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她

HD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女她 剧照 NO.1女她 剧照 NO.2女她 剧照 NO.3女她 剧照 NO.4女她 剧照 NO.5

 长篇影评

 1 ) 不是影评

我是去线下放映活动看的这个电影。

映后交流时,主持人一直问这边的观众有没有想说的,我就总觉得“应该”说点什么。后来有一位女生说好奇男生看完是什么感觉,我就觉得好像更加“应该”说点什么。直到后来有位男生和好多女生争辩起来,我还是什么都说不出来,虽然心里一直翻江倒海。

这两天我一直在影片的“回声”里面。现在终于好像能说出两点“感受”:

1. 震撼。我从14年来广州开始做志愿者接触性别议题,参加过性教育课、性别理论课、反家暴培训、女权主义培训、metoo行动……而大部分时候,我看到的“她”更多的时候似乎是一个个让我感到不公同时又远在天边的“案例”。我读到“她”的故事,我“觉得”我要为她伸张正义,但是我又不认识她,我无法感受到她在故事之外是怎样跟自己相处的,我无从知道她如何度过故事之外的时间。

但是在《女她》里面,她们的神情、沉默、语调、自发的讲述……就像某位观众说的,这样的讲述很松散,但是好像正是这个松散让我感到了愤怒之外的东西……真实、沉重、漫长……我也很“松散”地反复想起我的堂妹、我的妈妈、我的好朋友……

我很感激能有这样的机会,能通过不带着“解决问题”视角的影像,从而得以暂时用不带着“解决问题”的视角看见“她”们,以至于她们好像不再那么是“她”们。我感到很幸运地能有这样的一刻,我自己的反应不是拿起武器扬言要跟女性一起战斗,而是感受到某种靠近和共存。

2. 无奈。观影后的讨论,我感到很着急。好像遇到过很多次这样的场合。一个人说了自己好像真实的想法,但是触动了很多人,进而变成一场争论。我一直在想这是怎么发生的。

现在我想,这样的时刻,冲突突然爆发,往往是因为,一方被否定的是观点,而另一方被触犯的是人身的存在。所以一群人突然被点燃,是因为对方说出来的虽然是一个观点,但是这群人感受到的是真实的伤害。而这样的争论常常无疾而终,是因为觉得自己只是说了个观点的人始终理解不了被伤害的感受。我认识的这样的人,很常见的一个观点就是现在生活挺好的,“大家”都吃饱穿暖了,“大家”的日子都越来越好了。有这样观点的人,通常是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且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全世界。我很衷心地祝愿这样的人自己经历一遍影片里面的人经历过的事情,然后再看看会不会对世界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2 ) 其她的片段概念

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直接电影吗?不太确定。

片后有人说以为这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但没想到不是。 然而女性主义电影本身仍是一个难以定义且模糊的概念。可如果追溯到妇女所受到的压迫,佛洛依德和拉康关于女性欲望的表现和意识,他者与女性本身的关系。而若从父权社会来追溯,主流电影当中性别的权力机制。甚至说到Laura Mulvey的Gaze,凝视的概念。这部从某种程度来说,完全抽取了男性作为主体的凝视。

又能说不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吗?

导演说采访了很多个故事,影片结构剪辑出来两条主线。黄蓝反衬,虚虚实实,过去式和现在式的交叉。黄衣大姐关于梦的隐喻让故事得到了升化。中间也间断穿插了很多其他小姐姐的故事。

整部电影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阶层 评论里有人说全部是中上阶层,我觉得并不全面。黄衣大姐是一个90年代前后,通过读书改变阶层最明显的例子。她形容小时候每天去上学要5KM,生活的残忍致使父母的残忍,而这种残忍体现了生命不值钱,且已经默认了这种生命的不值钱。说第一部哈利波特的时候,身边的同事都在讨论zg哪里有这么穷,她说我想了一下,真的这么穷呀。而这些都不是在当下发生的时候她意识到的。很明显这些后置的追溯定义,是来源于阶层的改变,她将对待生命的方式区别于父母,且这种生活明显高于父母的生活之上,才能直观明白的看到其中的区别,进而谅解那种方式,关于幼时定义杀了小羊残忍的父母。

