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厅1972

HD中字

主演:丽莎·明奈利,麦克尔·约克,赫尔穆特·格里姆,乔尔·格雷,弗里茨·维伯,马里莎·贝伦森,伊丽莎白·诺伊曼-菲特尔,海伦·维塔,西格丽德·冯·里希特霍芬,格尔德·费斯佩曼,劳夫·沃尔特,Estrongo Nachama,凯瑟琳·多比,Pierre Franckh,Ellen Umlauf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歌厅1972 剧照 NO.1歌厅1972 剧照 NO.2歌厅1972 剧照 NO.3歌厅1972 剧照 NO.4歌厅1972 剧照 NO.5歌厅1972 剧照 NO.6歌厅1972 剧照 NO.13歌厅1972 剧照 NO.14歌厅1972 剧照 NO.15歌厅1972 剧照 NO.16歌厅1972 剧照 NO.17歌厅1972 剧照 NO.18歌厅1972 剧照 NO.19歌厅1972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歌厅1972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柏林,纳粹势力正在兴起。美国女艺人Sally(丽莎·明奈利 Liza Minnelli 饰)是一家俱乐部的舞女,非常受欢迎。刚刚来到柏林的英国男教师Brian Roberts(麦克尔·约克 Michael York 饰)碰巧成了Sally的室友,他 以教英语来养活自己。Sally诱惑Brian没有成功,于是怀疑他是个男同性恋者。Sally和她的一个朋友Max(赫尔穆特·格里姆 Helmut Griem饰)发生了关系,后来她发现,Robert也和Max发生过关系。另一边,一个犹太人Fritz爱上了Robert学生Natalia,一个有钱的犹太小姐。为了和Natalia在一起,他从一个基督教徒转变成犹太教徒。Sally怀孕了,但她却不知道孩子是Robert还是Max的。纳粹在德国的势力越来越盛,Robert决定带Sally回英国.....  本片被提名1973年奥斯卡十项大奖,最终赢得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八项。信约:动荡的年代拉斯维加斯 第一季如眠国度铁三角神笔马娘紧急时刻无足轻重VOICE 110紧急指令室虎兄豹弟星愿2023去他的爱 팽地平线系列:口服避孕药究竟有多安全危险元素阴阳镇怪谈离婚官司女兵圆舞曲我们的英摇时光起点月光诗篇跨时代战书2023圣女魔咒第四季芭萨提的颜色夏日示爱魔童村魅力游戏第四季侠义神捕之请君入瓮探索频道:生命的速度太阳幻影苦役列车衣橱地狱男爵:血皇后崛起(国语版)理发师的情人公主驾到2019鸡皮疙瘩谁与争峰2023深宅未醒福建少林拳原梦穿越我的童年美味2023冬日篇超时空罗曼史牧师神探 第八季

 长篇影评

 1 ) Born in cabaret (剧透慎点)

【歌厅】Cabaret

导演:鲍勃·福斯 Bob Fosse

文:XXX十一

2003年【芝加哥】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实属不易,也让编剧之一的鲍勃·福斯在去世15年后,终于圆了染指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梦。然而鲜有人知,早在1973年的第45届奥斯卡上,鲍勃·福斯指导的歌舞剧【歌厅】就一举拿下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男配角在内的八项大奖。虽然在最佳影片的角逐上惜败给大名鼎鼎的【教父】,但八项大奖对上【教父】的三项,孰优孰劣影迷自有定夺,至少【歌厅】在当年配得上“无冕之王”的称号。无独有偶,依靠【歌厅】拿到最佳女主角的丽莎·明奈利,她的母亲正是曾主演另一部歌舞经典【绿野仙踪】的朱迪·嘉兰。

纵然歌舞片的主题五花八门,却往往逃不过肉身和情欲的魔咒。【歌厅】的背景是1930年代初的德国,希特勒刚刚上台,纳粹极权主义开始掌控国家。政治的阴霾愈发凸显,而纸醉金迷的首都柏林却还偏安一隅。某歌厅里,明眸皓齿的舞女莎莉(丽莎·明奈利饰)渴望成为大明星,偶遇从英国来的正经教师布莱恩(迈克尔·约克饰),两人一不小心就住在了同一片屋檐下。作为一名舞女,清纯和银荡的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对布莱恩心生好感的莎莉立刻展开了色诱攻势。湿身、浴衣、胸袭全都用尽,布莱恩却始终不为所动。看到此处或许你会心头一紧,稍安勿躁,时候未到。随着女主对高帅富麦克斯(赫尔穆特·格里姆饰)一见倾心,一女配二男、土豪加瘪三的三角关系格局基本形成,故事就此进入正文。

