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与雾

HD

主演:米歇尔·布凯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5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夜与雾 剧照 NO.1夜与雾 剧照 NO.2夜与雾 剧照 NO.3夜与雾 剧照 NO.4夜与雾 剧照 NO.5夜与雾 剧照 NO.6夜与雾 剧照 NO.13夜与雾 剧照 NO.14夜与雾 剧照 NO.15夜与雾 剧照 NO.16夜与雾 剧照 NO.17夜与雾 剧照 NO.18夜与雾 剧照 NO.19夜与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夜与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6年导演阿伦•雷乃用摄影机带领观众重回奥斯维辛。当年纳粹集中营的旧址上已是一片祥和美丽的野外风光。然而时间倒回到1933年纳粹党掌权之时,整个城市被阴霾笼罩——大片修建起来的集中营房排列整齐,大量犹太人被抓进集中营开始接受非人的折磨和侮辱。这里对人种进行分级,在皮肤上纹上编号,在衣服上缝制等级的徽章。疾病,饥饿,劳役使集中营尸体遍地。1942年希莱姆到访,奉行“破坏”政策,集中营难民进入更加悲惨的境遇,被药品公司买下用作实验。1945年,集中营人数倍增后已不堪负荷,成堆的尸体被推土机推入大坑掩埋......电影电影绝望主妇 第七季烈火英雄鬼谷门·蜃世浩劫在小岛当老师阿索尔眠2023商女云洛溪怒江魂翻身实诚中介建党伟业黑暗美食:墨西哥棺材石以我为名的变奏曲九龙皇后翱翔雄心终极硬汉为爱结婚母狼:英格兰早期王后剑蝶治愈魔法的错误使用方法狐门秘事 第二季九天玄鸟私恋失调与海共生乱世奇侠之骗侠梦幻山庄覆灭记舞狮人传奇楼上,楼下 第二季华颐:吞噬怪物的孩子春寒非常小特务4某种女人暗色天堂国语宝劈龙乒乓坏总统僵尸少爷

 长篇影评

 1 ) “散文电影”冷静的距离感

大多数关于大屠杀证言的电影可以被理解为是一手或二手信息的叙述集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时,出现的最著名电影都是从二手的资料、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种族灭绝。这类电影现在通常被理解为“散文电影”(essay films),它们来自对事件的当代理解,很少有第一手的视角呈现给大众。它们既尖锐又抽象,运用了冷静的距离感;从学术和理论的角度反映了人类的邪恶、群体思维和种族灭绝的能力。这些电影人也意识到纪录片的客观性和局限性,并没有假装展现出所谓的真相。在纪录短片《夜与雾》(Night and Fog,1956)中,阿仑·雷乃(Alain Resnais,1922-2014,法国电影导演)明确表示,这部电影是他的个人想法和观察载体。不论是一手的资料还是虚构的场景,观众所看到的都只是现实的重建,而不是真实的再现。其他属于这一类别的电影还包括更为抽象但同样伟大的纪录短片《动物之血》(Le Sang des bêtes/Blood of the Beasts,1949)。

纪录片《夜与雾》(1956)剧照,导演:阿仑·雷乃。片长:32分钟。

纪录片《动物之血》(1949)剧照,导演:乔治·弗朗叙(Georges Franju,1912-87,法国电影导演)。片长:22分钟。

存在于证人和证词之间的是诸如纽伦堡审判(Nuremberg trials,1945-46)和后来艾希曼审判(Eichmann trial,1961)等事件的新闻文献。这两者都是以幸存者和犯罪者的证词为中心,但这些叙述并没有像解放集中营中的镜头那样获得同等的文化印记。事实证明,较为直观的“目击者”图像要比详细的证词更有传播力,它可以有助于巩固人们对大屠杀有限的文化理解。这种强调“目击者”的图像往往以狭隘的视角来描述事件,强调的是受害者的身份和痛苦心理,而忽略了他们的坚韧意志和真实回忆。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ABAGo

 2 ) 《夜与雾》——建筑是沉默的主角

伴随着甚至有点小轻快的音乐,镜头掠过广袤无垠的青葱草地,穿过锈迹斑斑的铁轨和电网,进而缓缓扫过红砖黑瓦的建筑,那是一幅安静祥和的风景,而我们还不知道它将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直到我们听到“集中营”这三个字在低沉平静的旁白中出现,直到他说:“鲜血已经干涸,喉舌已经沉默,而相机是那里唯一的访客。”