80-90年代的社会两层分化,读书仍然是可以作为改变阶层跨越的一种方式。所以她不愿意回到十几岁甚至是二十几岁,她描述现在就是最好的,而是通过后期对于生活的经济掌控,无法重回且远离的故乡,她属于自我的意识才慢慢苏醒。大雪里将感受分割出肉体,产生一种对自我的质疑,自我质疑是为了强化分割的距离感。距离感让她感到安全,当下发生的残忍都与自我无关。

2.家庭 有一些人说看到开头险些误以为这是一部父母皆祸害的电影。

可父母皆祸害的问题反馈的是什么呢?50-80早期这一段成长背景,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完全改变,技术的变更,生活模式的革新。某种程度是话语权和信仰的互相冲击。

而在这种中国传统式的家庭观念,女性在家庭中遭受到的苦难,大部分都无法使她们勇敢的脱离出来。她们和丈夫争执,互殴,被动的承受无论来自于情绪或者生理上的暴力。她们隐藏了自我的一部分,使子女完全的暴露在这种情绪当中,母亲无意识共化被暴力对象找到支柱,而女儿对于父亲角色的定义是完全平面化的。所有的形象描述汇集到最后都成为,暴力,出轨,不负责任等一系列贬义的符号。

女儿在家庭中意识到自我的无能为力,以及长期性被放在替代母亲的无能为力角色上,甚至无法产生明显的自我意识,成长过程中自我已经在逐渐成为了一个可以抗衡的力量。而相关的察觉都需要经历一种反差极度明显例子才能回溯性的觉醒。黄衣大姐说,经过长期的喝酒他现在什么都没了,后来我发现男性其实很空洞,没有那么丰富的感情生活,只有那些。因为喝酒导致生病需要长期的出入医院,肉体上最直观暴露的脆弱,因此才第一次跟女儿产生了感情上的对话。蓝色小姐姐说,他有一次喝醉酒,回来辱骂我妈妈。我需要一整晚醒着,每一次他出来再把他推回去(我已经能把他推回去了,不再是很多年前父母拿dao争执,只能无助的站在那里想着去把dao藏起来,被呵斥住的自己),可在后来我姥姥的对话当中,我才意识到,我已经成为那个能与他抗衡的人了。

而我没有声音了,母亲仍然在寻找一个家庭中的共同体去分担她的苦痛。苦痛说出来之后,就好像不是苦痛了。每个人都在进行一种分割和自我欺骗的个体行为去保障自身的安全。

家庭中所有的人成为一个共体,需要去共同经历家庭中发生的所有事情,无论是否与自己有关,无论是否是自我的选择,无论是否有承受能力。共体恰恰是50-70最明显的时代特征。

3. 欲望与尊严 早期尊严大部分程度,是在part2部分里被磨灭的。象征自我私有的尊严的表象都被一一瓦解。 偷偷攒钱买下来的漫画,最热爱的东西,哪怕知道被发现会面临父母的责骂,仍然冒险锁在房间自己的小箱子里。描述的前缀:自己。自己的房间,带锁的小箱子,防御式划分归属权。自己存下来的钱,自己的爱好。然后在母亲暴力的要打开箱子的时候,全被抛弃。红衣服小姐姐说,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是个狗腿子,撒了谎但还是无比乖顺,母亲砸累了,自己接着砸。因为当下只有选择顺从,才可能使自己避免被“伤害”。我可以因为活着放弃自己的尊严,箱子里是我最热爱的东西。

穿着睡衣赤身裸体的站在群体里,那一刻我是裸露的。我的尊严被瓦解。

父亲做了错事,在农村的伦理关系中很错误的一件事,我和母亲都因此蒙羞。被母亲的家族拒之门外。而在这个阶层里,女性的尊严根本不存在。女性的尊严是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男性如果光彩,那么女性就光彩,反之亦然。母亲和女儿都需要承受父亲行事带来的后果,换言之如果父亲作为个体来说,并不是一个大众意义上好的个体,那么整个家庭都无法进行一种良性循环。

