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2019

HD

主演:理查德·德莱福斯,雷瑞克·本特,科鲁姆·费奥瑞,克里斯塔·布里吉斯,阿特·欣德尔,Richie Lawrence,格雷厄姆·格林,Jennifer Phipps,Joan Gregson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太空人2019 剧照 NO.1太空人2019 剧照 NO.2太空人2019 剧照 NO.3太空人2019 剧照 NO.4太空人2019 剧照 NO.5太空人2019 剧照 NO.6太空人2019 剧照 NO.13太空人2019 剧照 NO.14太空人2019 剧照 NO.15太空人2019 剧照 NO.16太空人2019 剧照 NO.17太空人2019 剧照 NO.18太空人2019 剧照 NO.19太空人2019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埃尔顿·约翰的R级人生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禁止转载。部分图源自豆瓣相关条目、“奇遇电影”公众号。

开始之前,不妨先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能够将自己的人生经历拍成电影,那么你会选择呈现哪些内容?

是灿烂辉煌的高光时刻还是深陷泥潭时的狼狈与不堪?

也许大多数人会选择前者,把最闪耀的一面刻录在胶片上。

但有个人例外,他在筹备近二十年的传记电影中真诚地讲述了自己痛苦的童年生活和那段沉迷于酒精、毒品、享乐主义的黑暗时光,毫不避讳地向银幕前的观众展示自己最糟糕的样子。

这个人,就是被誉为“英国乐坛常青树”的传奇歌手埃尔顿·约翰

这部电影,就是在戛纳首映礼上备受瞩目的《火箭人》

《火箭人》以埃尔顿·约翰的早年经历为蓝本,通过回溯的方式,重现了他在多重角色间寻求平衡以及创造自我认同的过程。

影片一开场,逆光中,一位身穿橘红戏服、背插黑红翅膀、头戴恶魔双角的男人向着镜头阔步走来,刚坐下就迫不及待地对戒毒伙伴说:

我是一个酒鬼、瘾君子、性瘾者,还患有贪食症,是个购物狂,乱吃处方药,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

——不了解埃尔顿的观众可能会被这怪诞的一幕吓到,而熟悉的观众会说:“他确实如此。”

埃尔顿早年的演出现场堪比后现代主义时装秀,他穿着鲜艳华丽、大胆前卫的服饰,有着数不清的花哨眼镜(据说他收藏有上千幅眼镜),舞台表现力、感染力极强,为摇滚演出赋予了更加夺目的视觉体验,更是直接影响了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艺术。

恰如他本人所说:“如今看来,当年我的着装简直疯狂到令人难以置信,尤其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对于时尚,当时我就像个闯入糖果店的孩子,永不满足地试探夸张造型的极限。”

上图为埃尔顿的一些疯狂前卫的装束

《火箭人》也在最大程度上再现了埃尔顿的舞台风格,包括影片开头的那套橙色服装在内,饰演埃尔顿的演员“蛋蛋”塔伦·埃格顿差不多换了250套服装和53副眼镜!

舞台上的埃尔顿·约翰总是自信而张扬的,舞台下的他,却没有想象中那般意气风发。

七十年代的埃尔顿

上世纪七十年代,籍籍无名的埃尔顿几乎处于破产的边缘,他在绝望中离开了英国,试图在美国碰碰运气。

颇有戏剧性的是,仅一个月,埃尔顿就成为了美国媒体口中“摇滚的救星”,这让他的事业犹如火箭般一飞冲天。

事业的起点:游吟诗人酒吧

但与此同时,出名后纸醉金迷的生活也将他打入了万丈深渊

通过一些超乎寻常的方式,《火箭人》精准刻画了此时埃尔顿的糟糕状态:一方面,他在聚光灯下纵情高歌,释放天性;另一方面,那些在表演时漂浮、旋转、坠落的幻想镜头无不喻示着他已经失去了控制。

现实VS电影

这样的状态整整持续了十年,酒精、毒品和不洁的性生活彻底摧毁了他的身体和心智。

直到有一天,他才意识到自己“必须要做出改变,否则就要死了”,于是他决定在互助协会中尝试戒毒——也就是影片开场的一幕。

从万丈深渊中爬出来,埃尔顿用了整整两年。

有趣的是,在谈论起那段黑暗时光时,埃尔顿·约翰并不觉得痛苦,因为那些都是真实的,“完全是咎由自取”,而他的童年,却是一幕彻底的悲剧

1947年3月25日,雷金纳德·德怀特(埃尔顿原名)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工人家庭,他的父母都与音乐有着很深的缘分:父亲曾在英国皇家空军爵士乐团中担任小号手,母亲则爱好收集各种唱片。

