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陆

HD

主演:露丝·威尔森,安德鲁·斯科特,耶夫·威尔布什,萨利姆·道,瓦利德·祖伊特,艾格尔·纳尔,多瓦勒·格利克曼,罗坦·凯南,Itzik Cohen,托比亚斯·齐哈库斯,塞森·加布埃,杰拉尔丁·亚力山大,亚当·瓦库拉,约阿希姆·保罗·阿斯波克,山姆·费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奥斯陆 剧照 NO.1奥斯陆 剧照 NO.2奥斯陆 剧照 NO.3奥斯陆 剧照 NO.4奥斯陆 剧照 NO.5奥斯陆 剧照 NO.6奥斯陆 剧照 NO.13奥斯陆 剧照 NO.14奥斯陆 剧照 NO.15奥斯陆 剧照 NO.16奥斯陆 剧照 NO.17奥斯陆 剧照 NO.18奥斯陆 剧照 NO.19奥斯陆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奥斯陆,八月未央》:死去是一种孤独的艺术

(芷宁写于2012年6月2日)
    约阿希姆·提尔执导的影片《奥斯陆,八月未央(Oslo, 31. august)》,和他的上一部作品《重奏(Reprise)》在风格上有不少一脉相承的地方,仿佛都是他个人人生体验和心路历程的细腻再现,宛如纤细敏感的心情笔记,又仿若迷惘中的人的踯躅与探路,只是《奥斯陆,八月未央》让孤寂和绝望来得更冷寂一些。
    影片改编自法国小说《内心之火》,导演提尔似乎受法国影人的影响颇深,在胶片流转间总流动着法国电影的味道,例如侯麦早期对法国巴黎街头的拍摄方式就被提尔引入到了这部挪威语影片中,用于再现奥斯陆的街景,因而对该片也产生了这样的评价,“虽然也是讲述一夜间的故事,虽然也是话唠级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和《日出之前》还是很不一样的。从质感和主题上来说,它更接近于法国电影”。
    看过《重奏》的观众还会发现,此片仿佛《重奏》的续篇,就像一个年轻的文化人在两个不同时段的历程,提尔曾表示,影片主人公和他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此看来,似乎可以把这两部影片当做提尔的内心写照,是外化了的不同时期的他的内心波动,提尔用他简单却哀愁的光影技法,在主角安德斯的游历中,在短短的一天中,寻找岌岌可危的存在感和生命的意义,在境况和心情不断被拖拽至承受底线的同时,也将安德斯的情绪和周遭的氛围营造地细致入微又冷白自然。
    影片将故事背景圈定在一个清寂的城市内,在北欧恬淡安闲的天空下,以缓慢移动的镜头,沉静地叙述着一座城市的美丽与寂寥,一个人的孤独与无望。虽然剧情略显薄弱,但其中的心理描写细腻而丰富,手法克制简约,不少细节充满亮点。从中不难看出导演想展示奥斯陆这个城市性格的意图,好莱坞报道也认为:“这部影片的拍摄非常细致入微,所有的细节都展示出了奥斯陆这座城市的特色和性格。”同时,本片出色的声效设计凸显了人物的困境和奥斯陆的独特,对叙事起到了晕染与包容的作用。
    该片也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欧洲的现实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均丰沛的成长、生存条件下,一个敏感而脆弱的年轻文化人的迷失很具代表性。跟随着他游历的脚步,观众品到了一种无法消弭的孤寂和无助,年轻的涉毒者在返回正常生活的第一天里,找不到任何可以与社会与常人交接的点,被放逐的孤立感无助感便悄然而至且不断发酵,仿佛从来都没舍他而去一般,而他却也只能默默舔舐着内心的失落与痛苦,昔日的沉迷毒品,今日的孤独无依,其中的迷离与缺失如出一辙。
    虽然整部影片并没有过度渲染灰暗的色彩,却始终弥漫着阴郁消沉的气息,似乎究其所有也找不到存在的希望和生命的意义。伊始,影片便将一场自杀戏呈现得平静熟稔,仿佛安德斯走到水里的所作所为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其中所渗透出来的滞闷感和焦虑感却十分真切,宛若阴郁也是常态一般。
安德斯这一天的游历,并没有成为他重返社会生活的契机,反而令他坚定了自杀的信念。安德斯的绝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对重返常人生活所抱有的愿望,作为一个有过特别经历的人,他的愿望在现实中便趋于无望,他必须承受无法沟通的现状,话不投机的杂志主编、见不到面的亲人、不接电话的女友等境况都让安德斯的回归逐渐演变成了最后的挣扎。
    饰演安德斯的男星也叫安德斯,从小习琴的安德斯·丹尼尔森·李有种独特的文艺气质,十分适合诠释迷离中的文艺分子,在《重奏》中他便饰演过精神失常的文学青年。除却片头自杀戏的出挑,聚会上偷窃被发觉的刹那则更能体现安德斯的失措与迷乱。独坐咖啡馆听取周围人的谈话时,安德斯的表情令人难忘,周围的喧闹反衬了孤寂者的艳羡、寂寥与无奈,李和这个角色的契合度,让人感叹提尔的慧眼。
    临近结尾时,安德斯拒绝和女孩一起跃入游泳池嬉戏,他那澄明的眼神似乎宣告着他的决定。约翰·斯坦贝克曾说过:“悲伤的心灵能让人很快的死去,远比细菌快得多。”悲伤而文艺的安德斯注定要选择一个极致的消逝方式,手臂上针头的特写,表现的是一种无望的决绝与孤寂,也是一种令人心痛的妥协与屈服。
(杂志约稿)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7581245_d.html

