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之歌

HD

主演:博古斯瓦夫·林达,塔德乌什·罗姆尼斯基,比涅尤·扎塔西奇斯,伯格斯拉娃·帕韦莱茨,马尔泽娜·泰巴拉,亚切克·博尔科夫斯基,亚切克·萨斯-乌赫里诺夫斯基,亚当·费仁希,莫妮卡·戈兹克,齐格蒙特·哈布纳,伊雷娜·比尔斯卡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机遇之歌 剧照 NO.1机遇之歌 剧照 NO.2机遇之歌 剧照 NO.3机遇之歌 剧照 NO.4机遇之歌 剧照 NO.5机遇之歌 剧照 NO.6机遇之歌 剧照 NO.13机遇之歌 剧照 NO.14机遇之歌 剧照 NO.15机遇之歌 剧照 NO.16机遇之歌 剧照 NO.17机遇之歌 剧照 NO.18机遇之歌 剧照 NO.19机遇之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机遇之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80年代的波兰,医学院青年实习生威特克(Boguslaw Linda 饰)急于搭乘火车前往另一个城市。当他赶到车站时,火车已经开动。威特克奋力追赶,命运由此分出三条支流。  第一种命运,他赶上了火车,并在车上认识一名老党员。二人相识相知,老人竟鼓励和引荐威特克入党,成为一名政府工作人员;第二种命运,他因站内警察阻挡错过了火车,因此被投入监狱,狱中他结识一个反党分子,日后更积极参与地下反抗运动;第三种命运,他错过了火车,却巧遇曾经的女同学,两人相恋、结婚,过着似乎美满幸福的生活……  本片荣获1987年波兰电影节最佳男主角(Boguslaw Linda)和银狮奖。超音速特种兵之深入敌后好小子3:苦儿流浪记奇奇怪怪:整容液终极名单洛卡改变世界基因世代凰宅古琴给你一生我的手草原晨曲破晓时分英雄使命新罗曼蒂克夜樱四重奏月之泣L礼香的真实时间会议我控诉2019罗比和托比的奇幻冒险观世音爱恋告急 番外白蛇:情劫忽悠世代热带鱼花开有晴天第一季英雄时代一切或一无所有:007不为人知的故事卫星男孩超级少女 第五季百变智多星零四年夏天天才枪手2020乔迪尔特历险记2篮球之心狂风战神十年带球跑钝感之爱豆蔻年华2013古山子:大东舆地图李润福的日记人人都在谈论杰米2021燃情克利夫兰第六季

 长篇影评

 1 ) 机遇之歌?机遇悲歌

一段令人费解的开头,一个年轻人在怒吼,紧接着片头《机遇之歌》字幕卡结束后,是一段令人悚然的、低机位的与尸体同等高度的固定镜头,再紧接着,画面跳转至一个小男孩,再接着一串主观性的镜头,通过轻微的镜头摇移我们发现并非是单纯的主角的POV,而是一种充满主观性的邀约的错觉,而镜头本身其实是客观的叙述性的,在一定的浸入式效果之下,同时带着间离效果叙述男主角的境遇,而通过一连串令人匪夷所思的对话、音乐的铺陈,我们在影片的第六分钟我们总算了解到,男主是一位医生,父亲去世,而男主角父亲对于男主角影响极大,此时,他需要一个新的环境寻找新的理想。

于是他选择了前往华沙,此时是20世纪80年代的波兰,“运气真好”,他总算及时上车,车上遇到了一位老者,在半胁迫半诱骗之下,他光荣的成为了我们的同志,最终成为了一名官员,就在他遇到危机的时候,影片突然将画面切回了火车站,他又一次回到了火车站,重新成为一名年轻人,这次他没有赶上火车,出于愤怒,他袭击了警察,于是一段新的故事展开,他成为了地下天主教青年运动的积极分子,而在未来遭遇挫折时,叙述再一次闪回到他回到月台奔跑的那一刻,新的故事又一次开始,他回到医学院,迎娶了一位在火车站遇到的女人。

类似的电影有很多,《罗拉快跑》《一个字头的诞生》等,这类式样的电影逐一呈现它的多重的未来,在每一条路径走到结局之后回到分叉点,本片中便是前往华沙的那个车站。而这样的多重未来的选择与策略式呈现是非真实的,人为编排的,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类型的电影呢?

