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的故事

HD中字

主演:吕迪格·福格勒,帕特里克·波查,Vasco Sequeira,曼努埃尔·德·奥利维拉,特蕾莎 萨尔圭罗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199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2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3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4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5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6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3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4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5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6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7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8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19里斯本的故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里斯本的故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此片可以看作是文德斯《事物的状态》的续集。前集中的导演弗里德里希(帕特里克·波查 Patrick Bauchau 饰)在本片中去里斯本拍摄素材,他邀请电影收音师菲利普(鲁迪格·福格勒 Rüdiger Vogler 饰)帮自己的默片收集声音。菲利浦接到邀请明信片之后,依约赶往里斯本,却找不到弗里德里希的踪迹,只发现他留下的一些神秘线索。根据导演留下的一段关于里斯本某个小镇的菲林,菲利普前去该地方收集声音。他穿越在大街小巷,记录下各种声音。在里斯本游荡期间,他结识一位电影插曲演唱女歌手,生活自此增添了些许情调。影片最后,他找到了弗里德里希,了解到导演离走的原因:面对商业影像的冲击,导演已经对影像感到麻木,无法再找到拍摄的灵感与激情,于是发明了一种盲拍手法,将摄影机架在肩上,自己随意走动,任凭镜头记录所到之处的影像,他认为这种记录才是忠实地记录一个地方,是客观和真实的。爸爸去哪儿2来自阴道霹雳男儿首席继承者飞虎雄师之再战江湖兄弟契约杀生新扎师妹 新紮師妹混世奇才庞振坤看不见手的风景让学生人生重生的学校妙不可言猎人传说2百万爱情宝贝梦想成为魔法少女地下墓穴虎胆龙威心理搜查官楯冈绘麻特别篇恶魔的学问斗爱2023天猫双11惊喜夜空枕难眠谈情说爱(2003)硫磺岛的来信墨东绮谭四角恋花街传奇无人驾驶(2000)功夫男仆地狱来的房东默契 第二季诚实的黄先生两个人的证明今夕何夕2020美国甜心校园怪物1958大学钢铁少女2012请在鼓掌的时候离开做爱后动物感伤酒鬼都市女人们 第二季北京爱情故事秘密部队第三季凯丽和卡尔运气好的日子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长篇影评

 1 ) 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声音也熠熠发光

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声音也熠熠发光。
-费尔南多.佩索阿


一张印着蔚蓝海景的明信片在镜头前翩然飘落,被逐渐堆积的报纸、信件、杂志淹没。一只手将它从这堆杂物中解救出来。明信片寄自里斯本。这只手的主人是一名音效师,明信片寄自里斯本,导演朋友的邀请他去为其纪录片收音、配音。这是电影《里斯本物语》的开头。然而,电影的前十多分钟却是一部十足的文德斯式公路电影。镜头被放置在车窗前,随着公路水平延伸。白天过去、夜晚来临,公路标牌、汽车旅馆、加油站,只有不断变幻的语言和电台音乐在提醒人们,这是一个发生在欧洲的故事。在遭遇了种种挫折之后,音效师终于来到里斯本,却不见朋友踪影,于是,电影又开始带上一丝悬疑片的色彩。音效师倒是天性乐观(纵使拖着一条打着石膏的瘸腿),坦然在朋友家住下,晚上观看朋友留下的影像素材,白天就顺着这些线索去街头游荡,“搜寻”相应的声音。导演家的常客,两个对电影十足有兴趣的小朋友则成了他的跟屁虫。音效师还天性浪漫,与导演请来为电影配音的当地女歌者暗生情愫,并不无一厢情愿地说了一些浪漫的傻话。这是电影《里斯本物语》前一个小时的内容。影片从公路片变成了一部风光片,文德斯带领我们跟随音效师的脚步,在里斯本的大街小巷漫游、穿行,用半游客半审美家的视角去观察这座城市,去仔细辨听这座城市发出的声音。此时,片中的导演仍未出现。在一个希区柯克式的紧张桥段之后,导演朋友终于在城市的某个偏僻角落被发现。原来,导演正经历一段“创造性危机”,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方式产生了根本的怀疑,转而开始一种“将摄影机背在背上”的拍摄实践。至此,这部为纪念电影诞生百年而拍摄的文德斯影片才终于走向了正题。

