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岛由纪夫传

HD中字

主演:绪形拳,坂东八十助,佐藤浩市,泽田研二,永岛敏行,万田久子,大谷直子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日语年份:198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2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3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4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5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6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3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4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5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6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7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8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19三岛由纪夫传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向所谓纯粹开一个黑色幽默的玩笑

Mishima has a dramatic end to his life. and this film dramatically presents some of his works literally on stage along with his life story and what happens on his last day.

you never know how much and how a writer's works reflects his mind. so it takes some guess and effort to correlate those.

I would say as i read the Runaway Horses it ominously reminded me of his story but I'm not sure about others --- i haven't read the Temple of Golden Pavilion or the House of Mirrors (?).

Anyway it was a joke and as he made his speech to the soldiers, probably nobody ever heard him as it was so noisy. this is the tragic and black humor part of the samurai spirit or purity. Great authors often live in their own worlds and eras.

i don't find the dramatisation of his works esp. the earlier ones go very naturally with real life story. but well, it is hard anyway. after all, Mishima is a myth.

 2 ) 三岛由纪夫传 Mishima: A Life in Four Chapters, 1985

最初关注这部片子,还是因为它奇特绚烂的标准收藏版封面。初看之下,我甚至不知道Mishima是谁,查过之后才知道是三岛。三岛由纪夫对我来说是个并不熟悉的作家,没看过他的任何作品,没查过他的任何生平,最重要的,了解他干什么呢?种种考虑之下,就把这部电影放到了从来也不想看的“想看”列表里。然而昨日一看,真的大为吃惊。原来不仅仅封面奇特,内容也很奇特,表达方式更是独出心裁。如果说三岛由纪夫是个怪人,那么这部电影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是对他最好的诠释。
闲话少说。电影的中文名在“三岛由纪夫”后加了“传”字以取代“四个章节中的一生”,无疑是非常高妙的。传记,尤其是作家传记,其中无疑会有作家的生平、穿插着作家的作品和对作品的诠释,最终还有对作者和作品的评价,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在这部电影当中可谓是一应俱全。故此,叫它“传”是相当贴切的。尽管从文本到影像的呈现绝非易事,导演保罗•施拉德还是非常好地解决了这之中的一系列问题。
