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影余像

HD

主演:博古斯瓦夫·林达,亚历克桑德拉·贾斯塔,布洛妮斯拉娃·扎马洲斯基,索菲亚·威奇拉克斯,克日什托夫·皮耶钦斯基,马里斯兹·博纳泽斯基,斯齐蒙·博布鲁夫斯基,亚历克桑德·法比西亚克,保利娜·加拉萨卡,艾莉娜·梅尔彻尔,托马斯·乔多罗斯基,菲利普·古拉克斯,马特兹·鲁辛,马特兹·泽兹尼扎克,托马斯·洛索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残影余像 剧照 NO.1残影余像 剧照 NO.2残影余像 剧照 NO.3残影余像 剧照 NO.4残影余像 剧照 NO.5残影余像 剧照 NO.6残影余像 剧照 NO.13残影余像 剧照 NO.14残影余像 剧照 NO.15残影余像 剧照 NO.16残影余像 剧照 NO.17残影余像 剧照 NO.18残影余像 剧照 NO.19残影余像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残影余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弗拉迪斯瓦夫·斯特泽敏斯基(Władysław Strzemiński)原是备受爱戴的大学教授与知名的前卫派画家。当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式的写实主义”,且被波兰当局奉为圭臬,要求上行下效时,他站在异议的那方,结果不但被撤销教职、剥夺艺术家身份,甚至连餬口饭吃的生存权也尽遭践踏。而自诩为小螺丝钉的人们,成了国家机器的暴力帮凶。犯罪生活邻家女孩4400 第一季相棒狙击手:遗产传奇酒馆金婚·风雨情分贝人生凌晨晚餐我们是X原始武器哈利波特6混血王子的背叛(原声版)金色圣诞大世界之旅第五季上载新生 第一季狼牙英雄菜鸟老警 第一季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2004天下兄弟哗!英雄国语李祥和的婚事天使之城亲人之间路基完梦幻岛希德和朱迪阿莫雷的最终一夜我所有的朋友都死了纳粹制造笼斗士紫玉金砂房间青柠男女 第一季碧昂丝:新生与超越甜蜜爱丽丝大唐荣耀2迷魂陷阱挎斗摩托车里的狗柠檬树上你和我

 长篇影评

 1 ) 民主、自由

民主,自由,权利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多么的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和进步,为曾经的苦难致以无限的惋惜。1948年12月15日,一整面红色贝鲁特肖像条幅升起,完完全全地挡住了斯特热敏斯基家的窗户,遮天蔽光。斯特热敏斯基用美工刀将窗外红色条幅划开一个口子的举动,是一个普通居民维护私人住所采光权,也寓意着一名画家坚持艺术创作的自由空间。

 2 ) 艺术家的遭遇

连着看了两部反映艺术家的作品,波兰的《残影余像》、中国的《启功》,对比着看很有意思,结合以前看的波兰的《钢琴家》、最近比较热门的《无主之作》等,谈一点在政治面前艺术的困境。艺术是什么?供人欣赏,给人以美好,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练、再加工,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创作,可以有很多的流派,各种形式,当然也不可能一件作品人人都说好,由于受众口味的不同。当艺术与权力结合,会倾向于歌功颂德,反映高大上、伟光正的东西,一切反面的东西,都会被清理、打倒。《残》里面的残疾艺术家不肯向政权妥协,连饭也吃不上。启功一个皇族,文革期间如此唯唯喏喏,没有办法,强权之下,岂有完卵,不给你粮票,一天也活不下去,你的字再值钱,在那样的时代一文不值,只能在写大字报时派上用场。启功在波兰艺术家面前好像少了点骨气,但是毕竟也没有做什么 唯心的事,他生存下来,留下了更多书法作品。

艺术品的价值问题。一幅字画动辄上万上千,对于 一个不懂艺术的人来说,废纸一张。为什么有价值?我们都看过古人为了练好书法,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还要有难得的天赋,看着轻轻松松一写一画就值那么钱,其实是长期地积累。也有人另辟蹊径,是个领导或者名人,再加上会写几个字,也能卖个好价格,但不可能流传。西方的油画有质感,复印不出效果,但是也有办法,有一群画工,每个人专攻一个部位,熟能生巧,然后多人组合,能大量临摹出大师的作品,这价值又怎么计算?偏题了。

