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2003

HD

主演:托米·韦素,格雷戈·赛斯特罗,朱丽叶塔·丹妮埃拉,Philip Haldiman,Carolyn Minnott,Robyn Paris,Mike Holmes,Dan Janjigian,Kyle Vogt,Greg Ellery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房间2003 剧照 NO.1房间2003 剧照 NO.2房间2003 剧照 NO.3房间2003 剧照 NO.4房间2003 剧照 NO.5房间2003 剧照 NO.6房间2003 剧照 NO.13房间2003 剧照 NO.14房间2003 剧照 NO.15房间2003 剧照 NO.16房间2003 剧照 NO.17房间2003 剧照 NO.18房间2003 剧照 NO.19房间200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房间200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Johnny(托米·韦素 Tommy Wiseau 饰)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对朋友家人很好,尤其是他的未婚妻Lisa(Juliette Danielle 饰)。然而Lisa是个两面派,一边若无其事地和Johnny相处,另一边却勾引他最好的朋友Mark(格雷戈·赛斯特罗 Greg Sestero 饰),他们背着Johnny多次发生不正当关系。  这天,Johnny升职未果,意志消沉的他回家后得到Lisa安慰。可是Lisa背着他,对其他人撒谎称Johnny不仅喝醉了,还动手打她。Johnny最终能不能发现未婚妻的谎言以及她和他最好的朋友之间的不正当关系?罪恶2015键1959精变者京城美食地图愤怒的红色星球进击了,我的高歌蚊之状态加州靡情第五季邦迪和绿河杀手奇谋妙计五福星太空终界第一季迷河罪恶黑名单 第八季寻爱之旅道顿堀川铁核桃坏账银行第二季人皇至尊天堂的祝福追击者于和伟版虎胆龙威之迷惘致命距离朋友,我们的传说慾魔嗡鸣一千灵异夜之厉鬼焚情黑白科林一饮而尽好汉林松蜜橘又红了凶火(普通话)体坛黑幕第一季倾心相印荒岛余生无忧花开2016穿越时空的爱恋金银世界圣诞重聚情侠追风剑疾速追杀老妈撞入电视台第二季女孩睡着了幸福路上傲椒的湘菜马里乌波尔 - Ⅱ

 长篇影评

 1 ) 历史的伤害

  这实在是一部应该力荐的影片。初看电影名字,以为德国拍的一部关于1924.1.21即列宁逝世以后的苏联的电影。对列宁的忌日,竟然那么清晰的记得。然而看后才知道完全不是那样。从1978年到1990年的两德统一,一个东德家庭在那段岁月中的变迁。母亲一直以来对两个孩子隐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关于他们的父亲。在母亲口中,丈夫为了西德的情人而离开他们一家去了西德,再也没有回到东德来过。然后故事从男主角的口中缓缓道来,同样有很多的独白,同样许多记录历史风波的黑白影像......这一切仿佛是德国电影惯用的手法。原本一个失去父亲的家庭也许可以就这样平静度过动荡的岁月,只是1989年的那次游行,母亲在看到儿子被拘留后因激动而昏迷使原本平静的家庭完全改变。
     母亲是东德极力维护社会主义的典型代表,可是在她昏迷的8个月中,柏林墙倒下,东西德互通,直至两德统一。她醒来的时候依然不知道发生的一切。儿子害怕母亲再受刺激而守护着这样一个秘密:穿旧时的衣服,使用东德时期的食品包装,甚至连电视节目都是朋友特意制作的有关东西德分裂的新闻。其实看起来并不沉重,反而滑稽幽默。最后母亲死前告诉他们隐藏了好多年的秘密:父亲的离开是因为政治问题。而至死母亲都不知道东西德已经是个统一的国家。
    爱极《再见列宁》的配乐,舒缓而让人倾心。其中一段和《天使爱米丽》女主人公打水漂的那段一模一样,本片的配乐正是担纲《天使爱米丽》配乐的法国大师级人物Yann Tierson。那些往日的时光随音乐在电影中沉淀,德国的动荡,从分裂到统一的沧桑现实也被唯美的影像与音乐艺术化并柔化。给人留下的只是微微的伤感并适合在原声音乐中回味那段动荡的历史。
    爱极柏林那座城市,记得一本杂志上介绍过那是欧洲最像北京的城市,保留着古老的建筑和废墟,还有正在施工的起重机。它真的没有巴黎的浪漫,伦敦的情调,马德里的热情,但它拥有说不完的历史沧桑感,沧桑到让人心疼,它曾经被分割开来,经过时间的洗礼却仍然伤痕累累。柏林墙虽然倒下但那段记忆却依然深殖人的心中。
    总是想起三毛笔下在60年代艰难通过东西德关卡的那次经历,想起从东德去往西德的被歧视的人们,想起历史教科书里的黑白相片......电影里说90年德国队在世界杯上的胜利让两国人民短暂团结一致,可是今天,历史埋下的矛盾仍在继续着。这也是为什么两德统一那么多年后仍然出现这样的电影描写一个家庭在当时的变迁,不难发现,影片中充满着深深的对东德的眷恋,毕竟它曾经存在了41年.
  也许是最近的感情比较丰富,看电影常常流泪.当多年以后父亲与子女再次乡见,只能无言,只有刺痛人心的陌生感.虽然他们爱着对方,他曾写来那么多被妻子藏起来的信,她那么疯狂得去找信躲在角落里哭泣,可是时光还是那么无情得将被迫分隔的本应该亲密无间的人变得疏离.假如不是因为政治和历史原因,她们本应该获得幸福.多希望世界上少一些这样的家庭,毕竟这样的局面受这样的伤害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2 ) 成年人的童话

    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东德的社会主义会获得什么?统一以后,东德的人民又在想些什么?他们又是否怀念逝去的日子?