电影分为四个章节,整个剧情就是三岛由纪夫的一生。三岛小时候由外婆抚养,外婆高傲而有教养,对童年时期的三岛管教极其严格。这种严格甚至威慑对他的性格造成了极大影响,一方面使他少言寡语,另一方面使他身体孱弱。身心上的不足使他非常自卑,而自卑感的逐渐增强让他产生了对于美的思考和毁灭美的欲望。成年以后,三岛逐渐找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恢复了对身心健康的渴望,于是开始健身,并视之为人体的艺术。然而他也逐渐意识到,要想在艺术上有所成功,就必须在其达到顶峰之时戛然而止,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长存。伴随着身心愈发强壮,三岛在事业上也不断获得成功,然而这些都没有让他停下脚步,因为自身的完善已经不再是他的目标。战争的失败、国家的软弱促使他必须在政治上行动起来,于是他开始举行政治集会,参加政治讨论,自行组建激进政治团体,希望为软弱的国家打上一针强心剂。由此,三岛决定绑架军队首领,以死相要挟并向军队进行演讲,鼓动士兵效忠天皇。然而事与愿违,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从三岛的言论、跟随三岛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三岛选择了自裁,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以上便是三岛由纪夫的生平。生平确实如此,平平淡淡也好,轰轰烈烈也罢,它就是一段写在墓碑、教科书抑或是百度百科里的生平。无论你添加了多少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摆出了多少专业书籍当中的语汇,它也就是到此为止了。然而,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的生平并不仅仅只出现在这种客观的、旁观者心态的平铺直叙当中,而更应该出现在他自己所记录下来的那些文字之中。这些文字也许经过修饰,也许经过转换,也许已经看不出和作者本人有任何明确的联系,但它们一定不可避免地烙上了作者生命的痕迹,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作者进行自我剖析的隐秘场所。它们可能是被虚构出来的幻影,也有可能就是另一个空间当中真实存在的故事,无论如何,它们都应该成为一个作家一段生活最真实也最虚幻的写照。
作为一个曾经写出《出租车司机》、《愤怒的公牛》和《基督最后的诱惑》等众多优秀剧本的、首先是个成功编剧的导演,施拉德一定对此深有体会。因此,三岛由纪夫的三部小说——《金阁寺》、《镜子之家》和《奔马》一一并入影片之中。在笔者心目当中,本片最成功的地方也就是处理这三部小说和三岛由纪夫本人经历的方式。如果说,现实中意图绑架将军的三岛和回忆中少年和青年的三岛构成了时间线当中的两个维度的话,那么整个三岛生平的时间线又和他作品中人物的时间线形成了两个平行空间的对照。在影片当中,负责建构时间的是色彩:彩色代表现在的三岛,黑白代表回忆中的三岛;而负责构建空间的则是布景:现实主义的实景代表三岛自己的生活,超现实主义的虚景则勾画了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例如被壁纸环绕的与人同高的金阁寺、表现不断环绕成圈的人流和串联成排的铁笼等等。两种视觉元素各行其道,清晰地勾勒出了不同线索的走向和边界;而所有超现实主义的设置鲜明地表现出故事的虚构性,同时又与交叉剪辑一道提示出这些故事当中所蕴含的真实性,使各个层面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有人将《忧国》也算作一部小说,认为全片展现了三岛的四部小说,这显然是没搞明白本片结构。事实上,《忧国》只是三岛回忆当中的一小部分,在影片中用黑白胶片表现,根本不能与其他三部相提并论)。所以,尽管影片不断在虚幻与真实、现实与回忆之间转换交替,我们却并没有因为情节和人物的不连续而进进出出。施拉德的功力由此也可见一斑。
有人认为《三岛由纪夫传》过于泛泛而谈,我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前三章之中所包含的任意一部小说拍一部单独的电影都不为过。然而,一部电影的跨度可以是一秒,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一生;所谓的泛泛而谈,不恰恰就是电影的功用和奇妙之处吗?所以说,将三岛由纪夫的一生拍成一部电影,想来不仅不能被称为是泛泛而谈,反倒是一个壮举。
从第一章开始,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从“美”跳到“艺术”再跳到“行动”的前三个章节,其实是相互联系的。三个章节分别指向了三岛由纪夫的性格、身体和他所处的环境,其逻辑是非常明确的:一方面是年龄角度的从小到大,另一方面是意识层面的不断深入,从内到外,推己及人。只有这前三章的铺垫,才到达了最后一章三岛由纪夫为实现自身抱负所做出的惊人之举,即“笔与剑的融合”。但这里仍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仔细观察之下我们可以发现,每个章节并不是完美地依照时间线咬合在一起,而是各有各的走向,各有各的结局:第一章末,金阁寺被沟口焚毁;第二章末,遍体鳞伤的修被债主杀死;第三章末,勋在行刺之后剖腹自杀。由此,看起来三个不同的结局在最后都来到了同样一个终点,那就是死亡。这也就意味着,三岛由纪夫所写下的每一个故事,无论是在谈论美、谈论艺术还是谈论行动,其结局最终都会是死亡。对于三岛来说,无论是在生命当中的哪一个节点上,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它既是自卑对美的毁灭,也是艺术家对完美的追求,同时也是自身行动的必然终结。四重平行的死亡,无疑加重了死亡的宿命感。
1970年,也就是其自杀当年,三岛由纪夫完成了他学术随笔《叶隐入门》。这本“入门”,其实就是三岛由纪夫自己对《叶隐闻书》的诠释,而《叶隐闻书》正是日本武士道的精神源头。在他作品当中存在的倒错美学无疑很早之前就存在于武士道精神之中,那种所谓对“生如夏花,死若秋叶”的追求支撑了三岛近乎所有的行为。毁灭,便是对美的最好保留。三岛毁灭了自己,也保留了自己;他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谜团,然而这般戛然而止的朦胧,也许正是他所期待的美吧?几次介错未死的三岛,可以说尝尽人生之苦,但愿他倒下的那一刻,“太阳升起,照亮了整个天空”。

