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

HD

主演:章宇,马丽,张志勇,徐刚,郭月,张迅,袁利国,薛宝鹤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东北虎 剧照 NO.1东北虎 剧照 NO.2东北虎 剧照 NO.3东北虎 剧照 NO.4东北虎 剧照 NO.5东北虎 剧照 NO.6东北虎 剧照 NO.13东北虎 剧照 NO.14东北虎 剧照 NO.15东北虎 剧照 NO.16东北虎 剧照 NO.17东北虎 剧照 NO.18东北虎 剧照 NO.19东北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东北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玲(马丽 饰)即将临盆,她的丈夫徐东(章宇 饰)只好将家中心爱的狗托朋友寄养到别处。马千里(张志勇 饰)是债务缠身的建筑商,他在穷途末路之际,偶然接收了徐东的宠物。不幸的是,这只狗的死亡让两个站在人生岔路口的失意者狭路相逢,满腔怒火的徐东在复仇的道路上屡战屡败,但却发现了马千里不为人知的一面。与此同时,美玲也意外的发现了徐东的秘密……  不易熄灭的仇恨之火被点燃,熄灭仇恨的灭火器迟迟没有打开。东北虎在动物园里晒着太阳发呆,它似乎已经习惯了每天被饲养员扔下食物的生活。犯罪现场2019浪子降魔隐墙星地大碰撞灰狗攻击电哪咤东方少年之击斗战车幽长周末战火四千金廉石传奇深海喋血好小子9:小鬼大哥大逍遥法外第四季夏尔马吉的小吃偷说我爱你五女拜寿1984鬼灭之刃锻刀村篇国语北极光审妻恋爱与义务紫菜卷女孩反贪风暴之加密危机红尘1953全职高手第三季行星离爱只有半米远巴克劳完美绝配脱单好难灰姑娘上线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小品相声大会吸血鬼战争骇人命案事件簿 第十三季星际旅行:下一代第三季如来神掌警视厅搜查一课9系第二季破阵穿越时空的女巫第一季柔美的细胞小将第二季无可替代

 长篇影评

 1 ) 去NM的东北韩寒,听说过考里斯马基没?

在经历了《锤子镰刀都休息》的惊喜和《轻松+愉快》的失望之后,我对《东北虎》的预期在两者之间。但观感略高于预期。这还是在公司开会导致买的第一张票作废,和全程有个煞笔在后排叨叨的情况下。

比之前作,耿军减少了那些幽默笑话,而加以更多的社会关怀。摄影和美术的形式化已经做到了顶级水平,煤矿的废墟和衰败的东北老城镇,都有了独特的诗意与哀愁。中间几度让人觉得惊叹。考里斯马基本人也就几部能这样。不过阿基比较鸡贼的是,每部电影都很短,让多数观众还顶得住。

而《东北虎》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及时相比《轻松+愉快》,也变得更加缓慢而无聊,非常不友好。但剧中人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伤感没意思。又怎么才能不伤感呢?毕竟 “未来可好了,一起挺过今天,明天可有意思了 ”,真的太伤感了。我们的明天真的能有意思吗?

 2 ) 命运呐,生存呐

01

耿军的电影拍的是“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时空的关系。

在关系之中,他窥见一种永恒,即:人永远会被其所在的时空囚困,但在这份困顿里,也有实实在在的人情。

《东北虎》同样如此。

它和耿军的大部分前作一样,拍摄于鹤岗,取材于鹤岗。

导演耿军,黑龙江省鹤岗人。

鹤岗是东北的一座小城,这里盛产煤炭,又名“煤城”,如今已经没落。它最近一次出名是因为超低房价,引来全国的躺平青年们来这里安家。而我对它最深的印象是每到冬天,下午三点半以后,这里的天就全黑了,人们早早吃过晚饭,等待明天。

随着第六代导演把一个个“本地青年”的故事搬上大银幕,贾樟柯的汾阳,王小帅的贵州三线厂区,路学长的后现代北京……都变得鲜活而立体。如今,因为耿军的出现,这份长长的名单里又多了一个鹤岗。

与前辈导演相似的是,在耿军的电影中,鹤岗同样不是背景板,而是重要的角色。因为这个空间本身已承载了太多的意象。那里有时代的遗迹,有黑煤和白雪组成的极致景观,也有失序的亢奋在此地燃烧后留下的余烬。

耿军不断把镜头从人的身上移开,对准荒凉的土地、远处的煤山、白雪皑皑下的荒草以及破败的厂区,那也并非叙事的闲笔,而是表达的重音。

《东北虎》耿军镜头下的鹤岗。

这里太适合拍电影了,甚至在故事开始前,所有情绪就已经备好。那注定是一个关于失败、关于困顿、关于无力的故事。

但在一片惨淡与灰败中,耿军的电影又并非是一团纯然的漆黑。应该说,他电影最动人的地方,就是总能从满目绝望中,升腾起一股活下去的蛮力,结结实实地打在你心上,让你觉得哪怕就这么时常糟心、偶尔开心地活着,似乎也挺好。

从这个角度讲,《东北虎》就是东北版的《活着》。但它绝不像《活着》那么苦大仇深,而与此同时,它也并不轻佻,并不嬉皮笑脸,而是有一种恰如其分的豁达,是对生活的种种不可理喻,报以几声干涩而释然的笑。

02

耿军电影里的人,不同于其他作品中常见的东北人形象。

在他们身上,看不到赵本山式的农民的狡黠,也看不到沈腾式的底层草根的圆滑,相反,他们是一群极其笨拙的人,在这个大多数人只能做失败者的时代,他们既没有能力去做金字塔尖上的少数人,又不愿把最后一点尊严也一起输掉。