只有短短30来分钟,现存的遗迹与历史的镜头相互交替,彩色影像与黑白照片反复穿插,旁白带点冷酷的平静,一字一句,似乎丝毫不带感情的冷漠,却另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那是真正的冷眼旁观,它不想歌颂什么,不想褒扬什么,不想解释什么,不想反思什么。它只是试图呈现一种真实,然而这种真实太残酷。在这里,所有的人们,一个名字,一张脸孔,已经无可奈何地湮没在时间的久远中——“谁知道任何事情?关于这些集中营的真相,除去那些修建者,以及不可思议的生还者,我们还指望知道什么真相?”只有集中营里的那些建筑,所有灾难的见证者,在岁月中一直沉默,直到好奇的人们去触摸它斑驳的痕迹,才或许可以窥见那些尘封历史的一角。

不妨看看这些沉默的主角告诉了我们什么——

“这里是故事发生的场景,可以用来兼做马厩、车库或工厂的建筑,土壤贫瘠,现在变成了一块荒地,还有漠然的秋日天空。我们只能靠这些遗留下来的东西,来想象那些撕心裂肺哭泣的夜晚。”

澡堂消毒间:在清洁卫生的借口之下,赤身裸体的难民丢失了所有的尊严。每一批新进的难民,脱光了衣服,排着队,走进这里,然后剃头、纹身、编号,贴上政治标签。

宿舍:临时搭建的木板房,三个人挤一张床,狭窄拥挤的容身之处。睡眠也成为了一种威胁,无法用言语或者想象来衡量它,没有边界没有休止的恐惧。谁也不知道纳粹党什么时候会进来,带着死亡的讯号。这些砖木结构的宿舍,弥漫饱受折磨的梦。而我们只能看到表面。

公共厕所:一个狭长的空间,一条长沟盖着水泥板,上面有圆形的孔,没有隔间。每天只能喝汤,骨瘦如柴的人们晚上要上厕所七八次,只能祈祷起夜的时候不要遇到酗酒的囚犯长。他们恐惧地互相查看是否有相似的症状:尿血是死亡的标志。

公共空间:每一个集中营都各有惊喜:管弦乐团,动物园,植物温室,修建集中营时保留的古树(多有文化底蕴的建筑师),孤儿院,给老弱病残者暂时修建的木板房……而无论如何,他们的世界只是一个孤独的单体,被哨岗包围着,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是另一个宇宙。

绞刑的刑场:他们有自己的绞架和刑场。11区的院子被单独隔出来,用来处决犯人。它的墙上有保护避免子弹反弹(“人性化”的设计)。

医院:这栋放有病床的20号楼让人误以为是真正的医院,但其实这里只有死亡。药是假的,不管是什么病症,只用一种药物。饿极了的人只能吃自己的被子。最后,死在这里的人都变成一种模样:骨瘦如柴,双目圆睁。

手术区:21号楼。千万别以为自己在一家真正的诊所,尽管它看起来是那么一本正经。镜头扫过冰冷的水泥手术台,似乎能听见水龙头滴落的水声。下水管道应该已被染成暗红。
担架后面是什么呢?截肢手术,试验性质的切除手术。大医药公司把有毒化学剂的样本送去集中营,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们,被阉割,用磷烧灼过的肌肤……

妓院:写着24号的红砖房,只为囚犯长级别以上的人们准备。里面的女人相对过得好点,但也注定只有死路一条。

监狱:一切言语在这些牢房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难民既不能站着也不能躺着,男人,和女人在这里接受一系列的折磨,我们隔着完好无损的砖墙,无法想象的折磨。

焚尸房:他们讨论计划,制作模型,让囚犯自己来修筑,自己的坟墓。从外面看,焚尸房就像张风景明信片,今天,游客在它们外面拍照。不曾想过,当焚尸房不够用的时候,成堆的尸体就在他们拍照的地方点燃,脚下的每一寸土壤都渗着难民的骨灰。

毒气室:从表面上看,毒气室跟其他建筑没有任何区别,里面,看起来则像是欢迎新来者的沐浴室。天花板上悬挂着铁质的喷头,只是里面喷出来的并不是水。厚重的铁门,关上了就无法再打开。我们无法知道里面死过多少人,唯一的痕迹是天花板上的指甲刮痕,就连混凝土都被抓出裂痕。

仓库:所有难民的遗物都被当成纳粹军的战争储备被保存了下来。大堆的眼睛、梳子、衣物,堆满了一个个仓库。还有一些仓库,全部堆满女人的头发,用来织布,十五分尼一公斤;堆满骸骨的,用作肥料;尸体,用来制作肥皂。那皮肤呢……旁白停顿了,镜头在一幅幅皮制画上无声掠过,毛骨悚然。

于是集中营就这么建了起来,像运动场、酒店一样,没什么两样,通过商人、评估家竞标。没有什么特定的风格,车库风格、阿尔卑斯风格、日本风格。纳粹把这里伪装成一个真正的城市,医院、红灯区、住宅区。冷静的建筑师甚至只设计了单行道的门——因为不会再有人往外走。