    去年在欧洲大获全胜的影片《再见列宁》讲述了柏林墙倒塌前后的那段日子,一个忠贞的德国统一党员最后的日子。

    《柏林之围》是一个悲剧,当一个人从昏迷中醒来时,史上一切都沧桑巨变了,当他从善意的谎言中窥见真相时,只能是痛苦的死去。《再见列宁》与他有些许的相似,忠贞的德国统一党党员母亲在80年代末的混乱动荡中意外昏迷,长眠不醒。她没有看到两德边境的开放,也没有看到柏林墙的倒塌,更没有看到东德完全地并入西德,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她不能想象的。可是在一切似乎都平静下来,每个人都再度融入新的制度、新的社会时,母亲却又意外的醒过来。她善良的儿子为了她不再受到打击而再度长眠,为她营造了一个小东德社会。为了她,儿子倾尽全力,“边境开放了,使大量的西德同胞可以来到东德找工作,西德竞争太激烈,精神世界太空虚”,“柏林墙拆了,德共领导人更替了,他们要把两德合并,社会主义应该是与同胞和平相处。”通过给母亲制作东德电视节目,儿子一直在向她陈述她心中所愿,终于,在两德合并纪念日的礼花声中,母亲满意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留在这个世界的,是大家对这位德国社会主义统一党人的美好回忆。

    这是个悲剧吗?或许对那些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来说,是的。

    这是个喜剧吗?或许对那些仅仅是来看的观众来说,是的。

    但是对当年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生活的人来说,这部片子应该是一部正剧,诉说了东欧剧变前的期待,中间的兴奋,之后的迷茫无奈。有过这段经历的人们,很容易产生共鸣。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电影中给出了两种答案:德共执政时期的新闻管制,用精神上的说教,武力的压制来束缚人民,所以当时的东德人首先要求的是新闻自由;在两德统一之后,儿子通过自己录制的节目向观众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应该是与大家友好共存,应该是保护公民的个人各种合法权利的!

    东欧剧变的动荡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扮演了造反者的形象,的确,那时的东欧是禁锢了太多的人性,党的领导层脱离了群众,这就必然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于是,柏林墙倒了,社会主义没了。东欧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之中。

    可是人民在此后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人生的信念,许多人迷茫不前,当初的许多事业有成之人都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了社会保障体系,又丢失了工作,一部分人只能用酒精和毒品来麻醉自己,迷茫中的东德人,在痛苦迷惑中找寻自己的位置。

    儿子在给母亲营造一个虚假的世界同时,也渐渐和已经逝去的东德产生了微妙的感情。电影上有两个片断令我记忆犹新:两德合并后,东德的钱要兑换成西德的马克,可是儿子在兑换期过了之后才找到母亲藏的钱,所以,银行拒绝兑换。儿子怒吼道:“这算什么!你们这些西方人!这是3万马克,是一个东德公民辛苦工作30年才积攒起来的!”在离开银行之前,他对围观的群众说:“看什么看!这也是你们的钱!”当夜,他把印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头像的东德货币远远的抛向了夜空,扯断了以前东德政府的最后一丝联系。还有一段是他来西柏林找与母亲离异的父亲,父亲在那又结了婚,当他看到父亲现在的孩子在看东德的太空人动画片时,不禁潸然。孩子们问他:“你也爱看太空人(astronaut)?”“是的,不过在我们国家它叫宇宙人(cosmonaut)。”“那你是哪里来的?”“另一个国家。”

    儿子已经与镰刀斧头的德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不仅仅是对失去事物的留恋,这也是对自己曾经生活过的那段时光的怀念,在为母亲的同时,也为自己的过去找寻着归宿。儿子的心灵中,还是有着对那社会主义的留恋,这又正是当今东欧普遍流行的一种看法。

    东德的第一位宇航员亚瑟在电影里说:“在天上看地球,它是那么的渺小,那在这渺小的地球上的人,又有什么不可逾越的呢?我们在地球上的隔阂,又有什么不可以打破的呢?”

    所以意识形态的对立结束了,边界开放了,两德统一了,虽然社会主义不存在了,但是它美好的形象,却会深深地留在东欧人们的心里。

   或许母亲什么都知道,但或许她什么都不知道,谁知道呢。就算她知道这是虚假的,她也会愿意看到自己的希望变成现实。如同那最后,看着绽放的礼花,安详地闭上的眼睛,是那样满足,那样兴奋。

    “母亲虽然离开了,但她似乎还活着,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注视着我们每一个人,教导我们认真地活下去。”电影最后在儿子忧郁无奈的诉说中结束了,但生活还要继续,说不定,社会主义还会回来的,那成年人的童话,会真正的变为现实。

--------------------------了解真相的分割线------------------------


最近在和德国的同事聊天,他们又提到了这部片子,原来,母亲什么都知道,原来,母亲之所以以一个忠贞的统一党党员的形象示人,是为了掩饰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原来他的丈夫罗伯特一直在给她写信,没有忘记她,母亲为了防止情报机构查抄她家,把这些都藏了起来,掩饰了起来.

原来母亲一直都知道这些,这也是她一直期盼的,但真到这一天,她又不敢面对了.看到儿子为她所作的一切,母亲很开心,很安心地走了

 3 ) 能够真正审慎的思考自己历史的只有德国人

德国是一个历史曲折的国家,德国人则是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能够用真正冷静客观的态度去审视自己历史的民族。经历过夹在法国和俄国之间数百年分裂的痛苦,经历过普鲁士王国到德意志帝国的强盛,经历过纳粹的疯狂,经历过禁锢人性的东德,今天的德国人回顾这些历史拍出来的电影总是有非常独到的感觉。比如《窃听风暴》,冷血的东德窃听员也会被追求自由的执著感染;比如《伪钞制造者》,纳粹关押下的犹太人在为活命和为纳粹制作假钞之间挣扎;比如《犹太人区》,纳粹军官也有崇尚歌剧艺术,从而留下一批犹太人艺术家组织剧院,然而在紧要关头又露出凶恶面目...