他们要脸儿,所以才活得憋屈,活得拧巴。

无论是《青年》里为一段输给物质的爱情而自我毁灭的混混儿,还是《锤子镰刀都休息》里抢人财物却把买给孩子的玩具枪还回去的劫匪,或是《轻松+愉快》里,永远逮不到窃贼却依然执着地守在田野里的护林人……这些一身缺点的小人物,内心却有着朴素的道义观。

《轻松+愉快》曾入围第54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这也是耿军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东北虎》亦如是。

片中的三位主角全都是生活的loser。美玲挺着大肚子,发现丈夫徐东已然出轨;徐东的生活一团糟,养的狗还被马千里给吃了;马千里投资失败,欠了一屁股债。这一条绳上的三只蚂蚱,穿起了一笔罗圈账。而“寻仇”成了他们的一致动作。

可是,在寻仇的最后关头,他们又都放下了仇恨,选择宽恕或和解。

美玲一路追查丈夫的情人,甚至以下毒相逼,但在她自导自演的“鸿门宴”上,她却不打不骂,以近乎体面的方式终结了婚姻的闹剧。

马丽饰演美玲。

徐东找马千里要说法,在举起榔头的一刻,他得知马千里的遭遇而罢手,因为他觉得:“他(指马千里)都已经被生活干成这样了,不差我这几下。”

马千里投资的工程黄了,欠下巨款。可他一天也没想过逃跑,而是继续窝在自己那间破房子里,白天出去讨债,晚上又被亲戚们追债。在彻底无望时,他也曾想着一死了之。但最终他活了下来,不仅因为徐东的宽恕给了他一点安慰,更因为小二——这个只有不到3000块钱存款的无业者,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给他送去了一兜炸带鱼、一只风筝和500块钱。

熟悉耿军电影的人都知道,小二这个角色不止一次出现他的电影里,而且都是以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的身份。于是《东北虎》中的这一幕“雪中送炭”瞬间便有了更为超越的救赎意味。只见远景镜头中,白雪覆盖的荒原一望无际,马千里向前追却怎么也追赶不上,他大喊着:“你住在哪?我要怎么找到你?”而小二的身影几乎不见,只有声音传来:“我知道你在哪,我会去找你的。”

章宇饰演徐东,张志勇饰演马千里。

那分明是极富宗教感的时刻,似乎在诉说某种信仰的力量,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现实的存在,一份实实在在的人情——或曰人之常情。

这份人情没有多高尚,也没有多超越,却极为可贵。它就是当你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时,抽象的仇恨得以消解,而同理心再次发挥作用的时刻。

也正因为这份朴素的人情,使得美玲没有走向彻底的决绝,徐东没有痛下狠手,马千里没有自我了断。他们带着残缺的身心,回到各自疲惫的生活里,继续过着并不如意却仍然有个支点可以支棱起来的日子。

这也是《东北虎》在一片废墟之上,为我们立起来的一扇通往宽容的门。

03

耿军说过,他想用《东北虎》这部电影来探讨究竟是仇恨的力量大,还是宽容的力量大。那么很显然,导演给出的答案是后者。

而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这份于己于人的宽容,是建立在一种更普世的理解之上的。

换句话说,它并不是因为我有多高贵,我才宽容了你。恰恰相反,它是因为我意识到我之卑微,正如你之卑微,于是才有一种平等的体恤,一种宽慰后的原谅。

美玲要找丈夫的出轨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耿军电影中的主角都有这样那样的道德瑕疵,无论是《青年》里的混混儿,《锤子镰刀》里的劫匪,《轻松》里的骗子们,还是《东北虎》里的出轨丈夫、欠债老赖……他们全都是世俗意义上的“悖德者”。但耿军想问的是,难道只有道德圆满的主角,才配获得一种宽容吗?

事实并非如此。正如我很喜欢《青年》里的一个情节,跑路多年的青年回到鹤岗,从朋友嘴里听说,当年为他出头的哥们儿先是残了,后来死了。青年的脸上闪过一丝愧疚,沉默片刻,指着桌上的包子说:“你快点儿吃,别凉了。”那位朋友也没再说什么,两人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镜头始终对着他们,没有任何谴责,有的只是静静的注视。

在那份注视里,我们读出一种温柔。

《东北虎》是耿军第一部登陆内地商业院线的电影。

应该说,耿军的电影从来都在建立一种“去道德化”的表达。他要说的是,道德并非获得宽容的必要条件。换而言之,恰恰是因为我们理解了人世有许多无奈、不得已,以及太多没法简单用道德来衡量的时刻,宽容才成为一种可能。

04

从《青年》到《轻松+愉快》再到《东北虎》,耿军完成了两次自我升级。一次是美学上的,一次是剧作上的。

美学上,他从早年DV时代的半纪录式影像,升级为了一种更具自觉意识的影像风格。

尽管很多人把这套风格说成是罗伊·安德森的“鹤岗化”再现,但我觉得,这样类比未免过于潦草。

罗伊·安德森曾凭《寒枝雀静》获得第71届威尼斯影展金狮奖。

诚然,两个导演都热衷于用固定镜头拍摄“城市景观”,也都爱以不刻意的方式制造“冷幽默”,他们电影中的人物也都是木偶式、机械式的状态……

但在这些表面美学的相似之下,两位导演铺就的底色又截然不同。

罗伊·安德森的电影关于死亡,关于永恒的静默,所以他通过低饱和度的色调以及把演员面部涂白,来渲染一种肃穆感,仿佛每一幕都是不期然的葬礼;而耿军的电影关于生存,关于枯草一般的生命力,也关于人情冷暖间的一丝微薄光亮。正如《东北虎》里飞向高空的“红色风筝”所预示的那样。 剧作上,《东北虎》无疑比前作更具野心,也更为工整。这也是耿军从一个地下导演向地上迈进的必经之路。