如果说《里斯本物语》是一部探讨电影理念,影像真实,影像与声音关系等种种重要电影命题的电影,那么,这一切却是在一种舒缓以至松散的节奏中展开的。影片也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故事情节。文德斯试图在这部电影中实现的,似乎是通过几种不同风格的影像表现的城市速写,用各种饱含生活之诗的声音细节,用葡萄牙乐队Madredeus的音乐,用生活在上世纪上半页的大诗人佩索阿的诗歌来勾勒里斯本这座城市的艺术形象与气质。通过影像、声音、诗歌和音乐的拼贴,通过它们之间的互文性而形成一种缓慢流动的诗意,将关于电影和艺术的探讨隐于这流动的诗意之后。可以说,这是我看过的文德斯最为轻松、随意、“自然”的电影。在看过两遍之后,我在想,这真的不是一部说教的电影,而是一部要用心去感受的电影。


多重时态的里斯本
里斯本是一座建在山上的城市。斑驳的白墙显露出岁月的痕迹,随着山势起伏,红色的屋顶错落有致,连接着蔚蓝的天和海。在地中海明亮的阳光下,天和海都显得更为蔚蓝,清澈,红色的屋顶和青色的石板街道都呈现出更为纯净的色泽。诗人佩索阿在大半个世纪之前曾在贝克萨区的道拉多雷斯就职,每天在里斯本的街头漫游,并写下了许多关于漫游的文字。我想在佩索阿生活之后的年代,拍摄一部关于里斯本的电影,要避开他的诗作,避开他在城市漫游的幽灵似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对像文德斯这样的导演来说。就像九年前,他怀着同样的朝圣般的心情,去东京寻找小津安二郎的幽灵,拍下了《寻找小津》这部电影。

在《里斯本物语》里,对于里斯本这座城市的呈现是多重的。首先,文德斯带领我们跟随音效师的脚步,以一个游客的视角获取了对这座城市的初步印象。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它陡峭的街道和老旧的电车,看到古朴庄严的建筑和连锦起伏的屋顶。这里,画面带有鲜明的文德斯印记,明丽而低饱合度的色彩,制造出清晰的边缘和略带颗粒质感的画面,带来一种干净,清冷的效果。慢慢地我们和音效师一起看到的片中导演用老式手摇摄影机拍出的影像,泛黄的带有历史感的影像。我们看到他拍下水道桥,建筑工人,电车,洗衣的妇女,抱猫的小女孩,食品店,市场和市场里交谈、争吵的人们。这些片断式的泛黄的影像展现了一个宁静、陈旧、破败而诗意的里斯本,一个似乎未经现代性洗礼的欧洲城市。而贯穿这些影像的灵魂,则毫无疑问地是佩索阿那些无时间性的、深沉的诗句。


声音和声音的诗意
既然这是一部以一位音效师为主角的电影,电影重点向我们展示了声音这个在我们向来最容易在观影时被忽视的元素。这部电影仿佛在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是多么美妙。在电影中,音效师收集了孩子的叫喊声,歌声,市场上讨价还价的声音,广场上鸽子成群振翅飞起的声音,电车经过街角的叮当声,磨刀的声音,妇人洗衣服的声音,街旁楼上传来的吉他声和歌声,轮船驶出港口的水声,还有教堂的钟声。当音效师带着耳机闭目聆听收集到的各种不同声响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十分专注和陶醉。此时,他一定在为这市声之美而赞叹不已吧。事实上,这些不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听到的声音,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这些声音的包围之中。只是,我们是否对它们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我们是否对这些声音有足够的敏感和开放?比如,我们是否会在广场上鸽子飞起的时候感到一种无名的怅惘?我们会不会在听到二楼小酒馆传来的吉他声时突然驻足,为这些不期而遇的他人的情绪感到美好、伤感?我们是否思索过,港口的水声、教堂的钟声、电车的声音,楼下市集里嘈杂的人声其实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背景,构筑着我们生活的秩序和节奏?我们是否对生活的这些庸常和细微之处怀抱了足够的热情和敬意?诗人和艺术家总是在要求我们要有一双敏感的“发现美”的眼睛,而文德斯或许是在要求我们要具备一对敏锐的“发现美”的耳朵吧。正如佩索阿的诗歌所揭示的那样:“在明亮的阳光下,即使声音也熠熠发光”。

