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2015

HD

主演:徐英姬,权素贤,金永敏,高瑞熙,卞约汉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圣母2015 剧照 NO.1圣母2015 剧照 NO.2圣母2015 剧照 NO.3圣母2015 剧照 NO.4圣母2015 剧照 NO.5圣母2015 剧照 NO.6圣母2015 剧照 NO.13圣母2015 剧照 NO.14圣母2015 剧照 NO.15圣母2015 剧照 NO.16圣母2015 剧照 NO.17圣母2015 剧照 NO.18圣母2015 剧照 NO.19圣母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圣母201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慧琳(徐英姬 饰)和赫奎(卞耀汉 饰)是在医院里工作的护士和医生,他们负责看护的,都是失去了自主意识陷入了昏迷之中的病人们。哲武(柳顺哲 饰)是两人手里的病人之一,同时是一位家财万贯的富翁,哲武的儿子尚宇(金英民 饰)早就打起了父亲遗产的主意,他要求医院尽可能的延长父亲的生命,为此不惜一切金钱代价。  想要哲武苏醒,唯一的方法就是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尚宇将目标放在了一个有着“圣母麦当娜”之名的神秘女子美娜(权素贤 饰)身上,美娜到底是谁,有着怎样的过去,为什么会沦落至今,一切都处于谜团之中,唯一知道的是,她目前正陷入昏迷之中,并且不知道何日才会醒来。在尚宇的威逼利诱之下,慧琳只得开始准备手术。暗金丑岛君第一季女人,四十黑人爱情虎豹小霸王断舍离天堂血染黎明恶魔总是悄悄来浪漫医生金师傅3塞尔福里奇先生第一季与你在世界终结之日第三季杀人回忆录:尼尔森的自白小狼乐宾第二季索魂恶鸟赌神3之少年赌神(粤语版)美国情事2009胜负未决的战斗当男人恋爱时荒野大镖客之黄金劫案犯罪现场调查 第十二季大卫日记之极度惊心恋战冲绳幕后之王套索2017马达加斯加(粤语版)外科医生:生命边缘第四季男子高中生的日常真人版LaughingGor之变节国语曼德勒2005夏日的远行绯色的碎片第二季歼灭行动国语版出走的少女黄金斩危险的二人-K2-池袋署刑事课神崎黑木产后调理院亲,向前冲!完整人生双重暴击格罗姆少校:瘟疫医生进击的金秘书戍天伏魔录为你千千万万遍冲天小子粤语版查莉成长日记第四季马布里街头小霸王飞来横财199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伦敦的人行道

 长篇影评

 1 ) 关于探险的思考

       周末很偶然地去观看了《绝命海拔》这部电影,其真实感给我很大的触动。

       影片讲述了由罗布∙霍尔和史考特∙费雪带队的两支探险队攀登珠峰的故事,在这个真实的事件中,有8名登山者不幸罹难。在感受登山者突破极限、挑战自我的勇气之余,不由得还是想反思一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1、天气条件恶劣,多次遇到暴风雪,这项运动本身具有极大的危险性。
   
       2、在这样险要的环境下,市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约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登山团队,导致关键要道等待时间过长,导致氧气等物资极具匮乏,人的体力和对严寒的耐受力乃至心理承受力濒临极限,带来无法估量的危险性。
   
       3、当道格过于缓慢又苦苦哀求要登顶时,;罗布应该坚持自己的专业性予以拒绝。
   
       4、登山者过于追求登顶的荣耀,对自身的能力和现实情况把握不足。团队向导因行业竞争,以及又有记者随行,也想创造更多的客户登顶的记录。
   
       联想到我们的生活,经常听闻到有人去因探险而陷入险境,需要大量人马去营救。甚至带给营救者很大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去探险必须做好足够的储备,例如理论的储备、信息的收集,体能的训练,循序渐进,找专业的顾问团队指导,减小风险。本片在这个方面是一个正面的样例。攀峰者均为很专业的登山爱好者,例如康子,此前已登上过7座高峰中的6座;又如贝克,常年锻炼身体,也是攀越过很多大山。除了足够的专业,他们还挑选了足够专业的团队;罗布和史考特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登山家。即便这样,仍不能完全保障生命安全。

        第二,不要勉为其难,量力而行。影片中临近最高处,已经达到人类极限,有部分登山者已经感到自己已无能力再继续前行,就选择了下山。这是不容易的抉择,距离巅峰只剩下了一点点的距离,只差一点点就可以创造纪录,以后未必能再有机会登上珠穆朗玛峰。但是这些人理智地评估了可能的风险,并未贸然行动,也因此而幸免于难。

         第三,要有团队精神。在绝境中,没有团队协作很难成事。例如影片中三个团队选择同一天登顶。为了避免争抢绳索,大家进行了友好协商。当临时发现绳索未固定好,也是互相支援,然后固定好后所有人再顺序继续前行。不同的人在团队中有不同的角色,有的做支援,有的做通讯,有的负责后勤补给,走不动也有人会拉一把。没有人能一个人登上山顶。