但很遗憾,这也是《东北虎》最让我失望的地方。它太僵硬,太匠气了,从美学到剧作都处于导演强大且自觉的控制下,但也正因不够放松,用力过猛,耿军之前电影中最朴素的动人反而被削弱了。

其实《东北虎》和耿军之前的作品都在讲述同一个寓言:鹤岗就是一座动物园,每个角色都是囚禁其中、徘徊不前的动物。只不过《东北虎》将这一寓言做了更直白的阐述。

《东北虎》里的东北虎。

所以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耿军一直在通过凝滞、疏离的影像来营造一种间离效果,为的就是把观众隔绝于“笼外”,旁观这些动物的日常。

那么这套做法之所以有效,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之前的作品里没有明确的“故事”,也就是说,主角们是无所事事的,他们真的像患上焦虑症的动物一样,来回踱步,自虚脱之中显露一种无力。这也使得旁观成为一种精神空虚的见证。

但《东北虎》却有着明确的故事,于是主人公也有了明确的动力,这也使得观众的注意力发生偏移,更靠近了故事的前因后果,远离了人的精神状态,于是韵味也就在这种顾此失彼里,渐渐变淡。

当然,这是和耿军自己比,要是和其他国产片比,《东北虎》还是一部颇为难得的作品。

特别是在当下的大银幕,充斥着各种虚伪的正能量和矫揉造作的毒鸡汤,《东北虎》展现出的“真性情”,就更显得罕见,进而宝贵。

至少,它还在提醒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幸和无奈才是生活的主旋律。

在命运和生存的大问题前面,我们都像婴儿一样无辜。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子戈说电影

只写不一样的深度影评。

 3 ) [东北虎]:东愁的东,也是东北的东

虹膜-图文版

雪。矿场或者工厂。工地。歌厅。小饭馆。赫鲁晓夫楼。

男人们抽烟,酗酒,唠嗑,沉默,离开家又回家。用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抵御着生活,用内疚组织起一点点温柔,用本能对抗着荒诞与无聊。面子与尊严有着细微的区别,但他们并不能分辨。

这是《东北虎》,这也是《铁西区》,是《钢的琴》,是《八月》,是《野狼disco》,是双雪涛,是班宇,是「东北文艺复兴」。同时这也是《再见列宁!》,是罗马尼亚新浪潮,是新千年前苏联各加盟国,前南斯拉夫各加盟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电影里经常出现的情境。这还可以是《纺织姑娘》《地久天长》《我十一》《青红》,可以是《春潮》是《冰下的鱼》是《开往春天的列车》,甚至是《红霞》和《新星》。

这些情境往往是个开场,然后电影中要么出现一起罪案,要么变成黑色喜剧,或者就停留在主要人物这里,他往往要坚持些什么,可能是要做完一件事,可能是要弄明白一件事,可能是因为维护某种平衡状态(一半的概率是为了维护一个谎言)或者保护什么人,而不得不疲于奔命,乃至受到社会重压,被按在地上摩擦,轻则流点血,重可能要失去一切甚至丢了性命。

那我们为什么要看这种致郁的电影呢,生活还不够残酷吗? 事情是怎么变成这样的?

往大了说当然是后冷战,是与冷战结构紧密相连的国企——从「国营」到「国有」的国企——以及与之相连接的生产组织方式,社会福利体系,文化形态,社会结构逐渐解体的后果。下岗不是「心若在梦就在,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天地之间可没有真爱。人性的种种阴暗都会被激发出来,只不过通常不像电影里那么极端,也通常不会有一个电影里面那样的结局。

所以「东愁」(Ostalgia)这个来自德语「东德情结」的词,会在21世纪的电影中找到无数的表征。但它往往是一种幽灵般的前提,或者是一种BGM式的氛围,它是一种引发改变的动机,也是无解现实的根源。

把现实问题历史化,把社会心态病理化,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被挤压成一种有着明确指向的怀旧,而这种怀旧又附着在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大众文化文本上,可能是流行歌曲,可能是电影电视剧,也可能是合唱,是诗歌,是作为记忆坐标的「历史事件」,甚至可以是与之相关的空间。

但,东愁的东,也可以是东北的东。一直有两个东北,一个是国企和工厂的东北,一个是乡村爱情的东北。「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之后呢,是轻工业直播,重工业烧烤。生活就那么难吗,确实就那么难。

耿军的「鹤岗宇宙」里的人物,还是值得说道说道的。徐东(章宇饰)做着两份工,白天在矿场开挖掘机,晚上在学校做宿管。虽然看起来不像很富裕,不过至少温饱没什么问题。 他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狗的问题,一个是情人的问题,看上去都是他妻子带来的问题,不过归根到底还是他性格的问题,难以拒绝别人的要求——无论是坚持要跟他好的情人,还是让他把狗处理掉的妻子。两件事情都有违他的本意,但他并没有拒绝。他同样没有拒绝的还有同事老罗的诗集。他被挤压的尊严在与狗有关的事上集中爆发,这才有了占据影片篇幅一半的故事。