 3 ) 并无答案…

故事:不太一样的传记电影,反传统,通过四个章节记录了三岛的精神世界,并通过艺术化处理,将三岛的行动和写作分割,再次揉杂在一起,反应出一个立体的三岛由纪夫。这并不是一部客观的传记电影,反而通过模糊分割赋予了三岛生平一种传奇,自恋,才华,独特与一体的氛围。 三岛的35部小说,25部戏剧,200个短篇组成了三岛的里世界。他,作为一个作家,是忠实于写作的。写作带他走出了青春期的混沌,释放了他的自卑和强烈的荷尔蒙。三岛的青春期是个柔软的结巴男孩,对女孩和美有种天然的敬畏感,以至于让他在女孩面前显得腼腆内向,丢掉了男子气概,后来这种对美的认知,在凛冽的青春期和处子般的欲念里变成了一种毁灭性的美学认知,美丽的金阁寺毁灭,将释放三岛的自由。可他一直在尽力将文字和行动分开,这仿佛成为他一辈子的命题。青春期的他,始终坚信文字优先于身体。 太喜欢片子中对矛盾的描述了,比如梦想征战沙场,却在体检时咳血,所谓身体是真实的,大抵如此。他矛盾自己为什么没有应召入伍,可实际上他是怕的,正如他小时候的怯懦一样。 对三岛创作过程的描述也着实有趣:我把每件事引入我的意识进行提取,我不停的计算,直到坐下进行写作。这一段发生在火烧金阁寺后。 而那段美好的镜子戏,引出了同性恋倾向的三岛,以及他那种透彻心扉的在最美好的时候自杀的倾向。接下来是三岛对身体健康和性倾向的探索,那样一个阶段凝结了他作为不同演员的面具人生,SM,帮母亲还贷款,妖艳之美的人生阶段。因为演员,母亲,戏中演员替过程换使得他这段绚丽的人生阶段变得虚虚实实。 作家的终极是什么?是才华的终结吗?还是一种作家和行为上的拧巴,作家总是陷入造假,而行为往往不能造假,往往可以塑造真实的三岛。他在那个时候,需要直面自己四十岁无法在最美年龄死去的事实,所以,他开始转向了笔和剑的融合。 三岛真的可以为信念而死,这也是一种作家到行动主义者的过渡吧。可这种鲜血喷洒的自杀背后,让人会联想三岛这个喜欢面具,操笔善骗,柔弱怯懦的男人真的可以为了信念自杀吗?相比于躲在文字背后的龌龊,那最后的被绑架,剖腹是不是一种轻易回归的计算呢? 并没有答案……可这就是三岛由纪夫矛盾拧巴的地方,他的矛盾拧巴不正是文学养料和他那令人着迷的部分吗?

 4 ) 笔与剑的合一

文字皆是虚构
为了改变世界文字就必须撒谎
但行为绝不会撒谎

笔与剑的合一
But how? ……

三岛追求的日本精神到底是什么
这不是目前我能琢磨透的东西
但我知道绝不是某种形而上的,头脑中的玩意
而是每分每秒可以呼吸到的纯净空气
每分每秒可以感受到的触在肌肤上的阳光的温暖
而现代性 则是空气中的污染 让阳光变得阴郁的雾霭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到但没讲清也不可能讲清的东西

ps> 由小提琴构成主旋律,大提琴作背景的音乐很好听

 5 ) 还好吧

    单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应该是部非常好的片子。可如果说是不是讲明白了三岛这个人,或者说真切的展示了这个人的话,只能说比较失败。

   电影非常好看,因为用了很多新奇的舞台效果,在电影里用舞台剧的手法表现三岛的几部著名小说。金光灿烂的《金阁寺》,黑灰色的《假面的告白》,烟雾一样粉色的《镜子之家》,黑白鲜明的《奔马》,在表现这些小说的时候,产生的效果远比描绘三岛本人更让人信服。大概这些小说本身就包含了西方人更能理解的语言吧?可三岛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人,更代表着一种东方的思维方式。所以,美国人在表现他的时候明显的有点力不从心。