他们开始一起出游、狂欢,酒醉后的三人拥在一起跳舞,莎莉满怀期待地望着可以帮助自己实现明星梦的麦克斯,后者则报以柔情中带点玩味的回望,布莱恩迷惘而忧愁的眼光在二人身上来回游荡。彼此的眼神交代了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也隐隐为故事的走向埋下了伏笔。莎莉太想当明星了,麦克斯却只是单纯的想驯服她,而布莱恩根本不清楚自己究竟爱谁。在桥下,两人借着火车轰隆声大叫发泄;在汽车后座,女主在两个男人的肩膀之间徘徊,意喻着梦想和爱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纠结。三人的关系看似平淡美好,实则暗流涌动。

三角恋很快告一段落,莎莉怀孕了。没人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出于责任感,布莱恩决定和她一起抚养这个孩子,两人的甜蜜似乎要尘埃落定。但此时,政治带给社会的动荡日益加深,三人在野炊时,碰到民众自发合唱纳粹歌曲《Tomorrow Belongs To Me》,让三人不寒而栗。厌恶纳粹的布莱恩想要带莎莉回国,但明星梦让莎莉拒绝了他。

肚中的孩子终究还是被打掉了,莎莉在车站和布莱恩告别,继续在歌厅歌唱。而她在分别时背对布莱恩,随手一挥就不再回头的动作,也被后世的许多电影一再致敬。此时无声胜有声,莎莉成为难以超越的经典。莎莉的爱是纯粹的,容不得半点杂质。

当然,导演也没忘记对纳粹的讽刺。电影另外一条支线,布莱恩的朋友福瑞兹爱上了他的学生娜塔莉亚,一个富有的犹太姑娘。在纳粹当道的社会环境下,犹太人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人人都避而远之。福瑞兹却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并最终和娜塔莉亚修成正果,还是表达了【歌厅】政治正确的立场。

说到歌舞片,就不得不说电影里的歌舞场面。与一般歌舞片一言不合就唱起来的形式不同,【歌厅】里的歌舞是与对应剧情平行穿插的,就算从剧中剥离,也丝毫不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但它将男女主角的内心独白唱跳了出来。乔尔·格雷扮演的歌厅领唱在片中一共出现了13次,却并没有同剧情的发展产生直接关系。由他领唱和领舞的十场精彩歌舞演出,穿插体现了男女主角的经历和心情,可以说是【歌厅】拿下八项奥斯卡大奖的点睛之笔。他白面、背头、燕尾服的造型,看似夸张滑稽,实则醒目而有张力; 他的表演动作夸张、表情到位,再加上一干专业的女舞蹈演员,着着短裙黑丝嬉笑怒骂,极尽粗俗却又有趣之至,视觉上的冲击力和现场歌舞别无二致,这个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实在是实至名归。

相比起来,莎莉虽然在歌舞上稍逊一筹,但她在台上的表演更具灵魂,几段内心独白的目的性尤为明显。在面对是选择土豪麦克斯还是真爱布莱恩的两难局面时,就有一处“金钱!金钱!”表达纠结。尤其最后“欢迎来到大酒店”这一出,“生活就是一座歌厅”这句一唱出口,我们瞬间就能明白她的选择。

莎莉想要的是真正的爱情,但布莱恩给他的,更多的是同情与责任。在歌厅低俗露骨的表演,反而更让她向往纯粹。他走了,她留下,虽然他们允诺还会再见,但歌厅才是她的来处和归处。

影片以歌厅领唱的表演开始,又以他的演出结束。虽然并未直接告诉观众故事人物的结局,但在最后一个镜头里,镜面反射出的纳粹军官映像, 留下了悲剧的想象。

没人能知道明天是好是坏,把握好今天的梦想与爱情,坚守一点纯粹,结局并不重要,人生就是一座歌厅。


(写于2013年10月)

