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多和莉丝

HD中字

主演:塞尔希奥·克莱纳,Diana Mariscal,María Teresa Rivas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6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1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2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3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4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5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6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13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14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15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16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17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18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19凡多和莉丝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凡多和莉丝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Jodorowsky的所有我们能看到的电影里——除过之后的《獠牙》跟《彩虹贼》,这部他早期长篇电影《凡多和莉丝》相比起他大名鼎鼎的《鼹鼠》,《圣山》和《圣血》显得十分不起眼。    不过这部影片维持了Jodorowsky影片一贯的光怪陆离,开始的镜头就是侧躺在桌子上的莉丝生吃掉一朵花,整个故事是一对情侣凡多和他腿有残疾的女朋友莉丝一起去寻找传说中神秘的“Tar之城“一路上的经历,途中不断的有不同的怪人诱惑凡多离开双腿不能动的莉丝,甚至还有凡多的母亲,而他们却好象一直都无法离开原来的地方——酷似煤矿的小山,途中还时常出现他们的幻象(时间太久,记不清楚具体的,大家自己看),在找到了Tar之后,凡多却终于忍受不了莉丝,将她暴打致死,后来他十分懊悔,按照莉丝生前的愿望将她埋葬,在坟头上放上了一朵花,并自己躺在她坟墓旁,直到落下的树叶几乎将他埋没,至此,影片在异常欢快的音乐中结束。    不过也许是由于对宗教的生僻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据说这部影片在墨西哥阿卡普尔科电影节首映的时候观众被吓的四散而走,是因为受不了影片中残忍的镜头,不过看了这部影片我居然莫名其妙的感伤起来,我都不知道我该去想些什么,而Jodorowsky也由此开始他被放逐到海外拍片的生涯,不过之后才有了更经典的《鼹鼠》,《圣山》和《圣血》,也更富有反宗教的意味,相比起《凡多和莉丝》更加被观众认同。    可能此片仅仅是他古怪念头的最初尝试,虽然情节很古怪,可倒也不至于不知所云,凡多和莉丝他俩寻找的这座“Tar之城”是个异常奇妙的地方,所有的城池在大灾难降临后都被毁了,只有Tar还矗立着,所以人们传说只要到了Tar,就可以获得食物跟美酒,甚至可以获得永恒;到了Tar,才可以真正理解生命,可以爱也可以被爱,会着迷于未来,而且,Tar永远不会遗弃任何一个人…如此完美的地方,可以看成是个严重理想化的境地,接近理想国的过程自然有荆棘和劫难,更要经受意志的考验,而只有知道如何达成理想的人才能最终实现理想,一开始,凡多和莉丝相信只要找到Tar莉丝一定可以重新走路,而他们所有的问题也都会解决,所以说凡多和莉丝可以说是失败了,尽管他们找到了他们的目标,但最终还是被湮灭在了对过分理想化的Tar的畅想中,这也是我觉得这个故事还存在了一丝凄美味道的原因,凡多和莉丝的爱情悲剧可能正因为他俩的迷茫,虽然有生活的方向,却并不知道如何去达成自己的理想,最后演变为绝望,末路,自我以及互相伤害,这多多少少也印证了那个年代青年的心态——尽管Jodorowsky可能并没想这么说。    精彩的配乐也是Jodorowsky所有影片的共同特点,可惜只找到《鼹鼠》的原声,包括本片在内的其他几部的原声只好继续寻觅了,我尤其是特别喜欢莉丝唱的那首“当我死后,将我埋在….”,曲调很是优美,声音也很有质感,尽管有那么点感伤,好象预知了这可怜女人的结局一样。    还有就是,片头的那些画,我不知道它们是否也是宗教画,也不知道是否因为没有看明白那些画造成我对本片理解的偏差,所以希望懂的朋友给我解答吧,对于这样的影片我只能介绍,而尽可能的少去评论了。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 普通话版机器肉鸡第一季记忆小偷滑雪场的夏天拉利内阿:危城困境光明底线犯罪心理第十季每21秒今生今世1977长征1996导弹旅长我们停战吧国语亡命之徒 Birthright Outlaw尖叫女王:我的猛鬼街危情瘾难耐印度教父怪医杜立德5:百万傻蛋扣篮对决一吻定情第一季硅谷第三季天坛伊克巴尔之化学秘方富江5最终章:禁断的果实邪密满屋:印度家族集体死亡案希望家园曾武华事件求职保镖小狐狸1941十万伙急童年仪式情义英雄武二郎踏上新征程——2024 BRTV跨年之夜追迹勇敢者游戏2:再战巅峰CI5行动 第一季亚马逊萌猴奇遇记激情的岁月酷与惧:酷儿恐怖片的历史亨利八世的私生活美男子电影故事