这部《再见列宁》,还有一个译名,叫《民主德国在79平方米内延续》。一对生活在东德的兄妹,在年幼的时候遭遇父亲叛逃到西德的变故,而他们的母亲则是一个衷心拥护民主德国的人。时间到了 1989年,兄妹都已长大,世界也风云变幻,虔诚拥护东德的母亲目睹儿子在一次游行中被捕而受到刺激,心脏病发作而昏迷了8个月。这期间柏林墙倒塌,边境开放,无数的东德人涌向西方,德国处在变革中。而刚刚苏醒的,拥护东德的母亲心脏不能经受刺激,所以兄妹决定让民主德国在母亲的房间里继续。他们找寻早已不见踪影的东德腌菜,把录制的东德老新闻放给母亲看,还要解释窗外掠过的可口可乐标志是怎么回事...

民主德国无愧于社会主义阵营中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衣食住行,我想在同时代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很难想象。可是和邻近的联邦德国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可以说,柏林墙一倒,东德人应该经受了不少物质和文化上的冲击。原来一切固定、井然的生活节奏和社会气氛被完全打乱。在这眼花缭乱的世界里,当年的权贵纷纷失业,甚至连第一个东德太空人也沦为出租车司机。儿子为母亲塑造的民主德国产生了许多笑话。这体现了德国人的幽默,不是美国人的夸张,不是英国人的黑色,也不是法国人的随性,而是作风刻板的德国人独有的一种冷感幽默。

如果这部电影仅仅如此,至多只能算是一个思路有新意的电影。可是德国人的思想就是更胜一筹,这可是马克思的祖国。儿子早年工作的东德电视机修理店早已倒闭,在节奏越来越快的资本主义社会,他每天辛苦工作到精疲力竭,母亲的房间里的“民主德国”反而成为了他喘息释放的归宿。他为母亲创造的民主德国,也越来越像他儿时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要知道,现在的德国就是当年的西德,西德的电影人能够拍出这一点有多不容易。他们没有一味贬低东德的残暴专制,相反,我们能看到他们在繁忙的现代德国对当年东德缓慢有序的生活节奏的些许怀念。

闹剧总得结束,儿子用理想中的方式告诉母亲民主德国的未来。而母亲也并非如儿女所想的那样简单的信仰东德,她也有难以诉说的秘密。最后,超越一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是爱,儿女对母亲的爱,母亲对丈夫的思念。影片最后表达的是亲情能超越人间一切的禁锢和枷锁。

影片在德国统一的狂欢中落幕。人为的分隔半个世纪的民族终于团圆了,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衷心的笑容。我深深的被这气氛感染了,祖国统一,人人安居乐业,自由平等,真是一件快事。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4 ) 这个国家,她一生信仰,至死不渝,

在弗里德曼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提及碾平世界的十大力量,其中一项便是柏林墙的例掉,和雷锋塔的倒掉一样,柏林墙的倒掉其实是发生精神领域的。你可以把1989年叫作新资本主义元年,这一年,不是资本主义战胜了社会主义,而是新资本战胜了旧资本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战败了,而是自我瓦解了。如果说物理的世界是在麦哲伦那里联接在一起,那么,精神世界的联接,则发生在柏林墙的倒塌。
  
  今天要说的是电影,一部德国电影,《再见了,列宁》
  
  世界上只有纯粹的私事,没有纯粹的政治事件。在《再见了,列宁》中,一个对共产主义虔诚的东德妈妈,在目睹儿子游行被捕后晕倒。晕迷持续了8个月,当她醒来的时候,东德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柏林墙倒了,资本的伟力像啤酒怀里冒出的雪花一样拥进东柏林。妈妈的女儿,Ariane,成了阶级敌人RuRGER king汽车快餐店的雇员,提供类似KFC似的汗堡。而妈妈的儿子Alex(男主角)所在的Adolf Hennecke电视机修理合作社破产了,Alex应声下岗,去了一家安装电视天线的有限责任股份公司。而妈妈的街坊邻里纷纷下岗,(估计还不能买断工龄),报怨连连。东柏林被资本涂鸦,共产主义在1989的地球风雨飘摇。统一社会党倒台了(相当于苏共),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了历史,靡难的地下音乐借自由民主之名涌入东柏林。而Ariane,妈妈的女儿,找了一个散慢的西德男友。也许,共产主义是年青人的叛逆和正义感建立的,最后毁灭它的,也是叛逆和正义感。
  总之,当妈妈苏醒的时候,东德已经沦陷了。
  
  医生告诉Alex,他的妈妈不能受刺激,Alex知道,目前最大的刺激莫过于让妈妈知道东德已经完了。用Alex的话说,“妈妈嫁给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她大概相当于一个全国人大代表之类的人物吧)。Alex做出了一个荒堂的决定——瞒。在妈妈康复之前,他不会让她知道柏林所发生的一切。故事从此充满了黑色幽默。
  
   Spreewald牌黄瓜罐头
  Spreewald牌黄瓜罐头也许可以沟起许多东德老人的记忆。也许,Spreewald是东德唯一家生产黄瓜罐头的厂,因为为什么要建两家生产同样商品的厂呢,只有脑袋有问题的人大代表才会那样提议。
  Alex的妈妈就想吃这个牌子的黄瓜罐头,这可难倒了Alex,社会主义的百货商店关门了,里面仅剩一个硬邦邦的社会主义冻鸡。取而代之,资本主义的Supermarket拔地而起,Supermarket里没有Alex妈妈想吃的spreewald黄瓜,那是计划经济的造化。货架上只有荷兰产的黄瓜罐头。看见没有,《共产主义宣言》中关于全球化的伟大预言在Alex面前的货架上得以实现,20年以后的今天,东柏林的这个货架上的黄瓜罐头恐怕来自中国——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黄瓜。
  可怜的Alex买不到spree wald黄瓜,还好,他在楼下的垃圾箱里找到一个spreewald黄瓜的空瓶子,把荷兰的黄瓜倒这个瓶子里,就可以给妈妈吃了。
  