欲望。欲望成全了自我的觉醒。为什么要解释 hymen。成长后意识到,当下的自己仍在为父权社会服务。对于挣脱家庭的欲望,她说我好想一下到三十多岁。为什么对于赤身裸体的意识最为明显,因为女性的第二性象征是完全外露的,是乳房。 这种关于欲望,无论是很直观层面的xing欲望还是其他的精神欲望,遇到痛苦和对抗的时候,都会激发一部分的自我觉醒。

虽然这部分的自我觉醒都是后置性的回溯。然而人和事的关系很多时候即是,经历,回溯,意识,分辨。如果这部分又在扯佛洛依德和拉康就太长了,不赘述。

4.其他一些 搞到早上八点的小姐姐很好看,笑起来真漂亮。可惜我是个脸盲。。她好像在现场吗?还有很好看的纹身。同理父权服务的那个小姐姐好像也来了。我还是无法确认>< 黄衣大姐两个梦境最后我不认为是一种和解,我认为是一种跨越和报复。而童年里关于这部分的隐伤被完全治愈了,她跨过去了。她最后说,我知道我找他是为了什么。这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关系和xing爱。 蓝衣小姐姐在后半段片中,闭眼的样子映衬黑色的背景,像是一副光阴里的油画。只有时不时眨动的眼睫让你辨认并不是。她和姐姐疏离的关系,她说我被母亲照顾的很好,盘下了一家书店,那可能是第一次她意识到生活可以改变,生活似乎改变了。 因为拒绝了父亲喝茶的邀请,被堵在浴室施加暴力的女生,她笑了一下说妈妈在看着呀。 红衣服小姐姐丧偶之后她描述坚定地无神论者第一次希望世界上有灵魂,向我证明他一直在。每时每刻都会想起一个人,可是人不能一直哭,因为会给他人带来困扰。克制和痛苦对抗,因为那时候的自己是虚弱的,对抗的本质是意识到自我的虚弱。(失恋当天去看的片子,这段还有点小泪目) 有个男生说蓝色小姐姐没有更多的描述姐姐,显得人物形象不够饱满。然而现实里,我们都不够饱满以及存在不同程度的空洞,承认残缺某种程度是承认真实。

PS:如今大环境语境下我们一直争取的去标签化,不应在争取的过程中再次标签化他人。我个人不觉得导演应该如何如何,媒体工作者应该如何如何,电影应该如何如何,标签化的本身很无聊。 所有的东西接纳到自我的体系都会形成不同的理论。而即使导演给了很明确导向性的结论,自我思考仍然是观影中最重要的一环吧我认为。 其实有些没看出来的东西,多想想就出来了。

期待下一部~

 3 ) 她,她们

导演说,他的控制欲没那么强,所以这部片子个人认为已经是能做到的最真实的纪录了。这部片子它只是在真实地记录几位女性的自白,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展现了,如导演所说的: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是什么样子。”

导演说,他的控制欲没那么强,所以这部片子个人认为已经是能做到的最真实的纪录了。这部片子它只是在真实地记录几位女性的自白,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展现了,如导演所说的:在这片土地上的女性是什么样子。”

因为这部片, 这辈子第一次想尝试写写所谓影评,但本人自认肚中没有一滴墨水,思想高度也不够,并且本人记性极差且主观意愿强烈,所以在写这篇的同时已经记不得片里的很多东西了,而记得的部分有可能记忆已经发生了歪曲。想写的初衷是想记录自己的一些想法,他人谨慎浏览。

