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狗启事

HD中字

主演:丁鹤,黄靖芯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寻狗启事 剧照 NO.1寻狗启事 剧照 NO.2寻狗启事 剧照 NO.3寻狗启事 剧照 NO.4寻狗启事 剧照 NO.5寻狗启事 剧照 NO.6寻狗启事 剧照 NO.13寻狗启事 剧照 NO.14寻狗启事 剧照 NO.15寻狗启事 剧照 NO.16寻狗启事 剧照 NO.17寻狗启事 剧照 NO.18寻狗启事 剧照 NO.19寻狗启事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寻狗启事——寻狗?启事?

寻狗——找寻丢失的狗,那么这是在找寻丢失的狗,还是在找寻丢失的其他东西呢?启事——字面的意思是公开发表说明某事的文字,那么这是在公开发表寻狗,还是在公开发表如今逐渐衰败的东北之下的众人的生活状态。看完整部影片我本身的感觉是这是如今东北年轻人在找寻如何复兴衰败的东北之路。就像他在整部影片寻狗的荒谬过程一样,政治和社会风气败坏。就像是公开告诉世人,在这种环境之下能寻找到狗——复兴的希望是多么的荒谬,就像是主角的论文一样是偏激的,是不合格的。

在谈谈影片本身,节奏很快,一场接一场密度很大,我感觉自己都没有能够停下来思考时间。人们的对话密度特别高,就如枪林弹雨一样一直冲击着我的脑袋。这是可能是它的缺点,但这也可能正是它的优点。它把如今逐渐衰败的东北之下的生活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耳边总是响彻这各种人的声音,人们已经几乎疲惫到没有时间去停留下来独立思考,人们已经成为了一个个只会忙碌的机器。

影片在结尾给了一丝正义,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这是否也是导演对于东北本身存在的一丝希望,他认为东北的复兴不是偏激的,他认为丢失的狗就像影片中的狗一样,是会找回来的。

 2 ) 20多个群,5分钟内,导演发出1000多块红包,就为宣传这部影片

已经过了大半年,影院还没开门。

尽管还有院线电影在苦苦支撑,等待上映之日。

但其中不少数也在现实面前被迫放弃原来的计划,选择通过线上首映的方式来和大家见面,如郝蕾、金燕玲主演的《春潮》

这次要和大家推荐的电影,同样选择了上线网络。

因为是导演处女作,加上没有雄厚资本做支撑,没有流量明星来参演,没有平台来做宣传。

在这波行业寒冬下,这部电影几乎是0营销,全靠导演个人手动发红包,托亲朋好友帮忙宣传。

上线网络后,导演把电影的观看链接转发了20多个群,5分钟内发出去1000多块红包。

这样的安利方式让人好笑之余,也觉得土味且寒酸。

一如影片中所讲述的故事——

《寻狗启事》

《寻狗启事》由蒋佳辰担任导演/编剧,丁溪鹤、黄靖芯、于海等主演。

这部影片是蒋佳辰的处女作,在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上获得最佳编剧提名和最佳男演员。

尽管获奖,但上映之路依然困难重重,在拖了2年之后能够通过网络方式和大家见面,或许也算是幸运了。

影片的故事说简单也简单,正如片名所点出来的,主要讲述了一个东北小镇上青年寻狗的故事。

男主张广胜帮别人照顾几天斗牛犬,结果他爸带狗出去溜,没拴狗绳,给溜丢了。

为了在狗主人回家之前找到狗,父子二人焦头烂额,用尽各种办法。

上警局想要查一下附近的监控,警察却表示爱莫能助。

一来呢,狗丢了不是案件,没法查监控;二来呢,就算查了,那监控上人都看不清,也就更别说狗了。

于是父子两人只能回家各自出主意。

儿子是个研究生,人比较老实规矩,整了个“寻狗启事”出来。

满大街发传单式找狗,但却不幸被讹上了。

碰瓷男声称被寻狗启事照片里那只狗咬到,找上父子俩,要求赔医药费。

原本这种碰瓷别搭理他就好了,但父亲老张却是个直脾气,生气地踹了人家一脚。

这下不赔也得赔了,为息事宁人,男主只能自掏腰包打发走了碰瓷男。

碰瓷男刚走,又碰上无赖。

有人打电话来说找到了寻狗启事中的狗,男主急忙赶过去一看,却发现是只土狗。

无赖缠住男主索要“辛苦费”,并声称男主如果不要狗的话他们就把这只狗给炖了。

无辜的男主只好再次自掏腰包买下了小狗,带回家自养。

儿子这边的办法行不通,当爹的就准备出招了。

老张带上男主直奔算卦摊去,男主摇了一只签,大师念了一段24孝,说了4个字:

