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少女莫妮卡

HD中字

主演:哈里特·安德森,拉斯·埃克伯格,达格玛·艾伯森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2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4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5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6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4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5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6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7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8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9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不良少女莫妮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因无法忍受家人所带来的压力,少女莫妮卡(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 饰)决定离家出走,她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男孩哈里(Lars Ekborg 饰),希望能够与他一同生活。莫妮卡的到来让哈里欣喜若狂,在丢掉了工作后,两人驾着小艇,度过了一段悠游自 在的快乐时光。  可是,逐渐拮据的经济让两个年轻人意识到这种生活并非长久之计,与此同时,莫妮卡的怀孕也给两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质的改变。莫妮卡和哈里结婚了,哈里外出工作,莫妮卡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莫妮卡感到快乐,反而让她感到了束缚和不自由,而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莫妮卡和曾经的情人旧情复燃,一个本来美满和睦的家庭开始分崩离析。根源/奇巧计程车的路线血宝藏第一季情迷芭塔雅开心合伙人死亡游戏1978危险水域猪猪侠之深海小英雄3圣诞节的12只小狗疫起爱笑种梦室之东北佳人幻镜阁无法无天飞车党战雷神致命平行黄金血道卧底死亡之王1990刘易斯·卡帕尔迪:此刻的我同妻俱乐部第一季逃离塔科夫九辫妖狐坂本龙一的700天沁感红色逃狱兄弟3粤语白玫瑰1992马里乌波尔 - Ⅱ孝顺媳妇过招明明是爱重启人生番外篇落红家门口的陌生人大病后的一年冰冻星球第一季本日公休马加利亚内斯我们的克劳迪娅爱的盛宴王牌特工:特工学院囚徒猎人2016凯文滚一边政界小人物第一季甜蜜的冤家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大家会一股脑的捧莫妮卡?

    大家生活中应该都碰到过莫妮卡这种性格的女人吧~
    总是不能在现状中得到满足,当觉得不能再忍受下去的时候毫不犹豫的选择抛下一切,一走了之,重新去开始理想中的生活,一段时间过后,厌倦来袭,再次拎包走人,所以把莫妮卡的种种行为归咎于社会、家庭我是一千一万个不认同的,这不是社会的错,是莫妮卡自身的问题,而且不带偏见的说电影中有在着重表现社会的肮脏、人性的黑暗吗?反正我是没看到!如果非要揪着她在水果店打工被骚扰这事儿不放,我只想说你们都忘了她对骚扰他的那个男人说的话了吗?“我们已经结束了。。。。”这说明什么不用我解释了吧~当然我并不是说她被骚扰活该,不要错误解读~
    “为什么有的人一生下来就过的比别人好呢?”这是出海游玩的时候莫妮卡对哈列说的,其实可以看到莫妮卡的心态,总觉过的不如人,以致事事不如意,热恋中的两人在岛上说着往后的生活:男主外、女主内;男的学习、上班、养家、糊口;女的养儿、育女、当个贤妻。可是当真正开始过上这样的生活又是怎么样一种情况呢?真实情况是莫妮卡还是原来那个厌倦一切的莫妮卡。你们还觉得这是社会的错吗?
    很多人把电影解读成莫妮卡的悲剧,我从来不觉得莫妮卡悲剧,事实上她过的比很多人都好,一直随心所欲,跟着心走,想离开只需拎着包走,没有任何心里负担、一切皆可抛的人生难道不是最自由的么?那些说她悲剧的人试问谁如她自由~
    最后,我性格其实是莫妮卡的一个翻版,只是我没她放得开,所以也就没她那么混蛋~
    

 2 ) 《不良少女莫妮卡》: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英格玛·伯格曼,一个令人高山仰止的名字。一生执导了62部电影,170余场戏剧。在那么多部作品中,《不良少女莫妮卡》的名气并不如《第七封印》或者《芬妮和亚历山大》那样响亮,其主题也无涉伯格曼拿手的宗教与生死。不过,本片却是其早期热衷拍摄的情感主题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让他开始闻名全球的影片。作为一部青春情感小品,朴实无华、简约理性,但有着难得的深邃。