当然,还有音乐。第一次听说Madredeus这个乐队。这个在葡萄牙家喻户晓的乐队,是在《里斯本物语》这部电影上映以后才获得了国际关注。他们的音乐带着弗拉门戈的明快热烈,却又时常透出婉转和沉郁,还有一种与他们的名字(中文翻译为圣母合唱团)相契合的宗教感。影片有一幕尤为动人。音效师与乐队女主唱互生情愫。在屋顶平台上,乐手们面对着一条流过里斯本市区的河,开始奏唱一首关于河流的歌。歌毕,女歌者问音效师,喜欢吗?音效师反问,你说哪个,这条河还是你们的歌?女歌者答:两者都是,因为它们是合为一体的。


不被观看的影像
导演弗雷德里克来到里斯本拍片的初衷,是用古老的拍摄方式,去对抗电影技术高度发展后,电影工业的堕落。因为影像已经成为被随意“出卖”的东西,而不再是对人类生活和心灵的纪录与表达。这当然是个有效的问题,是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电影工业的强烈谴责。然而,对抗这一潮流或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是什么?弗雷德里克却对此产生了困惑。他先是试图退回到一种更为原始、朴素拍摄方式,但很快对此失去信心。“举起摄影机就像举起一把枪。每次我将镜头对准被摄物,物体就从我眼前向后退去,消逝。”而他找到的解决方式是:“只有未经人眼观看的影像才是真实、洁净、纯洁(innocent)的影像。是人的观看将影像污染……唯其没有被看,影像和被摄物才能达到浑然的统一。”这些理论,有些是弗雷德里克在摄影机上以“日记”的形式录下的,有些是他和音效师在录影棚里交谈时所做的陈述。我们注意到,在他滔滔不绝地搬出这套理论的时候,音效师一直心不在焉。因为,这个解决方式在他看来是那么可笑,他甚至大笑着从长椅上摔了下去。在留给弗雷德里克的录音里,他对好友这样说:“弗雷德里克,垃圾影像收集大王……回头吧,再次相信你的眼睛吧,它们不在你的背上!相信你的手摇摄影机吧,因为它仍能拍出动人的影像。当你能用心创造出有价值的影像的时候,为什么浪费时间去制造那些垃圾影像呢?……”也许会有人认为这段对电影的讨论过分仓促、浅薄,过分轻易地分出了胜负,可是,我们能想像出对片中问题的任何其他的解答方式么?在电影技术高度发展且日益商业化的今天,电影所遭遇的问题不是“人的介入”,而是“人的缺失”,或者说,人的心灵活动的缺失。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将“人”抽离出去,还是将“人”重新召唤回来,答案应该显而易见吧。除了这个“用心”、“用灵魂”去观看、去拍摄的朴素的答案,还有别的办法么?然而对这个问题,文德斯并没有强迫我们去接受他给出的答案。在音效师试图说服导演的那个录音口讯中间,文德斯穿插了这样一个美丽的段落,将我们带入一种彻底展现电影之美的灵性时空,这也是全片最为动人的一幕——

歌手特里莎回到里斯本,在石阶上与音效师相遇。短暂重逢,聊聊数语,歌手便匆匆离开,去另一个城市录音,并告知音效师,两天之后回来。背景声里隐约有Madredeus的歌声,有孩子们在楼间平台追逐玩耍的声音,轻微的风声。一方明亮的阳光照在孩子们的身上,而女歌手匆匆离去的身影,轻快地没入了光线的暗处。

 2 ) 掌控明亮,声音也可以熠熠生辉

看完愈发对迷人的里斯本心生向往,同时不由想起约翰伯格的《我们在此相遇》的第一章“里斯本”。

不同的是,伯格笔下的里斯本更像是一个闭合的圆,清淡、冷静,充满符号化的图像也自圆其说,对“法朵”的描述侧重强调了歌词的凄美悲情。而闭着眼睛(用回忆)“看”或是只用眼睛(而没有摄像机)“看”是远远不够的。“声音”作为独特的介质,可以把影像从过度迷思或是黑暗影像中解救出来。

在文德斯镜头下的里斯本,这里是“没有国境的欧洲”,是一个开放的圆。“法朵”不再忧郁,带着几分可爱的浪漫,引出了若有若无的爱意。而“去标签化”的对城市进行叙述,可以跳出眼前的画面,思考声音和音乐的价值,这样的里斯本风景才显得灵动轻巧又富有生气。

所有的问题都不存在绝对的答案,“最终我们会活在许多疑问中,但还是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吃东西,享受人生。”佩索阿诗句的穿插,像是某种先知视角的统领,游刃有余的点明疑惑,但也并非上帝,只是作为加持,使得影片的构成更显迷人。