 长篇影评

 1 ) 很多不懂--吃个小螃蟹

第二次看这种黑白宗教类型的片子,第一次是《第七封印》,英格玛•伯格曼的作品。虽然宗教题材加上黑白画面和少言寡语的角色是典型的闷片招牌,但是看过之后却感觉畅快非凡,大有清喉润肺之功效。不过……由于影片中大量的宗教意象与暗示,而抛开导演的宗教观点来谈论死亡和电影太过苍白,所以一直按着没敢妄加评论… 今天看了西班牙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的《凡多与丽丝》,除了宗教之外,丽丝和凡多的爱情以及一些列的疑问让我不吐不快。于是趁还没有忘记和混乱之前记录下这一些文字以供和大家探讨。

先来介绍一下导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第一次看到他资料的时候被震了。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剧作家,电影导演,演员,作曲人,制片人,同时还是比较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和精神治疗医师。16岁时开始发表诗作,17岁开始参与哑剧、木偶剧演出,24岁赴巴黎学习哑剧义素,曾参与马歇•马叟剧团的巡回表演。花费了超过15年的时间来研究塔罗牌,并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心里治疗体系,基本原理是用艺术表演作用与病人的潜意识从而达到心里治疗的效果。
也许是天赋太过禀异,佐杜洛夫斯基的电影中重斥这大量颠覆传统的宗教信息,传说和暗喻,据说《凡多与丽丝》在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电影节上映时由于影片怪诞惊人的镜头观众们都被吓得四散逃走,并引发了骚乱。因此,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走上了长期的海外流亡拍片历程。

《凡多与丽丝》讲述的是一对恋人寻找“塔尔”国的故事。影片的开端,诡异的宗教画和耳语般的话外音描述了一个叫做“塔尔”的理想国。传说只要到了“塔尔”,就可以获得美酒和食物,幸福与永恒;可以领悟真正的生命,爱与被爱,并知晓未来,而且,在“塔尔”永远不会遗弃任何一个人。

丽丝,有洁白的肌肤和妩媚的眼睛。当她侧趟在床榻上食下一朵白玫瑰的时候,仿佛可以闻到满身从体内溢出的芬芳。导演说丽丝代表着人类的纯洁。
凡多,头上带着铝制的漏斗,有点像那个伴随桃乐丝(《绿野仙踪》里的小女孩)一同冒险,勇敢善良,却因为没有 “真心”而伤感的铁皮人。这个男孩有些先天的愚顿总是带着些痴疯的癫狂。
因为丽丝的双腿不能走路,所以他们决心找到“塔尔”国,过上幸福的生活。

最初的旅途,颠簸而幸福,也是我最喜欢的部分。
“你真的爱我么?”丽丝很认真的问。
“是的,我不想你死。我会为你做很多的事。”凡多回答。
“凡多,你真好。”“不要离开我,我只有你。”丽丝总是对凡多反复地说着,好像一条温顺地小狗一样依附着主人。
丽丝说:“我只有你”的时候,我总是禁不住的伤感。看着两个病态的人互相帮扶着在迷宫的地图上颠颠簸簸的去寻找一个不存在的理想国总是让人有些心酸。
而且这实在是算不上一段好的爱情。
时常癫狂的凡多总是伤害到柔弱的丽丝,而丽丝的顺从又是那样的彻底,甚至是过分,像是受虐之后所产生的病态一样,伤的越深就越是依恋。
当凡多伤害丽丝的时我都会想起一句话:“爱你,折磨你,折磨你到死,才知道我有多爱你。不然,我永远也不会知道。”
导演说凡多折磨丽丝是为了体验。体验强烈的爱和拥有,同时也体验自己造成的巨大的伤痛。就像DVD封套上的那幅海报一样,丽丝的身体上图满了仿佛邪恶的巫毒符号般字母,而那些字母都组成一个单词:Fando(凡多)。
凡多在儿童时期被剥夺了一切,一切权利和拥有。追求浮华的母亲亲手葬送了凡多的父亲,陪伴他童年的只是一面可以敲响的圆鼓。制造些小吵闹就是他唯一的权利和快乐。当长大之后这种缺失投射在丽丝身上就变成了强烈的控制和占有,像是一个顽童的试验一样,只有看着对方不断的忍受自己的伤害还能体会到那份真实的爱情。
而丽丝的懦弱同样来自于童年的阴影——幼奸。这个事实让丽丝失去了生活的勇气,对于成人世界的陌生和恐惧让她把凡多当作了躲藏屏障。只有凡多在身边世界还是安全的,不管凡多怎样的暴虐和疯狂,她始终紧紧的依恋着他不能放手。

人的一生会因童年的境遇而产生重大的差异,这一点是心理学的共识。作为精神分析医师的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更是深刻的了解这一点,他把这种认识推广到了整个人类社会。他说我们成人世界一直都在破坏着生活和人性种的纯洁,这是一个充满了恋童癖的变态社会。
而在这个变态社会下生活的每一代人也必定是畸形的。