“当这些画面变成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苦难就此痊愈,我们假装这一切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围的事物假装看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

在看了南京南京后,再看这部影片,那深入骨髓的寒意就跟难民们的战栗和恐惧一样,无法用一切言语述说。私以为,这种赤裸裸的,不加以一丝一毫掩饰的震撼比单纯的歌功颂德空喊口号更甚。因此,当看到影片最后展现的画面是用推土机把成堆的尸体推进万人坑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闭上眼睛。

 3 ) 只是最后的结语复制

在我跟你讲述一切的时候,池塘和废墟里的冰水填满了万人坑的空洞
冰冷泥泞的水,跟我们的记忆一样混浊 战争睡过去了
但是永远睁开你们的双眼
青草再一次覆盖了集中营附近的监察场
一个废弃的村庄仍然因危险而沉重
焚尸炉已经停工 现在纳粹的诡诈已经成为孩童的把戏
九百万亡灵在乡间游荡
跟我们一起从这座奇怪的瞭望塔里向外张望
是在提醒来访者警惕新的刽子手吗?
他们的面孔真的和我们不同吗?
在我们中间,幸运的囚犯长还活着
还有那些复职的纳粹军官以及匿名告密者
有的人拒绝去相信,或者只是短暂地相信
我们用严肃的目光打量着这堆废墟
就好像一头年迈的怪兽永远倒在碎石之下
当这些画面变成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
好像集中营里的苦难就此痊愈
我们假装这一切只会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一次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
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

 4 ) 关于《夜与雾》

 
放片子之前,老师拿了莱尼·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和《夜与雾》让我们选择,说我们之前看过的DISCOVERY 的纪录片《纳粹与希特勒》里已经选择了很多《意志的胜利》里面的镜头。而《夜与雾》里有着最真实的集中营。于是几乎是所有的同学喊:“夜与雾”。我相信35分钟之后,所有的同学的心情跟我差不多,即在后悔也在庆幸。

我们都高估了自己的承受能力,以为看过无数关于纳粹罪行描述的文字,就能真的可以接受那些画面。开始前我还在想,像我这样看过无数欧美血腥片子的人应该不会受到什么冲击的了,我一点也没想到,会变的像现在这样不平静。

不是不知道纳粹不把人当人看,不是不知道他们犯下的种种恶心灭绝人性的罪行,集中营,万人坑,毒气室,焚尸炉,每个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这些东西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听到战争中的那些惨绝的关于杀戮的故事,甚至往往带了那么一点点的麻木去看那些图片和文字。然后仅仅是为前人唏嘘和遗憾的几分钟之后,我们就在为明天要穿什么衣服苦恼。我承认,我就是这样的。我曾因此有着浅浅的罪恶感,那时,我在思考,到底是我变得麻木亦或是越来越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了,还是我仅仅是看到太多相同的故事,变得不那么容易激动。

我那时是真的不知道,居然有人能够拍下这一切。

不仅仅是照片,还有电影。纪录片。

堆积如山的尸体,骨瘦如柴的老人妇女和孩子。我知道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不会有多大的不适应感,我也知道,那不是因为你不善良或者麻木,仅仅是因为你习惯了,也因为你没有真正的看到过那个景象,我认为你无法想像,影像为你带来的震动。

尸体,那么多那么多,完全超出想象的多,你就真的知道了什么叫堆积如山。你会真的看到有一辆那么大的推土机缓缓的在尸体堆里前行,让那么庞大体积的尸体一点点的进到大坑里,那个时候,你感到的都已经不是恐怖,你会觉得很绝望。

想想看,那些都曾是鲜活的生命,跟我们一样的容貌和思维。

绝望,在整部片子里有点无处不在的意思。影像的呈现实在是太直击人心。

听说过集中营的条件无比恶劣,可当你真正的看到那些人是怎样挤在那么大一点的笼子里睡觉的时候,看到他们一点点光彩都没有掉的眼神,看到他们皮包骨的身体的时候,再想到即将降临在他们身上的命运。绝望,除了绝望你都来不及有其他的感受。

我不相信你看过真正皮包骨的人。除非你看过这部片子。

在集中营医院都是杀戮的工具,不管犹太人是何种病痛,通通都注射一种药剂,一种让他们早点见到上帝的药剂。不会被注射的那些病人,就成为医生用来肢解的玩具。甚至还会有纳粹军官远道而来亲自操刀。

