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1958

DVD

主演:马克斯·冯·叙多夫,英格丽·图林,古纳尔·布约恩施特兰德,纳伊玛·维夫斯特兰德,本特·埃切罗特,毕比·安德松,耶特鲁德·弗里德,拉斯·埃克伯格,Toivo Pawlo,厄兰·约瑟夫森,奥克·弗里德尔,西夫·鲁德,Oscar Ljung,Ulla Sjöblom,阿克塞尔·迪贝里,贝吉塔·彼得松,Frithiof Bjärne,托尔·博龙,Harry Schei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5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面孔1958 剧照 NO.1面孔1958 剧照 NO.2面孔1958 剧照 NO.3面孔1958 剧照 NO.4面孔1958 剧照 NO.5面孔1958 剧照 NO.6面孔1958 剧照 NO.13面孔1958 剧照 NO.14面孔1958 剧照 NO.15面孔1958 剧照 NO.16面孔1958 剧照 NO.17面孔1958 剧照 NO.18面孔1958 剧照 NO.19面孔1958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Last Film I Watched] The Magician (1958)

English Title: The Magician

Original Title: Ansiktet

Year: 1958

Country: Sweden

Language: Swedish

Genre: Comedy, Drama

Director/Writer: Ingmar Bergman

Music: Erik Nordgren

Cinematography: Gunnar Fischer

Cast:

Max von Sydow

Ingrid Thulin

Gunnar Björnstrand

Naima Wifstrand

Åke Fridell

Bibi Andersson

Erland Josephson

Gertrud Fridh

Lars Ekborg

Toivo Pawlo

Bengt Ekerot

Birgitta Pettersson

Sif Ruud

Oscar Ljung

Alex Düberg

Rating: 7.3/10

Labeled by IMDB as a comedy, a genre one could ever relate to Bergman's school by the narrowest of margins, this is THE MAGICIAN, Bergman's atypical abandon in conspiratorial ridicule of the dialectic face-off between science and occult, but to what end?

A bandwagon transports the troupe of Vogler's Magnetic Health Theater to a unspecific town where a spectacle is booked, but the group's practice is challenged by Dr. Vergerus (Björnstrand), the Minister of Health, who resolves to debunk their act as pure hocus-pocus. The gauntlet is thrown down, Albert Vogler (von Sydow), the head of the troupe, takes it up with fortitude and selective muteness. It appears that a complacent Dr. Vergerus has the drop on the frozen-out troupe, but a consequential skulduggery is in the pipeline aiming to turn the table and Bergman really jumps the shark to ensure that to happen in its money shot, which takes place inside a locked attic, where Dr. Vergerus gets spooked by an apparently resurrected Albert, although audience is tipped off well in advance. These sequences are rendered with striking chiaroscuro contrast and perturbing foley effect, in lieu of the usual reaction shots of screaming and panicking, Björnstrand imbues a divine flair of restraint into the moment,wavering between being soundly startled and trying to recollect himself at any rate.

Essentially, this is an ensemble piece, schematic vignettes limning human interactions in sometimes frivolous (the love potion gimmick and its knock-on are too tongue-in-cheek to suspend our disbelief), sometimes gnomic (the usual apparition of a witch-like Naima Wifstrand as Albert's garrulous granny verges on being goosebump-inducing) manners, but there is no emphatic through-line to connect all the dots, it is merely a menagerie of grotesque characters, tainted by their heterogeneous foibles and quirks.

Mr. von Sydow brings about a sharp presence through the dichotomy of a man's camouflage and realness (especially by dint of his soul-stirring gaze and stoic looks), and Ingrid Thulin beautifully gets worked up as the intrepid wife of Albert with a gimlet eye. In addition, Bengt Ekerot (the iconic Death himself in THE SEVENTH SEAL 1957, 8.4/10) has a short but critical role as a dying actor succumbing to alcoholism, greatly ignites the screen whenever popping up with his self-destructive yakking, to a rather poignant effect.

