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狂

HD中字

主演:卡尔海因茨·伯姆,莫伊拉·希勒,安娜·玛西,玛克辛·奥德丽,布伦达·布鲁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6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偷窥狂 剧照 NO.1偷窥狂 剧照 NO.2偷窥狂 剧照 NO.3偷窥狂 剧照 NO.4偷窥狂 剧照 NO.5偷窥狂 剧照 NO.6偷窥狂 剧照 NO.13偷窥狂 剧照 NO.14偷窥狂 剧照 NO.15偷窥狂 剧照 NO.16偷窥狂 剧照 NO.17偷窥狂 剧照 NO.18偷窥狂 剧照 NO.19偷窥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偷窥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马克(卡尔亨兹·伯恩 Karlheinz Böhm 饰)是一名摄影师,热爱摄影的他随身都携带着他父亲留给他的一台手持摄影机。一起连环杀人案件在城中引起了恐慌,被害者均为女性,死去时,她们的脸上布满了极为恐惧的表情,而仪表堂堂的马克,就是犯下这些可怕罪行的真凶。原来,马克的父亲是一位研究儿童恐惧的心理学家,作为他的实验对象,从小马克就被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惊吓所包围,这样长久的恐惧和压抑导致了他扭曲的性格,也成为了一切惨剧的导火索。  一次偶然,马克被邻居海伦(安娜·玛西 Anna Massey 饰)的美貌所吸引,正当他准备对海伦下手时却犹豫了。海伦的天真美好暂时治愈了马克的童年创伤,但时常肆虐的疯狂却又让他陷入了与天性的自我纠葛中。接连犯案的马克引起了警方的注意,而在被捕之际,绝望的马克选择了自我毁灭。时空大魔王黏人俱乐部孤筏求生三十日幸福满屋吸血少女大战再生萝莉双生疑云湾畔倾情第二季风从东方来儿子们2020年轻马尼拉之死红军与白军封锁2015乡村探案之外来者秘密决定鼠胆龙威乘火车去旅行勇闯夺命岛英语沉默之像汉谟拉比小姐靓妹仔第三集之午夜丽人黑金之王珍妮,日与夜辐射木乃伊之吻2恐惧幻影方法派不能犯规的游戏之房中有眼上海王电视剧赤裸狂花你是我的眼睛白色猎人黑色心水西之恋W的悲剧1984火线警告第一季野良猫洛克:巨无霸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神秘兵团吉祥之家法国小馆儿第八季懒骨头闪电侠 第八季人熊森林

 长篇影评

 1 ) 对老电影观念的刷新

可能是第一次看英国老电影,对于当时领先的电影技术感到惊叹,一部60年代的片子,电影风格也是如此超前,现在看这部电影没有一般看老电影的“不适应感”,主要得益于故事讲得精彩吧。对于男主这个人的描写非常到位,和女主整个充满爱的形象形成了对比,相比下,女主真的是一个太惹人喜爱的角色了!男主又是那么值得同情。看的老电影还是太少了,这部电影改观了我对老电影的感觉,老电影不会是晦涩的代名词,情感也不会难以琢磨,当然还是得看导演。

 2 ) 迈克尔•鲍威尔的偷窥罪(有剧透)