“顺其自然。”

老张表示,得了,那什么都不用做,狗总会回来的。

男主却愁得半死,半夜睡不着觉,还得溜出去找狗。

如果单从影片的前半部分来看,有点像是《平原上的夏洛克》

《平原上的夏洛克》用两个农民追凶之路引发出无数荒诞笑段,而《寻狗启事》则是用东北小镇上父子寻狗之旅来营造喜剧效果。

无论是大妈大爷们操着东北方言急赤白脸的吵架方式,还是父子俩寻狗的各种洋招土招,都令人捧腹大笑,十分接地气。

但如果只是简单的“寻狗故事”,那影片也不至于出彩。

因此,这部电影或许也没有那么简单。

虽然片名叫寻狗启事,但找狗一直不是影片真正的重点,重点是这是谁的狗。

那么让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

男主是一名研究生,他帮人带狗,却意外弄丢了这只狗。

更加不幸的是:

这只狗是他的研究生导师牛教授的爱犬。

男主家境贫寒,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是一名下岗工人,靠申请贫困生补助读研。

正巧,这名牛教授手里掌握着男主毕业后是否能留校的生杀大权。

按父亲老张的话说:

“企业能破产,工人能下岗,当官能下马,就学校这么一个稳当地方了,那谁有这个机会那不脑袋削个尖往里扎啊!”

对于这样一个家庭来说,如果儿子能拿到一个“铁饭碗”,就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因此男主三年来对牛教授鞍前马后,不仅被同学嘲讽太狗腿:

“对,那是他爸。可不得改口了么?这家伙一天屁颠的就跟老牛身后,你都要成红孩儿呢,你知道不?”

连亲爹有时都忍不住吐槽:

“瞅你那德行,还牛教授的狗呢,我看你就是!”

牛教授出差期间,一只丢失的斗牛犬,让男主留校的前程变得缥缈起来,也点燃了父子两人长久以来藏在心中的矛盾。

父亲熟知人情世故,认为要拿到“铁饭碗”,就必须要花钱打点关系。

儿子则厌烦父亲这种圆滑势利的处事原则,认为父亲是把歪风邪气、不正之风当人之常情,想要靠自己谋得出路。

这对父子俩的矛盾,或许也是许多毕业生家庭面临的矛盾。

在象牙塔中长大的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理想化的,就像男主,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而作为已经被社会驯化的家长来说,他们的世界是更加现实,充满了灰色规则。

其实,托关系为孩子找工作,在毕业生家庭之中也并非什么新鲜事。

只是寒门子弟与富二代,依旧还是有差距的。

对于男主来说,其实他何尝不懂得“花钱办事”的道理,只不过没钱又不能拼爹,只能在牛教授身边献殷勤刷好感度。

但对于男主的富二代同学来说,人家压根就看不上什么所谓的“铁饭碗”,前程早已是星光大道。

影片借“寻狗”做引子,来引出男主这个寒门毕业生在毕业之际面临的种种问题,最终要探讨的还是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影片中最后一个镜头里,沈阳热电厂的两座大烟囱静静地伫立在画面背景之中。

