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生活

HD中字

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克洛德·雅德,Hiroko Berghauer,芭芭拉勒琪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7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婚姻生活 剧照 NO.1婚姻生活 剧照 NO.2婚姻生活 剧照 NO.3婚姻生活 剧照 NO.4婚姻生活 剧照 NO.5婚姻生活 剧照 NO.6婚姻生活 剧照 NO.13婚姻生活 剧照 NO.14婚姻生活 剧照 NO.15婚姻生活 剧照 NO.16婚姻生活 剧照 NO.17婚姻生活 剧照 NO.18婚姻生活 剧照 NO.19婚姻生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婚姻生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是特吕弗著名的“安托万系列”的第四部。  25岁的安东尼(让-皮埃尔·利奥德 Jean-Pierre Léaud 饰)与克里斯汀(克劳迪·贾德 Claude Jade 饰)结了婚,并在自家楼下开了一家深得左邻右舍喜欢的小花店,日子虽然平常,却也充满 小忧伤与小甜蜜。阴差阳错,他在水利公司谋得一份差事,工作中结识冷艳的日本女子Kyoko(Hiroko Berghauer)后,他被对方身上的异国情调深深吸引,两人坠入爱河,不久他与克里斯汀分居。但与东方美人一起生活时,巨大文化差异令他日益思念克里斯汀。金色池塘1981求鲜四季万水千山风雨情消消气第二季居家男人2004保罗·摩菲遇见爱情的利先生蔓生蔷薇羞耻第三季(挪威版)若你安好便是晴天最接近天堂的岛屿酒鬼都市女人们戈壁儿女限时恋人雷神2:黑暗世界猎鸟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父与子酒吧第二季给不能传达爱的大人们绿箭侠 第八季富家神偷第一季追查到底浩劫妙冤家9号秘事 第七季老婆不在家十日谈爱渴望实习医生格蕾第十一季只道再见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羊羊小心愿安静的女孩红色生活2023想成为奥田民生的男孩和让男人痴狂的女孩三国杀·幻时空游侠超级赢家镜头前的女人

 长篇影评

 1 ) 婚姻、女权、责任和爱情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看完伯格曼导演的《婚姻生活》,我在想”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在这部电影中,导演让男女主角经历婚姻生活中的种种不幸,从丈夫得不到理解,到性生活不和谐,到婚外情,到婚外情也厌倦,到回不去的婚姻到离婚,到终于对彼此坦诚。

电影拍于上世纪70年代的瑞典,惨败的婚姻主题当谈和导演一生有着四次婚姻密不可分。而如果仅仅把这部剧看成是对婚姻生活的写真,未免太低估了伯格曼。

我看的是电视剧版,一共295分钟,分成六集,前两集描述了他们看似平淡幸福的婚姻,却为其后面的出轨买下种种伏笔。三四集是男主乔安坦白自己出轨,要和他的情人私奔,而女主玛丽安从难过挣扎挽留到重新找到自我。五六集中乔安的生活败落,而玛丽安却变得格外自信,并享受自己的生活,他们又开始约会,彼此坦诚。

电影中,一条主线是婚姻生活的独白,那里有厌倦,有谎言,有隐忍。

另一条线是一个女性的觉醒,从对丈夫的唯命是从,到开始重新整理自己的日子,寻找自我,重塑自我,并看清生活。


电影的第一幕,女主玛丽安的记者同学来采访他们。玛丽安是一名主攻婚姻家庭法的律师,每天的工作大部分就是处理离婚案件,男主乔安心理技术学会的副教授,他们生有两个女儿,结婚十余年看上去一直很幸福。

在记者让其自我介绍的时候,丈夫乔安夸夸其谈,自信满满地介绍着自己的工作,生活,现状,优点。而轮到玛丽安的时候,拘谨地不知说什么

想起古代时中国的女子大多数是没有名字的。由于古代妇女很少参与社会事务,甚少与公众交往,所以古代妇女没有太多的需要具备名字,就算到了公堂之上,也只是被称为“李氏、关氏、马大姐、孙二娘和黄婆”而已。

某一天晚上玛丽安和乔安说自己怀孕了,而且是意外怀孕,她寻求丈夫乔安的意见,但乔安让她自己决定,说“我无所谓。”两个人谁都不表明自己的立场,乔安其实是不想要这个孩子的,但玛丽安一直想留住,于是他拍拍玛丽安的独自,然后两个人继续看各自的书。