《偷窥狂》就是英国版的《精神病患者》。 《偷窥狂》倾向于性,《精神病患者》倾向于暴力。 《偷窥狂》的源头是父亲,《精神病患者》的源头是母亲。 《偷窥狂》毁了导演的一生,《精神病患者》却避过了风头。 1960年的赌注 确切地说,导演迈克尔•鲍威尔的一生是从1960年5月16日开始改变的。如果他的生命在这一天终结,他仍将成为英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也仍会影响包括马丁•斯科塞斯在内的一大批电影人,他已经赚够了名声。他早期与匈牙利导演艾默力•皮斯伯格合作拍摄了15部电影,赢得广泛赞誉,后来两人分开,他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英国媒体几乎没有对他提出过任何批评,当时已经56岁的他如果选择退休,也算是功德圆满。 但是就在这一天之后的几个星期里,他不仅沦为最糟糕的导演,还永远地丢掉了自己的饭碗。他没有选择退休,却再也没有机会好好工作了。 这一天就是《偷窥狂》在英国上映的日子。当天的报纸上写满了伦敦评论家对这部片子的厌恶和排斥,几乎找不到一句表示肯定的话语。他们不仅反感这部电影,还把迈克尔•鲍威尔批为道德败坏、作品质量低劣的导演。《观察家报》的卡洛琳•勒琼是英国有名的女评论家,她的文章在评论界一般起着主导作用,而这次批判中她就是表现得最积极的一个。她毫不留情地直接宣判了导演和电影的死刑:“这是我看到的最恶心的电影了。” 这就是1960年。迈克尔•鲍威尔下了的电影史上最大的赌注:他用自己之前所获得的一切赞誉去赌英国人的保守思维,当然,他失败了。当时的英国人不可能接受这样的题材,一个变态这样对待漂亮女孩,让他们感到由衷的愤怒。然而,六十年代是保守的年代,也是革命的年代。在评论家愤怒的同时,他们都没注意到自己的思维正在发生改变。迈克尔•鲍威尔电影中的思考方式没有因为评论而得到抑制,反而激发出更多的灵感。而此时在大西洋彼岸,另一位在英国出生的导演也在尝试着类似的革命。不过他比较幸运一些,美国评论界虽然同样对他的电影嗤之以鼻,但是观众非常喜欢,他们狂热到要出动警察来维持秩序。所以当这部叫做《精神病医生》的电影在1960年8月来到英国首映的时候,《观察家报》的卡洛琳•勒琼开始怀疑文化潮流已经发生改变,所以立场不坚定的她收敛了一些,仅仅说了几句自己对希区柯克不认同就完事。几十年过去之后,她当时的那些言论变得微不足道,而两位导演对剧本、演员、故事的斟酌,以及两部作品对后世的意义,又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故事决定一切 两位导演都是被故事吸引的。希区柯克第一次读完罗伯特•布洛克的这本小说之后,就给自己身边的人派了一个重要任务:把全美国的《精神病医生》都买回来,找到多少买多少,一本也不能落。他不是想珍藏,而是不想让任何人再读到这个故事。万一导演读到,就会跟他抢着拍,万一观众读到,就会知道剧情了。所以他做好了严格的保密工作,以最快的速度购买了版权,开始跟派拉蒙公司的人谈自己的电影计划。他信心十足,因为他可以百分之二百的肯定,这是个无与伦比的剧本。可是当他满腔热情得跟制片厂的人讲完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却频频摇头。没人喜欢它,他们不喜欢题目、情节、人物。里面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倒了他们的胃口。希区柯克当然不干。他觉得仅仅为了浴室那场戏,也值得拍。他就想看看女主角演到一半突然挂掉,对观众会带来什么样的冲击。他自己看到这的时候就吓了一大跳,所以决定把自己的惊讶转移给广大的观众。 派拉蒙的人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他们斗不过眼前的这个胖子导演,所以冷冷地同意了。但是他们不给钱让他拍彩色电影,也不给他请加利•格兰特、吉米•斯图尔特这样的大牌演员,甚至不提供好的场地,费用不能超过一百万,而且最后还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你做好心理准备,想有个好票房,不可能了。” 迈克尔•鲍威尔在开拍之前没有受到这么大的刺激,因为他的声誉,很多条件都是只要他提到,就会有。从遇到剧本,到决定开拍,一切都有条不紊,完全属于英国的绅士风格。他和剧作家里奥•马克斯在一家餐厅会面,两人互捧了一番,才进入正题。里奥•马克斯非常有礼貌地提出:“鲍威尔先生,假如有一个用照相机杀人的故事,你有没有兴趣拍成电影呢?”鲍威尔隐隐意识到了这种想法的独特,并表示赞许。后来他听马克斯解释,自己也去翻阅资料,才知道这不是一般的恐怖片。他一直都想拍出《吸血鬼》、《科学怪人》和《木乃伊》这样的电影,但是读过剧本之后,他觉得自己不用制造出一个恐怖的怪兽形象,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甚至能巧妙地超越这些电影的成就。他喜欢这样的不落俗套,放弃了自己之前拍摄哥特式恐怖片的想法,进入了心理分析的领域。几天之后,他对马克斯说:“那就叫《偷窥狂》吧。” 马克斯露出了惊恐的表情,他连连表示不能用这个名字,因为评论界肯定会误会,抨击这是一部影响极坏的电影。而且观众定位也有问题,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部色情片,对此敬而远之,而想看这部片子的人,又会把它当作色情片来看……迈克尔•鲍威尔倒是满不在乎,听他这么一说,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并且抛出这样的话:“没关系,总有几个观众没想歪的。” 一错再错的演员 不幸的是,马克斯说对了。迈克尔•鲍威尔受到攻击的原因,除了题材,还有角色的问题。如果饰演连环杀手的卡尔亨兹•伯恩不表现得那么令人怜悯,能够稍微凶狠一些,情况可能还不会那么坏。但迈克尔•鲍威尔从来没有想过让主角演得更像杀人犯,而希望通过他的表演,唤起观众对这位“变态杀手”的同情心。因此,他放弃了包括劳伦斯•哈维和德克•博加德等有名的演员,表示必须找到完全符合角色气质的演员才肯罢休。最后卡尔亨兹•伯恩的表演启发了他如何进一步挖掘影片的本质,更加细致而深刻地剖析一个连环杀手的心理状态。 确定连环杀手马克的人选之后,他对其它演员的选择更是“错上加错”。他让自己9岁的儿子出演影片中连环杀手的童年时代,自己演他那个痴迷于“窥探恐惧”的父亲。