 2 ) 电驴下载

喜欢慢慢拖的人,喜爱jazz和歌舞电影的人适用。
      
                 ed2k://|file|Cabaret%20Liza%20Mannelli%20tjw.avi|1467983872|25FA8


++++++++C502DDF66ECCD0D2DADA8EF1F31|/ (手动去除+号)

(AVI格式,1.36G,无字幕)

 3 ) 短评写不下想多些一些

1.男孩高歌那一场戏简直绝了,镜头运用出神入化,从男孩的头部开始下移,纳粹的标识赫然揭露,接着横移展示在场的观众,伴随着从清扬的歌声到令人毛骨悚然的纳粹激昂高歌的转变,在场的观众开始狂热。

2.歌厅链接起来的两条线并进,并利用舞台的歌舞表演恰如其分的表达。

3.故事以德国纳粹像癌细胞一样开始扩散的背景。

费利兹与兰道尔的戏剧化的爱情线。

“all is equal fire… equal passion in me.”

“I did think it was the money,at first.But not now.Now I know you love me.I know you are an honest man who would never lie to me.”

“I’m a jaw.”

“I’m a jaw.”

布莱恩与莎莉纠缠不清的爱与距离.

香烟,伟大的堕落套路;地铁下的尖叫;萨莉对不为所动的布莱恩的诱惑,得知布莱恩三次与女人的不愉快经验;萨莉因父亲简短的信不愉快后的脆弱。

“The poor man,he tries to love mePerhaps he even thinks he does… but the real truth is that he just does’s care.”

“Maybe I am just nothing.Nothing.”

三人的游戏实际上只是一个人的游戏。

萨莉了解她自己吗?

一个诡异的想象画面极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她选择了不让baby出生。因为… 她不会真的为爱所牺牲。她想象不到。

To me and the baby… 那儿其实就已经预示了布莱恩与萨莉的结局。

纳粹隐线的暗涌,歌舞片已不再是才子佳人式的浪漫童话。

它一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4 ) 纸醉金迷里的百态人生

From 公众号 Music Fans

但凡与风月场所扯上那么点关系的文艺作品,大多都离不开对当时社会某种意味深长的驳斥和批判。

《卡巴莱》便是这么一部将背景完全铺陈在灯红酒绿中的音乐剧。此剧英文名为Caberat,不止具有“歌厅”之意,还是一种融合音乐、舞蹈和表演的娱乐形式。卡巴莱这种演出是连续性的,通常在餐厅、酒馆、夜总会等地上演,风格艳丽炫目,欢乐盛大。如剧名暗示的一样,本剧中的许多曲目都是这种典型的卡巴莱风格,然而剧中讲述的故事,却映射着藏在这极致的歌舞升平之下,锋利而冷酷的现实社会。

百老汇话剧《我是一个相机》(1951年)

《卡巴莱》改编自约翰•范•德鲁顿1951年的话剧《我是一个相机》,由弗里德·埃布(Fred Ebb)作词,约翰·坎德(John Kander)作曲,于1966年11月在纽约百老汇首演。

百老汇音乐剧《卡巴莱》1966年OBC海报

法西斯掌权前夜的柏林繁华开放又暗流涌动的社会现状通过故事的推进层层展现在观众眼前:纳粹在德国正初步兴起,而柏林依旧沉浸在一片纸醉金迷之中。歌舞女郎莎莉•鲍尔斯与美国小说作家克利夫·布莱特肖的恋情是故事主线,而克里夫的房东施耐德小姐和她的追求者舒尔茨先生(一位卖水果的犹太老头)之间注定要失败的爱情则是另一条故事线索。

1998 Kennedy Center Honors表演:Wilkommen

Alan Cumming & Joel Grey as Emcee

(Joel Grey是1966年OBC和1972年电影版中Emcee扮演者)

而在身处其中,见证着所有悲欢离合的则是夜总会的主持“Emcee”。作为剧中男一,Emcee一直以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孤立于整个故事之外,他不是故事叙述的主体,却是用于体现全剧意旨中心的重要形象。他的曲目虽然看似都是Kit Kat Klub里的卡巴莱表演,并未嵌在故事之中,但却与故事本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开场曲“Willkommen”里,他竭力劝各方来客留下,用尽各种方式推销:

“So- life is disappointing?

