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与子1997

HD中字

主演:Aleksei Ananishnov,Gudrun Geyer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其它年份:199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母与子1997 剧照 NO.1母与子1997 剧照 NO.2母与子1997 剧照 NO.3母与子1997 剧照 NO.4母与子1997 剧照 NO.5母与子1997 剧照 NO.6母与子1997 剧照 NO.13母与子1997 剧照 NO.14母与子1997 剧照 NO.15

 剧情介绍

母与子1997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俄罗斯某个偏僻的小山村,人烟罕至,静谧非常,这里的景色如同律动的油画一般,美得忧伤,美得窒息。  一位老母亲(Gudrun Geyer 饰)即将走到人生的终点,时间已没有意义,每一刻都会成为永恒。儿子(Aleksei Ananishnov 饰)陪在母亲身边,精心照料她的起居。他耐心倾听着母亲关于梦的叙述,带着她出外散心,为她读明信片。在秋风骤起的时节,这对母子默默地享受着这最后的聚会……  本片荣获1997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安德烈•塔科夫斯基奖、俄罗斯电影评论奖和评审团特别大奖。激情床伴黄金密码庭审专家第一季广州教父来自深渊第一季哥斯拉2:怪兽之王(国语版)朋友之间2015生活艰难但是快乐赤道的男人心底里的名字八月迷情太阳刚刚出山风满楼誓不低头水魔力 爱熏熏花之锁亲爱的乘客,你好 第二季扫黑2020爱情配方机遇编年史的71块碎片二重生命我们的新时代黑暗残留第一季基督山伯爵机关枪牧师马路骑士复仇之旅(国语版)话事人关机计划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你瞅啥?外星人Y医生:外科医生加地秀树第3季白夜行韩国版功夫奇葩闯北京迷失东京画皮:情灭唐顿庄园第五季后海·红海无坚不摧地狱犬2022佐伊

 长篇影评

 1 ) 画中死亡

索科洛夫用一部电影长片的体量来表现死亡,没有故事,只有画面与状态。在如油画般的暗黄色画面里母亲的死亡过程被彻底诗化,儿子的不舍与陪伴很是悲凉。当母亲死去时,镜头给到了冰冷枯萎的手和儿子悲伤的哭泣,母亲手部的特写让死亡气息通过局部呈现出来,却也足够摄人心魄。影片中有大量空镜头展现着山川田野,美不胜收,母子二人与大自然相融,自然带来了生命也收走了生命,悲伤与不舍是人类面对死亡承认渺小的同时能做的唯一反抗。关于电影里的死亡片段,皮亚拉的《张口结舌》里母亲死亡时的艰涩喘息和呻吟可谓是如纪录般真实和不适,而本片的诗意呈现在另一个极致上对死亡进行了抽象的展现,但在抽象之下依旧是实实在在的真实,尤其是情感的真实,母亲死后儿子在树下独自哭泣的固定长镜头优美又心碎。本片就像是面对死亡时灵魂外化的艺术影像,专属于索科洛夫的诗意。

 2 ) 关于生与死的对话

仁慈的上帝注视着弥留之际的母亲和照顾着她的儿子。昨晚,母与子都梦见了上帝。

母亲很爱她的儿子。她坦诚地说出她会为儿子感到难过,即使她知道儿子并不明白母亲的心。

儿子很爱他的母亲。他为母亲可能离他而去感到难过,而在母亲面前,他将哀伤深埋于心中。

母亲完成了她人生使命,趁着儿子背着她哭泣时,静静地随上帝而去。

儿子为母亲的离去而悲伤。一只蝴蝶,停留在母亲的手上,挥之不去。

 如海报上的,超出我们日常视觉体验的影像,如缓缓变幻着的油画,配乐深情而带哀伤,俄国电影大师亚历山大·索科洛夫带出一段上帝与子民关于生与死的对话。


2008.5.24
http://williamho.blog.163.com/blog/static/74954914200842493824272/

 3 ) 死亡是瞬间的,薄如镜子

 
不流
我觉得《母与子》是一部极安静和极壮阔的电影,感到很大的内张力。你对索科洛夫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用几个词语来说的话?
 