河流作为城市的旁观者,比城市本身更能见证着生活和历史,同时穿梭交汇,模糊了城市之间的界限,调和了风景。这个观点在影片开头被录音师朗读佩索阿的诗句时引出,恰好和后面导演的言论相呼应,并与之对立——彻底放弃“唯心论”的导演说:“只要不触碰视线(所谓不用眼睛观察),形象和被摄者才会融为一体。”他认为这样才是一种先锋并彻底的“唯物”,于是把摄像机扛在背后,任凭记录所到之处,但这样明显存在必然的错误,因为“背后可没有眼睛”。

河流是城市的视线,是永恒不变的风景之一,“有着同样饱受摧残的故事”;城市的建筑被摧毁会暴露隐藏的故事,可是河流并不会,它包容了所有流淌过的时间,也封存了回忆。回忆的提取存在主观能动性,因此也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现实世界”。所以这样的融入,需要用眼睛、用声音来选择、提取并见证。

“人类竭尽全力想要模仿神,所以才会有艺术家。”——佩索阿

影片里的导演作为拍摄者,作为艺术家,心中存在自己的神,所以当他敏锐察觉商业电影的荒谬时便试着去反驳,但反驳的方式只是他探索并想要重造世界进行的一种实验,是某种大胆的假设罢了。佩索阿说“艺术家都会在自身中不断地完善自己,还有世上的一切,还有自己心中的想法。”虽然导演是个过度偏执又钻牛角尖的唯物主义者,但他的观点也并非绝对的错位,正是不断的自我否定和完善,才在一众错误的拍摄观中烘托出了正确的声音价值观:“That sounds could save the days, microphones could put my images out of darkness. ”

“思想虽然是盲目的,但知道怎么看。”

“我不用眼睛,而是用耳朵看东西。”

“人类无法直视自己的脸,也看不到自己的眼睛”,所以才“想要变成所有的地方的所有的人。”

“在明亮的日光下,声音也可以熠熠生辉。”

而本片导演文德斯正是那个考量并驾驭光线的人,在一片风清云淡的梦境里,嵌入了亦真亦幻的温暖风景和深入人心的思考力,“故事是不可能表现真实的,而我们又不可能没有故事”,惊叹。

 3 ) 里斯本的故事

散落在城市空间内的住民宛如乍现灵光的线索,其中声音承载了理性,言语则成为无法避免的苦难,只是国王早已在圣杯的诱惑下背弃信仰,衣衫褴褛漫游城市,昔日的荣光变为如今的仆仆风尘,影像的不纯粹被国王视为原罪以否定摄像机定义瞬间的能力纯洁的影像、活泼的声音、蓝色的Isetta、神迹般出镜的奥利维拉。

 4 ) 几首葡萄牙歌曲

录音师穿过重门,在音乐的引导下走进那个房间。昏暗的房间中点一支蜡烛,一组葡萄牙民乐乐队在排练。女主唱歌喉相当磁性,木吉他尼龙线音色温润,忧伤的拉丁情调。

 5 ) In broad daylights, even the sounds shine.

文艺浪漫优美。电影配音师白天走遍里斯本收集各种声音,晚上听乐队的歌剧,入睡前读佩索阿的诗集,最后顶着床单无奈地和打不死的蚊子共处。

迟迟不现身的导演原来是开始怀疑电影的意义,似乎电影与诞生之初相比更商业 讲述故事不是为了表达是为了卖出,所以一切刻意的注视镜头的表演都失去意义。导演用背后的镜头企图记录、定格真实世界的一瞬间。可这些为了自然而偷窥的视频只是垃圾而已 艺术家用心创造的是美,是心中的神。

女歌手唱歌太动人了,乐队是Madredeus。各种声音很奇妙,电影基本是配音师的独角戏,在陌生的国家安静观察,对一切新奇,用毛茸茸的器材记录居民们的嬉闹交谈声,有一种孤独的气质。

最后记录一下电影里陪伴男主很多个孤单夜晚的诗集里动人的话,也许艺术家就是在不断自我怀疑不断追求虚无缥缈的意义吧。

Thought was born blind, but thought knows what is seeing.

In broad daylights, even the sounds shine. I have wanted, like sounds, to live by things, and not be theirs.

