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十

HD

主演:唐尚珺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高十 剧照 NO.1高十 剧照 NO.2

 长篇影评

 1 ) 唐尚珺射出的这枚子弹飞了好一会儿

唐尚珺之名如雷贯耳,其人其事早已听闻。然而直到今天看了这部纪录片,我才对唐尚珺其人有了真正的了解。

其实唐尚珺并不像网上的大多数声音所渲染的那样,是一个古怪的、死脑筋的、不知变通的人,他的人格远比那种扁平化的印象要复杂得多。在他与高考的“持久战”以外,他也有真实的可爱的一面。他喜欢弹吉他,喜欢唱歌,对父母十分孝顺,事实上他选择复读的初衷也是为了父母。我意识到一个很重要的点:清华大学也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罢,其实唐尚珺并没有像很多人眼中那样固执死板地追求这样遥不可及的目标。他之所以每次高考都会像一般考生一样填各个层次院校的志愿,正是因为他不是真的固执死板。他只是想要为了父母——也为了自己——争取到一个更好的未来,哪怕不是清华抑或中科大。然而造化弄人,阴差阳错之间,他与他的理想越来越远,曾经为了给父亲治病而放弃了中国政法大学,而父亲去世以后他便更是陷入迷惘之中了。

在摄像机前,唐尚珺有意无意地也表露出了他的煎熬。他知道自己“走错路了”,他实实在在地后悔了,可是他发现自己回不了头了。他宛如一个赌徒为了翻盘而一次次地增加筹码,而一次次地连回本的目的都没有达到,于是他再也下不了赌桌,只能继续酣战,企图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好运的眷顾获得一个理想的结局。

今年,或许是终于想通了、看透了,唐尚珺终于决定要去读大学了,目标是读师范专业去做老师。这无疑是很适合他的选择,然而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由于拒绝服从调剂,他被华中师范大学退档。

若干年以前的我们听到这样的故事时,或许还会倾向于点评他本人的可悲可怜;然而当我们看到现时现状,看到河南省40%的复读生占比时,我们还能否认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吗?

 2 ) 短短30分钟,这部敏感又尖锐的国产片,看得我泪流满面

一年一度的高考,明天就要到来了。

有人说,高考是普通阶层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也有人把高考比作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在中国,它对每个学生乃至家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关于高考的新闻和故事,每年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有这样一部纪录片,就拍摄了一个离奇又震撼的高考故事。

片中的主角从2009年至今,参加了12次高考,仍然没考上心仪的大学,至今仍然奋斗在高考的路上。

他为何会做出这样义无反顾的选择?背后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聊聊它——

从海报就能感受到,这是一部制作十分粗糙的纪录片,这体现在片中的方方面面:

有宛如央视法制节目一般的片头。

有价值五毛的字幕特效。

以及各种新手级别的取景构图、配乐剪辑等等。

在豆瓣上,这部纪录片也只有6.6分,仅仅700人看过。

即便如此,我依旧认为它是一部值得观看的高考纪录片。

因为在高考体制本身之外,它还反映了阶层固化、唯读书论、寒门学子等诸多敏感而尖锐的社会问题。

短短半个小时的影片,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子扎进每个观众的心脏,悲怆且压抑。

片中的主角叫唐尚珺,出身于广西防城港市的一个农村家庭。

而拍摄此片的导演叫何汉立,是唐尚珺曾经的一个同学。

他历时3年,跟踪拍摄唐尚珺及其家人,最终创作出了这部纪录片。

把时间回溯到12年前的2009年,那是唐尚珺参加高考的第一年。

由于基础薄弱,成绩较差,他的分数连三本线都没上。

随后,父亲把唐尚珺送到一所技工学校,希望他能学一门手艺来养活自己。

没曾想,唐尚珺却不甘心止步于此,他瞒着家人做了一个重要决定:

从技工学校偷偷退学,并用父母给的读技校的学费,回到钦州的高中复读。

复读是一条无比艰辛的道路,要承受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与压力。

对于唐尚珺而言,这条路则走得更加艰辛,因为他一复读就是多年:

2010年,复读的第一年,他的成绩刚超过三本线几十分,唐尚珺并不满意。

2011年,成绩过了二本线,但选不了好学校。

2012年,本来可以选好点的二本,他的但志愿又没填好。

2013年,他终于过了一本线,报了北京那边的大学,可惜最终没被录取。

2014年,是唐尚珺复读的第5年。

但算下来,这也该是他假装从技校读完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

他向家里人谎称,自己在南宁的一家电脑厂就职,不辛苦但挣得也不多。

一个谎言撒下去,就需要无数个谎言来圆。

这一年的春节,唐尚珺按照已经参加工作的派头,买了一些年货带回家。

在超市给的塑料袋上,印着该超市位于钦州的地址,唐尚珺特意把它们都换成了黑色塑料袋防止露馅。

唐尚珺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的父母均已是六十多岁的高龄,三个姐姐都已嫁人了,哥哥也成家了。

在年夜饭的餐桌上,他无疑又成为了全家人的焦点。

三堂哥对他抱怨,说打他的电话总是没人接,唐尚珺只好谎称误以为是骚扰电话。

母亲对他唠叨,想让他尽快娶媳妇成家,唐尚珺也只能安抚母亲让她不要操心。

一边要回应父母家人的期盼,一边还要努力圆自己的谎言,唐尚珺度过了尴尬又羞愧的一个春节。

在临行前,他帮父母收甘蔗、干农活,把一年最重的活干得差不多了,这才稍微减轻了自己的负罪感。

春节转瞬即逝,到了正月初七,唐尚珺向父母表示要回南宁上班了。

但实际上,他又回到学校,开启了新一轮备战高考的征程。

从2014年到2015年,唐尚珺又接连参加了两次高考,但成绩都不符合自己的心意。

他最终的目标,是考上梦想中的中国科技大学

于是在2016年,距第一次高考七年之后,唐尚珺又通过复读参加了高考。

七年的时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唐尚珺之前的同学,都纷纷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而25岁的他还执着地留在校园里,为自己的大学梦全力奔赴。

经过一年的充分准备,加上以往多年的积淀,这一年唐尚珺终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最终,它以六百多分的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录取。

对于应届生而言,这无疑是一所梦寐以求的好大学。

但对于努力了多年的唐尚珺来说,他仍然执着于自己中国科技大学的梦想,这样的结果让他不甚满意。

他又萌生出复读重考的准备,但语文老师对他进行了劝导,为他指点迷津。

最终,唐尚珺接受了这个结果,并带着录取通知书回到了老家。

瞒了家里人多年,唐尚珺终于要向家里人坦白了,他的内心十分忐忑。

但家人的反应,却让心中有愧的唐尚珺始料未及:

母亲得知真相后,对他并无怪罪,只是心疼儿子默默隐忍了这么多年。

父亲也不怪他,反而为他考上了名牌大学而骄傲。

事情发展到这里,可能大家都会以为这是一个天道酬勤、阖家团圆的大结局。

没曾想,唐尚珺家中又突生变故。

原来在一年前,唐尚珺的父亲就因肿瘤住院,检查结果已是肺癌晚期。

由于癌细胞转移,他的嘴角开始出现溃烂出血等症状,医院表示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了。

唐尚珺的父母一辈子都生活在农村,不识字,也没有踏出外面半步。

唐尚珺一直有个梦想,那就是努力考上一所好大学,然后带上老爸老妈一起去游玩。

如今大学梦已实现,他也终于能着手带父母游玩的梦想:

几天的时间里,唐尚珺带着父母看天安门、爬长城、吃烤鸭、逛故宫,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旅行时光。

时间来到2016年的9月4日,唐尚珺办完助学贷款,入学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

他一边学习一边在餐厅兼职赚钱,希望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10月16日,唐尚珺的父亲在医院进行全身化疗,生命垂危。

而这部纪录片也在此落下了帷幕。

纪录片虽已落下句点,但纪录片外的生活还在继续。

唐尚珺的人生,在此之后又经历了一个巨大的反转。

他在中国政法大学入学后不久,又回到了广西的某所高中复读。

原因在于,这所高中有2万元的奖金,而这笔钱能够给父亲治病。

遗憾的是,虽然唐尚珺退了学、拿到了这笔钱,但父亲仍然在一年后因病去世了。

在这样的境况之下,唐尚珺又开始了漫长的复读的生涯,从2017年直到今天。

明天,唐尚珺又将坐在2021年的高考场上,参加他的第12次高考。

在此也真诚祝愿,他能在这次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考上梦寐以求的大学。

这些年来,唐尚珺的故事被曝光后,引发了无数的讨论。

有的人佩服他十年如一日执着梦想、努力拼搏的毅力,但也有人质疑他参加高考的动机不纯。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名叫吴善柳的人。