Forget it!

There're no troubles here!”

他将口中的Cabaret描绘成一个极乐至美的地方,烦恼灰飞烟灭,只有漂亮姑娘小伙香艳的肉体与肆意言欢的生活。可当困境作为常态,人们只能走进歌厅忘记烦恼时,社会危机已悄然出现。

2014年百老汇复排版中 Alan Cumming as Emcee

尺度极为大胆的“Two Ladies”中,Emcee反反复复强调“两个女人”,但实际上二人只有一个是真正的女性——当时的柏林思想前卫,盛行的同性恋风气在官方的“第147条”的压制下只能被迫掩于地下,表演中处处透露着的放荡情欲才暗示着最真实的现状;之后“Money”的荒诞演绎,揭露的是风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拜金主义。

1998年百老汇复排版中Alan Cumming as Emcee

但如果说前面的曲目反映的问题都只是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语境下的共同弊病, 那么“If You Could See Her”则直接指向了纳粹种族主义的荒谬思想。Emcee牵着的大猩猩被暗喻成了劣等的犹太人,歌词里反复强调的“假如你能用我的双眼看她,你们将会改变对她的看法”正切合了前面房东与水果店老板由于种族原因终究走不到一起的悲剧结局;

作为将全剧推向情绪顶峰的“I Don't CareMuch”不只体现了Sally的绝望心境,并且也是绝大部分底层百姓在面临纳粹即将到来的大范围侵袭时最深刻写照:衣衫单薄、屋顶塌陷,岌岌可危的生活让他们无暇顾及太多曾经拥有的美好。此处骤变的曲风与Emcee换上的闪亮耳坠和礼服,更像是一种对旧日荣华的追悼。直至“Finale”中令人震惊的结局,Emcee这个角色给我们呈现的,超脱了故事本身的维度,但在众多歌曲的演绎中,Emcee这个本应独立于故事的个体,个人特性也在不断展现,最后甚至变成了本剧中,最具有象征性的存在。

//v.qq.com/x/page/m0606fq7hhn.html

“I Don't Care Much” by Alan Cumming(1993伦敦复排版)

Jane Horrocks as Sally,Adam Godley as Cliff

这样的剧作设计,可以说是相当惊艳,而Alan Cumming无疑是能将这个角色诠释得最生动的演员之一:他是1993年伦敦复排版和1998年百老汇复排版中的Emcee, 15年后,又参与了2014年百老汇复排版的演出。外媒有评论他的Emcee“既风骚又咄咄逼人,让人难以想象他是如何把这两种特质完美糅合的”。而15年后,他所呈现的Emcee是一个似乎更加轻佻又更加绝望的角色,以至于最后一幕皮衣褪下只剩囚服时,Cumming脸上的笑容都写着歇斯底里的癫狂。

相较之下,女一号Sally Bowles,作为故事的主要参与者,体现的更多的则是私人化的情感表达。风云际会,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虽被裹挟在历史潮流中但仍心怀梦想,歌舞女郎与旅德小说家相爱但最后又以其重返歌厅作为结束。

2014年百老汇复排版中由Emma Stone饰演Sally

Sally Bowles的悲剧来源于她不断的逃避,而歌厅始终被她当作一个庇护所,当面临她长期难以承受的压力,无论是来自家庭的亦或是社会的,她自然而然地转向自己习惯的环境,继续活在自己的幻梦中。她并不是天真愚蠢的金发娇娃,所有的伤痛和苦难无力倾吐,只能被化作一句故作轻松的“Life is a cabarat”——对于当时的底层民众来说,也许这是唯一慰藉自己的方法。而Cliff和Sally之间难以逾越的阶层与观念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命运走向的全然不同。就像Sally说的:

"Isn't it funny -It always ends this way?

Even when I do finally love someone quite terriblyfor the first time,

butit'sstillnot quiteenough."