这部片里的各位女性在讲述自己的故事的时候都有过各种笑。

除“性的愉悦”小姐姐之外,其他人的那些笑容反而是我最畏惧看到的,在故事讲述过程中的那些笑容,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开心肆意的笑容:那些笑,都是她们的故事讲述到最痛苦的点时迸发的笑,笑的同时伴随着眼神游移、脸上肌肉抽动、语塞卡壳结巴无法继续讲述,大多伴有伸手试图捂住嘴的动作——因此我把这种笑理解为,是她们对最难以启齿的、最不愿面对的、最痛苦的部分,因讲述到这些部分时的对自己的情绪暂时性的小失控,引起的失去作为自我保护的表情管理的掩饰性的笑。这些笑容是在我观影过程中,最让我共情感到难过和实实在在的痛苦的。她们每笑一次,我在心里就抽动一下地疼。

说说我的观影感受吧。在未看之前,我大概猜到影片的内容大概率是女性遭受的各种难题,但我没想到的事是影片所要真正表达的并非想要聚焦放大女性的痛苦。并且它很简单、很平和地仅仅只是记录镜头前的女性都说了些什么、

当大姐说平淡地说,她觉得,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也许都是一部苦难史的时候,我的心情真的非常复杂。我在思考这句话。我想她的、她们的生活几乎都可以算得上苦难史;但是这个世界上肯定有人生活幸福美满。但是无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都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历史;每个人都有被纪录的意义和价值。

 4 ) 《女她》的勇气与尴尬 ——“他者”的不在场,是否是女性主义的胜利?

影片折射出女性主义思潮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绝对的排“他者”性。即“他者”作为抵抗对象也要被消解。女性的“自我”容易陷入到“大他者”无意识的精神胜利中,女性主义的胜利又何以可能?

2022年才刚刚开始不久,国内国际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使得人们本身匮竭的注意力被几将耗尽。世事的眼花缭乱,并没有当然使得社会与群体的思考百花齐放,反而走入了一个怪圈。一个新事件的天旋地转,把几天之前的旧事件刚刚沉淀下来的一点点思考尘屑瞬间吹得烟消云散。这似乎成了一种常态。群体性思考分裂、简化的现象在一步步加深。

在这样的时代语境之下,倪化轩导演的作品《女她》以及有关的巡回放映活动,本身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样传教式的展演,在喧嚣嘈杂的传播语境中,显得分外宁静清澈,给观众带来了更多沉思的机会。

这样一部访谈式的纪录片,已经不是新闻类访谈的样式。导演在拍摄之后,有意识地对影片的结构进行了塑造。导演访谈了九十多位女性,最终呈现出来的影片中,主要出镜的只有两人,作为其他穿插线的女性角色大约有六位。在这种多重线性结构的框架下,访谈的故事开始呈现出复杂变化,并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女孩,呈现出一种共通却不共同的痛苦。导演通过剪辑建构出来的结构关系,使得影片的节奏带给人一种复杂、交织、起伏的痛苦变化。导演成功做到了向观众进行女性“自我”感受的强烈传递。

在此时此刻,社会氛围些许紧张的语境下,能拍出一部“纯之又纯”的女性纪录片绝非易事。所谓“纯之又纯”,在视觉上,首先,导演大胆采用了只有女性出场的画面语言;其次,选用了深色作为背景,抽离了时间和空间,营造出一种“唯女”的感受。虽然这种“纯之又纯”的女性纪录片有一些应该批判的地方,但是作为这个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部,这种尝试是值得鼓励,甚至是大书特书的。因为在当前的语境下,缺乏只有女性角色的纪录片或者电影。画面的参与者简化为单一性别,这种方法有一些极端,但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态度和立场。延伸到价值表达方面,影片无疑是成功的。

作为一次勇敢的尝试,画面的时空抽离感,笔者认为这似乎是一种避重就轻。导演为了视觉效果上突出女性,让观者也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人公身上。这种刻意营造的视觉氛围,意在消除“他者”对主体本身的噪音。这个“他者”在画面中消失了,但是仍然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女性主体的叙述中。通过女性的叙述,女性遭遇的各种困境来自于父权制度以及其他不合理的社会结构。“他者”(the Other)无处不在,包括观者均匀的呼吸中。也就是说,这部影片的内核是无法挣脱女性“自我”与“他者对抗”的二元结构。