回到艺术家,哪 个朝代、政权更替,受迫害首当其中是艺术家。因为每个政权都需要艺术家来包装赞美,有的国王喜欢群奏,有的喜欢独奏,所以有人就不能滥竽充数了。能够看风使舵的艺人,一般也没有好的下场,人品与作品很大的关联,比如秦桧字再好也不能让人传颂。如果一个艺术家被当政者看中,他会很快出人头地,但这是冒风险的事,会被同类不耻,或者随着政权更替而被人遗忘。真的艺术家往往是孤独的,身前享受不到自己作品带给自己的好处,死后才能大放异彩,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不在乎价值,只在乎作品能达到自己的极致,所以时间是最好的鉴赏家,好的作品只能由时间来鉴定,并不是当政者来定的。

 3 ) 要尊重艺术,要相信艺术家

电影讲述的是波兰艺术家斯特热敏斯基生前最后的那几年。电影让我看到了艺术家在狂热的社会主义环境中生存是怎样的艰难。工作被强行辞退、作品被毁掉、不让他有工作,我看到这位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过得如此惨不忍睹。电影里提到了多次关于艺术与政治。电影里的艺术协会会长在一次讲座中声称人民需要的艺术就是好艺术,但电影中却并没有表现人民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所谓他们的艺术仅仅是那么多斯大林的画像、那么多展现列宁的雕塑和绘画。斯特热敏斯基认为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心境。他想做中立的艺术,但是当时的社会要求他必须站队。坚持自我的艺术家最终败给了这个社会,只能说肺结核也许是上天给予他的恩赐吧。死于肺结核总是比死于饥饿要来的体面一些。

当这部电影在讨论艺术与政治的时候,随着斯特热敏斯基的生活逐渐变得糟糕,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个。斯特热敏斯基是一名画家,然而在当今社会我们接触到的更多的可能不是传统的艺术,而是文学、电影、音乐、戏剧等。电影中当时的社会背景要求艺术家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服务,而当今社会的我们已经比那个时候自由的多。现在的作家或者艺术家能够自由的表达想表达的东西。我想纯粹的艺术是很美的,美的艺术能够吸引人随着前往。当艺术家在表达纯粹的艺术的时候他表达就是艺术家的心境,就是艺术家通过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手、自己的脑所二次创作出来的现实。但是当一名艺术家在进行艺术表达之前就有了自己的立场,那么他所有的表达就会都从这个立场出发。这也让我联想到了现在抗击新冠肺炎期间我们的文宣工作。当我们看到很多表达致敬一线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的作品、表达理解并同时鼓舞封闭在家中的人们的作品,我们会感到感动、感到欣慰。我们会为我们祖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感叹的同时更加做好自己能够做的事情。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像方方那样“屁股决定脑袋”的人不停的传递负面情绪,甚至传递谣言。这些表达出来的东西都是表达者眼中的“残影余像”,只不过有的是美好纯粹的,有的是丑陋不堪的。在这个时候那些鼓舞人民的“艺术”就是人民需要的“艺术”,它或许不高雅也不先锋,但是它表达了人们心里最热忱的情感、最浓烈的期盼。有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只不过是为了她或者他心中另一个在大洋彼岸的信仰服务罢了。

看完这部电影以后我去搜了一下斯特热敏斯基,蹦出来的第一个链接是罗兹斯特热敏斯基美术学院。我想这就是现代对这位伟大艺术家的贡献的肯定吧。这又让我想到了老舍。我们不应该强迫艺术家去虚伪的表达,我相信有中立的艺术存在。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都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美好。我也相信好的艺术家都是真实的,他们的作品会忠于他们自己的感受。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当时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一幅黄果树瀑布的画,站在画的前面我仿佛就能听到奔腾的流水发出的惊雷声,这是艺术带给我的震撼。我在电影里“正确的艺术作品”中看不到艺术家自己,艺术家们仿佛成为了工匠。我想艺术的蓬勃发展需要我们给艺术家们表达的空间,同时我也希望无论是绘画、文学、音乐、戏剧中能够没有那种夹带私货的东西。

最后想说电影给我感受比较深的一点是:还是得少吸烟。斯特热敏斯基的女儿不停的劝告他少抽烟他都没听过,电影的最后他死于肺结核。

 4 ) 《残影余像》:历史上的一阵风

(芷宁写于2017年6月5日)
 
