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

正片

主演:阿尤斯曼·库拉纳,布米·佩德卡尔,亚米·高塔姆,沙鲁巴·舒克拉,贾维德·杰弗里,Sunita Rajwar,西玛·帕瓦,Abhishek Banerjee,奥米史·舒克拉,Dheerendra Gautam,Deepika Chikhalia,Sachin Chaudhary,Saniya Touqeer,Sunheri Shah,Ranjan Raj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 India语言:印地语 Hindi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巴拉 剧照 NO.1巴拉 剧照 NO.2巴拉 剧照 NO.3巴拉 剧照 NO.4巴拉 剧照 NO.5巴拉 剧照 NO.6巴拉 剧照 NO.13巴拉 剧照 NO.14巴拉 剧照 NO.15巴拉 剧照 NO.16巴拉 剧照 NO.17巴拉 剧照 NO.18巴拉 剧照 NO.19巴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们也是流水线上的产品

记忆最深的就是成群雏鸡在流水线上被分拣,打标签,送到养鸡场,期间镜头穿插了人潮涌动的地铁线,日本的胶囊旅馆,如呼吸般流动的的城市车流。人创造了流水线,然而人也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被加工,被打包。瞬间想到一幅漫画:高楼大厦就是一台绞肉机,我们一个个排好队往里面跳,被挤出来的就是一块块面目相似的肉块。
We are evaluated by the society in terms of success, without obeserving and questioning everything.

 2 ) 静观天地无常

//www.yuque.com/docs/share/79406813-3d93-4417-b511-c2ffdb9816ee?#

这部耐人寻味的纪录片,用一种冷静的观察视角,营造出超脱世俗凡尘的神圣氛围,一种我曾经在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中所感受到的意味,那是一种对于世间无常本质的静观。

影片的镜头从满天闪烁的星斗、高天的流云缓缓降下,看日升日落,天行有常,然后掠过吴哥窟、非洲土著聚落、恒河河畔、中东的平民窟、东亚的寺院,进入繁华喧闹、熙熙攘攘的都市,体察处身其间渺小的人类,最后又从矗立在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那些肃立的纪念碑中,回到包容万物的浩瀚苍穹,似乎在寻觅着,无常变迁的背后,是否有着永恒的真义?

导演的视角在天空与大地,在大自然与大城市,在无序与文明之间不停地摇摆,很难判定他到底更偏爱哪一个世界。也许在他悲天悯人的“天眼”看来,无常面前,普皆平等;两者都值得被爱,两者都需要关怀。

东南亚的僧人们,虔诚地履行着他们的修持仪轨;日本的持钵僧于闹市一隅坚守自我,默默地摇响铃铛;还有恒河岸边的洗浴者,麦加朝圣的虔诚信徒……记得诗人才子黄舒骏曾在《三跪九叩》中,礼赞过这样一种超然傲世的坚持。

然而,画面转向世间的残酷现实:现代化的养鸡作业,娇小的雏鸡们像《毕业生》里的Dustin Hoffman 不情愿地被传送带拖拉着前进一样,在流水线上被赶往未知的方向。他们被一双双无情的手摆弄、“检测”,甚至在他们柔嫩的喙上烧出烙印……这一幕惨剧,让人坐立不安、感同身受地痛苦非常。

接下来戏剧性的蒙太奇切换,则是高速呈现的人来人往的都市。从纽约的一座摩天高楼中俯视幽深昏暗的钢筋水泥峡谷下探,其震撼程度,并不亚于在美国西南沙漠中从天然的虹桥俯视真实的大峡谷……这就是人类创造的“奇迹”,“人造”的世界——一个机械化、组织化的高速运转的世界。而无论人类还是其他一切生命,困在其间都不得自由。

进一步,镜头在一个亚洲的废弃集中营中那样静默地摇过去。铺满整个墙壁的照片、成堆的破鞋与白骨、空旷破败的营房,述说着人们曾在此间承受的苦难。苍凉的女声吟咏中,间或有沉重而震撼的打击乐声奏响,也许是叹号,也许是问号。而那些死难者黑白照片的特写里,那些被掳夺去生命光彩的凄凉眼神,多么容易地震撼了我的心灵。无情的战火,在茫茫大地上烧过去……泪水,仿佛无声地落下。

片中出现了天安门,人民大会堂的哨兵裹着厚厚的军大衣,默默地凝望着广场,凝望着世界流动。作为我们古老国度的都城,这里是太多历史与现实、苦痛与梦想的交点,反而处于一种令人玩味的失语的状态。正如何勇在《钟鼓楼》中问到:你怎么还不发言?