2014年百老汇复排版剧照Emma Stone(as Sally)& Bill Heck (as Cliff)

其实细想,Cliff和Sally的爱情,更像是一场短暂的幻梦,美好但注定要分崩离析,Cliff先从梦中惊醒,但Sally依旧沉睡其中佯装不醒,所有与歌厅缔结关系的一切,都是黑暗到来前最后一丝顽强的抵抗。

这段故事如果反应的是末日狂欢,那么另一条故事线中,房东和水果店老板的际遇才是真真实实的纳粹阴云下爱情的悲惨写照:两人兴趣相投,心意相通,连一个菠萝都能燃起爱的火花,婚约都订下最后也只能被硬生生毁掉。在这个故事里,双方人物性格极其相似,隐忍、谨慎,小心翼翼,就连对唱也带着一种克制的情绪,与Cliff和Sally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平凡却更加真实,更加压抑。

2014年百老汇复排版剧照Linda Emond & Danny Burstein

如此一来,《卡巴莱》实际上是个深刻的悲剧,“起起落落落落落落”恐怕是个贴切的形容词,每次看都令人心尖一颤。但好在其中还有绝妙的讽刺和香艳的歌舞段落,揪心的情绪能稍微地被缓解。同样是黑色吊带袜蕾丝短裙,Sally Bowles呈现出的放荡的纯真和芝加哥里的Roxie竟莫名地有些相似。而Sally显然拥有除了美艳外更多的特质:1973年电影版中LisaMinnelli赋予她黑猫一样的诡黠又缱绻,而石头姐用标志性的大白牙咧嘴笑突出了她小兽一样的懵懂和放肆。

1973年电影版莎莉·鲍尔斯的扮演者Liza Minnelli

Sally是令人心碎的,歌厅自身却是纵情享乐的桃色场所。2014年复排版里乐队自成一景,大大的粉红霓虹灯框成方形挂在舞台上方,营造出迷幻的氛围。Emcee小哥烟熏红唇一样不落,双马尾的小姑娘眼神诱惑,场上场下都很暧昧。而这种暧昧感,即使是在剧情急转直下的时候,还没有消失,只是渐渐变得压抑又悲凉,最后Emcee斩钉截铁地说:“We have no troubles here!”随后带着红袖章的纳粹们走上舞台,黑压压的Cabaratdancers站在后面。歌厅的宏大梦幻,在这一刻土崩瓦解。

人们在末日来到之前纸醉金迷的狂欢心态,再回头想想似乎也不无道理:人生就是一场秀。时代早晚都要终结,没有能力反抗的我们,为什么不先享受一番呢?但这一切终究有些不对劲。可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本身试图抛出的可能并不是特定的价值观,而是某个值得深思的哲学命题吧。

 5 ) 电影十分精彩,点评各有千秋

上联:众人点评十分到位

下联:补充论述样样俱全

横批:十分精彩

(必须写够140字才让我发出去,我只能简单说两句,那就是: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爱情看似无处不在,但其实十分可贵。

人们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必须做出各式各样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也引发了电影中主人公们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更进一步点缀了那个纷繁复杂的社会。)

