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荡儿1953

DVD

主演:弗朗科·英特朗吉,阿尔贝托·索尔迪,佛朗哥·法布里齐,莱奥波多·特里耶斯泰,里卡尔多·费里尼,莉奥诺拉·罗芙,让·布罗沙尔,Claude Farell,Carlo Romano,Enrico Viarisio,保拉·布鲁布尼,莉妲·巴洛瓦,Arlette Sauvage,Vira Silenti,Maja Niles,Achille Majeroni,Silvio Bagolini,恩佐·安德罗尼科,里卡多·库乔拉,莉莉亚·兰迪,Gigetta Morano,黎诺·图弗洛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浪荡儿1953 剧照 NO.1浪荡儿1953 剧照 NO.2浪荡儿1953 剧照 NO.3浪荡儿1953 剧照 NO.4浪荡儿1953 剧照 NO.5浪荡儿1953 剧照 NO.6浪荡儿1953 剧照 NO.13浪荡儿1953 剧照 NO.14浪荡儿1953 剧照 NO.15浪荡儿1953 剧照 NO.16浪荡儿1953 剧照 NO.17浪荡儿1953 剧照 NO.18浪荡儿1953 剧照 NO.19浪荡儿195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浪荡儿195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的主人公是年近30岁的5位年轻人,他们终日游手好闲,热衷于恶作剧并沉溺于梦幻般不切实际的计划里。其中最年长的浮士德让最年少的摩拉德的妹妹桑德拉怀了孕,基于责任心及周围人的力劝而结了婚。浮士德在一家古董店工作,但因为恶习不改企图勾引店主的老婆而被解雇。一天,桑德拉得知浮士德带着一名舞娘到一家廉价的旅馆过夜,于是第二天她带着孩子离家出走;狼狈的浮士德第一次感到桑德拉的重要性。于是和她的兄弟四人拼命寻找桑德拉的下落,终于找到桑德拉的浮士德一边遭到父亲的痛斥;一边恳求桑德拉的原谅。见到二人重修旧好的摩拉德在次日清晨不辞而别,踏上了自己的旅程。明明七魔剑支配天下反派第二季怪谈新耳袋 绝叫篇 下百味超市第一季文明的秘密第一季黎明前的两个夜晚遗失的1/2众人之上闭眼第二季探秘太阳系镇魂曲之九霄琴真主保佑,是个男孩明星间谍内衣少女(粤语版)犬神同学和猫山同学南来北往四十四只石狮子重回《故园风雨后》飞虎雄师之再战江湖辛亥革命2011守株人基督最后的诱惑鸳鸯谱拜错神斯巴达克斯:竞技场之神金銮藏妖传激战奇轮3气体人第一号先出布婚礼歌手1998恶补青春第一季古畑任三郎 凶手是大使阁下2024湖南卫视芒果TV春节联欢晚会草原雄鹰汉字侠·神奇汉字星球灭绝:丧尸屠城摇滚新乐团2010机器猛犬幸福的不在场证明朗读者小猪佩奇第九季抓住外国佬

 长篇影评

 1 ) 何为远行?渴望战栗。

“”我们一直说着离开,但只有一人,在某个早上,真的一声不吭的离开了。”

或许看完电影,我们和主人公一样,也是有种迷茫之感的:半自传体的作品,本该娓娓道来,却用了第三人称,叙事琐碎而又散漫。看似带着那股“过来人”特有的嘲讽,却遮掩不住对萧条故乡的温柔眷恋。说不清是乡愁还是反乡愁。

也许费里尼并未考虑这些,只是直观真切的拍出了那种浪荡儿的迷茫。

好多情感态度的冲突。仔细推敲发觉颇有代入感。

首先是对朋友。不知是手法上的刻意离间还是自然流露的情感矛盾,主人公对于那群朋友时而喜爱,时而批判。甚至一开始,我们都难以分辨出哪一个是主人公。

他是一个独行的同流者。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如此。对于自幼的友情以及这种友情的依赖性,作者都没有故意隐去,反而渲染的很深刻。他与他们同流:战后的心灵疮痍和精神的荒芜使这群年轻人视感情如生命。可是他们的感情又荒诞无稽:莫名其妙的有一搭没一搭的友谊,不知如何表达和珍惜的亲情,拼命想要拥有却不懂得呵护维持的爱情……他混迹在这些浮士德式的年轻人当中,迷茫着寻找着,稀里糊涂挥霍着青春和热情,倒也自得其乐。