  妈妈终于吃到了spreewald的黄瓜,但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她想看电视,Alex知道西德电视台会放一些诸如美女把奶油挤到她们巨乳上搓来搓去的节目。妈妈会问,这是社会主义的巨乳吗?还好,Alex有个想当导演的朋友,朋友假扮新闻主播,好让妈妈随时知道东德的社会主义伟大建设。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资本之力让东柏林街上跑满外国汽车,Alex开的车就是日本铃木的,呵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日本的资本在全球摧城拔赛的时候,而大量的西德人涌入东德,这里房价要低得多。
  终于有一天,妈妈房间对面的大楼上拖下一幅巨大的广告条幅,上面写着cocacola,这是资本主义邪恶极大成者,全球最有价值的品牌。看来,这个城市被资本占领了,而且,胜利是从巷战开始的。
  
   我们都戴红领巾
  “我们的家乡,这不仅仅是城市,还有村庄,我们的家乡,林子里也都树木,我们的家乡,绿茵上的青草。”
  
  戴着红领巾的东德小朋友在Alex妈妈面呤唱着,这是这个人大代表最快乐的时候。小朋友们继续唱到:“田野上的庄稼,天空中的鸟儿,土地上的动物……”。
  
  我惊讶于东德的小朋友也载红领巾,并且他们有蓝红两种色儿。据我所知,朝鲜的小朋友也戴,越南古巴这么热,也戴,我就纳闷了,咱社会主义的小朋友活得累呀!记得小时候打架,就把红领巾从兜里换出来,可以抽人用,蛮痛的,仅次于钥匙链。
  
  列宁啊,我们为什么不能有点私人的忧愁呢?民主制是建立在广大私人的私利上的,我说的有错吗?列宁。当个人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总是个人让位于国家,那么就没有人可以代表国家了,人民也不行,国家变成了机器,不仅奴役着人民,也奴役着统治者本身。
  
  为什么每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惊人的相似,细节都相似得毛骨悚然。都热衷于火箭上天,体育实力和经济实力永远是不配比的,领导人总是以英雄的角色存在,信息封锁,时常或是持继的大清洗,都叫同志,国徽都喜欢用稻子和小麦,唔,太多了。
  
  如果作出一个决策,不是通过自私贪婪者去自行博奕,而是由一个品格高尚者一人裁决,那么善意与残暴只有一纸之隔。比如说,只有富人才打得起高尔夫,穷人开始仇富了,那么政府干脆就规定打高尔夫非法,这样解决社会和谐问题倒是方便高效。但这样纵容政府的结果无非导致国家权力膨胀,倒时候政府要指出打乒乓球非法,你我也没办法。
  
  过去,我们把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都归之于阶级矛盾。1955以后,我们中国把所以讨厌的阶级都砍去了,我们却惊讶地发现不和谐并没有消失,甚至激化了,这和书上写的不一样啊!
  
  这时候,我们不是反思:“哦,原来大部分不和谐并不是阶级矛盾引起的。”而是怀疑“资产阶级没有除净,他们藏在了工人农民当中。”于是有了三反五反,牛鬼蛇神。
  
  民主总是罗嗦的,美国参议院(senate)的直译就是老人院。一群各怀利益者相互争论,决案迟迟不能做出。于是我们的精英们就开始推理了,缺乏效率是争论引起的,争论是因利益不同,利益不同的根源在于阶级不同。所以,要想提高效率就要把大伙变一个阶级。我们的确是这么做的,知识份子也被划入了工人阶级,农民公社化以后不也是工人阶级了吗?
  
  是的,我们变成了一个阶级,其乐融融的大家庭,但我们的利益一致了吗?没有!争论消失了吗?没有!效率倒是提高了,原子弹没哪个国家有中国造得快,毛主席一声号令,全民大炼钢铁,试问哪个国家有中国效率高。
  
  但是我们别忘了,社会主义是对社会公平的向往,老大哥苏联却把她变成了提高效率的工具,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效仿,社会主义从此走上歧途。事实上,没有一个经济学家能解释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什么能解放生产力,包括马克思自己,他只从哲学的高度作出了解释,但我想看到的是具体的东西,而他却在说,人为什么会老?答,量变引起质变;瓦特是怎样发明蒸汽机的?答,透过现象看本质。事实告诉我们,高度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错的,或则是废话。
  
  事实是这样的,给苏联带来高增长的不是合适的生产方式,而是专治,是权力和上帝一样大的政府。有了权力强大的中央政府,苏联所能干的就是,以国家之名,在大饥荒的时候仍出口粮食,换取资本。就是让工人阶级饿肚子,把省下来的钱建钢厂。所以,大萧条中的西方各国从苏联学来的是凯恩斯主义,而不是共产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人类的终极自由。国家集权不过是实现它的手段之一,现在,他成了官僚集团温暖的家。
  