    和电影在一起的还有另一张碟(不是附送的!买的时候这张也是算了价钱的!黑心!),不能算关于三岛的纪录片,其实应该算是这电影的制作人员访谈,以及故事背景介绍。别的人没有记住,只记住了那个日本女艺术总监,Eiko Ishioka 她的日本名字忘了。非常绚丽的舞台效果全是拜她所赐,简直美轮美奂!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感觉她是那种我很不喜欢的那一类人。

    关于三岛可以说是一个让人又困惑,又好奇,又迷恋的人物。他本人简直就是日本这个民族,或者说日本人的一种集合。最早接触他是起于川端康成,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点。文学大师,自杀而亡,同性恋……在那之后看的他的《金阁寺》。

    日本人似乎总是喜欢把极端的东西摆在一起,从一个极端到一个极端,以完善他们对这两种东西特质的认识。美丽的对丑恶的,邪恶的对善良的,完美的对残缺的……按照整个东方人的逻辑,一个事物的极端等于另一个极端,美丽到了极点就是丑恶,邪恶到了极点就是善良,痛苦到了极点就是幸福……我想这对于东方式的思维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日本人似乎总是在追求这种认知的过程,于是总是在追求着极致……关于切腹大概也是这样吧。

    我本人不是个同性恋,对同性恋爱的感觉也完全不能体会。还记得当年看《假面的告白》时,主人公六岁时对着“塞巴斯蒂安受难“的图片手淫让我感到匪夷所思。一是那个图片居然会让他兴奋,另外那时候他只有六岁。当时我想,那可能只是作者想表达,那个孩子有一个早熟而且扭曲的心智吧。后来我才知道那小说的背景,原来是三岛的自传啊。隔了这么久再看到这个片段,觉得这事情也没有那么的奇怪,可能年龄不同,看问题的态度也不一样了吧。

    看了这个电影之后觉得,东方人和西方人真的很难相互沟通。我现在完全可以想象三岛是个什么样的人,并明白塔的所作所为,可在西方人看来他简直就像是一个谜,完完全全的矛盾的混合体。可具体到这种差异是什么的时候我却说不出来,因为到现在为止,所有反映这种差异的书都是用西方的思考方式来理解东方的思想,可实际上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智慧。《菊与刀》是我看过最好的这方面的书。

    扯两句题外的。关于日本人那种对于极致的追求我有一种自己的观点,我认为那与中国文化有关。我始终觉得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衍生,但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博大和精深并不能完全的领会。于是他们相信,他们有自己的办法来发展消化这些已经完成了的体系,那就是丰富和细致贯穿他们。当他们把那些系统庞大缜密的文明细致到了每一个末梢的时候,他们就可以领会这种文明,并在这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那部分