在无言的凝视中,时光静静流逝。音乐似有还无,却又实实在在地奔涌在观众的内心……这样一部没有一句台词的影片,是需要侯孝贤式的静观的。一切都在把我们带回遥远的时空原点,万物的本原。

让我们静下心来,静观无常,回归本然,愿我们都能拥有这样的悲智观照。 相比Godfrey Reggio的生活三部曲: Koyaanisqatsi: Life Out of Balance(1983), Powwaqatsi: Life in Transformation(1988), Naqoyqatsi: Life as War(2002) 我更喜欢 Ron Fricke。

 3 ) 人类的故事

   "对于这个世界,什么才是正确的"
   "也许,是对人类整体有利的"
   "不,是对整个的世界或者说宇宙,尽管我们如此渺小"
   "可如何去才是真相,这总是让人迷惘,一个问题总有太多答案."
   "你生活在都市中,你头脑的一切都来自于传承,你的某个想法来自某一本书,一个别人的提示或说服,来自童年经历,可在巨大的真实面前,这些都是局限而暂时的;清空所有概念和固执的偏见,纯粹的去感受,用心,也许,能够接近真实.永远怀疑,不要对任何事任何人抱持没有生命力的看法."
    这部片子中文翻译为"天地玄黄",在我看来则是让人类的故事,看完这部片子,突然明白了导演的用意,这就是人类生活的世界以及方式,这就是人类永远的精神追寻与失落——神的存在。
    抛弃身份,抛弃世俗的一切,抛弃既定的眼光,让心静下来,随着苍茫的音乐,隐隐雄鹰的啾鸣声,出现在眼前皑皑圣洁的雪峰,我进入了baraka的世界,屏息以待,呈现的一幕幕令我震撼激荡,平静虔诚的宗教生活,原始部族身着斑斓彩衣高声唱叫的舞蹈,草原上在雨中休憩的鹿群,都市中川流如血脉的马路,拥挤而忙碌的都市人群,批量商品化生产的肉鸡,流浪徘徊在城市边缘的拾荒者,恒河边的火葬,兵马俑金字塔还有水晶铸造的如天国般的教堂,最后是物换星移依旧永恒而神秘的星夜茫茫宇宙,所有一切,让我感到语言的匮乏,真正不可说也不可表。这就是这个多元的世界天差地别的景观。如今这个年代,书籍电影已经成为知识人类的快餐品,混淆的世界观让我们活在自己既定的模式之中,拒绝接受真实,什么是真理?我们高谈阔论,可扪心自问,有多少所得在于自我觉知,复制复制不知疲倦的复制,盲从崇拜,什么才是自己?也许从没真正意义上的存在过。中国先贤最讲悟道,也许在当代人看来,只觉得古人的道空虚,可是我从中看到了真诚,如果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件肯定的事的话,一切都还没有答案,不要指望别人告诉你一切,因为这个比你为真实付出更多的人,比你有更多迷惘。你可以认为是单纯的剪辑堆砌,可是导演所能做到仅仅如此,想说更多想说更远,却远远说不够,即便说够,也没有答案,当然,根本说不完,什么科技文明带来的精神受困,什么原始迷信崇拜,什么没有神,什么共产主义资本主义,都不必说,也没法说完,只需睁眼看着真实的画面,听着敲击灵魂的音乐,千万思绪,刹那被截在心头,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有多少人能够怀着悲悯的心情看待这个星球上发生的一切,无关对错,看到我们的迷惘与囚困中的挣扎?还有,本质上的平等。我想,导演正是此中一人。

 4 ) 《天地玄黄》——关于“格”

首发于 “影子的影” 公众号

《天地玄黄》

导演—罗恩·弗里克

类型—纪录片

个人评分—8分

个人观看次数—one

可重刷指数—75%

版本—96min

字多图多预警!