马千里(张志勇饰)这边则是个再熟悉不过的东北故事,欠了一堆亲戚朋友的钱,又被房地产商拖欠应得的报酬。搁在《扫黑·决战》里面,这就是被黑社会性质组织欺压的良民包工头。虽说包工头一直在社会新闻里形象不佳,但电影里,他们在资本游戏中的结构位置,又常常给予了他们巨大的戏剧空间,没有什么比「两头受气」更好做戏了。好玩的是,这个包工头的家庭存在于电话的另一头,他的住所也在城市的边缘。他恰好是徐东的反面:极善于拒绝别人的要求,就是拒绝不掉。

徐东有两个故事,一个是被妻子抓小三,一个是为狗复仇;马千里也有两个故事,一半是讨债和躲债,一半是解决和徐东的问题。现在的故事里,第三元就是徐东的妻子美玲(马丽饰),但她除了引发动机之外,与狗的故事并没有其它的关系,这就让影片有些失衡。 按一般电影套路讲,《东北虎》应该还有第三个主要人物的故事,来完成一下平衡性,同时也把更多的社会面向打开。不知道《东北虎》难产这几年,是经历了多少修改,是不是还有隐藏的故事没打开。

讲这些其实还是为了说「东愁」,鹤岗上一次进入大众视野,还要数「三万块买房」那出新闻。如果把这件事与影片里马千里的躲债与讨债,以及近十几年的房地产经济和「躺平学」联系起来,国企改制之后这么多年,鹤岗社会变成啥样了,看看耿军以前的片子吧。人口外流加之购房资金也外流,马千里的遭遇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 只是徐东和马千里甚至都没有时间怀旧,只能在一起聊聊对「南方」的梦想——两人聊梦想的时候,耿军给了一条颇具导演意志的背景音效:海鸥,海浪,音乐;大概那就是「黑龙江省三亚市」的声音。

所以,现实无解的时候,所能做的,大概只能是去寻找一点点过去的思想资源,然后告诉自己「未来可好了,一起挺过今天,明天可有意思了」。除了相信明天还能怎样呢?当然还能相信电影的片尾字幕嘛。

 4 ) 《东北虎》:萧条语境下贩卖的廉价诗歌

我对演员章宇的印象还停留在《大象席地而坐》的混混于城上,阴郁、沉默,靠在窗口吞云吐雾。河北井陉和黑龙江鹤岗并无不同,都是落寞的工业城市,寒冷,有灰蒙蒙的天和脏兮兮的路面,许多拧巴的人活在这里,为了生计奔走,也彼此伤害,但总会在煤炭缝隙里蹦出几个执念,比如写诗,比如报复。

《东北虎》讲了一些七零八落的事情,出轨、报复、追债还有诗歌和东北虎。电影发生在鹤岗,现在的网红城市。关于鹤岗,互联网上一直有两个,一个是房价过低,随意躺平的小串之都,一个是资源枯竭,财政破产的落魄小城。《东北虎》中的鹤岗,落在现实上,不动声色,普通且日常。这里的人可以藏住情人,藏住钱财,甚至人心,但萧条藏不住,因为印在每个人的脸上。章宇饰演的徐东,每天愁眉苦脸,打两份工,一个在矿场一个在学校,连和情人偷情的时候都心不在焉,苦于年老色衰,经济衰败,当然也是鹤岗居民对这个城市的阐释

章宇的表演事实上是《大象席地而坐》于城之后的延续,情感的连接点在于愤怒和无奈,而于城和徐东的共同点,并非偶然巧合,而是一种普遍,这是被现实挤压、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但也因为太过于典型,使得徐东只是成了一种符号。马丽饰演的妻子美玲,也是一种符号式的人,但这种符号常常存在于失意中年男人的想象中,逼走心爱之物、对婚外情严防死守,调查出轨不择手段。尽管典型的塑造可以造就部分观众的响应,但也剥夺了电影人物的其余空间,使已经过时的刻板印象重复循环,令人反感。

《东北虎》是碎片式的,更像是萧条时代拼贴起来的系列海报,海报并不让人深思,只能宣传苦情。导演耿军的问题在于,他就像自己在电影中被提及的被圈养的东北虎一样,投喂19年,没有同伴,发不出吼叫。《东北虎》的围栏是导演自己赋予自己的,电影中不管是徐东、美玲还是马千里,都是被投喂的老虎,沿着导演设定好的路径僵硬的行走,环境当然被放在首位,迎合了文艺片评判者的既有目光,穷山恶水出刁民。

当然,电影中也有很可爱的地方。

电影中最意思的片段是,精神病诗人、徐东和马千里在饭馆里吃饭,四周嘈杂,此前马千里吃了徐东寄养狗,但此时他们此时同病相怜,一个想卖市集、一个三角债缠身,一个丧失爱犬,都是苦闷之人,既愤怒又无办法。诗人和徐东不约而同的在酒过三巡中捏住马千里的脸。相比导演重点刻画的情节,捏脸这个动作更真实,更有所谓的人文精神。捏脸是一种试探,排除伤害的可能,《东北虎》里徐东活的胆战心惊,是那个环境下内心的外化,试探是在萧条背景下人的本能,本质上是试错成本的陡增,徐东不敢在派出所前报复马千里、马千里面对欠债大哥也横不起来,妻子美玲寻找小三也没多少气势,就连精神病诗人,自印诗集也就寥寥几册。

连精神病诗人都瞻前顾后的环境,注定死气沉沉,但导演又颇有趣味,于是他想借助黑色幽默消解一切,公园市场甩卖市集,二十五元一册,书店买不到的本地诗集。妻子坚持和丈夫的情人合影,一瓶酒谁也别喝。最后汇合到在荒野燃烧狗皮、火光冲天,这是全片最激烈的镜头,徐东烧掉了最后的报复心,他忽然意识到,在这个世界,谁都活的不容易,于是他选择惩罚自己,选择成为一个真正的懦夫,但在电影里,谁不是懦夫?

