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会半生

HD

主演:科琳娜·哈弗奇,汤姆·希林,希尔德加德·斯罗德,苏珊娜·布雷德霍夫特,斯特芬·金斯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错会半生 剧照 NO.1错会半生 剧照 NO.2错会半生 剧照 NO.3错会半生 剧照 NO.4错会半生 剧照 NO.5错会半生 剧照 NO.6错会半生 剧照 NO.13错会半生 剧照 NO.14错会半生 剧照 NO.15错会半生 剧照 NO.16错会半生 剧照 NO.17错会半生 剧照 NO.18错会半生 剧照 NO.19错会半生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错会半生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Corinna Harfouch 饰)是一位拥有杰出天赋的天才钢琴手,在这一领域里有着无量的前途,然而,为了爱情,拉娜放弃了自己的事业,选择金盆洗手在家安心的相夫教子。本以为自己的牺牲能够换来丈夫的感激,但一切似乎并没有像拉娜所想像的那样发展下去,丈夫的离去,儿子的疏远,都将拉娜一步一步的推向了人生的深渊之中。  拉娜的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Tom Schilling 饰)同样也是一名杰出的钢琴家,在拉娜六十岁那年,她震惊的发现,儿子竟然没有邀请她去参加自己的首场钢琴独奏会,更离谱的是,维特邀请了父亲和父亲的现任女友。理查兹帝国红粉世家悠悠长假神勇佩塔猎犬澳洲女足:踢遍世界失落独子心追踪者2012宋士杰天使曾经来过无问题一袋弹子完全猎魔攻略 A铁面无私1987爱情理论特别篇海豚新历险记一家两口幸存者第四十二季尸降神隐魔法师第一季好奇的餐饮服务商:致命的誓言再见,黑鸟屋顶探险家我来过居心叵测的爱情昆仑镜之上古异兽来历不明的孩子致命怪谈她的一生2011心动的瞬间(越南语版)玫瑰的故事2024电子世界争霸战心灵的故事花样青春有村架纯的休工期南瓜恶灵2:血翼迷失海湾第三季快乐的猫咪情缘鬼门奇谈 小和尚捉妖春风吹到诺敏河时空罪恶

 长篇影评

 1 ) 伤仲永

Lara,中译名初为《拉腊》,现改为《错会半生》,啥,错爱一生?女主Corinna Harfouch是被专家耽误半生的天才钢琴师,年轻时因教授的批评而放弃钢琴事业,转而以严母之姿把儿子培养成为钢琴家,而自己却郁郁不得志要自杀,这个角色颇为类似《钢琴教师》中女主的控制狂母亲,可谓《钢琴教师》前传,不禁想起前不久热议的天赋与努力的话题 ,天赋当然重要,尤其是表演音乐这类职业,不过你有没有天赋,谁说了算?那些所谓行业专家的结论就是真理么?她们难道就不会看走眼?你又如何确信不是在骗你?

《拉腊》女主就是因为教授的话误以为自己没有钢琴天赋不适合当钢琴家,而人到中年重遇教授,他却说当年的批评只是测试,比起天赋这一基础条件,拥有强大的内心更重要,可一句没有天赋就摧毁了一个本该熠熠生辉的钢琴家,其实天赋也需要发掘,谁生下来脑门上写着“天赋”二字,切莫迷信所谓专家 ,再说我们小时候不都学过王安石的《伤仲永》,天赋若不善加利用若不学习又有何用,神童亦会泯然众人矣,且天赋也有高下之分,勤能补拙,光靠天赋吃饭的表演迟早会耗尽灵气,表演也是门技术活,所以会有表演学校表演老师传道授业,后天勤能补拙反而能后来居上,习惯于一棒子把人打死在起步阶段,不是坏就是蠢。