陆支羽
在我印象中,《母与子》应该算是苏俄诗电影最初呈现给我的模样。最直观的感受是诗意,流动的诗意,就像被揉皱的画布。
 
不流
诗意来自于哪里呢?
 
陆支羽
索科洛夫也是我最初熟识的苏俄导演之一,除老塔之外。我觉得他很深邃,很敏感,而且直达灵魂深处。
 
不流
嗯,他非常敢于静默,静默带来很大的空间感受,我觉得诗意来自于空间,它向观众招手,诱惑你的情感去填充,诗意也来自于速度,慢速。
 
陆支羽
诗意一方面源自于苏俄诗电影的传统,一方面也是索科洛夫自身养成的艺术品性吧。所以有人说他是塔可夫斯基最好的精神继承人。
 
不流
我觉得他比老塔更冷漠,是降温的,更符合俄罗斯的土地。有趣啊,俄罗斯的诗意,和欧洲的哲思,对望着。
 
陆支羽
嗯,他的诗意始终有种末世感,走投无路的孤独。
 
不流
对,走投无路,没有结果,你也无法期待有什么结果,他在描绘抵达尽头时的那一点点时间。这一点时间非常重,所以变得很慢
 
陆支羽
所以他会以如此扭曲的、流动的影像来表现《母与子》,他的其他作品也是一样,比如《孤独人类之声》,以及后来拿了金狮的那部《浮士德》,都有一种视觉上的压抑的异化。
 
不流
是的,《浮士德》的变形也有这样的感觉,但和《母与子》不同,前者是“临终”前的噪音,后者是静默,是失语。
 
陆支羽
不流,你看《母与子》时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幕?你又是如何从中体验到激发你写作冲动的元素呢?
 
不流
在椅子上躺着,时间枯燥地流逝那一幕。写作的冲动来自于在他巨大的留白里涌动的情绪,情绪是我写作的起点。这部我没有看到你的观影笔记,你是怎么记录当时的观感的?
 
陆支羽
嗯,可能在那样巨大的静默中,时间真的已经不再重要,只剩下永恒,它可以是瞬间的永恒,也可以是一种最遥远的轮回的样子。
 
不流
艺术家要么是在讨论永恒,要么是在试图尝试永恒,这是永恒的圈套。时间这个巨大的谜语啊!特德·姜有一篇小说,设定的是某一天人类实现了时间旅行的技术,但还只能回溯1秒钟,于是发明了一个玩具,是个铃铛,当你按下这个铃铛,铃声就会在你按下去一秒之前响起来,很多人于是想骗过铃铛,但发现无法实现,最后精神崩溃了。时间这个东西,用1秒钟就可让人崩溃,遑论永恒了。
 
陆支羽
我已经不记得是哪一年看的《母与子》,最初应该是从贾樟柯的一本书《淘碟》中得知索科洛夫的,除了《母与子》之外,他的另一部长镜头代表作是鼎鼎有名的《俄罗斯方舟》。两部片子都给予我很强烈的形式上的震撼,那种“形式超越内容”的震撼。
 
不流
我倒是不觉得形式超越内容,因为他的形式是一致的,那便是风格。《第二层地狱》也是这样的风格,只是色彩不同而已。
 
陆支羽
嗯,而且影片中的空间感也很有意思。看似渺无人烟的空旷的荒原,却总是跟人乌云压得很低的窒息感。就好像整片荒原只是一间狭小的茅屋。对于母亲是身体的囚牢,而投射到儿子身上则是精神上的。
 
不流
嗯,一片局促的旷然,这就是我一开始提到那个内张力。要结束了,必然会结束,母亲要死去了,但仍然没有死去。儿子在树林里犹豫地跑去跑回,被逼近的死亡抬升地面,不着天也不落地,很大的临时感。你看,《母与子》和《第二层地狱》,一个是母亲将死,一个是父亲已死,死亡是瞬间的,薄薄的,像一面镜子,索科洛夫表达了镜子这一面,再去表达另一面。他跨过死亡。
 