吴善柳曾经是唐尚珺某一届复读班的同学,他也是一个复读了多年的人。

多年来,吴善柳通过复读陆续考上了同济、北大等名校,但他无一例外都放弃了入学。

最终,吴善柳在2014年以32岁的高龄夺取了钦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结束了自己的复读生涯。

电视台报道吴善柳的新闻

唐尚珺的复读经历和吴善柳十分相似,所以有人怀疑他们是同一类人:利用高考来谋利。

因为在复读期间,学校对于成绩好的学生不收取学费,每个月还会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如果考上了名牌大学,学校和地方上还会给予巨额的奖金。

到底真相如何,只有当事人最有发言权,大家的猜测也仅仅是猜测而已。

我们唯一知道的是,哪怕通过年复一年的高考能获得再多的钱,但实际上却丢失了最宝贵的一件东西:时间。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的一种资源,一直沉湎和执着于过去的人,永远不会获得活在当下和探索未来的乐趣。

人生从来不只一种选择,不断向前看才能获得更多答案。

看完这部纪录片,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和我一样,深感压抑而窒息。

唐尚珺艰难的处境,以及他始终坚持复读和高考的选择,让人可悲、可怜又可惜。

但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并非唐尚珺年度一年和高考战斗的艰苦岁月,而是他春节回到老家的一个生活片段。

这天,他来到集市上买年货,遇到了曾经的小学同学黄小谊。

黄小谊从小就成绩不好,高考之后读了专科,学了点技术。

随后,他去到广州,辗转在眼镜厂、电子厂等工厂打工。

工作四五年后,黄小谊就迫于家里和年龄的压力,回家相亲,随后就结婚生子了。

如今,他在当地的集市上过着一边摆摊做生意,一边照顾孩子的生活。

黄小谊是大多数出身农村,学习成绩不好且能力普通的人的一个缩影。

唐尚珺之所以把高考当做救命稻草,正是想通过这块重要的跳板,改变这种无能为力的命运。

他在年夜饭喝醉之后,对着镜头说出了这些年来,一直压抑在心里的一段话:

农村这个圈子,很多人都讨厌在这里呆着

但是很多人挣扎了一辈子都挣扎不出这个圈

唐尚珺的高考故事,至今仍然在上演,而他也因此沦为了成了大多数人的笑谈。

笑他是高考制度下的困兽,笑他是现代版范进。

但实际上,人生就是不断从一个圈子走到另一个圈子的过程。

人人都笑困在农村、困在高考这个圈子里的唐尚珺:爬不上去,却又跳不出来。

但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走出农村、经历高考之后,已然活成了另一个圈子里的唐尚珺。

*本文作者:阿怪

 3 ) 有点可悲

人生除了高考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何必呢。。。最好的年华这样花。。。寒门难处贵子,相差的是眼界和思维。。。。。。。。。。。。。。。。。。。。。。。。。。。。。。。。。。。。。。。。。。。。。。。。。。。。。。。。。。。。。。。。。。。。。。。。。。。。。。。。。。。。。。。。。。。。。。。。。。。。