 2 ) 她和天才

这个影片讲了一个年轻时没有实现自己梦想的女人,在她60岁生日那天的经历。 她极其好强,所以孤独。对自己的儿子很难夸奖,总觉得他天分不够,打击儿子对自己的信心。以至于,儿子最后在酒吧开庆功宴拒绝邀请她,在酒吧碰见她时,把她视作最熟悉的陌生人经过,明知她很难过,却一句话也不说。 好强,容不得别人批评她,所以当教授嘲讽她后,她干脆放弃了钢琴。好强,容不得别人忤逆她,所以在工作场合惹人厌恶,在儿子女朋友去卫生间时出于报复把对方的琴弓折断。好强,唯我独尊的自私,所以没有一点同理心,打断别人说话,听母亲说自己的缺点时直接扇耳光……太好强了,又因为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她一生都在挣扎之中。 她最爱的是自己,最在乎的是自己能不能被人捧着,所以电影开端儿子不理她似乎成了她即将选择了断生命的理由,但当教授告诉60岁的她,其实当年她很有天分时,她辗转难眠,迷惑,沉思,焦虑,但没有给儿子打电话,因为让她心事重重的,是教授的一番话。是啊,她有理由好强,因为她有天分,但容不得一点批评也导致了她最后没有守护好自己的钢琴天分。拿着一瓶酒来到邻居家,并非要找人聊天,因为她拒绝了喝酒的提议。趁邻居泡茶,她坐在了钢琴前,一曲独奏中看到了她的忘乎所以,听到了她内心的怒吼,我想,她要开始跟年轻时候的自己和解了。余生,即使儿子很难再靠近她,她也会在钢琴的陪伴下,重拾生活的信心。

影片探讨了天才与认可的命题。天才可以人为地定义吗?假如一个大咖说这个人是天才,那这个人日后就一定是天才吗?她的儿子被她定义为缺少天分,永远不会成为天才。但她又禁不住因为儿子而感到骄傲,矛盾的心态正如她对自己的认知。可当儿子成功时,很多人说她的儿子是天才。可是,她把目光看向教授,那说明她的心底还在认可权威。

这部影片于我的意义是,让我理解了不小心折断了翅膀的一些人,让我明白了就算天才被另一个天才认可,也不能保证天才创作。权威多半是装出来的,所以,何必要别人认可呢?另外,平庸也不见得很糟糕啊。

她本可以成为天才,但年少不更事时错付了一份信任,与天才渐行渐远,花甲之年解开了心结,惟愿不在计较功名,珍惜钢琴的陪伴。

ps: 女主的演技不能更棒了,妥妥地光芒万丈,以至于Schilling在本片近乎黯淡无光。

 3 ) 一个不完美的女人的一天

安哲的《永恒和一日》中主人公亚历山大孤独地面对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仍在不停追问时间和生命的意义...

镜头跟随他最后的生活,来展现他的人生境遇,类似这种「一天一事一生 」的结构,以小见大,更易引人思考,让人喜欢。

导演扬·奥勒·格斯特在他的处女作《啊,男孩》中采用了这个框架,讲述了柏林男孩尼克·菲舍(汤姆·希林 饰)对生活存在迷惘和困惑,不惜辍学思考人生,透过他无所事事的一天,却仿佛看到了几段人生:

一个男孩想要喝一杯咖啡却总是不能如愿,接下来他的一天就像他的生活一样,无奈和困境不断,他三分清醒三分迷惘三分孤独...

一个中年男子和妻子尝试要孩子却多年未果,在妻子患有乳腺癌后将自己困在地下室度日;

一个曾经的表演天才拒绝过看不上眼的机会,如今却染上了大麻并在片场跑龙套;

一个童年遭受心灵摧残的女孩,变成了一个貌美苗条的戏剧演员,却忘不掉自己肥胖的过去;

一个老人在幼年时最爱骑着自行车在街头晃荡,离开家乡六十年后他再度归来,听不懂年轻人所说的话...

在扬·奥勒·格斯特的最新作《拉腊》(又名《不爱钢琴师》/《拉哈)中,延续了这种「一天一事一生 」的方式,镜头对准一个迎来60岁生日的女人拉娜(科琳娜·哈弗奇 饰),她一大早就试图自杀,却被门铃声打断了...

或许是还挂念儿子,她取走了银行卡里所有的钱,来到剧院买走了儿子演奏会所剩不多的票,想要送人却没有送完,而在与前同事的会面中我们发现了她并不受欢迎。

之后,拉娜遇见一个女孩,原来对方是她儿子维特(汤姆·希林 饰)的「女友 」,女孩两个月没有联系到维特了,她希望拉娜帮助她,事实上,维特从拉娜家搬到了外婆家住,她今天也没有联系上他。从他们的话中,我们得知维特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对人有种疏离感;拉娜则怀疑儿子的天分,不相信他在钢琴创作上能有所建树。