陆支羽
嗯,《第二层地狱》和《母与子》的编剧都是尤里·阿拉博夫,他俩的合作已然成为一种惯性,都有一种巨大的悲怆,这种悲怆仿佛无法找到真正有力的内容上的承载,只能借助极端强大的形式,包括你说的静默。
 
不流
有一幕,母亲在儿子肩头睡着,儿子在闭目呼吸,雷声伴随。都在等待中出神了。
 
陆支羽
我印象至深的那一幕是儿子抱着母亲迈入荒原,背后是流动的树木和乌云,似乎这就是世界末日的最后一瞥。我想,这部电影应该是最靠近末日体验的,而且是心理层面上。苏俄很多电影都有种苦大仇深之感,但索科洛夫是有苦不言,不像老塔至少还在《牺牲》中有过掏心掏肺。
 
不流
老塔是篝火,而索科洛夫是冰窟,一种上升,一种下沉。广袤,苏俄的土地,我感到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亿颗草和百万棵树以及许多许多时间,但是人就那么小,这些又没有什么意义。苏俄有足够的时空可以安置那些孤独的人。
 
陆支羽
但是太大的时空也容易出现更多的流亡者,远远的放逐,漫长的等待。
 
不流
是啊,他们用不完它们,他们尤其显得微小。
 
陆支羽
这也是索科洛夫为何后来会拍《对话索尔仁尼琴》,有时候政府的压制也便算了,最恨的是作家之间的诋毁,那是精神上的排挤,是屠戮灵魂的暴力。但我相信索尔仁尼琴说的,还是会有“后岸”。
 
不流
你说“最恨”的主语是谁?《对话索尔仁尼琴》我还没看过,回头找来看看~
 
陆支羽
是索科洛夫采访时,索尔仁尼琴说的,当年古拉格群岛的流亡前后,应该颇有苏俄文坛上对他的各种精神施压吧。我在想,《母与子》中母亲的死亡之旅,应该也是对前苏联解体前夕的一种隐射吧。印象中,很多苏俄导演都逃不开这个主题。
 
不流
嗯,像基因一样,构成他们的表达。但我个人兴趣上,不太关注政治的影响,我更偏向文学性的体会,吸引我的也是这一部分。政治的力量是一种虚大无当的力气。甚至比不过面对一片枯叶时的忧愁。
 
陆支羽
嗯,政治造不出真正的永恒,艺术的母题总会通往更远的地方,那是政治无法抵达的远处。所以,六年后索科洛夫又拍了《父与子》,却是另外一番景状了。尽管其中还是有前苏联的意味,但却被索科洛夫处理得很暧昧。我也是从那会儿才渐渐得知索科洛夫的性取向。
不流
所以,索科洛夫是同性恋吗?也许是因为情感的分界本就是不清晰的,以暧昧表达,也是在尊重模糊的事实。
 
陆支羽
我印象中他是,记得以前有一篇新闻报道中提到过他的男友。我记得以前黑蓝文学发过一篇索科洛夫,里面有句话说,俄罗斯人的所有情感都是无限的,如果残酷,我们就比谁都残酷;如果是忍耐,我们也比任何人都能忍耐。
 
不流
无限的尽头和开始是重合的,连宇宙也是这样啊。你说的那篇文章里,索科洛夫提到他想找到形象背后的“人”,人在平凡上的共同性。
 
陆支羽
他还有部电影叫《旅程挽歌》,我觉得是对《母与子》最好的延续。就像死亡之后的一场灵魂祭典,我以前说那是一部献给海洋的电影,对应《母与子》来看,也可以是献给母体。嗯,每个人都是一群人的缩影。
 
不流
是的,艺术家去复原那个共同的人,因为共同,才有更长久的共鸣,才接近永恒。艺术电影也是这种对人的无限复原是最让人着迷的,而那些淹没在故事趣味中的电影,是快餐、不耐咀嚼,没有营养,只会让人变肥胖。
 