在片中,导演把蜥蜴放到儿子床上吓他,抓住儿子受惊大哭的每一个镜头,并以此为乐,评论界看到这简直都要疯了。他们马上抓到了把柄,拿导演的道德问题作靶子再容易不过。不仅让别人去演,还要自己现身说法,谁都能看出你居心叵测! 彻底让观众崩溃的是莫伊拉•希勒。1948年,迈克尔•鲍威尔和艾默力•皮斯伯格导演的《红菱艳》获得巨大成功,也奠定了这两位导演的地位,莫伊拉•希勒优美的舞姿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此后她也成为了人们爱戴的芭蕾舞神。但是令观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优雅的女人竟然要在片中遭遇惨死的命运——马克用尖利的刺刀刺向她的喉咙,她惊恐万分,死后还被装进一个木箱子里,马克则平静地把这一切拍下来,回家玩味。评论界一致认为导演试图毁掉莫伊拉•希勒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迈克尔•鲍威尔罪责难逃。 在另一个片场,希区柯克正在为自己挑选的演员安东尼•博金斯而沾沾自喜。他的出演帮了希区柯克一个大忙。制片厂本来就不喜欢这个小说,特别反感里面的杀手诺曼•贝兹,这导致当时将小说改编成剧本的约瑟夫•斯蒂法诺都心灰意冷。可是当希区柯克提到安东尼•博金斯这个名字的时候,斯特凡诺的灵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他懂得该怎么塑造这个无辜的杀手,同时让女孩们都迷上他。确定了安东尼•博金斯之后,他们知道该如何吸引观众了。最兴奋的还是希区柯克,他激动地想着观众会被骗得有多惨:首先他们会为那个贪心的女主角感到不安,然后很震惊地看到她居然就这么死掉了,接下来他们都觉得诺曼•贝兹只是个恋母的可怜孩子,都认为杀手就是他妈妈,结果最后看到的是一句骷髅……他还和剧作者秘密商量,绝对不能让剧组的人们看到最后几页,他们一旦知道,就得一直呆在片场,防止结局外露。 《精神病患者》里的偷窥狂 “《精神病患者》让观众成为了偷窥狂。” ——希区柯克 在主题上,这两部电影有着极大的关联性。偷窥狂(peeping tom)的一种更学术的说法就是窥淫癖(Scopophilia),跟《精神病患者》片尾中阐述的精神分裂症一样,也是一种心理病症。其实这是一种性行为,有这种癖好的人喜欢通过窥探别人来获得性愉悦。片中的马克和他的父亲都是有这种症状的受害者,马克的父亲喜欢用蜥蜴吓唬儿子,或者让儿子惊醒,然后将他恐惧的样子拍摄下来自己回味。而马克则在照相机的三脚架里面暗藏这一把尖锐的刺刀,女人在恐惧时的表情能够唤起他的性欲,所以他热衷于把这一切拍下来,独自玩味。然而,当我们看到电影里的马克在饶有兴致地观看16毫米的杀人影像时,观众也不自觉地加入了偷窥的队伍,成为了偷窥狂之外的偷窥狂。 相比起来,迈克尔•鲍威尔更注重“性”的层面,这也让他的电影更加大胆,成为了更大的靶子,而希区柯克则注重于“震惊”,他最大的目的几乎就是让观众吃惊,所以也没想着要挖太深。有意思的是,迈克尔•鲍威尔表现的是“爱列屈拉情结”(即恋父情结),而希区柯克表现的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恰恰都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两个精髓。 虽然两位大导演并不知道对方在拍什么电影,但是希区柯克对“偷窥”的情节也有自己的考虑。诺曼•贝兹的房间里有一个小孔,就是用来偷窥隔壁房客的一举一动的。拍摄“浴室谋杀”的时候,几乎包括观众、导演、剧组人员、诺曼•贝兹在内的所有人,都成了偷窥的一部分。 饰演玛丽安的女主角珍妮特•李在戏里戏外都有被偷窥的压力,尤其是戏外。她后来回忆说:“我很清楚,整个剧组的人都在偷窥我。我一丝不挂地躺在那里,他们就眼睁睁地看着我。”这是她一辈子就难度过的时光,她非常非常紧张和害羞,强烈要求用布条遮盖住自己重要部位。希区柯克简直要愁死了,他为了缓解珍妮特•李的害羞心理,花500美元请了一位拉斯维加斯的脱衣女郎,说如果拍不成,只能用她做替身了。但是希区柯克说完之后又反悔,坚持让她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用78个不同角度的镜头对她拍摄。珍妮特•李有时候觉得身边就是一群窥阴癖旺盛的色狼,几乎心理崩溃,希区柯克就对她说:“你得了吧,我们在海滩上还没看够吗?” 迟到的认可 《精神病患者》上映之后,迈克尔•鲍威尔去看了。他那个时候正遭受着一轮又一轮的攻击,没有人再给他投钱拍电影,他前途黯淡,清楚一生名誉已经毁于一旦,但是看到《精神病患者》的时候,他还是眼前一亮,表示非常崇拜这个与他心灵相通,有着更自由的文化环境的英国导演希区柯克。“看来还是我不够高明,没想到他能把这样的片子拍得这么幽默。”迈克尔•鲍威尔打心底羡慕他,看着他对英国媒体几句批评话不屑一顾,实现了自己给观众带来震撼的愿望,又精力旺盛地去完成他下一部经典之作《群鸟》。而作为更有深度的《偷窥狂》的导演,本该获得更大的荣誉,却开始艰难地度过灰暗的一生。 唾沫横飞的评论界掩盖住了一些必要的声音。并不是所有人都持同样的观点,当时的一些电影人看到《偷窥狂》之后,意识到了它的价值,决定让它回归到应有的地位。这些人当中,就有马丁•斯科塞斯。他是迈克尔•鲍威尔忠实的粉丝,他热爱《红菱艳》,喜欢他很多的作品。他知道评论界的愚昧,将《偷窥狂》视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教科书式影片,认为本片和费里尼的《八部半》将所有与影像有关的事情都已经解释透彻。他与另外一些深受鲍威尔作品影响的人将《偷窥狂》再修复一遍,在1979年重新公映。快要进入八十年代的英国当然不再像以前那样保守,但毕竟已经过去将近二十年,即使人们希望这个导演再次执起导筒,拍出一部更加经典的电影,鲍威尔也很难再有这个精力了。现在电影重获认可,已经是对他最大的安慰。他忠实的朋友马丁•斯科塞斯将自己长期合作的电影剪辑师塞尔玛•休恩梅克介绍给他认识,让鲍威尔在晚年收获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他1990年去世,在那时,他又被捧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偷窥狂》被列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电影,他知道这一切必然会到来,只不过没想到它竟迟到了整整三十年。