最喜欢丽丝与凡多的对话,有时很儿童却往往动人。
当凡多和丽丝经过一处墓地时,丽丝唱了一首忧伤的歌“我将死去,没有人会记得我…”凡多听了,眼神深情,说:“我会记得你。我会带着花和狗去祭你,在葬礼上低唱一曲《死亡多美妙》。”
画面突然在“死亡多么美妙~”的音乐中变的欢快起来。凡多与丽丝随着快乐的音乐模拟各种死亡的神态。他们如此的欣喜和投入,仿佛面对死亡时真的可以如此惬意。
然而快乐是短暂的,随之而来的是深切的忧伤。“死亡多么美妙”一直伴随着他们寻找塔尔的路程,仿佛有谁在冥冥之中指出了一个去向。

在寻找“塔尔”的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人。这些突然冒出来的人们总是想要把凡多从丽丝的身边带走。
第一次,废墟中的贵族。我想也许他们代表着短暂的激情。贵族们随着燃烧的钢琴所演奏出的曲子无所事事地扭动着身躯,一群无聊地夫人们将凡多带走加入了他们捉迷藏地游戏。他们用声音、以及肉体来吸引凡多的注意,凡多抚摸着这些不知名的女人的身体在游戏中沉迷。当蒙着双眼的白沙被取下时,凡多才发觉这些肉体的引诱不过是为了满足无聊的人们空虚和丑恶的心灵,他只是被人取笑的对象。感到羞愧与愤怒,于是他回到了丽丝的身边。
第二次,泥浆中的人群。我觉得这应该象征着困境。泥泞的河流中趟满了停滞不前的男女老少,在恶臭的泥浆中抚摸自己与他人的身躯。我的感觉这个意向是在反映甘于现状与同流合污的人们。凡多把丽丝从身上放入泥水中,“你不能走但是可以站。”他说着调皮的离开了丽丝并向她道别。无助的丽丝只能抱紧双臂哀求凡多“回来凡多,我需要你。”
看似一个恶作剧,其实暗喻了凡多向丽丝提出的一个问题和他自身的心理选择。将丽丝像个包袱一样的抛弃在困境当中,这种轻松让他感到快乐。“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情愿留在这里呢?”凡多像个孩子一样等待着丽丝的回答,但是强烈的爱让丽丝的召唤很快发生了作用。凡多返回身将丽丝抱出“看我多好,回来领你了。”那种真缜怪的语气既无奈又甜蜜,真实地戳动人心。
第三次,皮鞭与强权。这一次阻挠出现之前,凡多已经离开了丽丝。离开是在“困境阻挠”的后遗症作用下发生的。凡多找了一个生气的借口把丽丝抛弃,独自逃跑的路上遇到了强大的对手。一群拿着皮鞭和保龄球的强壮女人挡住了凡多的去路,繁多的父亲也加入了她们。这是一次强大的权利和压力的镇压,父亲代表了传统的势力,而皮鞭女则是社会群体中把持力量、口碑与准则的代表。本应在坟墓中枯朽的父亲跳出来把凡多丢进尸坑,然后与皮鞭女们一同肌肤相亲,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现实,保守与强权势力的联合镇压。
当然之后还有很多次,穿着华丽贵服装的男人们,也许代表着虚荣和谎言;吃个不停的母亲,代表着盲目的物质追求……种种诱惑之后,最终凡多都留在了丽丝的身边。
但是,他们却始终在原地打转,从没离开过矿窑一样的山谷。

我想可能“塔尔”还有很多其他的名字,有时它叫做理想,有时是爱情,有时是荣誉或者其他更多。我们每个人都曾踏上寻找塔尔的路程,在前进的过程中克服国过困难和阻力,有时甚至是来自父母与全世界的背离。也曾有很多人都孤注一掷的坚定下来。但是究竟哪一条路才能真正把我们引向那个无忧的国度?究竟塔尔在哪?是否有一颗孤注一掷的决心就够了呢?
曾经在凡多和丽丝刚刚启程的时候,他们遇到过一个行为诡异的教士。
凡多问:“这是去塔尔的路么?”
教士让凡多看了看周围,每一个岩洞里都有尸体,每走一步都可以看到垂死挣扎和喘息的人。
教士说:“你说是就是了。”
凡多立即兴奋地说:“这就是塔尔!”
于是大家一起开怀大笑。
当“塔尔”成为如此迷茫的一个存在,真正的“塔尔”是否只是我们为了继续生活的一个理由。

最终,凡多因为无法遏制的愤怒将丽丝杀死,当他清醒的时候,人们已经把死去的丽丝当作圣人一样棺殓,并且每个人都用剪刀取走了丽丝身体的一部分吞下以求开化。悲伤的凡多按照莉丝生前的承诺将她埋葬,带着狗去丽丝的坟头放上了一朵白色的玫瑰花。他躺在她坟墓旁,脑海中出现了健康的丽丝,牵着他的手一同奔向葱郁的森林。“回答我,丽丝,”凡多反复的念着她的名字,直到落下的树叶几乎将他埋没,也许直到生命的终结。
或许,死亡也是“塔尔”的一个隐喻?
唯有死亡是终止一切痛苦的终极;理想国和追逐是虚无的,唯有死亡才是真实。这种观点倒是和《第七封印》中英格玛·伯格曼的思想倒是十分的贴近。

当然,也很有可能以上这些都不是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想要表达的(=。=)其中太多的宗教元素和超现实的暗喻我都无从解释,只能把自己的这一系列的发问呈现在这里,希望真正看懂的朋友能够帮助我理解。

原文地址:http://www.i35mm.cn/filmreview/919

 2 ) never abandon you.