幼年的小埃尔顿

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埃尔顿从小便显露出惊人的音乐天赋,不到四岁就学会了弹钢琴,十一岁时已经拿到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奖学金。

然而,这个看似和谐美满的家庭早在埃尔顿出生时便分崩离析了——父母直到他六岁时才正式完婚,又在五年后彻底离开了对方。

在提起自己的父母时,埃尔顿说:

她们总是表现出痛恨对方的样子。我的父亲严格而冷漠,脾气急坏;母亲嘴尖舌快,容易陷入黑暗的情绪。他们在一起时,我只记得冰冷的寂静或尖叫的争吵,主题通常是关于我,关于以何种方式抚养我长大。

《火箭人》中用了很多笔墨来刻画埃尔顿的父母,其中一些段落是令人心碎的,例如当成名后的埃尔顿满怀期待地找到父亲,像孩子一样期望得到父亲的肯定和赞许,得到的却只有近乎无情的冷漠态度——无论他取得何等耀眼的成就,在父亲眼里,都一文不值

电影中埃尔顿从父亲家离开时

最令人心碎的一个事实是:埃尔顿的父亲斯坦利一生都未去看过他的表演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埃尔顿至今仍无法平静地谈论自己的父亲。

痛苦的童年生活比那段黑暗时光更长久地影响着埃尔顿·约翰,在《火箭人》的戛纳电影节首映礼上,当他看到银幕中的“自己”和未离婚的父母以及祖母一同生活的场景时,当场抽噎,随后痛哭流涕。

埃尔顿的泪水里,不仅有苦涩与难言,也许还有一丝希冀和怀念。

这些糟糕的过往是埃尔顿·约翰在推进这个项目时面临的最大阻碍,许多制片人告诉他,他们想做一部PG-13(特别辅助级)的电影,而埃尔顿对他们反驳道:“我从未有过PG-13的生活。”另外,他还补充说:

我不想拍摄一部充斥着药物和性的电影,但同样的,人人皆知我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生活里少不了这两者。电影无需矫饰这一点,也不用暗示每当演出结束,我会悄无声息地溜回酒店房间,在热牛奶和圣经的陪伴中入眠。

最终我们看到的,就是这部没有作出任何妥协的、R级(限制级)的《火箭人》,它并没有遵循传记电影的程式化拍摄方式,而是以非常规的叙事手法和精心编排的歌舞段落来探寻生活的真相,利用炫目的蒙太奇技拼接起埃尔顿R级人生中的一个个关键时刻

尽管《火箭人》在戏剧化改编的过程中忽视了原本的事实,例如埃尔顿并没有约翰·列侬那里取自己的姓、他与搭档伯尼更没有像电影中那样分歧不断等等,这些都是不准确的,但虚构的片段非反而让《火箭人》更显真诚——它简单直接,毫不掩饰,毫不做作

埃尔顿与伯尼一辈子都没有那么激烈地争吵过

很难说究竟是哪一个人的功劳,事实上,埃尔顿的诚实态度、导演的表现手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火箭人》比想象中更加真实可信,不过更大的功劳应该归功于捕捉到某些内在精神的演员们,尤其是“蛋蛋”塔伦·埃格顿。

蛋蛋与埃尔顿在片场交谈

不夸张地说,塔伦·埃格顿为《火箭人》贡献了职业生涯中最棒的一次演出,他没有单纯地模仿埃尔顿年轻时的样貌或者是令人惊艳的舞台装束,而是捕捉到了一些决定“埃尔顿是谁”的关键东西。

在几次近乎“赤裸”(袒露内心世界)的表演中,他将自己相似的经历带入到埃尔顿·约翰的角色中,以近乎完美的方式完成了对于角色的诠释——一个张扬外表下敏感、孤独、得不到爱的埃尔顿

影片结束于埃尔顿·约翰戒毒成功后,并未提及九十年代后埃尔顿的事业和生活。

当然,之后的故事也足够精彩,尤其是在音乐创作上:

1994年,埃尔顿·约翰与汉斯·季默等人一同受邀为动画电影《狮子王》制作了原声音乐带,由他作曲的《生生不息》已经成为了不朽的经典(正在热映的“真狮版”《狮子王》开场时,是否又勾起了你的回忆呢?);

1997年,戴安娜王妃因车祸去世,设计师范思哲也同样死于事故,一年失去两位挚友的埃尔顿·约翰为纪念二人创作出歌曲《风中之烛1997》,这首单曲连续领跑“公告牌百强单曲”榜首长达十四周,全球销量超过了3000万张,成为了迄今为止史上最畅销的单曲之一;

之后的2001年、2010年,埃尔顿·约翰分别与埃米纳姆、Lady Gaga合作献唱格莱美奖颁奖典礼,让更多的年轻歌迷认识到了这位乐坛重量级人物……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2月,由于英国同性婚姻合法化,被大家尊称为“大姑妈”的埃尔顿·约翰与男友大卫·费尼什结束了21年的爱情长跑,正式结婚了!

埃尔顿一家子

新世纪以来,埃尔顿的生活显然没有那么“限制级”了,工作重心也从音乐创作转移到了慈善事业,再到现在全身心投入于自己和大卫共同养育的两个孩子,曾在歌手、演员、作曲家、慈善家、LGBT等身份间不断转换的埃尔顿·约翰,又有了一个全新的身份——父亲。

宣布退休时,他说:

为人父亲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会唱到死的那一天,但现在我不想抛下孩子到处奔波了。他们需要我,我更需要他们,他们比巡回演唱会重要得多。

在《火箭人》结尾时,小埃尔顿终于得到了一个拥抱,不是来自冷漠的父亲,而是来自未来的自己。

如今,埃尔顿·约翰也成为了父亲,我想,他肯定不会错过每一个拥抱孩子的机会

 2 ) salutation

惭愧,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Sir Elton Hercules John没有什么了解,顶多是听过几首广为流传的歌。刚听到那些歌是只是觉得动人,但从未理解到其中的深意,那种真诚与孤独。 他走的是一条坎坷的路,同性恋和摇滚巨星的身份让他始终无法be loved properly。他感受不到来自父母,情人,甚至他自己的爱,只能带着一身才华,用激昂摇滚的调子,唱着孤独落寞的词,用华丽夸张的服饰,藏住脆弱敏感的心,用形状奇异的眼镜,遮住眼角的泪。 Rocket man burning out his fuse up here alone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演唱会的表演性质”非常认同。就如 Freddie Mercury拿起话筒杆挥舞拳头,或者Lady Gaga把脚翘在钢琴上,或者就像Elton John的各色服装,只有这样才够效果。 但是这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也许就像电影里一样Elton拒绝回归从前的质朴,是因为他不敢再失去现有的了。 乱乱的,我也说不好。我还是很喜欢夸张戏剧化的表演的,同时返璞归真也很能凸显意义,真挚的创作当然应该受人尊敬。 最后还有,怎么说,我觉得确实以前的音乐比现在更为真挚(抑或是大浪淘沙只留下了精品)。首先题材上,除了爱情,其他主题(甚至一些奇奇怪怪的咏物主题。。。)也有很多。其次,就算是爱情,也有一种,em,挺纯真的感觉(也许是现在软色情成分太多?只说歌词啊,旋律还是有很多好听的)。 随便瞎扯,以上。

 3 ) 这部限制级音乐片,能像《波米》一样成功吗

去年商业片中最大的一匹黑马毫无疑问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这部关于传奇摇滚巨星、皇后乐队主唱弗雷迪·莫库里的音乐传记片起初并不被看好,甚至在公映前夕惨遭北美一众媒体差评。但凭借着高居不下的观众口碑和强大的粉丝效应,该片最终累计斩获了高达9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刷新了音乐类传记片的各项记录,获得史无前例的巨大成功。

《波西米亚狂想曲》

在好莱坞霸权的商业电影市场上,传记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商业价值欠缺的电影类型,音乐类传记片的发行规模更是小得可怜。仅以过去几年的境况来看,真正在商业上取得瞩目成就的音乐类传记片,不过也只有《波西米亚狂想曲》和《冲出康普顿》仅仅这两部而已。