       影片《残影余像(Afterimages)》是波兰著名导演安杰依·瓦伊达(逝于2016年10月9日,享年90岁)的遗作,据说年时已高的老人家有一张罗列着心中想要完成作品的表,有的没来得及实施,有的已经舍弃了,而这部《残影余像》“是那张表上他想完成的最后一项”。
       瓦伊达以前的作品,影迷们都不陌生,如近期的《卡廷惨案》,早些年的《一代人》、《下水道》、《钻石与灰烬》,中期的《福地》、《铁人》、《大理石人》、《威克女孩》等等。纵观老爷子的作品,不难发现大约因经历的世事沧桑太多(如,其父是卡廷惨案的受害者),作为创作者,他看问题的视角或许有一种超脱淡然感,他后期影片的表现手法越来越内敛清减,干净得没有任何累赘的部分,却余音辽远,发人深省。这部取自现实中凄惨往事的《残影余像》,甚至克制内敛到令一些观众认为该片没什么值得称道的手法特色,只是片中主人公波兰先锋派艺术家瓦迪斯瓦夫·斯特热敏斯基的经历本身就很打动人,果真如此吗?
        在《残影余像》里,通过精准的画面表达,更多的观众看到了彼时的高压严苛、荒唐可笑,观点观念被无情倾轧、无尊严可言的“交谈”和“交涉”隔三差五地出现,几组代表着所谓正确“艺术思路”的权利者野蛮粗暴,令人胆寒,他们以扼住艺术家艺术生命咽喉的方式,逐步将其碾杀殆尽。
        片中没有正式出场过的斯特热敏斯基的前妻——雕塑家卡塔日娜·科布罗,影片用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位艺术家的命运,当女儿妮卡赶去医院时,条件简陋、病人众多的病房里,那病床上蒙着斑驳被单的躯体,若不是有一双枯瘦的脚在被单外,被单下的头部略有凸起,病床显得平坦扁平,仿佛并没什么肉身可言。如此精炼的小细节,可以令有心的观众想到这位女雕塑家流连病榻时的遭遇。
       片名取自斯特热敏斯基的“余像绘画”理论,从片中,观众可以看到斯特热敏斯基热爱艺术教学、关爱学生,学生也热爱、尊重着他,他也深得有识同行的敬重。然而,只因他的艺术观点只从艺术本身出发,又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他便被从他一手创办的学校开除,还被剥夺了他一手创立的艺术家协会会员的身份,这令他四处碰壁,找不到工作,甚至令他失去了购买绘画颜料的权限。片中,特热敏斯基的诗人朋友说:“杀死艺术家有两种方式,要么对他们过度关注,要么不闻不问。” 对特热敏斯基而言,其实已到了完全封杀的地步,饥寒急迫、贫病交加的艺术家的最终境遇可想而知。
       瓦伊达冷静清晰又简练纯熟地表现着这一陈年浩劫,不给予多余的篇幅,这或许便是老人家回望动荡年代时的心境,一如斯特热敏斯基在片中所言的——“现在发生的一切,不过是历史上的一阵风。”只是这阵风吹得时间不短,而身体本就残疾的艺术家(一战时失去了右腿和左手),显然耗不过它。
        在片中,瓦伊达用两个细节精确反应出这个长期搞运动国度的人们的麻木,其一,艺术家于工厂放工时刻,晕倒在工厂门口,人们只是匆匆路过,视若无睹,只有一位老年妇女跑去打电话叫救护车。其二,为糊口,虚弱不堪的斯特热敏斯基在布置服装店的橱窗时跌倒,橱窗外的路人行色匆匆各自忙碌,谁都没看那橱窗一眼,也许已是熟视无睹……
        瓦伊达还善用色彩进行深意表达,如片中的红色,大幅的红色从楼顶罩下,改变了室内的色彩,仿佛一种从天而降、制驭一切的红色空气,令艺术家无法进行正当的色彩创作,祸患自此生……再如,在冰天雪地里给母亲送葬时,妮卡穿着她唯一的大衣,路人却只议论大衣的红色与葬礼的不符。片中有两处白色的应运也颇有深意,其一,原本色彩斑斓的斯特热敏斯基的新造型主义展厅被清空后,立刻被涂上了单调乏味的白色,其二,斯特热敏斯基摔倒在橱窗里,人偶模特垂下的一只白色的手臂……影片的法文译名有“蓝色花朵”的意思,艺术家放在前妻坟前的那束花,是用染料将白花染为蓝色的,因她有一双美丽的蓝色眼睛,而女儿妮卡表示,父亲也有蓝色的眼睛——此处的蓝色,仿佛艺术家灵魂的色彩。
       身为彼时波兰著名先锋艺术家和雕塑家的女儿,妮卡·斯特热敏斯基的人生坎坷多舛,小小年纪就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不公,所幸她的内心足够强大,并且太懂事,懂事到令人心碎的地步……
(杂志约稿)