 6 ) 《Cabaret》-----鲍勃·福斯编织的戏梦人生

     鲍勃·福斯虽然只导演过5部电影,但依然不妨碍他跻身为好莱坞最优秀的导演之列,来看看他的成绩吧,《歌厅》荣获1973年奥斯卡8项大奖,鲍勃·福斯更是击败科波拉的《教父》拿下了最佳导演;《浮生若梦》摘下1980年的戛纳金棕榈;《列尼传》、《情难舍》分获戛纳和柏林最佳影片提名,几乎部部经典。
     20世纪30年代,纳粹在德国逐渐兴起,历史大变革前夜的柏林是欧洲乃至整个西方的中心之一,风云际会,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虽被裹挟在历史潮流中但仍心怀梦想,歌舞女郎莎莉梦想成为一个电影明星,并为此结交和逢迎着一切有可能帮助她实现梦想的各类人物,英国来的英文教师布莱恩和莎莉是同一屋檐下的租客,二人渐渐滋生了若有若无的感情,但同为过客似乎两人谁也没将这段感情当真,直到他们俩遇到一位富家公子并展开了一段奇特的“三角恋情”。故事的副线是一位穷困潦倒的浪荡哥儿攀附富家女,本是只为求财的虚情假意最后却假戏真做把自己陷了进去,却也成就了一段真心姻缘,两人犹太身份的遭遇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纳粹势力在德国扩张的阴影。
      动听的歌曲和悦目的舞姿保证了歌舞片这种类型电影极佳的视听效果和娱乐性,难题在于如何将歌舞和剧情进行融合,或更进一步借助歌舞提升主题和电影艺术的表现力,《歌厅》无疑成为了这方面的典范。歌厅作为影片的主题和主要场景是反映那个时代特征的鲜明注脚,各色人群聚集,光怪陆离、醉生梦死。得益于鲍勃·福斯歌舞演员的出身,作为影片重头戏的几场歌舞表演精彩绝伦,酣畅淋漓,给影片增加无限魅力同时又恰到好处地推动着影片情绪的发展。
     开场的“welecome”点明了柏林在这个特定时代的巨大包容性,也赋予了故事无限的可能性;“money,money”是那个时代粗俗而准确的最强音,隐隐暗示了男女主人公貌似美丽实则没有希望的爱情;结尾的“cabaret”则准确的表达了那个时代大部分底层小人物的无奈心声,管它世事如何变幻,人生苦短,我辈只要醉生梦死,爱情,曾经拥有,终不能长久,不如大家一起人生如梦。虽然影片的主旨有虚无主义的嫌疑,但似乎这也是男女主人公唯一合乎实际的结局,如同相识时一样,我们挥一挥手,带走一片相思与哀愁。歌照唱、舞照跳,世界不会因为你我的分别而放慢或加快进化与堕落的节奏。
     和传统的歌舞片制造表面繁荣的欢乐景象不同,《歌厅》将歌舞场面固定在歌厅的场景中,在叙事的过程中将歌舞平行剪辑进来,有种象征蒙太奇的意味,华丽的歌舞,在这部电影里,不再只是点缀,而变得比以往更有意义,是升华了的表意部分,强化了故事中的几个关键点,又不破坏叙事的完整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表达方式只有电影能够实现。这种表现手法在70年代具有极大的开创性,这也许是当年鲍勃·福斯可以再奥斯卡上击败科波拉的《教父》的原因。丽莎·明奈利当年凭本片夺下影后可以说是实至名归。无论是歌舞部分还是正剧部分,她完美的诠释了这个放荡且肤浅的歌女,而配角方面,乔尔·格雷实在是太强悍了,他的表演全部是出现在歌舞桥段,且扮成小丑,自始至终未以真面目示人,但是表现力十分惊人,张力十足,外放戏完全到位,反正在我看来,整部影片表现最抢眼的就是他了,甚至压制了女主角丽莎的发挥,他这个男配的小金人的含金量十足。

 短评

真是不长记性,又去看浓妆艳俗的歌舞。。。不过没想到自己还挺喜欢Liza Minnelli的,还是拿男配那位的妆化得太恶心了

8分钟前
  • RIC
  • 还行

真是人生如酒店啊!舞台效果非常棒,无论是舞蹈、歌曲还是化妆都极有特点,妩媚且靡靡,并对时代做出暗示。舞台上和舞台下分成两部分,却又有意无意的互相影响着,观众席角度的偷窥镜头极有代入感。丽莎·明奈利永远不肯卸掉的浓妆。形象总让我想起《大力水手》的奥列佛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男女主都很可爱,开始以为只是男主被绿了,还很心疼,结果女主居然又被同一个人给绿了,人生真的很无常,在女主怀孕后男主不计前嫌说愿意娶她时真心挺感动,可惜两人三观差距太大,结局还是没能在一起。主线剧情还好,支线有点弱,觉得犹太人那一对可有可无

14分钟前
  • Evil freedom
  • 还行

几乎是1973年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却并不广为人知。末世情调,社会实况和意识形态结合得几乎天衣无缝,歌舞与类型的完美融合。歌舞表演即便放到今天来也依然前卫大胆,虽对于纳粹和现实的描绘只有寥寥几笔,但是足够生动传神,尤其是纳粹青年演唱《tomorrow belongs to me》那段堪称一绝。★★★★☆

16分钟前
  • Q。
  • 推荐

最佳导演科波拉输得不冤。

21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力荐

幻世浮生,歌厅是一个缩影,不仅是醉生梦死的幻乐场也是爱情的滋生地更是历史更迭的见证者,鲍勃福斯的剪辑和给传统无脑歌舞片的拔高实在厉害。超喜欢歌厅那个浓妆艳抹的男主持人,虽然没对纳粹着重笔墨,但是历史的压迫感已经油然而生,多角色对爱的选择和动荡感自然而生。歌厅很好的密闭了一个幻象

22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还行

Life is a cabaret,在最坏的时代来临前,活出最肆意最精彩的人生!电影让人爱不释手,丽莎·明奈利更是令人迷醉!