《冲出康普顿》

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一部与《波西米亚狂想曲》非常接近的音乐类传记片揽获了一众电影媒体的赞誉,甚至被部分媒体评为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优秀、更可能卖座的音乐人传记片。它便是由《波西米亚狂想曲》补拍部分的导演德克斯特·弗莱彻(Dexter Fletcher)执导、塔伦·埃格顿、杰米·贝尔等英国男星主演的《火箭人》(Rocketman)。这也是德克斯特·弗莱彻与塔伦·埃格顿继《飞鹰艾迪》之后的再一次合作。

《火箭人》

影片《火箭人》讲述的是英国国宝级歌手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成长经历,片名Rocketman取自艾尔顿个人传唱度最高的同名歌曲。艾尔顿·约翰的本名是雷吉纳德·怀特,自上世纪60年代以“艾尔顿·约翰“这一艺名出道至今,他取得了包括格莱美奖在内的无数奖项和荣誉,个人唱片销量累计超过3亿张。1998,因音乐成就和慈善事业的突出贡献,艾尔顿·约翰被英国女王授予了爵位。

艾尔顿从小便展现出对钢琴的浓厚兴趣,拥有极高的音乐天赋是他未来成为音乐巨星的先决条件,但童年的伤痕所造成的敏感人格,似乎才是他的音乐能够触动听众心灵的深层原因。

生长在家庭关系不和谐的环境当中,艾尔顿的童年过得并不如意。父亲对他的态度始终过于严肃,甚至带有些许恨意,未曾给予过艾尔顿足够的关爱;母亲尽管担起了自身职责,内心深处却对艾尔顿有所芥蒂,认为他的存在破坏了自己的婚姻。争执不休的父母最终还是以离婚收场,年幼的艾尔顿所感受到的温暖几乎都是来自于祖母和音乐。

长大成人的艾尔顿在当地的酒馆兼职弹唱,他出色的钢琴演奏吸引了小有名气的音乐圈人士的注意,并被对方邀请参加某乐队的巡演。在巡演的过程中,艾尔顿也逐渐地萌生了做歌手的念头,并很快找到唱片公司,请求为自己制作发行唱片。

在唱片公司方面的要求下,身为无名小卒的艾尔顿开始为唱片公司所提供的歌词稿进行谱曲,并因此结识了此生的挚友,伯尼·陶平(Bernie Taupin)。伯尼是这些歌词的作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艾尔顿和伯尼首次见面聊得很是投机,两位音乐品味高度一致的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很快便成为了室友,共同创作音乐。

伯尼·陶平与艾尔顿·约翰

在形影不离的相处过程中,伯尼意外知晓了艾尔顿的同志身份,但他完全不介意。两人敞开心扉谈天论地,逐渐产生了对彼此的依赖感和默契,他们两个人注定要在未来宏大的音乐事业上相辅相成。

艾尔顿和伯尼的珠联璧合最终打动了唱片公司的老板,他同意在一年内为艾尔顿发行三张专辑,并为艾尔顿在美国洛杉矶著名的民营音乐俱乐部“鳟鱼”安排多场演出。鳟鱼俱乐部时常会有音乐界的名流、媒体和星探出没,不少明星便是在这里被好莱坞发掘,俱乐部演出关系着艾尔顿事业的成与败。

尽管压力巨大,但天生我材注定必有用,艾尔顿最终以非凡的演出在这家俱乐部一战成名,赢得了美国流行音乐界的大力追捧。夸张的着装风格和表演方式,以及细腻而多样化的音乐成为了他的艺术标志。

在一次聚会中,好友伯尼因与自己心仪的女性亲密攀谈,而冷落了一旁的艾尔顿。艾尔顿看似外向而活泼,实则内心却脆弱不堪,向来过于依赖伯尼的艾尔顿在此失落之际,遇到约翰·里德(John Reid)。约翰几番花言巧语的讨好很快便俘获艾尔顿的心,约翰很快便成为了艾尔顿的爱人兼经纪人。

艾尔顿在名声大噪后,曾去探望过他多年不曾谋面的父亲,彼时容颜苍老的父亲已经有了自己新的家庭,对于艾尔顿的到来,父亲并没有表现出与童年时有何不同的变化,这种冷漠伤害到了艾尔顿,他在父亲这里注定永远也得不到爱。

而当他不惜抛下电视台的重要演出,鼓着前所未有的勇气向电话那边的母亲出柜时,母亲只是轻描淡写地告诉艾尔顿,自己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了艾尔顿是同性恋的事实。“你永远不会得到应得的爱”,母亲这句直接而冰冷地表明自己态度的话使得艾尔顿备受打击。