        最后,向勇者致敬,愿逝者安息。

 2 ) 登山是勇敢者的梦想,再可怕的自然,也挡不住人类的前行

作为一个曾经在瑞士和奥地利阿尔卑斯雪山登山过的人(个人豆瓣相册有自己的登山,漂流,滑翔,骑行等野外户外照片),对这部片子感同身受
 
1 如果不登山,你永远不会感受到空气稀薄的极地上,克服自身重力和装备和极寒天气和时速近百公里的风速前行上攀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看他们走路都很慢,因为每一步都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举个例子,你们在平地跑步一个小时也就500多卡,他们在高海拔极地环境登山和用冰镐攀爬,每天消耗热量是15000多卡,他们攀登几个小时,就等于你们跑步30个小时,在超过6500米,睡觉都要带着氧气罩

2 片子拍得比我想象的要好,特别是最后的风暴来临时人类渺小的绝望,拍得真是淋漓尽致

3 家庭,还是家庭,亲情友情爱情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强大,再丑恶的社会,再凶暴的自然,只要爱,任何困难和丑恶都可以被融化

爱才是拯救人类的本源

4 我认识一个登山向导,德国小伙,长得超帅无比,和速度激情的保罗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是30了还一直没结婚,我问他不想结婚吗?他说想,但是和他在一起的姑娘都是只和他玩玩,但是不想和他结婚,因为登山向导太危险。即使是很熟悉的路线,随时都有失足丧命的可能

所以这部影片,因为那个邮差,rob才会丧命,不过,rob的职业道义是没的说,按照常理,对于体力不支的队友,向导不应该让他再继续上行的,必须下撤。因为这不止是耽误他自己的生命,也是耽误全队的生命


5 对于大自然,要绝对敬畏。看着一些所谓驴友的大学生穿个球鞋带个蛋黄派就去徒步探险去了,结果遇险还要动用公共资源来救助,就觉得可笑,说句不合时宜的话,有些所谓驴友都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了,别人为什么还要对你负责?

6 登山前我也不理解,觉得那些人也没什么,不就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吗?自己登了,才感受到这项运动的凶残和魅力,在你克服雪原,冰川,峭壁,自己的缺氧极度疲劳的状态爬到山顶俯视群山和仰望天空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这辈子,真的值了

7 在冰雪上穿钉鞋上行,是最累最累的环节,没有之一,在我极度疲惫缺氧的时候,我拿polar心率表测过,我最快的心率已经到200,心率二百的概念,经常运动的人应该知道那代表什么

8 影片拍得非常有诚意,不过我觉得在昆布冰瀑那一点的镜头有点少,那是爬珠峰最难的部分之一,个人觉得也是最壮美的地方之一

9 此片拍得诚意满满,登过山的人都知道

10 珠峰路线旁边都是尸体,不知道现在都清理了没有。

11 jack的戏份让删了不少啊,不过jack最近的片子都很尽力,包括铁拳左撇子,那肌肉的雕琢,没有毅力是干不成,而且他才35岁,以后好莱坞是属于他的

12 去户外,我个人觉得装备体力什么的拍其次,天气是绝对第一位的!!!天气天气天气!一定要说三次!!!!!各位除非之前,切记一定要查清天气!!!

13爬这种超过7000米的高山,都要用瑞士的局部天气预报,世界上瑞士在小范围局部的天气精确预报,是世界第一的。

14 世界上最难的山是K2,也就是乔格里峰,世界第二高峰,难度远远超过珠峰,而且那的天气不可预测。。死亡率已经接近百分之40

15 登山容易下山难,确实这样,很大一部分的山难都是下撤时候发生的

16 不要想着登上去,跳伞滑翔下来,根本不可能,山顶的风速已经超过200,伞都打不开你就会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了,跳伞滑翔我都玩过,这几个运动对风速天气要求极为严格。

直升机是上不去的,军用飞机是可以达到那样的高度,无法降落着陆

17 登山绝对不是吃饱撑的运动,这是向自己极限挑战,触及梦想的一项伟大的运动,你能看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到的风景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感受不到的感受,让你更好的生活,更感恩地活着,更加勇敢地去爱别人和更加珍惜的去被爱


18 最后向夏尔巴人致敬,他们是这个地球上的登山之王,没有之一

先说这么多吧,想起来再补充

20.09 。2015 Wien

 3 ) 夏尔巴人喊你们回家吃饭

上山上山哎的电梯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621966/?start=100#comments
一旦评论翻页,楼主就不大会翻去后面看了。请大家自觉文明发言。

====================正文==================

四支团队同天攻顶,五人死于南坡,三人死于北坡。96山难保持“珠峰史上最大事故”的头衔,直到2014。雪崩事故之后,铺天盖地的报道,终于把目光投向了用生命换取微薄收入的本土向导。当然商业登山队的利弊还是要总结的。记者一支笔两片嘴皮,从来不满足于“事实及其全部”。

随AC队攻顶却并未与Rob走完最后一程(各种意义上)也没有参与11日的救难工作,记者Krakauer以“第一手资料”的立场写了Into Thin Air,话里话外,文前文后,是要总结血泪教训以便寡人悟道的。

本片主要改编自该本——算是纪实报道——吧。但是撇去了Krakauer各种“真知灼见”的批斗,只保留了事件的部分。在风暴这一节则加入了在10日攻顶并最先进行救难工作且成功捞出三人的MM队职业向导Anatoli Boukreev在其口述的回忆录The Climb中的情节。