若是不把《不良少女莫妮卡》与现实生活进行对照,那么影片仿佛就是一出黑色幽默。哈利抱着全心全意的爱来与莫妮卡交往,几乎付出了一切,到头来莫妮卡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了一个女婴,以及变卖了所有家具的哈利。饰演「哈利」的演员长得略有些窝囊和苦相,于是进一步加剧了幽默的意味,被「自私绝情」的莫妮卡狠狠地玩了一把。看看电影海报上的莫妮卡,性感、野性、充满了青春的气息,却又显得孤傲自我,相当传神。



然而一旦同现实相比较,那么本片实实在在便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青春悲剧。因为青春,所以勇敢,两人能够义无反顾地抛却家庭的束缚,来一场伟大的私奔;因为青春,所以美丽,两人驾艇畅游、放浪形骸的夏日时光多么自由鲜亮;因为青春,所以无知,当莫妮卡有了身孕,不得不回归生活、面对生活时,矛盾滋生,刚刚建立起的家庭随即分崩离析。所谓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足以令人慨叹怅惘。

古今中外,相似的经历一遍又一遍地重演,可谁又从中吸取过教训?

仗着青春,都以为有肆意挥霍的资本。但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莫妮卡关于人生的美好想象与愿景,终究拗不过现实的宿命。



再仔细品咂,这段爱情从一开始就是荒唐的,甚至互相都不知道对方要的是什么。莫妮卡的爸爸爱酗酒打人,妈妈唠叨无趣,还有几个精力旺盛的小弟弟,家庭终日处于喧闹之中。而且她周围的朋友也不多,反而上班时还总会被男人骚扰。因此,她迫切想逃离她的家庭和生活圈,去过一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便是她离家出走的第一或唯一诱因。至于别的,譬如离家之后怎么办?靠什么来维持生活?是否真心喜欢哈利?如何跟哈利相处?她压根就没去考虑过,她的行为是毫无计划的。

而哈利则不同,他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父亲体弱多病,有个姑妈常来照顾他们。因而,他十分憧憬完整的家庭,当莫妮卡对他主动示好,他便爱上了对方,而且非常投入,甚至不顾住院的父亲陪她一起私奔。然而对于未来,哈利是有计划的。他知道私奔只是一时之快,他们最终仍然要回归正常的生活。他想好了要去上夜校,以后做个工程师挣钱养家,让莫妮卡过上好日子。所以,哈利和莫妮卡一个有计划,一个无计划,一个想要正常家庭,一个想要逃离家庭,这样南辕北辙的两个人怎会处得长久。

孩子的降生给了这对年轻人最后的致命一击,任哈利如何努力挽回,莫妮卡终究还是走了,一如当初的离家。



事实上,哈利看似可怜无助,但我却并不担心他。青春必要经过愚昧的痛苦,才能得到成熟的智慧。与莫妮卡结婚并且有了孩子之后,哈利的转变很明显。之前上班总是懒散拖沓,现在变得勤奋努力,还一边攻读夜校深造。张国荣有首歌正好也叫《莫妮卡》,其中有句歌词说:「好多谢分手你启发了我。」我觉得用在哈利身上颇为合适,今后带着女儿的他应当会过得不错。

倒是莫妮卡,不想过平常生活,想追求自由、贪图安逸,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她对幸福、对公正、对生活的认知却偏激可笑。「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好运气,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伯格曼借莫妮卡之口道出了她真正可悲的地方。在伦理意义上,莫妮卡自己都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而本片的悲剧性也正在此处——走在错误道路上的人并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大师巧妙地让这则训诫式的电影避免了教条,还使之生动,既真实又富于美感。

故而对于青春无敌且无知的莫妮卡,我们无法苛责太多,毕竟还是个孩子。只是禁不住想问:莫妮卡,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3 ) 被指责的是无辜的

 第一次见到这部电影的封面,黑白的。天因为过于澈蓝,而完全黑了下去。一个女孩子,站在天空之下,插着腰,头向后看。开襟的毛衣扣解开至胸前,裸露出肩膀和半个乳房。头发和裙子,因逆风而飘扬起来。明晰的五官和紧闭的双唇,完全是任性和倔强的姿态,站在逆风中,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宣告着自由和解放。