成为艾尔顿经纪人的约翰也逐渐地暴露出了自己的品性,他消费着艾尔顿努力赚来的钱,持续不断地出轨、背叛艾尔顿。艾尔顿尽管愤怒,却因为签订的合作条约而无法摆脱约翰的控制。母亲和约翰就像两条水蛭一样附着在他的身上,贪婪地吸着他的鲜血。

艾尔顿的世界充满了冷漠和欺骗,为了麻痹自己,他疯狂地酗酒和吸食毒品,事业开始一蹶不振,甚至还有过自杀的冲动举措。骗婚、逼走挚友、自甘堕落……艾尔顿做了太多错事,但所幸的是,在这一切还不算太晚时,他醒悟过来,开始戒酒戒毒,原谅那些曾经伤害他的亲人,重拾自己的事业和朋友……

截至目前,《火箭人》已经斩获了近2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无疑是继《波西米亚狂想曲》之后又一部商业上较为成功的音乐类传记片。但同样是改编自英国乐坛的顶级巨星真实事迹的传记片,《波西米亚狂想曲》和《火箭人》却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拍摄方法着手的作品。

影片《波西米亚狂想曲》是常规传记片典型思路,它以线性叙事为基础展开,讲求的是人物、事件、场景的精确还原度,譬如电影最后那段演唱会精细到莫库里每个动作细节的还原。

《波西米亚狂想曲》

而《火箭人》则是带有些许的实验性质的作品,它套用歌舞片的表现形式和倒叙来呈现整个故事,并不强调现实逻辑,不同阶段的艾尔顿·约翰之间,甚至还可以超越时空展开对话。

显然《火箭人》是一部带有童话色彩的、意识流叙事的电影作品,它甚至使我联想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那部美国歌舞片史上的杰作《爵士春秋》,两部电影均以精心设计的歌舞场面来传达人物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

《爵士春秋》

凭借《王牌特工》走红的的英国男星塔伦·埃格顿(Taron Egerton)出演了艾尔顿·约翰一角。埃格顿毋庸置疑是近些年发展前景最好的英国演员之一,《王牌特工》之后,他接连出演多部磨炼演技的电影,这些经验使得他在《火箭人》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媒体们集体的盛赞。

塔伦·埃格顿

埃格顿优异的嗓音也在影片中也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而且整部电影并未像《波西米亚狂想曲》那样使用莫库里的原版演唱替代拉米·马雷克的声线,而是全程由埃格顿本人完成演唱,完成度相当令人惊喜。

尽管有不在少数的观众普遍认为《火箭人》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加尊重事实,没有恶意篡改和规避敏感问题,甚至《火箭人》还有涉及到同志性爱的大尺度场面,似乎在各方面都要远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放得开。

但如果认真观看本片,我们同样会对“尊重事实”这四个字提出质疑。《火箭人》的剧本和拍摄得到过艾尔顿·约翰的帮助,我们需要考虑艾尔顿本人提供的帮助是否包含了美化自我的成分。这种怀疑尽管无法得到完美的考证,但我们也能轻易地觉察到电影人物的塑造有失偏颇,仅从约翰·里德这个同样出现在了《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的角色身上便可以发现端倪。

约翰·李德在《火箭人》和《波西米亚狂想曲》中的不同形象

影片《火箭人》中的约翰被塑造成一个阴险的小人,他背叛并不断地榨取艾尔顿。但现实却是,约翰作为一个谋略过人的音乐经纪人,帮助了皇后乐队、艾尔顿等人登上了他们的事业巅峰,约翰与皇后乐队、与莫库里有着一段友好的合作关系,却唯独与艾尔顿闹了不快……约翰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似乎已经陷入了罗生门的语境,《火箭人》中的约翰是否真实,我们不得而知。

对《火箭人》的过高期待,也导致了很多观众在看完本片后感到了一定程度的失望,这与《火箭人》在今年戛纳展映时,媒体过度夸张的宣传有关。结合《波西米亚狂想曲》去年北美正式公映前惨遭一众媒体和影评人的差评,最后却出人意料地大获成功的情况来看,观众评价与媒体评价间的反差,已经无法不令普通观众质疑这些所谓的权威媒体的公信力。