 2 ) 安德斯的开始与结局

开头,安德斯离开戒毒所的时候,他将自己一双翻在地上的运动鞋整理好,归回空位。 街头漫步的独白我也看了很多遍,他提到母亲: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 要把东西摆回原位。 三十岁,他的过去将他塑造今天的模样。安德斯说,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安德斯说,我就是个被宠坏了的混蛋。 安德斯对汤马斯说,如果最终是那样的结局,我希望你知道那是我的选择。 汤马斯说,那你的父母呢?安德斯说,不知道,大概他们会以为是吸毒过量。 在面试得到消极反馈之前,在姐姐回避见他之前,在前女友的聚会上被另眼相待以前,在酒后与蜜娜调情被拒绝又偷了来客的钱被她撞见之前,在酒吧被无情指出自己就是个混蛋之前,在弹奏钢琴曲却总是出错之前,他就已经决定了自己的结局。 安德斯是来告别的。 选择死亡也许是一种逃避,也许是一种绝望,但我想有时也许是出于自尊。 酒精是诱惑,毒品是诱惑,有了钱就想买海洛因,但也并不快乐。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同样的问题困住了。我很难理解在这种糟糕的世界里怎么会快乐,看着许多快乐的人,我觉得他们都是傻子。但在快乐的傻子以外,很快就认识了并不傻的人,也很快乐。安德斯问汤马斯,但你们很快乐,你们不是傻子,对吧? 安德斯始终没能跳出这个圈子。他的傲慢与自尊最终把他推向死亡。 如果一个人无法成就自己,无法再获得快乐,能结束生命也是证明自己决断力的方式之一。面对死亡是需要勇气的。 也许是加缪的论述,记不清了,谈到人为了摆脱不能反抗的命运而选择自杀。 但,是不是有时候选择结束正是顺应了命运呢? 父母恰到好处的疏离,良好的教育,挑剔的品味。然后是毒品,然后是与亲人爱人友人逐渐远离。 他看着陪他度过生命最后时光的女孩,二十岁出头,还在医学院读大学,不敢相信他没有工作。她天真地笑着,她有虎牙,她和他接吻,她载着他骑车,二氧化碳飘散在那个凌晨,他环着她的腰闭眼穿过。他带他去回音场,另一组男女绕着他们在圆形广场上逆时针骑车,为安德斯的生命倒计时。他们跳下泳池,他脱鞋时栽倒在台阶上,于是他只是坐下来,看他们游泳。她呼唤他,他平静地微笑着,发呆,目光逐渐涣散,但他并不下去。 奥斯陆八月三十一日的太阳升起来时,他揣着将结束他生命的毒药一路走回家。