看了电影,才知道又是一部凄凉的故事。所有的自由,都是有代价的。
邻居家的孩子站在阁楼上唱着:“肮脏的莫尼卡,肮脏的莫尼卡……”
堆满袜子和内衣的饭桌;母亲在狭隘的小屋正中洗衣;神经质的父亲喝醉酒后的打骂;常常摔坏东西的弟弟。

十七岁的莫尼卡生活在一群杂乱之中,她怎么会优雅,怎么会安静而甜美的说话。

我在长大之后才觉得每一个女孩子的成长都实属不易。每一个女孩子的成长都要经受多少的辱没与损毁,时光、内心的风暴、他人。


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女孩子,永远学不会说话,也学不会优雅的姿态。她稚嫩的嘴唇从小便学会了粗俗的言语,好动的肢体穿肮脏的衣服。她恼怒。她肉嘟嘟的脸向父母生气、向蔬菜店里调戏她的男人生气、向自己生气。她幼小的身体里生长着蓬勃的欲望。她是完全不甘为一个世俗的女子,身体里自有一种鲜活的气色。


在咖啡馆里向人借火而与哈里相识,她叼着烟,斜着头,打量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直接的约会,两人徜徉在冷冷的河堤上。她并不在意、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爱情。她只是想摆脱现在的生活。在长期的忍受之后,她想背叛她的家庭。


他们唱着歌,开着游艇,吹着初夏里还有点冰冷的风,远行。影片中大量在海上漂荡的镜头,远处的山和树林,波光泛泛的海面,阳光,和夏日里微荡的风。

    莫尼卡光着身子,嘴里嘟囔着歌,蹦蹦跳跳的去寻找石中积水的地方洗澡。粗粗的小腿,一荡一荡的赘肉和乳房。她没有顾及的奔跑,没有任何矫柔造作,于那个有诸多规则诸多约束的世界。
    后来的事情,开始让人变得悲伤。莫尼卡在怀孕之后与哈里结婚。而她甚至还是个小孩,她嫌弃自己的女儿给她带来的诸多烦扰。她不能忍受哈里终日为了生活而不在她身边,不能忍受两人要为交房租而烦忧。她想要看电影,也想要漂亮的大衣。她甚至不想为自己的孩子换尿布。
    她用交房租的钱去买漂亮的衣服,去咖啡馆和旧情人约会。哈利疲惫地下班回家,看到莫尼卡与别人正在自己的床上,他痛苦的躲了起来。
    再见莫尼卡,两人激烈的争吵。这争吵带着深深的悲伤,他抱住莫尼卡,两个人开始亲吻。莫尼卡哭着说,她不想过这样的生活,而且她在慢慢变丑。
    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反复背诵的句子是“每块墓碑上都涂抹着青春”,是pk14的歌词“如此年轻,内心是潮湿的,如此年轻,内心是空虚的”,是北岛的《回答》里不断反复的:“我不相信” 是《通俗歌曲》上标语“生命不止,战斗不息”是“忠诚如狗,贫穷如刀”,是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是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的最后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那时的我们听何勇,张楚和窦唯,看凯鲁亚克和金斯堡,读科本的绝笔信,格瓦拉的日记,唱着死亡,徒劳,欺骗,蔑视积极与健康。相信一切的希望,光亮和力量都隐藏在黑暗之中。
    我现在回想十七八岁,愤怒并非毫无来由。外在没有痛苦,便开始在内心寻找痛苦。
    或许每个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都是自尊和反叛,敏感与懒惰同生的。
    毫不避讳,尽管如此。我仍对莫尼卡抱有同情,因为苦难,她渴望爱护;因为苦难,她对物质有诸多追求。她担心自己变丑,她没有钱,哈里忙于奔波也终日不在她身边。
    影片中淡化了情节而大量出现两人在夏日海上行船,岩石上唱歌,温情的对视等镜头。曾经的种种美好仍如烙印般清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更严重。什么事都还来不及想明白,一切就匆匆结束了。

                      