但总的来说,尽管存在被媒体过度宣传的嫌疑,《火箭人》仍然是一部表现不错的音乐人传记片,相较于《波西米亚狂想曲》保守工整的拍摄,它显然更有影像层面的趣味和活力。

不管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还是《火箭人》,这些重现传奇巨星不凡生平的传记电影都蕴含着它们永不变质的观看价值。之于粉丝,传记片是一种缅怀与致敬的方式;之于普通观众,传记片是对那些掌握在少数成功者手里的私人化经验的吸收。

我们或许无法在现实世界中成为备受瞩目的巨星,甚至无法过好自己的一生,但我们至少可以选择在短短一部电影的时长内与这些触不可及的巨星同行,这是电影艺术作为一种伟大的造梦艺术的美妙所在。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4 ) 从gay的角度看火箭人

作为Richard的粉丝,我冲着他的颜看的这部电影。但是Richard的戏份略少。当我看到蛋蛋的造型的时候,我就觉得好像似乎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于是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某个明星的传记电影。看过上个类似的电影是《波西米亚狂想曲》。这个电影我只能给8分,剧情和蛋蛋的演绎都很好,剩下的分数要从Richard身上扣掉...太不给力了……

作为一个gay,我很想指出一点就是,并不是每个gay都喜欢奇装异服。我个人认为,那些喜欢华丽着装的gay(本评论只讨论male gay)其实是希望被看见。这个社会淹没了我们这个群体,他们希望被看见。但我是一个例外,我喜欢朴实无华的衣服,健硕完美的肌肉,三天一打理的体毛,和难以遮掩的雄性荷尔蒙。

回到电影,蛋蛋遇到Richard的那一刹那,我觉得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发生了——两个人相爱了,但导演打了我的脸。就像丑男不配得到爱情一样,蛋蛋(这里是指剧情里)被欺骗,被榨干。仔细想一想,现实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在天朝,本就是见不得光的群体,没有光明正大的恋爱方式,觅得一段恋情哪位会不去珍惜。但是有些人就是利用了gay群体容易相信别人,容易陷入爱情的缺点(暂时这么叫吧),剥夺甚至榨干他们对爱情的最后一点信仰。难道gay真的不配拥有爱情吗?难道他们生来就应该奔向自杀吗?更不要说一个颜值上没有优势的gay了。亲爱的天朝啊,请你醒醒吧!请你学一学日本和泰国,让gay marriage成为可能。

来自一名丑gay

 5 ) 内在的小孩,原来Elton John也参加过音乐治疗啊

电影火箭人上映于2019年。之前只熟悉一首Elton John的“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童年有经历过《狮子王》的朋友应该都听过这首歌。可能那时因为年纪与经历的原因,只记住了旋律,却没有认真听过他的歌,也就没有对这个人产生过兴趣。 最近刚好在跟某患者的治疗阶段进展到“内在的小孩“,一个治疗团队的同事便推荐了这部电影《Rocketman》。 从开场的张牙舞爪,掰掉恶魔的犄角,褪去华服后的一身睡衣,到最后与小Regi的拥抱,从电影的角度可以说很形象的描述了Elton在参加成瘾治疗小组一步步打开自己、旧伤痛的浮出、正视问题、接受与放下的心理发展过程。 在这个四口之家里,长期不回家的父亲,对自己毫不感兴趣的母亲,以及这个家里唯一的温暖来源外婆。小Regi听说爸爸要回来了,就满心欢喜的期待,期待从未得到过的父亲的拥抱。父亲回到家,别说拥抱,连一眼都不正眼瞧他。小Regi觉得委屈时,爸爸除了一句“don´t be soft“(别软弱)只剩寂静。小Regi的妈妈不但没有安慰他反而把一切归咎于他,爸爸不回家不爱自己以及这错误的婚姻都只是因为怀了他… 幸好,家里有一台钢琴。幸好,小Regi的天赋被外婆听见并支持他走上了音乐的道路。 爸爸说:“离我的东西远点,想碰我的CD先请求我的同意。“ 爸爸说:“不,我不需要你的CD,因为不是我喜欢的音乐类型。“ 爸爸说:“不管怎样他都会变成怪人。“ 在Elton面前,爸爸一把抱起起了二婚妻子的孩子。。。 妈妈说:“可以送他去钢琴课呀,这样他就再也不用围着我转了。管你什么皇家音乐学院的考试,周六我可没空。“ 妈妈说:“你是同性恋的事完全不用告诉我,我早就知道了,但是我根本不感兴趣。“ 妈妈说:“你注定选择了永远孤独的人生。“ 爸爸不是不懂爱,只是从战场归来满心疮痍,需要港湾却没有港湾。 妈妈始终在要求爱,从丈夫那里要求,从儿子那里要求,可因为以前受的伤害而高筑的心墙即包裹了自己,也阻止了别人。 他们唯一的儿子从渴望被爱,一丁点怜悯就被人牵着鼻子走直到遍体鳞伤。伤心,害怕,失望,愤怒,自毁式行为,以至于浑身竖起的刺把始终支持自己的朋友从身边赶走。 幸好,他还有他的外婆、音乐、朋友、有他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 从开始不愿接受自己改名,到接受现在的自己,可以拥抱自己内心的小孩。 这不只是一部传奇音乐人的传记式电影。