Once upon a time... a long, long time ago... there was a mystical city, Tar. And at that time all the cities were intact and flourishing, because the final war had not yet begun. When the great catastrophe occurred, all the cities crumbled... except Tar. Tar still exists. If you know where to look for it, you will find it. And when you get there you will be presented with wine and water and play with a gramophone. When you get there, you will help harvest grapes and you will pick up scorpions hidden under white rocks. When you get there... you will know eternity. You'll see a bird that drinks one drop of water from the ocean every hundred years. When you get there, you'll understand life and you'll become a cat, phoenix, swan, elephant, baby and an old man. You'll be alone and accompanied. You'll love and be loved, sharing the same space... and yours will be the seal of seals. As you approach the future, you'll find... Ecstasy. It will overwhelm you and never abandon you.

 3 ) 佐老爷子,你还想让我多爱你

完全活在二人世界里的两个疯子在寻找塔尔之城(生命的至高美好)的路上发生的故事,他们受世人排挤,受怪人喜爱,又经历了不可思议和难以置信,经历了信任和欺骗,从至死不渝的相爱走向了灭亡。

有无数的精彩的台词经典无比,寓意丰厚的语言已经够让人留恋,如果再逐个剖析内容就太多了,同时导演用的各种分镜以及似乎不明所以的配乐都颇具癫狂艺术美感,黑白的镜头给人以强烈的年代感并加强了“午夜电影”的感觉,从哪方面看都实在是艺术佳作。

然而无论是哪里的词条,无论是关于佐杜洛夫斯基还是他的某些作品,内容都太过单一,甚至有许多重复,这或许符合美好的东西都想占为己有的心理,但让我了解他的地方也太少,这样一个疯癫的老头实在太可爱太让人惊喜了,你无法不被他能够一眼穿透灵魂的魅力折服,他为了艺术和自己的精神、灵魂,一直在走着旁人看起来边缘且极端的道路,难以想象这部影片中那些疯狂的作为会让当时的群众以多么恶毒的语言和行为来攻击他(真正的异装癖本色出演、一个礼拜被强暴七次的街头女当女主、割开布娃娃的下体塞幼蛇……太多了),但反而更让我站到他那一边,这是神的魅力啊。

 4 ) 我想"tar"可能是指导演自己擅长的"塔罗牌/tarto"的埃及语出处..tar的意思就是"道"......

非常有趣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改编自导演自己排演的戏剧,拍摄的唯一目的就是展现自我,毫不顾及观众,费解但象征意味极为浓烈...粗砺的沙漠画面中有布努艾尔超现实主义杰作<黄金时代>的影子...事实上导演本人确实是布努艾尔的信徒,而且本片的后期制作得到了布努艾尔在墨西哥期间拍摄的所有电影的剪辑师卡洛斯.萨唯奇的大力帮助....本片编剧费尔南多.阿拉巴尔后来自己也拍摄了<疯马>等著名cult片,并在2006年法国超现实主义黑白片<阿维达/人形动物园>中客串角色,还受到<阿维达>的两位导演的极力推崇....感觉超现实主义电影的这一支血脉就这样磕磕绊绊的延续下来了.....

 5 ) 导评节选——佐杜洛夫斯基是最牛逼的自恋狂

他们熟悉的是马和枪,混混,犯罪和妓女。但他们没见过这种场面。

他们攻击我,所以我不得不躲起来。但是他们说政府流放我,这绝对是诽谤,我为我自己辩护。

我们要小心说过的话 因为不管我们说了什么,生活会让他应验。

凡多永远是不真实的,他是个表演家,所以我选了一个不会演戏的来演凡多。事实上我想亲自扮演凡多,但不可能因为我是导演,拍的时候我正跟摄影师帮在一块呢。我不能像鼹鼠一样。当时,我选择了一个年轻的演员,整个剧组里我就讨厌他一个,我真的很讨厌他,金发男孩,很自负。演的很烂,我不喜欢他的表演,拍的过程中我不停的折磨他,所以拍完之后他很恨我。

但我必须讨厌这个角色,因为它是爱和恨的合体。

我小时候生活到10岁的小镇,我前几年回去了一次,那里一片荒漠。我本来想带走一块土,结果全是小石头,三百年没下过雨。靠近港口的一条街,是妓女住的地方,很多人从港口经过,就会直接去那条街。我和我小时候的伙伴小时候去探险的地方就是那里,想看看那里到底有什么。一群小孩围成一圈自慰,别人小孩的几把都是一丁点,只有我的跟冠军一样大,原子弹,蘑菇,因为我是白人他们是黄人。