但他同时又是独行者。干坏事时会心有愧疚;大伙泡妞时皱着眉头观望;独自徘徊在清晨的街头,与年幼的铁路工结交……他是个忧郁安静的观察者,庸碌的现实,虚无的梦想,时隐时现的恶念,声色犬马的生活。我们很难定性他是轻浮还是坚定,因为他是个多面体,这些造就了他眼中的热忱和疏离。

每个人的结局最终都不同,想要闯荡赚大钱的人留下照顾母亲,怀揣梦想的小艺术家被未知的恐惧吓退,情场野马浪子回头安心养家……他们好像都已被磨平棱角,只有始终如孩童般天真好奇的他有勇气独自离开。

侯孝贤在《风柜来的人》中致敬过本片中这样的场面:澎湃深邃又骇人的大海,积郁的滾动着的云团,咸咸的海风吹过空寂的海岸线,吹散将远行之人对故土的最后一丝眷恋。

踏上火车,他也许不会再回这片土地。

游子离去,或许不是为了追梦,也不为无悔青春,只是觉得所谓故乡,已经呆够了,该走了。

何为故乡?对于费里尼,也许就是那些沉浸在感官情怀中浑浑噩噩虚度的光阴,荡漾在浪荡儿心中的无稽理想和梦境,还有错过在那个蹉跎小镇中的人和感情。

 2 ) 这世上所有小镇青年的困顿与光

海边小镇,灰暗的天空,碌碌无为的晃荡的青年,踢着石子走到海边默默不语一起吹一会儿风,再无所事事地走回家,费里尼把这种小镇青年的游荡气息拍得太好了。我能在观影过程里想起无数电影的影子,风柜来的人啊牯岭街少年啊阳光灿烂的日子啊美国往事啊。年龄阶段各不相同,但那种满怀希望但又困在这里兜兜转转、茫然困顿又有无处安放的活力,真是所有小镇青年的标配啊,放之世界皆准。

这种困顿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没有自己笃定的方向?来自于对当下的不满但又不知道去往何处?来自于重复荒凉而又无聊空洞的生活无法给人以更多的滋养?来自于对自己应当如何存在、自己为什么是自己的焦虑?

从这些意义上讲,花花公子的渣可能都可以被理解了。他在开头时面对怀孕的爱人第一反应是恐慌出逃,从女性的角度讲,显然是渣得很明确,但是他害怕啊,他害怕自己还没有开始追求什么就被困住了。虽然可能就算没有任何束缚,他也不一定会有所成就,可是要让一个年轻人抛弃这种自由的幻想,确实痛苦呀。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费里尼没有给这个角色铺垫一些因家庭生活而磨灭了伟大抱负的情节,实在很有趣。因为困在小范围里的生活对人的磨灭是无差别的,对于才华横溢的人可能有很直接的牺牲了抱负的遗憾,但对于游手好闲的废柴,这种磨灭就是理所应当的吗?我愈发感受到这种普遍存在的对于希望的消耗了。

在看的过程里我很自然地觉得他为什么面对那么美丽善良的妻子都无法安心,想要站起来大声批判渣男,但现在我边写边共情了那种躁动。不是对妻子的不满意,而是对于这个生活的不满。但他又不够智慧到深刻地理解这个不满是来自于何处,甚至他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对这样人人羡慕的生活都不满意,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寻找一种尚未存在过的抱负。他只能用不断调情、不断惹事来释放自己的动力,这种笨拙的方式显然愚蠢,但是多么典型啊。

最后他被单纯美好的妻子原谅了,也诚挚地承诺自己将会好好过日子,他挽着妻子走回家的背影看起来像是一个圆满结局,可是他真的从此重新做人吗?我们没有人知道。但是可以想象这种困顿将会如何继续存在于他身上,只要他没有真正的方向。