Profoundly immersing oneself into this aesthetically captivating picture of Bergmanesque hallmark (camerawork, art production and their paraphernalia are all first-rate and enthralling to behold) amalgamated with a willfully flippant approach in its narrative, one might tend to be simultaneously attracted and grated, the larger-than-life philosophy which it has been dwelling on eventually comes off as nebulous and scattershot, but undeniably, THE MAGICIAN can also be deemed as a hard-earned fan's favourite because at least for once, Bergman lets up a bit his sharp-edged perspicacity and indoctrination, and salts this escapade-like fable with a dash of nonchalance and slyness.

referential points: Bergman's SUMMER INTERLUDE (1951, 7.3/10), PERSONA (1966, 7.7/10), FACE TO FACE (1976, 7.9/10), AUTUMN SONATA (1978, 8.4/10); Alf Sjöberg's MISS JULIE (1951, 7.1/10).

 2 ) 不知主题是什么

已经有了被迫影评的习惯,甚至不知道如果不写影评自己到底有没有看过这部片子,于是,又要强迫自己去写影评。但是,大师的作品真的是无比的难以理解。各种象征艺术简直是对于正常人理解能力的极大考验。如果再加上宗教这种神一样的隔阂,完全的理解几乎成了不可能。于是,只能随便看看了。

人物:
魔术师、妻子、外婆、魔术师随从、车夫
有钱人、有钱人太太、医生、警察长官、警察长官太太
演员、壮汉、女仆1、女仆2、有钱人随从、厨娘

剧情:
1、 路上,遇到失败演员
2、 被带到有钱人家里,各种奚落,魔术师被表白,妻子被调戏,外婆为女仆2唱歌,女仆1和车夫开搞,魔术师随从和厨娘开始
3、 魔术表演,显示警官太太吐槽老公,壮汉被无形锁链控制,最后想杀人。假装被杀,然后开始吓医生
4、 最后,外婆离开,夫妻处在一种焦虑状态,皇帝宣旨,见架入宫

问题:
1、 为什么壮汉会被无形锁链控制?→大汉太相信这些虚有的东西了?
2、 为什么壮汉会自杀?→被老奶奶所暗示
3、 为什么女仆1会想加入魔术师的队伍?→因为已经上手了?
4、 为什么女仆1以前很难搞,后面却变得如此好上手?→讨厌平凡生活?
5、 为什么魔术师最后会被召见?
6、 为什么有钱人太太会喜欢魔术师?
7、 为什么魔术师很反感有钱人太太,甚至伤害自己的手?→因为他讨厌有钱人对普通民众的控制?
8、 为什么有钱人如此的懦弱?
9、 为什么魔术师要伪装?→以前干了坏事,逃出来的→为什么装哑巴?
10、 为什么魔术师恨那些贵族?→觉得在他们面前自己很无力
11、 为什么警官太太会吐槽自己的老公?→其实她一直想吐槽,只是借着魔术来表现自己吐槽而已
12、 为什么要表现医生会被杀?
13、 老奶奶到底在找什么?
14、 老奶奶本身象征什么?
15、 老奶奶为什么会寓言壮汉自杀的?
16、 老奶奶为什么离开?
17、 老奶奶那些神神叨叨的语言象征什么?
18、 为什么演员想把自己解剖?→解脱自己的存在→为什么要这样?→解剖自己心中不纯洁的部分
19、 为什么演员要酗酒?→神之沉默
20、 为什么魔术师要救演员?
21、 女仆2的纯真象征什么?
22、 女仆2的项链,“要活着的,或者将要活者的”什么意思?
23、 老奶奶的歌是什么意思?→爱的力量

大问题:
1、 魔术师到底是什么意思?
2、 医生和魔术师的关系是什么?