陆支羽
我之前说母与子相依为命如末日最后一瞥,也正是这个意思;末日就像人类最后的淘炼。也是因为不同的人对电影的理念各异,甚至到后来被歪化曲解。总有人会觉得,电影就是纯粹娱乐功能;于是,他们就看不到,其实整个纷乱错杂的20世纪作为电影的黄金世纪,更多是用来表达痛苦的。
 
不流
就像悲剧的悠久一样,痛苦的东西长存。

============

录影齑读作“lù yǐng jī”,意指“关于电影的碎语记录”,录影齑是口袋的一个电影主题专栏。不流、陆支羽和一些影迷朋友在线对谈电影的话语,会被录影齑捕捉,形成专栏内容。如果你想参与对谈,请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4 ) 我们将在我们约定的地方见面

我在第一眼认出了索科洛夫,接着我开始无比庆幸自己先看了《父与子》,之后才是这部《母与子》,否则我该如何忍受从牵着白色云絮的峰巅滑落的失望感呢?

这里每一帧画面都能定格成为一幅油画,那种略带迷朦的颗粒感,事物轮廓的边缘渗散开细触的痕迹。天空一直是厚重而阴郁的,林间偶尔投下阳光的斑点,像海浪般涌动前进的草地,起伏山地间曲折延绵的小道……似乎没有什么地方比俄罗斯的自然大地更为美丽的了。即便是阴暗简陋的室内,那被树影涂上深浅不一的画痕的灰黄墙壁,低沉的天花板,却能由于一扇洞开的木制窗户瞬间变得神奇起来。到了03年的《父与子》中,这种影像风格更进一步发挥,但莫名地失却了撼人的力度。

一对孤独相爱着的母子,似乎这已能完全涵盖了影片的内容,仿佛他们是这生活在世外的唯一的两个人。不多的对话,散步,儿子为母亲念着明信片背后的语句,这些几乎就是生活的全部。当某种情感已经被天花乱坠极尽所能地描绘后,最为简单朴实的勾勒反而重新印透出底部的真实线条来。尽管他们一再地提到“艰难”,但是眼神只有过滤了欲望,趋于平静的爱,甚至没有燃烧着多余的悲恸,只在儿子靠着粗壮的大树干哭泣的时候泄露了一些底细。

声音是整部影片除了图像外另一大主角,无论是近在耳边昆虫扇动翅膀的嗡嗡声,林间的鸟叫,风扫过地面揉着草杆相互摩擦的沙沙响动,更远一些的地方,火车隆隆驶过的震动声,又或者是从背景传来的空灵的钢琴乐曲和女神般的吟唱,所有这些填充在人物与自然的空隙间,把一切凝滞成永恒的神圣和美好。

相信每一个看过本片的人都会对两个镜头印象深刻,一是母亲靠在床头让一只单薄的蝴蝶爬上她消瘦的指尖,一边脸庞上展开微笑,另一个是儿子健康光滑的手轻轻抚摩着掠过苍白起皱的手,母亲指间依然停伫着那只蝴蝶,也正是在这两个时刻,我突然明白,为何《父与子》中的光彩美奂不曾击中我,因为腐蚀了灵魂支架的影像,便如那硬生生鼓起的脆弱气泡一样,仅仅只是转眼就会幻灭的影像而已。

