛碎碎念的妻子其實比誰都還明白人,看他們吵著架也不覺得日子過不下去,女兒出嫁的情景非常催淚。新年的時候,蹩腳的琵琶,煽情的流行歌,沈默的年輕人跳舞,鄉村顏色紅火,生活很俗辣,很可愛。

26分钟前
  • 方生方死
  • 力荐

虽然有点摆拍,虽然在体制内,但这部作品的精髓在于老杜那句:“说实话,我对这片土地没有丝毫留恋。”农民,中国自古最庞大的群体却是一种被逼无奈的存在。

31分钟前
  • 铁旦
  • 推荐

看看琵琶哥,农村里也有很多能人。相对于人物,我更喜欢农村里的风俗。

36分钟前
  • 端午的咸鸭蛋
  • 推荐

焦波和柴静一样,对待中国的社会问敏感题都是只刺破不深入,点到即止,这样不用被广电禁,也不会被某些人盯上,机智

40分钟前
  • 辛波卡
  • 推荐

不是新闻联播里的中国,也不是罗胖跨年演讲吹牛逼讲的农民,但是是我最熟悉的那帮人,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43分钟前
  • 尾生
  • 力荐

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马勺锅沿……土掉渣的真实!耐住寂寞对记录片的考验也许只有作者才能体会,成片后的幸福感也同样!

48分钟前
  • 看电影逃避现实
  • 推荐

建议用这种片子代替《厉害了!我的国》这种片来做思政教育

51分钟前
  • 司马良木
  • 力荐

最黑色幽默的一段是 大姐说獾把玉米啃坏了 把獾药死得了,大哥说你别看獾 还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呢,大姐说獾到成保护动物了 谁保护农民。。

54分钟前
  • 鱼进锅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