 3 ) 面孔

马车穿过烟雾弥漫的树林,刺破重重光束,搅乱一池静水。如运动起来的宗教画。这场景,来自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电影《面孔》(Ansiktet,1958)。其时伯格曼已凭另两部黑白电影《野草莓》和《第七封印》(1957),在国际艺术电影界确立地位,用他自己的话说,“像老小姐忽然发现被几位热情男士追求。”

        《面孔》有聪明的游戏和反讽色彩,对电影、舞台、表演的映射,又透出悲凉,无奈与自嘲。故事设置于十九世纪中叶,Max von Sydow扮演的催眠师沃格勒率团四处表演,在某小镇遭遇鄙视、羞辱、敬畏。沃格勒刻意沉默、化妆,妻子曼达易装。沉默令他们特写中的脸孔熠熠生辉。戴着面具,他们有了某种神秘和尊贵气质;卸下面具,他们顿成低声下气的乞丐。如伯格曼所言:“只要戴着面具,我们可以非常迷人,但当我们不戴面具出现,或更糟,开口要钱,我们立刻变得如同草芥……”而那位死了两次的失败演员,唯有死亡是他最精彩的演出。

        片中出现的“魔灯”(magic lantern),既是电影的“史前史”写照,也是伯格曼的个人迷恋(自传名《魔灯》)。魔灯、电影,皆如催眠幻术,一场梦境。卫生官员被阁楼镜子里自己的镜像惊吓,如弗洛伊德描述过的情景。不动声色的室内剧中,是伯格曼对“纯粹艺术”的渴望。他说,拍片时,他们像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丑。

 4 ) 伯格曼电影笔记之《面孔》:1952年至1958年,出任马尔默市立剧院导演

1,弗格勒雕塑般的面孔有如面对彼拉多时沉默的耶酥,他自视为一名殉道者。
电影开场第一个镜头,远景,马车停在荒原上,画面左侧的弗格勒和曼达倚靠在一个木架下,那木架像极了一座刑台。 故事里有关于“基督复活”的影射,伯格曼进行了处理,弗格勒建立信仰,并把自己灌注为信仰的对象或者真理本身,可是故事一转,才看清他难以启齿的不自信,装死以及复活都让他面临着自己被自己拷问的危险,那些是真理吗?他几乎丧失了对自己的信任,才拼命去报复,几乎犯下杀人的罪业。他是易碎的,真正的力量在曼达那里。

伯格曼从来不掩饰自己对于观众和评论的在意,当在这电影里去表现这种关系,他用了一种直接又隐晦的办法,清晰的分门别类出各种群体与针对关系。用一个弗格勒加一个酒鬼演员司匹堡这两个人来坦白自己作为艺术家的立场和心理,在与欣赏者的关系里包含了羞耻、快乐和愤恨,伯格曼故将此比作“卖淫”。

牛逼的是伯格曼将受难复活——世俗情感与艺术家——欣赏者这两个主题恰当交织在了一起,互为呈现,像两道影子。

  
2,在白天穿着黑衣假扮男人的曼达,在夜晚脱去伪装,一袭白纱,拥抱住了那个破碎的人。如伯格曼所说,她代表了人类最纯洁的信仰,即便那信仰的对象已近幻灭,她会守护住他。几年之后的《冬日之光》里的那个女教师,是与这个女人颇有几分相似但更加深入的角色。
  
而女巫一样活了200岁的老妇,是代表人类冷漠的智慧吧?  
  
3,伯格曼的长处,是在一个狭窄紧凑的故事里展现层次丰富的形态。 只是,《面孔》里很多东西没有能够有充裕的空间来展开,所以每次看这部电影总觉得不过瘾,只吃得个半饱。
以我一个东方人的思维,常见伯格曼电影里有生硬处,某些情节贯穿看得出牵强,也许是文化造成思维差异。
  

4,在结构上他明显划分了佣人的空间和权力者的空间,分别涂抹上严肃和戏谑的色彩,我能帮伯格曼找到这样做的理由,稍有腹诽的是仆人们的篇幅稍嫌多了些,还努力想拍出喜剧效果,差强人意。

5,耶特鲁德饰演的女人在被丈夫打出血之后反而对他迸出感情,雌伏于他突然的男人气概,我很自然地想起很多女性同胞的同样性格。
伯格曼在不算多的篇幅里展现出了这对夫妻的残忍关系,反正这事儿丫一直拿手。不管是拍是干。
  
6,在同时期的作品中,这部电影鲜被提及,《时代》杂志让伍迪艾伦推荐五部伯格曼的电影时,他却提到了这部《面孔》。
  
  
7,在美国上映时名字被改成了《魔术师》,不好。

 5 ) 谁人不爱戴面具?