Anatoli就是Krakauer在ITA一书中选择的主要撕逼对象。

所以可以想见,影片是极力淡化了Krakauer的主观立场——乃至他的存在感。这个ITA的第一视角,在影片里几乎只有名字在不断出场。很显然的,是要在至今没有消停的撕逼大战中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

那么问题就来了。电影在容量上不如书本,在表现形式上也难以做到“文字分析批判”的效果。
拍灾难片,不可能面面俱到,以下三个角度只能取舍:要么条分缕析事故产生的背景原因及后果,以便发人深省耐人深思避免事故重演;要么重现灾难全程,务必细节详尽画面冲击让人身临其境,末了感叹人之渺小而生命之可敬,刺激观众的肾上腺;要么以灾难为背景,表现人性在极端环境下面对死亡之危胁时的多面及深刻。

三条大路只要一心走到底都可以通向罗马,本片却是每一条都只走了三分之一。就这么吊在那里了。

The Climb中倒是对于登山的各种前期准备(找钱找人找装备)有十分详尽的描写。这部分作为“顾客”的身份出现在AC队的Krakauer并不通晓。于是电影里也就没有了。
而实际上,这一段才是让一般观众了解“商业登山队”到底是个什么概念,队中的人物到底都有什么义务和责任,在登山过程中有什么具体的工作,会因登顶的成败而受到什么样的人生影响。
如果对这些都不了解,那么影片中Rob和Scott一开始的紧张感就显得没来由,后面交涉中南非队的不合作也就只有“任性”这一解释了。
不知道Guy这个角色的身份及工作内容的观众们快举起你们的电影票让我看到!

造成96山难的原因,是有多方面的。影片里倒是都点到了——也就只有点到为止。

原因一:路没有准备好。因为各方对此事说法不一,目前未有定论。但是夏尔巴向导与领队之间沟通不良是肯定的。至于为什么沟通不良,影片不揣测之余,干脆那些众说纷纭的情节全都省了。

原因二:Rob未能阻止Doug登顶,反而陪同其前往。以至于身为领队的他未能尽到护送其他顾客下山的责任。Doug,难波康子和本队向导的死亡,Beck的重伤,他这个不理性的决定都脱不开干系。
但是前文已经说了,Krakauer主撕Anatoli,于是影片也就极大淡化,甚至可以说美化了Rob的动机。

原因三:AC队的向导Andy Harris以为南顶的氧气瓶是空的(其实都是满的),致使Rob和Doug未能及时得到氧气。普遍认为Harris是因为大脑在高山上工作不良产生了误判。
电影迫于时间,没有太多着墨刻画人在“死亡线”以上的状态。外加剪辑混乱。应该说氧气事件的内因外情,真是只有本身知道96山难的观众才能看懂了。

商业登山队的背景,及这几项灾难主因都说得不清不楚,外加两边不得罪的暧昧立场,无论是分析还是反省自然都是不可能的了。

再说灾难的实况转播。
除了AC和MM这两支队伍之外,遇难的还有台湾登山队。风暴时,高铭和是跟Scott躺在一起的,只不过在夏尔巴向导救难时,发现后者已经失去意识,选择救出了前者。这一段,连同北面攻顶三人死亡的印度登山队,通通被编剧给吃了。
由于过程细节的缺失,众多明星脸毫无必要的出现(什么打酱油角色都喊大牌来演,这股壕气冲天我是服的),反倒令得影片的“真实感”大打折扣。

最后就说人物塑造。

身为主角的Rob始终处于一个“面目模糊”的状态。还不是Beck来得性格分明,跟一出场就活色生香的Scott更是没法比。好像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队上死的人最多,加上有妻子待产的他死得最符合好莱坞戏剧原则,所以他才成了主角。

至于另一领队Scott,性格是有了,却因为没有“主角”这个光环,其行动线索和动机被写得七零八落。他之所以未能及时下山,主要是缺乏休息。他缺乏休息是因为他的一位顾客——也是他的好友——因健康问题不能如愿攻顶,他特意返回本营去通知并安慰。这一段故事,影片拍是拍了,但我怀疑有任何观众看清楚他这一条情节线了。

两大主角都成这样了,关于配角们有什么家庭背景身世故事,为了什么理由登珠峰,真是能有一两句台词说白说白就大幸了。戏分这么一摊,结果就是谁都没有说通说透,什么“我有抑郁”什么“为了孩子们”都不过通俗故事片里一句苍白的口号,没有任何说服和感动人的力量。
如果不是本身喜欢登山的观众,看到这种人物描写,应该只会觉得这批人no zuo no die为毛try吧……

于是在看片的整个过程中,我心里不断盘旋是这么想法——导演对于事故既没有立场,看起来也不是登山爱好者,无论对于人性还是天灾也都没什么兴趣的样子,也不是考据癖资料搜集狂,更没有做伪纪录片的意愿,所以拍这部电影的目的到底是个什么?
如果只是为了干巴巴地讲说有这么个事儿,看wiki好像更省时省力省钱。全片只要出一行字幕“请各位观众回去google 1996 珠峰 故事这三个关键词”足够了。电影这个东西,ms不是“影像wiki解说”这么个定位吧。

-----------------我是夏巴人的分割线---------------

影片情节既然主要取材于ITA,自然是以AC队为主。实际上这次山难中,是MM队更具有戏剧性。

领队Scott和向导Anatoli以及他们的夏巴向导Lopsang都很有个性。与AC同天攻顶也遭遇到风暴,全队最后只有Scott一人遇难。

Krakauer吐Anatoli的槽点我其实一直没有get到。Rob倒是带着氧气登顶也留在最后帮助他的顾客Doug,结果呢?Anatoli没带氧气,最后他队上一个顾客都没死,他如果带氧气,最好的结局就是一个顾客都不死嘛,有什么差别么?