有一次,一个妓女的儿子把一个成年人的生殖器拿给我们看,那是一个水手死去之后,被妓女割了下来用来开玩笑用的,现在又被他儿子拿给我们看。我们去海滩,还给水手的生殖器举办了小小的葬礼。那里我看到一个巨大的岩石从海浪里飘过来,我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我觉得这是幻想,而我确实看到了,所以我认为我看到了奇迹。从那以后我相信奇迹。

月亮上放满了鸡蛋便是孕育着卵子的母亲。

大麻烦来了,所有的木偶都是租来的,从一个木偶修理工那里,这些木偶非常贵,我当时一时兴起,用墨水把他们涂的乱七八糟,但是没钱赔。所以我发动了所有的朋友,来帮我把这些木偶洗干净。当时兴致来的时候,没想到会惹成这么大麻烦。那间屋子是跟政府借的。

成年人就像吸血鬼一样,不停的向天真的年轻人那里吸取纯洁,一直都是这样的。

我们发起了恐慌运动,本就是个玩笑,我们信仰无序,把一切称之为恐慌。我们认为艺术家必须深入,拍电影的深入电影,写小说的深入小说,但文化界把它当真了。它只是个玩笑,但是现在还有人写恐慌的书,大众文化真是蠢到了极点。我喜欢文化因为我喜欢怪兽,文化本身就是畸形。最肮脏的文化是大学里的文化,把一切当作学术,要交流。但艺术之间只需要灵魂的交流,不需要哲理。这就是我信仰的东西,这就是恐慌。

这部电影是用潜意识创作的。

那面鼓是他童真世界所拥有的最后一件东西,鼓碎了,他什么都没有了。他失去了用鼓制造声音的微小权力。

有些人会说费里尼, 但爱情神话是69年的,我的这部是68年的,我的这些都是原创。

如果你死了,我会记得你,我会带着鲜花和狗,去你的墓地看你。在你的葬礼上,小声的唱那首歌。

 6 ) 《凡多与丽丝》,反俄狄浦斯精神初现

文/故城

■缘起
1968年的五月风暴,上演了一场马拉美所预言的“诗语革命,文字暴动”,也验证了巴赫金的理想,造就了一个禁忌全无、欲望倾泻的“狂欢世界”。之后,那些边缘群体和愤怒青年将无法发泄的躁动与狂热投向时代主流美学的对立面,涂鸦、摇滚乐、迷幻药,还有邪典电影。两年后,亚历桑德罗•杨德罗维斯基凭《鼹鼠》、《圣山》名声大噪,都是这次风暴的“后遗症”。然而他的处女作《凡多与丽丝》 却命运多舛,在风暴爆发前的阿卡普尔科电影节上,影片挑衅的画面激起观众一片骚乱,愤怒的观众在剧院外等候,以死威胁导演,而杨德掩面离场,靠藏在汽车底才躲过一劫。同一类型的影片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境遇,很多年后,杨德感叹,《凡多与丽丝》若是晚两年上映,或许会成为另一个《鼹鼠》。

■寻找乌托邦
《凡多与丽丝》改编自费尔南多•阿拉巴尔的超现实主义剧作,讲述了一对恋人寻找理想城“塔尔”的故事。影片伊始就用画外音讲述一个古老的传说:战争爆发后,生灵涂炭,只有“塔尔”城完好无损,在那里,有美酒与流水,爱与被爱,可通晓未来,也永远不会有人被遗弃。在这个故事中存在一个但丁式问句,即,人类怎样才能抵达理想国?这恐怕是任何时代都要回答的现实问题,而在主体宣告瓦解的上世纪六十年代,这样一个问题更是无法逃避。

影片中,凡多带着自己的残疾女友丽丝、一个皮鼓和一个留声机启程寻找“塔尔”,途中经历了废墟上的贵族派对,泥浆中僵尸派对,山野中的性别交换派对和密闭空间里的涂鸦派对等,都是两人可能的终点。其中,贵族派对建立在废墟之上,表现出的是现代性的倒塌(钢琴的烧毁)与资本主义的老态龙钟(诸多的慢动作);僵尸派对里,他们看到了机器时代所造就的固化的、被抽象的人(移动的僵尸);至于性别交换场景,是一种性别颠倒和符号易位,主体依然是缺位的;而涂鸦派对里,人们正在一种图腾崇拜来换取虚幻的心理认同。然而,这些派对都不是理想国,也不是抵达理想国的途径。

影片第二章用“塔尔的街道铭刻在凡多的脑海里”作题,暗示“塔尔”城的内在虚无性。此章有一幕,两人旅途中偶遇神父,于是凡多问,“这是去塔尔的路吗”,神父指着周围洞穴里的尸体说,“这里就是。”但谁都知道这里不是。

而那个“塔尔”城,两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抵达。他们始终在地图上打转,甚至从来都没有接近过。“理想国”和“乌托邦”的可悲之处在于它们的目标均建立在一种道德秩序的基础上,而人类的抵达途径却只有理性这个无比冷酷的工具。但丁在《神曲》中所暗示的信仰或许要稍许温暖些,然而历史证明信仰太容易被宗教与权力所利用,于是“不能更光明,那就更黑暗”,杨德将问题抛给更为无情的“死亡”。影片的结尾,凡多疯狂的杀死了丽丝,以此来兑现自己的承诺:带着花和狗去祭奠她,唱着她心爱的曲子《死亡多美妙》。