26分钟前
  • TORO VAN DARKO
  • 力荐

这片是瘾,戒不掉。Nazi的暗线实在是高招!它铺下的那种末世情调给这个故事加上了不少的深度,但最要命的是,通过完美的剪辑,主线的爱情故事、音乐剧片段以及副线居然能够如此熨帖的并存、互推、互相挖掘,这简直是个奇迹!

29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两个侍候一个,钱让世界转动,人生就像歌厅,欢迎下次光临

31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A】鲍勃福斯屌爆了!丽莎明耐丽屌爆了!神作!看的过程中一直在忿忿不平,我操,这么牛逼的片,居然在奥斯卡最佳影片角逐中输掉了?!居然输掉了?!看完后赶紧查了查当年是何方神圣干掉的这牛逼片子,哦,是教父.........

36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它给了我一个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掌权前夜的柏林社会细微而深刻的变化的直观认识。

40分钟前
  • 开开及第
  • 力荐

非歌舞部分的戏剧冲突太平,唱歌和剧情仅靠歌词联系显得彼此分割,男主没有参与任何歌舞环节,化妆浓艳、表情夸张,歌都不好听,舞也局限于一个舞台,没有华丽的剪辑和摄影,全靠音效体验歌舞氛围了,部分歌舞还略显浮夸和聒噪…噢,作为歌舞片,太多低于预期,只能3星啦。敬“伟大的颓废”。

4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这是我很久很久以来看过最好的歌舞片,它不仅仅是一部很先锋的表现2、30年代开放的柏林和那里同志生活的电影,更是通过巧妙的音乐、歌舞描绘了当时的历史图景(故事和歌舞是分开的,并不是那种“说着就唱起来”的歌舞片),我第一次在影院里真切地一直想,快继续唱,不要停,继续唱呀!太喜欢了!

46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歌厅野玫瑰,迷乱三人行,颓浊魏玛风情画,享乐主义的柏林

50分钟前
  • 杂技演员
  • 推荐

她按时计酬出租自己,她死的那天,邻居们都看窃笑,看吧,那是过量的药物和酒精的后果。但当我看到她像个女王般躺在那里。她是我见过最快乐的尸体。

51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浓妆艳抹、光怪陆离的乱世烟云。虽然是歌舞片,但歌舞主要起串场作用,本质上还是传统叙事,倒是摄影超前时代了。朋友比爱人难找,时代比歌厅疯狂,既然注定纳粹要崛起,倒不如在靡靡之音中将魏玛共和国埋葬...

5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山雨欲来之前的靡靡乱世,时代乱云翻滚下一群小人物被裹挟而去的命运,以为这次可以不一样,以为终于可以停止爱的漂泊,Maybe this time唱得沉醉又揪心,她如灵猫般的盈盈泪眼,盛满了自以为降临的幸福天真,爱一个人有罪吗,转身挥手依旧是舞台上明亮的星;歌舞完美融合叙事,剪辑太棒。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饱满浓郁,个人看过的最好看的歌舞片。比神马《雨中曲》、《花都艳舞》、《芝加哥》、《红磨坊》和《歌剧魅影》之流强出三条街

56分钟前
  • Tom Light
  • 力荐

第一部鲍勃·福斯。摄影剪辑登峰造极,迷幻背后自有明晰。你以为生活与政治很割裂,就像你也以为歌舞与现实很割裂,然而一切都不曾割裂,它们或互为表里,或相互侵犯,或共进共退。第89届奥斯卡前夕观第45届奥斯卡上《教父》的最大对手有多牛逼。盛世不再。

1小时前
  • Ocap
  • 力荐

每个英俊小gay的背后都有一个美女毫无指望的爱着他

1小时前
  • no speak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