 4 ) 《不良少女莫妮卡》观后感

1.比较早期的伯格曼作品,剧情、结构都是简单的叙事片。剪辑有些生硬,很多镜头组接都是简单的叠化、渐黑。

2.开头与结尾的镜像呼应,作为导演的巧思而存在,象征着爱情的幻觉、生活真相的主观性。

3.用宽阔、野性的大自然景象来象征莫妮卡内心的狂野与那一股单纯的、爱自由的心灵。当她认清生活的真相时,景别变窄。

4.伯格曼喜欢讨论婚姻、两性关系,展现生活的琐碎对情感、关系的影响。

早期的黑白电影构图很绝

 5 ) 悲剧的现代化

不良少女莫尼卡有一个愚蠢粗俗的家庭,她的酒鬼父亲和一个生育力强大的母亲在电影中很常见。这个女孩身边没有可以交谈的朋友,只有想占她便宜的男人,这些人对她所持的态度恶劣,而且她似乎对此早已习惯。她喜欢看电影,她看电影不是为了快乐,也不是为了在电影院勾引男孩,她看电影的目的很实用,就是按电影里的情调设计自己爱情中的细节,让生活模仿艺术。

这是《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狭隘乐趣。这个已经被福楼拜揭示得很清楚。但是这种乐趣如此普遍,多少代人仍照行不误。对艺术家们来说,艺术的真谛就是模仿生活,而对普通人来说,生活的意义就是模仿艺术,艺术创造出多少愚蠢的角色,生活中就有多少重蹈覆辙的傻瓜。

哈列是个正常的孩子,比莫尼卡大两岁,他五岁的时候母亲死了。他生活在一个单亲之家。他希望自己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爱着莫尼卡。当莫尼卡按电影里的情节让他来一个吻的时候,他的表演中规中矩。当她不顾一切的辞掉自己的工作,要独立自由地生活的时候,他也不顾一切的与她一起私奔。

但他不知道,莫尼卡是因为无法忍受正常人的生活才离家出走的,而他的目的却想要一个男人在外挣钱养家,妻子在家抚养小孩的正常家庭。他们结了婚,并产下一个小孩子,然后,她终于受不了了。但她又能怎么办呢?只能做错事以便挨上一顿打。然后,她就更受不了了。但是她又能怎么办呢?只有用老办法,一走了之了。

如果他们没有孩子,这事只能成为一些笑料,但是一旦故事中出现小孩子,人们就很难笑得出来了。当他们的命运看起来比他们还蠢的时候,他们就处于极大的悲剧中了。他们有梦想却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古典悲剧的主角是英雄,现代悲剧的主角都是梦想家。

本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代悲剧,它不象古典悲剧那样塑造一个完美的好人然后让他遭遇毁灭。现代悲剧的悲剧性是创造出美好的生活美梦然后使之破灭。

如果说悲剧的一个要素是可怕,那么,古典的悲剧总是把悲剧的可怕性发展到崇高的境界。悲剧中的可怕性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是剧中人走在一种错误的道路中,第二层是他意识不到自己走的路是错误的,第三层是当他意识到他是走在可怕的道路上时他仍然要走下去。只有把悲剧中的可怕性发展到第三层,那才能达到艺术上的崇高。

但是伯格曼的这种现代悲剧呢?他仅发展到第二层,就止步不前了。他不在想成为一个美学上的的标杆,而只是想成为一个讽喻式的训诫,一个帮助人不重蹈覆辙、不老是犯傻的戒条。从这方面来说,伯格曼确实是个道德家,但是他又不是一个普通的道德家。

本片的可贵之处还在于细节真实,生动必须要求真实,不是一般的真实,而是真实到让人惊奇,只有惊奇才能产生艺术上的美,美消除乏味。也就是说,只有真相让人惊奇的时候,真与美才会相结合,当然它们还没有与善相结合。从这里又能看到现代悲剧的又一个特点,那就是它虽然是伦理学意义的,但是它的美却不是来自于善,而是来自于真,这就是现实主义的伦理学。

在影片中,最为精彩一笔是当莫尼卡和她男友哈列在私奔的途中遭遇多次打击以后,她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好运气,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这句拷问道出了“梦想家”独特之处,那就是总是确信自己会交好运,而且正是这种心理把也把梦想家和普通人以及动物区别开来。