你会看到脑满肠肥的医生和明显吓坏了的护士。还有冰冷冰冷的手术台。还有那些抱着一线希望,到医院求治的犹太人。稍稍想想他们后来会遭遇到的,简直让人没办法呼吸。

哪里有一部恐怖片得其百分之一的精髓。

还有各种各样的人体碎片,一整筐一整筐的头颅。

还有很多特写的眼神,老人的,孩子的,妇女的。没有一双眼睛,藏着哪怕一点点的生机和希望。

不想说那么多血腥和暴力惨绝人寰的场面了,这些全部都是我不想再回忆起来的东西。

绝望的场面。

听说过纳粹会把进入集中营的犹太人剃头,还会把尸体练出尸油做成肥皂。人皮弄成优质的纸张。那在片子里你就能看到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头发,堆得严严实实的黑色的头发,摄影机从底部向高处慢慢的扫过去,居然用了将近半分钟的时间。一摞摞的肥皂,还有画上了图画的纸。

绝望,相信我,其实真的感觉不到多少恐怖。

还有就是,不寒而栗。

而最后,纳粹军官在审判庭上理直气壮的说:这不是我的错

那到底是谁的错。

我不相信希特勒有某种魔法或神力,他只是挑出了他们人性中最黑暗最龌龊的部分。

还是,这些人已经都没有了人性。那没有了人性,他们是什么。

亦或是,每个人的人性中都有那么黑暗的部分,只是人类中的大部分,终其一生都不会被引诱出来。这是个太可怕的想法吧。

我喜欢的说法是每个人的人性最初都是纯洁和善良的,而后来出现的黑暗面,是为了适应这个社会的变异。

随便了,都过去了。

邓老师说,很多老师不会把这部片子拿给学生看,因为年轻人一旦被纳粹的精神感染,是很危险的事情。

然后他又说,我相信你们的。

片子不长,半个小时多一点点的样子,片子里有集中营现在的样子:看上去简单整齐平凡的砖房,刑场已经长起了郁郁葱葱的青草。作者说道,战争已经平息,但我们不能闭上眼睛,营周围的检阅广场上重新长出青草,被遗忘似的村庄依然危机重重,火葬场已废置了,纳粹的罪恶已成为如今孩子们的戏剧,9OO万阴魂游荡在这郊区。

900万的阴魂呐……

下课的时候,手脚冰凉,还好广州10月份的太阳依然灿烂明媚,于是稍稍得到安慰。

而路上所有的人都看起来那么的健康和美丽。心情渐渐的暖起来,从未觉得生命如此刻般珍贵。

 

 

 

 

 5 ) 记录罪恶,铭记苦难

这是一部非常打动我的纪录片。我曾经怀疑过纪录片的意义。当然,一些经典纪录片作为文献的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部纪录片,是导演阿伦·雷乃的一部战后十年拍的反映集中营苦难的影评,反映历史,记录罪恶。这是这部片的意义所在。写这篇纪录片的分析是件很痛苦的事,明明不忍再看第二遍的片子却要反复拉到每个镜头去仔细看,实在是一个折磨的、摧残人心的过程。

二战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很多电影里都有拍摄,《美丽人生》《辛德勒名单》《钢琴家》……但当看到纪录片中真实的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力度还是完全不同。印象深刻的镜头太多,堆成山的女人头发,骨瘦如柴的人们赤裸地站成一排,一盆死者的头有的张着嘴有的死不瞑目,背着女人尸体的男人,挖掘机推动着尸体堆到坑中……果然一般情况下真实给人的触动和力量远大于虚幻。但在这部纪录片中一种虚幻的方式也给人以同样深刻的感受,即调动观众的想象力加以理解影片。

这部纪录片是以两条线展开,一条是发生在过去的真实的集中营情景,是以黑白照片和影像呈现。另一条是现今已无人存在的集中营,是以彩色的影像呈现。这条线带领我们穿过集中营的铁栅栏、草地、房子,了解他们当时的环境条件,结合第一条线的影像和解说词让观众以想象的空间达到无限接近真相。毕竟什么是真相?影像记录下来的历史完整吗?客观吗?绝对真实吗?不一定,反而靠观众的想象另辟蹊径说不准会更无限接近另一种真相。当镜头扫过宿舍里每一张狭窄拥挤得窒息的床、扫过茅厕里密集的厕所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集中营的真相。两条线交错呼应,使影片在影史资料极少的情况下仍然完成得非常出色

片中有一个镜头是墙角一本已破烂的圣经:“他们跟上帝说话”。在我观看片子的过程中无数次我都在想,真的有神吗有上帝吗,求求您救救他们吧!可是为什么神没有任何动作!就像《卡比利亚之夜》里卡比利亚无比诚恳地唱圣歌、吻圣母面前的大地,然而她的生活还是一成不变甚至更糟。经历了二战纳粹集中营的种种,犹太人真的还相信神明吗?影片最后一群犹太人站在铁栅栏后面看着里面坑中无数同胞尸体,他们还坚信着耶和华神吗!