一元“自我”的“纯之又纯”的呈现是创新的、革命的。但是给我的感觉就像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对“他者”存在的消解与抽离,是对反抗的腰斩;单纯地通过叙述从自我a径直走向自我b,是对自我和解所必然存在于外界的桥梁的遮蔽,剥离了“他者”的“在场”(Anwesen)。观者现场对片中女性专心地“观看”,无法逃避社会现实中“他者”的“凝视”。简单突出的画面与略带平稳的讲述与节奏,带来的不是宁静感,反而使观者产生了更多的不安全感。讲述者的自我和解,多是对自我进行消磨压力,能做的只有经济水平的改善,以及部分性经历带来的排遣。这样的自我和解不是女性自我积极的解放,只能带给观者更多的是无奈与困惑。

当然,笔者亦可以理解,这只是导演的第一步尝试。这一次尝试有了一些启示。通过营造“纯之又纯”的画面来构建一个女性主义乌托邦,无法逃避“他者”的凝视与骚扰;反而带来了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尴尬。自我消磨式的和解无法使人真正的和解。当下的自我只有通过与“他者”的紧张关系促生出来的矛盾与反抗作为桥梁,才能真正抵达另一个自我的彼岸同时完成自我的最终和解。也就是说,画面语言在“象征域”表现出来的绝对与统一,在“现实域”中却是易碎的。这种“易碎的绝对”是导演惊心动魄的尝试,是一种“决定性瞬间”。这种精心营造的瞬间暴露出来的,是对处理现实这样凌乱、肮脏存在的无能。

这也折射出女性主义思潮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绝对的排“他者”性。即“他者”作为抵抗对象也要被消解。女性的“自我”容易陷入到“大他者”无意识的精神胜利中,女性主义的胜利又何以可能?

 5 ) 谈启书房观《女她》访谈纪录片

当你想要看到某种引人入胜的女性成长故事,想要听到更新锐的女性主义观点,那么这部纪录片通通没有。有的只是女性真实坦诚的自述,有的只是对过往经历的追溯——那些黑暗痛苦的片段或风轻云淡的瞬间。然而你会被片中女性具体而微的成长经验和情感流动所冲击,你会努力地想象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和压抑,并感到共鸣,也为她们感到心疼。她们在性别的、原生家庭的和自我的身份和角色中体验着,也试图突破着,展现出女性情感所特有的细腻复杂,以及精神中独有的坚韧丰满。

就像导演所说的,他不想在片中输出某种特定的观点,就想把女性最真实的讲述呈现出来,而影片本身比所谓某一观念道理要更丰富。的确,导演的这一零度介入的开放式表达引发了每个观者的思考和表达欲,最有意思的也正是影片放完后,大家接连不断的发言、讨论甚至可以说是争执,它们更像是影片的社会注脚。

发言比较多的是女性观众们,她们能深切感受到纪录片中女性所遭受的压抑,并且也引发了对自己某些经历的反思。有个女生很佩服纪录片中的女性竟然能够如此坚强地面对这些糟糕的事情,并好奇她们现在过得如何。有个已婚且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的大姐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深感当下的氛围从未真正体现出对女性的尊重,也没有真正保护女性的权利。她在数年前为了爱情嫁给了现在一无所有的丈夫,然而婚后,丈夫开始暴露出自己的自私幼稚,比如想要把女儿送回十八线闭塞城市作留守儿童,大姐想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所以坚持留在广州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女儿,然而丈夫却卑鄙无耻地说:你当初不应该嫁给我,害了我,也害了你自己”。我听后,十分诧异,更无比心疼大姐,大姐该有多后悔嫁给这样怯懦无能、狭隘短视的丈夫?或许是太艰难、痛苦了,大姐说着说着不禁语气激烈起来....