 6 ) 火箭人

影片结尾的字幕告诉我们,埃尔顿最终还是找到了真正爱他的人,并且领养了两个可爱的孩子。承上,且说说他的父母,我们生活中大部分的父母至多也就是不懂得如何表达爱,但内心是火热的,虽然产生了很多矛盾,但不得不说,为人父母之心无比珍贵。这样比起来,埃尔顿的父亲,自私的要命,如果全世界都反对埃尔顿的存在,那么他的父亲反对的呼声一定大过全世界,他的母亲虽然尽了抚养的义务,但全程没有一丝爱怜,这一点真的替埃尔顿感到痛心。而且在这件事上,他是完全被动的,是无力回天的。

 短评

剧本写得不算出彩,搞成了个没头没尾的故事似的,感觉主角换成任何人都行。歌很好听,但感觉在电影里用得有些泛滥。感觉更像是一部适合做成百老汇音乐剧的作品

8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完胜《波西米亚狂想曲》,因为电影把Elton的创作真正还原到了故事和生活中,这让每首歌曲都有了深刻的意义。形式上的坎普和浮夸,恰好贴和Elton的舞台形象,并不突兀和违和,反而令角色更加生动。塔伦的演技和歌喉搭配绝对可以帮他冲击来年各大奖项,我的心头好Jamie Bell也超棒。另外,《Your Song》的段落真的哭了出来,超级有杀伤力,猝不及防的温柔一击。

12分钟前
  • 德小科
  • 推荐

三星半。比《波米》好的点太明显了:起码尊重史实,直面主角嗑药和同性的经历,光这点就要大大大大大大大赞赏!歌也好听极了一直跟着唱!但歌舞和传记杂糅导致情绪断层,剧本也有问题,三五分钟一个小高潮偶见突兀,如果专注传记拍法口碑会更好。但很钦佩电影只展现了Elton的戒瘾之前的故事而不是大俗讲他如何是gay icon以身作则影响了一代人的众所周知的历史,这样才让最后的gay也能找到真爱格外催泪。记于台湾树立亚洲榜样的第一天。

1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难看至极

16分钟前
  • Mathilda
  • 还行

内心没啥波动,好多剧情元素和波西米亚太像了,又缺少像波那样的情感煽动,而且一些东西讲得太快。最终还是因为对于这种一朝成为巨星然后搞砸身边一切最后再重拾自我与所有人和解的这个过程无感了,再拍得没那么特别,就直接是看得没得感情。但是!麦登登在这里实在是HOT AS HELL!真的太帅了,很久没在电影院里感觉一个男人这么帅,和蛋蛋谈恋爱的那几场戏man爆……要命。宝藏男人。

21分钟前
  • LEのn个晴天
  • 还行

2.5 I’m still standing!!! ♥ ♥ ♥

22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太太太太太好看了!!the rocket man fucked the bohemian out of shit! And Taron don’t need to fuck Rami cause not even a fictional superstar would like to fuck a bloody pathetic impersonator.