这影评写的不怎么样,我现在很难静静地完成它。但我很少与一部作品能建立这么深的联结,我一遍遍地看,陪安德斯度过生命的最后一天。最后看他回到家中,我几乎觉得那就是我的家。 不过话说回来,我最后是怎么获得快乐的。方式很简单,是放下自尊。学会明白其他快乐的人并不都是傻子,学会理解世界,学会靠自己。父母没教的事情,也还有机会靠自我学习完成,学会不要把事情怪罪到别人头上去。谦卑地聆听世界。

但是很奇怪,我依然能与这部电影有强烈共鸣。提尔导演实在很擅长捕捉细腻的情绪,在他的作品里有普遍的这种风格,那些动人的小细节遍布全片。 反复看了很多遍,发现有小彩蛋。 片头的墙上有Iselin和Anders的照片,就是安德斯和他生活中的妻子伊瑟林的照片。 所谓的奥斯陆著名景点回音场,就是《重奏》里史达尔住所附近的那片公园。

最后是街道上的独白: 他教我骑车 划船 如何超速20%而不疲累 50骑到60 90骑到108 她用英语讲大人的事 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 要把东西摆回原位 他们讨厌保守主义 但过了很多年才买了录像机 他们两个都是奥斯陆人 记得那些我们经过的地方 他有点耳背 还要坚持听荒谬剧 “你觉得哪个最好” “你绝对要吃生蚝” 他们认为知性上的成就要优于运动上的成功 他们同情要保护个人隐私的名人 他们让我成为挑剔的读者 修辞太弱的就报以轻视 但我带谁回家他们都热情招待 他们从不错过晚间新闻 他做了个测验 骄傲地告诉我们 他有艺术家性格 他说凡重视军旅经验的人都很笨 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 他希望禁止在公园里烤肉 民主是最佳选项 她觉得碧姬芭杜应该去帮助人 而非动物 他们尊重我的隐私 也许太尊重了 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 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 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 或建立一段感情 但他们看起来很快乐 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怎么消失的 直到朋友形同陌路 徒留名字 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 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 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 想爱谁 想住哪 他们会永远帮助我 他们对姐姐比对我严厉

我从未觉得对一部电影如此亲近过,很多个时刻它都以奇妙的方式安抚了我。所以,就先草草写下这个影评吧。

 3 ) 过着有用的生活,被人爱着

之前在杂志上看到里面一段话,念念不忘,马着好久,终于把它看了。

本来是想写个短评的,但越写越多,字数不够,但是又不想删减,就变成长评了。只是给自己看的,有感随发。

想起之前看到的一个形容,北欧灰色的自由。的确是。不知道能不能说是父母的(溺)爱最终让男主变成如今这样。影片中男主的父母多次出现,从身边朋友的谈论和男主自己的心理描写。对男主的这大段话有奇妙的感觉,一个字一个字打下来了。

“他教我骑车,划船,如何超速20%而不疲累,50骑到60,90骑到108。她用英语讲大人的事,她教我永远要用牙线,要把东西摆回原位。” “他们讨厌保守主义,但过了很多年才买了录像机。他们两个都是奥斯陆人,记得那些我们经过的地方。” “他有点耳背,还要坚持听荒谬剧,‘你觉得哪个最好’,‘你绝对要吃生蚝’。他们认为知性上的成就,要优于运动上的成功。他们同情要保护个人隐私的名人。” “他们让我成为挑剔的读者,修辞太弱的就报以轻视,但我带谁回家他们都热情招待。” “他们从不错过晚间新闻,他做了个测验,骄傲地告诉我们,他有艺术家性格。他说凡重视军旅经验的人都很笨。” “她对吸毒持宽容的态度。他希望禁止在公园里烤肉。民主是最佳选项。她觉得碧姬芭铎应该去帮助别人,而非动物。” “他们尊重我的隐私,也许太尊重了。他们教导我宗教是虚弱的,我不知道我是否同意。他们从没教过我烹饪或建立一段感情,但他们看起来很快乐。他们从没告诉我友谊是怎么消失的,直到朋友形同陌路,徒留名字。他们容许我对食物挑剔。” “她说我可以照我想做的,自己决定想当什么人,想爱谁,想住哪。他们会永远帮助我。他们对姊妹比对我严厉。”