 6 ) 我的“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周”(2005.07)

本周看文德斯导演的电影5部,如下:

《寻找小津》(Tokyo—Ga)
《直到世界尽头(Part 3)》(Fino Alla Fine del Mondo)
《里斯本物语》(Lisbon Story)
《事物的状态》(Der Stand der Dinge)
《守门员害怕罚点球》(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

看3本关于文德斯的书,如下:
《一次:图片和故事》(Einmal:Bilder und Geschichten)
《文德斯论电影》(Wim Wenders:Emotion Pictures/The Logic of Images)
《文德斯的旅程》(Cinema of Wim Wenders)

老实说,文德斯并不是我特别喜欢的电影导演,但我肯定他的片子都值得一看。文德斯的片子中,我很少有喜欢的整部片子,我往往喜欢片子中的某些片断或某些元素。
文德斯是我看得比较早的一个导演,念大一的时候就开始看他的片子了。和很多人一样,我看的文德斯的第一个片子也是那部鼎鼎大名的获得嘎纳金棕榈奖的《德州巴黎》。从这部片子开始,我就知道音乐和“在路上”在文德斯的电影中往往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干燥的土地、干燥的风光、干燥的情感、干燥的音乐,它们构成了《德州巴黎》的干燥之旅。这是一部开阔而又细腻的电影。关于爱情的部分,一如文德斯的其他电影,还是那样的语焉不详,但丰富而微妙。
《德州巴黎》大概也是文德斯的代表作吧,(我不太喜欢“代表作”之类的说法,因为这样说好像导演的其他电影不重要,像在一个家庭里,有些孩子受到重视,有些却被忽略了。)论者谈得非常多,连我和女生聊电影的时候也不时提及。但说完这部电影后,我总是怀疑,我真的感受那么深吗?既然如此,那么我还谈论它干什么,不如再看一遍。是的,再看一遍!去年年底,我真的又看了一遍,看到一半多的时候,我尿急了,但我无法离开屏幕。我为这部电影忍尿超过一个小时,这在我的观影史上是不多见的。
《德州巴黎》之后,去年暑假,我又看了文德斯的两部作品:《百万美元大酒店》、《城市小调》。稍后一点又看了《柏林苍穹下》。
《百万美元大酒店》在朋友中间被谈论的往往是它的音乐,而它的影像往往被忽略了。《百万美元大酒店》的音乐是爱尔兰的著名摇滚乐队U2配的。文德斯是个摇滚发烧友,早在念书的时候就非常疯狂,如今更是拍摄了一些以摇滚乐为主题的电影。U2不轻易为电影作曲的,但文德斯这位资深乐迷出马,U2盛情难却,只好放下架子了。大家知道,按照某种游戏规则,U2的配乐自然而然地成了《百万美元大酒店》的一大看点(应该是“听点”才对)。据我所知,《百万美元大酒店》的原声大碟的销量好像比DVD的销量还要好。
我的音乐修养比较差,不敢随便评论《百万美元大酒店》的配乐。我觉得最有资格评论该片的配乐的人是在《看电影》上写电影音乐专栏的罗展凤。印象中,罗展凤还没有评论过该片的音乐,好像也没有评论过文德斯的电影音乐。很期待罗展凤对该片的配乐及文德斯的电影音乐作一些介绍和评论。但我对《百万美元大酒店》的影像和叙事受到冷落乃至鄙视感到不平。
应该说,《百万美元大酒店》的影像和叙事风格是比较接近《柏林苍穹下》的。两者都不正正经经讲故事,而是心不在焉地“幻想”,整个叙事的脉络也非常的不清晰,有点云山雾罩的意思。在这一点上,《柏林苍穹下》可能更为明显一点,因为《百万美元大酒店》总体而言还是讲了一件事的,而《柏林苍穹下》完全是支离破碎的。《百万美元大酒店》的影像和叙事受到忽略,可能与《柏林苍穹下》先“出”为主有关。但我们不能因为它对前者的重复就判之为“差”。《百万美元大酒店》借一个案件讲述了一个令人“眩晕”的故事。这种“眩晕”,这种如坠云雾的感觉,往往是我们对许多事情的最真切的感觉。我记得,《柏林苍穹下》的支离破碎让我感到了一定程度的不耐烦;《百万美元大酒店》却让我看得很入迷。我不敢说,《百万美元大酒店》胜过《柏林苍穹下》,(一般而言,大多数人认为《柏林苍穹下》比《百万美元大酒店》要好。)但它给我的感觉要比《柏林苍穹下》深切。
《城市小调》是文德斯拍的关于日本服装设计师山本耀司的一个纪录片。这个纪录片和《寻找小津》一样,手法上显得非常冷静、简洁和干净,不像一些纪录片总是有很多多余的画面和声音。