  那么你会说,是呀,这不恰恰是共产主义的优点吗?高效率。我要告诉你,这和共产主义没有任何关系,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德国和日本,导致经济高增长的是政府集权,是低人权,共产主义只是把集权合理化了。苏联和日本德国唯一的不同就是它可以让人民觉得自己吃亏是为了一个共同而虚无的理想,我告诉你,这时候我们所热爱的国家,已经不是人民的了,也不是政府的,它已经变成了活物,一个邪恶的活物。国家把我们拖向不必要的战争,国家创造不必要的需求,然后我们把精力和资源制成满足这种需求的商品,比如,叉叉教学评估时学校从奸商那里买来的几十米的条幅,红地毯。一个官僚治理下的国家,我们看到这样的景象,每个人看似忙忙碌碌,各司其职,但他们制造出来的东西一半去满足那些衍生出来的需求了,说明白点,是那些应付上级的需求,以及那些本来不该存在的需求,比如说,防弹衣,或则上京告御状所用的盘缠,这些盘缠养活了火车司机,客栈伙计,北方周末的记者。于是我说,当失业问题出现时,就鼓励公款吃喝吧,就到处搞叉叉评估吧,他们所带动起来的需求无可限量。
  
  文化大革命前夕,人与人之间似乎是比以前公平了,但人与政府之间却不公平了,政府的权力太大。这也是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源之一,把政府的权力交还于人民,是的,的确交还于了人民,人民甚至可以冲进省政府揪出省长批斗,试问自称民主的美国人民权力有中国的大吗?但是缺乏政府的包护,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又出现了,而且远远甚于解放前,每个人生活在惶恐中,特别出身不好的人。
  把权力交给政府则出现人民与政府的不公平,把权力交还人民则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这是国家治理的怪圈。
  
  
   哀哉巨人,痛哉巨人
  当Alex联合街坊邻里一起隐瞒妈妈时,她的姐姐却厌恶Alex的行为,她说:“我们处在一个社会主义的老人俱乐部里”。而老邻居Ganske显然是报怨最多的一个,国营企业破产让他在退休年龄失业,他有充分的理由觉得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而妈妈的同事,老教授则变成了一个嗜酒者。事实上,直到现在东德地区的失业率仍在两位数以上。
  
  但我们要看到选择资本主义的不是“一小撮”政客,而是东德的老百姓。同样,推翻社会主义的,也不是“资产阶级自由化”,而是东德老百姓的良知,人类的天赋良知。这种良知是对他人苦难的同情,是人类对幸福的不懈追求。正如《共产党宣言》所云,“工人阶级没有国界”,这种良知也是没有国界的,他注定将超越一切“主义”,成为国家伦理的基础。
  
  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选择资本主义,只是选择了资本主义下的幸福。有多少会关心政治呢?人们关心的是自己的生活,只有自称精英的人才会声称关心“人类”,这些精英包括,波尔波特,希特勒,范仲淹,斯大林,朱元璋。。。。。。如果世界上的人全变成“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人,这个世界下个月就会发生大屠杀。信不信由你。
  
  如果要问人民为什么选择了资本主义,并不是人民严密地推导出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好。只是因为,墙的这一边,我们可以用99美分从网站下一首你最爱听歌,而墙的那一面,我们只能年年月月看戴假发的女人跳白毛女;墙的这一面,我们可以吃来自全世界的美食,看最high的A片,而墙的那一面,我们只能吃spreewald黄瓜,看早间新闻,午间新闻和晚间新闻。
  
  巨变对老人来说无疑是痛苦的。亚当•斯密告诉我们,当大家各为其利时,社会的总利得自会增加,并且自然形成秩序,而并不是恩格斯所说的那种“混乱状态”。这种秩序就是市场。政府的作用就是对这种不精确且不可操作的秩序进行修修补补。而我要说,政府起源于公共事物管理(正如业主委员起源于与物业公司对抗),但政府是由人组成的,人是贪婪的,又有谁来保证这个“业主委员会”会蜕变成统治者呢?答案是市场。资本家,金融家影响政府行为(愤青谓之官商勾结),在我看来并一定是坏事,因为这带来了权利制衡。当然,仅有市场远远不够,但它是最要的。
  
  然而东德的老人们没有机接触到这种“歪门邪说。”用Alex的话,他们把自己纷纷嫁给了国家。当最后民主德国垮掉的时候,他们成了寡妇。
  
  影片的高潮部分,莫过于直升机掉起的列宁雕像穿过大街小巷,最终与Alex的妈妈迎头相遇的时候。
  
  Alex的妈妈偷偷跑出房子,她看着直升飞机下的列宁,或者说列宁正看着她。布尔什维克列宁一手夹着一本书,一手做出邀求的动作,他似乎在说,“孩子,随我去吧。”又或者在说:“现在只有中国是社会主义了,咱们去那看看别人怎么消除贫富分化的。”但他最有可能是在说“现在用来吊我这根绳子和吊死萨达姆的那根绳子都是中国长三角生产的吗?”
  
  Alex的妈妈最终还是去世了,Alex把妈妈的骨灰装在小火箭里,让它飞向天空,绽成一朵礼花。
  
  巨大的赤色帝国,从东德的莱菌河一直延伸到大平洋的海参威,从北冰洋的西伯利亚一直到赤道之际的红色高绵。遥远如加勒比,鼻息如蒙古,北韩。从穆斯林的鞑靼故疆到儒教的东亚诸国,从东正教的基辅华沙到古巴的甘蔗地。红色的帝国横亘无涯,轻易碾平累积千年的文化礼教,将强大如宗教的社会力量抹为虚有。迄今为止,只有共产主义有此伟力。
  
  然而,这头赤色的巨兽在1990年彻底瓦解了。你可以说,烈士的鲜血付之东流,你可以说,一个凝聚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狂热欲望总和的实验,以失败告终,但我想说的是,人类这种夸父逐日般的精神,值得圣赞,历史不会忘记共产主义,我到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共产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精神力量所能达到的极限。
  
  最后以Alex的话收尾吧。
  
  这个国家,我的母亲与之永别的国家,她一生信仰,至死不渝,
  这个国家,在现实中从未如此存在过,
  这个国家,只有当我回忆我母亲时,才能想起它。

 5 ) 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

我记得该片里有母亲对自己信念的质疑,很有玩味,其实母亲很清醒地活在自己编制的一个梦里,到最后她才说了实话.