 3 ) 邪惡和愛

在做精神分析的同時又把觀眾拉入人物當中,對窺視者身份的揭示喚起了一種和故事本身無關的坐立不安感。很有意思,回頭看來人人都是有疾病的,而Mark更是純粹化的病態的延續,偷窺癖、虐待癖、偏執和殺慾,連他年幼時擁有的恐懼都消失了,他繼承了父親的特點,或者說他完完全全變成了父親的工具。但正是從這裡看讓我覺得他的形象非常的有吸引力,就像朱迪福斯特說的男性的vulnerability,純粹的邪惡反倒是顯出他的天真,而不正常的成長環境更讓他好似一個小孩,即使是身為加害者,也擁有一種延續至今的被傷害的氣質,加上女主本身的孩子氣,於是他們之間的愛顯得非常純淨動人,以至於在最後死亡的場景裡非常讓人動容——他對她最後道出自己的恐懼的時候,就好像是傾吐自己孩童時未有機會說出的傷痛,也好像是將死時最深情和哀慟的表白。純粹的邪惡和純粹的愛。

 4 ) 《偷窥狂》:当我的光曝在你身上,恐惧就是一间暗室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暴露狂,一种则是偷窥狂。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迈克尔•鲍威尔的《偷窥狂》和费里尼的《八部半》解释了关于电影的一切。费里尼的电影呈现了一个充满合同、手稿和演艺事业的世界;而鲍威尔的电影则表现了导演的深层心理机制,特别是当他一边给演员下达命令,一边站在阴影里观察的时候。
                                                                                                                  ——马丁•斯科塞斯

【电影本质:窥视】
电影是一门以观众窥视心理为基础的艺术,它描绘了极端封闭的世界,无视观众的存在而去魔法般自我铺展,为观众创造隔离感并激发其窥淫幻想。黑暗的放映条件和圆熟的叙事成规给我们一种窥视他人隐秘生活的安全幻觉。这种电影与观众之间目光伦理的稳固协定在大多数电影中都被视作理所当然。而迈克尔•鲍威尔的《偷窥狂》则逾规越矩,这部1960 年的影片讲述一位因童年阴影而心理扭曲的连环杀手用摄影机三脚架里藏的尖刀谋杀女性,并在受害者垂死之际拍下她们恐惧表情的故事。开场便是眨动的眼睛大特写,开门见山地点明它是一部关于观看、且让观众自觉注意到自己观看行为的影片。以摄影机为眼睛和凶器的主人公既是受害者也是施暴者,他的窥视拍摄行为被导演记录再被观众观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般多层窥视嵌套,在惊恐和好奇中看片的观众也被暴露为罪行的共谋,从而陷入了观影的道德双重性。


英国导演迈克尔•鲍威尔(1905-1990)一向以其作品艳丽饱满的画面色彩和出人意料的故事发展著称,他和编剧艾默里克•普莱斯伯格组成的“弓箭手”小组制作了一些四五十年代最成功的影片,比如《百战将军》,罗杰•利夫西的精湛演技在其中横跨三场战争;《红菱艳》,莫伊拉•席勒舞姿翩跹堪称国民芭蕾舞神,这也是马丁•斯科塞斯最爱的影片之一;《黑水仙》,黛博拉•蔻尔饰演喜马拉雅山上的尼姑;《平步青云》,大卫•尼文扮演天庭打官司的飞行员,天梯和天堂的设计创意十足。接着便是当年斯科塞斯曾和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找遍纽约的午夜影院只为一见的《偷窥狂》。


早在前期策划阶段,剧作家里奥•马克斯提出“摄影机杀人”的故事灵感时,鲍威尔就敏锐意识到这种想法的独特并表示赞许。热爱尝试多种影片类型的鲍威尔喜欢不落俗套,他放弃了自己之前拍摄哥特式恐怖片的想法,进入了心理分析的领域。几天之后,他对马克斯说:“那就叫《偷窥狂》吧。”马克斯露出了惊恐的表情,他连连表示不能用这个名字,因为评论界肯定会因误会而大肆抨击;观众定位也有问题,片名打着色情片擦边球会让部分人避而不看,为此噱头而来的观众又会搞错关注点……鲍威尔对此倒是满不在乎,并且自信抛出:“没关系,总有几个观众没想歪的。”

然而导演高估了时代的眼界,这场押上声誉的赌注输得惨败。出手水平高又稳的鲍威尔如果选择在1960 年拍《偷窥狂》之前功成身退,他在评论界和观众眼中仍会是英国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仍会影响包括头号粉丝马丁•斯科塞斯在内的一大批电影人。而前卫的《偷窥狂》则完全刺激到了当时保守的英国社会,如潮的评论抨击和公众倒彩使其在英国上映5 天就被下片撤档。他们不仅反感这部电影,还把鲍威尔批为道德败坏、作品质量低劣的导演。鲍威尔被舆论逼迫离开英国,直到60 年代末被新好莱坞派挖掘力挺才重返故土。他没有选择退休却前途尽毁,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电影生涯。

《偷窥狂》是第一部用伊士曼彩色底片拍摄的恐怖片,明艳色彩和浓重阴影相交织,正如英俊温和的男主角心中潜藏的黑暗欲念;同时也被视作恐怖片影史上首部采用凶手主观视点的杀人狂电影,还是首部展现女性裸体的英国主流电影。虐童、色情和凶杀,看似是这些挑战社会道德的禁忌引发众怒,其实影片对此并未大肆渲染,让黑暗中的观众坐立不安的正是被戳穿的大众观影心理。劳拉•穆尔维在1975 年的《视觉快感和叙事电影》一文中曾提出电影的“窥淫”和“自恋”双重机制,她认为有些进步影片解放了摄影机的观看,在时空中进入它的物质性,同时解放了观众的观看。而这将破坏快感、满足感和“看不见的客人”的特权,以及凸显电影怎样地依赖于窥淫癖的主动/ 被动的机制。《偷窥狂》即是充满摄影机隐喻的影片,撇开性与暴力的故事表层,它体现了电影摄制的侵略性,对电影本体的反思使其超越了时代。

【持摄影机的人】
《偷窥狂》的主人公马克•刘易斯是一位电影制片厂的调焦员,工作任务是在片场调整摄影机,此外他还有份给杂货店拍艳照的私活。马克总是随身携带16 毫米摄影机和三脚架,文质彬彬又心事重重地窥视记录,对外宣称要拍纪录片的他每晚都会在自己的暗房工作室中看拍摄素材来消磨时间,而拍下的内容则大部分围绕着凶杀。这位摄影发烧友集慕残、跟踪、偷窥和施虐于一身,却又是自己父亲用同样方式折磨过的可怜人:他从小就被研究儿童恐惧心理的科学家父亲全天候惊吓,父亲会观察拍下他的反应,再自己反复观看影带。这种“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反向形成使摄影机被赋予武器的含义,篡夺迫害者的控制权是马克与父亲阴影对抗的唯一途径;对躲在镜头后面安全感的依赖和恐惧背后的惩罚补偿心理则诱他以摄影机为凶器犯罪。他迫使别人忍受窥淫癖式的凝视,或屈从虐待狂式的暴力,象征阉割焦虑的弱势女性就成了他这两方面的下手对象。