如果没有这放纵的自由,如果男主的父母不是卖掉房子而是多陪陪男主,结局会不会不同。

开头男主准备跳河却又回来穿衣服,我以为是他放弃了这个念头,哪知只是为了多带几块石头好沉下去。慢慢平息的气泡让人心悸,最后终于从水里钻出来的男主,我多希望他能如被打破平静的水面一般爆发,找赎自己。然而男主的朋友,亲人,都不能给予他实质性的帮助。他在面对着和前女友发生过关系的那个男人,面对那些话,我在想他什么时候会掀翻桌子打一架,哪知最后他也没有发火,还似乎很有礼貌地道了歉。如果不是在这之前他就买了毒品的话,我会认为这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了,他之前是发了火的,在应聘时说出自己吸毒的那段历史,亲自揭开伤疤,把不堪的一面暴露出来。

其实到了影片的后半部分,故事走向差不多很明了。最后的那个女生看着很温柔,可是男主也没有被她拯救。女生骑着自行车,男主坐在后座,夜风温柔,很美好。男主带着她去奥斯陆的景点,带她去游泳池,但都只是在旁边看着,格格不入,仿佛已经是超脱于肉体,用上帝视角在审视这世界了。因为男主最后在游泳池边的表情变化,我愿意多加一颗星。

我宁愿相信他最后是死去了,如他开始时向朋友说的那样,吸毒过量,而不是自杀。因为如果是吸毒过量而去世的话,他父母会相信的。

那是奥斯陆的8月31日,漫长,沉闷,没有希望,不见天日。可是,他也是想如在餐厅遇见的那个女生一般,“每天过着有用的日子,被人爱着”的吧。

不知道为什么,看的时候想起了《海边的曼彻斯特》。

 4 ) 烂掉与后青春期的挣扎

出于对《重奏》的喜爱,追看了同个导演的这部新片。一个从戒毒所出来的年轻人的一天,更像是一篇影像的日记,上一部片里的文学青年形象延续到现在,他已经快到中年------想死总死不成,想活又没力气活下去,更不愿自我欺骗地伪装出还有很令人兴奋的活头,8月31日既非结束也非开始,它是无数道挣扎的内心急流里浮现出的一小块岛屿。电影平实、憋闷,和欧洲小城的宁静生活对比,带出一股令人窒息和焦虑抑郁的色调。我没有去过欧洲,但我想导演并非仅传达出那种颓废的欧陆氛围,他更想关注的,是一类人的内心生活。

事有巧合,前段正好看了查理兹·塞隆主演的《青少年》,为了说话方便,我把此类人物在生命中的这个阶段称作“后青春期”。需要说明,这个词是描述那些在我看来有过“青春期”的人的---------某种意义上,相似的特征:放纵、反叛,藐视主流规范,寻求激情、自我解放和心灵感应,在艺术中感受对抗庸常生活的力量和漫无边际的想象。按咱们中国人容易理解的话说,此类人大脑中,除了票子、房子、车子、面子、社会地位,以及为人社会属性中的基本尊严和安全感,还有大量的另外一些东西,这些另外的东西,让他们父母注定会感到不安的是,也会主宰他们生活的选择,并彻底消灭掉基本底线,走向疯狂和自毁。我不清楚,“文艺青年”这个泛娱乐化指向和大而化之的词,是不是指的这类人。

终于,不可避免的,这一类人到了30-35岁,或许社会学家能给出更精确的年龄数据,他们周围当年一起怀抱幻想一起烂混的朋友们都消失在还贷、生养、安逸和“正常”的日子里,谁也不再谈论和关注与自身利益以及被金钱捆绑的狭小现实无关的事情。更令人沮丧的是,原来,那些吸引一个热爱幻想的年轻人的一切,那魔力,也消失了。对于他们来说,变老成为一种令人不安的罪过。