场上的男性也纷纷表示出对女性视角和女性体验的尊重和认同,并承认女性视角帮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了世界,也更了解了身边的女性——她们日常中经历的各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折磨。这是令人欣慰的。当然,也出现了一些具有火药意味的争执,有个别男性略微表达出了对女性痛苦的轻描淡写,很快被“群起而攻之”。但我想这位男性大概也不是没意识到女性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只是可能无法真正理解或真正共情到这些痛苦是多么不可忽视的困扰。刚刚看微博还看到,西安疫情隔离点中的一个女性向陌生男子哭诉地讨要卫生巾,这种切身之难男性有尝试去共情吗?

或许有些男性看了之后,会比较纳闷,我们男性哪有那么糟糕呢?不也有很多幸福美满的爱情和婚姻吗?这里如果有控诉、批判的话,当然指的不是个体男性,而是背后由男性继承的父权制社会,它们在制度、文化、社会舆论等各个层面都对女性造成了系统性伤害,对女性权益和女性价值视而不见。像在场有个女性就提到,她的女性朋友十个里面有九个都曾遭受过性骚扰,这点我也十分认同。我小时候就遭受到露阴癖男性的侵扰,那时候自己还在上小学,全然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后来长大了自我接受了更多的性教育后才明白。后来和周围的女性朋友一交流,才发现大家小时候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为什么女性要遭遇这种不堪的事情?为什么我们遭遇了,却无法很好地定义、理解这种事情,并进而更好地保护自己?这难道跟整个社会性教育的缺失不是有深切关联的吗?诸如此类女性身份之下的不幸遭遇几乎遍及各行各业,各个种族肤色。但社会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何止女性?那被工作伦理反复剥削、压榨的广大劳工们不是吗?被庞大的国家机器碾压到必须沉默的人们难道不是吗?所以女性的困境不仅是女性才会面对的,更是人本身的灾难。

当问到导演,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想要探索女性,发掘女性的价值的?导演意味深长地说:我发自内心地热爱女性。当我们的周围越来越多这种发自内心地热爱女性,关心人本身该如何活着的人时,世界或许会慢慢变好吧。

 6 ) #本周撕票记录|倪化轩导演放映会《女她》

看前期宣发带着期待以为这会是一部男性导演讲女性主义、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女权意识的独立纪录片,但影片更多呈现的是女性与原生家庭、父女关系、母女关系、生死与性的自述性思考,这也是看完之后我略觉得片名有投机取巧之嫌的原因。

若是讲女性,把女性的多面向囿于家庭关系的不幸中,片名则狭隘了;若是讲女性的原生家庭关系,片名则宏观了。

但导演的出发点是不定义访谈主题内容,故我们只需要跟着主人公的叙述让意识在头脑中流动便好了。

导演在访问了近百名女性之后,选取了其中两名女性作为主线,辅之以其他访者的零碎叙述片段,全程自述无篇章标题甚至没有转场,刹那间仿佛把我带到了贾樟柯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但也正是导演的真诚、不设限、不设记录主题,甚至一字不加一乐不配不带意识形态,才让我们看到了女性访者背后更深刻的故事。

与其说这是一部女性纪录片,不如说是导演对于自由意志和人的宿命论的探索,想在记录近千女性口述史的过程中通过共情与感知拓宽自己的边界。

推荐给大家有机会去看看。

影片内容略为压抑,应激障碍者作好心理准备。

 短评

“他”的不在场,让“她”的表达多少还是私密的,其实越私密这种存在越强烈,比起生命中那些不可承受之重,以公开的形式展示私密更需要勇气,这才是真正达到了对自己的本我的驾驭,既作为叙事主体,也作为一个旁观者。目前现实的情况是,女性的发声是第一位的,但是希望以后这种第一位能退居,发声成为再普遍不过的事情,那才是女性意识在社会上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唤醒。

2分钟前
  • 世君
  • 力荐

开头是以近乎以一种直面痛苦的残忍看下去。看完长长叹了一口气。黄衣的女子故事讲得诚恳。这漫无边际的夜啊,显得她的衣服在反光。她好像比其他人都更清醒一些,也更不拧巴,没有修饰和太多的剧烈的情绪。文学和哲学隐藏在她对痛苦的讲述和对生活的理解里。和已婚男子偷情之后写小时候的蛇梦还有与父亲发生关系的诗。「我觉得我比我现在青春的什么时候都要好。」