但不知为什么大家都没提到这个情节?要么是我记错了?

 6 ) 再见列宁,再见理想

生于70年代的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老去就已经开始怀旧了。
《再见列宁》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东西德合并之后对旧有一切的怀念,毕竟,一个存在了41年的国家不会因为一堵围墙的倒塌而消失在我们记忆之中。
“8周后母亲回家了,虽然恢复正常,但象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随之而来的是母亲清理了一切有关父亲存在过的痕迹。从此,父亲便不再被提及。父权体系被打破了,阿历克斯从此激烈反抗母亲的新情人。
在阿历克斯身上,我看见了似曾相识的70年代精神特征。
表面上看我们与6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实际我们总处于这样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我们既不象前者感受过历史的凝重也不象后者干脆可以逃脱得一干二净。从内心来说我们是趋于保守的人,我们既不新鲜也不陈旧。过去的一些恍然隔世已凝结成固体。可外面的世界又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这使得我们无所适从。
我们远不象人们眼中那样活得那么轻松。
当我们刚张开眼睛看看世界时,整个世界动荡了。处于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我们不免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复杂心态。我们的年幼使得我们没有机会跟随60年代的那群真诚或虚伪的年轻自由主义者们喋血街头。因为该看见的和不该看见的都不幸地被我们亲见了,所以在90年代成为民族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之前,我们充满了迷惑和怀疑。我们无法感受出生于60年代的人们反复吟唱的80年代的理想主义气息,并坚定地认为骠悍与温柔同在、美丽和哀愁并肩实际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思维定势。
他们怀念的如冰雪般纯洁如烈焰般火热的八十年代同样让人怀疑。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那是建立在又一次反传统上的虚假文化繁荣和山头林立。人们每一次都试图推翻否定些什么。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而我们的感觉倒和《红旗下的蛋》相似:突然的开放,实际并不突然。
超越乐队在《再见理想》里苍凉吟唱:就在这刻想起往事,心中一股冲劲勇闯,抛开那现实没有顾虑,彷佛身边拥有一切……
我们在成年后埋葬了年少轻狂时的梦想,只有在一闪念之间才会恍然想起当年的雄心,泪流满面追忆我们的曾经。
就象我们的父辈不会忘却当年的豪情一样:还记得吗? 我们曾饮马顿河岸,跨过乌克兰的草原,翻过乌拉尔的高峰,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踏着国际歌的鼓点,驶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瑞士的风光,比萨的塔尖,也门的晚霞,金边的佛殿,富士山的樱花,哈瓦那的烤烟,西班牙的红酒,黑非洲的清泉。这一切啊:都不曾使我们留恋! 因为我们有钢枪在手,重任在肩。
我们只有无限淡化,却至死不会忘怀。
哪怕心如死灰,我们仍在努力。哪怕明知不可为或不好为,我们仍在奋斗。
所以阿历克斯不知所措地跟随着由60年代为主体构成的游行队伍,喊着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口号,不知道坐标在何处。在一个本应该至少正经一点的场合却因吃苹果塞住气管,并由此认识了后来的女友。
母亲叙述她的恐惧是国家对子女监护权的剥夺以及长年的排队折磨。在我看来,她更在乎的是社会主义的井然有序和可靠配给保障,尽管这种秩序是建立在单调乏味之上。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对于西方世界是充满诱惑的,无数西方朝圣者来到社会主义国家,他(她)们倾慕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和集体意志,倾慕人人都是诗人的社会,当然,也很希望交往一位传说中性开放的革命美女。相对照的,时至今日,我们不还是为朝鲜的团体操表演而喝彩吗!可以想象,生于战败时德国的母亲,废墟和匮乏是她一生难以挥去的阴影。为了满足心理的安慰,她放弃了一切努力,哪怕是父亲。所以在 “可口可乐原始配方确系是东德实验室50年代的研发成果” 明显属于恶搞的情节面前,母亲宁愿选择了相信。
阿历克斯和天才丹尼斯为母亲编织了一个值得尊敬的谎言,尽管没有人不认为这是疯狂的举动。其实这才是真实的谎言,设想一下,如果母亲没有昏睡8个月,而是亲历了那段历史会怎么样?母亲和冈斯基老先生们就那样被社会抛弃了,被一个为之工作了40年的国家所抛弃了。他不天天看电视还能做什么呢?在两德尚未统一的时候,母亲就因为她的理想而遭到了清洗被解雇。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国防部长凯斯勒、总参谋长施特雷列茨以及边防军各级指挥官被审理,国防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受到过审判,国防部的所有副部长都蹲过监狱,无数边防军官兵锒铛入狱……而在此之前,西德许诺受到法律制裁的只会是少数几个人。谁说西方不善于搞清洗运动?
母亲其实是这场善意骗局的合谋。并在一个伪造的美好结局之中安详离开。
自由飞翔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从父亲出走那天的希格姆·金进入太空,到阿历克斯和一群少先队员发射宇宙飞船,到阿历克斯寻找父亲坐上了希格姆·金的拉达,到希格姆·金“担任”新一代的领导人,最后到宇宙飞船搭载母亲骨灰飞翔空中。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
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
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
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7 ) 《再见列宁》,意识形态的骗术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作为意识形态机器。意识形态机器的一大特征在于,对历史的重新言说、重新建构。可谁来对历史进行言说呢?历史言说的主体是谁?这又关乎于一种传统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宣告着康米主义阵营的全盘失败,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出。资本主义毫无疑问成为了历史的“赢家”,势必要对历史进行重新书写。