这一周看的5部文德斯的作品中,《直到世界尽头(Part 3)》是我最不喜欢的,它基本上是一部失控的作品,无论是叙事还是影片的长度甚至过多的配乐。《直到世界尽头》的Part1&Part2半年前看的,当时就觉得它的长度有点让人受不了,将近5个小时!一般而言,我认为一部电影应该有其自身的约束,不应该太长,不然就分作两部或更多部来拍。况且,这将近的5个小时里,文德斯给我们讲了一个创意不佳、情节紊乱、情感又颇为矫揉造作的故事!在9个国家取景拍摄,这是很诱人的一个卖点,处理得好的话,可以破几个纪录,让观众叹为观止。但文德斯让我们失望了,9个国家,我们随他一起旅行,却感觉不到愉快和有所发现,而是一个沉长的噩梦!
有评论说,《里斯本物语》是一封由一个电影发烧友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我看的《里斯本物语》只有英文字幕,没有中文字幕。英文字幕我还是可以看得懂的,但英文字幕在说英语的时候却是不打的,而该片大概有1/3左右是说英文的。我的英文听力不好,很多都听不懂,郁闷啊!也许是这个原因,导致我没有能够很好理解该片,一直看到那个小男孩手提隐藏着摄像机的塑料袋偷拍那个录音师时,我才心领神会到该片的情书“气质”。从这里开始,后面的部分都非常“有趣”,完全符合电影发烧友的趣味。该片的开头一段也颇有意思,很明显是向默片时代的喜剧致敬的,颇见神韵。片中还展示了一些录音师工作的细节,很有看头。关于录音师的工作,一些DVD的花絮中也有,但很少,展示得也不完整。
《事物的状态》,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讲一个摄制组的故事。这种电影,我此前看过的有法斯宾德的《瘟疯之神》、彭浩翔的《AV》、王晶的《电影鸭》和《精装难兄难弟》。但严格来说,只有《事物的状态》和《瘟疯之神》是讲述摄制组的故事的,其他3部都是高度戏拟化的,并不具有“事实性”或“真实性”。《事物的状态》和《瘟疯之神》都讲了摄制组的困境,前者讲的是摄制组的资金不到位,在等待中,各摄制组成员的状态;后者讲的是摄制组的各成员矛盾重重,最终演变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两者的拍摄手法也很相似,都制造了一种混乱乃至混沌的感觉。一般认为,《事物的状态》是文德斯最具有自传性的作品——片中的那个摄制组的困境,可以看作是文德斯当时的困境的写照。其时文德斯在美国拍片陷入困境,正处于事业的低谷之中,这部影片可以说有点泄愤之意在里面的——最后,那个追讨资金的导演杀死了那个不负责任的制片。当然,由于该片始终在营造侦探电影或黑色电影(该片用黑白胶片拍的)的氛围,最后一场戏(导演杀死制片人)也可以看成是对这些电影的致敬。
关于摄制组的电影,我记得周黎明说过Truffaut的《日以作夜》是最好的,可惜我还没有看到。
在《守门员害怕罚点球》之前,文德斯只拍过一部剧情长片——《夏日游记》。但《夏日游记》并不成功,以至于一般人都愿意将《守门员害怕罚点球》视作文德斯的首部作品,《文德斯的旅程》一书便是如此,该书的第三章名为“首部剧情片:《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
《守门员害怕罚点球》是文德斯的成名作。该片的故事既简单又复杂。简单者,它只讲了一个守门员杀死了一个电影院的售票员然后焦虑不安的故事,它甚至连杀人动机、追查杀人凶手等情节都没有;复杂者,守门员杀人后的心情,虽然可以用“焦虑”二字来概括,却包含了无数的生活细节,千丝万缕。这也是该片的高明之处。“焦虑”虽然只是两个字,但要用影像表达清楚而准确却不容易。对一个守门员来说,面对点球是其职业中最具挑战性和技术性的行为。相对于其他人而言,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程度应该是最低的才对。但是这个守门员面对点球,偏偏感到“焦虑”!而且,这种“焦虑”蔓延到守门员的每一个生活细节中,听一首熟悉或不熟悉的歌,吃一块味道好或不好的点心,说一句得罪人或不得罪人的话,和一个性感或不性感的女人调情,打一场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架,……都可能使守门员感到“焦虑”!在守门员的生活中,“焦虑”可谓无处不在,因为他杀了人!