 5 ) 艺术之死

被红色笼罩的房间,压抑而又来势汹汹,大概从这一刻开始,就已经预告了他之后的人生。 电影已经足够沉重,可或许,现实要比之更甚。

所有人都被封住了嘴。被强行要求站队,若是你所支持的是他们的对立面,他们会温和地对你说“我建议你改变立场”。

而始终不愿意站队的人,或者说持有不同看法的人,最终的下场,是被排斥被打压被抹杀,甚至失去了画画的资格,因为,他买不了颜料。不是买不起,而是因为不能买。不,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被排斥被打压被抹杀,而是整个艺术的死亡。

我不懂艺术,不懂画作,不懂什么叫做新造型主义,但是我想,艺术应该是纯粹的。被统一被安排的艺术,不应该被称之为艺术。当艺术被刻意沾染上政治色彩的那一刻,或许,它就已经死了。 但是,艺术之死不会是永远的。人们的嘴,也不会永远被封上,正如斯特热敏斯基的那句话“现在发生的事情,只是历史中的一阵风而已。它总会过去的,回归于平静”。

尽管有无知暴虐的人。

但是也有为了艺术的死亡而怅然若失的人。他们或许无力改变什么,他们或许不够勇敢,但是,至少,他们对艺术不是无动于衷。他们还会为了艺术而难过而悲伤。

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些人,他们深爱着艺术。这样的人,或许不多,但是只要有这样的人存在,我想,艺术必然是会重生的。

 6 ) 枪与雏菊

完全是由一个时代酿成的悲剧,在那个追求的理想社会,不劳动就没有饭吃。好像挺合理,所以剥夺你劳动的权利,就是死亡隐晦的表达。思想意识形态会随着时代发展变化,但艺术是另一个领域的源远流长,这部电影里还没有它可能会有作画人对现实的反映,只是想法不一致罢了。他也没有想和谁做对,他只是不想艺术被“定义”,创作被局限,这意味着狭隘,变质,丧失了最本质的自由。当什么都要靠分配领取,人们似乎也丧失了帮助别人的机会。政治与艺术应该是要有界限的,统治者可以决定堡垒城墙上开出什么颜色的花,但是你不能决定艺术馆里明天的展区挂的画。政府有什么权利对艺术提出要求,该服务人民的从来是他们,而不是艺术创作。

“年轻人就是要对抗这个世界”,“艺术的唯一目的是为社会变化服务”,另一种形式的活化石,艺术最自由。“杀死艺术家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不管不问,另一种是过度关注”。艺术该有国界吗?它应该存在于哪里,既然它源于人的大脑视觉,跟意识形态是出于不同维度的关系,那并不冲突,为什么只可以有一种?意识形态可能会变,但画上的色彩依然流行,栩栩如生的讲述着百年前的故事。我希望它是无比自由的,我讨厌它和政治沾边。但是,存在就一切都有可能不是吗?米开朗其罗若是没有当时教皇的保护,他会被视为“异教徒”,这样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迫害,对于从萌芽到成长的文艺环境来说,致命打击。 红布落下,蒙住的是局内人的眼睛,起因是巨幅,归宿也是画像。我永远讨厌任何形式的“走狗”。

 短评

瓦伊达这部遗作笔墨浓重刻画了艺术以及艺术家被极权蹂躏,同时也折射了自己早期的某些经历,似乎冥冥之中为自己拉上生命闭环的锁扣。他的大多作品都紧紧记录时代的痕迹和烙印,脉络清晰。本片一如既往的对台词和细节都精雕细琢,真羡慕波兰能有一位如此伟大的影人。他的作品,社会意义已经超越了影片本身。

6分钟前
  • 老珂
  • 力荐

瓦依达的遗作,一如既往地关注波兰的历史。聚焦一位前卫画家在红色波兰前几年的遭遇,展现红色恐怖与有风骨艺术家之间的冲突。这样的故事其实也存在于所有红色政权早期,让观众有着切身的联想。史特热敏斯基说,现在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的一阵风。他说得很对,只不过这阵风太漫长太凄厉。

8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默念着“对于爱与艺术,最多也只能倾己所有”这句话哭了一整场。

12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又一部讲20世纪艺术家的好电影出现了真好,还如此优雅地正中问题核心;因为相似的社会背景,看的时候我感到特别亲切、更加感慨,再多的就不说了

16分钟前
  • 力荐

3.5;秉承一以贯之的主旨,苏联红色翅翼下的阴影波兰,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意识形态决定了艺术家们的站队,艺术一旦与政治挂钩,难逃傀儡命运;巨幅红色,巴黎蓝花束,色彩的斑斓对应情绪波动,拍得平静无比,一曲清冷的天鹅之歌,再见大师。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权力扼杀艺术的最高指示:饿死艺术家。安杰伊•瓦伊达的最后一部作品,如此悲凉,如此有骨气,晚节铮铮,可敬可佩!