  首先,我想说的是,它并不是我最喜欢的Bergman作品。(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可能因为它太过舞台化,太过戏剧性,总而言之,不是我个人喜欢的那种“Bergman风格”)。
   片名直译为“面孔”,这其实就是影片的主题,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假面具过日子,企望这层假面具能带给我们理想中的生活,但这真的有用吗?在Bergman看来,有时并不有用,比如电影中的那些马戏团成员和那几位代表统治阶级的人物,他们一会儿嘲笑别人,一会儿又被别人嘲笑,一会儿恐吓别人,一会儿又被别人恐吓 ,此所谓“世事无常”。
   在 Bergman的电影中,那些身处社会中下层的老实淳朴的民众们,总是以绝对正面的形象出现,那位风骚的旅店老板娘,那位思春的少女,那位胆小的少女,那两位一心追求(以上)两位少女的马戏团小伙计,当然还包括那位“转性”的马戏团老团长。(马戏团生涯其实也是他的“行骗”生涯)最后还有那位自杀的马车夫,(让我始终没看明白的是,他究竟是犯了什么“罪”,据(马戏团的老奶奶)说是他杀了一个杀人犯。可能对Bergman来说,他以这样一种自杀(赎罪)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对自己做了一件“正确”的事(Bergman从来都是很“宗教”的),都是籍一颗“纯真”的心生活,以“真性情”来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
 在Bergman看来,这些人才应该是这个世界的希望与未来。
  故事的结局被Bergman处理的“很喜剧”,魔术师居然被国王看中,将马上启程准备为国王表演。刚才还灰头土脸的他,重又换上了一副神气活现的面貌,指这画那。
  但我还是最喜欢(在几分钟前)的那段镜头,魔术师狼狈的离开旅店,身心疲惫的他,无力的倚靠在妻子的怀中,妻子的脸上满是欢乐与幸福的表情。
  真是一幅好温馨的画面。
  
        

 6 ) 现实与魔术师的边界(简评)

CC伯格曼套装,8.2分。 电影即是魔术,导演是魔术师又是小丑 既然是小丑,就注定一生流浪,送走旧人,迎来新人,继续在喧嚣中踏上我们孤独的旅途 所以说,小丑/魔术师的眼泪和自尊都是不值一文的 Nordgren的音乐确实是亮点(作曲家显然风格上有所突破),Fisher的摄影宛如仙境(尤其林中那一段) 死亡(第七封印之后)继续在此蔓延,苍白脸部大特写无疑点题 装哑口的魔术师,Sydow全靠眼睛和脸部演绎,化妆和表演俱佳,Wifstrand是名副其实的老戏骨 “I make a better ghost than human being",这是艺术家委曲求全而不得的自白么? 魔术师当众被羞辱,自然神力的报复却能即现,现实与魔幻的边界在哪里? 最后一段阁楼上Vergerus博士的独角戏(严格说还有魔术师,但Bjornstrand的表演撑住全场)恐怖氛围浓烈(音画的心理惊悚) 当魔术师在现实面前不得不哀怜,低头,弯腰,并捡起了那枚硬币,杂耍(艺术)的溃败实在让人心中留下酸楚的眼泪 当马车一骑绝尘扬长而去,寂静的画面中只剩摇晃的路灯,在远处发出吱呀的声响。呼应了野草莓的意向,这又是死亡的暗影在作祟吧