开头便是几段宛若静帧的画面,静谧平和让人不忍打扰,再配合古朴的音乐,整个意境深远的基调就被奠定下来。有人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形容此片,我不知道该说这是完美的诠释还是狡猾的辩解。

这部纪录片于我个人而言,美则美矣,但空无一物。画面精致配乐高级,但是只有高级的表现却没有配以高质的表达,导演剥夺了太多太多,环境音被抹去,影片内核难觅踪影,观众丧失了参与的权利,只保留了参观的距离。

我第一次看这种纯旁观者视角的纪录片,我看过的其它要么是暴露问题引发思考,比如《印度的女儿》、《海豚湾》;

要么是走近一个或者一群人,近距离观察其生活or工作状态,以此让鲜有人知的人事物展现在更多人面前,即使是我们从未触碰到的领域,也能在讲述中一点点去展现了解一个/群人、一种职业,比如《徒手攀岩》、《我在故宫修文物》;

又或者像BBC做的那些,《地球脉动》、《地球:神奇的一天》这一类的,每一帧都让人感叹造物神奇,敬畏并热爱这颗蓝色星球。

导演有多吝啬呢,每一处的场景、人物都没有进行解释说明,比如他们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有什么历史缘由?没有,就只是介绍下地点,而我甚至不知道这是片中原本就有的还是字幕组自己查资料加上去的,于是距离感产生,屏幕内外的世界当真是泾渭分明。不过,观众虽然被限定在旁观者X的位置,但是片子所提供的Y轴还是很丰富的,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站在上帝角度俯瞰众生,有的时候又仰视万物觉得自己如此渺小,当然也会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类一员的平凡存在。

印象最深的镜头

一个是巴厘岛上的凯卡克舞(Kecak),一开始我以为是个什么祭祀仪式,导演也不解释说明,看得我不明所以不明觉厉,于是一种文明注视着另一种文明,中间隔着无知的距离,但无知并不影响敬畏,甚至会带来敬畏。首先是数量上带来的视觉冲击,百余名男性赤裸上身盘坐在那里,做着奇怪的动作发出奇怪的声音,是现代文明难以理解的行为;

其次是音乐的配合,这个部分我反复看了5遍,还是不确定到底有没有音乐,那就假设它有(我说有就有,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是少有的几处没有处理掉原声的片段,而音乐与原声简直无缝融合。好的配乐应当是一片合格的绿叶,最终目的是衬托而非喧宾夺主,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没有它整个片段都会黯然失色,毕竟是电影不是MV,起码分清主次关系,不然看1、2个小时的MV也是蛮尴尬的(《小时代》我说的就是你)。

说到这里必须科普下凯卡克舞

凯卡克舞约在 1930 年代由 Bona 村落所发展出来, 当地仍定期在演出。 全剧依据印度史诗《罗摩耶纳》(Ramayana)故事撰写,描写 Rama 王子得到猴子军队的帮助, 企图从邪恶之王 Rawana 手中夺回爱妻的故事。

表演时间都在黄昏居多,现场灯光极弱,凯卡克舞比巴龙舞更具宗教色彩, 它的名字起因于迷咒舞桑扬(Sanghyang)中所发出的 "kechak-kechak" 伴唱声音。表演时由一群青年人环绕着一个火炬而坐,一边摇晃着身躯, 一边发出宗教式的呼声。 似乎也将观众逐渐带入远古的传说之中。凯卡克舞艺术性不下于巴龙舞, 可是不明其背景文化故事的观众反而不易接受。

因为我这个星期又重温了一遍《阿凡达》,发现里面有一个片段跟凯卡克舞很像,就是在灵魂之树下救格蕾丝博士以及结尾的给杰克换身体的片段,十年前的片子啊,愣是给我看上头了,看完之后我就下了 20 多 G 的超超超清版,还下了关于阿凡达制作的纪录片,大大小小总计50多g吧,下下篇准备写《阿凡达》!