导演蒋佳辰说,这是沈阳的地标,如今听说要快拆除了。

在时代的浪潮中,电影里的东北正在面临转型和振兴,但个体命运的转型,却陷入停顿之中。

正如出身寒门的男主,也正如“农家女”苟晶与陈春秀,底层的命运将何去何从,一直是个难愈的痂。

但影片中仍然给出了一个喜剧结局,在同学、暗恋女生、导师处接连碰壁,遭受现实打击后,男主准备离开这座小城。

却由于导师和女学生的丑闻曝光而意外得以留校,又应了解签人的那句“顺其自然”。

这样一个荒诞而完满的结局,实则饱含辛酸和苦涩,你可以解释为希望,也可以解释为另一种妥协。

除了值得深思的故事外,我还想再夸一下影片中饰演父子的演员。

由于片中使用了一场一镜的方式来拍摄,导演的调度,演员表演的连贯自然,都至关重要。

在影片中饰演男主的丁溪鹤和饰演父亲的于海有多场对手戏,甚至是爆发式的争吵戏份,在这些长镜头里两位冤家父子的情绪变化都拿捏得非常准。

特别是丁溪鹤,在毕业散伙饭那场戏中,拍摄时全是真喝真吐。

一共拍了七次,到天亮的时候已经是醉酒状态了。

但尽管如此,他在这场戏中的表现依然非常自然,台词也都说得十分连贯,确实厉害。

凭借影片中表现,丁溪鹤获得了上影节亚新奖的最佳男演员,无论是实力还是努力,都值得得到这个奖项。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能去关注一下这部影片,是喜剧,也依然具有现实力度,值得鼓励。

青石电影编辑部|Leslie

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3 ) 寻狗启事观后感: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

电影《寻狗启事》 如果满分10分的化,我会大方的给出9分的高分,因为这部电影太贴近现实了。现实是什么?是中年人那张沾满了俗世灰层的脸,是一把被各种磨难磨钝的刀。主角为了读硕士为留校给导师做着各种各种的事,内心是惶恐和压抑的,他心里清楚如果得不到导师的支持他三年的攻读就是白费。相信很多人也耳闻过之前一些导师的丑闻,私底下讨好导师塞钱走关系几乎也是国内公开的秘密。主角属于看法单纯的人,单纯的认为在中国这个资源型的社会靠自己本事就能走的很稳,但现实是社会并不单纯,很多事很多人往往比他想象的更为复杂,所以他想不明白为啥人们都喜欢在背后整那套,他的论文观点也偏激说明了他认为到看问题太单纯。他爸属于那种性格锐利的人,啥事都要争个占理,结果次次都吃亏被算计,从狗咬了小孩到被讹诈动手到带狗看病他动手。这部电影是黑色幽默,因为社会道路你泥泞的,而那种看法单纯性格锐利的人注定要摔很多跟头,反而出事圆滑心机复杂会耍手段的人能在这个社会更好的生存。主角对女友的暗恋而因家庭经济情况不敢表白,对狗丢之事的惶恐怕导师给自己穿小鞋,对他爸在外惹事求饶求谅解,关键时刻四处借钱被看不起,都反映了当代中国现实青年的焦虑,在电影的最后出租车上和母亲的那段对话得以全部的释怀画龙点睛:儿呀,你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不要学你老爸当个刺头一事无成!这个社会老实人不受待见!当狗吧!狗是忍耐性极强的,狗为了生存可以像人摇尾巴乞讨,可以一周不吃东西,可以没有尊严,可以咬了你一口就跑。要想人上人就得狗中狗!抛开所有君子那套,励志变得圆滑老练,变成道理能讲一二三,手段能耍四五六,才能更好的在这个泥泞的社会生存!主角终于醒悟了,他开窍了,他看清了社会的本质,原来连评个三好学生都是爸爸给了好处,这可笑而又可悲的现实还有啥不能释怀的,他彻底的将他老实人的本质和他救下的小狗一起埋葬!片尾他拿着钱直接去找了导师没有一丝犹豫原先这事是多么让他感觉不耻,看到暗恋的女友居然在用身体交换留校名额,片尾准备放下一切去外地的他接到了学校电话,从他的眼神告诉我很显然举报者就是他自己,因为他是唯一的目击者在观察的时候已经拍照了,当然他在回去的公交车上还是犹豫了下,毕竟牵扯到他的暗恋女友,但关上窗户的时候已经想明白了:不再当个老实人,要当一条不择手段的狗!