3分钟前
  • 两勺卡士双皮奶
  • 力荐

这些女孩都是勇敢的,他们对于过往的释怀,真的让人敬佩。

8分钟前
  • 七公爱吃鸡
  • 还行

敬佩片中女性讲述的勇气

11分钟前
  • 阳弘
  • 力荐

第一个姐姐的叙述过于饱满和完整 以致于其他人的故事都像是缩影和片段 看了访谈导演说一开始是打算给这个姐姐单独拍的 如果这样会更有意思一些(真实的故事好动人(

15分钟前
  • Sid
  • 还行

首先主人公的经历和自我斗争是值得尊重的。但用个人经历去臆断集体,用主观意识去换位客观并不叫做觉醒。以及大段的主人公经历抖出无非是为了博取同情,并不能掩盖片子本身意识空洞,逻辑混乱的问题。就硬蹭《女人》吧,哦名字还蹭《女他》

16分钟前
  • 江浙沪唯一土狗
  • 很差

补标 @柏林线下放映。其实导演(男)压根没想过什么feminism,就是因为“热爱妇女”想拍一百个女人,没想到来报名的那么多女性,第一次见面就在镜头前缓缓吐露自己的过往人生。作为视觉人类志的意义足够重要。

19分钟前
  • CosmoCandy
  • 推荐

男性走近女性主义的第一步,闭上嘴,面对她,倾听她。

22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讲述。看见。

25分钟前
  • 不忘
  • 力荐

是不加引导不加限制的纯自我视角的纯女性表达,其中的真诚难能可贵。

28分钟前
  • 苏民
  • 推荐

不错啊!

33分钟前
  • 刘振华
  • 推荐

坦蕩蕩,血淋淋,越是慟哭哽咽著訴說的,越是冷眼旁觀,越是故作輕鬆地表達著,越是深沈思索。在有些雜亂的編排中提煉重點,聽她們聊她們的故事,關於她,關於女兒,關於母親,關於妻子,關於女性,電影顯然是女性主義的,卻又沒有被框死在女性主義,在一個個苦難與經歷的故事後,有人的女性意識覺醒了,有人則不,她是她,她也可以不是她。

34分钟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还行

额,唔,额,算了……

36分钟前
  • 鸡蛋煎蛋煎鸡蛋
  • 还行

女性主义的华语纪录片,看过之后更能理解波伏瓦所说“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这句话。

37分钟前
  • 雨尘是AI
  • 力荐

仅仅是面对镜头的平静的讲述,也充满力量。揭开曾经的伤痛,诉说那些不堪的回忆,需要很大的勇气。在遭受那些创伤的年纪,大多女孩只能选择沉默和隐忍,这些人生中痛苦的回忆会伴随其一生。

4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最佩服能在化轩面前坦露自己的一切的女性们化轩有一种魔力,你们也需要出口

46分钟前
  • 王兆鑫
  • 还行

感同身受,某个时刻似乎从她们的讲述中看见了自己,也泪流满面,也痛苦狰狞,也遗憾坚强。可最后我们都选择了面对过去……小时候总是看不见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在抗争什么,可是长大了才发现这些东西太沉重,以至于真的明白反而更痛……

50分钟前
  • 木兮
  • 推荐

映后交流很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主动提到片子里传达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人,其次才是女性。没有必要急于强调甚至澄清这是性别的共性,曾经我也疑问是否用人类共性来传达女性思想会容易被人接受,平权对两性来说当然是共同进步。但有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当你主动用共性模糊处理差异时,相当于抹去了女性除共性外的另一面。不要忘了,这部片可是叫女她啊…

52分钟前
  • 小黑
  • 推荐

个人感觉北电表演系的小姐姐在面对镜头稍微有一点“表演”的状态(没有在judge这种状态的意思),能对着镜头坦诚说出来已经很有勇气了。加油!

5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也许可以试着出个声音介质版本

60分钟前
  • 泥巴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