再一个是巴西卡雅布族的女孩们,镜头缓慢扫过尚未发育成熟的躯体,性征被隐藏在涂色与挂饰之下,这里没有裸露的羞耻,只有脱离性别之外的原始。这是一种很奇特的视觉感受,你看到画面的第一反应绝不是任何带有情欲裸露的字眼,而是最纯粹的“躯体”。

我不否认《天地玄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它带来的视野之广阔内容之宏大,哪怕到现在我去搜凯卡克舞、卡雅布族、提维族这些信息,出现的也都还是与这部纪录片相关的影像资料。一些经典是无法被超越的,哪怕过去十几二十年,也依然能被时代认可,《天地玄黄》如此,《阿凡达》亦如此。

好了,我要进入正题了——“格”

(我晓得快结束了的时候才进入正题有点晚,never mind)。

这里的“格”包含了两种意思,首先是具体的在影片中直观呈现的“格”子。

回顾拓展人这一生,你会发现从生至死,包括中间几十年的生活,我们都是在不同的“格”中:婴儿时期的摇篮、上学后一人一桌、工作后的格子间、我们住的楼房、死后的骨灰盒、墓地等,形形色色的“格”,这一生啊,就被平面的“格”和立体的“盒”框住,然后人与人之间产生无尽的“隔阂”。

然后是抽象的“格”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屈峰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即“格物致知”, 我从自身角度去观看解读我看过的电影,再反过来通过电影思考自己。上面的“格”是名词,就是格子的意思,而在这里,它作为动词,取“观察、理解、推究”的意思。

在影片差不多中间的部分,有大概十分钟时间(40min——50min)展现了都市中的车水马龙、工厂上的流水线、广场地铁上的人群熙攘,这一处之所以惊艳并触动到我的原因,一个是音乐与画面的绝配,这部片的音乐真的很棒,再一个是它通过剪辑有意识的堆砌素材,产生1+1>2的效果。

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对照,养鸡场小鸡崽与来往人群的呼应,不同工厂流水线工人与机器的对比,你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大千世界众生同相。假如站在上帝视角,我们跟流水线上被挑拣被烫喙的鸡崽又有什么分别?

抛却作为独立个体的意识,将视野放大到群体、物种,生而为人的优越感又在哪里?我们没有像其他物种那样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出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程度不一的文明、贫富不等的阶级,我们很少展现动物性的一面,解决问题不只靠单纯的厮打,不再只考虑生存与繁衍,这是人类发展进化出来的复杂,高于生命,但低于世界。

影子

2019.8.9

END

 5 )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多半地方都是不懂的,就连标题也是,不得不说真好看,每一帧都快好看

存截屏的好地方!

喜马拉雅山

尼泊尔寺庙

苦行僧

不知道他们在墙上泼的是什么

麦加的朝圣者

女人是黑色,男人是白色,唉

波斯波利斯旧城遗址

没想到这居然是在伊朗,当时还想这是希腊建筑啊

百度:波斯波利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个都城。位于伊朗扎格罗斯山区的一盆地中。建于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时期,其遗址发现于设拉子东北52公里的塔赫特贾姆希德附近。城址东面依山,其余三面有围墙。主要遗迹有大流士王的接见厅与百柱宫等。