在这部影片中,我们还可以领略一下伯格曼是怎么纯熟的运用那种悄悄的横摇镜头来表现人心理中潜伏的怨恨,以及一种独特的幽默感。

 6 ) 爱情死在回头的路上

这是我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片子,而他本人又以高产著称,所以就很难从整体上去谈伯格曼的影像风格,只能是围绕这一部说几句。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又非典型的爱情悲剧,故事本身没有多少值得苍凉、忧伤、哀悼的地方,它足够浪漫却没有古典主义式的烘托。面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一个母题,伯格曼使用了常见的套路,即将影片分为两个部分:爱情的理想和美好和婚姻的琐碎与残酷。但伯格曼并没有陷入先是两相对比,从而引发观众唏嘘的窠臼。他轻描淡写地将两者之间的急转直下全然呈现,大幅度取消了婚姻消磨、谋杀爱情的纠结与痛苦,但这丝毫不影响一个悲剧结局的形成。为什么?因为悲剧早就注定,在夏日激情中展现出的双方性格的暗隙,已经形成一条重要的情节线,自然也不再需要复调式地大唱悲歌,流于滥情。 莫妮卡无疑是一个典型,我们的身边不乏像莫妮卡一样的少女,你爱她、同情她、嫌弃她,但她一直都是那么鲜活。她个性叛逆却又重度依赖;她对生活、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却又恐惧、推卸承担生活的责任;她的爱纯洁健康、热情似火,而她本人又难以控制欲望。她不满家庭的管教、社会的猥亵,与爱人泛舟远游,在远离尘嚣的自然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当她向着海风侧躺在渔船船头时,她是美的;当她在夕阳下与爱人依偎共舞时,她是美的;当她一尘不染、自然热烈地奔向海浪时,她是美的。她期望永远活在那些永恒的美的瞬间,忘记一切。她的脑子里没有将来、没有白头偕老,只有摆脱时空的情欲与甜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莫妮卡的旧情人泄愤烧掉二人行李的时候,哈利的反应是登时怒不可遏,与情敌扭打成一团。而莫妮卡没有尖叫大喊,也没有去拉架,而是急急忙忙地去扑灭船上的火焰。从这里足以看出,她早已把那艘小船当作是自己滞留在夏天,享受爱情的归宿。她爱上的是爱,而不是某个人。

但夏天终将会结束,自然会结束,现实会结束,心灵上也会结束。哈利几次提出要回去找一份工作,让莫妮卡和孩子能有一个稳定且幸福的生活。莫妮卡自己的态度很是暧昧,她总是抱怨爱人照顾不了自己,还得自己出去偷肉吃;但当哈利给她美好生活的承诺时,她又不想回头投入婚姻,融入现实。所以当小船重新驶回风光如画的小城时,夏日里的莫妮卡就已经死了,尽管夏天还没有过去。两人最后的分道扬镳,既不是因为为了生计打拼造成的聚少离多;也不是因为两人年龄太小无法照料孩子,更不是因为贫穷这一残酷现状的逼迫。这完完全全是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无常。娜拉出走后会怎样,是一个难解的、复杂的问题。子君和涓生做出了一种回答,哈利和莫妮卡做出了另外一种回答。

影片的结尾很是令人惊叹,也说明了伯格曼日后能够成为大师绝非浪得虚名。没有大喊大叫,没有相互折磨,生活一如既往。只是在搬家的喧闹和争吵声中,哈利还会透过镜子回想起美丽的莫妮卡。而莫妮卡会不会也是这样呢?不得而知。这种充满现代主义手法的处理方式,在影片所处的五十年代早期很是罕见。也难怪伯格曼的电影会影响新浪潮整整一代人的兴起。

 短评

剧本、镜头、表演俱佳,古典时期的伯格曼,满是经典的范式。具有电影感的导演。

3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伯格曼早期作品少了几分宗教仪式隐喻,而是极其新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甚至有当时尚未开始的法国新浪潮雏形。自开场起并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大量远景空镜头使奠定了浪漫的自然之美基调。却是浪漫外壳下包裹的世俗批判与对爱情的绝望,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仿佛感情的丧钟,婚姻后面便是爱情的坟墓