近几年兴起的“东北文艺复兴”其实传达了一个讯息,苦楚不是片面的,也不仅仅在东北地区存在,我们普遍生活在一个保守且压抑的密封罐子里,每个人都活的纠结、抑郁。《东北虎》整体是廉价的,人物是扭曲的,但情绪和萧条是真实的,《东北虎》最可贵的地方就是,对于观众来说,谁也无法忽视这种萧条下的悲寂。

再廉价的诗歌也是诗歌,对电影的批评不意味着不存在现实中的鹤岗,如今电影中所表现景象,已经成为一个所指,可以暗含许多东西。在萧条的语境下我们沉迷假象,贩卖诗歌。这个时候,每个人都可以是东北虎,圈养等于保护,很难出走,只能接受喂养,发不出一点声音。

作者| 北海的梵高

原文首发于公众号| 末见

 5 ) 无解,所以无题

我觉得这电影其实本质上与同期《爱情神话》是一类电影,非常扎根在地方,群像城市电影,两部都很喜欢,一个“灵”,一个“虎”,而且完成度都很高,高于预期。东北虎里的群像角色塑造是完整的,每个角色都是“东北”的拟人化,浪漫的,挣扎的,野蛮的,善良的,算计的,豁达的,包括狗,被抛弃的,又被悼念的。

但看到评分和现场观众反应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片即使拍的再成熟一倍,也不会被主流接受,因为这就是东北真实的困境,东北的“虎”曾经在一段特定时期里创造了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奇迹,而如今这“虎”却被困在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困境里,所以它是与主流观众的诉求相悖的电影,《爱情神话》展现的是繁荣与浪漫,《东北虎》描绘的是衰败与荒凉,中年人的爱情令人向往,中年人的卑微难以面对。

电影开场十分钟我就哭了,然后全程都在笑,伤感确实没意思,然后全程都在担心会不会烂尾,但结果收的很好,精神的困境好结解决,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物质的困境才是无解,只能勉强靠点拧巴的人情味撑着,在野蛮与绝望中长出了一丝希望。哲学家是个傻子,傻子是个哲学家,这是东北的劲儿,但如果你不理解或不想去理解东北的悲观主义和浪漫主义,就很难共情。有人看到的是抖机灵,我看到的却是苦涩的自嘲,里面的角色经常对着镜头,东北,它似乎迫切的想要与这个时代沟通,但又常常会事与愿违,甚至令观者感到不舒服。这也许就是真实,像个小丑,“我”花钱看喜剧不是来听“你”诉苦的。

看的时候我很想写一篇很长很长的长评,因为电影的每一帧每一句台词都同时戳在我的泪点和笑点上,然而看完想了想又觉得算了。我们眼中的真实,在别人看来只觉得是个荒唐的笑话,这只被困住的东北虎,和这里被困住的人,如同衰败的东北一样,没有人在乎,所以也不必叫了。

高三的时候很多读书还可以的孩子都觉得坚决不报东三省的大学,一定要出去。但当我跑的特别远,站大海边上的时候,我终于知道,那片可以看得到地平线的被白雪覆盖的虎了吧唧的土地,我是多么的爱它。

 6 ) 伤感没意思,《东北虎》却有点意思

近日,青年导演耿军的电影《东北虎》登陆院线上映。一年半以前,本片就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时至今日才得以上映。一部电影走上银幕本身就是场跋涉,导演耿军在他的电影表达里跋涉数十年,终于等到了这部院线处女作的公映。但对于很多影迷来说,耿军导演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他的“寒带”电影有着怎样的特点?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的叙事一次次把东北拉回到公众讨论当中,但耿军聚焦的“东北宇宙”又有些不一样的黑色幽默色彩。

与很多院线片一样,本片上映后也引发了口碑的两极分化。喜欢的人夸赞它带劲儿,是东北“考里斯马基”;讨厌的人则认为它沉默而破碎,没有重点。但无论如何,本片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风格鲜明的东北叙事,也看到了一个青年导演难得的坚持与成长。

片中人物的台词“伤感没意思”戳中了不少影迷的自嘲神经,面对被悄无声息吞噬的平庸生活,也许最有力量的回应并非“躺平”,而是一种混不吝式的黑色幽默。

撰文|走走小姐

01

鹤岗节奏与“寒带电影”

到了冬天,东北是所有人类的乡愁。想在冰天雪地里停下来,回归炕头享受温暖。独特的节奏和熟悉的叙事场域,构成了耿军东北故事的基底:幽默又悲凉、日常且诗意。在异常平缓的2个小时里,每个人都如笼中猛兽,伴随着察觉或无知在生活中成为“被围观者”。这几年“东北文艺复兴”的迹象越发丰富,双雪涛、班宇、郑执等东北籍作家的小说成为了影视改编市场炙手可热的文学文本。

而实际上,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你是否去过那里,都对东北有种极强的亲切感——可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视小品打下了过于夯实的基础,东北的语言和幽默在互联网世界之前就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基因记忆存在在我们的童年中。到了近几年,这些东北作家的故事又提供了“新的东北”,在更新着我们熟悉又陌生的东北。也有幽默荒诞的根基,但不论是双雪涛还是班宇,他们的故事里常有上个世纪的隽永的情感,不论故事技巧多娴熟,那都不是最重要的。耿军导演的电影里也如此,会让你在时光里恍惚,它是现在的故事吗?它是真实的故事吗?