另一个很喜欢的部分是剧作家的部分。这是另外一种小镇青年的类型吧。他默默地写作,自我地追求审美与艺术,直到他的偶像出现之前,他看起来都像一个废柴作家一样,和其他青年一起游手好闲。而在偶像出现并且认可了他之后,他突然感觉到自己可以获得共鸣了。这种共鸣太奢侈了啊。所以他在狂风呼啸的小巷里热烈地向偶像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表达自己对与这个贫瘠小镇的不满,“在这个小镇永远都不会有出息,它的夜晚是那样的黑暗,冬天是那样的冷。一个艺术家如何能满足他的精神?他如何能生活在安静之中?”这也是整部片子最直接地表达主题的地方了吧。听到这段独白让人大受触动,也真切地感觉到他的才华与抱负。

可是最后并不像想象的那般啊。他落荒而逃。

可如果他跟老头子下去了海边,会不会在失去一些东西的同时也得到一些机会呢?而在他逃跑了之后他会不会再继续抱有这种幻想、继续创作并且寻找下一个机会走出去呢?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一次人生的选择,可以感受到他在那一瞬间好像快要抓住那道光了,但悲凉之处是就像对世上大多数人一样,对他来说选择的机会并没有那么多,勇气也并没有那么充足。 很多时候你连它到底是不是一个机会都无从判断,可又能怎么办呢。

最后的最后,那个一直默默不语的人是唯一走出去的人,意外却又不意外。

这是不是导演自身的投射呢。他一直像是观察者的角色,参与其中,却始终疏离,这甚至点像《甜蜜的生活》里的男主,总有一种超脱感。他在这里又不在这里,他看到了一切默不作声但把一切都吸收了进去。你看不到他脸上有痛苦,但也看不到他的渴望在哪里。他独立于同伴,自己在深夜走来走去,甚至为了小铁道工在同一时间等他。是为什么呢?他可能也不知道。但是最后他是唯一一个踏上那辆火车的人。他大概在所有人身上看到了自己不希望的可能性,那就是没有可能性。他也不知道他的存在应当在何处,但起码不在此处。

火车开过的时候突然超现实了起来,灯光从一个个熟睡的小镇青年的窗口掠过,太美了也太悲伤了。并没有人来送他啊,我在这一瞬间突然觉得他是一个符号,并不是他抛弃了他的同伴,而是他是所有留下来的青年心里的那道光,甚至可以庸俗地说他代表大家走了出去,随着火车轰隆隆的声音去迎接一个未知。多么光明的结局啊。

我为这一幕感动不已。

所有的这些,都是在这个世上的无数小镇里反反复复发生的故事,无关于国籍甚至无关于时代。甚至所有困顿于现状的青年哪怕并不生活在小镇,都能在其中体会到类似的感受。要搞明白自己为何而存在太难了。但是希望在每一个困顿的时刻,都能想一想最后那个火车哐当当地扫过沉睡小镇的瞬间,多么鼓舞人心啊,那是一种奢侈的希望,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是一道无比重要的光芒。

@2020.07.27 上海国际电影节

 3 ) 浪荡儿

极其喜欢费里尼,那个满嘴谎言偶尔说点实话的人,
那个不正面回答问题总是用华丽的激情来搪塞的人。
那个喜欢小丑胜过一切,自己娶了一个女卓别林的人……
喜欢他的黑白片胜过彩色片。
看看他的《女人国》,简直是噩梦!

去年,观看了《浪荡儿》。
大概也就是费里尼前两三部的作品。已经极其成熟。
不知为何,那些意大利小镇青年的生活,寂寥又热闹,
胡闹和悲伤的生活,像嘉年华一样,印象深刻。
我还记得海岸边的浪涛,似乎是冬天的海,
我的家乡,冬季的海也是这样的宁静。
风吹起其中一个人的围巾,又卷起了一个人的头发……
五个穿着大衣无所事事的三十来岁的浪荡儿。
像孩子一样满脸油彩,扭搭,调戏女人,无耻又天真,
像孩子一样被父亲追打,像孩子一样失去了姐姐嚎啕大哭。