24分钟前
  • 舒农
  • 力荐

3.5 跟“波西米亚”相比,这个片子讲的才是一个人的故事,你看到他把挣扎、痛苦和纠结都转化为音乐,仿佛又扮成一部音乐剧的样子,疑幻似真,蛋蛋演完飞鹰艾迪又能演大姑妈,相似和可爱各占一半。

25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整部影片的处理方式无疑比「波西米亚」高出不少段位,以音乐剧的形式+R级场面串联起Elton John的名曲以及他的经历,这才该是一个乐坛巨星所应得的。但作为一部传记片来说,人物形象依然没有立起来,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也较为仓促

3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变得非凡还是平凡只是天才的烦恼,坐上火箭还是舞台都是普通的工作。父亲只是受同事委托请他签名,母亲并不想与他分担性向的痛苦,恋人在泳池边胡搞,朋友打算回家犁地。把自己装扮得花枝招展,喝得酩酊,似乎就能忘记自己的寂寞。像独自飞向太空的火箭人,选择注定孤独的人生,想念地球上弹琴的男孩。

31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真的从头哭到尾your song my song 摇滚明星本来就是R级人生 one persona all the way down worlds conquered! 工整是唯一缺点。

35分钟前
  • 咯咯精
  • 力荐

5/10 真是没想到会难看 蛋蛋很努力但剧本真是太无聊 五分钟就相识到结婚又离婚 无论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都相当单薄 除了最后一首歌以外该燃的也没有燃起来 结尾也是够突然的

39分钟前
  • Alan
  • 还行

华丽,好听!皇后乐队值得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好的自传,但大姑妈完完全全当得起这部“火箭人”!世人会传唱他的金曲,会八卦他的性向,会嘲笑他的奇装异服,只有他知道:自己永远是那个不合群、缺少爱的小男孩。除了音乐和性向,也是纪念一对五十年的直弯好基友。蛋蛋从头唱到尾,真的是太太太能carry了!(说跟风“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知道这俩片就是一个导演吗?)

4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按理说,故事的完全度比【波西米亚狂想曲】更好,但各有所长。如果说皇后乐队那部传记片是一出流水账,那这部【火箭人】就是舞台剧电影版。前者情感更爆满,后者基本上就像男主角的服装一样,情感像浮夸的塑料花。把埃尔顿·约翰的一生浓缩到一段AA互助小组的分享会,从原生家庭的成长开始,把一切归于缺爱,因为有原型人物的参与和掌控,片子保留了同性恋和毒品的部分,但还是被美化的像成人传记片的模板,把他的一生用几首歌浓缩成了几首MV,每个阶段都有大量MV式幻想场景,很难让人感受到真实的情感,更像是看埃尔顿阿姨打开家里的衣柜,把衣服借给蛋蛋,上演了一场大型的模仿秀,既没有拉米·马雷克演牙叔的神似,也没有最后Live Aid演唱会时的情感冲击力,不得不让人把这片子归为【波】之后的跟风之作。

4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影片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但实在是太浅了。整体就像流水账一样,观众情绪全仰仗歌舞,人物塑造也只是流于表面。

46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B+】好像大部分的音乐传记电影都逃不开“缺爱童年”“名满天下”“自我迷失”“回头是岸”等标准模板,好像这就是人物传记类电影的全部了。相比《波西米亚狂想曲》的工整制作与完美还原,这部《火箭人》更加着重于视觉的华丽感和歌舞艺术的结合,几场歌舞戏真的看得我相当享受,那种梦幻与现实所不断摩擦碰撞融合的感觉真的不能再更棒了....

50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四星半。这是好莱坞主流商业片LGBTQ元素最大尺度的一次汇聚,但这并非影片成功的关键。超现实与音乐剧模式的结合,令埃尔顿·约翰绚烂却糜烂的生活,真实还原。而影片最大的成功则是选择了塔伦·埃格顿出演埃尔顿·约翰,埃格顿超越几乎全部同时代演员的表现,让一切变得无比可信。

53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相比皇后那部而言,故事是完整的,但表现手法匠气多过灵气,不痛不痒。

54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还行

与《波西米亚狂想曲》水平差不多,个人总体观感略好,视觉表现更华丽,配角形象更丰满。缺点也相似,容易沦为流水账似的片段堆积,试图表现主角内心挣扎但浮于表面,缺乏深度。Taron Egerton表演很加分。

56分钟前
  • Grey灰
  • 推荐

仅从传记片角度,成熟过《波西米亚》。配合艾尔顿·约翰华丽的舞台风格,影片也呈现华丽的视觉风格、歌舞片的和多处想象片段。去关注他的才华、欲望、童年的不满足以及痛苦,而这些爱与痛,也成为创作的源泉。当然,最棒的还是音乐,当那些熟悉的音乐从他手中流淌出来,这就是天才,只有崇拜和感动。

6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