它是梦境和现实走到了一起的,他们的东北故事。

上一次鹤岗出现在大众视野,是因为超低的房价,让那个地方收留了许多新移民。他们不论从哪个城市漂流,最终来到了“房价的尽头”——鹤岗。这个和北欧维度接近的城市,在肃穆茫茫的冬日人烟稀少,东北本土的氛围又被笼罩上了一层北欧式的寂静。

于是很多人在耿军短片的时代就说是在模仿阿基·考里斯马基,也说他是东北罗伊·安德森。这也是我在耿军的作品里,感到最奇妙的观影体验。那些人情来往的底子明明是中国人情社会里衍生的,但在观感上所有的冷调却不是常规的本土东北。而片中的故事发生地,是这样一个远离北上广一线、话语中心的边缘城市,隔壁是佳木斯,和俄罗斯相近。人类被放逐此地,天然携带着一种强烈的末世感。所以在电影中,你能看到人在这种时光里平缓地、百无聊赖地活着。所以在影像上有了北欧气质也不足为奇了。

《东北虎》电影剧照。

简单地介绍《东北虎》,这是一个双重复仇的故事。第一重复仇是男主人公章宇饰演的徐东为狗复仇;第二重是家庭情感出现了裂痕,马丽饰演的角色美玲像侦探一样,去寻找破坏她家庭平静的人。一个为狗,是社会性的;一个为情,是家庭性的。听起来像激烈的故事,但被裹在了鹤岗冬日的茫茫雪天。

导演耿军曾经概括这样地区的电影为“寒带电影”,它的环境和气候就是电影里的一个主角,这决定着它的叙事方式和故事的气质、节奏。第一次观影《东北虎》对整部电影惜字如金的台词风格印象深刻,联系起鹤岗的气候,在零下三十度的寒冷冬日,人们为了保存热量所以尽量少说话,也就形成了东北凝练的语言景观,也给了电影观众切肤的“在地感”。

不得不说,在耿军的电影出现以前,笔者并没有强烈地对于电影地理环境的敏感察觉,也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东北的印象”需要更新了。但影像是直接的,它令我们感受到那些小品式的基因记忆走到今天,东北更像是笑完以后的“干咳”。它幽默吗?仍旧是有令人捧腹智慧的幽默地域,但贯穿始终的忧伤像持续响起的背景乐。直到这部电影两遍看完,人好像被“冻麻了”,脑子和舌头的反应都慢了半拍。沉浸在荒凉又层层热浪的情感中,不知如何概括表达。

在耿军的电影里,叙事的节奏总是异常缓慢。在这部《东北虎》中,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介乎环境和剧作之中的真实时间感。我把它称作“鹤岗节奏”,它的作者性在于并没有调动观众情绪往下走的意愿,故事都跟随着人物内在和根植于剧作内部的节奏进行叙事。

《东北虎》电影剧照。

但故事讲完,你又觉得波涛汹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澎湃的情感从冰缝中炸裂是静悄悄的,但你分明能感受到那种炸裂和灰烬般的悲壮。这就又是东北了,这个有过黄金时代的地方。

我们一直认为好的台词是什么?是把台词日常化、生活化、变得不像台词。但是耿军是个反着来的导演,在他的电影里,所有的日常都可以变成诗歌。

片中年轻情人对这对晚婚夫妇说“伤感没意思”,当它反复在你的脑海当中萦绕的时候,就不仅是这个人物的台词,而是片中所有人一起发声,他们都说“伤感没意思”。由一个个体到一个局部、再到整个东北,裂变式的传递和回声,这样“积极地伤感”也仿佛与整个东北静静地完成了互动。

02

寓言式的人物,装载黑色幽默的生活

耿军擅长讲述小人物(甚至边缘人)的故事,早年拍摄的短片《烧烤》、《青年》、《锤子镰刀都休息》到长片《轻松+愉快》里各式各样的小人物悉数登场。有骗子、坏蛋、假和尚、基督徒、护林员、欠债者……他们不是社会的主流,但在耿军的电影世界这些人构成了他观察世界的一整个切面。

《东北虎》围绕着主人公徐东(章宇饰)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展开讲述。他的妻子怀孕了,要把狗送走,他一心想给狗找个好人家,狗却被马经理杀了请人帮忙讨债;同时他有一个情人小薇(郭月饰);以及一个诗人朋友罗尔克。

这构成了徐东的全部生活。他想保住狗的命,他帮写诗的朋友卖自费出版的诗集,他为小薇受欺负出头,他和妻子之间看似也平静和睦。但狗死了,在集市上卖诗集也像动物园的老虎一样像个景观,小薇在妻子的追问之下无法掩藏,孩子眼看着就要降生了。

你看,他的生活里并没有天灾人祸,但听起来你总觉得心在不停往下沉。耿军常观察自己家乡的那些朋友,过年相聚,当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人们心里的所有防备全都放弃。“每个人的脸上既能看到之前的这个人的影子,又能看到这么多年他脸上露出来的那些受辱的,或者是那些不如意的,叹息的那种神态。”

《东北虎》电影剧照。

徐东这个人物的原型就是他的朋友徐刚,一个他熟悉的少年伙伴,中年朋友。徐东这个人物处在他重要的人生阶段,他制造了问题,也遇到了问题,他能用他的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吗?他一方面照顾怀孕的妻子,所以白天做完小学老师,夜里也去开挖掘机;另一方面还有让他无法放下的女孩小薇;同时,他也要为家庭的另外一个成员,就是那只狗去复仇。