最坏的结果呢?

我同意Anatoli的看法——氧气瓶会给一种“错误的安全感”。Rob敢于违反2点原则帮助明显已经体能不济的Doug登顶,是因为他以为夏尔巴向导在山顶储放了足够的氧气。却没有想到人为(Andy的误判)和天气(氧气瓶结冰)令得他没能用上这些氧气。

假使Anatoli也像Rob一样携氧上山。没错,他是能够在顶上多留一个小时。然后呢?当风暴来到,他的氧气瓶会不会因天气而无用?没有氧气又在8000米以上停留了那么久,他会不会出现幻觉?还能不能成功下山?如果他无法安全下山,留在风暴里的其他人也就失去了第一波救助。他队上三枚遇难的顾客还能不能生还?

“Anatoli不携氧登顶就是没有职业道德”完全是Krakauer站在顾客立场上的一厢情愿。

比如说跑马拉松。姐付给组委会报名费,他们提供什么服务?比赛前的信息供应,比赛中的食物与水份补给,紧急医疗救护,道路疏通安全,比赛后的服务。就是这些,至于那42公里,不管是天上下雨下雪下刀子,都必须是参赛者自己独立跑完的,不能有人推不许有人拉不准抄近路。如果参赛者因为准备不足或者意外状况,猝死在途中,不关其他任何人的事。如果参赛者因为能力不够或者意外状况,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抵达终点,终点一关绝对不因为任何理由延时。

这是“运动”起码的尊严——自己选的路要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我想任何一个以“挑战自我”为理由(无论是否嘴上说说)去长跑去登山去越野的人都会同意这个说法。

但是在商业登山队里,这种运动者与运动本身的责任与义务关系被扭曲了。有些人似乎是抱着“我花了钱,你就算是背也要把我背上山再背下来”的想法在要求登山向导。像这种人,登的不是珠峰,只是内心的虚荣而已。正是这种人的理直气壮,令得“登上世界之颠”不复有昔日的意义。正是这种人的活跃存在,才使得1996年5月10日的珠峰拥挤不堪。而正是这种人,在拒绝回去救援队友之后,回来写下了“责任需要由向导来负”的话。

96山难中,没有夏尔巴向导遇难。而他们从不自夸为珠峰的征服者,从不以登顶为炫耀。他们了解山了解自然也了解自己的能力。

他们不但不用携氧登顶,还能把满的氧气瓶背上去,把空的氧气瓶背下来。多少“登山爱好者”把垃圾留在了珠峰,要不是Scott Fischer开启志愿清除垃圾的活动,还得有”登山爱好者“继续把他们的空氧气瓶留在那里?

这些以为自己花了几万美金就有资格登顶的人,才是最没有道德的最厚颜无耻的,跟携不携氧没有关系。夏尔巴人喊你们回家吃饭。

-----来!干了这碗鸡汤---------------------

我第一段说了夏尔巴人是以向导谋生的。不知道为毛还有这么多心里有鸡汤看谁都是鸡汤的同学要和我干杯。

如果卖命赚点微薄的薪水养家是“鸡汤”的话,那些“因为山在那里”就去登珠峰的说法,应该都是甲鱼汤了吧。
  
为了帮助这些被鸡汤糊了眼的同学,我不得不把本文以夏尔巴人为题的“字里行间”意思整理出来裸奔一下。

在“爬山”这件事情上,夏尔巴人是天生的。世世代代生活在那里,基因已经适应了环境。
每次有队伍登珠峰,他们都是最早上去最晚下来做最危险的工作经历过比领队(就别说客户了)更多的凶险情况。有人遇难也是第一时间被委托去救援。
而他们能够全身而退以登珠峰谋生(而不视其为“极限挑战”),那是因为他们自然(天)了解山(地)了解自己的能力(人),知道路会看天气会正确估量自身。
  
反观某而告称热爱登山的人,没有天生基因就算了连后天强生都办不到。
不了解山就妄欲征服之,不了解自然就任性冒进之,不了解自己的能力就随便挑战之,想花钱去珠峰“观光”一番,这种行径不说“道德沦丧”但至少是不尊重生命连累别人还祸害群体。
商业登山队造成珠峰拥堵。不用绳路不用带氧就能登上珠峰的专业登山者还不得不给花了钱就是大爷的观光团们让路。这给专业登山队造成了多少麻烦和危险?真的你花了钱就以为自己是上帝,别人被你拖累甚至丢了命都是活该自找的?
  