 6 ) 当成舞台剧来看

我想说其实如果以年代来讲,这部电影值得四星。但论剧情,三星半吧。不是说

不好,但真的还不如看的日本人拍的动画诠释的更好呢。或许外国人很难去了解

日本人的那种寂寥和变态,就说中国和日本这般“一衣带水”(为何新编序里的

这句印象就这般深刻。不过别的书也有这句啦)的关系,都无法了解岛国人民的

纤细,何况米国人民呢(或许例外的就是那本关于小津安二郎先生的传记《小津

》)。




日本作家多变态,但正是变态才能写出更好的作品(无论哪国。毛姆除外),我

一直这样认为。我往往会被这样病态的作品和人类吸引,如同我对病娇苍白系深

井冰男子的喜爱一般。但说起来统共就读过他的金阁寺和假面的告白,还是很久

以前读的。当时当然是喜欢,惊为天人,但现在看来,也只能算是喜欢的作家,

不是大爱的。正好那时候又读了太宰治,其实老是把这两个人搞混,即便现在有

时候也要想一下奔跑的没乐死是谁的作品之类的。其他拉拉杂杂的只言片语都是

从散文随笔,日本文学介绍上读来的。说起来印象最深的还要算是他的童年,感

谢青之文学(应该是这部吧 有三岛 太宰治 夏目漱石 坂口安吾 对太宰治和坂

口安吾的两个故事印象更深一些)。而说到他的结局,不过是很多年前书上读到

的两句,就是他爬上楼顶,切腹自杀。绑头带略萌(好吧,我只是想到了偷爱里

的拉拉队制服和头带帅呆了),制服不算好看,但果然制服的诱惑确实是有道理

的。道具什么的更是美呆了。刀就更不用说了,绝对是僵尸横行时的必备利器。

以上,扯远了。回到正题,在我想象中他是在众人面前自杀的,如今看来,我想

象的更唯美。而电影恐怕更写实。不能说导演编剧是没做功课的,算是客观的讲

述一个故事,可确实无法表现得更纤细啦。




我是每次看正经片子总是感叹自己放着正经书不读,读了很多小黄漫耽美,过后

却依然如故死性不改的分割线



至于真的是客观还是其他,只能等我把存的关于三岛由纪夫的书传记等读完才知

道啦。两个小时确实挺长的,中间甚至无聊到想睡觉,到了后面就更别提了。说

一下舞美,真的太棒了,可以想象如果是一部舞台剧的话那是很华丽的。而我确

实就是把它当舞台剧看的。音乐是很棒,很好听,但给我的感觉是和片子不搭调

,多少有些违和感(这当然不是配的时机和镜头把握不好的那种违和感)。




电影里他的宣言和切腹就如同一场闹剧。或许现实中真的也就是一场闹剧。但无

论一个人的信仰是什么,如果他能为之战斗和牺牲,那这个人确实是幸福的。姑

且不论这种信仰是否正确。这世界上没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只有做好事的人和做

坏事的人之分,用前几天看的剧集里的话来说这段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历史上从

来不乏为信仰献出生命的人,日本又尤其多。动不动就切个腹之类的。当然不是

推崇,毕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况且切腹算是所有死法里最疼的一种了。但从另

一种意义上这种勇气和不怕疼的精神确实值得敬佩。况且切腹也是技术活,而且

需要团队配合,如果没有个介错,一个人切腹,切不好拖上很久不死那是很痛苦

的。好了,扯远了。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放在今天,他完全可以和同志们拍了

视频放网上,最后如果切了腹,那点击量无疑是蹭蹭的。要是在现代,这样的胁

迫然后还大胆的站在空旷的地方演讲,很有可能下场是被爆头。而他要传达的真

的传达到了?看看电影里丢西红柿鸡蛋的(大雾)人群我们就可以明白其实终究

算是闹剧了(如同很多日剧中的嘶吼没人听一样,野岛伸司尤其好这口)。后世

的极端青年们或许会从中得到领悟,然后不干好事,剩下的人们日子不是照过。

不说政治或者左翼右翼这些东西,只说能为自己的坚信而坚持是一件幸福的事(

前提是不要去伤害其他人),这样的以死明志总比如今人们为了感情所困轻生要

好吧。再想想只是因为哲学上困惑而自杀的夏目漱石的学生藤村操(但后来跟风

自杀的就不对啦),等等。当然,我不是赞成自杀这样的行为。





如同另一位豆友写的影评一样,我想更多的是接受不了自己老去,要一辈子有耽

美范儿的活着,切腹明志无疑是最酷的方法了。或许这样的男人本来就带着自毁的倾向一路向着死亡奔去,而且是极其喜欢死于最好的年华的。至于如果他不那么早死是不是可以留下更多的作品?但从另一种角度来讲,他的惨烈的死亡方式使他的作品得到了升华。而且不说男色还是同性恋,我一

直觉得他是双的。我记得切腹是要切两刀的(很久以前看的杂文记不清楚到底是

怎么切了)。



英文旁白,日语对话。我找到的版本甚至有拉美语系的配音。但我只开头用了那

个音频来听,语速实在是太凶残了。并且我用了好多遍回放听也没听出到底是西

语还是葡语。我猜是巴葡?