 5 ) 我们去散步

周日,天晴,广州最高气温25摄氏度。
麦穗已经搬走,两年的同居生活宣告结束。偌大的房间空荡荡的。打开客厅、厨房的灯,灯光昏黄低暗。房子看上去有些生气,不至于冷清。
打开音箱,声音在周围飘荡,否则,寂静会将人吞噬。
“妈妈,我们去散步。”《母与子》里,儿子对着即将死去的母亲说。他把她抱到一棵横卧着的大树旁的躺椅上,给她念明信片上的优美的文字。
屋后面是公园,去的次数却越来越少。一个人沿着湖走,看树影婆娑,看远方的高楼大厦,看湖中的亭子。颈背酸痛。喜欢盘腿坐在大树下的石凳上,给某人打电话。不远处就是湖水,偶尔有湖风吹过。很怀念落叶满华工时节,走在飘落有厚厚梧桐叶的校园马路上的惬意。
“你带我走。”“……”
母亲要儿子带她去哪儿呢?
小玉一个人去了东北,说要去看北极光。
熊说要独自去桂林,暂时远离所有的苦痛。
你留下,或者我跟你走。
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独自上路或者一路同行,如若无法选择,那就坦然接受,都是人生的历练,需要细心收纳。
如一幅油画,画面的上部分是阴霾的天空,乌云不停地移动变幻,下半部分是绿色的山坡,右边露出树林的边缘,中景靠右有一棵不太高大的树。儿子抱着母亲走在山坡的小径上,黑色的身影在一种逐渐消退的绿色中缓慢移动。
已经是秋天了,所以绿色并不很浓,中间杂生着枯萎的草丛。母亲面容枯槁,瘦削苍白,嘴角下垂,眼睛无力耷拉着。“我睡着了。”儿子跟母亲说起小时候上学的事情。“你现在已经是一个大男人了。”风声四起。
我决定给某个人写信,将来的某一天他会通过那些信笺和文字忆起我们之间曾经历过的点滴与美好。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手拈红笺寄人书,写无限、伤春事。旧时,那一摞泛黄的信笺蕴藏着太多的故事和情意。
一条灰黄的泥土路在绿色草坡中蜿蜒而过,左边三棵白杨树稀疏直立。儿子抱着母亲在路上踟蹰行走,在树旁停下来。母亲倚靠着树,有吱吱的鸟叫声,风从草上拂过的刷刷声。“在这儿生活感觉好吗?”儿子问母亲。“怎么说呢?这儿的生活不错,但是有时候也挺不容易的。”
无论在哪里,生活其实都是不好也不坏。所谓好与不好,可能更多的是生活在其中的人所赋予它的定义与特质。
“我为你感到难过,让我想哭。”母亲躺在儿子怀里,虚弱地说道。
“但是你多么娇小啊,我的小家伙。”
这是儿子对母亲的呢喃,如同恋人般的对话。男人潜意识中或多或少都有“俄狄浦斯情结”。
在托马斯眼里,特蕾莎像是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的孩子,好让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我知道你为什么替我感到难过。你怕我以后孤零零的一个人……我会和你在一起的。你不会死的。”
“一个人可以活下去的,这并不是什么灾难。”
母亲懂得儿子的悲哀,但是儿子没有母亲想象的那么坚强。他的孤单太重了、母亲走了,儿子说不久就会和她见面。
两个人的电影,两个人的对白。有限的话语,无限宽广的画面。这样的一部电影,简洁而哀伤。如油画般的镜头与细致的声效,让人沦陷。