“他们努力用文字记录,让头脑保持清醒,让梦想继续。”看到这真的泪如雨下,他们也只是一个个普通人,有着爱好和思想即使在集中营深刻恐惧的包围下他们还在记录,还以人类文明之初印证的文字形式记录着肉体与精神的痛苦,我的眼前浮现一张写下文字的人的脸,脸上写的都是强烈的活下去的愿望!

纪录片给我最大的震撼除了影像外,解说词功不可没。非常有力度且一针见血,看似冷静地诉说着事情的经过,文字里却包含了对纳粹的深恶痛绝和讽刺批判,对无数集中营中犹太人的同情和缅怀。“这是外科楼,乍一看你还以为自己在一家真正的诊所”、“囚犯长就像纳粹外科医生也跃跃欲试”、“司令官的别墅就在附近,他的妻子住在这里,维系着健康的家庭生活,就像其他驻军的小镇一样,尽管她可能有点无聊”、“幸运的囚犯长还有一个妓院,纳粹管理者把这里伪装成一个真正的城市,医院,红灯区,住宅区,监狱”、“毒气室里面看起来像是一个欢迎新来者的冲凉房”、“从外观看焚尸房就像张风景明信片,今天游客们在它们门口拍照”冷锋般的解说词搭配诙谐又尖锐的语气和轻快的音乐透露出讽刺的悲调。嘲讽着纳粹党的荒诞做派和惨无人道、嘲讽着今日忘记历史与人类曾受的痛苦的人们。

“‘我没有责任’囚犯长说。

‘我没有责任’军官说。

我没有责任。

那这是谁的责任?”

这是在问所有的人。悲痛愈加的音乐响起,画面是犹太难民堆成山高的裸露贫瘠的尸体!他在拍现今覆盖着青草的暖黄色调的集中营,却已是给人以沉重危险的氛围,仿佛四处都漂浮游荡着九百万犹太难民的亡灵。

“战争睡过去了,但永远睁开你们的双眼!”最后强有力的呼唤!当这些成为过去,集中营的苦难也不会就此痊愈!不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我们也永不该忘记人类受过的苦难历史。

 6 ) 我眼里的夜与雾(作业向)

浅析《夜与雾》

一、 黑白镜头分析
(一) 黑白静态镜头
连续的黑白静态镜头出现共17处。根据被摄物体划分,静态镜头的表现内容分别有:建筑及陈列设施、标识和标语特写、表情肢体特写、人物群像(犹太人和军官)、个人像(犹太人和军官)。
就静态的镜头来说,与黑白的动态镜头相比,其表达的内容、分为侧面、正面两种。
侧面表现的是事件发生的大环境和支离破碎的符号要素等静态物体。其实,根据人们对过去的记忆来说,这些东西的存在本来就是不连贯的,而这些东西,作为证据——非直接的证据,能够保存下来,给了观影的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例如,片中出现的手术室,片中为我们展示的静态的手术台,局部的特写。我们完全可以根据上面所陈列的设施想象出它的使用方法,受虐者的垂死挣扎,是虐者的疯狂行径,达到了无胜于有的效果;另一处表现侧面的例子是为囚犯编的等级标识和纳粹的标语,其作用显之昭昭,给予受虐待者或协助者醒目的恐吓以及灌输服从观念,方便纳粹实施杀虐。
而另一类则用正面的手法,来表现接受“结果”的人像。本人认为,在这些地方出现的人像或肢体,均体现的是一种行为后的“结果”。例如:“集合的囚犯”、“受虐的囚犯”、“各地的囚犯陈尸”、“干瘦的肢体”、“空洞的瞪大的眼睛”、“享受天伦的军官及家属”。这些黑白的静态镜头均是一种行为后产生的“结果”,被押送后?被施虐后?被屠杀后?残暴施虐者的另一面?总之,本人在观影的时候,通过这些镜头,使本人不自觉地去联想它的“前因”。当然,黑白的动态镜头也许有提到过所谓“前因”,但是却偏偏留下“过程”,让我们去思考。本人认为,这样做能够引导观影者主动地参与完整的思维链条上去,从而令观影者对内容的记忆更为深刻,给人以不寒而栗之感。
(二) 黑白动态镜头
连续的黑白动态镜头出现共18处。
首先,笔者注意到的是黑白动态镜头的“强调”作用。
第一个是时间节点上的强调,即历史事件的表现。例如希特勒上台的阅军仪式、犹太人被捕后集中在一起候车……
第二是对数量的强调,笔者留意到,在画面中,比如使用素材的固定镜头是一批批经过的纳粹军人、支持希特勒上台的热烈的群众、使用航拍的方式表现的纳粹所修建的集中营之多、堆满了仓库的或活人或死人的毛发、对囚犯身份信息登记的证件堆积如山、名册上被红线划去代表已经死亡的囚犯、被推土机堆成小山的死尸,这些都表示了一个字“多”,交代的数量之大,令我们可以想象屠杀的规模、屠杀的影响和破坏。
第三,笔者认为,是导演穿插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串联主线的一种符号的强调。笔者在上述的黑白静态镜头中已有符号,但是这些符号是事实符号,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在黑白动态镜头中的符号,已然演变成一种抽象的、概念的、具有一定象征意义、能够激发观影者思考的符号,并且这种符号有时候还使用了反复出现的方法来强调。根据笔者的统计,其内容如下:
1. 在浓雾中行进的黑色火车
有三种作用:其一,作为一种实物载体,承载了大屠杀的受害人,扮演着空间转送的角色。其二,就其特点来说,又具有象征意义,黑色的火车往往在黑夜里行进如同鬼魅,来无影去无踪,浓雾为它掩护,如同现如今我们追溯历史的场景一般,不知道历史会带领着我们驶向何方。其三,作为一个出现的场景,点名了本片的题目Night and Fog:“夜”与“雾”。
2. 囚犯服上的”N.N.”
内容讲到划分囚犯登记这儿的时候,只有这个内容,采用的素材是用固定镜头来表现,与之前的安排有出入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根据资料显示,德语的“夜与雾”的表达是这样,同样也指出,这些囚犯是不明身份的人的意思。如上“在浓雾中行进的黑色火车”有类似的,点题、一语双关的流畅、往昔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不明”,在这里的动态镜头,让观者印象深刻。
3. 喝汤
首先,汤本身就无法作为正餐,但导演仅仅围绕着“喝汤”这一个场景,就将囚犯们的生存条件展现出来——“争抢”、“弱肉强食”、“短缺”、“死亡”,精简、详略得当的取舍令影片短小而精悍。
4. “不是我的错”
影片中,各式各样的人都在为自己罪行辩解。为了自我的生存,只是执行上级命令而已,迫害着他人的生存。那么是谁的错呢?到此处,导演直接传达了自己内心的声音,震耳发聩,引人深思。