鲍威尔从来没有想过让主角演得更像杀人犯,而是希望通过他的表演唤起观众对这位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变态杀手”的同情。因此,他放弃了包括劳伦斯•哈维和德克•博加德等有名的演员,最后选定了曾在《茜茜公主》里饰演皇帝弗兰茨的卡尔•波埃姆。这位奥地利演员讲英语带口音,正像影片中的马克缺乏自信般犹豫怯懦;而且导演考虑到他是一位著名交响乐指挥家的儿子,可能与影片互文式地也体会过父亲的专横。害羞柔弱又冷酷邪恶,卡尔的细腻表演启发导演进一步挖掘影片本质,更加细致而深刻地剖析一个连环杀手的心理状态。

如果说杀人狂的故事灵感受到弗里茨•朗《M 就是凶手》的启发,那么男主角马克的居住关系设置则是希区柯克1927 年的《房客》之反向:《房客》中住二楼的租户被怀疑是连环杀手,他与房东之女相爱继而洗脱嫌疑;而《偷窥狂》里可怕的罪犯是房东马克,他主要来往的房客是楼下的一对母女,与马克及其去世却又因影响余波而在场的父亲形成对立。女儿海伦在图书馆童书区工作,性格活泼开朗不设防,凭真诚逐渐成为马克的朋友,她的爱意甚至让马克想尝试摆脱自己病态的窥视记录的欲望(虽然最后以自戕告终);海伦母亲则被巧妙设置为盲人,她靠直觉判断人性:“我不相信走路不声不响的人”。虽然与拥有“电影眼睛”的马克处于观看权力的两极,她的匮乏却并未使其处于劣势,多次直戳要害可谓眼盲心不盲——“我每晚都拜访这个房间,瞎子总是拜访他们头上的房间。马克,我在寻找什么?”

对影片部分片段进行分析,我们就能看出导演是如何表现摄影机之于男主角的重要性的——摄影机是他的眼睛、阳具、镜子和武器,甚至是他的情人和他自己。马克对此的痴迷程度简直应了那句“摄影的境界,你们这些玩器材的永远不懂。”


1. 影片开场是主角马克的眼睛大特写,揭示这是一部关于观看的影片。


2. 马克游荡在夜晚空寂的街道,他把手持摄影机藏匿怀中,边偷拍边接近站街女,上演一场“买春拍人”。


3. 以马克的摄影机取景框作为拍摄视点(此视点在影片中反复出现,形成马克要拍的纪录片片段),站街女凝视着橱窗里塑料女模特的裸露身体零件(表示暴露癖),而她也正在被马克亦即观众窥视;被肢解的模特预示着这个妓女即将被杀的悲惨命运。


4. 进入房间后,妓女边脱衣边露出疑惑但还算镇定的表情,马克做出某动作后取景框剧烈晃动,随之有光斑映在妓女脸上,她露出惊恐表情并发出尖叫。马克做了什么?光斑是什么?男主角在摄影机背后的动作成为最大悬念,在影片伊始就勾起观众好奇。在随后马克给海伦展示自己小时候的家庭录影带时,睡梦中的小马克脸上再次出现相同光斑,此疑点直到影片结尾才被解开。


5. 马克去自己的作案现场拍摄警方侦查过程,导演在马克本人、取景框和现场之间不断切换。一位警察看到他手持摄影机上来询问马克来自哪家报社,回答:《观察家报》。可见马克对自己的定位——不是偷窥狂而是观察家。有趣的现实是《偷窥狂》上映后,批评狂潮中表现最积极的就是《观察家报》的卡洛琳•勒琼,她是英国有名的女评论家,其文章在评论界一般起着主导作用。她在《观察家报》上毫不留情地直接宣判了导演和电影的死刑:“这是我看到的最恶心的电影了。”


6. 马克在家中暗室观看自己拍摄的影片,可以看到导演椅上写着他自己的名字,后来在片场他曾对同事说起自己想当导演拍纪录片的事。


7. 马克强烈地认同于摄影机:在拍摄艳照时,倚墙而立的女郎手指不自觉地敲动,马克则在相机前模仿她的动作。与之类似,当海伦收到马克送的生日礼物——蜻蜓胸针,她犹豫着要把胸针戴在肩上还是胸口时,马克的手抚摸身体上相同的部位,似乎他就是摄影机在记录着眼前所见。


8. 马克为海伦展示了父亲拍摄的无隐私的童年。其中此镜头值得玩味:小马克爬上高墙兴奋地观望,而他正在偷窥的是一对长椅上拥吻的情侣。他的偷窥行为被父亲记录,海伦及观众则在此时观看,形成一个多层窥视。


9. 海伦饶有兴味地观看,观众则凝视着她的反应来判断其所见内容。此场景打光极具表现主义色彩:过生日的海伦身着橘色礼裙,处在红色暖光中;摆弄放映机的马克则处于蓝灰冷调阴影中,色温正表明两人的性格和处境——前者热情却身处危险,后者冷血又掌握局面。随后马克来到刚才导演拍摄海伦观影表情的位置,想要拍她却遭到强烈拒绝,他失落地抚摸摄影机,仿佛求爱不得者的空虚自慰,而这一切都被导演记录下来。


10. 家庭录影带中,丧母的小马克得到了摄影机作为礼物,他好奇地摆弄并把镜头对准观众(实际上是对准正在拍他的父亲),带有仇恨色彩的摄影机在此处具有枪械的意味,对拍仿佛持枪对决。海伦强烈要求马克停止放映,因其体现了摄制过程的侵略冒犯,即使隔着一层银幕,不想被拍的人也正在经受视觉强奸。此处的选角也成为观众对影片的攻击把柄:导演鲍威尔让自己9 岁的儿子出演小马克,自己则以痴迷于“窥探恐惧”的父亲出镜。评论界拿导演的道德问题作靶子再容易不过:不仅让别人去演,还要自己现身说法,居心叵测昭然若揭。