我已经说得这么明白了,希望各位走到哪里都要跟人干一杯鸡汤的同学们能把你们心里的鸡汤清一清。否则你们看这个世界只怕都是鸡汤色的了。

 4 ) 关于珠穆朗玛峰

  藏文珠穆朗玛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英文称Mount Everest。最近一次高度测量是在2005年,历时2个月,由中国国家测绘局测定,高度为8844.43米。也有其他几种高度的说法,差别均为几米。

  ●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中校的率领下开始攀登珠穆朗玛峰,到达海拔7000米处。
  ●1922年,第二支英国登山队是用供氧装置到达海拔8320米处。
  ●1924年,第三支英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时,乔治·马洛里和安德鲁·欧文在使用供氧装置登顶过程中失踪。马洛里的遗体于1999年在海拔8150米处被发现,而他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失踪,故无法确定他和欧文是否是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来自新西兰的34岁英国登山队队员艾德蒙·希拉里与39岁的尼泊尔向导丹增·诺盖一起沿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纪录上第一个登顶成功的登山队伍。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为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有准确记录以来)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分别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此次攀登也是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
  ●1963年,以诺曼·迪伦弗斯为首的美国探险队首次从西坡登顶成功。
  ●1975年5月16日,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九名队员登顶,其中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和意大利人莱茵霍尔德·梅斯纳尔首次未带氧气瓶登顶成功。
  ●1980年,波兰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维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
  ●1988年,中国、日本、尼泊尔三国联合登山队首次从南北两侧双跨珠穆朗玛峰成功。
  ●1992年,湛易佳成为首位登顶的香港人。
  ●1993年,参与两岸联合珠穆朗玛远征队,吴锦雄成为首位登顶的台湾人。
  ●1994年,台湾登山家拾方方(本名:石方芳)于5月8日17:38登上珠峰,但在下撤途中遇上暴风雪而失踪。拾方方为第二位登顶的台湾人,首位在珠峰登顶中过世的台湾登山家。
  ●1995年,台湾登山家江秀真与陈国钧联手登顶成功,江秀真成为第一位登顶的台湾女性登山家。

  ★1996年,包括著名登山家罗布·哈尔和史考特·费雪在内的15名登山者在登顶过程中牺牲,是史上攀登珠穆朗玛峰牺牲人数第三多的一年。美国“户外”杂志记者强·克拉库尔幸运逃过一劫,将亲身经历写成《巅峰》(Into Thin Air)一书。台湾登山家高铭和死里逃生,写下《九死一生》一书。此事件被改编成2015年电影《珠穆朗玛峰》,片中也有稍微提及台湾登山团的故事。

  ●1998年,美国人汤姆·惠特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攀登珠穆朗玛峰成功登顶的残障人士。
  ●2000年,尼泊尔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从大本营出发由北坡攀登,耗时16小时56分登顶成功,创造了登顶的最快纪录。
  ●2001年,美国人维亨迈尔成为世界上首个登上珠穆朗玛峰的盲人。
  ●2003年,纪念人类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50周年。
  ●2005年,中国第四次珠峰地区综合科考高度测量登山队成功攀登珠峰并测量珠峰高度数据。
  ●2006年5月,19岁的英国探险家James Hooper和Rob Gauntlett从北侧成功攀上山峰,并成为全英国最年轻的珠穆朗玛峰登顶者。
  ●2007年,尼泊尔观光部指出,美国19岁少女“珊曼莎·拉森”是最年轻的成功登顶外国女性。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圣火珠峰登山队的队员抵达珠穆朗玛峰峰顶,并燃点起祥云火炬,进行约200米的火炬传送。
  ●2009年,台湾人江秀真成为首位从南、北两侧均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2009年5月22,台湾人李小石背著妈祖神像登顶成功。
  ●2010年5月18日,台湾人林永富以57岁之龄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为目前台湾成功登顶珠峰年龄最年长的攻顶者。
  ●2010年5月22日,英国人普伊(Lewis Gordon Pugh)在珠穆朗玛峰上的冰湖里游动一公里,费时22分51秒,成为珠峰长泳的第一人。
  ●2010年5月22日,来自美国加州13岁少年乔丹·罗麦罗从北侧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年轻登上珠穆朗玛峰者。
  ●2012年5月19日,来自日本山梨县的73岁女登山家渡边玉枝于当地时间上午7时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年龄最高的女性登顶者。
  ●2012年5月19日,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4名队员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和董范于8时16分从北坡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峰,成为中国第一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大学登山队。其中德庆欧珠、次仁旦达、陈晨均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校大学生。
  ●2013年5月19日,香港攀山家曾志成第二度成功登峰,由西藏取道北坡上珠峰,是首位港人完成由南、北两坡登珠峰壮举。
  ●2013年5月23日,日本登山家三浦雄一郎于80岁时,第三度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最年长的登顶者。刷新尼泊尔登山家于2008年以76岁攻顶成功的纪录。
  ●2014年4月18日,雪崩造成15人丧生,为人类于1950年代首次登顶珠峰以来,所发生死亡人数第二多的事故。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导致18人遇难,百余人受伤或失踪,再度打破2014年登山山难纪录,惟此次事故主因为地震。

------------------------------------------------------

  ◆攀爬珠穆朗玛峰必须遵守“两点钟规则”,即攻顶时间一定要在下午两点前完成,不然就必须回头。

  ◆截至2012年,大约有235人丧生在攀登珠峰途中。大多数丧生者死亡在8000米以上高度,雪崩和意外滑落是两个最大原因。

-----------------------------------------------------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5 ) 一群人,爬