拉娜试图去剧院见维特,可被自己的前夫阻止了,她黯然离开。接着,她又买了一个蛋糕来到了母亲家,母亲对她态度冷淡,甚至是不太欢迎她,她们爆发了争执。

母亲拒绝今晚破例去看维特的表演(母亲不懂古典音乐并认为其虚假),她埋怨母亲太以自我为中心。母亲反击,她只爱她自己,跟她爸一样。

最后,她忍不住打了母亲一个巴掌。这个行为很出格很罕见,我们可以推测出,拉娜心里一定是对母亲忍受了多年,这个反击远比母亲对她的「摧残 」要痛,这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终于,这对母子终于相见了,儿子是母亲一手培养的音乐上的知音,维特自然看重拉娜对他新音乐的评价,母亲在肯定他的优点后则指出他的主旋律平庸,让他深受打击...

拉娜在遇见以前的钢琴老师后,极力邀请他去听维特的演唱会,可老师却记不起她了,收下了票但没有给明确答复。

表演开始前,她将剩余的票送给了陌生人,维特心情无法平复取消了本该在开始表演的新曲目,转而在下半场表演,拉娜却在表演中途忍不住离场了,最后,儿子表演大获成功,拉娜的心情却异常复杂。

在酒吧聚会上,拉娜身边除了老师外是一群无关的人,而维特在另个包厢庆祝,这更显她的辛酸。

期间,老师的一席话,引出了拉娜对人刻薄也不受人欢迎的原因。

在年轻时,拉娜认为自己不够好,无法成为佼佼者,于是,放弃了钢琴梦。今天,老师却告诉她:「我对任何人都说过他天赋不够。我说这话是想测试,有谁会真正挺过去。你的左手不是理由,只是个借口,其实你很有天赋。」

她仍然不肯相信:「你要我别丢父母的脸。你说过,拉娜,我能预想到你的第一次公演,我已经为你父母蒙羞感到难过。」

老师则回答说:「有天赋的人不少,但跟我不相干。」

这一段发人深思:可以这么理解,切莫迷信专家,因为别人说什么根本不重要,我们不会因为别人夸了一句「了不起」就成为了艺术家。事实上,只有你自己能最终决定你会怎么做。成功了是自己不放弃长期坚持的结果,失败了也只是常态,而放弃了就不要找借口,因为很多时候都是自己内心先怕了...

也可以换个角度想:有时候一个人说出的一句话,可能对他人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尤其是父母或是教育工作者。通过拉娜与母亲的接触,我们可以推测出母亲对她学钢琴不理解也不支持,父亲可能对她同样要求过高且给她极大的压力,老师又给了她致命的打击,这些都推动她放弃了钢琴。

可以说,缺少关爱和理解,让拉娜放弃了梦想,步入社会从事自己不爱的体制内工作可能进一步扼杀了她自由的灵魂,这些共同促使她对身边的人刻薄,所以造就了如今的她。

拉娜对儿子维特的爱,夹杂着许多自己的人生印记和太多的掌控欲。

她将自己未完成的钢琴梦寄托在儿子身上,但又像当年质疑自己那样质疑他的天赋,她内心希望儿子能有所成,但她骨子里又是个骄傲和挑剔的人,她无法忽视儿子创作中的缺点,或许也有点害怕儿子的成功,所以她在儿子演奏时内心的情绪无法抚平而逃离了现场。

最后,他们在酒吧卫生间的走廊上相遇,彼此相识却无言,楞了一下就各自走开了,这一幕颇有寓意。应该是维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加入了对母亲的情感表达(控诉和反抗等),拉娜也接受到了这个信息。

影片结尾,拉娜不再像过去一样一直偏执自己的内心:不肯放过别人,也不肯放过自己。她终于弹起了心爱的钢琴,宣泄着自己内心的诸多的情绪,仿佛也结束了伴随她一生的自我怀疑和纠结,迎来了对自我的新发现...