 4 ) 现实主义批判电影

寻狗启事,我非常喜欢的一部电影,长春电影节的一个惊喜收获。全片浸润着浓浓的东北幽默,不是那些生拉硬造的东北话电影,而是很接地气很用心的作品。导演用来比较长镜头时,说这一部是长篇文艺电影,我倒觉得已经很贴近生活,应该是现实批判作品。 演员虽然没有什么知名的大腕,却也表演的非常到位了,几乎每个角色都是丰满立体,印象深刻。能把东北语境和台词演绎的这么传神,想来也是本地人,有一些沈阳那边的口音挺突出。其实除了导的好,演的好,我觉得台词和剧本非常见功力,不仅流畅接地而且深度也足,应该是特别用了心的,寥寥一个生活小段落,很通俗易懂的把东北为啥这么难振兴说清楚演明白,不得不点赞。导演是摄影出身,看电影时觉得好多长镜头,有的很精彩,有的似乎不太合适,看后交流的时候才知道,几乎都没剪辑的。简言之,推荐东北人有机会一定看看。 剧中反映的教授把研究生当狗奴隶最后却卸磨杀驴的事,前阵子新闻看过,当然不可能说的太直白,不过据我了解,现在的研究生也不是个个都甩教授的,有时候只要被安排多干一点不是份内的事,扭头就走,不跟教授干一架都不错了,希望我这个了解的也是个例吧。现在这一代的年青人更自我,没办法脱离环境去评价了。 再说说狗,其实只要养了,就有责任,不能光顾自己高兴,太任性,无论是公共安全还是善后以及其他的,不能不当回事。但也不能太当回事,我不否认狗某些时候确实比一些人强,但狗代替不了人,事事都把狗和人放在一个角色地位上,不合伦理,早晚是要出事的。例子很多,不深说了。 最后说下象牙塔中的人际关系,大学是与社会接壤的一个场所,于是同学们的百态,有时就是他们到社会上的百态,智商高却情商不高的,人情世故圆滑的,家庭差距马太效应的,道德观扭曲的、有梦想有韧性的,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如果细思量,一定是非常好玩的。 最后再次推荐这部东北浮世绘一样的好电影,相信导演的潜力,未来一定会展现出更大的空间来。

 5 ) 何时才能超越一地鸡毛的生活?[猫]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7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影评圈又在过度吹捧新导演的新片,《寻狗启示》。寻找丢失的狗只是开头,寻狗的,是一名像“狗”那样卑微活着的硕士毕业生广胜,他鞍前马后地伺候导师,希图一个留校任教的名额,他自知下岗的单亲爹带来的家境太贫寒,不敢追求自己喜欢的姑娘,他也像“狗”一样叫嚣着维护不求人、不搞潜规则的自尊心,他爹则希望他像“狗”一样活得自在自然,不强求他所渴望的一切。这里的“狗”,是通常意义上人贴给这种动物的人性化标签。

此片可跟去年评论圈微热的《学区房72小时》结对看,主角是大学教授,正好拥有广胜渴望的稳定职业、社会地位、美丽姑娘,却同样落入被收割的韭菜命,身不由己,疲于奔命,我们甚至可以把《寻狗启示》认作其前传,直接取名“留校名额72小时”。它们说的是同一个生活平面的男性故事,代表不同年龄段中国男性的现实困境。两位导演同样迷恋长镜头,并把剧情编写得环环相扣,毫无赘笔,有硬朗的男性风格,但镜头都没有欧美某些著名长镜头导演善于表现的宽阔、飘逸或静穆之美,即便心理逼促如《鸟人》,也在飞翔中释放了人物和观众的情绪。

这些长镜头,只具备很强的叙事和展现主角心理的功能。广胜借醉向暗恋的姑娘倾诉、表白,姑娘在出租车上复杂的表情,引人猜想她到底在纠结什么,为广胜最后发现她赶时间行性贿赂的情节埋下伏笔。幻灭之后,广胜在公交车上吹风又关窗的表情镜头,真实到位。观众全程都能参与广胜在毕业前最后几日为定不下来的稳定工作梦、为不靠谱的父亲焦虑的心理。父子关系是影片暗线,不只展现儿子从无奈、到发现误解、最终拥抱父亲的亲情修复过程,还像其毕业论文一样“偏激”,认定这是“靠爹”社会,请客、送礼、行贿是唯一通行证,“靠自己努力”是骗人骗己的幻想,最后只剩“靠运气”这个童话。

我们的新导演,真的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我想起杜琪峰的《夺命金》,写的是人们被股市这个金钱骗局操纵的卑微起伏,杜导也给主角们安排了好运童话,却突破了浮云尘俗里的鸡毛蒜皮。我们看到银行职员在签合约的录音上如何哄骗老人买基金,镜头悄悄牵动我们和小职员一起遭遇良心纠结,也和老人一起战战兢兢触碰欲望和失落的边缘。我们看到,黑帮小混混的举止言行,在众人面前有多不合时宜,便轻轻笑看自己在人世间的单纯迷惑、手足无措。也许,跳出凡尘,站在岸边,能更清醒地书写凡尘。这,就是几位新导演,与同样写过小人物的杜琪峰的距离。