我们有理由认为,人类的观影行为是一种心理学的行为,在观影时的能动反应建立的基础正是心理学,我们用以把握这个世界的过程,我们通过电影感知到的是对于世界的认知而非故事叙述模式,叙事的人为痕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关于这个故事对于理解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的权威性的理解。在理解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倾向扮演着核心角色,是一种“最小偏离原则”,我们对于电影中事物的认知不会偏离我们对于现实中这个元素的呈现的理解,因此在理解一段情节的时候,我们往往会从一个单一事件出发,基于第一印象做出判断,并且尽量拍出其他的可能性以达到我们所希冀的那样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总有人愿意纠结“电影应该怎么拍”“我教这个导演怎么讲故事发展故事”的原因。这都是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观影训练培养出的意识,可以称之为是“套路”,大量的电影都是这样的“套路”式电影。

而类似《机遇之歌》则是针对我们另一种“反事实”思维产生的,即以“要是一开始如何可能现在就如何”式的思维为基础,进行的分叉路径叙事。

1.分叉路径叙事在每段叙事上都遵循着严格的因果关系,并且因一定是稳定的,否则便会无限演义出分叉,我们发现《机遇之歌》中一定是因为那一趟火车的缘故,虽然会有其他人物的出现,但是分叉的端点在于那一次伸手有没有够到车厢把手。

2.分叉是有标记的。在故事中,人物可能会对于他们的多重未来进行评述,比如在第二段故事中男主角对牧师说“要是赶上那一班火车就好了”,而这类话在这类的电影中起到的带有一丝反身性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增强这类“我在进行分叉路径的叙事”的通告,本片自然会设置一个明显的标记加强观众对于叙事节点的感知。《机遇之歌》采用定格镜头,同一音乐伴奏的出现,以及回到男主在车站飞奔时候几乎完全等同的镜头,非常有效的加强观众对于电影结构的认知。

3.分叉路径终有交叉。这类交叉是一种感知上的,包括反复出现的人物、所要表达的社会议题,《机遇之歌》的三个故事都被某些广泛的社会运动所连接的,不管主角如何进行选择,他都被卷入非官方的学生运动以及他们的地下出版物,我党官员生涯中,他对运动视若无睹;天主教教徒生涯中他则成为了积极分子;医生生涯中,他则成为导师儿子的替罪羊,而导师儿子正是因为卷入学生运动而被解雇。这样反复出现的事件一则强化主题,即在那样的一种革命时段,任何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在革命之中除了热情,我们也应该恐惧其裹挟性。二则通过反复出现的人物和叙事背景令不同的多重未来有更加可观的认知连贯性。

4.分叉路径并非完全平均受力的叙事,男主在赶火车的三次奔跑时间是越来越短的,尽管对于主角而言,每次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作为观众的我们已经在前几次的重复中了解了背景信息,主角的选择正在被穷举,因此对于已经了解到的信息,往往采用了省略的办法。

5.最终的路径。如果说第一条路径是最为贴近我们对于古典叙事惯例的构想的话,最后一条路径则是倾向于将早先的故事作为最后一个故事的前提条件,在架构上暗示最后一个未来似乎是最真实最令人满意的结局,从而处于突出的地位。影片的结尾,主角登上飞机前往巴黎,然后飞机在半空中爆炸,联系到开场的声嘶力竭的吼叫我们可以猜想到开头其实就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影片形成了一条环状结构,影片在沉稳、冷静的步调之中向我们描绘了一幅80年代波兰社会图景以及人物的悲剧性色彩,无论如何选择,我们每个人在那样一个时代都避无可避,都将卷入政治之中,就算是一次非政治性的选择也是一样,在那样的时代,我们终将走向毁灭。影片名为《机遇之歌》这正是极为讽刺的,所有看似的机遇都只是一次徒劳的挣扎,而另一种名称《盲打误撞》则更有意思,主角的经历的荒谬的,是一次次“奇遇”在盲打误撞中一次次卷入事件,而结局永远是悲剧性的,正如那时候的波兰,从纳粹到苏联,在一次次的挣扎中淹没在滚滚浪潮之中,在盲打误撞中踽踽独行。

 2 ) 选择与命运

电影讲述了生于变革前波兰年轻医学生的故事

导演巧妙的利用主角在火车站能不能赶上火车将故事分成三个不同的结局

男主接到父亲离世的消息,之后飞奔赶向火车站,在火车已经启动的时候奔跑追向已经启动的火车

这里火车就像人生前进的方向,而车站暗喻着作出不一样选择的地方

第一个结局,男主赶上了火车,回到家乡重新找回初恋女友,入党从政,最后因为政友的举报导致女友被抓分手,自己原本可以去国外,却在机场因罢工导致事情受阻

第二个结局,男主没能赶上火车,后来加入了教会,参与地下活动,重新遇到了童年好友,同时和好友的姐姐有过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