死亡最终带领两人抵达了那个理想国。

五年后,杨德旧事重提,在《圣山》里再次提出寻找乌托邦的人类使命,却给了所有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响亮嘴巴,圣山的圆桌旁,镜头突然Zoom out拉远,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背后的摄影机、布景板和收音器,杨德所饰演的圣人说,“我只不过是凡人,这里也不是什么圣山,这只不过是个电影”,任由所有演职人员面面相觑,然后飘然而去。

乌托邦已死,这是这个时代的宿命。

■反精神分析的精神分析
影片的第一章,起名为“隐在树叶下的树干”,暗示了整部影片的总纲。本章用梦影重现的方式交代了凡多和丽丝的精神创伤,那些儿时的梦影看似是枝叶,却决定着人物的命运走向。

儿时的丽丝被一个操作木偶的男人引诱,并被三个成年男人猥亵,这是丽丝无法卸下的精神负担。因此,成年后的丽丝对性是异常反感的,男性的性索取总会诱发她本能的负担和厌恶,进而又把造成这种负担和厌恶的责任推给了男人,也就是说男人是“恶”的来源。影片中有一幕,凡多禁不住肉体的诱惑,欲与丽丝发生性关系,看似正常的男欢女爱却被丽丝拒绝了。虽然她也依恋眼前这个男人,但依恋不能抵消本能的厌恶。

性无法行动,爱便无法兑现,这可能也是此后两性关系急转直下的导火索。

影片极其荒诞的一幕也在此后发生:猪从丽丝的私处源源不断的钻出来,这种从母体下体所产出的怪诞之物,却来自凡多的主观镜头。我们知道旧约中猪乃不洁之物,古希腊毕达哥拉斯说“色鬼转世可谓猪”,在犹太教中猪更是一种禁忌。因此我们又可以说,女性的“恶”也是凡多挥之不去的阴影。记得凡多与贵族派对的女性玩捉迷藏时也出现过类似的一幕:蒙着眼睛的凡多被那些贵妇人挑逗,手里抚着女人妩媚的背,但唇舌相交的却是一个男人,得知真相后,凡多脑海里突然冒出他与一头猪接吻的念头,性由一种迫不及待的爱欲沦为了一种难以自抑的厌恶。拉康说,“男性对女性的爱严格意义上是一种自恋的投射”。那么一旦女性镜像表现出一种对主体的反叛或抗拒,那么男性的自恋便无法满足,爱会伴随主体镜像(自我)的毁灭而消失,“恶”便诞生了。

实际上凡多更深层次的精神创伤,隐藏在第三章“孤独的男人常有人陪伴”中。而种下那根毒草的就是凡多的母亲。第三章有一个关于母亲的梦,那个妖艳的浑身插着羽毛的女人,在众目睽睽下背叛了她的丈夫,将他交给了当局。这是凡多挥之不去的梦魇,女性则承载了他道德戒律中“恶”的形象。于是,当凡多在第三幕中遇到那些拿着保龄球凌辱他的女人时,脑海里却回想的是他的母亲。而期间数次出现女人捏碎鸡蛋的特写片段,正是在暗示一种阉割的仪式,一种主体被女性钳制的无能。

我们套用精神分析来看凡多和丽丝的“创伤”,便会发现这其中有一个反常的性别关系。传统俄狄浦斯情结或伊莱克拉特情结中存在一个“俄狄浦斯-自恋-阉割”的三角,在这个三角中“恋”的对象是异性,而“恶”的对象是同性,即自恋的投射对象往往是异性的身体,而阉割的对象是那个大写的自我(弑父即阉割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在同性之间)。然而,凡多和丽丝他们身上却不约而同的存在一种“同性”恋的情结,而阉割的对象却是异性。

后结构主义学者德勒兹曾发问,为什么不存在一种情结冲破俄狄浦斯三角对同/异性恋的强行区分?或是否存在一种反俄狄浦斯情结呢?影片第四章的标题,“我们是连体人”,正是导演对上述提问的回答,连体人正是对性别秩序最有力的混淆和颠覆。我们知道,杨德喜好精神分析,却始终是站在荣格、维特根斯坦和德勒兹的一方,挑衅的是弗洛伊德。美国学者大卫•齐奇说,这部影片很容易让人想到荣格的阿妮玛和阿尼姆斯,这话没错,但不是他认为的性别交换派对的所指,而更应从凡多和丽丝的“反俄狄浦斯情结”来入手。

■一个惊人的预设
很多人会忽视影片开头的一个惊人的预设,杨德将高光打向丽丝的身体,用一个长镜头展现她吞食玫瑰花(象征圣洁,参见但丁《神曲》)的过程,这其实是在赋予丽丝一种崇高的“贵夫人”(dame)的形象。也就是说杨德从一开始就赋予了丽丝圣洁的形象,如果忽视了这一点,观众就很难对凡多与丽丝的畸形之恋有完整的把握。