 6 ) 母与子

我知道这是一部美丽的片子,我知道这是一部深刻的片子,我知道这是一部感人的片子,但是我无法再看第二遍。痛快点吧,一刀毙命,如果非命令我再看一遍的话。
无疑是一种凌迟,一刀一刀,刀刀都是最柔软的地方。
画布上阴冷的天空,大团大团的乌云,就像被水湮湿的中国画,远处传来隆隆的声音,似在乌云中打破了雷神的袋子。青葱般的绿色,弥漫了大半个画面。
就像荷兰画派的油画,一样的调子,不同的是这儿的是凝固,而他们的是流动。流动的绿,流动的云,流动的人,流动的感觉。在这儿除了寂静还是寂静,时间的停止或者死亡。
我在想什么?电影给了我空间、时间,都是广漠的,完全不受局限。
很多信件,不知道来自何方,甚至不关心,他在那儿,从亘古以来似乎就如此。我所喜欢的只是有人在旁边慢慢的读,让我回想起你昔日的眼神,回想它们浓重的阴影。澳洲海岸的阳光于我何干?加拿大冰湖的风光、伦敦街头的小贩、威尼斯两岸的教堂,模模糊糊,他们是另一个世界的故事,此刻,我只分享彼此。
眼前这个垂死的老者是我的母亲,应该是我世界上最亲近的人。她额头的风霜、眼角的皱纹,那些辛酸,我是永远也无法了解的。我拙于言辞,我所能作的只是抱着她带她出去散步,在夏日的午后,在长满绿草的山坡上,在白杨树下的长凳旁,有时一阵风吹过,叶子会沙沙的响。母亲是教师,昔日的学生如今天各一方,我猜测着是不是彼处也会有此刻的乌云、此刻的雷声、此刻的静谧。母亲的眼睛慢慢合上了。
people live for no reason but they die for some reasons。她说。
那一刻我觉到了恐怖,生命对于她而言已经不再是一种类似神的恩赐之类的东西,只有痛苦、纠缠、永无宁日。面对死亡,我害怕的是孤独,母亲害怕的是未知。我们害怕的东西不同,但是对于生命此时我们才明白执着的意义。
相濡以沫,此时才是最贴切的形容,这四个字已经被使用得完全失去了美丽的含义。
我感觉到我的生命无边的渺小,渺小到只有在母亲身旁才能被感觉到。

很多时候人们说的太多了,电影仅仅成了图象的电台,语言的背景和陪衬。我只想静静的仔细的看一部光与影、表情和眼神、呼吸与动作的电影,我只想在看完以后一两天内或者更久能够时时回想起那个神秘的下午,慢慢的想,伴着黄昏迷离的流光,伴着玻璃窗上划过的鸟儿的啁啁,伴着从屋内看出去摇着叶子的白杨树,伴着随着片断从前只在黑夜无人时浮现的过往......
长长的旅程,而这里只不过是一段。你看见了吗?远远的向下看去,一列火车冒着白烟慢慢驶过碧绿的田野,它将要去往何处?你看见了吗?一群候鸟在天空留下翅膀的痕迹,它们是不是准备回乡?你看见了吗?从四面八方吹过来的无边无际的凉风?那些东西永远只在你心灵处最柔软的地方,深深的埋藏着,很久很久以后你会想起,带着微笑,你向窗外看去,只有阳光满地,和被泪水扭曲的模模糊糊的影像.....

 短评

艺术便是把人们难以形容的感受借由理性的方式描述出来。所以在索科洛夫极具感官创造的《母与子》里我们看到诗性电影所承载的这份浓郁情感。渺小如溪水一般流淌的声音与影像最终凝结成一幅画,你能在那些静谧安详的画面里读取到千丝万缕的理解。我想,再也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讲诉人之生死的孤寂和伤感了。

6分钟前
  • Muto
  • 力荐

诗情画意,摇曳残烛,风声鹤泣,草木皆悲。

7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同样师承老塔,始终逊于小塔。老塔小塔的镜头,除了美,还有思想;索科洛夫的镜头,除了美,只有空洞。

1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孩兒反哺卻無力,蒼帆漸盡碧空處。如其說索科洛夫是個電影詩人,還不如說他是一個尤其擅長氛圍音樂的音樂家。

13分钟前
  • 熊仔俠
  • 推荐

画面变形,人物简单,几乎没有故事,说实话,我是真的受不了这样大师的片子。我问大冉子,你觉得这片好看吗。她说好看。我问哪里好看。她说风景好看。囧

17分钟前
  • 星尘战场
  • 还行

油画般染开去,亏我坐在姑苏月下,溶溶地还能打起盹来。“你带我走”是最大动容处,这样子相依为命,草木,老屋,摇曳的残烛,再生的魁梧。呼啦啦就这么丢开你,走了。

18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呃~~~~实在是没法看懂~~~~~感觉太悲凉了~~

21分钟前
  • 较差

8/10。 呢喃语页的沉寂往事+跨越生与死的精神之歌。扭曲静谧的镜头堪比印象派画作的神秘美丽,噢,伟大的索科洛夫!哪怕你只学到了塔神的皮毛仍就可以美得难以言表,好比不同分子间发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在我心中猛烈扩散开来!当然,还不值五星。

22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索科洛夫,你完全抓到我的G点了...