如果你也看过本片,相信你也会欣赏科琳娜.哈弗奇的冷静表演,她成功演绎了一个外表平静内心丰富复杂的女人,会让人想起于佩尔。如果你也对人的内心呈现或家庭关系感兴趣,这部影片你应该会喜欢。

这是一个不完美的女人的一天,从自我放弃开始,中途经历了各种情绪的变化,最终在深夜收获了新的开始。生活也是这般,有起承转合,有悲欢离合,所以,不要轻易放弃,哪怕全世界都在嘲笑你的梦想,你自己快乐就好,毕竟,梦想不该那么功利,能够伴随我们发现自我,抵达内心的宁静就好。

 4 ) Lara

原本是奔着希林小天使来的,看完之后却忍不住讨厌他。其实不如说讨厌维克托所代表的世界,连带着讨厌他。

世界对女人的苛刻如此明显,如果看不出,我只能说盲人还是不要勉强看电影了。

故事直接以Lara第一视角开启,因此代入情绪轻而易举。但电影采用了一天一生的结构,因此实际上带有插叙的性质,如果将时间线回溯到最初,应该会是这样。

你是一个女孩,在钢琴演奏上颇有天分,因此野心勃勃希望在这一行中大展拳脚。然而你的老师嘲讽你,他是这一行中可称传奇的权威,也是你尊敬的师长,他的态度无法不引起你的自我怀疑——你的天赋真的足够成为顶尖的演奏家吗?而回到家里,在你母亲眼中,学那么多快板、慢板,还不如烤一个蛋糕、帮家里人洗洗衣服有用。她的原话是这样的:“学那么多钢琴有什么用?将来还不是要嫁人的,难道你丈夫和儿子饿了,你就给他们弹一首莫扎特吗?”你想反驳,但不知如何开口,她的理直气壮一定哪里有漏洞,可是你找不出来,更不愿意用眼泪来示弱,那只会更显得你无法逃脱自己的牢笼。你咬着牙继续练习,只有在乐声中你放纵自己的情绪流淌。

但你的老师从未满足过,就像你的母亲从未放弃过劝你当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

终于,有一天,你决定再也不去上钢琴课。即使每一个声音都在告诉你,这不是你应当走的路,但你还是坚持了好久,直到今天你遇见一个人,他是建筑学的学生,谈起自己的专业世界时,他那种眼神你很熟悉,就像镜子里的你。你决定不再继续这条不该走的路,你决定当个妻子,当个母亲。反正你不会是个好女儿,也许后面两者你还可以尝试。

市政局的工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它们不过是工作而已,你完成它们,它们带来报酬,公平清楚。家里的事情却要糟糕得多,显然你并不熟悉家务,因此饭桌上不得不常年用腌菜来凑数,如果丈夫和儿子露出腻烦的表情,你就会以身作则地表示喜欢。对,你有一个儿子,如今你是一个母亲。

在关于儿子的教育上,你和丈夫出现了分歧,争执吵闹之后你们决定各退一步,各自展开对孩子的培养,看音乐和绘画,究竟哪一门才是儿子的天赋所在。令你欣喜若狂的是,显然维克托在音乐上更有才华,你的丈夫不得不让步,退回到电视机和报纸面前,把孩子交给你教育。

从此下班以后的生活才是你真正一天的开始,你把所有的精力和情感都寄托在维克托身上,只有他的进步才是你真正认可的成就。然而随着时间进展,你曾经对自己天赋的怀疑,逐渐蔓生成对维克托天赋的怀疑,你是不是在毁坏他的人生,就像你祸害自己的一样?你的严厉日渐增长,最先受不了的是你的丈夫,这没什么,你曾经爱过他,曾经而已,没有爱情能够延续四十年,亲情更不是你的拿手好戏。你们离婚了,你知道他又找了个女朋友,你见过他女朋友几次,只将她当做陌生人,但你的前夫总是担心会发生点什么。他的担心自有由来,你知道自己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妻子。

但你在乎的实际上只有维克托,他借口演出前要调整自己搬到了你母亲家里,但是两个月来你给他打去的电话再也没有接通过。

你开始睡在客厅的沙发上,反正你已经退休了,不再需要整夜的睡眠面对一天的工作。如果维克托要回来,你可以立刻看见他,或者至少,你可以一转头就看见那块搬走了钢琴以后的空白墙面。

但是今天你怎么也无法睡着,桌子上还摆着你写了一半的致辞,你斟酌字句做了两手准备,如果没有需要,它也可以是一封无声无息放在琴键上方的信。天光逐渐亮起,你再一次看见那填不满的墙面,你搬了一把椅子到窗前,如果你真的犯了半辈子错误,现在你可以立刻结束它。

门铃响了,你被拉去做一次搜查的旁证,搜查员将你的身份证还给你的时候祝你生日快乐。你想起来,今天是你的生日,而且也是维克托演奏会的首日。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他把演奏会定在这一天,一定是有原因的,你决定做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你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情,最疯狂的一件是你决定邀请那位将你批得一无是处的教授去参加维克托的演奏会。