《再见列宁》作为一部关乎于历史的电影,它当然指涉着政治,指涉着现实。和大多数再现冷战前后历史的影片一样,《再见列宁》依照着一种冷战后资本主义胜利的逻辑去重新塑造资本主义的身份,美化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在当下建立某种合法性。

但《再见列宁》是狡猾的,它不直接呈现对康米主义的否定,而是巧妙的将对康米主义的否定融入到它缝合性的家国叙事当中,用叙述的手法弥合了这个游荡在欧洲大地的幽灵,并最后将幽灵放逐,完成了某种“告别”。

导演运用剧作的巧思去实施他那精湛的骗术。暂且不提,导演刻意的对柏林墙推倒前东德康米主义暴行的刻画、对西德的呈现却宛如人间天堂,一面地狱一面天堂的叙述早已变成了某种历史的模板,一种标准答案,而导演对于资本主义虚假景观的表现更是令人作呕。在剧作上,编剧设置了一个剧作上的巧思,一个意外且拙劣的设定,那就是患病晕倒的母亲错过了历史的重大一刻,对历史的巨变一无所知。于是,母亲就成为了东德的遗产,挥之不去的东德印迹。儿子亚历山大竭力为母亲营造一个东德依然存在的幻想,并虚构了另一种不同与现实的历史叙事,亚历山大构造了一个现实颠倒版本去欺骗母亲。不是东德涌向西德,而是西德涌入东德。“社会主义不是封闭自我,而是走向他人”,这句话背后是对过往康米主义道路的全盘否定。看似在这重虚构的叙事中,康米主义阵营的东德胜利了,实则不然,在虚构中,东德依旧没有获胜,获胜的仍然是资本主义的逻辑,自由民主的霸权。不得不在此承认导演的狡猾,企图两边都讨好的同时还夹带着自己的私货。

导演最后的骗术是虚假的告别。试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告别是什么样,两个人在面临离别时挥手告别,一种双方自主的情感表露,尝试对双方过往的一切进行和解。而影片所呈现的告别完全是单向的,不对等的,列宁已逝、康米主义阵营不在,我们如何向一具尸体进行告别?亚历山大最终将母亲的骨灰放飞在空中,似乎象征着东德一切过往的结束,曾经家庭的结束,康米主义的结束。这是亚历山大一厢情愿的告别,一种虚假的和解,妄图对那历史的创伤处、断裂处进行缝合。

康米主义不应该被转化为一种记忆,不应该被过去的阴霾遮盖,康米主义不作为记忆,不存在在过去。康米主义是行动,来自于当下,开始于当下,最终走向未来。而我们的行动必须从戳破这种意识形态的骗术开始。

 8 ) 我所留意的一些细节

“自由有许多困难,民主亦非完美,然而我们从未建造一堵墙把我们的人民关在里面,不准他们离开我们。”

一部动画片
在片子开头,Alex看到电视机里的航天员Sigmund Jähn在太空船里拿出Unser Sandmännchen的两个玩偶举行婚礼,对东德的小朋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是一部深受两德小朋友喜爱的动画系列片。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392/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38/
刚才查阅了一些资料,Sandmännchen(Sandman)是始于中世纪的一种职业,他在童话里一直都是反面角色,直到安徒生在童话里让他成为孩子们的朋友。1950年代末,西德SFB电视台想把Sandmännchen拍成动画片,这一消息被东德的DFF电视台获知后,他们也开始拍摄动画片,并赶在SFB电视台之前一个星期首播(1959年11月22日),而且由于东德的制作优于西德,于是东德版Sandmännchen一直比西德版更为成功和受欢迎。
参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Sandmännchen
东德版: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39591/
西德版:http://www.douban.com/subject/2139593/
到片子结尾,Alex在西德的爸爸家里看到这部动画片时,播出的那集正好是玩偶成了宇航员(航天员),而Sigmund Jähn此时却在出租车里。需要注意的是,动画片结尾显示的片名是Abendgruß,这是东德版1958年10月8日首播时的片名,当时动画片里还没有Sandmännchen这个角色。导演特地给这个片名一个特写,应该是想表达:东德的动画片在西德很受欢迎,特别是来自东德的爸爸也爱看,而当年极具历史意义的爱国主义如今却已经被彻底的娱乐化了。到两德统一之后的1991年,西德版停播,东德版则延续至今。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710/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79/

一个马克杯
当妈妈首次在医院里苏醒过来之后,Alex去和医生谈话,桌子上放着一个马克杯,杯子的一面是笑脸,一面是哭脸。当镜头对着医生时,观众看到的是哭脸;当镜头切到Alex时,观众看到的是笑脸。导演用不断的正反打对切镜头或许是想提示观众,电影接下来的基调将会在悲剧与喜剧间游走。如果观众注意到了这个杯子的设置,盯着杯子切来切去,就会生出一种幽默来。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44/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55/

一首钢琴曲
在Alex带妈妈去郊外别墅的路上,作曲家Yann Tiersen延用了他在《天使艾米丽》里艾米丽打水漂的那段配乐Comptine D'Un Autre Été: L'Après-Midi。或许也就是这个原因,在本片的原声大碟里并没有收录这熟悉而又动听的一曲。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566/

两段模仿秀
大概是导演对大师库布里克的致敬吧。第一次已经通过Denis之口说出,他自制的片子有一段模仿了《2001:太空漫游》,鲜花变蛋糕,原片是骨头变飞船。第二次则是两人为把房间复原到东德时代,这个段落模仿了《发条橙》,快镜头展现两人出出进进布置卧室的情景。原片则是一个也叫Alex的主人公与两个女孩的性爱场面。注意到,前一段用的配乐是《蓝色多瑙河》,后一段是《威廉泰尔序曲》(而且节奏也加快了)。总之,都用的是古典音乐。另外,《战舰波将金号》、《三色:蓝》、《阿波罗13号》和《大开眼戒》等也在本片中以某种方式出现过。
参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Good_Bye_Lenin!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26/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49/