在今天清早起来,还没有睁开眼睛,
脑海中突然出现这部电影的一幕一幕,无比清晰。
是瑞米尼吗?
那样的民俗,烧掉稻草人(象征女巫吧),盛大的嘉年华,
以及盛会结束,满地烟花纸片,伶仃潦倒的乐手吹出单调的声音,
还没有醒来并且不愿意醒来的浪荡儿,满面浓妆,
还抱在一起跳舞。
那种凄凉。

不知为何,今早起来,脑海中全是《浪荡儿》。

 4 ) 我只知道我要离开

第一次火车远离的时候,他站在原地眺望,迟迟不肯转身离开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是终有一天要走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我们放荡在熟悉的环境和人群之中,在纷乱狭隘的小镇里活着,日复一日。在表面和短暂的狂欢里迷失,自我怀疑,无力改变。用肤浅的笑声试图欺骗自己:一切都好,一切本该如此

但也有些瞬间,你参与着,却开始思考了起来。你旁观着,却开始厌恶了起来。以为自己终于看清了一些东西,但是却发现很多事越来越模糊了。不是每个人都有重新再来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说走就走的远离的狠心和毅力,更不是所有污垢和错误都有人带着爱来包容你原谅你。

很多时候我要么继续沉沦,其实日子和生命也就这样,也就过去了。看着啤酒肚看着面目丑陋的自己。

要么我就踏上远离一切的火车,挥别惯常,挥别理所应当—“我不知道我要去哪里,但我知道自己必须要离开”

 5 ) Moraldo


周末淘碟,一口气买下了好几位大师的作品,主要是新浪潮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浪荡儿》是费里尼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一群小镇上游手好闲并没有出路的年轻人。我最在意的是,你总能在这群人中一眼就发现导演,那个最终离开并把一切讲述成故事的人。

有些人身上就是有什么东西,哪怕随波逐流也总显得异样,好像怀里总揣着光,好像是流落人间的凤凰,总有一天要远走高飞的。Moraldo一出场就被认出来了,这样的人总好像扛着什么使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也或许是自己放在自己肩上的使命。他仿佛在思考着,在谋划着,更多时候更清醒地迷茫着。他和其他人一起笑,一起闹,一起无所事事,但仿佛在那里又不在那里。

夜晚的街道上,荒废的城市,春风沉醉的晚上,他常常徘徊,常常和一个小铁道工闲聊,聊些简单的话,他却总像是有所希冀,有所说不出的堵塞。这样的人大概就像一个等待解答的问题。

就好像揣着一个重大的东西,而你知道这样的人必然能够且会做出决定。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做出真正意义上的决定。

那些说着要离开的人还是没有离开,而这个人总是眉头紧缩、不发一言,最多在伙伴们谈论米兰、巴西时不自觉地长大了嘴,露出向往的神情,随即欲言又止。但冥冥中你知道,他会有所不同。

有些像鸿鹄匿身于燕雀吧,但毕竟一切并不是一开始就注定的。远远地,他孤零零地站在站台上,汽笛声突然地从右边响起,他猛地转过头,望着缓缓驶近的火车,只是非如此不可。

小铁道工问他,你要走了吗,他点点头,说是的。你不喜欢这里吗,小铁道工问,火车驶离了,他看着远去的小铁道工,没有回答,熟睡中的人们在轰鸣声中远去,像在梦的小船里,摇橹漂去。故乡挽成一个发髻,盘在高高的月亮上头。