第三个结局,男主重新回到了学校,学完医学,同时被学校主任赏识,有机会升读博士,虽然有入党的机会,但男主选择了不站队,为的是想安安稳稳的过日子,和漂亮的妻子结婚生子,育有儿子一名。后来主任的儿子因为参加地下活动受到牵连,原本出国的机会,让给了男主,离别前妻子告诉他自己已经怀有一名女儿

男主在机场,遇到了第二结局的牧师,而飞机起飞后,发生了爆炸

电影有点像完RPG游戏的不同结局,只是这个结局由导演进行演绎

其实很难去推测导演想要表达的想法

但电影里三个不同的选择带来了三个迥然不同的结局

和电影不同,人生就像一张单程票,无法存盘从来,也没有办法窥见不同选择/意外可能带来的结局

最多也只能学会去接受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

而且未来无法预测,但人生又像不停站的火车,一刻不停的往前飞奔,也许,唯一能做的,就是根据自己当下的状态,做出合适的选择吧

毕竟明年疫情会不会结束,都没人说得准

也许,那个最好的选择就永远不存在

也许,我们不能像男主一样有三段不同的经历,但也许可以去更多的感受和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去做当下适合做的事,去见当下适合见的人,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谁有知道呢,与其去思考未来在哪里,不如去感受自己在哪里

 3 ) 蓝白红与机遇之歌

开头的那段蒙太奇赞到爆炸!(当然是看完全篇之后这么说,一开始完全懵逼😂)
  基耶斯洛夫斯基喜欢用死亡作为故事开端,蓝里是车祸,机遇之歌里是父亲病故。
  感觉基耶斯洛夫斯基最有意思的是在故事里有意无意卖的关子,比如机遇之歌开头的蒙太奇。还有就是在不同故事线中出现不同故事线里的人物(蓝白红与机遇之歌里都有)。这好像是宿命论的论调。而基耶斯洛夫斯基表面上又在展现赶不赶的上火车对一个人影响之大,这是更深的唯意志论调?
  红的结尾是轮船启航,机遇之歌则是飞机起飞,有趣的是两者拍摄手法几乎一模一样。相比于机遇之歌里的绝望,红里的幸存或是老年基耶斯洛夫斯基历经沧桑后的希望吧。

 4 ) 《盲打误撞》,在“围城”之内

三次偶然,三段故事。但《盲打误撞》与后来的《罗拉快跑》在主题上相去甚远——看似不同的道路,面临的是一样的困境。

片中多次出现了在楼梯滚动的弹簧圈、杂耍中被抛来掷去的网球,已经喻示了电影里面人物的处境。在既定的社会体制下,人实际上是没有选择的。不管你最终成为一个捍党卫士、反政府主义分子或是中庸主义者,都冲不出制度的牢狱。“围城”之内,人的命运只能是像电影的一个译名那样《盲打误撞》,在波兰,在东欧,在前苏联,在某些国家。
   
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说法,在波兰人那里,这是仅有的三条道路。

 5 ) 电影里的一段话

“每一代都需要一道光,都需要知道,他们的信仰,希望这个世界可以有更好的秩序。这个需要,比马克思更老,也比马克思更早。就像一剂药,在生命的开始,它带来快乐,因为这道光看起来很近,伸手可及。在生命的终结,它又带来苦涩,因为这道光离我们而去。在这40年里我经历过太多的事,今天我会看得比以前更远,我不会鼓励你们去追求它,但请相信我,生命如果没有这种希望和苦涩,那才是可怜的。”

今天看来,感慨良多。

 6 ) 机遇

老基的宿命,工整的三段因果循环,导演把更精细的磨砺交还给细节,掐断时间的正向流水性,以三次「选择」带来的三方人生做路标指示,逐渐泯没星星之势的希望之光;男主起身时第一次音乐响起,随着镜头制造的空间感打开世界之眼,随后悄然关闭,瞬间乍现的机遇在来复之中缩小不见,人生何时由自己掌握?配乐不错,结局很美妙我。