说到“贵夫人”,自然要谈及“风雅之爱”(amour courtois),即中世纪骑士与贵族夫人之间的爱情,它强调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主导地位,同时爱情的双方不以性爱和结婚为目的,追求一种柏拉图式精神恋爱。而在“风雅之爱”中,存在与男权/夫权社会极为不对称的权力结构——女权高于男权,性爱不能兑现,于是男性在两性关系中是顺从着,也是性无能。

影片中,凡多的理想与丽丝的理想是重叠的,即寻找理想城“塔尔”。但实际上,这只是丽丝的梦想,而不是凡多的。(因为影片开始的旁白强调,在“塔尔”没有人会被遗忘,而不愿被遗忘的始终都是丽丝,丽丝经常唱 “如果我死了,没有人记得我,忘得干干净净。”)而凡多的理想是什么,影片自始至终都未提及,他的理想完全被丽丝的理想所覆盖,他虽然有行动力却在精神层面是别人的影子。另外,当凡多欲与丽丝发生性关系时,他脑海里浮现的是女性私处源源不断钻出的猪,也暗示了他的性无能。因此我们大胆猜测,凡多与丽丝的关系就是骑士与贵夫人的关系——骑士拓荒并带着看似毫无行动力的贵夫人寻找理想国。

历史上,骑士与贵夫人的“风雅之爱”曾被法国作家萨德侯爵 借用。正是由于“风雅之爱”的泛滥,也正是这种不对称两性关系的存在,才产生了萨德笔下的萨德主义者(性虐待狂)。在这对关系中,最开始贵夫人(主人)会和骑士(仆人)缔结一个契约,授予他以她认为合适的任何方式来羞辱她,从而获得一种与现实两性结构一致的短暂满足。这便是男性萨德主义者为自己所找的借口:我为什么会那样做?是因为她希望我那么做,她逼迫我打她以便她能够从中获得快感。于是我开始痛打她,当我感到自己完全支配她时,我却发现我实际上是她的奴隶,我当时快疯了但还得打她。

于是,影片的结尾,凡多撕碎丽丝的衣裳,用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将他的爱施加于丽丝身上,他用镣铐捆绑着她,他引三个男人强暴了她,他用脚跟将她踹得稀烂,原因却很简单,因为他爱她。——凡多用多么荒唐而可笑的借口杀死了丽丝,可谁也无法否认这个他爱她的事实。凡多用这种畸形的爱帮丽丝抵达了她的“塔尔”:她不会被遗弃,在她的坟墓旁,有人会带着鲜花带着狗,唱着小曲惦念她。

■杨德的魔术
杨德的这部《凡多与丽丝》,相比他之后的《鼹鼠》、《圣山》和《圣血》,或许风格并不突出,个人色彩也并不浓烈,这里没有晦涩的宗教符号,没有太多的仪式和隐喻,没有畸形人,没恶心的动物尸体,甚至黑白画面也削弱了很多场面上的血腥。

然而《凡多与丽丝》依然有着醒目的超现实主义色彩,影片存在一个看似全知全能的叙述者,他预设了主人公的性格逻辑(通过四个章节的标题),也给予主人公一个虚幻的终点(“塔尔”城),然而故事的进程却凌乱而不可知,甚至荒诞迭起。大量的插叙、倒叙和闪回,将一个简单故事延伸成为隐秘而怪诞的视觉狂欢,一个个派对在梦境、幻想与现实中交互参照。比如第一章中,丽丝的童年回忆被穿插在凡多被女人勾引的情节中,被梦魇折磨的丽丝回到现实的同时却是被现实愚弄的凡多进入他的梦魇(与猪接吻),而后两人一起目睹焚烧的钢琴重复三次的倒塌,整个过程将闪回与闪前毫无忌惮的拼凑在一起,观众无需思索,只需要跟随“影像流”去感受一种解构的快感,这便是杨德的魔术。

这样的魔术在影片中层出不穷,影片中凡多与丽丝两人去挖幼时埋葬的玩偶,杨德却将一个埋玩偶的镜头倒放给观众,并通过对前后时间结点的倒置,给观众制造了一个挖玩偶的逻辑。难怪有学者大呼这种处理预示着一种新知识体系的开始,它是一种自娱自乐,将叙事从逻辑和时间的格栅中解放出来。杨德也曾提到,他的魔术并不是来自于外界所认为的帕索里尼或是布努埃尔,而是他戏剧舞台上的老搭档老朋友安东尼•阿托德,他甚至把阿托德的《戏剧的两面性》(The Theater and Its Double)当作自己的圣经。他只是希望通过这些无意识的拼凑来唤醒观众的潜意识,通过制造差异、断裂来对抗线性逻辑的牢笼。

虽然《凡多与丽丝》中的确仍存在一个在场的、全知全觉的神(开场的画外音),并指明那个终极目标,但故事的发展演化却是充满着私人化的梦境,捏碎的鸡蛋,从肚中取出的飞鸟,吸血的医生,还有蠕动的僵尸,它们都在制造一种丑闻,一种与现实对抗的荒诞,终点却都是终极目标的毁灭(形而上学的倒塌),这便是杨德罗维斯基最信手捏来的魔术,也是杨德作品中最超现实的超现实主义。

《看电影》

 短评

Many his later cult elements. May be too long, story is simple. Quite a few things to learn. No comment on the love theme itself.