11. 在片场与替身女演员的对拍也是同样道理:你拍我拍你,导演拍一切。对于窥视癖来说,看本身就是快感之源,被看也是一种快感。弗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把窥视欲和作为客体的他人联系起来,使他们从属于一种控制性和好奇的凝视之下。所以即使是对拍仍然有观看权力的势差,而马克明显占据优势。


12. 马克对摄影机的认同还体现在两者的不可分割。当警察去片场调查谋杀案时,边询问他边查看摄影机,他的手和眼睛烦躁不安地反映着警察的动作,急于拿回摄影机。当他收好机器时,终于又露出了心满意足的神秘微笑。


13. 在马克与海伦情谊渐深出门约会的路上,被要求别带摄影机的他本来是轻松愉快的,可他看到阴影处接吻的男女还是下意识地摸肩想要拍摄,仿佛摄影机是他的幻肢;从窗口看到光腿女人穿高跟鞋这一具有色情意味的场景时,他也是因无法摄录忿忿而去。偷窥狂(peeping tom) 更学术的说法是窥淫癖(scopophilia),指喜欢通过窥探别人来获得性愉悦。而对于马克来说仅仅是自己眼见是不够的,他要的是拍摄记录再进行不在场的观看回味。摄影机就像他的阳具,一旦缺失匮乏就会引起他的阉割焦虑。


14. 约会结束后海伦把玩摄影机,对准自己时被马克夺下:“我永远不会用摄影机拍你。”马克的承诺意味着他不想让海伦陷入自己的摄杀危险中,同时也不想让海伦成为他色情凝视的对象。海伦轻吻马克,他被动接受没有回应,却在她离开后转而热吻自己的摄影机镜头。海伦的眼睛是属于她的“摄影机”,马克对此没有掌控权,只有自己的机器才可以完全被控制,这样他才能笃定地表达深情。

【恐惧吞噬灵魂】
除了影片开场用马克的主观视点进行“买春拍人”之外,以客观视角展现他亮出自己的凶器(摄影机三脚架里隐藏的刺刀)施暴的场景在影片中出现了三段。办案的警察疑惑从未见过受害者脸上如此惊恐的表情,以及那块诡异的光斑究竟何物,随着剧情展开都逐渐露出水面:原来马克杀人时会在摄影机前放置一块镜子(光斑是反光形成的,就像拍摄时的正面打光),受害者既是拍摄的客体也是观看的主体,镜像设计颇似今日打开前置摄像头的感觉。马克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她们看到刺刀,摸着喉咙,知道我要杀她们。我让她们看着自己死,在镜中看到自己的恐惧。如果死亡有张面孔,她也可看到。”看着镜中自己惊悚变形的脸走向死亡的人,会更加直接激烈地感受恐怖。“你知道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什么吗?是恐惧本身。”

马克在凶杀发生后的片场碰到了警方带来的精神分析学家,想为了海伦治疗自己的窥视症而上前搭讪,原来精神分析学家是他父亲的学生,马克询问窥视症原因未果离开后精神分析学家喃喃说:“他有着和他父亲一样的眼睛。”家族继承的确如此,马克和他的父亲都是热衷窥视恐惧的持摄影机的人,马克的辣手摧花就正是父亲虐待拍摄自己的翻盘重演。如果说摄影机是马克的阳具,那么从未有实质的性犯罪的马克本身则被塑造成“性无能”的厌女形象。他被强势父亲压制的童年使其具有隐晦的恋父情结,他极度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和认可而非只作为一个冰冷的实验观察对象。影片结尾马克在罪行败露、警察抓捕前,用谋杀女性的手法自我毁灭,行尸走肉般生活的他释然地表示自己为这一天等待许久,兴奋说罢“我很高兴自己害怕”便迎接了死亡。此刻他又回到了童年,前置的镜子则让他占据了父亲曾经的视角。影片黑屏后录音带继续播放,那是马克小时候与父亲的对话,稚嫩的声音令人为这出家庭教育导致的人性悲剧叹惋——“别孩子气,没什么好怕的!”“晚安,爸爸。请握着我的手。”


15. 马克答应制片厂的一位替身女演员为她拍片。在空旷的摄影棚,女演员外放音乐愉快地跳舞热身,而马克有条不紊地布置着他的凶杀现场。马克绝对强势地要求她站在镜头后表现出受惊吓的表情(这正是导演的工作过程)。情绪仍然放松的女人请马克指导表演时,他在片中第一次正面亮出他的三脚架刺刀,然而镜子的放置故意隐去在银幕边缘,保持住悬念。这位女演员正是鲍威尔代表作《红菱艳》中观众喜爱的芭蕾舞神莫伊拉•希勒。评论界一致认为导演试图毁掉莫伊拉•希勒在他们心中的形象,鲍威尔罪责难逃。


16. 马克把女演员尸体藏在剧组道具蓝箱子中,此前的拍摄女主角总是无法演好受惊晕倒的戏份,这个场景需要打开箱子,知晓真相的马克暗中偷拍她的反应。果不其然,导演抱怨她在“不该晕厥的地方晕倒了”。而马克不需要杀她就拍到了恐惧表情。


17. 从不锁门的马克在暗房中发现了海伦的眼盲母亲,她一直怀疑马克行为不轨。在之前与女儿的对话中她就曾说过自己的脖颈能感受到马克的靠近,因为一阵寒意袭来。盲母和马克一起站在他之前拍的杀人短片前,马克想要刺杀她却瘫软下来(因她无法看到自己的恐惧表情,不能完成整个刺激过程),最后他承诺不伤害海伦。值得玩味的是,盲母的手杖底部也有个尖刺,正如马克脚架上的刺刀,尖锐物是权力的象征,不同的是前者是用来自卫的武器。