 4 ) 何汉立导演解读纪录片《高十》幕后心声

大家好,我是《高十》的导演摄像何汉立,最近《高十》在爱爱奇艺和腾讯上线播出后,几个月内全网点击量将近一亿,光腾讯网站就有近五千万播放量,贴吧评论更是几万条。首先很感激大家对这个片子的关注,而且还发表了观后感!有人觉得我的片子拍摄剪辑一团糟,浪费了这个题材,有人觉得唐尚珺精神可嘉,有人觉得唐就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正面反面都有。以下我会对网友疑惑进行部分解释: 第一,其实片子我自己也觉得没拍好,网友说得没错糟糕透了,可是我想说,我是广西电视台的职工,《高十》是我个人的创作,没有专项经费支持,3年跟拍一共花费了9000人民币,折算下来也就一千多美元,还包括了带唐一家去北京旅游的吃喝拉撒,敢问有哪位大神花这么少的钱做出一个能获得中国纪录片学院奖、广州纪录片节金红棉奖、广西广播电视奖等?现在的纪录片拍摄一集动不动就几十万上百万呀,按照这个投入,《高十》已经是业内前所未有的良心之作了!!!有人就又想问了,干嘛不申请经费?大哥,这个选题是负面的,电视台是党政喉舌,我的选题早就被毙掉了,只能以个人业余时间方式去创作,要不是我的直属领导默默支持我早就放弃了,拍摄中的各种外在压力、阻力、困难只有自己知道,影响地方形象,触及地方利益,费劲了千方百计才能混进学校去拍摄。所以能把反面题材拍出励志片,冲破各种压力,顺利播出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第二,理解和支持主人公唐尚珺复读行为的网友,我觉得很欣慰,有同感。只有经历了生活底层的人才会知道,这个社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我们不是富二代,没有坑爹的资本,唯有靠自己努力改写自己的前途命运。农村包围城市的第一代是非常辛苦的,房贷、车贷、生活费、养孩费、养老费、教育费,都靠我们自己,父母帮不上一分钱,我本身就是这种状态,80后活得真他妈压力山大。所以,在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在这种内心动荡精神空虚的躁动时代,能花十年去做一件事情,行为本身就是令人敬佩的!执着这种品质,中国人不能丢失啊。而且这个唐尚珺也是很孝顺的小伙,他也想早点工作回馈父母,可是如果他最初只是读了专科出来工作,一个月三两千的工资能养活家里人吗?只能养活自己。农村青年基本都往城市跑,农村已经是空村,只剩下留守的老人小孩,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小人物的命运只能随风飘摇!!! 第三,吐槽和反对的网友,我也表示理解。没有经历,就无从体会,你们并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善意地质疑声总是推动时代进步的一种不可缺少的作用力。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观,人生短短几十年,唐尚珺应该珍惜当下,放下执念,好好经历人生正常的阶段。其实我的作品结尾也是有这样的含义了,唐奋斗了十年,拿着名校通知书给家人看已经没有了喜悦,父亲得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要是父母不在了,赚那么多钱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他感悟了,亲情至上,名利乃身外之物,趁着双亲还在,能孝敬就孝敬。。所以2016年考上中国政法大学后,他没有去读,因为后来父亲病危,他正好看到网上有广告招兵买马,广西某高中给2万块奖金,他回去复读了,拿了2万元给父亲治病。一年后父亲就去世了.......!救命稻草也好,赌博心态也好,神经病也罢,人非圣贤,谁又能真正放下过当初执念?唐尚珺只是高考改革中的受害者,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把原因归咎于他的变态行为,为什么不去思考和质问这个社会?他反复补习读了10年高中(加上后来2年总共12年高中),除了有个人的执拗之外,农村家庭从小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独木桥观念,地方学校专政策漏洞以高额津贴诱惑,有法不依执法不教育之源不公平公正,这些种种的外在因素难道不是我们该反思的吗?全国各省各市各县还有无数的补习生群体在高考路上煎熬着不为人知,他们各自的辛酸又有谁知? 最后,我觉得很开心,2017年底节目在地面频道悄悄播出,时隔3年我偶然在网络上检索,才发现得到了这么多网友的关注,这是我入行纪录片的处女座,这个题材很难拍,效果也欠佳,但是咬牙坚持下来了,自己的作品能被大家看到,虽然不能像《我不是药神》那样能推动政府体质改革,但是《高十》能揭露教育改革的冰山一角,引起共鸣,我很欣慰了,记录当下存档历史不就是纪录片人的使命所在吗?