7分钟前
  • Melchizedek
  • 推荐

8/10。咀嚼鲜花的莉丝灵魂纯洁,凡多却要虐待捆绑获得拥有的快感,他贪恋肉身两次想抛弃灵魂又寻回,蒙眼双手抚摸女性亲吻男性从而遭到贵族的嘲笑,皮鞭女们拿着保龄球攻击他代表当权者的镇压,圆鼓/父亲肚子里剖出的小鸟是追逐幸福的虚无,最终群众为莉丝举行棺殓肢解分掉了她的身体以求圣子的庇佑。

1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I will die,And no one will remember me"Yes, Lis. I'll remember you.I'll visit your grave.And at your funeral,I'll sing in a low voice..

1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如果你成了钢琴家,就砍掉你的手;如果你成了画家,就砍掉你另一只手;如果你成为舞蹈家,就砍掉你的一双脚;如果你成为歌唱家,就砍掉你的头

17分钟前
  • 香蕉屎⊙
  • 还行

开头以为是[吃花的女孩],道具不错。导演一贯的风格,形式大于内容

20分钟前
  • Eccentric Cat
  • 还行

喜欢开头的 我是钢琴家 少掉一只手可以变成画家 另一只为断了 我可以变成舞蹈家 两条腿也砍掉 我可以变成歌手 再割下头 我的皮可以做一面鼓 烧了后 我可以变成一片云 云消雾散 我会变成雨 去塔尔

25分钟前
  • ffffff
  • 力荐

很多電影的母本。構圖能力不錯。

29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妖人才露狰狞。一定要看评论轨。附送的纪录片很好,有妖怪和莫比斯的交情

34分钟前
  • 大刚
  • 还行

“笼子里出生的鸟,认为飞翔是一种病!”“对鸟而言,自由飞翔本是天性,却因为笼子的禁锢,而竟爱上笼子,丢掉向往自由的天性,并认为这是一种保护。”

36分钟前
  • 孔乙己
  • 力荐

浪漫死了,这片讲的是男女爱情之路上所能遭遇到的一切,如果你是本片的主角,你又会怎么做呢?本片之所以处理成黑白影像是因为导演想激发我们的想象空间与加强观众回忆本片的效果。至此,我已经把高分左杜洛夫斯基电影全看完了,接下来就坐等2013年的《La Danza de la Realidad》了,大师,来年再相会

37分钟前
  • Jiajiachan
  • 推荐

相比不如他的《圣山》和《鼹鼠》,有些地方感觉还是有点粗糙,效果也不及后作。

41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丽丝被剥夺了行动能力,思想也未能幸免。看似强者的凡多,也不过是被蒙蔽双眼的愚弄对象。技法超炫,意识形态也弹眼落睛。当废墟里的文化象征也遭到摧毁,末日审判开始降临。挣扎在泥淖中的信仰,遭到肆意的破坏、残酷的暴行、冷血的迫害。发指到生前被吸血、死后寝其皮食其肉。自由被他们玩弄于股掌间

44分钟前
  • 麻麻睇
  • 力荐

7。不小心快进了半小时竟然一直没发现。。

45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五颗星,曾写过一个简短的感受,我只能说她太美,那种凝固的如同十字架的爱情让我羡慕。

47分钟前
  • hongyanbaifa
  • 力荐

我觉得凡多与丽丝跟雏菊有些感性上非常像的东西,而且这种感性是我非常喜欢的,尤其在看的时候,不用理性思考,跟着直觉走的感觉真棒

51分钟前
  • 电影怪
  • 力荐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导演的电影长片处女作,影像内容已初具其邪典另类的风格,好些诡异奇特的情节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仍旧可以看到类似的桥段。—— “第一章” 它会征服你,决不抛弃你;“第二章” 塔尔在他的头脑里面;“第三章“ 孤独的男人总是有人陪伴;“第四章” 当我想要将自己和她分开… —— P.S.:为看这部电影花了我好些时间。

5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一次痛苦的观影经历

59分钟前
  • 末学
  • 力荐

嗜怪徒必看美到极致!后劲儿略微不足

1小时前
  • Over5
  • 力荐

佐杜洛夫斯基真是疯了一辈子啊,这要是在中国,早被拉出去续了不知多少回了,直到最近的《诗无尽头》还让儿子与侏儒做爱(当他儿子也挺不容易的)。。“死亡多么美妙,死亡多么美妙,我会去祭你,带着花和狗,带着花和狗”

1小时前
  • 独自退场
  • 推荐

果断放弃,没必非要喜欢你喜欢的片

1小时前
  • 眠去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