以前单觉得听英语语速快,结果听法语和葡语还有西语电影的时候才觉得英语语

速那是很慢滴。葡语的语速简直是对人的摧残。


 短评

有趣,明明是作家传记片,却用大量影像(&舞台)再现了三部小说的场景,传记片的另一种可能。但是如果不了解三岛的作品,恐怕会看得一脸懵逼吧,真的是非常挑观众了。舞台感很美。瑰丽的色彩。打开门由黑白进入彩色。奔马与忧国切腹的无缝衔接。形式与结构令我极满足,但三岛人生最后一天真是没劲透了(现实中而非电影里)。捏着鼻子穿过对一切无能为力的人生,扯着嗓子呐喊却无一人愿意多听一句,笔与剑、艺术与行动统一在“死”字之上,美不过是巨大幻影,是虚无人生的虚假投影。他的人生也便是他最后写下的那几句中的,寂寥的极境。

4分钟前
  • hellst
  • 力荐

三岛少年时期隐晦的同性爱倾向提交太少,这无疑是其人生悲剧的根源之一。分篇的叙事模式,表现主义布景,现实和虚拟穿插,还有这位和三岛本人无论相貌还是气质完全背道而驰却爆发出惊人效果的绪形拳,一切和作家的人生一样,华美而扼腕

8分钟前
  • Henrique Asano
  • 力荐

非同一般的人和非同一般的美學特點,對三島的美學表現的很到位。

12分钟前
  • 死咗
  • 力荐

影片有三部分四个章节组成。三部分:1、三岛的自传(过去,黑白),2、三岛的最后一天(现在),3、三岛的作品中的场景(虚构,舞台)。四个章节:1、美,2、艺术,3、行动,4、剑与笔之统一。如此繁复的结构,大致勾勒了三岛的一生。从“最后一天”的滑稽表现来看,影片对三岛剖腹基本是否定的。

15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导演试图用《假面的自白》《镜子之家》《奔马》和《忧国》这四部作品从三岛对美的认识,身体的重塑,政治军事观及精神身体的统一四个方面(个人认为)来解析。但若作为一部传记来说未免太空泛,只能说是“个人简介”。但作为一部电影来说,无论是叙事、表意、音乐都做到极致。是颤抖着哭着看完的。

20分钟前
  • 李奥洋
  • 力荐

8/10。极端之美的传记风格:黑色舞台背景+群体闭合居室+外景合成材料+路人旋转行走。有道具无墙景的妓院。流汗的胴体美。沙天一色的神社聚会。收尾于倒带式切腹高潮。奇特转场:从黑白健身房走进粉红灯澡堂。火烧金阁寺&划开画布行刺&蔷薇刑&忧国殉道。尽管拼贴叙事会使内容贫乏,但仍沉醉在光影魔力。

23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屁屁歪歪的讲不到重点,而且绪形拳和三岛的形象找不出更令人信服的共同点

25分钟前
  • 香蕉屎⊙
  • 还行

虽然是美国人(《出租车司机》编剧)拍三岛由纪夫,虽然主演绪形拳外形和三岛有差距,但拍得真不错。居然拍出了强烈的日式写意风格。影片分四章展现其一生,以三岛切腹当天而起,用黑白画面闪回其童年至中年经历,用彩色画面穿插三岛三部小说影像化,最终以切腹而终。无惊艳之处但也中规中矩。配乐很棒

27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结束后在影院座椅上久久动弹不得。审美化的人生、审美化的身体、审美化的体验、审美化的性、审美化的创作、审美化的政论,审美化地生亦审美化地死,他的故事不可能有任何不够唯美或不够浪漫的讲法,正如其生命也不应以其他不够戏剧的方式终结,其死亡不应吸引更少的眼球或泼洒更稀的热血——是活成了电影本身吧,活在重叠的戏剧时空里,活在诗句之间,在精心设计的美术、剪辑和音乐里;能活成这样,就是把艺术与行动最完整地合二为一。他近乎天衣无缝地嵌入东方主义的视界里,他的肉体和灵魂即包藏了彻头彻尾的时空错乱,一个在任何语境下都被轻而易举浪漫化的他者,一种病理性的文化和美学符号,一支传说,一位角色。这是何等的悲哀和壮美!我的灵魂还在颤抖。

31分钟前
  • 烤芬
  • 力荐

B+ / 起初嫌文本层次的设置太一板一眼程式化,之后反而觉得这种迟滞的钝感恰恰符合肃穆的精神仪式。作品改编虽然受限于四段式而略显潦草,但装置+舞台+实景虚实共生的形式感实在是韵致非常。私以为选角和表演比较失败,但是节奏感与剧本救了回来。施拉德一个美国人能拍到这个程度很厉害了。

35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还是看早了……不过一点儿都不亏。黑白色代表时间,虚实景表现现实和超现实交替,个人经历和小说人物并行,妙极!想理解武士道一要看叶隐,二要看三岛,再加上《忧国》,可以好好研究研究了!