情人小薇这个角色有点像一个女学生,她和徐东之间的情感,因为禁忌而产生巨大的活力。她莽撞大胆热烈,所以中年徐东又被吸引又感到无措,在家庭之外两个人的情感甚至没有“不洁感”。小薇告别的戏,是和徐东夫妻俩面对面坐着,被隐藏的感情藏无可藏,她梗着脖子和对方喝了杯告别酒。

对比起来,徐东是最无力的男主人公。这是一个行动力无法抑扬顿挫的男主角,他被拽进了生活的泥潭,越用力越下沉。这样一个人物,虽然是男主却像是一个“哑鼓”,鼓芯不响,边鼓(其他人物)却震耳欲聋。

而耿军的故事好看的地方就在于,它综合的讲述能力让这些无关的人物产生戏剧性:一个文人,去找社会人马千里复仇。他的愤怒就显得极其悲壮,在这样的算计中又开始一步一步认识马千里。

《东北虎》电影剧照。

这个失败又潦倒的中年男人,因为工程款无果而躲在破败的房子里,终日面对亲人的拷问。刻画马千里的悲惨相当极致,在这种悲惨里衍生出来的戏剧就成了“黑色幽默”。但一个切面的悲惨不是生活也不是戏剧,在这个故事里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角色小二。

看到这里,会深谙耿军电影的魅力。因为在这场戏里,不仅出现了一个天使小二,同时也在说明着马千里这个人物他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他不是一个概念上的坏人,或者概念上的失败者。他可能在曾经顺遂的时候,也是一个正常人,也能让人去记着他的好,小二的出现有这样一个叙事的功能在。

同时小二的台词也非常准确,朴素真实得令人感动,他言语不清地说“你是忙人”。再无更多两个人之间的交代,但这几个字准确地表达着两个人之间的联系。马千里可能不记得他了,但是他被一个这么弱小的、贫穷的、完全边缘的,活在角落里地这么一个人,伸手搭救:带来风筝,带来钱,带来食物。

耿军让一个寓言式的人物装载在了生活里,也或许是他在生活里找到了寓言。

03

被“平庸”吞噬是无声的

观看作品的趣味就在于,每一个角色和叙事,都在其中看到作者的影子。小二这个角色大概就是整部电影的点题人物,他的存在是耿军故事的魂魄和核心。

“我可能就是在这个时代里边语无伦次的人,说不清楚的人。这个时代这么喧嚣,杂音那么多,但我什么也听不到。其实我知道,我的表达在这个时代来说,可能特别微弱,但我要表达。”

影迷把他和他电影中的人物徐刚、张志勇、薛宝鹤称为“鹤岗宇宙”。薛宝鹤16年前认识耿军,他还在当地电视台做记者。从北京回去的耿军和张献民当时在拍短片,设备不够求助到薛宝鹤那里。他带着强烈地好奇,加入了没有轨道、没有灯光、没有摇臂,摄影机是高清DV的剧组。

耿军在剧组。

和发小徐刚、张志勇不同,薛宝鹤属于直接进入到“鹤岗宇宙”的成员,他把耿军称作“一个奇特的朋友”。“就这个人好奇怪,你知道吗?你能理解吗?就是生活中他可以攒很多钱,比如十几二十万去拍电影,但是自己舍不得花20块钱吃顿饭。”

但这样一个抠搜的东北导演,带着强大的凝聚力组成了“鹤岗宇宙”。看完《东北虎》,观众借着电影,对东北这片土地、鹤岗这个地方的人,有了浅表的了解。在空寂之地,回声都要隔着几秒才能传回来。时间和时间的体感是不一样的,人在寂寥度日中,太容易在生活的惯性里失去心里的“不甘”了。

鹤岗到任何一个一线城市的距离都是可数的,但我们坐在影厅里观影觉得“小二”这样的角色犹如天使降临。艺术作品和真实生活的距离被打通了,你知道生活里很难有寓言般的人物出现,但是最纯真的信仰般的诚挚会打动你。将你从嘈杂的生活中拎出来,仿佛灵魂出游一般陷入某种思考:被平庸吞噬这件事是润物细无声的,常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时候就已然将至。

这种不甘既是创作者本身的,也是电影中的角色所呈现的。马丽饰演的妻子不甘于失去自己的家庭,徐东不甘于自己甚至没有能力保护一条狗,诗人从精神病院出来不甘心诗集仍无人问津,曾经春风得意过的马千里不甘于如此结束一生。那个到了40岁的东北导演,始终相信“文化有力量”,以拍电影的方式在塑造每个普通人另外的人生。

这两年的青年导演似乎都在作品中有对“生活惯性”的思考,比如三入戛纳的90后导演魏书钧。在《永安镇故事集》中充满对生活观察的思辩,几乎以警醒的方式在提醒自己:切勿浑浑噩噩进入生活的洪流之中。

但许多时候,生活的涟漪也像是投置在水中的石子,荡漾起的水纹总会随之消失,直至水面恢复如常,就像你的反抗从未发生。

《东北虎》的思考也具有这样的时代特性,大抵我们生活在一个过于嘈杂的世界,信息的碎片每天充斥在我们的生活里、头脑里、片刻不息。如何在声音之中辨识真正的声音和如何在声音之中倾听自己的声音是这一代的青年导演们不可避免的创作命题。他们在观察世界的时候,要成为一个“清醒的人”,时刻警醒着的人,甚至憎恨平庸之恶的人。

《东北虎》电影剧照。

《东北虎》不是一个强情节的故事,自然我们等不来一个明朗的结局。就像平凡的生活,没有起承转合,而要继续前行。

片尾有段徐东的独白,诗性的语言仍然平缓讲述。他提起自己的母亲,还有未曾去到的南方。那些人类深处藏匿的温暖之地,常常是你无法到达的地方。失去、远离、向往,所有的遗憾都带着一种暖意的悲伤。它被人理解,却无法言说。