二、 彩色镜头分析
连续的彩色动态镜头出现共12处。彩色的动态镜头无一例外的都是空镜头。空镜头采用渐进式,如同素日里,我们观察客观世界的方式一样,而且每一次出现的空镜头采用的时间都较为长,同样的事物,跟随着运动着的、前进着的镜头画面,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被摄物体。
就内容而言,彩色镜头可分为两种被摄物体,一类是自然环境一类是人为环境。就自然环境而言,采用的是以景色来带入被摄建筑物的方法。有三处,一处是影片一开头,静谧而普通的牧场,但随着降镜头的运动,从牧场渐进到围栏,围栏的出现在着一片静谧中显得突兀,以观影者的心理感受来说,就内容的变化,从内容镜头节奏的把控,从而改变观影者的内容节奏。紧接着,掠过围栏,就进入到集中营中的建筑。从被摄物体安排来说,是由外到内的顺序,模拟了人们将集中营作为“参观”地点的行进路线。另一处择是从前移车轨升至集中营的大门,同样,这样的手法衔接,显得突兀打破了人的内心节奏,但是却又显得合乎常理,吸引着观影者。最后一处的自然环境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埋葬着骨骸的一个个凹陷的坑洼现如今已成为泥沼,镜头近距离的拍摄泥沼的表面,泥沼的表面看不出同任何泥沼的不同,但是,水面之下,不免让人联想到毛骨悚然的骨骸。笔者认为,在本片中的自然环境的表现,不仅交代了所处环境,将自然环境与人为环境顺畅链接,激发观影者联想的作用。笔者认为最为杰出的莫过于最后的泥沼,一潭“死”水,心生寒意。
另一类则是人为环境的表现,而人为环境的表现也分为两种,一类是室外,一类是室内,且多采用移摇升降的运动。特别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室内的镜头,如瞭望亭子中的摇镜头,再现了纳粹士兵监视犹太人的视角;在毒气室内因为犹太人不堪折磨甚至在天花板上都留下了生命挣扎的痕迹……模拟游览顺序,突出细节间接的证据。