两次蒙眼睛
第一次,妈妈在爸爸去了西德之后生病住院,回家那天被想给她一个惊喜的孩子们蒙上了眼睛,从那以后,“妈妈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第二次,Alex带妈妈去郊外别墅的路上,妈妈又被蒙上了眼睛,理由同样是为了“给她一个惊喜”。第一次蒙眼之后妈妈变了,把自己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而且骗了孩子们关于爸爸的一切。第二次蒙眼之后妈妈又变了,她渐渐接受了社会主义祖国已经巨变的真相,甚至在儿子最后一次给她看精心制作的假新闻时,她还装作信以为真(她的表现和以前看假新闻时明显不同),等于是又骗了孩子们一次。也就是说,两次蒙眼及情节的相似并不是巧合,而是导演的精心设计。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65/
剧照: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229133458/

两位老父亲
一位自然是Alex的亲生父亲了,在Alex想像里好吃懒做的父亲,等他真的见到时却发现是那么的温文尔雅;一位则是他精神上的领袖,年轻有为的航天员Sigmund Jähn,后来偶遇时却已经沦为了落魄的出租车司机。两个父亲都出现了极大的形象反差,正好表明了Alex对西德和东德形象的一种误读,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形态的一种误读。而当Alex请Jähn来扮演东德领导人时,意指Alex精神上的父亲就是社会主义东德,Jähn不过是具体的物化。前面他也说过妈妈嫁给了社会主义祖国,言外之意(或者潜意识里)不就是自己成了社会主义祖国的儿子么?这倒让我想起了俄罗斯电影《回归》,一则父权意象下的政治寓言,也是出现了亲生父亲和祖国父亲两个形象,异曲同工。
参考:http://www.douban.com/review/1015502/

“我母亲离开的这个国家是她当初的信仰,而我们把这个国家,这个信仰一直维系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在我的记忆中,这个国家永远和我母亲联系在一起。”

 短评

要说拍得有多好倒未见得,其实就是个情节剧的路数,但我真的好喜欢故事里那种浪漫化。让时间和光阴就这样定格在一个房间里,当母亲走出房间,与天空中直升机吊着的列宁头像擦肩而过,那一刻真是太诗意了。前进达瓦希里就缺这种浪漫,缅怀革命年代却没有浪漫主义情怀,那就是三观不正了。

5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之前一直没看,不因为别的,就因为肯定是一看就喜欢上。结果——果然喜欢上了。以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合二为一,不同的是,作为政治实体的祖国母亲先行一步,而作为信仰的母亲迟迟没有离去。直到有一天,那个幻想中的影子也不得不幻灭死亡,恰如挥手的列宁头像掠过头顶,一去不复返。

1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好棒的创意,里面那个小胡子播报员太可爱了,也圆了做导演的梦呢。抛去政治层面的东西(其实这个片子已经很温和了),这其实大概说的就是“为了亲爱的妈妈可以再造一个世界”吧。这种时代逝去的无力感真是让人动容啊

1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我太沮丧了,我永远不会写出这样的剧本,拍出这样的电影来!

16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再见列宁,再见爸爸,再见童年,再见理想。

21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就像有一集《我爱我家》,宋丹丹失忆了,贾志国一家一夜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

25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她曾经相信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集体密谋的保护。节奏特别好。德国统一不过是1990年的事;苏联解体,1991年。屋顶抛撒作废的东德马克、模仿新闻联播的假新闻,社会主义退休俱乐部、宇航员出租车司机,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保存期限是多久?Humor is tragedy plus time。离得远了,都变成了黑色幽默。

26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一个时代的逝去...列宁雕象的那个镜头真是经典啊...

31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在柏林墙倒塌后的几个小时里,就有成千上万的西德人民走进东德,许多人想留在东德,他们想从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并非所有人都想参与职场争斗和拜金主义的活动,并非所有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哭了,这段台词就是男主和不少左派心中理想的社会主义吧,没有996和奋斗逼,可惜只存在于幻想中。

36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柏林墙主题作品中最冷静的一作

39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多年后见到开出租车

41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推荐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4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音乐超级棒,带着那些对过去岁月的感伤.

45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像是一封写给时代的抒情长信,盖上了查无此人的邮戳,又被寄回了历史。藉由亲情的窗口,温情脉脉地演绎了时代变迁下人们的大开眼界与无所适从,这种变革感甚至通用在每一次的怀旧记忆里,让人顿感电影实在是太美好了。母亲望着直升机悬垂的列宁像,仿佛一个时代的挥手作别。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温暖人心。

4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民主德国在15平米的空间里延续

51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

54分钟前
  • Scarrie
  • 推荐

我们的历史总是在前进,可是掉队的人自有其缅怀的理由。这是儿子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也是关于时代轰隆碾过的印记。能把一个谎言如此的自圆其说,剧本功不可没。内什么,Daniel Brühl明明很帅哪里像老鼠了(我好像穿越到“极速风流”了...) o(>﹏<)o

5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最后母亲已经知道了,除了儿子以外的家人也都知道母亲知道了,儿子还在全力为母亲营造假相。母亲笑而不说破,女友和姐姐也笑而不说破,反倒成了大家合力成全他的善良,我觉得说软弱更恰当。“再见”有再见和不再见两重意思,《再见列宁》是不再见,但母亲见到半空中的半截列宁是再见,经典已极的镜头。

1小时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我最喜欢的电影,只看过一次。我知道只需要看一次它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1小时前
  • AC
  • 力荐

想吃德国酸黄瓜

1小时前
  • 杜边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