玛丽安突然哭了起来,乔安说道其实他并不想要这个孩子,在两个人的争吵和讨论后他们决定把这个孩子打掉了。

玛丽安在病房中,乔安来看望她。他们讨论生活的琐事,讨论即将要去的避暑山庄,却对孩子的事情避而不谈。在后面的戏中,可以看到回避痛苦是两个人经常应对问题的方式。而避而不谈的事情不代表内心不知,不疑虑,不困惑,不难受。在乔安走后,玛丽安把被子盖过头顶,哭了起来。

第一幕在玛丽安的哭声中结束,这哭声却在我心里久久不能褪去。

它是一个女人的隐忍?还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玛丽安向乔安坦白自己非常想要这个孩子,如果流产掉仿佛是亲手杀人一样,而乔安则冷漠地回复,让其想想给前两个孩子患尿布,无法安眠的场景。随即他们又讨论起如果要孩子如何向两个女儿交代等问题。最后玛丽安说:

我想问题不在孩子们身上,而在你和我。


有一天玛丽安的办公室来了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女人,女人说是来离婚的。经玛丽安询问,这位妇女已经结婚二十多年,物质生物不错,自己和丈夫都并没有婚外情,但她却执意要离婚。玛丽安很好奇问她,为什么想要离婚?

因为我的婚姻中没有爱情。

随后这位老妇人开始了一段漫长的独白,我很喜欢她的对麻木生活的比喻,“就好像,我的手摸着桌子,我能知道我在抚摸它,但我却感受不到它。”

这位老妇人对婚姻生活的描述让玛丽安恐慌,她仿佛从描述中看到自己生活的影子。

但下班后,依旧去了和乔安的约会。在约会中,玛丽安拿出一些旅游推荐广告,想商议和乔安的旅行,但乔安拒绝了它,声称“我不喜欢盯着烈日去周游世界,特别是当我可以去钓鱼时。“玛丽安则一脸微笑,一边说“那样的话,就一切照常吧。”一边收起了自己手中的画报。

乔安感到了这种不快,聊到他们彼此之间的问题,玛丽安坦白他对乔安的爱,“我很爱你,我很怕失去你。”

这种带着恐惧和不安的爱,让玛丽安选择隐忍,我想她并不爱乔安,只是恐惧支配着她,因为恐惧,她选择继续维持现状的婚姻。

看到这再次钦佩伯格曼,能把剧本的台词变成一部佳作。电影中两人说的每句话,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对应。“我爱你,我不能没有你”“你就是我的唯一。”这些“爱”的宣言很多人都不陌生,而更多时候,相比于和这个人在一起是否开心,有幸福感比起来,更多女人想知道的是“他到底爱不爱我”。这个问题的答案。

公众号Knowyourself 有篇文章中的一段话当时给我很大的启发:

“我能感受到一样的自己的变化是,我已经不会在把关系中的事,像查字典,对照大众那些约定俗成的标准,去查找意义。 我曾经会那样做,但那样做从来没有给我们的关系带来任何好处。当我不那样做的时候,其实我对我们之间的模式、状态都是舒服的,而我一旦那样做,我就开始焦虑,试图为无法匹配的东西寻求解释和意义。 我开始从我们自己出发,接受关系中发生的事情。我不会给这种关系命名,接受它自然的发展——也许有一天,这种我所感受到的羁绊就会自然消失,那也没什么。那必然也是那时我所需要的。”

任何关系都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包括婚姻关系。而人常常想去寻求某种确定感,尤其在婚姻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更让人害怕被动摇,被改变。

而就像玛丽安一样,人们常把恐惧的内心包裹上爱的外衣。


日子还在继续,意外却在不经意间来临。在玛丽安和孩子在避暑山庄度假的一天晚上,乔安突然开车过来,说他爱上了别人,也厌倦了现在的生活,要离家出走。但乔安也坦白了其内心的内疚:

听完乔安的坦白,玛丽安却问了一句“我们应该怎么办?”她没有愤怒,没有悲伤,只是不知所措的问了一句“我们应该怎么办?”又把决定权抛给了乔安。

乔安要和他的情人离开8个月左右,选择在今晚告诉玛丽安也只是想尽快收拾东西而已。

玛丽安说:“我们睡吧,你明天很早就要走了吧。”在睡觉前,乔安说道他为何想要逃离这样的

这种生活并不陌生,每一天充斥着应该去做的事情。这仿佛就是玛丽安一直以来的生活。在后面乔安走后,玛丽安开始回忆自己的过往。她开始学习表达,开始写日记。这一段近乎女性内心觉醒剖析的独白:

她在日记中写道:“从我会记事起,我便是如此顺从、得体、近乎谦卑。妈妈对我和姐妹们的教导都旨在教我们成为温顺的人。在和他人的相处中,我拼死为了取悦他人。我从不思索自己所好,却总是思索别人想我有什么喜好。我知道这其实不过只是懦弱,更甚者,这一切根植于我对自己的漠视。

现如今,我才有一种想要寻找我所过的生活的动力。在和乔安一起生活的小幸福里,我们对一切事默然,这是一种潜藏的残忍和冷酷,每每回想,我总是越感惊心。修饰我们稳定的关系,这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那便是你人性的逐步腐蚀。转瞬一念间,我将看到我将变成的人。早知如此,我决不甘自己让别人替我安排一生。

我还思索着,我是否已经迷失自我,孤独无助,是否深于我内心快乐的根源已经枯死,或是那根源仍潜藏着,随时能苏醒重生。我思索着自己想成为怎样的妻子和女人,若我能不受束缚,任性如初,乔安与我还是否会结合。我们都不曾摆脱家庭的束缚,不曾创造值得我们去过的理想生活。”

这段日记是玛丽安醒来的标志,她开始思索自我,思考自己的喜好,思考自己像成为怎样的人,而不是按照道德礼仪规范的样子来塑造自己。如果某一种责任是抹杀甚至不去考虑个体喜好而对其约束,那结果多半是让事情更遭。

也许某一段时间内事情运转的很好,像玛丽安和乔安10年的婚姻生活,但如果在其中不倾注自己的感情,不敞开自己,而仅仅按照某种世俗上已经约定俗称的模范家庭的样子去生活,也许可以走完一生,但也许某一个人突然在中途中的某一天醒来,像厌倦到处都是应该的乔安,像开始反思自己的玛丽安。


而这段婚姻的结束并不是一帆风顺,中间总是要反反复复让人心生纠结几次。玛丽安虽然已经开始觉醒,但其内心的恐惧并没有完全消失。

有一天晚上乔安回来吃饭,他们聊起天,最后乔安决定在这过夜,在聊天中,玛丽安再一次哭诉,她依旧希望乔安可以回到她身边来。

这样反复的过程更真实,没有什么事情是按照直线发生的,我们心中的情绪总是要反复几次才能消停,困惑也总是在几次觉得自己明白后才清晰。

玛丽安也是。

并没有再续前缘。半夜,乔安起身离开了。

几年过去,玛丽安越来越享受自己的生活,乔安离家后,她重新搭理了房间,之前他们一起生活的时候,书房是乔安的,里面都是他的书和物品,在乔安走后,玛丽安清理了书房,按照自己的喜好重新进行装修。

她开始约会。在和乔安一起生活的时候,她很讨厌性,因为生完孩子之后她常常不能让乔安满足,她一直试图回避这件事,而在新的约会对象中,她开始享受身体的愉悦感,性生活也开始变得和谐。

他们开始着手离婚的事情。签署离婚协议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乔安的办公室,他们开始回忆过往的种种,玛丽安说起过去,乔安用一贯讽刺又冷漠的态度说“现在翻这些旧账根本没有意义。”

玛丽安愤怒地“啊”的一声喊出来。“你那些愚蠢的讽刺听得我快发疯了。你有什么权利驾驭我的思想和感觉?”这是剧中玛丽安第一次发怒,面对玛丽安的愤怒,乔安开始数落她的女权主义,开始说她放荡的性行为,开始贬低她。即使这个人是他曾是的爱人。

玛丽安说出了内心深处的声音:

而乔安却不想离婚了,他厌倦了和情人的生活。“现在我竟然成了没有家的人。”此时的乔安就像一个无助的孩子。他向玛丽安倾述自己工作和感情生活的诸多不顺。

而此时的玛丽安,已经是一个新生的玛丽安。

看到这是时候我在想,这部剧很像易卜生《玩偶之家》的另一个版本,娜拉出走会怎样?《婚姻生活》可能是伯格曼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女性往往通过失败的感情或者婚姻开始醒来,她们不再作为附属品存在,不再委屈自己去满足对方,不再用表演的样子去生活以为迎合社会道德对其拷问。而最深处,醒来不过是对“我是谁”探索的开始。