你不明白,明明你才是将维克托引上这条道路的人,是你陪着他日复一日地练习技巧,是你催促他往更高的方向去追寻,你使出了浑身解数才将他推到这里,为什么站在他身边的却是你的前夫和他年轻的女朋友,而不是你。

最后你的心声在一片杂乱中变成毫无意义的字句,你甚至无法讲完它们。那扇门关上的时候你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在窗口的笑,那是你因为维克托迟来的邀请而无法控制怒火,吹毛求疵地批评他的作曲来反击他的疏远的时候,你明白那笑容的意思:我早说过了,你不听我的话不会成为一个好母亲。

即使这样,这一天也没能令你崩溃,直到教授告诉你真相:你拥有天赋,但你没有坚持下来——他并不关心。

你在厕所门口碰见维克托,你奔走了一天,做尽蠢事,就是想跟他好好说一会儿话,也许你会告诉他,在他出世以前你所有的梦想与希望。但是现在,你看着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你让他走过去了。

你回到家,用沙发和盆栽摆满了钢琴的空隙,吃光了维克托送给你的腌菜,你带上香槟去敲响邻居的门。一开始你不知道自己来做什么,然后你看见门洞后面的钢琴。你有些胆怯,但还是打开了琴盖,你曾经拥有过天赋,但是辜负了自己,如今你还能做什么呢?

你开始弹琴,那些你无法表述的,那些你说不出口的,悔恨与爱、愤怒、悲伤、柔情,只有在琴键上,只有钢琴,才能代你言说。

Lara没能成为演奏家,没能成为好妻子、好母亲,她最后只能成为Lara。

其实维克托与Lara是一组对照:在Lara展开她的钢琴事业的时候,身边只有贬低之词,而维克托却被鲜花掌声簇拥着,唯一的异议来自Lara;即使早已时过境迁,Lara也希望曾经贬低自己的老师前来见证维克托的成就,不用说,她唯一认可的评判只能来自那位老师,同样对于维克托而言,明明已经疏远妈妈,Lara的毁誉也是他认知自我时难以翻越的门槛。

世界的不公在母子二人身上清晰可见,维克托可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他有家人的支持,有爱人的理解,有朋友的簇拥,即使作为母亲的Lara出言贬低,那也只会是Lara的问题,毕竟她就是如此惹人讨厌。而Lara,即使她没有放弃,又能怎样呢?也许她幸运地得到开音乐会的机会,幸运地在二十五岁就让教授承认她有天赋,然后呢,她还会结婚生子吗?

如果结婚,婚姻生活仍旧会侵蚀她的事业,而她的丈夫得到一个双手除了琴键不沾家务的妻子,孩子得到一个为演奏日夜苦练隔离自己的母亲,她还需要多少幸运才能维持这样一个家庭?倘若不结婚,在她最好的年纪、最好的状态过去以后,她就会成为一个用来告诫年轻女孩子的“榜样”: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又怎么样呢,真可怜,孤苦伶仃连个像样的家也没有,这把年纪了还没有结婚,看吧,钢琴学得再好有什么用?

世界是这么说的:男人可以拥有家庭和事业,女人只能选择一样。

我只好说:世界说的是狗屁,更改正确答案迎合错误环境,只会令错误世代相传。

如果面对世界我的抵抗微不足道,那么我永远会选择事业,事业到头仅仅面对别人的误解,家庭生活不仅造就误解,而且浪费天赋。两害相权取其轻。

另外,我实在讨厌这个译名,看似概括了整个故事,却隐去了不被听见,不被理解的整个人生。简直是这个世界的典型态度——最后连你的名字也被掩盖。

 5 ) 只是一点儿自己的内心感受

影片于我来说,有一种独特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因为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一段人生。