 5 ) 导演很努力,但是主人公的三观我不能苟同

导演是我同学,说实话,导演更让我感觉到正能量。自己一个人拍摄编辑,一个贫困家庭的孩子自己出资制作这个,真的是很不容易……

我自己也是在农村出来的人,也接触过很多贫困的家庭,可以说身边比主人公更加困难的家庭不要太多,相比之下,主人公高十的做法真的是病态的偏执。

如果说是为了就读好大学光宗耀祖,那他不是没有机会,反而是多次考出高分获得各种重点大学的通知书,然而他没有去;如果说是为了心中的梦想清华北大,那么他真的实力还不足,但是他不能正确的认识到这点,难道高考七年都没有达到目的,还不足以说明问题吗?这不是科研,不是发明,而只是考试,他死死的钻在这个牛角尖里出不去……如果说他为了奖补,减少家里负担,那真的是更加难以理解,他读个大学期间可以打工,就凭他考上的大学学历,早一年毕业,他一年的收入也不可能低于他这么多年消耗时间得到的钱。

所以我分析他是有偏执的人,可能是有什么人,或者什么言论刺激了他未成熟的心,极大可能是“补习这么多年还不是差不多”诸如此类的讥笑,他受不了,他想证明自己罢了,并深深陷入其中。

我现在觉得他真的不需要什么物质资助,是他自己耽误了自己,自己让自己陷入困境,他要改变未来,必须跨过自己那关。

 6 ) 立意很高的纪录片

很有深度,其实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社会的另一面,好多人说跟拍三年,只有三十分钟,说什么剪辑不好,在我看来这根本没有问题,那都是可以后面持续进步,这个题目立意已经相当高了,我觉得是很有思想深度的,如果拿所谓的商业剪辑和流畅手法来要求这种纪录片,也就会失去真实性,不如保持这种原生态的感觉,没有人工揉杂的质感,是很真实而且客观的反应了这个时代文化中所存在的事实,其实就是此时的社会缩影,很有艺术高度,而且很耐看,还有些骂这个主人公的,我不知道哪里来的这么大的戾气,范进为什么一遍又一遍的考,难道身边真的找不出几个复读很多年的人吗?嘲笑复读三年,五年,十年的人,其实又有什么区别呢,而是这个纪录片要给大家带来的深意是什么,只是单单看这个人为了考个好大学复读了很多年吗?而是看这个社会环境,家庭,贫穷,文化,造就了人会产生这样一个想法,如果只是为了当个新鲜事去看待这个片子,那大可不必去评论,我也觉得这并不是导演的本意,时代反应到个人身上,那会是怎么样的

 短评

高考题材纪录片《高十》: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5897173 —— 记得当初去北京电影学院(我最想上也是唯一报考的大学)校考时,遇到有考生说他已经反复考了五六年,而我由于第一年报名出错,才为其复读了一年……即使后来有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老师觉得我很爱电影又挺懂电影,劝我再去考北电?可我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和兴趣。毕竟在北京电影学院学电影是我的心愿,而成为北电的学生并非我的梦想。

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以前爱奇艺上看的。主人公当初向往更好的学校选择了从大专退学复读,结果一复读就是10年。本片讲述的就是从14-17年他的复读历程。知乎上看到的后续:在本片完结的2017年,主人公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原本以为这是终结。殊不知因为父亲患癌,为了凑钱他头也不回的再去复读。只因为高分复读有奖金。后来父亲去世,处在自责当中的他继续靠复读麻痹自己。2018年考上厦大没去,今年再次参加了高考。其实我完全能理解这种因为生在农村,没有享受好的教育资源。为了弥补后天遗憾去复读的故事,可是接二连三的这样,把自己的青春搭进去真是得不偿失。遇到挫折还得想办法往前走,不能总原地踏步不是吗?话说回来,不知有多少农村的孩子,没有好的教育资源,甚至连高中都考不上,连为自己改变命运的觉悟都没有。

11分钟前
  • ☘️ Romia
  • 推荐

亮点是有个好结果。

13分钟前
  • 次非
  • 还行

看之前就知道这个人故事,那时候是带着不解和评判来看他。看了电影之后,觉得这个人其实是非常理智的,他很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旁人不需要替他决定什么,他也不需要。有时会觉得他有点自私,但同时他的确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扛着巨大的压力。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我就连再来一次的勇气也没有,又有什么资格说人家呢。他的父母、哥哥看起来都很和善,给他足够的理解,这也许是导演的温柔、也或许这正是唐眼中的世界:并不介意其他人的挤兑、戏谑,也看不到。这是一种很好的能力。