 短评

犯贱夜看剥壳慢,只因谄媚银虱奖

8分钟前
  • 丁一
  • 较差

面孔是人存活于世间的假面壳。像《第七封印》那种的估计要完全渗透到《圣经》里才能理解。

12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①沉默的骗子是受难的耶稣,伪装的妻子是纯洁的圣徒,年老的巫师是冷静的圣者。②医生的形象为当时恶评伯格曼电影的影评人,以此来点明艺术与媒体的隔阂,从而质询不同阶级个体沟通的可能性。③一个没有看过伯格曼电影的人,最适合从本部看起,因为本片能够看到他艺术生涯的绝大多数作者符号。

15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十九世纪中叶巫术、骗术、科学大战的题材,小格局、舞台化场景,除了最后出场的警察之外,几乎是人人有用。配角们的性格,如公爵夫人、保镖、厨娘等,也藉由诸如迷信诉求和献祭、谋杀背景、性欲持家护新夫等等小动作表现彻底。至于艺术家、上帝、观众之类,得了吧——倒不如说是浪漫主义略赢科学妥当。

19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片名既为“面孔”,又为“魔术师”。或许正是电影要展现的两面,一是有无面具时不同的人本身,二是魔术、幻术、巫术与科学、理性、生死的对撞。各人选择不同的信仰站位,却不约而同地在不同人面前呈现不同面孔。有许多悖论与矛盾,背后又隐匿着一丝狡黠的笑。哥特风与舞台化,一日一夜的荒谬。

20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7.9 魔术师、骗子、艺术家,圣三位一体。每场戏都看得懂,凑起来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又挺好看。冯叙多、古纳尔、约瑟夫森,伯格曼三大男主齐聚一堂,恐怕就这么一次吧。

25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喜剧和心理惊悚剧的杂糅,还蛮有意思的。喜剧的部分有点《夏夜的微笑》的味道,i.e莫里哀式的法式喜剧。心理惊悚剧则是《野草莓》的潜意识延伸。

26分钟前
  • lixunhuan
  • 推荐

倒数第二场在阁楼的戏拍得可真好哇。很熟练地运用了光影、镜子的反射还有声音等等,感觉给现在许多恐怖片的吓人套路提供了思路。虽然还是被结尾的一大盆鸡汤浇了个狗血淋头,哈哈。Max von Sydow真的在伯格曼的电影里各种帅气!

2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现代科学面前,没有神秘可言——缺少艺术细胞的科学主义者们在《沉默》而神秘、悲伤又痛苦的《魔术师》面前竟是如此大言不惭。对于死亡的恐惧和无法将之克服的心理,已经让人类自负到如此愚昧无知的地步了。伯格曼在这部作品里揭露和讽刺的是人类的虚伪:理性主义者能够轻易指出「光影魔术」这一艺术真相的虚假,但当人生真相借由艺术真相道出之后,人类又需要用艺术来掩藏这种真实体验。是啊,人生原本就是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一个谜。面对人的死亡,科学也是束手无策,只能以「人生来就是要死的」这样的结论来安慰你。论无情,死去的上帝最无情。作为一个人,伯格曼已经在《生命的门槛》里体现出了他对人类不幸的最大慈爱。作为一位艺术王国里的君主,伯格曼借助电影这门大众艺术来掩饰他才情卓越之特权的《面孔》也展露出了他对人类不幸的无可奈何。

32分钟前
  • Muto
  • 力荐

阁楼那场戏中医生是不知情的,但观众自始至终都知到这是一个把戏,知情情况下的观看也并未削弱这场戏的惊悚效果。后面魔术师哀求医生时说了句“我给了你那么珍贵的体验”,我想这句话也是伯格曼想对观众说的。魔术是假的,电影也是假的,但你的体验总不是假的吧?