 6 ) 寻狗的背后,是这届小镇做题家被偷走的人生

文章原载于幕味儿

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平台宣传,但却是这个夏天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就是《寻狗启事》。

这部片是蒋佳辰导演的处女作。在“早鸟计划”的创投中,他的剧本从成百上千个项目中获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斩获“最佳男主角奖”。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以网络电影的方式与观众见面。

之所以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首先是因为,它特别接地气。

一般来说,导演处女作极容易偏重个人表达,文艺有余而可看性不足。但这部片却在个人表达和可看性上做到了巧妙的平衡。

电影的前半段,高浓度的东北方言吵架,极具生活气息,又特别有喜剧效果的丢狗找狗情节,就让人捧腹之余一下子被情节吸引。

即将硕士毕业的东北小镇青年张广胜,父亲不慎弄丢了牛教授家的狗,而牛教授正掌握着广胜毕业和留校的生杀大权。

这让“丢狗”这件看似很小却极其闹心的事,一点点推波助澜,指向了他毕业这个人生岔路口的迷茫前途。

虽然标题是“寻狗”,但随着剧情发展,广胜父子寻狗几乎拥有了“寻找戈多”式的象征意义。三年的努力苦读,对导师鞍前马后的献殷勤,到了毕业的关键时刻,张广胜人生成败的关键仿佛都转移到了教授家狗的身上。

由此,“寻狗”这件小事,在片中带有了寒门毕业生寻找人生出路,甚至是后工业时代东北这片萧条土地的出路的隐喻。

正如电影英文名Looking For Lucky,在本片中,“狗”已经成为广胜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中运气和盼头的象征。

毕业这件事,相信每个经历过“最难就业季”的人都有切肤之痛,而出身贫寒,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视野和资源的“小镇做题家”广胜在现实面前走投无路的无力感,一下子就能引起几乎所有在外打拼的人的共鸣,前半段喜,后半段思,扎实的喜剧效果和人物给观众带来的强烈共鸣,让电影没有任何观影门槛。

其次,在娱乐性之外,电影还以小见大,耐心铺陈,用精巧的人物关系和隐喻,表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洞见。寥寥一个生活小片段,骨子里是一个青年长大成人的故事。从这个角度上,“寻狗”可以说堪称中国东北小镇版的《毕业生》。

人从什么时候成为成年人?

电影用“毕业生谋出路,靠关系还是靠本事”这个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靠关系还是靠自己”,也成了片中父子俩矛盾的焦点之一。老张是下岗工人,想帮儿子拿到“铁饭碗”,坚信只有花钱走关系才能成功。广胜坚持要靠自己,却被身边人一次次打醒。

在步入社会的关口,父亲,同学,朋友,母亲,继父,导师和暗恋对象,用行动给广胜的现实暴捶,一点点锤垮了一个想要靠自己本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把他锤成了放弃幻想,认清现实的成年人。

在刻画人物方面,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导演巧妙的调度,让人特别印象深刻。其中有四场戏,两场放,两场收,特别精彩。

两场爆发的戏中,一场是父子争吵的长镜头。在留校受挫,毕业困难的压力之下,一直嘴上说不嫌弃父亲是下岗工人的广胜,受到父亲在牌桌上吹牛的刺激,忍不住说出“你不下岗谁下岗”的过头话。

父子的对手戏搭得天衣无缝,两人的battle又搞笑又心酸,过头话说完后的一瞬间,父子两人都不知所措,儿子和父亲的表情,特别精准,尤其是扮演父亲的于海,把一个可爱又可怜的无用老父形象描摹得入木三分。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从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拼爹”开始。

另一场是同学聚会,论文没过,留校告吹的广胜在受辱之后,负气醉酒,对一直暗恋的对象酒后失态的长镜头。

在几分钟的高难度长镜头里,人物从隐忍到爆发,从压抑到愤怒,再到酒醉呕吐,酒后吐真言,矛盾冲突层层递进,演员丁溪鹤把一个初尝现实心酸的失意青年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相信这个演技炸裂的长镜头也是让上影节亚新评审全票通过,把最佳男主角奖颁给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从明白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许诺开始。