总对伊斯兰国家有种宗教滤镜,但伊斯兰也才一千多年的历史,之前的波斯和现今的伊朗大抵是不相干的,PS:建筑风格是希腊风格和埃及风格的结合

日本舞踏

看见过很多次,总有个疑问是关于他们舞蹈的动机但是懒到从来不去查一查

舞踏(Butoh)发源于日本。1960年代战败后的日本,反美呼声四起。受当时社会气氛影响,舞蹈界一反过往追求西化、奉西方舞蹈为圭臬的信念,诚实地认到日本人天生身形矮小,无法尽致表现芭蕾所追求的修长线条;盲从他人的舞蹈美学,就像勉强挤进不合脚的鞋子,身体与灵魂势无法获得自由。从这样的自省出发,土方巽以小剧场为据点,慢慢找到一种将肢体扭曲、变形而达到原始自然的表演方式:舞者周身敷抹白粉,弓腰折腿,蠕动缓慢,或满地翻滚,脸部扭曲似乎极度痛苦,这种肢体表现强烈的新兴舞蹈风格自此被称为舞踏。

破坏

同达达口号一样,舞踏的兴起在于破坏一切美的传统观念,以衰弱、疾病、污秽……只要是被近代化排除的都要近乎逼真地展演出来,标榜反道德、反社会的否定美学,宗师土方巽在一次表演中用大腿把只活鸡活活夹死,至此他被舞蹈协会除名,成为舞踏纪元的开始。

劳筋骨、饿体肤

身材不“合格”的人不能跳舞吗?舞踏大师们提出这样的问题,运动难道不是舞蹈?他们认为芭蕾、现代舞要求舞蹈动作必须优雅,肢体语言必须绝对完美,那是远离生活和现实的,现实残酷就必须表现残酷,现实腐朽就必须反映腐朽,土方巽在一次表演前禁食10天,以塑造逼真的当地人受饥挨冻的形象,而那种飞跃的舒展的昂扬的姿态在舞踏中是近乎绝迹的。

好绝的来源!历史好短,我以为是和日本的什么物哀侘寂夏日祭文化有关的,看来想多了

龙安寺,枯山水庭院

以石代水,日本的禅宗文化,芜湖

恒河石阶

如果把发生的事情都印在石头上,

那么,你可以在我的每一个台阶上读到许多昔日的故事。

你如果想听过去的故事,

那就请你坐到我的台阶上来;

只要你侧耳细听这潺潺的流水,

你就可以听到过去无数动人的故事。

---泰戈尔

佛塔说,即使要倒,也要倒向恒河--这就是瓦拉纳西

印度,瓦拉纳西,贝纳勒斯石阶

石阶,沟通土地与河水的圣地,令人诧异水葬

查资料才知道,这是在烧掉小鸡的喙,俗称断喙,为了避免小鸡长大后斗殴啄伤

可怜的小鸡,影片在这里穿插了几个东京地铁挤况图镜头,笑

柬埔寨吴哥窟

看完这部片子两边后,越发好奇柬埔寨到底是个什么国家,好神奇啊

吴哥窟(Angkor Wat),又称吴哥寺,位于柬埔寨,被称作柬埔寨国宝,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类建筑,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棉式建筑。吴哥窟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为“毗湿奴的神殿”,中国佛学古籍称之为“桑香佛舍”。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年在位)时为供奉毗湿奴而建,三十多年才完工。吴哥窟是吴哥古迹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代表。

高棉式建筑 不知道是什么教

柬埔寨 吴哥圣剑寺

印尼巴厘岛卡维山圣泉寺

印尼爪洼普兰巴南寺

印尼爪洼波洛普德寺

印尼巴厘岛乌鲁瓦图寺

印尼之前居然是印度教!

印尼,巴厘岛,开卡可舞,kecak

凯卡克舞约在 1930 年代由 Bona 村落所发展出来, 当地仍定期在演出。 全剧依据印度史诗《罗摩耶纳》(Ramayana)故事撰写,描写 Rama 王子得到猴子军队的帮助, 企图从邪恶之王 Rawana 手中夺回爱妻的故事。《罗摩耶纳》(Ramayana)是一篇凄美的悲剧史诗, 它对人性的描写深入而贴切。加上神话穿插其中, 构成一部可歌可泣的伟大文学作品。