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对少女感到生气,但转念一想毕竟她才18岁。两次男女主角的面部特写是高光时刻。想到那些年轻的、相爱的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 就很难过了。(伯格曼本人亲自做片前导赏了

7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爱情对于莫妮卡来说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的快艇,当这艘快艇驶向婚姻回到现实时,不良少女的选择自然是再次逃避。

10分钟前
  • qckf2001
  • 推荐

现在来欣赏[莫妮卡],大概必须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早期伯格曼的影响非常明显,现在这一套已不太管用,加之影片本身格局过小,夏天最美的地方自然是之后对夏天的怀念,这样显而易见的主题让它的影响力只能局限于当时。然而本片的确昭示了伯格曼的未来,进入后半段,我们忽然意识到片子夏天前-夏天-夏天后的三段结构是多么精致,一个著名的镜头亦在彰显着伯格曼对于人物心理层面的关注。大特写里的莫妮卡挑衅地看向观众,表明出她对我们的意见毫不在乎。

1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初识伯格曼。用一个极其工整的剧本讲述叛逆的少年恋情,形式与内容本身就存有一种张力。剪接形式基本上是动接动,相当经济的方式,小场景里事件接踵而至,戏剧发生完之后立刻转场,既让人心领神会,又让人应接不暇,伯格曼仿佛在这种按部就班的戏剧规定性之中找到了现代性的萌芽。神奇的是这种动接动,在两人私奔上岛之后变得相当自然,那些声色光景解放了形式的观感,同时也预示了一种限制: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感觉自由。伯格曼既古典又现代,就像最后那三个酒吧里的老人重新出场一样,是在用人物为整个影片下判词,让这个叛逆故事变成了某种醒世寓言。莫妮卡被视作是启导新浪潮一代的银幕少女,这不是巧合,片中现代性的部分被这群影迷给“析出”了,那个直视镜头本该只是提示剧情的hook,却变成了现代性的标志,在特吕弗和戈达尔那里一再重现。

14分钟前
  • Dear Cosmos
  • 推荐

清澈,干净,纯粹又天真,直逼法国新浪潮电影。船湾的二人世界,让我想起周邦彦的诗境:“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安德森献出了影史第一次与观众凝视的表演,视线挪移至银幕外,光与阴影包围着脸庞与双眼,伯格曼影像大师。自然生长的莫妮卡,她要的是灵动的爱情,而不是束缚的雀巢。

16分钟前
  • 应许
  • 力荐

安德森的表演自由而又野性,这样天真无邪的面孔,让人难以同“犹在镜中”精神崩溃女人以及“呼喊和细语”中垂死的病人相联系,就连伯格曼都称其为“影史上少见的奇才”,全片最令人震撼的表演当属Monica与陌生男子约会,她的视线从对方身上移开,直直盯着镜头许久,这让我想起在伯格曼后期作品丽夫·乌尔曼有大量如此直视摄影机的镜头,但伯格曼给予最高评价的却是安德森的表演,他赞道:“那一刻,电影史上才首次出现毫不羞怯地与观众直接接触的表演形式。”

20分钟前
  • 37°2
  • 推荐

她随性,泼辣,叛逆,愤世嫉俗,她就是莫妮卡,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轻”。她将最美的酮体献给镜头,也被镜头记录下最狼狈的模样。开出小镇的船又无奈地开了回去,自由带来的不是欢愉而是更大的困窘。“为什么有人那么幸运,有人却总是倒霉?”莫妮卡久久地望着镜头,却看不到梦想的世界。

23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2019年10月伯格曼√] 据说是伯格曼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作品……结构异常严谨,充满了剧作和视听上的呼应和对比,表演精彩,对阶级的描述略刻板印象,不过对原生家庭给人造成的影响这个剧作法用得还是很精确的。莫妮卡这么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女主角还是挺新鲜的,第二幕俩人浪迹天涯的段落拍得实在是好,风景用得到位,也跟第一幕第三幕形成极端强烈的对比。第三幕里伯格曼式的,表现焦灼和撕扯且又无法分开的“爱是相互折磨”的中近景关系镜头已经成型了。同时还有两处非常精彩的,特写镜头中人物造型光转换成舞台光的用法(男女主角各一个)。