片中不讲老虎,片名却叫《东北虎》。这个带着强烈地域符号的猛兽,在现代生活中逐渐被遗忘了,也因为动物园的存在让它失去了神秘感,成为了一种意象,一个文学化的载体。这种动物在耿军的电影里,更成为一种“状态”,像人们活着的另一面镜像和倒影。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走走小姐;编辑:走走;校对:陈荻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短评

大金链子缠砖头,大水萝卜砸脑袋,诗人浓度过高的鹤岗,万物被抽空了生命只配做意象。纵使东北大地自带幽默感,也请不要再拿宛如批发来的冷幽默桥段攒剧本了。

6分钟前
  • 内有恶犬
  • 还行

“我年老色衰,经济衰败,只剩一个看似稳定的家庭。”中年男人像圈养的东北虎,电影是想谈这个主题,却在太多的地方点到为止了,代入感稍纵即逝,感觉像一块肉质不好的牛排还要做成一成熟。

8分钟前
  • Pruuwo
  • 还行

荒诞与荒诞之间隔着许多支离破碎,音乐铺陈使节奏极其混乱,只有马丽勉强撑住了,章宇细节够了有星星点点的灵动但整体就少了谋划,遗憾。

9分钟前
  • 严老师
  • 较差

无聊而拖沓,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如坐针毡。 耳光@英皇

11分钟前
  • 小牛魔王
  • 较差

一个老婆孕期出轨,一个欠钱不还,整得俩人好像还挺委屈,节奏又慢,还有那些(自以为的)笑点……谈不上故弄玄虚,但就是让人看得烦躁。

14分钟前
  • seagreen
  • 还行

#SIFF 24th#@SFC上海影城首映见面会场。很失望。话剧式的腔调,独角戏般的角色,塞满的音乐,最后都被构筑成萧条的东北。文人没有幽默的自嘲,撑不起来的角色,都像雪一样零散开,压在观众心里,盖成一片疑问。过于追求某些东西,最后反倒显得矫揉造作。马丽戏份少到不如空镜,章宇突破性不大,但我还是喜欢他的演绎。

17分钟前
  • 拉扎斯菲尔峰
  • 还行

影节见面场,及格线附近。没怎么看过导演先前的作品,单论这一部片子的话节奏略感稀碎,拼贴感强又导致啥都没往下挖。虽然极力克制自己和《大象席地而坐》横向对比的冲动,但未免叙事和剧作上还是差了很多味道。马丽很惊艳,这类片子可能更适合她吧(除去东北的标签以外)。章宇正常发挥,他说看完本就决定演和提到大象就鞠躬的时候隐约感觉他还是走不出满洲里,演员戏里戏外的创伤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22分钟前
  • 偶像派诗人
  • 还行

东北,19岁的老虎和32岁的熊,一种精神状态。影像的割裂和凝滞倒也适合这份困顿。

24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东北乱炖都能成罗伊安德森式冷幽默了?国内圈子真是自己瞎嗨,影迷也跟着被忽悠吧

27分钟前
  • 沙坪坝金毛强
  • 较差

太,难看,了。我们,东北人,说话,真不,那样。

31分钟前
  • 无往不胜的小鱼
  • 较差

“名词和动词最好用,形容词慎用。”这也是一部用名词和动词写形容词的电影。

36分钟前
  • 柯诺
  • 还行

当男性创作者坦诚面对自己“一起挺过今天”的现实和“永远嬉戏”的幻想。形式和讽刺总是容易,难的是保有感情、压住感情。章宇骑摩托车朝着山锥子开和烧狗皮,马丽满大街找人和吃蛋糕,都是在冰雪里开火,面无表情地痛彻心扉。

39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注意:(一)阿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在试听手段上是极简,但同时是极精确的,画面内包含了非常充沛的信息量,所以那些停顿是有意义的,有力量的。同时,他非常可贵的一点在于,对地域性的环境和人的敏锐捕捉,以及【不猎奇】的诚实展现。(二)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镜头之笃定令人叹服,角色和行为也极具力度。本片有导演一贯的风格,但过于泛滥,由此在视听上常常出现偏差(为了“抛梗”而故意偏离视点,恶趣味的比重甚至超过了趣味)。如果导演未来仍痴迷于一些视听上的小花招,是难以大进步的。

44分钟前
  • 草堂主
  • 还行

众所周知,东北是一个形容词,形容冬风萧索,形容时间停滞,形容猛虎入笼,形容望穿尽头。

49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碎片式,标签式,期待太高,以至于落差太大

50分钟前
  • 糊乱的张贴
  • 较差

男的不要老觉得自己是东北虎,你就是个失败的,中年的,男的。

53分钟前
  • 阿暖
  • 较差

我给你带了炸带鱼,风筝,和五百块钱。真浪漫和伤感。

56分钟前
  • 绿小野马
  • 推荐

表达没出来,净是抖机灵和自作聪明,愿称之为鹤岗韩寒。

60分钟前
  • Lobgran
  • 还行

老实讲,看到一半生出两个疑惑,一个是这片到底是不是导演拍的,怎么这么多配乐,跟新导演们似的,一共118分钟,配乐铺了110分钟,这还是往少了说,干脆铺满得了;二是,很神奇看到一半想到了蓝色列车,都很不节制,质感又没有前者那么足,最后终于在片尾解开了疑惑,果然是同一个美术指导,又把东北整成北欧冷酷仙境了。

1小时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东北虎在动物园反思人生意义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