相比放,我更喜欢的是导演设计的两场收着的戏,这两场东北喜剧中少有的细腻描写,堪称神来之笔。

一场是广胜去母亲和继父家借钱受阻后,母亲在车内平静地道出广胜“从小靠自己”的秘密。手持镜头在颠簸的车内缓慢变焦给广胜讶异的眼神。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就从“我从小就是靠自己”的信仰幻灭开始。

原来儿子一直瞧不上的,“你不下岗谁下岗”的没用父亲,曾经也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也有“靠自己”的傲骨,父辈也是在生活的爆锤之下,无奈接受了“靠关系”的“歪门斜气,不正之风”。儿子复杂的眼神里,浓缩了一代曾经辉煌,然后在时代巨变中放弃自我的庞大人群。

另一场是准备送钱给导师的广胜,发现了自己不敢高攀的“女神”搞定了导师,顶替了自己的留校名额后,拿着钱坐公交车回家。他面无表情看向窗外,公交车喧嚣地驶过大桥,灯光忽明忽暗,正如同人物忽明忽暗的前途。

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是从认清了“人生中很多事,不是靠努力就能成功”而完成。

导演和演员赋予男主角张广胜的典型性,让人特别有代入感。他在导师面前的唯唯诺诺,在父亲面前的无奈狂怒,面对同学的自卑、自傲、脆弱和敏感,都好像观众的一面镜子。他在人生关键时刻的诸多心碎和幻灭,其实也正是每个小镇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在这几天的高考舞弊新闻中,很多人为被偷走人生的苟晶,陈春秀感到不平。作为山东人,我却惊讶于身边人单纯的愤怒,惊讶于还有这么多人相信“高考是相对最公平的”。人生哪有那么多公平可言?

对很多出身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小到文艺演出,大到考博,工作,升迁,在拥有绝对权力的领导面前鞍前马后半天,最后被顶替,这种事都多到见怪不怪了。人生的差距,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错失机会的锚点中被拉开了。

这当然不公平,但对于大多数除了靠自己别的什么都靠不上的普通人来说,除了“顺其自然”,又能怎样呢?

最让电影值得一看的,是导演用管中窥豹的方式,把一个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初尝人间冷暖与世态炎凉的”社会一角”,描摹成了后工业化时代东北的辛辣浮世绘。

在东北(以及东北人的老家山东),大批经历了下岗潮的父辈,苦心培养孩子求稳,考公务员,进高校成了他们眼中最好的选择。

而以广胜为代表的“小镇做题家”苦心追求的“铁饭碗”,在某些拥有更多选择的人眼里甚至都不是好事。开豪车,家里有企业的同学刘洋甚至根本看不上这个机会。

但对于一个下岗工人单亲家庭来说,“后浪”们唾弃的稳定,恰恰是这个家最需要的,贫苦出身的孩子,经不起任何的试错成本。父亲给出的建议也局限于自己的人生经验。靠自己却成了下岗工人的技术骨干,国企会下岗,民企会裁员,能够过安生日子的地方只剩高校。

但父辈们不知道的是,如今,高校早已不是净土,稳定工作,已经不是年轻人靠自己,甚至靠花钱就能搞定的了。市场经济下,利益交换,价高者得,而在人多坑少的二三线城市,“小镇做题家”们根本承担不起阶级跃迁的价格。

在这样的情况下,离开“靠关系”的东北,去“靠自己”的南方打拼,似乎是小镇青年们唯一的选择。电影中最震撼的镜头,大概是结尾广胜离家时,镜头中出现的两座触目惊心的烟囱。

那是东北曾经辉煌的印迹,也见证了一代人被历史席卷的没落。

结尾,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大城市试图“靠自己”的时候,他们同样会经历“靠关系”顶替“靠自己”的幻灭。《寻狗启事》映射的,其实是这代人面临的国家阶级固化,底层内卷的悲剧现实。

耐人寻味的是,从一开始几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拿到创投基金,上影节获奖,再到两年艰难上映,零宣发费,无奈沦为网络电影中的“狗剩”,电影《寻狗启事》的命运,也正应和了它所讲述的“靠自己不如靠关系”的心酸现实。

好在,这部电影已经上线,我相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给这部优秀的处女作一个公正的评判。

 短评

粗糙也是一种生活化吧

8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纯正东北风味的影片,环境、人物、台词、观念等,都百分百东北风味。也很写实,只是,贫嘴有余,格局有限。