这部传记冒险大片,用前几年很火的那个一句话剧透来概括,就是:一群人,爬。越来越多的纪录片拍得跟剧情片似的,反倒是剧情片时不时向纪录片靠拢,《绝命海拔》就是其中之一。我们都看过不少登山题材电影,故事中除了登山,总要加点其他吸引眼球的私货,这些私货往往跟体育精神、野外求生关系不大,属于常规的好莱坞快餐料,而且总会宣兵夺主,比如《绝岭雄风》,是恐怖分子抢钱,《垂直极限》是坏人搞破坏和杂七杂八的情感关系,《眩晕》的登山者遇到杀人狂,成了个恐怖片。

而《绝命海拔》不玩这些虚头巴脑的。说好了拍登山,就是登山,别的滚蛋。观众看到的是准备工具、筹划日期,攀登前的体能训练和祈福仪式,攀登的动机探讨、背景知识讲解、身体素质测试,攀登时突发的眼疾困扰、体力不支、氧气耗尽、气候骤变、生死抉择,等等。紧紧扣住人与自然的矛盾层面。而人与人之间即便有冲突,无非就是何时登山、怎么登山、设备为啥没准备好、撑不下去要不要回头等等与登山这个大方向紧紧焊在一起的成分。

如果前述那些片是《泰坦尼克号》,将灾难让位于一个更有观众缘的商业元素的背景板,那么《绝命海拔》就是1958版的《冰海沉船》,将船难放在首位,每一个细节都以忠实还原事实为最高任务。片中的情感成分也像峰顶的空气一样稀薄,队员与家属的通话,寥寥几笔,最可煽情之处却毫不慷慨戏份;登山队之间的较量与合作,本可搞出惺惺相惜、气壮山河,导演硬是轻描淡写将之带过去,绝不干扰人与自然的对抗。

片中不乏有着同舟共济的精神,向惊天险情的宣战,对人类意志的讴歌,辽阔壮美的圣母峰,被几个航拍抓下,令人目眩神迷。处处是灾难大片的气势。但情节与情感的薄弱,令它在很多人眼里,是一部不够好看成功的商业片。太多人被爆米花宠坏了,要三分钟一个小高潮,五分钟一个大包袱,否则就打瞌睡。《绝命海拔》无法提供这样紧凑的曲折起伏。但它是一部真正的大自然冒险片,浮华遍地、追名逐利的好莱坞,很少电影人有足够的胆量炮制一部商业元素如此单一的作品,这也使它尤为可贵。

影片探讨了一个看似被说滥的命题:登上山顶,等于战胜了自然吗?当然不。那只是自然对你网开一面而已。试想蚂蚁爬上了你的头顶,它征服了你吗?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碾死它,但也许是钦佩于它的勇气、毅力和敏捷,你没有下手。自然对我们做了同样的事,并且它很快也让登山者见识了它的强大。登山者什么也没有战胜,除了他们自己内心怀疑此行的那部分人格。有几段戏诉说登山者们的动机,有的说,既然爬了六座,就该试试第七座,有的说,就当给孩子做个榜样吧,有的则说,爬山让他从抑郁中解脱出来,重获新生。他们带着不同的动机而来,寻一个自我的成全,不论成败,都已圆满。

导演巴塔萨•科马库坚持实地拍摄,为的多半不是场景逼真。如今在摄影棚和虚拟摄影机的辅助下凭空炮制一个潘多拉星球已不是难题。亲临实地,只为取得演员逼真的表演。疾风似刀,雪渣飞扬,气喘如牛,胸痛似绞,视线模糊,周身僵硬冰冷丧失知觉,赋予这样真切体验的环境,只能模拟,尚无法完美复制,只有身临峻崖雪坡,才能催生演员最可信的反应。很多人习惯了电影的虚构,对其罔顾现实的宽容度越来越高,主创也越来越以“电影本就是假的”来为不认真做功课开脱。但《绝命海拔》让我们意识到,艺术效果和客观现实并不总是敌人,最真实的东西,也可以成为最好的艺术的基石。尤其当你拍摄一部根据事实改编的电影,若不对真实抱有足够的敬意,就无法打造叩动人心的艺术。(文/方聿南)

 6 ) 做一个可靠的人,now or never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这是一部能值回IMAX票价的真正的大片。单单是来领略下珠穆朗玛峰上的震撼风光,已是视觉上的极大享受。天梯和登山的身影们在无垠的鸿沟和雪地里,显得如此渺小。每一步艰难的前进,心生可畏却要赢得可敬。 人类对自己的意志力和控制力的挑战,极限于此。 极限运动,就是now or never,做了就是拼命,不做就是没有。 这也绝对是一部足够现实的大片。没有刻意煽情,没有眼神特写来强调痛苦,紧张或者绝望。仅仅是呼啸的风暴声就惊心动魄。从小语文老师就教育我们环境描写的重要性,在绝命海拔里,最惊喜的就是逼真的音效和风景了。风,雪,冰川,black cloud,还有偶尔的灿烂阳光,都很真实。天蓝色真的是很好看的颜色呀。几乎整部电影都是在“对抗”中推进,人与自然的对抗,人与他人的对抗以及人与自我的对抗。 如果仔细回味,群戏多,个体人物的塑造薄弱些,但每个角色都有展示出了他们的生活甚至是他们人生的冰山一角,而以点及面的話,每个登山者都是一类反抗者的缩影吧。可以理解导演编剧的良苦用心,想传达的有很多,然而不少观众抱怨看得很累,很无聊,如果是来图个消遣又不想think twice的話,这片确是太压抑了。因为,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任何夸大和刻意制造的戏剧冲突来吸引观众,示好观众。