 6 ) 我只是必须得离开了呀

  “我惆怅地讲给你听,/ 但是却充满了柔情,—— / 讲一讲酣睡的鹅群, / 还有一只鹅在守更。 ”
    在还没有成为人所共知的“费里尼”之前,费里尼曾经是一个《浪荡儿》。即使在成名后,在发小们眼中他仍然是一个无可救药的“里米尼的小白痴”。因为多年以前,在费里尼的故乡里米尼,他们共同拥有过一段浑浑噩噩的时光。
  这是一个关于“离开”的故事。我突然想到要写这部电影的影评,也是这一阵越来越感到,自己要离开威海了。期待和不舍混杂着,像嘴里的海水苦涩又尖锐,想吐出来,却怎么也摆不脱残留下的尴尬味道。跟费里尼的里米尼一样,威海是这个国家东海岸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城,也有长长的海岸和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也有毫不起眼但默默执着的梦想家。就像这些浪荡儿,涨潮时我们也在海边驻足,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飞快地沿着浪脊逃离。我们只是无谓的站在海滩上,看它们越走越远。我也曾像影片中的摩拉德一样,在夜晚茫然地挪着步子,坐在长椅上脑子空空地担心自己的未来。“如果我也离开呢?”
  你会说——那只是离开而已,又不是不能回来。
  但是总是要面对不可避免的物是人非,所有东西在我走后都要经过时间的发酵。有的变成酒,有的变成醋,有的直接坏掉了,或者丢失在不知是哪里的角落里。浪荡儿们疯狂地叫,在大街上并排着唱歌,从栈桥上跳下到海滩上,沙滩上的脚印迷乱又虚浮。在里米尼的狂欢节上,浪荡儿忘情地跳舞,抱着木偶吹着嘶哑的小喇叭,像没有明天一样。明天终于会来的,狂欢节一年只有一天,明天天亮时,又会有人要离开了。他们只是想将一种已经习惯了的临时的和未定的状态延长下去,以争取更多的考虑时间,考虑将来到底想干什么,也怕真正拿定主意后失去曾经简单的欢乐时光,就尽量将决定的时间往后推,往后推。
  浪荡儿们不想长大,但他们已经超过了孩子的年纪。在周围人的眼中他们都是不合时宜的怪人。铃声响了,游戏该结束了,这些沉迷其中的顽主却固执地不想走开。我也是因此而拖延着离开的时间:读研,是因为听说大部分企业里都没有图书馆,不知道能在哪里躲藏;踏出校门又怕宾客盈尘,鸣声聒耳,机务缠其心,世故烦其虑,没有了自己的清静时间。我也知道,这样生活失掉了很多。“那些错误的去生活的人们,只是自己失掉了它,而把它往下传递,像是密封的信件,并不知道它的内容。”
  真的应该离开。像影片中波拉多说的,“在这个小镇永远都不会有出息,它的夜晚是那样的黑暗,冬天是那样的冷。一个艺术家如何能满足他的精神?他如何能生活在安静之中?时间过去了,某天早上他醒来,——昨天你是个小孩子,现在你已经不再年轻了——那一切都结束了,两个月后我会去米兰、热那亚,去任何地方……”
  是啊,去任何地方。像摩拉德那样,在一个料峭的清晨,小镇还在沉睡时果断的离开这里。
  