玛丽安失败的婚姻,也是一种幸运。


越看到后面,越觉得伯格曼不仅仅是在讲婚姻,而是讲述女性透过婚姻找到自我的过程。

在开始的第二幕中,玛丽安和乔安商量这个周末不打算回娘家了,她打算和丈夫和孩子在家里过。而她给母亲打过电话后,妈妈在电话那头述说了爸爸对他们的想念,玛丽安虽然不愿意,还是答应母亲周末回家过周末。

在最后一集中,玛丽安回家探望母亲,母亲想让其参加父亲的葬礼,但玛丽安拒绝了。

这个女人终于在二十年的婚姻生活后,学会了说不。

而和母亲的聊天中,玛丽安得知了母亲和父亲的婚姻生活何其像曾经的自己的。从不吵架,一生各自沉默。玛丽安问了母亲自己一直很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你和父亲的性生活和谐吗?”

据对女权主义不多的了解,女权主义的演进伴随着性解放,瑞典是一个很女权的国家。而在近50年前,瑞典电影中老一辈的女人依旧如此看待性和自己的身体。

其实即使在今天,约炮已经人尽皆知,对性这件事情我们也羞于启齿,甚至依旧被看成满足男性或伴侣需求的方式。一个男人可以坦诚地承认自己享受这件事情,而如果一个女人这样说,会被认为骚气,放荡。

女性何时开始悦纳自己的身体?并坦诚地述说身体的需要?作为一个人一样的存在,而不是任何人的工具。


故事的结局,他们都开始了各自新的婚姻,而当再次相拥入眠时,仿佛彼此看见了爱。

故事中依旧有很多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小细节,比如在他们各自离婚后,玛丽安坦白自己之前的精神出轨。以及在最后他们彼此相拥时各自的对白。这个电影长达5个小时,而且这5个小时中大部分都是日常生活的对白,比起跌宕起伏的情节,却让我觉得更真实。

婚姻像一个万花筒,每个人都通过它看见不同的东西。站在万花筒外面的人永远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它是选择?还是归宿?它是爱的载体?还是让人日渐麻木的培养基?

我不知道答案。

电影的呈现和导演的世界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是那句幸福的婚姻大致相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

但最让我感动的是,玛丽安的成长,一个结婚10年的女人在婚姻破败后的成长,它不像《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那样励志,却把人性的真实演绎得让你觉得这就是生活。

爱情让人向往,它带来的亲密和依恋也让人从一个角度体验着这世界的美好和温柔。但成为某人的妻子,如果因为这种身份而不得不履行某种责任,那是对一个人的奖赏?还是对一个人的摧残?

女性的成长,一方面来自对自我的认识,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进步和开放。写到这里,也只剩感叹自己活在相对自由的时代,可以和喜欢的人在一起,而没有任何来自外界的心理负担。

 2 ) 爱情是什么

婚姻生活本质是关于人性。即使在观看前通过剧透我有各种对故事的预测,但看完开场我还是要承认我高估自己了。

伯格曼底色太冷以至于只有哈内克可以与之一决高下。但底色冷片子却不高冷,婚姻生活直接粗暴充斥着暴力与色情,作为一部也凭对话构建起来的片子,谈话的尺度甚至让成年人都感到震悚,伯格曼可不留情面,撕掉痂看下面的伤痕是他热衷于做的事。

第一幕到最后就足以让沉迷于虚假和平的观众崩溃了。至此我才发现原来李安师从伯格曼,而伯格曼在对情绪的把控上有过之无不及。看夫妻二人反应就像在看纪录片,那甚至不是个剧本,二人反应就是生活本身了。我们对婚姻作为一种意象的构建有一部分是来源于外人对我们婚姻的臆断,而跨过那个臆断的坦诚就涉及到分寸问题了。坦诚,越坦诚越陌生。越想逾越分寸突破某种障碍越显得不合时宜。毕比安德森和丈夫那段我看了他们的表情好几遍才慢慢察觉出了微妙感,一句顾左右而言他的玩笑话就可以摧枯拉朽,瞬间粉碎所有伪装,这是婚姻的脆弱所在。但剑拔弩张时又可以镇定自若的怀旧,这是婚姻的强大所在。婚姻是肮脏与体面的结合,是自我和利他的抵抗,无时无刻都有两方势力在抗争在权衡,是拉锯战,但又因为打太极踢皮球,道德懒散与自我安慰这些顺应人性的东西,所以又变得强大以至于坚不可摧。