伊斯坦布尔

托钵僧旋转舞,苏菲派,神秘主义者与真主的的交流

伊朗,只是感觉怎么可以这么漂亮,一直都好喜欢伊斯兰建筑的配色和装饰

查拉库圣庙又名光明王之墓(Mausoleum of King of the Light )、恰劳陵、玻璃圣庙 、夏·查拉席圣庙、阿里圣庙、恰恰巴经书院。其内部华丽的玻璃镶嵌装饰除了艺术价值,其最实用的功能莫过于降温。是为了纪念1200年前去世的Sayyed Mir Ahmad。主体建筑修建于恺加王朝时期。

左边的老奶奶的衣着竟然和穆斯林服装一样,说实话之前都没注意到过犹太教女性的着装

犹太圣墓,曾经的presentation主题

没标记是哪里

炼钢,会联想到,联想到什么

垃圾场,女人

也门,一只小毛驴的故事

犹他州拱石公园,这是什么自然地貌

西藏僧人,总觉得他们从不洗澡,这想法不大尊敬

快乐的柬埔寨少女

长相像利拉和莱农的结合

一颗蓝色的心又在作祟

柬埔寨监狱博物馆

监狱博物馆位于金边市南,这里原本是一座高中学校,波布时期被用作关押犯人的集中营。这里曾经囚禁了17000多名知识分子、平民及妇孺,每天被折磨死的人不计其数,直到1979年横山林政权攻入金边,这座集中营只剩下14具尸体和7名幸存者。馆内展出的刑具和介绍令人毛骨悚然

很震惊这段历史,是之前从不知道的,也是全部内容里最震惊的地方。

红色革命的惨剧。

震惊到无言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少女,澄澈的眼神

 6 ) “A world beyonds words”

1992年的“Baraka” 有个绝佳的中译名 “天地玄黄”

一直不怎么看纪录片这种类型 但这部作品实在是太精彩 完全而简单的把人震撼住 是任何剧情片所无法比拟的

主创的三人小组踏迹5个洲24个国家150多个地区 拍摄了这部96分钟的电影
你无法猜到下一秒会出现怎样奇丽的画面 整个观看过程是次异常鲜活的体验

*信息量: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从宗教到文明变迁,从都市到乡野,从战争到和平,从历史到现今,每个镜头都在表达
*音乐:这部没有语言对白的电影,只依靠音乐来丰富画面,极其精彩,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一个成分
*画面:快速慢速的切换,出现的画面总让人体验到静止的感觉,像一幅幅摄影

*人物:所有出现的人物都是最普通的,他们面对镜头的脸一律的没有悲喜,默然,深刻
*自然:永远惊叹的美,超越一切
*城市:人类的城市是繁杂而快速变动的,人们如昆虫般布满空间
*工厂:一切都是机械化,工人,机器,还有那些流水线上被随意抛扔的小鸡
*文明:土著人特殊的仪式与咏唱,他们的肢体语言与鲜艳的脸
*历史:遗迹在背景的斗转星移中 变换光影
*信仰:都市里摇铃缓步的僧人,麦加朝圣的人海,恒河边的人群
*战争:被废弃的集中营,成堆的枯骨,平地上蔓延的硝烟与烈火


印象深刻的镜头:
在一片气流层上 群鸟如划过水面般飞过 远处云浪若隐若现
温泉中的一只猿猴 缓缓闭上双眼
妇女走过一片红花地 镜头上拉出一片瑰丽的梯田
树林中土著小女孩表情凝固的脸 与自然完美的和谐
一排旋转门 人群快速通过
日食

中国的画面:
人民大会堂士兵的身影 天安门广场
兵马俑群像和表情
桂林 漓江

 短评

整部片子没有期待的那么好。镜头最后没有凝聚成力量。单论摄像,BBC的《锦绣中华》就完全能媲美。当然,毕竟《天地玄黄》是92年的片子。

4分钟前
  • 熙寧
  • 还行

你知道看這種電影觀感是,啊我想去旅遊啊導演選擇用新的技術、繞了地球一大圈拍攝,用最清晰而且直接的視角要觀眾直接感官人類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最真實的美麗的地球難得這麼完整而有計劃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8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把本片看成了风景人文片的你们是有多浅薄,历史,宗教,社会,自然等涉及得非常广泛,却浑然一体,不带任何隔阂,后半部泪点很多,贫穷孩子那段快哭了,导演的摄影机视角一点也不冰冷,相反美出了一种悲悯情怀,唯一一部我希望永远不会结束的好电影。