每个登山者的死亡都显得很平淡。迅速,干净,简单。短而突然,仿佛在珠峰上,人的生死是那么微不足道。第一次死亡,是Doug把锁链解开后还没抓稳,一阵疾风把他吹落深渊,没有多加任何镜头或特写给他的坠落过程或是在他身边四十米处的Rob的反应。于是一条生命,转瞬即逝。 记者问众人为何要来攀登珠峰,有一群人举着酒杯,说“因为山在那里”。当时Doug的回答是,就是为了证明我可以登顶,为了证明regular person can achieve impossible dream。作为一个恻隐之心比较重的人,我一开始就最关注弱势的Doug。希望他可以登顶,再带着孩子们的希望回去。然而大自然丝毫不愿让乌云背后露出幸福线。 第二次死亡,H在意识崩溃后立刻认为自己在发热,随即开始脱衣服,身体一滑,又一生命戛然而止。 H是唯一一个返回危险的高度,回应了Rob的呼救的。人性在了无人烟的空山里被无限放大。在凶险的冰川山脊上,选择做一个无私的人,需要的不止是极致善良,更是宗教信仰般勇气。讽刺地是,H此时似乎已经被冻得神志不清了。 第四次死亡,男神饰演的Scott,纵然经验丰富,心智坚挺,却耐不过身体机能的极限。 第五次死亡,镜头直接到了keira在机场接机,拥抱了她爱的伙伴和朋友,而最爱的丈夫理所应当的没有出现。仅一个镜头告诉我们,这群人里最不该遇难的人,遇难了。 电影艺术总是让人相信奇迹,但现实没有。以为登顶后的喜悦是结束,然而苦难在那时才刚刚开始。 记得去年秦皇岛跑半马的时候,本来准备跑个10k就去坐车的。然而真正跑到了10k节点,心里只想着再多1k,再多跑1k就休息,接着又是2k,3k,最后想哪怕晕倒在跑道上也不要放弃。极限挑战的魅力就在于此,从心力和体力的不断抗争,得到自虐式的刺激感和成就感。 片中Beck说他来登山,是因为不在登山时,总有black cloud缠绕着他,是一种强烈的depression。一旦家庭和睦,养尊处优,生活稳定,人便死于安乐。有些人就是生来挑战这个世界的,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不满足于社会认可和物质丰裕,那么,也会,陷入绝望。 于是Beck来到山上,海纳百川的洪荒山势,屹于天地之间,自我如沧海一粟,心里的黑云不再。说俗点,这真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然而Beck是爱亲人的,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时候,他靠着对亲人的渴望活过来了。有些人可能就是需要逼近死亡来remind自己拥有些什么,估计又死了一次,失去了双手,Beck能够珍惜他这条动用直升飞机救回来的命了吧。 题目是做一个可靠的人,是啊,来做一个让别人觉得靠得住的人吧。 这是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感慨。一个登山团队,试想没有Rob,没有愿意将自己安危置后,在险象环生的环境里还去帮助别人的人,那情况该有多糟。 两个小时,作为一个电影迷,脑海里总是前置的想到很多可能发生的情节,比如团队背叛和人性扭曲的揭露,或是戏剧化的重燃希望,奇迹降临,然而,都,没,有。连观众都忍不住希望Rob放弃Doug先自保,但Rob做不到。让一个好人眼睁睁地抛弃一条生命,没有比这更残忍的事了。 每一个人都不抱怨,做到自己能做的最好,为自己,更为他人。 每一个登山者,在生活中,都是那种最能靠得住的人,是善良而正直的。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不管是整部片子看下来,或者是感想感触写到现在,都没有提过征服。以前提到攀珠穆朗玛峰,人们总说征服那座山,也征服大自然,现在看,这字眼真的太矫情和幼稚。人类从来就没能和大自然的力量平起平坐过,只是挑战,谈何征服。 对于一些看完片子跑去嘲笑极限运动毫无意义还很zuo的人: 你不知道别人为什么拿着生命做赌注去爬个山,就像你不知道Salman Khan为什么放弃10亿美元的生意选择做个普通数学老师一样。追求不同,何必比较。但即使追求不同,也必要尊重。有些人以为自己活得好,可怜他都不知道自己在怎样地活着,更不知道人类可以怎样活着。据说有梦想却怎么也实现不了很痛苦,但连真正的梦想都没有岂不是更可悲。 如果深究编剧和导演想传达的东西,有太多了,今天只想说,每一个敢去登珠峰的人,都一定是个英雄。而1996年的这一群,“冒险顾问”队,他们大都成功登顶,是胜利者,已是无憾,只是未归。 热爱珠峰的人,能葬入其中,又何尝不是一种荣耀。

 短评

还算不错的灾难片,也让人以非常近的角度,了解登山之风险。看完之后在想,人类花费如此大的财力物力,冒着生命的危险,攀爬珠峰有必要吗?不要说山就在那里,这样的话其实毫无意义。山不是用来征服的,而是让人敬仰的。人在世上总是需要敬畏一些事物,人并非能战胜一切。

8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一个男人 他要是想回你电话 哪怕在你妈大雪山上都能想起来

13分钟前
  • 全力以赴鲜!
  • 还行

It's the attitude, not the altitude.