三、 用光分析
笔者留意到片中的彩色镜头的用光。室外的场景的拍摄时间采用的晴朗的、早晨或者下午。画面的被摄物体拖着斜影。采用的为暖色调,使画面显得舒缓而温暖,用当代人的视角,去审视这被拍的物体,与普通建筑场景无异,但是它们的历史身份却又那么的沉重,存在着心理上的反差。而室内场景,拍摄时间同样应该是晴朗的、早晨或者下午,室内采用的均为冷色调。此处与室外的温暖的环境形成了对比。在视觉方面存在着反差,给以观影者强烈的印象。而室内浓郁的阴影,冷清的调子,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笔者认为,看似平静的动态、静态镜头,有异减免的暴力血腥镜头,在影片素材的安排下,形成了独特的对比效果:黑白与彩色、暖与冷、轻松与沉重,看似没有直接暴露在影片内容上的冲突,通过这些元素的排列,保留了感管上的冲突,从而更具有可观性。
此处很好的诠释了导演本人想要达到的效果:为了忘却的记忆。
影片选取的拍摄时间——再也普通不过的、阳光和煦的白日,没有采用各种手法来渲染恐惧和死亡。镜头所拍摄到的就是再现了如今的状况,并没有人为的去抹杀当初的痕迹,而是随着时光流逝,曾经的存在已然被自然所掩盖,堆满尸体的广场长满了荒草,埋葬尸体的地方积聚着淤泥。

四、 个人的艺术风格
就本片而言,笔者认为具有很浓厚的个人色彩,雷乃导演秉承了以往拍摄片子里的主题:记忆与遗忘。表现的手法也是现实和历史使用空间平衡、时间交错的方式式的蒙太奇式的手法。堂上老师曾提及,纪录片能够拥有自己的艺术风格么?
笔者个人认为,并无不可。无论任何的作品,有取舍、有抉择便有主观意愿,夹带着自己的观念立场。一种艺术风格,同样也是一种取舍抉择,有何不可?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应该是以服务内容本身的,形式应为添色的辅助而不应该是阻碍观影者的视线和思想。所以笔者认为在不扭曲、不干扰内容的情况下对曾经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人物采用任何的方式大胆地使用主观元素。笔者认为真实不只有一种模样,可描述地也不仅仅只有一面,可以包容万千。可搬演可重先,但模拟的,必须是存在过的。这便是笔者内心中的纪录片与剧情片的区别。


期末作业,门外汉,博出来,还是很想再听听大家的意见.

 短评

资料片,照片,旁白,对比与平移。物化的人群与去人性化的对立面,默许与敌意,无可抗衡的打压与无从逃避的接受。与关于集中营的所有纪实都是先天条件优秀的恐怖片。

2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记忆与遗忘是雷乃电影的恒久母题,本片是这个母题的起始点。雷乃制作本片时,将过去和现在(发生法西斯暴行的时间和拍摄本片的时间)截然分开,用黑白片表现集中营残酷的过去,用彩色片表现集中营宁静的现在。小说家让·凯罗尔(Jean Cayrol)撰写的解说词为本片增添了无比强烈的震撼力。(via时光网)

5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日翻所有同类型

6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虽然这是一个纪录片,但是里面有鲜明的风格。从安静祥和的乡村景色拉到狰狞的铁丝网,第一个镜头就显得惊心动魄。那些黑白资料片、照片和彩色影像的对比,也给人一种从历史中挖掘细节、从平静中寻找震撼的感觉。那些缓缓平移的镜头,跟《广岛之恋》中的影像很相似。看这部片的过程中,我感觉地狱原来不只有一个,而是在世界各地有分店的,因为纳粹集中营跟中国的夹边沟右派劳改农场何其相似呀,只是后者没有毒气室而已。

11分钟前
  • 卡列宁的微笑
  • 力荐

在这些年所见所闻所历的映衬下不觉得多么恐怖,一直是这样的。但影像资料展示的残酷仍无比震撼,配合克里斯·马克参与改写的文本强力地给出提示/警示:打着瞌睡的浩劫还睁着一只眼伺机而动,永远不要以为这种事情只会在一个地方发生一次。它应该被反复不断放映和观看,借用映后讲的一句话,痛苦会随着记忆延续,但遗忘会让悲剧重演。黑白与彩色的交替间,历史的幽灵正在集体的遗忘中游荡于现实。“不是我的责任。”那是谁的责任?|从映后谈中了解到,本片从创作、制作到审查、上映、发行,从形式考量、美学思考到影像选择、文本写作,全部都是穿过浓浓夜雾才聚拢起这32分钟的光。伟大的电影。

13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当回忆回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15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我们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对人性永不停歇的哭喊充耳不闻。】集中营,从现在的荒芜追溯到那段人性泯灭的历史,从一个个具象的物体出发,扎根于坚韧的细节力量和冲击,现在荒凉和往日热闹的对比,对历史充满思考和嘲讽,每一帧画面都冲击着心灵,精美如黑色诗歌一般的解说词,让这个纪录片更有张力。

19分钟前
  • 方枪枪
  • 力荐

二战题材的影片看了那么多,依然会为之震撼。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这里经重新剪辑后展现的就是事情真实发生时的样子,因而更加触目惊心。漫山遍野的女人的头发,用尸体做出的肥皂,代表了多少往生。“这不是我的错。”那是谁的错?