13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喜欢那段加速的车流与人流,熙熙攘攘,兜兜转转,停停走走,滑稽可笑得悲哀,如此匆忙,如此重复,规律到可怕,从哪里来,又要往何处?无尽迷惘。

14分钟前
  • 紙舞
  • 推荐

最美的东西都是具有神性的。

16分钟前
  • 一湄
  • 力荐

据说是搞摄影的必看,俺不搞摄影就果然看不得么?前30分钟就睡过去无数次,拖了好几天才看完。中间30分钟流水线鸡仔VS.地铁人挤人,后30分钟战争、奥斯维辛、金边监狱、恒河边毫无遮掩的火葬场等等。还看到了没炸掉的世贸大厦内景。

17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每一个镜头都美到极致,胜过一切言语以及文字!

18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用15寸笔记本看的无论如何都没法被震撼。。。

21分钟前
  • 安狄
  • 推荐

拍摄者是幸福的

23分钟前
  • Leito
  • 力荐

请注意,Tarsem Singh那部超级华丽的《The Fall》有很多镜头都是借用这部纪录片的……

27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太想显示自己的牛X,往往显示出的就是装X

29分钟前
  • lakeblur
  • 推荐

个人觉得有一点点西方人用猎奇的眼光在看世界的感觉,但是整个的视觉效果还是非常好!特别是男人们在膜拜的那个场景非常惊人,很多镜头都是集中在宗教和自然的角度。

31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不喜的是不少地方的配乐,存在感过强了,一股使劲展现“看我多么震撼”的劲儿。最后一小时是真神作,想到克里斯马克x卓别林x雅克塔蒂。导演的意图也许可粗鄙解读为歌颂自然批判现代性,但正因为试图making a point,ironically,至少对我来说,那展现城市,工厂,世俗万象,被异化的人与被摧毁的文明时的剪辑运镜策略,反而相比前三十分钟里着重对那“自然神力”的描绘,显得远为生动有趣得多。

36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天地玄黄》,实在没有想到,有个如此拉风的中文名字。但是再贴切不过了。天地有大美。

41分钟前
  • 力荐

无非是各种自然景观、人文圣地的集锦幻灯片,美则美矣,难称佳作。是那种不需要导演编剧,只需要一个靠谱点的摄影师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拍出来的片子。

46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人文纪录片,摆拍痕迹甚浓,大而无当,北京奥运会范儿。快进的日本和吴哥窟的戏份最多,奇琴伊察、吉萨金字塔、吴哥窟是这一生一定要去的神迹啊。

49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完美运镜,镜头以及镜头之间的切换都充满隐喻,还有音乐的陪衬,适合在慌乱的中间用于禅修。生死、本真、现代、慌乱,各种矛盾和冲突交杂,国家机器、战争、快速发展。如何应对心灵的危机,如果放缓破坏的脚步,我们需要共同思考。

52分钟前
  • 尧耳
  • 力荐

“道法自然”,同样四个字,不同思想深度的人能看出不同的解释。本片也是一样,我觉得导演并没有在主动传达什么,只是忠实地记录,至于你能从里面看出什么是每个人思想与心灵的悸动,与导演无关。

57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影像的虚假性 仿上帝视角 用配乐代替了解说 处处是强制性的仪式崇高感营造 剔除了环境音的真实 有意的华美摄影 强制的崇高间离感不言而喻 / 但都市流水线那一段非常棒 日常的异化感更有冲击力 反向感知 毕竟观众都是日常都市的 观看正向崇高(部落民族)就很被欺骗了 而日常才是特殊感受

58分钟前
  • 渡旻
  • 还行

看哭了。。苍穹有大美,音乐太强大。

1小时前
  • 彌張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