我出生于音乐世家,4岁时开始师从音乐学院一位德高望重的J教授学习钢琴。开始的时候,一切都很顺利,虽然作为小孩子也是不愿意练琴,但是身边的很多人都说我有天赋,小学的时候就已经是钢琴八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钢琴考级可不像现如今这般“泛滥”,学钢琴的都没有几个),也曾跟郎朗同时参加过比赛。那时候,除了上学就是练琴,童年都是伴随着音乐和没完没了的比赛、演出度过的。后来那位J教授出国了,他的妹妹小J老师带了我一段时间,也是很喜欢我,可惜家人觉得她的教学可能有限,没学多久就又给我换了音乐学院的另外一位B老师。后来爸妈还跟我说,跟小J老师说不学了的时候,她还哭了……这位新的B老师,在音乐学院向来以严厉苛刻著称。自从跟他学琴以后,每次回琴都是被骂,骂得很大声很疯狂。我父亲也越来越严厉,每次练琴的时候都是在我耳边谩骂,还经常打我,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那个时候,我家也从部队文工团的大院,搬到了地方上一个很破的院落。周围每天不再是各种管弦乐器抑扬顿挫的旋律以及大院里满园的鲜花青草和旧时的欧式建筑,取而代之的是灰不溜秋的一座5层老楼(我家还在一楼)以及周围低矮的一串平房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一些每日里喊叫搓麻的人们。从我家窗户传出的琴声、父亲的打骂、院落里的混乱,组成了一部极不协调的交响乐。老师无情地否定,以及父亲疯狂地陪伴,让我由最初单纯地惰于练琴,转变成对音乐的极端厌恶和恐惧,以至于后来父母离婚,父亲无暇管我练琴而最终放弃了对我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培养的时候,我竟因此而万般庆幸这家庭的变故。时至今日,偶尔同父亲聊起,他却反倒称赞我小时候的天赋,并啧啧可惜我的放弃学琴……时至今日,我自己的孩子也开始学琴,大部分时间是我夫人陪他练琴,夫人忙的时候我也会陪他练,有的时候竟然也会像父亲一样发疯般地责骂儿子。好在这个时候,老妈都会劝我不要太过分;好在我经常出差,陪他的时候不多,自然骂他的时候也不多。

影片中那个老教授,因为自己的教学方式,彻底地毁了主人公的音乐之路,却在多年以后轻描淡写地夸赞主人公当年的天赋。而主人公由于少年时期的这段受挫,形成了内心阴影,习惯于严苛和否定别人,特别对于自己的儿子,即便全世界都在盛赞,她的眼中却只有儿子的缺点以及对其的否定。影片中她陪一个不认识的小孩儿练琴的片段,是点睛之笔,也是影片的“合页”。之前观众们可能不知所以,只是觉得沉默的主人公似乎与外界格格不入,有点儿怪,但从这儿以及后面的叙事,大家知道了问题来源于哪里。

影片映射了我的一部分人生经历,我只想说,艺术是需要枯燥的磨练,但本身一定要来源于热爱。中国运动员的金牌战略和郎朗的成才之路,都是突出强调艰苦的磨练,相比之下,可能我更加推崇外国运动员和艺术家,对于磨练本身来源于骨子里的热爱罢。

 6 ) 追寻道路上的自我怀疑

《错会半生》是一个自我怀疑并且被怀疑击败的故事,除此之外它还有着艺术教育与批评、隔代关系这样的主题。

剧情

至于剧情,则不像豆瓣的简介中所说,lara为了相夫教子而放弃大好前程,果真如此讲述,恐怕故事又俗套沦为女性婚姻觉醒的故事。恰巧让影片拔高的是,lara真正放弃钢琴的原因在于她自己不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人。正如与儿子讨论儿子作品时,前一句是批评,后一句是问他的儿子自己喜不喜欢。这种套娃结构如她老师所说,自己当前的批评,无非是一种测试,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能过批评这关。显然lara是不相信自己具备天赋,把老师所说的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出,会让父母丢脸。可惜lara太在意后半句,反而连半句登台演出的机会都没有实现。

当然,lara自始至终仍处于自我怀疑中,或者说没有完全放弃钢琴。

从钢琴座椅的变化可以看出lara的自我犹豫及怀疑

影片开头,lara醒后第一眼望向书架,虽然没有看到家中摆放钢琴,但是有钢琴座椅

在演奏厅前,钢琴座椅后停留

散场归来,独坐钢琴座椅

钢琴座椅被遮住:

当然,她最后在邻居家中的演奏,则又让自己陷入犹豫或者疯狂的状态。

这部电影自我能力怀疑的主题,非常适合仍在追寻艺术造诣的人,多少人努力后意识到自己并无天赋而放弃,或是受到自己认同的人的批评而失落怀疑,然而实际上还是因为自己不够相信自己,不够喜欢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批评是严重的心理打击,但如若不能承受批评,后续受到其他打击或吹擂的马屁,就能够承受了吗?