 短评

I could spend the rest of my life in Lisbon

4分钟前
  • 张维托
  • 力荐

被不靠谱导演诓骗的录音师从德国开车车到葡萄牙漫游里斯本,新时代的城市乐章。纯洁的影像、活泼的声音、蓝色的Isetta、神迹般出镜的奥利维拉。小孩带着摄影机到处拍类似《狮子彻夜未眠》,更好的是导演重新振奋,与录音师Winter一起拦住电车(抽帧?)。

5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红屋顶、半山坡、石阶梯,去里斯本捕捉声音,读佩索阿,相遇暧昧女歌唱家,穿街走巷,寻找灵感,也寻觅爱情,小女孩男孩陪伴,关于摄影似是而非的讨论,一个人随心所欲漫游散步式电影。人生如旅,荒凉浮生。4G蓝光。

9分钟前
  • saturnus醉倒在月光下
  • 还行

这应该是一篇格林童话,还很闷。第一天,遇到一个铁匠,用会发出声音的盒子换了辆马车;第二天,小侏儒听着他的口技,咯吱笑出了声;第三天,城墙上的鸽子掉入了水池;第四天,那个拥有美丽声音的公主故意丢了一把钥匙在地上。有些事情就如那永远抓不到的蚊子一样,一直在耳边嗡嗡嗡作响。音乐真美。

10分钟前
  • 半袖
  • 还行

#资料馆留影##文德斯影展#又见吕迪格·福格勒,只是比“公路三部曲”老了太多了,故事构思巧妙,借“寻找失踪导演”讨论了“电影要不要拍”“公映的电影就一定比没有公映的电影好吗?”等,看得出wenders对当导演已经有些意兴阑珊了,假如片中那个想要放弃拍摄事业的失踪导演就是他的化身的话,而且wenders一定是太爱里斯本了(只要他爱上一座城就一定会为这里拍一部电影),不光讲故事还顺带记录了不少当地风光,满足一下他摄影的爱好。ps 葡萄牙的民歌好听风景也好看。

13分钟前
  • 瑞波恩
  • 推荐

一部声音的电影,优美、舒缓、步履不停的电影,不用担心结果的电影。对早期胶片电影工艺有所展示,菲利普和孩子们的关系让我想到今年的《狮子彻夜未眠》。观者的情绪跟随音乐,跟随影像中的影像,就像在城市里游荡的录音师跟随谜一般的孩子,银幕内外的双方一同去寻找某种真实,存在于胶卷上的记忆中的真实。经过结尾一场对话,又回归到对电影本体的思考,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的交锋,不被观看的影像就是纯洁的影像吗?眼睛到底是污染源,还是心灵的窗户?文德斯自己已经给出了答案,他拍出的正是与世界相和谐的影像。“想变成所有地方的所有的人”,但最终你只能是自己。要满怀信心,摄影机不要停!

16分钟前
  • 晚不安
  • 力荐

莫名想起尤利西斯的凝视。文德斯的创作关键词就是焦虑:最开始是在德国社会里,然后转移到其他国家;开始产生创作焦虑,然后通过一系列艺术家的纪录片来化解。“录音师”这一形象的关键就在于“选择”:他只能将麦克风对准一个地方,扩大某种声音,忽略其他声音,而这也是艺术家始终面临的问题,无论有多大野心和能力,始终无法截取世界的全貌。文德斯说服自己了吗?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吧。

17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文德斯实在是越看越温柔 外柔内刚的那种温柔 他也是德国新电影运动中另一个时时刻刻给电影写情书的爱人//在这个文本中 以录音师为主角 排除掉视觉的影响之后 声音在叙事性和信息量上的特性便自然而然地被强调和放大了 无论怎么创作或是创作什么样的题材 人主观性的选择始终无法回避 世界宛如一个永不关闭的更沉浸式的VR空间 创作者很难也几乎无法重新复刻这个混乱肮脏也美好可爱的世界本身//“以前的电影讲述着故事 给人们看某些东西 但现在的故事都是为了卖出电影而拍摄的 在我的眼前都改变了 想给人们展示什么的 技术渐渐失去 影像背叛了世界 为了那点钱 我为了抵抗这些 所以想拍摄电影”//“拥有预言能力和全部知识 可以移动山 就算有很深的信仰 我等于不存在 是的 等于不存在”