 短评

精彩的主客观转换镜头,对生活中细小物体植入命运隐喻用得无出其右,“我们身处一切土崩瓦解的时代,体制即将奔溃,只是时间问题”,无法修复:“此处无法还原被删减片段”,”我为母亲上坟,我也有坟可上了“…没什么Chance,只有Blind,当人生只剩下三种可能的时候,不就离了大谱吗?象征命运的列车想起了《薄荷糖》,根本谈不上赶得上赶不上,毕竟那车是来碾压你的

5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罗拉快跑》和《滑动门》的祖师爷了,对当时波兰的政治隐喻非常好。

10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2020.12.5三刷,经常会想起它 | 2020.4.8二刷,一部放在心里时更美丽的电影 | 2019.8.6一刷

11分钟前
  • emepar
  • 推荐

@filmoteca 修复未删节版。通篇关于形而上痛苦的哲学思考,与简洁静美乃至超脱的影像风格糅合,构成一种几近不可能的和谐完满。最无力之处在于,无论赶没赶上车,无论选择何种政治倾向,无论爱上谁与谁携手,随命运之河百转千回兜兜转转,却永远无法抵达向往的终点。

12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拜三段式祖师。有场两人全裸躺在床上抽烟聊天的戏特别美。

17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电影不仅是萝拉快跑等“命运从一个点分散出去”形式的源头,更是在说当时波兰的社会,不论你有没有赶上那列火车,加入了哪个政党,信不信上帝,甚至有意无意地置身事外,生命的走向都在他人的手里。基氏喜欢拍奇怪的小物件,却情感无比精准!修复版,男主角真帅啊,裹严实和脱光都看不厌。。

1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我后悔用了中文字幕来看,感觉故事结构很精巧。

23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灵性哲思三段论,世间再无奇士劳。

24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太好看的影片

27分钟前
  • 绕着上路
  • 推荐

他终于飞向了巴黎,却永远也飞不到巴黎。命运中无数际遇交织,抓到哪条线,实在是切实的blind chance。只是无论骰子掷出哪一面,似乎结局也都差不多,不过无谓的挣扎。第一段剪辑太跳,观感几乎是“乱”。当年新意震撼的结构今天看没那么撞击。表面的政治着墨不是我的痛点,背后偶然中的必然引人深思。

30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细节太多,背景太复杂,一遍根本看不懂。

35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三条平行线,人生许多条路都是在于选择~~

37分钟前
  • 吴秉翰
  • 推荐

作为不行动的主体,威特克的人生全然围绕着偶然展开。显然在那个无从选择的年代下谈论机遇简直滑稽可笑,但相较于反抗的瘾君子和秘密的地下大学,是追求自保的庸碌和怯懦的本性将威特克带往悲剧,因此每篇皆是以主角个人的全面失败作为结局,正是抱着随波逐流的心态,巴黎才成为这种青年永远的彼岸理想。以火车为结构大形式,三段故事中的主角总是以误打误撞的方式决定自己的人生:由领路人所引导,无论是宣誓效忠还是进入地下组织,被上帝俘获还是成为中立医生,却始终徘徊在局外人的身份中,直至被信仰背叛。正是由于真实信仰的缺失,开篇失去医生使命感的无力实则贯穿为个人失去“存在意义”的伏笔,于是他的人生便被编码入以下三种符号:顺势而下的弹簧(在组织内陷入僵死)、消失的纸条(旁观他人完成梦想)以及相同轨迹的抛球(重复却无力改变)。

38分钟前
  • 夏萝
  • 推荐

1956 Poznan

43分钟前
  • 苏四
  • 推荐

配乐好,创意好,第三种命运的结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48分钟前
  • Lavender
  • 推荐

11th BJIFF No.24@北京剧院。关于政治选择与自由意志的讨论,但最迷人的仍然是基氏对偶然与命运的强调。片头声明是还原了被删减片段的版本。第二段故事里有一处说明:此为唯一无法还原的片段。出字幕时,全场鼓掌。看完回想,开头的画面大概是男主在飞机坠毁前的嘶喊。

49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对于这部开启了《罗拉快跑》和《蝴蝶效应》的电影来说,我想谈的并不是它的技巧和形式。偶然还是必然,这是一个问题,甚至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世界观的问题。那么,你相信偶然,还是必然?!

53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关注细节很重要,不然第一场的前半小时都会很沉闷。

58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不能睡的大师之大师的调度与三段式。

59分钟前
  • 九個9
  • 推荐

看不下去

1小时前
  • 高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