音乐

在lara与儿子谈话,一个正反打看得出来,lara居高临下的态度。在问到儿子表达的主题,儿子迟疑。然后通过后续演奏出音乐,起初责备的重音,与反抗的低音(没错这里重音与低音正代表着母亲与儿子的交锋),儿子做作曲表达的内容便是与母亲的反抗与隔离,所以lara才会在半途离场,借助烟酒镇定情绪。

母子关系

lara出发前,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一部分大概就是演奏结束后lara说的一段话,中途被几个人打断过,而且都是熟知儿子的人,从此可以推测出,儿子没少向友人诉苦,关于母亲的坏话,以至于了解他的人都来救场。想要再靠近,最终被其父亲拉开。

据采访中导演自述,下一部作品会基于 Christian Kracht 的小说《Imperium》,一个关于现代拯救的故事。

 短评

同样议题,这部是show《秋日奏鸣曲》是tell …和《Oh Boy》的思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精炼有趣的人物画像,写得好妙,是用台词和场景展示人物而不是交代信息的典范,且对母子二人的共情均安排了变化。希林演出了很微妙的平衡,说话时清涩温柔但有种触摸不到的疏离感,周到下面埋了很多躲藏和伤口,好像此时笑多一秒迈近一步就会痛到消失...看时大气也不敢出,为两个人都伤感…当妈的真是心累,是不是老了以后就在跟自己的儿子谈恋爱…?! 后来懂了教授和妈妈的过往就明白教室里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听话,最大的抗议就是盯着她… 那段写出女主个性,写出现在和过去,也隐喻了教授和儿子的个性,实在太妙。配乐被我抓到也是BWV 974 Adagio! 太适合配女主孤独行街了!(听到小天使说话一秒回到两个夏天前…

7分钟前
  • 羊香鱼有有
  • 推荐

m21277:影像构图和色彩很赞,孤独需要一个出口!挺庆幸还有一个老爷子伴左右。多一星给她的孤独感。

9分钟前
  • Timing
  • 推荐

文学肖像,如果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必定十分精彩,作为长片电影,反而缺乏了一些更丰富的东西,女演员要负担将60年的主要矛盾融入到一天之中,很难演,但绝不是这样的挂脸表演,这个境遇和《贤妻》有点类似,格伦克洛斯的完成度就非常之高,而本作女演员我认为“挂脸”的表演太多,几乎每个人甚至路人都可以看出她有心事,但无人关心。最后弹钢琴来解决问题值得学习,这种意义很积极,比自杀要好得多,而那段感情非常的适合,一般女性题材年纪越大最后的这个高潮就越丧或者很平,因为人生是向低走的,不会有《花与爱丽丝》里苍井优那段芭蕾舞了,当然有《山河故人》那种快要脱离剧本的赵涛之舞,而这里的音乐演奏恰如其分。

14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LFF P&I/ 不完美母亲的一日,她心中有太多的感情却无处宣泄。可能看到的只是电影创作,想到的却会是自己的原生家庭。汤姆希林好好看啊...(感叹)

15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推荐

剧情的设计感比较强,对人性的描摹欠缺了一点想象力吧。(3.5星)

18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很精彩的家庭小品,对望子成龙式苛刻教育的深度刻画。/这片子都能扯上女权的我服了,女主放弃钢琴和对自己小孩的苛求只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和不自信,跟性别有什么关系?换成父亲和女儿岂不是“父权对女性从小到大的压迫”?是不是改成无脸无性繁殖的外星人才满意?

22分钟前
  • 非青
  • 还行

是警员对讲里的苍老女人,店员奉承时的全场焦点,邻座听闻幸会的钢琴家母亲,也是全家避之不及的多余之人。她像待撕的标签,滞售的门票,折断的琴弓。是在抚摸男孩手掌时被偷走了才华,还是在教授言语打击里被弄丢了天赋,是在厕所门口与儿子错身时交换了命运,还是注定拥有像墙面缺失了钢琴般的人生。

2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六十岁的退休女性用一记钢琴弹奏回应了自己的一生,在最后一幕高潮之前,都让人以为这是一个普通中产家庭修补亲情裂痕的片子,非常典型的德国气质电影,冷峻、克制。或许只有当一个人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其潜力和才华才会迸发出来,不会付诸东流。【德国电影节·百老汇东方新天地】