起码,在中国的环境里,目前我还没有看见任何描述这一类人失落无归的这个阶段的故事,可能,如果这个国家有那么一杆笔和摄像机,那它一定在忙着挣钱,时刻对准那些风光无限的新鲜货色,这其中,不乏大量自认为沿着文艺之路走过来的华丽转身的成功者。一个超速发展的社会,必忽略那些所谓的“失败者”。而现实中,我总能看见影片里男主角的影子,他说:那些幸福的人是愚蠢的。

从影片的貌似流水帐的情节来看,男主角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要戒掉毒瘾,健康起来,重新进入有活力的生活,那些周围人将他视作废物和毒虫的眼光,时刻提醒他这个世界里没有他的位置;另一方面,自青春期养成的“堕落”和逃离的快乐,无时不刻地在诱惑他回到自我麻醉的老路上去。他的思想中,爱情和药片,拯救或解脱,不能梳理清晰地混作一团。在这一天中,他经过的每一个人,每一场谈话,都镜子般映射出他这种焦虑和沮丧。他重回PARTY,发现被莫名地同情和敌视;他去求职应聘,发现自己不能适应;拨通了前女友电话,留言后又后悔---------不合时宜的可怜虫,多余的人,挂起来被遗忘的人,无路可走的局外人。他能找到自己这样顺流而下的理由吗,还是那些十年前的道理,依然可以拿来武装一个厌世者?如果说影片有什么社会意义的话,那么,对于那些无形中压迫和压抑甚至捆绑异见者的社会环境,导演的态度是很明确的。

我记得问过一个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不那么“积极正确”的年轻人,你以后怎么办?现在你都这样了,对一无所有并无羞愧,发白日梦后还身体力行。

他说,实在不行,就去死。

烂掉还是治疗,将永无答案。在我看来,主人公比那些口若悬河、得意洋洋的说谎者,更能接近活着的本质,更清醒也更痛苦。这部电影里开始的那个水边场景,以及结尾主人公来上一针以后的昏暗房间,围成了外面清晨将临、大片的光明世界所无法照亮的隐秘空间,那是每一个经历过精神震荡的人,所赖以残喘的终极之境。


 5 ) 活着是种无法无法解释的状态

     人们总是带着那么多的向往和失望生存者,当看到荡漾的水纹填满了镜头,一种令人窒息的向往填满了心情。水,上上下下的沉浮着的液体,晶亮亮的貌似透明的东西。为什么要活着呢?
     八月的天气,热热的,就要蜕变的夏天,人们或者幸福的笑着或者说着自己的苦难,可是幸福又是什么呢?“幸福的人都是白痴”,因为幸福停滞了担忧,幸福凸显了不幸的苍白,幸福让生活变得充满向往却教会人绝望,总是那么多的小瑕疵,总是要离开的人和总要说再见的岁月。当一切都失去了颜色,心上留下个大大的黑洞的时候,曾经那么美丽的幸福,却失去了冲击力,不再晴朗。
    那些嘈杂着的说着话的人们,没完没了的愿望让人听着有些反感,看到人生是钟摆,陷入无聊的空虚之中,满足了又能怎样。曾经幸福的理由被剥夺,别人说过普通人的生活会让幸福来临,可一切看上去为什么还是那么平淡而不起眼。当你对着那些已经过上了平淡生活甚至已经有些成功迹象的人们说“你已经很幸福了”的时候,他们往往会若有所思的点头微笑,这不是幸福的标志,很明显,那些细小却繁多的瑕疵令幸福褪色了。
所以,不如在平静还没选择你的时候就把自己枪毙掉吧。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不断地询问着为什么活着的话会得到无数个会随着时间变迁的答案,为了爱情,为了亲人,或者仅仅是因为惧怕死亡,对死亡的渴望还没有战胜对痛苦的排斥。什么都给不了你答案,书本或者是电影,街上的行人,活的很快乐的人说不出答案,红灯绿酒也给不了你答案,那些匆忙的人走过匆忙的街道,他们匆忙地忘记了活着的原因。
     后来你看到活着并不是一个结果,活着只是一种无法解释的状态,人类完全有能力结束这种状态,在你被动地活着之后可以用自己的力量选择死去,屏蔽掉生命带来的一切,对幸福的向往,摆脱忙碌,摆脱必须承担的责任,摆脱那些说着他们需要你的人们。只是在这之前又必须要摆脱渴望和恐惧。
    

 6 ) He lost it, and he knew it.