24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这也太美了趴,形式的造诣到了极致也就同样诞生、蕴含了思想。借王国维“造境”一词(“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缓慢电影谱系里,卡洛斯雷加达斯的《柳暗花明》和索科洛夫的《母与子》可以并称造境双峰(或者也可以再加上阿隆索的《安乐乡》)。两者都采用某种方法使得电影画面产生畸变,卡洛斯声称“就是厌烦了用正常的视力状态去观察事物”,采用方形构图(同安乐乡)+增设棱镜并打薄,由此产生重影效果。《母与子》以作画的方式抽空了景深,将电影变成画面,长镜头的移动类比人们打开卷轴目光随画面的移动,空间的抽空留下的是时间,这是一部时间-影像

25分钟前
  • 江寒园
  • 力荐

好好看的片子TAT,看似是波澜不惊的镜头语言,其实是以静捉动。你甚至听得见时间流走的声音……真的被这部片子打动,那个男人倚靠在树上哭泣,那一刻风起鹤泣,时间似乎都凝固了,美不胜收。

26分钟前
  • Memento Mori
  • 力荐

我知道我们终会重逢。

30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8.5/10。①如简介所写:将死的母亲在儿子的陪同下默默享受最后的时光。②静谧而诗意的氛围的营造:除了滤镜下朦胧+变形的画面这一设计外其他影像技法照搬塔可夫斯基,但构图的力道明显与后者差距不小(甚至对景深的运用都乏善可陈),扣1.0。

31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力荐

一幅美的让人走不出来的流动的俄罗斯乡野油画卷,儿子对母亲的思念

36分钟前
  • 冉笛
  • 推荐

凡是让我看了产生写作欲望的,都是好电影。

38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人烟罕至,静谧非常,这里的景色如同律动的油画一般.不是塔可夫斯基而是索科洛夫。之前看摩罗神的时候手法就是氲氖般的却是冷色调。看俄罗斯方舟的时候满是长镜头。看这里的母子之情,暖暖的色调和拍摄手法以及叙事方式让人有一种无力挣扎的绝望之感。

3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母子间的情感,以舒缓的节奏浇灌在静谧流淌的时光隧道里。有人说好电影是不需要色彩的,如同本片在内的索库洛夫影片。有人盲目迷恋长镜头,不过索氏长镜头的确动人心魄,同时催眠效果一流。睡过去两次,分三段看完。另外不知道是否为片源问题,本片有大量虚焦及拉伸画面。

40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浓雾,与圣像画式的自然景观,平面构图,塔式美学的遗产;低吟,缓慢的镜头运动令观众的感知犹如正在走向生命尽头的母亲,一种超越影片实际68分钟RunTime的内在体验。她能感受到时间的绵延,一种在语境中暗示着余生的时间,并在这种不可控的流逝中召回过去的晶体。《母与子》没有剧情,只是儿子抱着母亲衰老的身体行走在乡村的蜿蜒小路上,广阔的听觉空间暗示着生命,或者超验性支配力量的存在,将逝之人呈现出一种返祖的状态,生命预示着自然的环形叙事。而《母与子》却是宗教狂热的,进入自然代表着一种虔诚的无限弃绝,并在自然之中接受神启的沉思。

41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他真的不想妈妈死去吗?或是他真的希望妈妈永远活下去?他真的不想离开这个毫无人迹的地方吗?或是这个不毛之地就是他所有希冀?答案总在两个极端中游移。但是,在一切尚未尘埃落定前,他必须学习面对自己,也必须得学习面对死亡,无论是眼前妈妈的死亡,还是日后属于他自己的死亡。他总要这样做的,想要在万物的沉静中得到指引,想要离开内心的喧嚣而获得永久的丰腴的沉静,就必须得经历这样的对自我的质疑和探索。

43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缺乏那种真实的诗的观察……

44分钟前
  • iceman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