15分钟前
  • 片山 墟
  • 推荐

人间悲剧太多,何须看

20分钟前
  • 李典
  • 还行

我是挺佩服他的。我是挺支持他的。

22分钟前
  • 应小么
  • 还行

成片很粗糙,三星给的很规矩了。主人公已经26岁的人了,但是很不稳重,走一步算一步,如果他复读只为了考个好学校,我觉得早点读大学塑造更良好的品性重要的多。

24分钟前
  • 为什么是周一
  • 还行

他不是在复读,他已经是在逃避了。没有自己的目标,复读有意义?离个题:听到高考新闻感触有点多,上高中以前对这种新闻很有兴趣,高中以后觉得无所谓,现在听到就想躲开。还有他们提及的文理不分科,不再“一考定终身”,也是我经历的(17年高考),这特么是人生给我下的绊子啊,害我也去读了个高四。

28分钟前
  • 三月对我笑
  • 还行

时间不值钱吗

30分钟前
  • 自由呼吸
  • 还行

很好的题材,但没拍出内核一个西西弗斯式的人物,不去探究他的内心世界,却把镜头都给了意义不大的东西

33分钟前
  • 豆瓣首席江湖骗子
  • 还行

最新消息是唐尚珺又复读了,明年是第十五次高考了吧。从纪录片中也没有看到新闻之外的东西,多少有点失望。我和大家一样,是真不理解这个人,吉大都不上,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高考压力那么大,多少人一年都累坏了,他能年复一年的坚持十多年也是nb,上大学轻松了生活也能好一点了,为什么就不上呢?第一次考到600+那年就应该上啊,那时候还不到30岁,真是不理解,人大咋就那么吸引他呢?跟拍三年为什么就剪出30分钟啊?300分钟都应该绰绰有余吧。也不知道导演在干什么。7分。

34分钟前
  • 木木三又二
  • 还行

这纪录片拍得太简单了,而这个人的故事很沉重。他在大学里经历了四年后不知道会是什么感慨……顺便西南政法和吉林大学都不去吗?

38分钟前
  • 变日如水
  • 推荐

现代范进

43分钟前
  • 反抢七
  • 还行

电视专题片的拍法,可惜了这个题材。影片中的结局并非最终结局。唐同学今年第十五次参加高考了,考上了上海交大护理系,是否报到就读,仍然是悬案。作为前小镇做题家,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复读更浪费青春了,当年我的成绩虽然是比较拔尖了,但我还是填了六个志愿,任何一个上了我都不会复读,幸运的是,我考上了第一志愿第一专业(尽管后来发现自己并不喜欢这个专业)。

48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拍片和剪辑技巧确实糟糕。真实记录下主角的这几年,令人心生感慨。为什么非要不断复读?起初因为考不上三本,后来因为读不上二本的好学校,后来考上西南政法,吉林大学,都不去,最终去了中国政法。青春不过就这么点日子,这样的重复与坚持,究竟有没有意义?没人能替他作答。算起来,他今年应该也要大学毕业了吧。

52分钟前
  • 楚庄
  • 还行

感觉是病,没治的那种

56分钟前
  • .
  • 还行

自私的神经病,丝毫不值得怜悯

60分钟前
  • 卡比受不了
  • 还行

跟人物没关系,人物争议这么多是纪录片把人物模糊了,根本看不懂导演想表达什么,琐碎的流水账,观众就只能自行脑补。人物不够立体全都浮于表面,看见采访导演说:人物是因为家人,父母才选择读书,我并没有感觉到,一直就是看他在复读,复读,踌躇,家庭贫困但是钱从哪里来?看不懂,有高尚也可以有自私,有拼搏也可以有犹豫,跟拍三年,剪辑30分钟,全浪费在说家人如何老去,他还在读书,给人感觉这就是一个自私的人啊,没有人物的光芒,一个好人物被导演耽误了。

1小时前
  • 木兮
  • 还行

跟拍三年就剪成了稀里糊涂的三十分钟,也是可以啊!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时间久,学渣成智叟。努力并非没有进步,只是这代价,并不是谁都可以承受。不得不说,这哥们挺牛逼的,虽千万人吾往矣!

1小时前
  • 阿孝咕
  • 较差

故事很震撼,我高中复读过一年,当时在所有高三同学面前都抬不起头。虽然剪的很平淡,但背后的故事真的是沉重且韧长的。

1小时前
  • 砂砾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