One day out of rehab - 31 Aug. Just like any other given day, plain and subtle.

Maybe there's supposed to be a new level of revelation - or the time froze inside, and all the butterflies in the stomach started flying again.

However in reality, life goes on. People walking past, without taking a second look. Friends got married, buried in diapers and gave up on libido. Platonic relationship might not be the worst thing, if either is philosopher. The number you dialled is still in use, still by the same person but never is to be picked up again. Life can be a roaring river but most of the times, it's frankly just tap water.

Scandinavians have their unique taste in film languages. Lines are never heavy but camera will speak for itself. The glimmer of sunrise, the unnoticeable smile when he stares at the girl, the look she gave at the swimming pool, enough said.

The story doesn’t really have much twist and the pace is far from exciting. It takes viewer quite some patience to follow, but gradually you will go with the flow and get drowned into the hero’s eyes. Deeply absorbed into his micro expressions. His smile is like the brisk of wind, that comes light and fades quickly afterwards.

Has he dived into the pool like the rest? Maybe he should've, at least the invite comes from youth and beauty. But clearly that's not yet enough to fill the void underneath this charming flesh.

He crawled back to drugs. Humanity succumbed to the lust, especially if you have nothing and no one by the side, but only endless frustration.

He lost her, he knew. He lost control, he knew.

He lost everything, and he knew it all, by the date 31 Aug.

Note: A beautiful coincidence as I'm writing from Shanghai on 31 Aug.

 短评

还不如说是北欧片本身的气质吸引了我。

6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镜头里的风光格外的漂亮寂静,男孩在人群之中寻找生活的出路。朋友,情人,家人,所有人都希望你做自己的决定过自己的生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可是真正的绝望只有自己了解,回归毒品给予自己死的赞歌。可是影片好慢而且都是话唠,让人有点不耐烦了。

8分钟前
  • Morgan
  • 还行

以一种无比温柔的方式描述生活的窒息,所有人都试图尝试理解,但最终都和你保持距离,划清界线。男主的表演让人印象深刻——自尊,反叛,脆弱,和疏离,当这些杂糅在一起时,很难再用具体语言描述,但它却无比贴近我们每个人在命运面前的卑微与执着。电影的“社会指向”相当明确,但它的内核是极其私人化的。与很多好莱坞电影通过个体情绪服务“中心思想”的方式不同甚至相反,本片调动起一切外部因素,初衷只是为了让我们哪怕再靠近一点人物的思绪轨迹和内心。如何让社会进步或许本是个伪命题,人文关怀才是这个冰冷的八月所最需要的。

13分钟前
  • 北回归线
  • 推荐

可怜的男主。。

14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你能看到导演的用意和摄影的用心 cast也不错的 可惜剪辑也粗糙了点

17分钟前
  • Fran
  • 还行

普鲁斯特曾经说过,通过看女人的胴体来理解欲望,就像小孩通过拆解钟表来理解时间。但是,如果只是没有可供理解的欲望呢?如果没有寄托前行,在任何人眼里,你都将只是个瘾君子。你自己也只好认为自己是那样子。色调明亮鲜活的绝望中寻找希望,延续了导演处女作Reprise的风格。

22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真悲剧青年的一生,今天在学校旁边的电影院看的,学生票4镑7,挪威语,英文字幕,觉得这孩子悲催到极限了,再看看自己又算了什么

24分钟前
  • 大赤赤赤赤赤兔
  • 推荐

真要講絕對的優雅,這部可以排到不知到哪裡去。

27分钟前
  • Amushi
  • 还行

现在社会有太多吸毒的人,只要染上毒品可以说这一生就毁了,不管之后怎樣努力振作仍是挫折,死亡不是唯一的選擇,但这样的人生,死亡卻是唯一想要的選擇。“远离毒品,珍惜生命”