19分钟前
  • YiQiao
  • 力荐

电影是留住某个特定的瞬间,还是某段记忆?片中片的黑白影像太美、佩索阿的文字太美、音乐太美。看完瞬间爱上里斯本。/2019重看,却对这个电影毫无印象

23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像冒险故事,骑士在胶卷和城市之间的空隙寻找国王留下的足迹,散落在城市空间内的住民宛如乍现灵光的线索,其中声音承载了理性,言语则成为无法避免的苦难,只是国王早已在圣杯的诱惑下背弃信仰,衣衫褴褛漫游城市,昔日的荣光变为如今的仆仆风尘,影像的不纯粹被国王视为原罪以否定摄像机定义瞬间的能力(实际正相反),向伪神祈求一种“全知镜头”以统领混乱不堪的影像世界(本质是用现代性观点驳斥后现代主义)。骑士说,醒来吧万能的王,面对文明,享受过程,拥抱感性。国王只是抱着圣杯眼含热泪,不自然地从嘴里吞吐出召神的咒语。骑士见状按下录音键,录下国王不在场时土地沉睡的声音。

25分钟前
  • ChrisKirk
  • 力荐

048 Win.Wenders.-.Lisbon.Story.(1994).DVDRIP-MKO+Extra 不合时宜的悬疑背景音all.over.the.place 除了Madredeus的演出 虚无的完全不着边际 还有Pessoa的诗..

28分钟前
  • 8月12日
  • 还行

关于声音的梦幻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里斯本的风景和佩索阿的幽魂,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声音倾听城市以及用镜头记录城市。谜一般的故事,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一个对电影的天问,用你的心创造有价值的东西吧!真好。。。文德斯真的是个诗人。

37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1.一部关于电影收音师的影片,与帕尔玛[凶线]构成对话关系,街边与自然平凡而又为人忽视的声音与工作室里精妙构建的声音,一同形塑了我们的记忆与想象。2.一部直面公路的电影,开头4分钟透过前车窗的主观镜头蒙太奇不啻是对跨国界欧洲漫游最美丽的速写,各色风景、天光、建筑与道路尽收眼底,恍若一场永远在路上的典仪。3.一部探讨影像真实及主客观性的元电影,间或插入的黑白老式手摇摄影机拍下的影像片段与片中导演将摄影机固定在背后看似无目的而客观的拍法形成对立。4.一部聚焦音乐的电影,葡萄牙民谣乐队Madredeus主唱Teresa Salgueiro悠远空灵的歌声宛如天籁,她与男主间似有若无的情愫则显得恬淡而疏离。5.一部进入佩索阿的诗电影,在明亮的日光下,即使声音也会熠熠发光,一如里斯本七彩的老房子,一如永远打不着的那只嗡嗡嗡的苍蝇。(8.5/10)

42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电影百年的回眸和反思,电影不等于视频,它的创造性被挤压,文德斯试图用一种声画分离的操作保留影像的纯粹,也就是“影像不可见的文库”,创作者和观众双重消失,影像免于遭受视线的污染。佩尼欧拉说的没错,这是一部哲学电影。

43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音乐真是棒极了,女主角在月光下歌唱真是美爆了。旁白又像是一部《论摄影》和《反对阐释》。

47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文德斯的电影实在太舒服了,和爱丽丝城市漫游一样,这是里斯本的一副画卷,并且这次的画笔和颜料是声音——“城市交响乐”,怎能少了声音!第一次见到电影以录音师为主角的,不乏幽默又动人的细节(给孩子们猜声音那段简直是我见过最美的画面之一),文德斯在电影百年写出的这份情书,浓烈真挚

5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傻气的电影我也看了不少了,但傻到这个程度也是世间罕见。只有文德斯才能写出这么个驴唇不对马嘴的剧本还好意思找Vogler来演,还安排人家全程紫色老头衫又断腿。纵然如此,Winter捡起那把破伞时依然感动不已,晓得过往一切文德斯都有记在心里。In broad daylight even the sounds shine.

55分钟前
  • Trillian
  • 还行

文德斯对待电影的心和梦。

58分钟前
  • shu
  • 力荐

记得小时候曾捏着袖珍收音机躲在被子里偷偷听电视剧,少了画面的剧情,声音变得突兀和敏锐。片中的收音师走遍了里斯本的大街小巷,采撷朋友默片影像中需要的声音,用耳朵代替眼睛去感悟这座城市,也为我们呈现了眼睛所忽略的生活中的小细节,声音的灵动是城市的脉搏。片中Pessoa的文字贯穿始终。

1小时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