18. 在影片结尾,海伦来找马克想商量为自己写的童书《魔法相机》拍照做插图的事。海伦无意中碰到开关开始放映,观众不知道所映具体内容,却能窥视她看片的反应:她惊恐逃离却又忍不住好奇地观看,正如我们睁大双眼。随后马克出现,光斑的秘密在此揭晓,原来是致使面部变形的凹面镜,这个畸形镜头伴随着尖利刺耳的音效成为全片的惊悚高潮。他向海伦解释行凶过程却无法对她下手,而后在警察到来前自杀,还控制照相机渐次拍下自己的死亡过程。马克的自毁成为其纪录片最后一段素材,影片收束在《魔法相机》书稿扉页的特写,那是海伦的题字——“一部需要关怀的魔法相机”。


(原文刊载于《电影世界》杂志2017年1月刊,请勿转载)

 5 ) 这是一部轻松愉悦的惊悚片——1960挖坟之旅

关键是1960年

我完全从电影技法的角度看这部电影。

镜头简洁、丰富,画面色彩主题统一,色泽简约、斑斓、鲜润,配乐出色。人物动作风格也统一到了一起。

内容温婉,有教养。

这是一个轻松愉悦的惊悚片,不得不再次感叹:现在的电影真他妈操蛋,没长进!

关键是1960年

我完全从电影技法的角度看这部电影。

镜头简洁、丰富,画面色彩主题统一,色泽简约、斑斓、鲜润,配乐出色。人物动作风格也统一到了一起。

内容温婉,有教养。

这是一个轻松愉悦的惊悚片,不得不再次感叹:现在的电影真他妈操蛋,没长进!

关键是1960年

我完全从电影技法的角度看这部电影。

镜头简洁、丰富,画面色彩主题统一,色泽简约、斑斓、鲜润,配乐出色。人物动作风格也统一到了一起。

内容温婉,有教养。

这是一个轻松愉悦的惊悚片,不得不再次感叹:现在的电影真他妈操蛋,没长进!

 6 ) 活在父辈压力下的偷窥狂

该片同希胖的惊魂记同一年上映,两部电影都有对变态杀手是如何形成做了简要的描述,惊魂记的杀手是源自母亲从小所传导的强压有关,还有对母亲的恨与爱(有一定的恋母情结)以及对自我性别的认知障碍所形成。偷窥狂的mark是源自从小恐惧对其的影响和父亲为自己的研究对mark童年的私人空间进行侵犯,童年阴影是mark成为杀手和精神分裂的主要原因。录下受害者的死亡录像,确切说是记录恐惧,收集自己成瘾的东西。就像有些变态杀手会收集女性的高跟鞋,因为他有可能在家里就会穿上女装模仿女性且内心就是女性,亦或者是对性欲的满足。偷窥狂在杀手形成过程的细节上做的很简练到位,但在心中它还是与希胖的惊魂记还是要逊色一点,因为希胖对于影片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要做好,他知道如何控制观众的注意力还有恐惧,而且影片结构和拍摄的创新(浴室抹杀的剪辑和凶手身份的揭露),演员表演也极其到位。而偷窥狂我认为都是崩在表演上,厉害的摄影和剪辑是与该片演员的演技是没有化学反应的,我猜这可能就是1960为什么偷窥狂遇见惊魂记会扑街的原因吧。

 短评

男主(由指挥家伯姆的儿子扮演)对摄影机有一种官能的迷恋,随时用取景器观看,会亲吻和抚摸机器,甚至脚架会象征性地勃起(桑塔格眼光真毒),整部电影流露出浓烈的精神分析意味,男主的内外两套居所,像是两种自我/界,摄影可不就是将实在转译为象征么,创伤和礼物,都来自父权子受(盗梦特攻队应该致敬了这段),在这个链条里由官能移“情”到机能(对焦-瞄准-cut),即便不被成人之爱闯入(另一种窥探),它也面临欲壑难填的困境。这个阴暗的故事,捅破的是观众与导演的共谋,因为观看直接变为犯罪的动力,安东尼奥尼和杨德昌后来对拍摄都有精彩的发挥,拍摄伦理也愈发成为影像焦点,本片某种程度上败在时代错位,高饱和的特艺色彩,大量棚内布光场景,甚至让希勒梦回《红菱艳》跳了段舞,这些都削弱了叙事的现实性,观众知道这只是电影。

5分钟前
  • censored dump
  • 推荐

影片中的摄影机被赋予了武器含义,这是他与父亲阴影抗争的唯一途径,而总是穿戴整齐的形象暗示着他的自我保护。本片没有为了悬念而用受害者的视角,而是从凶手的背后让我们参与偷窥。凶杀和重要的场面被导演用留白的方式带过,观众也产生更大的偷窥欲望,我们即是Mark,我们不也在某种程度扭曲吗?

7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2021.3.6.美琪 2K修复版重温】一部曾被严重低估的经典。①关于看与被看、窥视癖、施虐癖与电影机制的杰作,不断在银幕内外构成多重窥视(窥视的套层),又是首部频繁运用主观镜头呈现杀手视角的电影,逼迫观众反思自身的窥淫心理,导演自己出演父亲、让儿子出演童年马克亦透现出自我揭露的勇气。②对后世各种杀人狂电影及反思探讨暴力影像的佳片(如[死亡论文])影响深远,摄影机成为攻击性武器,对小马克的持续拍摄袭击与狗仔队无孔不入杀死私人个体的行为异曲同工,也是技术理性威压的极端。③首部彩色杀人狂电影,既有表现主义明暗光影,又有成为母题的鲜艳色彩轮换,一如摄影棚彩灯、片中片里的多彩箱子、女主更换的衣服与暗房内的红蓝对峙。④对表演(虚假与真实)的探讨是另一元电影维度。⑤摄影机成为性器、情人与衣服。(9.0/10)

1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看着镜子中自己极其恐惧的脸的人,比窥视者更直接更激烈地面对死亡的面孔并且无法隐藏自己