37分钟前
  • 刍狗
  • 推荐

相当情节剧,如今看起来非常不“伯格曼”的电影,个人主义精神有被英雄化的倾向,值得一提的是Max Von Sydow扮演的催眠师手中的魔灯放映机,那是影响伯格曼一生的童年玩具,赋予他诗话想象力的根源,一切梦的开端。

41分钟前
  • 37°2
  • 推荐

如《小丑之夜》中的马戏团在上帝缺失的语境中延续,《面孔》中,弗洛伊德的"本我"如同面具般逐渐从所有人脸上摘下,但并不代表伯格曼对于"神秘主义"否定态度且站在科学主义一边,相反,前者实际赢了。喜剧性的"解决"或为世俗政治映射也或奇迹,第一次在伯格曼作品中出现费里尼式的漫画人物

45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SPACE MUSEUM 290808 SUMMER IFF 2008

50分钟前
  • Zackiemad
  • 推荐

再沒人把藝術家與觀衆之間互相愛慕又互相憎恨的情愫糾纏表達得更得體了...認識他者不正是出于自我解放的需要

51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我非常相信这是一个故事,而不是因为为了一部电影编纂出来的故事,电影则充分展示了伯格曼技高一筹的调度,摄影与狭小空间中演员的走位和反应的匹配,是这个故事优雅的被展现,就像魔术一样迷人,电影叙事也是一种魔术,在幻觉中进行佯攻,在完美和谐的群像表演下,做到了表里合一的美。

56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魔术师夫妇、医生、演员不止是艺术家与媒体的写照,若只拍他们绝对五星,拍成群像反而碍事。冯西多黑发胡须不说话的演出妆是完美的tall dark stranger,第一次觉得他好性感!同凄苦的金发真相对比超棒,我很爱这个角色。

58分钟前
  • paradiso
  • 推荐

幻觉是假的,但精神体验却是真的。所以氙气药水能够让人意乱情迷,一块白纱可以使人口吐真言;沉默的催眠师是假的,但话唠的老女巫却是真的。催眠师一旦开口,一切神秘诡异的人设崩塌,露出市井骗子的本色。老女巫看似满口胡言乱语,却真能预见马夫的死亡,时常比划的倒十字架就是将灵魂出卖给魔鬼的证据。看来还是不要盲目地轻信面孔,也不要傲慢地鄙视灵魂。

1小时前
  • Piglette
  • 推荐

[面孔]是伯格曼作品里最容易被忽视的杰作,也是他聚焦艺术家的挣扎的作品里极为出色的一部。自知虚伪的艺术家如[假面]里的女演员一样躲进沉默的幌子背后,而代表观众和评论家的科学人士对艺术造出的这一假象发起了猛烈攻击,一上来就能说出真相的反倒是垂死的艺术家之镜像。是啊,一切皆是虚伪,但我们依然还要孜孜不倦地把这虚伪当做真实,因为只有在谎言里才能寻得见事实。影片充满讽刺的皆大欢喜结尾于是可以看做是伯格曼无奈的宣言:既然你们情愿受骗,我也就继续装腔作势吧!

1小时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太精彩了!这部完成了双重迷惑 故事中对角色的迷惑观影层面对观众的迷惑 伯格曼不正是带着电影迷幻术走进影院的Volger嘛!当观众像科学家一样以为自己早已看穿电影的伎俩当我们以为已经被叙述视角透露了真相实则被伯格曼一次次欺骗 就凭这伯格曼高出诺兰至少两层境界 后者还停留在故事内叙述悬疑和反转前者早已将观众纳入到整个作为浸入式戏剧舞台的虚构电影系统中 作为心理游戏的魔术依然具有魔法的效力就像假戏真做明知春药为假的女仆最终完全被折服哪一个观众又不是呢?

1小时前
  • sirius_flower
  • 力荐

[2020年6月伯格曼√] 伯格曼拍了个鬼片哈哈哈哈什么鬼……嘲讽的调子控制得实在太好了。精湛的室内剧,实际上也算是“闯入者”模式,以及楼上楼下模式。·冯·叙多夫这个扮相太牛了。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