  既然是所谓的影评嘛,就不能老说自己,说说这部电影和那些年的费里尼吧。
  有人记得他说过“梦是唯一的现实”,那是以后的事。《浪荡儿》之前,费里尼还没有从罗西里尼宽厚的羽翼下解放出来,他知道自己活在幻想的世界里,他“喜欢这种状态,而且痛恨任何干扰我想像的事”——但如果干扰他幻想的是他敬重的罗西里尼和新现实主义呢,重感情的费里尼只好束手就擒。
  墨索里尼时代,二战中在利比亚死里逃生的惊险经历,让他离开写剧本的书桌走向大街,也使他结识了罗西里尼。他参与了《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制作,人们把他视作新现实主义的新星——糟糕的是,连费里尼自己也这样认为了——于是他约束住他的梦和幻想,一头扎到现实里去。借着罗西里尼的盛名,他两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微小的的成功让他甚至以为这就是电影了。
  他并不属于这里。他是幻想世界中的王子,他滞留在这里,只是暂时迷了路——但毕竟,要找到正确的方向,回到能让自己自由开拓的荒野,一个人要走更多更长的路。
  费里尼也说,“我相信,我之所以去拍电影,是因为我不会干别的,而且我觉得,事情以自然、自发的方式成形,促成了这个必然性。”他就这样仓促地拿起了导筒,但他的处女作《杂技之光》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他为此背了十多年的债,制片公司因此倒闭,评论界也骂声一片。第二部影片《白酋长》依然不受评论界的待见,影评人嘲笑他“没有哪怕一丝电影方面的能力”。——没错,我们印象中那个在梦境中自由驰骋的费里尼,也是这样艰难上路的。他就是在这个举步维艰的时刻,拍摄了这个电影——《浪荡儿》。他终于不再执着于新现实主义,再不去顾虑社会的现状和人们的境况了。那些早已被存档、安抚过的记忆幽灵被释放出来,每当他失意时这些幽灵就穿过层层的海涛泛上来,它们来自那个带着心酸和甜蜜的地名——里米尼。费里尼真诚地接受它们的袭击:“这些纯真的幽灵,会默默向我提出令人困窘的无声的问题,而我不能用翻筋斗、扯谎来回答它。我必须从家乡找出缘由,不含任何欺骗。”
  费里尼不止一次说,他不能把里米尼视为一个客体,里米尼是跟他纠缠不清的记忆里的世界,这是他的一部分。他从自己的的身体中分娩出一部电影,去接受观众的苛刻眼光。“《浪荡儿》当初没有人要发行。我们绝望地四处为它乞讨一个栖身之处。我还记得几次很恐怖的试片,出席者在试片结束后轻蔑地望着我,然后带着波河平原泛滥成灾的沉痛和制片裴格拉握手。”
  但最终这是第一部使他成功的电影,《浪荡儿》成了费里尼事业的转折点。“《浪荡儿》在威尼斯赢得了银狮奖这事让我的拍片事业得以延续下去。在《杂技之光》和《白酋长》接连受挫后,要是《浪荡儿》也失利的话,我相信我的导演梦就要醒了,到那个时候,我就不得不再回去为别人写剧本了,我拍片的数量大概就会停留在二又二分之一部上了。说不定哪天别人还会再给我一次机会,也说不定不会。” ——这部片子以后,费里尼接连拍摄了《大路》、《卡比利亚之夜》、《甜蜜的生活》,一部比一部成功,从此我们有了“费里尼式电影”。
  
  每个创作者心中都会有一个坎,怎么也迈不过去——就像小津总也迈不过成濑的《浮云》、特吕弗总也迈不过雷诺阿的《游戏规则》那样。费里尼这一个痛苦的孵化产物,横在所有后来人面前。斯科塞斯说,《浪荡儿》影响了他的《穷街陋巷》和之后的所有电影,他的费里尼从《浪荡儿》开始,到《八部半》结束。
  赛尔乔·莱昂内早年曾经写过一个类似《浪荡儿》的剧本,但他看过费里尼的《浪荡儿》后,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剧本烧掉了。他觉得自己拍不出这样的电影,对于费里尼,他不敢冒这个险。我们知道的是,后来莱昂内翻拍了黑泽明的《用心棒》,因为他认为《用心棒》那样的电影并不是不可超越,而莱昂内的翻拍版本就是大名鼎鼎的《荒野大镖客》。
  
  世界上到处都生活着费里尼的浪荡儿,在山西他们叫小武,在台湾他们叫风柜来的人,在北京他们叫马猴,在日本他们叫新志,在纽约他们叫Johnny Boy。他们整日游荡,无所用心,但他们终于注定要离开这个他们熟悉的地方了。他们并不恨他们生活的小镇,但终究要出去闯荡。
  我们也是费里尼的浪荡儿——威海的浪荡儿。里米尼的海浪或许也曾掠过威海的海滨,海风或许曾送来过费里尼家乡的气息。明年,我们这些浪荡儿就得离开这里了。我们在这里度过了美好的六年,在记忆里我找不到别的地方比这里更自由更明净。
  在坐上离去的列车时,要是有个小铁道工跑过来,像电影里那样问我:“你真的要离开吗?你不喜欢这里了吗?”
  我只能告诉他——“我只是必须得离开了呀。”

 短评

可能我内心里最排斥的就是虚无主义吧,但却又碰上了浪荡的浮士德这么一个虚无的角色。电影大部分时间呈现的都是他的故事,寻欢作乐,把自己漂亮的甜姐肚子给搞大了,被迫无奈结婚,还去钓已婚少妇。这种满脑子娘们儿的男人的故事在这个无情的社会已经听了一万遍,我就知道,他最后会把自己的情绪整的很惨。片中最喜欢的角色是戴眼镜的小哥,有理想,有情怀。见到老艺术家哪怕在凛冽的寒风下,也要追着他,跟上他的步伐。而他的兄弟只会嫌老艺术家丑陋,找舞台上表演的性感骚货玩玩。那个场景里,费里尼用漂亮的镜头运动,以及恰到的场景设计歌颂有梦的人。可能对我来说,不是有爱的人最可爱,或许是有梦的人最可爱吧,因为当爱已经虚无到不像话的时候,那就不是爱了。结局很多人会很喜欢,但“断舍离”只是存在主义幸福的第一步。