2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现实生活中,莫妮卡这样泼辣蛮横、好吃懒做、骄奢淫逸、不顾一切及时行乐的女生,往往真的会遇到一个敦厚老实、上进、负责的男人爱她爱得死去活来,一心甘为裙下臣。我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3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从镜中出发回到镜中,与莫妮卡的夏天,在小岛的自由放肆,也呈现了出走后将如何…从展望那个夏天到实现的经历到无奈的回望,很人生,也很电影…奔跑和凝视的镜头让人看得出神,话说这部里的对话有点儿意大利,一惊一乍的喜感:“你在这里生根发芽了吗?” 伯格曼很喜欢拍赖床的小姑娘吗哈哈,霓虹招牌跳切那段记得后来戈达尔也用过

33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勉强及格。短短96分钟,却容纳了一对恋人勾搭成奸(误)、孤岛蜜月(这段拍的让我想起三岛由纪夫的《潮骚》)、奉子成婚、一拍两散的完整过程,但即便这样还是觉得有拖戏的感觉,这是一出本性难移加阶级局限造成的爱情悲剧,如果说博格曼每部片子都是在讲“某某不存在”的话,这部的主题可归结为“爱情童话不存在”。全片还是有些亮点,一是时年21岁的安德森全裸出镜,身材饱满可观,而且演出了角色单纯的放荡、热情、不计后果。二是博格曼对细节的把握老实厉害,那些水果店的布局,那些明暗交错互相吞噬的云的空镜,那些戏剧化但又不着痕迹的布光(火车上那场戏虽然是棚拍但是光的移动照顾的真好),再加上一入镜就活在状态里的演员们,博格曼在这一阶段已是第一流的调度者。另外忽然想起来,博格曼的观感和黑泽明还挺近似的,两人对于明暗的把握颇相似

3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最为精彩一笔是当莫尼卡和她男友哈列在私奔的途中遭遇多次打击以后,她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好运气,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这句拷问道出了人类心理存在着的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总是确信自己会交好运,而正是这种心理把人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其实并不是不良少女,只是比较执着自己的梦想

4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和莫妮卡一起的夏天]又并非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它是被伯格曼以道德引领者的身份道德化、寓言化最终高于现实主义的电影文本。借由这场悲剧伯格曼来指导观众不要再重蹈片中人的覆辙。迷信运气,耽于梦想,终将迎来自己的悲剧。不少镜头让人想起其后作。

43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极好,清澈、性感、活泼,宜动宜静,出海、岛上一段外景太美,最容易懂,最清新的伯格曼,青春片之一种。恋爱时他们是美丽少女,英俊青年,发情的诱人酮体,不顾一切燃烧。饥饿时他们是失去理智的动物,结婚后他们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如果能一辈子生活在孤岛上,变成野人,也许他们能终生幸福。

48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脑残女的故事,而且根本不觉得莫妮卡可以称之为“少女”,比起“不良”,我更觉得她是懒惰

52分钟前
  • 意义不明
  • 还行

不过时,很伟大。伯格曼拍出了野性不羁的少女,拍出了热恋中的两情缱绻、耳鬓厮磨,也拍出了“娜拉走后”的窘迫以及从未有过的自由夏天。还拍出了“一地鸡毛”“贫贱夫妻百事哀”。莫妮卡是不良少女吗?世俗中也许算吧,可她也曾为了电影泪目,我觉得她纯洁的一刻胜过很多人肮脏的一生。

56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讲的就是:爱上一匹野马,可我没有草原。又是这种疯狂模式的情爱关系,只是疯狂过后终究只会更冷却。避世的态度有点儿反社会反文明的意思,但是一切还是回归屈服于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

58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1.一出离轨者的叛逆逃亡,后启新浪潮,亦为楚浮[四百击]片中片。2.可惜,浪漫与自由终将被现实击破,而开头影院段落,莫妮卡泪流满面,哈里哈欠连连,恰是二人殊途的缩影。3.伯格曼气息:家庭的崩解母题,大特写—莫妮卡凝视观众,首尾镜面反照及哈里的梦回与凝望。4.偷牛排段落张力十足。(8.0/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