3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做工精良,雕琢用心,绪形拳还是太高大太健壮,不太像三岛,最后时刻的发散倒叙,黑白与彩色交叉,舞台装置艺术与实拍结合,作品与现实的层层叠加,色彩、灯光、布景、摄影美轮美奂,感谢科波拉、卢卡斯出钱拍摄,

4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保罗·施拉德作为一个美国人,对三岛由纪夫的解读依然没有超出“菊花与刀”的范围,倒是文学、舞台剧和最后行动三位一体的叙事方法有点意思。《金阁寺》是关于美丽,《镜子之家》是关于虚无,《忧国》是关于死亡,死亡是一场美丽的虚无。也许对三岛来说,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死在四十岁之前吧...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绝对杰出的一片!那些说什么音乐根本不衬三岛的朋友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那些大骂导演误读三岛的人请注意:这是个美国电影.跨界的理解----西方对东方----电影对文学----在此已做到尽!保罗施拉德说这是他本人最爱的电影.唯一唯一不满意的大概是主角的气质不大对头,不过超一流的舞台美术完全赢回了这一点点失分.有点不明白,为什么涉及到日本的欧美电影的舞美水平都这么高呢?甚至包括艺伎回忆录...

49分钟前
  • dinosaurs
  • 力荐

终于观摩了这部传说中的传记电影,惊讶此片竟由顶级电影艺术家联手制作,成片效果远在传闻之上。而今日来看,三岛介于堂吉诃德和日本战狼之间。年轻人对于三岛的喜爱,怕是出于对美和死的困惑。然而到头来,三岛给我的影响,仅止于发型。我已经不认为三岛是一流的作家,因为他们的灵魂中必须包括爱和忍耐,一种直面现实的诚恳和勇气。三岛的灵魂,当然具有明显的独特、病态、激烈,但我无法相信以其才智会真诚地相信武士道,那么最后也就沦为一种类似当代艺术的表演。电影没有如实重现切腹实况的丑恶,美之幻想的破灭比死更为残酷,这或许是唯一的不足。

51分钟前
  • *******
  • 力荐

感情分。老美拍成这样实属不易,但绪形拳和三岛形象差距不是一点点啊,避开介错也是不能接受的……想念《丰饶之海》……

54分钟前
  • Maryjanesue
  • 推荐

我觉得施拉德在胶片上探索影像的无限可能性,此片非常先锋实验,形式上极尽华丽之能事,分章节叙事,黑白和彩色穿插,两重时空交叉剪辑,舞台剧质感的美术设计。施拉德不愧是编剧出身,在玩形式的同时,也兼顾到了人物塑造,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敢爱敢恨的三岛,不像有些电影,只玩形式,内容单薄。

56分钟前
  • 波尼奈奈
  • 推荐

1. 演员选的太差了,气质完全不符合。太武气了,没有三岛的英气,灵气,贵族气。最大的败笔,为什么不用坂本龙一?这就是欧美导演完全不能够理解亚洲文化。三岛泉下有知,也要气死。2.音乐很好。3. 如果不了解三岛及其作品,估计看起来很困难。4.舞台设计好。

57分钟前
  • Sabrina
  • 还行

只吐槽一点:幼年三岛都住在一楼,而不是二楼。片子好在如果是熟悉三岛作品和生平的人,就能知道里面没有一句话是没有特殊含义的。没有一句废话。其余的,就是此片很忠实于Henry Scott Stokes写的三岛的传记(此书有中文版,但是忘记名字了)。

1小时前
  • 无风
  • 推荐

大量利用舞台艺术和当代艺术的排演来表现一个作家及其作品的关系,赞同这个方向。形式上的荒诞有其内在意义。趋向完美+爱与艺术+言行一致=自我毁灭,这个等式可以解释三岛由纪夫么?好像不够,更感兴趣的是为什么他的纯粹性最后都落在了民族主义上头。

1小时前
  • 57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