16分钟前
  • VK
  • 推荐

这部电影说了两件事,一件是人类的勇气和牺牲精神,另一件是别他妈当珠峰好欺负。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公共厕所吗?

18分钟前
  • 贝果在唱歌
  • 还行

用了80分钟刻画人物立Flag却是苍白潦草的无用功,造成接下来10分钟灾难和30分钟求生营救只能靠廉价手段来煽情。不过饱满且具有爆破力的音效碉堡了。

2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每個人都會有登頂的夢想吧?如果給你一個機會可以登頂,死在峰頂的雪中,你願意嗎?想給孩子做偶像的loser道格這樣做了,卻拖累了男主,男主又拖累了哈羅德,否則兩人可以一人救一個,也就是説道格爲了自己的夢想一拖四,死了五個人。

23分钟前
  • Giliani
  • 推荐

记起小时候新登山鞋鞋盒里的一张卡片 正面是珠穆朗玛峰的写真 背面是一句话“千百年来 珠峰的高度因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间的挤压不断上升 然而最高的 永远是攀爬至其顶的人”貌似整座影院只有我一人泣不成声

25分钟前
  • EISEN
  • 推荐

像記錄片 很悲劇的真實

26分钟前
  • Kevinyeoh
  • 推荐

夏尔巴人数十年人肉之躯成就你们一个个“载入史册者”,演出来就是被歧视并关键时刻就掉链子。american citizen自己作死也必须要有国际救援的呵呵。tell your tough guy story in ur own place. 起开!

30分钟前
  • 左儿
  • 较差

当你老了,你不会因为做过什么事情而后悔,只会因为没做什么而后悔。PS:片尾看到原型人物的照片,顿时热泪盈眶,向这群牛逼的人类致敬!

3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这么好的素材,找了一堆熟脸,片子却没有拍好。四星只是不愿辜负这IMAX3D的珠峰。

36分钟前
  • carried
  • 推荐

“攀登珠峰,可以到达不可能的地方,看到不一样的风景,不这么干才是罪过。” 山就在那里,你爱登不登,可是,为什么都是一帮老头要去冒险?真实事件本来是电影的加分项,精彩在中间登山过程的1小时,前后各半小时拉低了整体可看性。但作为珠峰控,表示也不差。葬身珠峰也是一种朝圣。

3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期待比较低,所以直接泪奔了,没有一点点防备。。。因为抑郁所以出来登山,人的迷茫好像只有经历了这样时刻才能得到解脱。对活下来的人来说最大的礼物就是他们可能已经得到了生活的答案,再也不用出门找了,而死掉的那些人死之前也想明白了吧。只是生来必须走这么一遭。

43分钟前
  • 那个那个
  • 推荐

人类需要大自然,但大自然并不需要人类。人定胜天这种话,只有寒冬里那些躲在屋里远离风雪烤着暖炉喝着热茶的人才说得出来。对天地,我们只有敬畏的份儿,需要挑战的,永远只有自己。

45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还行

电影拍得基本尊重原著。真实的登山就是这样,没有太多drama,也不需要无谓的煽情,绝大多数死亡原因就是缺氧,体力透支,哪有那么多戏剧冲突。因为不严格遵守纪律而造成更多的死亡一直可以给后人警钟。感慨一下战斗民族的无氧气登山者和德州硬汉,生命力太顽强,服!

46分钟前
  • zenzenzen
  • 力荐

看完后内心挺沉重,因为是根据纪实文学改编,影片没有太多戏剧夸张的成分,也没有太宣扬生命奇迹云云。作为主角的两位领队最后都葬身于珠峰,尽管影片前面为了铺垫有点枯燥,但是后面真的是紧张十足,也感受到了生命的渺小。因为影片篇幅等原因,这起登山事故背后的问题与矛盾并没有展开。还是敬畏他们

51分钟前
  • VicWallflower
  • 推荐

从技术层面上来看不太过关,但是我却莫名被它想表达的东西煽到。登顶的路,如同人生。

54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发现个好玩的细节是,片中的IMAX登山队其实不是品牌植入,事件发生的1996年,IMAX团队正好在珠穆朗玛拍摄同名纪录片Everest

56分钟前
  • 推荐

本片坏就坏在明星太多。戏份分不均,重点也不清楚。要不你就把登珠峰的细节都说清楚了,要不就把所有重心都放在风暴那一段。现在出来的效果就是人物也不清晰,事故也不惊心。既没有纪录片的实况感,也没有励志片的肾上腺,悲剧也煽得不够尽,让人不知道以什么立场去看。也就是看看景吧。

59分钟前
  • 小斑
  • 还行

比预想好,人对自然的挑战,总有那么点雄心壮志让人热血沸腾,尤其是登顶那一瞬,还挺让人激动的。剩下,就是无奈了吧,终究还是太渺小,以及是否真的有必要。真实取景还是很带感的。不过这种故事还是太尊重原事件了,会有些平。雪山很壮观,但一片白的审美也挺累的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