6分钟前
  • 吃电影的番茄
  • 还行

青春在狂欢中落幕,生活在告别后上路。镜头瞄准几个已不年轻的青年,拍出了最好的青春片。从街道挽臂高歌,到海边各怀迷茫,到一人独自离去,所有的伤怀和感动都在这个完美的结尾里。最后一镜莫拉德眼中是和他一起度过深夜的小圭多的身影,去往罗马的费里尼有一部分永远留在了里米尼。|莫拉德在火车上说再见时,是费里尼本人配音。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6K411J7JG|一度想到《风柜来的人》

8分钟前
  • 神仙鱼
  • 力荐

费里尼极善于在最粗俗的地方煽情,《浪荡儿》的喜剧性正来自于二者之间的冲突:明明他的主角们都表现得像个混蛋,拍摄方法却是抒情的。费里尼对此的态度因此变得复杂起来,他显然在嘲笑这些老男孩,却下不了决心去彻底批判他们。影片的这个省城正如这些没长大的青年一样,一日一日都是故态复萌。而在富有感染力的结尾里,可被认为是费里尼视点的最有道德感的那一位离开了小城,但象征乐天生活努力工作的小朋友却留在了站台上,而这两者都是他的代表,他与这些人也保持着欲拒还迎的态度。

13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意大利小镇青年的群像生活,无所事事浑浑噩噩的度日,有点像日本的那部《一无是处》,但是结尾的处理有点好莱坞化了。【资料馆·费里尼百年诞辰修复影展】

18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自传性质的作品,将自己一分为五,面面俱到。迷茫的青年,也许正是需要一列的火车,驱使自己前进。这部作品费里尼终于显现出了大导的操控力,伏笔与细节处理得到位。

23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费里尼成名作。“五个流氓”,意大利外省青年人对生活的抗争和对意义的焦虑(《立春》),费里尼有意地避开家乡里米尼来拍摄这部“多重意义上的自传电影”,在新现实主义末期继承(生活流叙事)并超越了新现实主义而进入他的作者和大师事业(心理新现实主义?)。影片结尾甚是华丽。

24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这个故事换个背景换个地点和时间也都成立,甚至连剧本都不用改。那些街道和房屋总是让我想起维斯康蒂白夜里的场景,难道是在一个地方拍的?莫拉多一定是基友...

29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费里尼影展重看@影城;2020-8-2三刷@世纪影城,仍被感动,本届上影节完美收官。早期现实主义风味浓郁;体量不大的小镇青年往事,群像精彩,五人分别指代费费本人性格中的一面,且这些形象亦可在日后作品中有迹可循。“澎拜苍绿又骇人的大海,如大草原般滚动,海面上厚重的云块向陆地奔腾而去。”(摘自费里尼自传)里米尼阴郁的海面,荡漾着小镇浪荡儿们一个又一个寻常的漫游夜晚。五人面海一幕经典,侯孝贤《风柜来的人》有致敬。旁白可代入费里尼,但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刻意的间离并没有成功阻止观众将摩拉德等同于其本人,当他伫立月台,我们都知道这正是后来一系列盛名大片的前奏序曲。总有人会离开,我们永远在离开,火车驶过安睡的人们梦乡。小号响起,费德里科,天使在报喜!