25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Lara”译成“劳拉”可能更好吧?如果一个人在很多年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意识到自己人生的失败,该怎样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如果当你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已经60岁了,你会怎么办?轻信导师的话失去了做钢琴家的机会,因为刻薄没有朋友,亲人疏远,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不待见自己,自己的儿子都不喜欢自己,原本高傲的她最后只剩下孤独。到底要不要在60岁生日这天结束自己的生命?导演并不只是想要抨击这个角色,除此之外恐怕还有一丝同情,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导致她人生悲剧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在如同宣泄一般的琴声结束后,认识到自己可悲的人生该如何继续。

27分钟前
  • 蒙奇D
  • 还行

精致的无聊。

30分钟前
  • VivienZ
  • 还行

音乐7 画面7 导演7 故事7 表演8 印象7 平均7.1/10 这生日过得... 尝尽苦涩,孤独还不是最伤人的,而是来自于他人/亲人毫无真情的反馈(或者说不是自己想要的反馈)。性格使然:喜欢自己的看不上,自己喜欢的却又因他们口中的“压迫”纷纷离去。当最后得知是她自己亲手断送自己的钢琴生涯时,从小到大说服自己的谎言全部戳破,她所给予别人的期望全都不重要了,只剩下对自己的怜惜。这种养成的性格,很难转变,除非遇到非常包容的另一半,同时又发挥指引变得越来越好。否则绝大多数只是出了一个泥潭,又入另一个沼泽。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活到活明白的那一天吧,或早或晚。

34分钟前
  • 终结者
  • 推荐

9/10 她的一天以想要放弃开始,四处奔走想送完儿子独奏音乐会的票。自小被严苛的钢琴老师断送了未来,可是老师说“我的意见有什么重要的呢”,她也对儿子的天份充满怀疑,施以“gentle pressure”。原生家庭,母子关系。以悲剧想要造就悲剧,对所有人以刻薄,造就了生日聚会上来的都是一群无关的人,除了老师。而儿子在另一桌庆贺演出顺利。最后母子路过而面对彼此时,很有隐喻。剧终她终于开始狂猛的弹奏,整部电影的压力和憋屈终于在这一刻释放,几十年的自我怀疑、自我放弃、到醒悟、到后悔莫及被耽误的一生、或者也许也有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感同身受。理解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大、无论是自信还是不安。望子成龙的背后是遗憾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抱负。强大的剧本、导演、表演,音乐棒。震撼。08/01/2019

36分钟前
  • 若汐
  • 力荐

微表情演技无可指摘,电影略沉闷。从头至尾观众视线下的女主角茕茕孑立,拉腊对家人的刻薄折磨,和对周边人拒人千里的冷漠气场,与她内心失去的人生呈对立的煎熬。电影追踪她一天的际遇来说明其中的缘由,这样的叙事技法很成熟,由个体情绪衍生到社会现象,博取观众对女性为家庭失去人生的思索,是同情还是不以为然。我觉得天朝妇女是更能理解拉腊的心绪。

38分钟前
  • 天外飞青
  • 推荐

電影有滿滿的文化質感,然而彷徨落寞的氣氛卻又溢於言表。

40分钟前
  • 珠海小豬豬
  • 推荐

Oh boy 就很喜欢,还是一天一事一生的结构,这部更细腻复杂些。如钢似铁的母亲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知音,而儿子于爱是不足,于理想是敬畏,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爱与了解是永不相交的车道,一面是作为母亲永恒的守护,一面是绝不让命运打垮自己的孤绝。非常喜欢结局,Lara 仍然是是温柔而不失勇敢的女性。

43分钟前
  • feifeiRun
  • 推荐

我也不知道自己一直在等待什么,但最终并没有等到。

46分钟前
  • vivi
  • 还行

杰作

50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推荐

天赋若不善加利用又有何用,自个有无天赋没点数麽,切莫迷信专家,多希望有个严母,钢琴教师前传,小天使妈宝着实惹人心疼,

53分钟前
  • 悲辛無盡獨行夜
  • 还行

用主人公一天的经历回顾了主人公的大半生,而「回顾」又是在当下进行的,很妙!平静表象下翻涌的情绪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呈现的,太有力度了。

55分钟前
  • 腻歪
  • 推荐

4.5/5 叙事和摄影太喜欢了!

59分钟前
  • karenli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