30分钟前
  • 爱情海
  • 推荐

傍晚六点下班,换掉药厂的衣裳,妻子在熬粥,我去喝几瓶啤酒,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当你站在奥斯陆的斜街或是弯道上瞥见「云层深处的黑暗」抑或「淹没心底的景观」时,你或许会和我一样,想到一首名叫《杀死那个石家庄人》的歌。提尔这部讲述旧爱重逢的作品无疑是《重奏》的变奏:他之所以将「中年迷茫」与「年少轻狂」混剪到一起正是为了强调二者的同步性。按照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危中有机,机中有危。而「转机」正诞生于昨日与今日分手的那一刻:对明天好奇的人向前迈进,沉迷于过去的人向下滑落。男主是一个游荡在《奥斯陆,8月31日》里的浪子,当他「蓦然回首」时发现,未来已犹不可追,唯有记忆触手可及,而等待他的也必是《本命年》式的结局——在双簧戏台,疯狂的人民广场,用一张假钞,换一把假刀,保卫他的生活,直到大厦崩塌。

32分钟前
  • Muto
  • 力荐

路人女孩向朋友历数自己的愿望:结婚、生小孩、环游世界、买房子、整天只吃冰淇淋、在海外生活、维持理想体重、写本很棒的小说、跟老友保持联络、种一棵树、从头开始准备一顿美味晚餐、洗冷水澡、跟海豚一起游泳、办特别的生日派对、活一百岁、维持婚姻到死、寄很棒的瓶中信也得到同样有趣的回信、克服所有恐惧、整天躺着看云、有栋装满小东西的老房子、跑全马、读一本很棒的书一辈子记得书里的话、画表达真实感受的画、墙上挂满画和深爱的句子、拥有喜欢的节目的每一集、专注某个重要议题让大家愿意听我讲话、玩高空跳伞、裸泳、开直升机、有一份每天都期待的工作、有浪漫特别的求婚、演出一部电影、或在国家剧院演出、中乐透彩、每天都过着有意义的日子、被人爱着…我听着这些,跟男主一样难过。

33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从过往中寻找喜悦,可惜这一切都失败了。故事的格局很好,大段大段的人物对话将主人公的过往描述得清晰而生动。一个个人物从另一个侧面凸显男主角的身世行为心路。情绪在渐渐推进的剧情里越发饱满,只是节奏用力很平均,最后的爆发点哑了。

35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燈蛾撲火?!

37分钟前
  • 北极光
  • 还行

战胜不了的始终是心魔,不仅仅对毒品。男主骨子里透着强烈的孤独感

40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我今年看过最爱的外语片. Cinéma vérité的终结者. 我看着电影, 感觉自己就跟着安德斯一起不停地游走奥斯陆. 最后跪坐在他床前看他结束8月31号这天. 太深刻的真实了. 太真挚的拍摄.这是我一直以来认为好电影的模板. 小故事, 大感悟.

43分钟前
  • 包子岛
  • 力荐

长时间的戒毒后准备重新过回正常人的生活,才恍然发现周围的世界都变了,自己已经毁了本该大好的青春。导演受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很重,尤其侯麦,一个大龄青年在24小时之内寻找生命的意义,影片以台词为主,剧情很弱,心理描写异常细腻,了解奥斯陆的人应该更有感触。★★★★

4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生活就是这样 别人总说一切都会好起来 可是有多绝望永远只有自己知道

48分钟前
  • RITA
  • 推荐

空旷暗示人所处的精神状态?

49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受不了词语匮乏的写作。快乐的人全是智障。在嘈杂的派对里与面目模糊的人接吻,做爱,记不得任何人是谁,也无所谓是谁,只有一副空心的躯干从肉体深入世界的下水道。耳边年轻女子对生命的一切期待,与自己已无半点关系。社会应该允许一个人毁掉自己。爱你的人再也不接电话。曾经的爱人,女人,为三十岁悲伤,男人永恒地与二十出头乳头粉嫩的女孩在一起妄想永葆青春。活着,忍受世界无尽的空虚。

52分钟前
  • 0000
  • 还行

LOSER的一天

55分钟前
  • 青貓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