3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我们一直在说离开,但只有一人,在某个早上,一声不吭的,真的离开”

35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讲述一堆琐碎一地鸡毛,最后只是为了要让一个人离开。总显得萧条的海边小城,黑夜睡不着的莫拉德,结尾道别又是拍得特别好。

40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不急不躁,小镇生活。人人都认识,一切都按部就班,结婚对象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还是好朋友的妹妹,从此要结束浪荡生活,开始养家养娃,但是躁动的心真是一刻都不停。Fausto前面意气风发花言巧语到处撩的时候完全不觉得帅,觉得油,反而最后灰头土脸火急火燎的时候才觉得有魅力。Moraldo是神秘沉默寡言的那个,他不用说啥,往那一站,微微一笑,自然就有想跟他走的。冬天夜里三点跟站台员看星星,这位确实不一样,最后他独自离开了这个对他来说沉闷一成不变的小镇。不知道去哪里,路上再想吧。话说Sandra的家庭情况明显比Fausto家里好很多啊,这妹子真是一往情深,最后有些男的打一顿还是挺管用的,姑娘你千万不要留情。

43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我們都說著要離開,到外面的天地,有著一番大的作為,然而我們也只是這樣說說,依舊庸碌地縱情,揮霍著可怕的熱情,幻想著可能的功名,於是日子就這樣緩緩卻又飛快地滑過,我們依舊無事可做,蹉跎的歲月是荒涼的歌吟,咿咿呀呀唱不成調子,歡快也罷,哀戚也罷,等到我們真的離開時,卻已蒼老到無法遠行

47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外表嬉笑怒骂,内心空虚寂寥,费里尼已经在拍小丑了,同时又是自我的投射,他将自己的性格特质拆分纯化,就成为了我们看到的那五个角色,而叙述者从在场到缺席,成为对过去自我的一次召询。

49分钟前
  • 🌵🌵
  • 推荐

费里尼第3作,获威尼斯银狮奖。1.一个简单而有力的好故事,一出经典的反讽教育剧——花心浪荡儿意识到家庭的重要性,一篇挣扎与逃离的寓言。2.群像塑造生动鲜活,摄影趋于中间调。3.始终念叨着出走的人还是留下来了,一向沉默不语的人终于选择了离开。4.豹尾:火车挥别接抽离四人卧室的想象。(9.0/10)

5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五个年轻人在小镇子里虚度时光,期待来到大城市。侯孝贤老实交待吧,《风柜来的人》抄了这部片多少东西。

55分钟前
  • Paper Planes
  • 力荐

“里米尼來的人,他有的夢想其實衹是夢而已。但他最終要離開,把夢閹割在“甜蜜的生活”中。告別前,就讓這些浪蕩兒們,在山西他們叫小武,在臺灣他們叫風櫃來的人,在日本他們叫新志,在紐約他們叫Johnny boy,讓他們自己的感官充分享受撲面而來的一切,忘記自己這樣下去,是荒誕而無力的。”

60分钟前
  • 子弹
  • 力荐

重看一过,赞叹不已。没有这个,也就没有了后面的美国往事、盗亦有道等诸多经典。有人物,有故事,有虚实,有手段。端的经典!赞曰:想要离开,想要存在。庸俗生活,诗意无限。

1小时前
  • 艾習角™
  • 力荐

尽管会一起看海和高歌,但却是满眼的荒芜和颓败,落寞和空虚。清晨坐上火车,离开仍在沉睡的昨日生活。

1小时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可能是最可爱的费里尼了吧,喜欢他早期的轻盈幽默,人物的肢体表达还带着点默片的感觉,五位一体的自传也有点神奇,更神奇的是结尾,是我心中最美的结尾之一了。这一部已经有费里尼后来作品的所有主题了:boredom - there is always something more;画面可以总结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全是人;傻白甜女主;封闭空间体系里的游荡,带点虚实结合,海作为出口;自由的镜头运动,片段化的线性叙事;以及还是要有爱啊…PS. 喜欢那个在车站工作的孩子(怎么感觉也是费里尼自己,真是自传狂魔…

1小时前
  • 推荐

在孤独边缘的海边小城,他们在一切破败中狂欢,转眼已不是少年。 阿尔贝托不得不留下照顾母亲;莱奥波尔多抱怨无人理解他的艺术却没有勇气走出去;浮士德浪子回头、成家立业,再也出不去了。他们都在讨论着离开,可只有爱看闪电的莫拉德向着星辰头也不回的走了——正如离开里米尼的费里尼本人。

1小时前
  • 康报虹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