12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好玩倒是好玩,非常东北,加上东北话自带喜剧效果,还挺有趣的,尤其对东北观众,自然更加亲切。不过剧情整体还是略嫌随意,有点太依赖东北话了。哦,有个呕吐的长镜头还挺好玩的,感觉演员那场戏很辛苦。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蒙吉写了个剧本,翻译成东北话,交给一快手知名Up主拍成了电影。

2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真的挺好看,东北风情浓郁,台词又接地气又很逗哏。以寻狗事件为引,反映了工人下岗、高校黑幕等现实问题,最后落脚在父爱的核心命题,导演思路清晰得很,而且长镜头玩得也不错。男主醉酒那块感觉不像演的,呕吐的也太真实了吧,跟我呕吐状简直一样。

22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以摄影代替剪辑的意图是好的,但拙劣的技术与现场调度功力实在难以撑起这一野心。#实在不喜男主,表演完全不知收放。

25分钟前
  • 还行

残酷的现实,夹着尾巴做人是常态

26分钟前
  • MY BMM
  • 还行

和《学区房72小时》同一个平面的直男风现实主义电影,可直接命名为“留校名额72小时”,对长镜头同样迷恋,而这些镜头同样只有叙事及心理表现的功能,没什么美感。对父子关系的描摹比较真实。但,我们的新导演,就只能写这种一地鸡毛的表象生活吗?

31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还行

1,剧情过于真实,值得点称赞。2,摄影,但是摇晃的镜头是我最讨厌的,愚以为除了两场接电话去公园找他爸的情景可以用手持外,其他部分都该正常话拍摄。3,浓浓的东北味,也是个人最不喜欢的地方。4,缺少电影味

34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虽然没什么突破性,但拍得真是好!开头跟拍美如李沧东,那对话,那小长镜用的都挺不错。就是片名和内容有点跑题,然后转场方式有点儿重复。整体能看出想往达内的路上靠。

38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方言电影,过分依赖台词带来的喜剧效果,整个故事架构也比较依赖地域性特色,虽然也乐得挺开心,但如果换一个环境的话大概就索然无味了吧。

4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我也从小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985本硕博,大学期间奖学金,还公派出国留学,我以为都是我自己的努力,但后来发现这背后都有我父母在做工作。最后他们尊重我,没有留校,其实我可能也留不下,背景不如人家硬,如今在广州,很庆幸。

45分钟前
  • WashBean
  • 推荐

好久没看过这么纯正东北基因的电影了,《钢的琴》以来吧,而且这部比《钢的琴》更加生猛和愤怒,感觉是踩着线过审的,寻狗,也是寻路东北。下岗大潮,就业困难,人情社会,阶级固化带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无力和迷惘。成长伴随着理想的崩坏,年轻学子的最终抉择似乎也呼之欲出。

46分钟前
  • m89
  • 推荐

龙斌大话电影,男演员歪头时酷似李佳航

50分钟前
  • 弹涂鱼
  • 还行

“顺其自然”的牌匾搬不上公交,人生低谷还需有个打印店兄弟,对酒吹一瓶吐一路的沈阳达内兄弟长镜,河蟹泡沫棺材,无法说出的话和清晨小黄车的背叛,娘们唧唧父子情深……咱个假东北银看着那是相当舒服,但小兄弟,你研究生答辩都不整个PPT,也别怪评审不让过

5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中间看到有些较为冗长的戏份有些坐不住,例如用东北话翻来覆去吵架的场景(其实那些吵的嘴都差不多一个意思),和广胜夜晚在大街上烂醉如泥的桥段(因为人物状态大于戏剧事件)。除此之外的部分其实还蛮有观赏性的。

59分钟前
  • 豆友壹零零肆
  • 还行

东北黑色幽默。好高兴参与了优酷组织的主创线上交流,疫情以来久违了的与电影人交流的机会。

1小时前
  • 黑色大丽花
  • 还行

太能唠了

1小时前
  • 高压电
  • 还行

如果特殊的语言并不能强化表达,那就是无意义的形式主义。东北话在本片的重要性并不大,反倒限制了不少东西,尤其是台词部分。

1小时前
  • NinianYann
  • 还行

我一直以为我看了个加长版的小品,电影的有趣完全是依赖东北话,换成普通话,这歌故事得无聊死,以及过于依赖东北话,就让这里的东北话变得有点刻意,因为我们生活中真的不这么说话。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