15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钢琴配乐竟然能到这种程度

20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①摄影机对马克不但是记录影像的工具,同时也是杀人的武器②海伦母亲凭着出色的听力与直觉直指马克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最大保护③自我毁灭,自我释放,儿童时期的心理创伤大概率会扭曲一个人的性格

21分钟前
  • 红袍修罗
  • 推荐

童年阴影,又是童年阴影,总是童年阴影,老是童年阴影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导演的思想和技法超前且独具才华,可叹生不逢时,竟因为这部佳片而臭名昭著。气氛超赞,男主的表演也很带感,却却诺诺又温柔邪恶。原来跳舞妹子竟是红菱艳!/1.摄影机镜头2.开场酷炫!第一主观视点转为观看视点3.心理阴影4.伟大的人常常感到孤独5.偷拍惊吓反应6.盲人看透一切7.时间8.我很害怕我很开心

25分钟前
  • 穆如初
  • 推荐

这片60年代粗糙的质感反而让人有感觉,再加上独居男人病态的气场和稍显单薄的童年影像的心理因素。片中出现的morbid urge to gaze,voyeurism,scoptophilia,Peeping Tom都指向窥阴,明显与电影主题很不符。令爱这片的人多少也有窥视的癖,哈哈

27分钟前
  • 阿廖沙
  • 推荐

开头观众被置于一种绝对的主观体验,看到的只是表面,而随着情节发展“被隐藏的”内涵才渐渐显现,于是剧情内的偷窥和屏幕外的偷窥形成多重嵌套,而电影作为一种窥视载体其镜头的被迷恋属性也重新被审视。《偷窥狂》和《惊魂记》一个同样牛逼之处在于几乎没有直接暴力场景和血腥画面却令人战栗不已,同样没有大尺度裸露镜头情色感却处处弥漫。

29分钟前
  • 🌵🌵
  • 推荐

这部导致迈克尔·鲍威尔中断导演生涯(因舆论被迫离开英国)的话题之作,上映的时候遭遇了口诛笔伐,但今天看来,这无疑是一部杰作!除了是一部心理惊悚片,这还是一部富有隐喻的影片——电影,也许源于人类偷窥的欲望。

31分钟前
  • Clyde
  • 力荐

导演竟然选饰演奥匈帝国皇帝弗兰茨.约瑟夫(茜茜公主的丈夫)而成名的Böhm来塑造一个结合了有着受虐童年的变态性癖杀手,实在太屌了!而且还成功将恋物癖、恋残癖、施虐狂、偷窥狂、跟踪狂这些被当今cult片大肆使用的变态杀手标签糅合进了这个角色,太TM前卫了!

33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推荐

你知道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吗?那就是恐惧本身。

34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推荐

很明显把摄影机比喻成阳具的延伸是不准确的 因为摄影机只是视觉欲望的延伸 它还需要体感欲望的综合 这就是马克所设计的究极装置 三脚架的一条腿被设计成尖刺 当他行凶时将这根腿掰起来 就是人的勃起 刺入女性身体(通常是喉咙) 也就是插入了 这一装置还配备了一个反射的镜子 所以极致的恐惧就是极大的快感 对凶手对受害者都一样 说的更直白些 奸杀狂的最高乐趣就是对自我的奸杀

36分钟前
  • 灰狼
  • 推荐

同样是童年阴影,相比《惊魂记》的巨大成功,这部同样精彩的《偷窥狂》却经历了许多年才获得它应得的评价。当然个人觉得惊魂记在悬念保留和角色塑造方面更胜一筹,但这部真的不容错过,游走在对性欲和恐惧之间的执着让主角的心理无法被完全看透,把悬念持续到最后一秒

40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超越时代的伟大作品,对恐惧和欲望的具象化展现极其深刻,个人认为甚至超过《惊魂记》。唯一的错是生不逢时,当时保守的英国人无法接受,甚至影响到了导演和男主的生涯。A man with a moving camera, 当摄影机成为了他的阳具,他的生命便成为了一场巨大的观察。

43分钟前
  • Singin'in rain
  • 力荐

电影中的人用镜头偷窥他者,电影外的人何尝不是在进行一场偷窥?可以看成对电影的一种反思,即在记录的行进中,如何把握真实与虚幻之间的界限,到底何种表现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接近真实,或者是观者所能接受的真实。电影艺术对观众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他需要自我的内省与反思,以及内在的价值考量。

45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偷窥狂》堪称偷窥电影/变态杀手电影中的经典之作,此片是第一部采用特艺色彩技术拍摄的惊悚片,在主题和内涵上则前卫地对虐童、性、暴力、偷窥欲望等内容进行直接表达。此片曾在当年引起轩然大波,导演迈克尔·鲍威尔不得不离开英国,直到六十年代末因受新好莱坞运动推崇才重返影坛。

49分钟前
  • stknight
  • 推荐

摄影机不仅是视觉器官的延展,更是暴力与性意识的外化,通过精神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在影片中如何从观看—被观看的权力话语转化为菲勒斯的替代物,每个摄影师都会有暗色的密室,那里是无意识中最为淫秽的Obsession之入口。开场长镜,通过机械之眼展现的“第一人称”,它试图模仿粗糙的偷拍影像,正如同摄影机模仿了眼睛的观看;但是,在那条黑暗的街上永远我们无法看到任何属于摄影的东西,制片厂黄金时代的棚拍总是带有近乎表现主义的精致,如同取景器的黑色十字准线注定了它无法变成肉身器官。另一方面,《偷》展现了一种超前的网络意识,“第一人称”与“偷窥视角”如今已然近乎成为了网络空间中电子游戏与色情录像的标配,当我们尝试去“构建”临场感,模拟“偷窥”时,实际上恰好证明了色情或我们至少有一方不在场。

50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摄影机窥人和童年被拍摄的双重意义,马克的暴力其实是一种对躲在镜头后面的安全感的依赖。片子的视角非常多元,打光也很有意思。典型的老派惊悚片,况且还是英国的。三星半。

54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