22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的一阵风”,很应景的片啊,只是一阵风不可怕,怕的是这阵风随时又刮回来。

26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瓦伊达的最后一部电影,看得太揪心了。魔鬼披上人皮,摧毁艺术摧毁美。而艺术家不会在政治迫害面前低头,如果非要站队的话,他们会站在美的那一边。

3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房间里被红色巨幅画像吞没的自然光线,人体模特垂下的假手

31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其實共慘主義的褪色亦是一種畫風,它創作的正是對一切正常生活的殘影余像⋯同行觀看者看罷後說,我姥爺的美術老師當年直接被人扔到硫酸缸裡,大言不慚點說,Strezminski所經歷的其實已經好過很多了⋯

33分钟前
  • Diogenes
  • 力荐

在这个节点这部作品能在国内上映真的让人惊讶。朋友们不要惊慌,去以色列。

35分钟前
  • Methy
  • 推荐

在艺术和爱中,你只能给予你所拥有的。

38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社会主义对与艺术家的迫害是不分肤色、种族、东西的。完全一样,不给你工作,利用粮票进一步让没有社会工作、社会角色的人等着活活被饿死,利用各种证件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让你无路可走。没有什么不同,底层掌握政权,就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哪里还区分得开是社会主义苏联,还是社会主义波兰,抑或是社会主义朝鲜。

41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4.5 勃库斯洛·林达表演绝了,少条腿穷得叮当仍一股霸气收不住,不似有些传记片演技虽好却易沦为个人秀,林达则是完全服务于导演意图与整体风格的,作为遗作,戏里西外都是瓦伊达的一个十分卓越的句号,无论于历史于电影,凛然正气,胸怀恢廓,免滥情去赘语,方为王道,狭隘扭曲都终将被证明只是一阵风

43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瓦伊达遗作,再现宁折不弯的先锋画家的最后岁月。沉稳克制的叙事掩不住厚重的历史感与“个体是历史的人质”的悲凉底色。男主和双女主的表演无可挑剔。精妙色彩调配:斯大林海报的红色魔影,红衣女儿vs灰冷环境,被刷白的展厅彩墙,亡妻坟前的蓝花。| 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上的一阵风。(8.8/10)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他画着先锋的作品,却放置在了倒退的时代。这明明是个崭新的国家,却充斥着陈旧的霉斑。当画布被斯大林的旗帜染红,正昭示着政治染指艺术。而他用拐杖撕裂了一道口子,便踏上忤逆的不归之途。一个显赫的艺术家被辞退工作开除艺籍,没资质买颜料没余钱买粮食,艺术的式微令人心痛,制度的冰冷让人心寒。

5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BIFF# 三天前去世的瓦伊达遗作。波兰先锋派艺术家Strzemiński的传记片,对其艺术理念及撰写《The theory of vision》过程略有提及,但着重于探讨时代的变迁下艺术家所遭受的苦难。拍得四平八稳。『现在所发生的一切,只是历史的一阵风。』

53分钟前
  • btr
  • 还行

一个富有生气的开端,然后接着就是狂风暴雨,是政治对于艺术的干预(印着斯大林的红布挡住自然光,令一切笼上一层红;教学时黑暗中的投影被通知开会的人打开,光进入,而课被迫停止,一光一暗),画面如诗,叙事沉静,冬日冷色和暗色大衣,只有在宣扬革命时的大块的红、艺术作品、女儿、和最后献上的一束染就的“蓝”花那里才有色彩的波动。其实那些默认他的处境的人是知道他的价值的,就像那个遵照上面指令开除他的女人。一切处理得干净利落。ps,没想到第一部瓦伊达就是他的遗作。

55分钟前
  • 易思棠
  • 推荐

#2017SIFF#苦大仇深现实主义传记片。能在天朝电影节上全靠波兰使馆扛着吧。瓦伊达平均水平作品,最后一部仍然中气十足没有失手就值得加一星。可惜没能深挖艺术观念和人物剧情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左翼先锋派之间的关系,说到底这部影片还是……现实主义啊……

5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没办法,看到所有类似文革的受害者,我都心有戚戚。

1小时前
  • 4cat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