24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千钧之力。32分钟的时常当中包含了近乎有关纳粹集中营的值得探讨的所有元素,无论是黑色幽默还是冷静审视都恰到好处,当然最震憾的还是那些令人作呕的画面。《夜与雾》和《浩劫》简直就是大屠杀历史纪录片的两个极端,一长一短,一个快一个慢,一个影像一个口述,但相同的是让人瞋目结舌的震撼。

2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能在有限资料和时间中,制作出一部从艺术和思想内涵上都属上乘的作品,实在难得。彩色与黑白的交错令人陷入不真实的梦境,却好像不断的用现实提醒你这一切都曾真实的存在过,永远不会被抹去

29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控诉,不要停止控诉。真实,不能遗忘真实。没有任何修饰与遮掩,用无法回避的图片和影像抵达恶与暴力的极端。纳粹集中营,是超乎想象的人间炼狱。不在历史现场而通过镜头的凝视,恐怖已经与观众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尽管如此,这部半小时的纪录片还是会让人毛骨悚然,那种震撼超过《辛德勒的名单》。

34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当回忆到过去,我们假装重拾希望,仿佛我们和那些被蹂躏的受害者已得到治愈,我们假装它只会在一个地点一个时间发生一次,我们对周遭视而不见,假装听不见人类不停的哭泣。”

38分钟前
  • 子东文
  • 推荐

当我们把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时刻——无论是33年的德国还是66年的中国——简单地贴上疯狂的标签来打发的时候,这不仅意味着评价者的一种缺乏根据的道德上和理性上的优越感——“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不会那样子”,而且意味着对于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和“疯狂”泾渭分明的正常世界的盲目自信,无法注意到二者之间其实只有模糊的边界,因而更容易跨入其中。

42分钟前
  • 飛行少女神乃襞
  • 力荐

“为了证明过去的某种非记忆关系,即旨在从历史中抽取纯变化和让现在本身事件化的问题,不局限于福柯自己调查过的语境。”“雷乃曾经在一次关于这部影片的精彩采访中多次提到过他想躲避两种危险,第一种是记忆胜利的危险,这种记忆重提过去的罪行,以便更好地宣传对敌的胜利,与死者建立某种感激的关系,就像建立死者纪念碑一样。”

46分钟前
  • FeiY
  • 推荐

“NN”意味着无人知晓 摄影机是唯一造访者,它穿过平和的土地与空无一人的奥斯维辛废墟,《夜与雾》彩色—黑白用来处理现在—过去,或平和—恐怖。纳粹阅兵与触目惊心的集中营定格,但美感却来自左岸派详尽而文学化的画外音叙述,其与残酷的黑白影像并置,因此,恐怖才能够被称作“极端的”。

48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是否是潜意识里每一个人都知道人性之恶能残忍到何种程度,所以时常选择麻木与健忘来对待触目惊心的历史。看到不少以为自己不会再对纳粹恶行感到惊讶,但看到堆积成山、被大卸八块当做原料的尸体仍感到心中一颤。

50分钟前
  • mOco
  • 力荐

内心翻滚却什么也讲不出来,赞配乐。

52分钟前
  • 吃 硬
  • 推荐

阿伦·雷乃成名作,也是他对记忆与遗忘母题探索的开始。彩色现实影像与黑白历史纪录形成残酷对比,在诗意旁白解说和隐忍克制的镜头下,纳粹大屠杀的非人罪行震撼着每一位观众,触目惊心的场景(推土机埋尸,成山的头发与碎尸)令人不寒而栗。30分钟的纪录片和9个多小时的《浩劫》同属必看经典。(9.5/10)

5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个世界想当魔鬼的人依然很多……

60分钟前
  • blb
  • 推荐

没想到阿伦·雷乃还拍过一个集中营的记录短片,虽然已经看了不少关于集中营的文字描述和电影画面,但是看到毒气室天花板上手指抠下的划痕、满屋子成堆的女人长发、盟军开着推土机收敛尸体的画面,还是让人头皮发麻。结尾的一段解说词也很有力:我们之中有谁还在警惕新的处决者的到来?他们的面孔真的会和我们不同吗?当这些画面成为过去,我们假装再次充满希望,好像集中营的伤痛就此痊愈。人们拒绝相信或只是短暂地相信这一切。我们告诉自己这是特定时间地点发生的特殊事件。我们继续对周围的苦难视而不见,对那些从未停止过的哭喊声充耳不闻。

1小时前
  • 远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