我们不看婚姻生活会觉得,只是婚姻而已,我受得了。受得了和掉层皮是两个概念,那些在婚姻中坚持的人没死也会脱层皮,只有当事人才懂那种崩溃感。伯格曼选的几幕之所以具有代表性在于给了演员一个在灰色地带可以坦诚表达自己的场合,让整个灰色地带又向黑白那么靠近了一点。占有欲是什么?性欲是什么?性欲为什么和灵魂是相悖的?为什么我无法对爱人百分之百坦诚?为什么我可以和一个人百分之百坦诚就无法与之做爱?为什么我们可以不停说服自己在婚姻里得到自己其实不想要的东西?为什么甜蜜是新一轮厌倦的开始?为什么我们会有对一个人有最真切的爱意与恨意?我们能接受得了这些作为婚姻关系的副作用嘛?或者他们才是婚姻关系的主旋律?我们如何在婚姻中对抗人性以达到自我认同?我们为什么无法自控牺牲而自我感动自我催眠?

女主并不是当今社会待见的那类女人,她并不是什么女权主义者,她温顺的让人心疼,但她好像又懂爱的真谛一样。她在牺牲,她在努力,她会低到尘埃,但她又不愿意放弃温存来维持自尊。1970s没有感情鸡汤没有感情博主没有一堆教程,维系二人的并不是技巧而是纯粹的表达和本能。第三幕是女主的自我觉醒,虽然此刻她都没有意识到。我们大概在事情发生之前没有人会意识到事情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本能反应与隐藏自控会告诉我们潜意识的真实想法。女主一向完美自控,男主更因为她的完美自控甘愿陪她演这场只有二人冷静狂欢的对手戏。戏可以一直演下去,可crush不能。心动就是心动了,未知因素x出现,一切虚假和平都被打乱了。婚姻意味着稳定嘛?女人为什么会崩溃?在女人那里的突发奇想是男人那里的积怨已深,原来人可以藏自己一辈子,即使是枕边人也改变不了什么。婚姻会让人产生错觉,爱情会让人产生错觉,甜蜜会让人产生错觉,厌倦也会让人产生错觉。我们为什么要残忍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甜蜜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粗暴地对待彼此,我们为什么要温柔的对待彼此?情绪是从何而来的?是来源于日常还是义务,是来源于惊喜还是催眠?是来源于信仰还是现实?是来源于他人还是自我?

故事又很简单,爱了,不爱了,恨了,介于爱与不爱之间,又爱了。爱情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婚姻可作为爱情最好的容器嘛?如果不是最好的那最好的是什么?爱情就因为太虚无飘渺,每个人都不断求证和自证来寻找爱情的痕迹,“你爱我嘛?我觉得你爱过我。“

婚姻生活没什么不好接受的,婚姻和人类任何一种需要一张纸在作为意义载体或一般等价物的关系一样都没什么不好接受的。我们只是喜欢假的东西,因为他们安全;我们只是不把事情放到台面上来讲,因为那样不体面。体面是人类文明的副产物,我们甚至界定不了它的好坏,我们又想坐享其成又想免受其扰,我们想要的太多能给的太少,因为人是脆弱的动物甚至连性别在这件事上也变得不那么重要。我们会不会怀念那个时候,没有文明,我们就把彼此按在地上搞一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生趣没有烦恼。接受了痛苦是生活的必需品,我们就接受了婚姻,接受了关系,也接受了自己。瑞典人看完这部无爱的婚姻电影选择离婚,但离婚后如果你接受不了你作为你,那你还是接受不了你作为你

回到主题,伯格曼一部婚姻生活几乎养育了所有婚姻题材的电影,在这一部圣经后,以后的每一部都是从中抽取片段将之放大而已。“45年“,”流放岁月“, 终究到最后婚姻不仅仅只是个忠诚甚至道德问题,而更是我们能不能接受人性中的黑洞,能不能接受自己以为自己没有的情绪,如何处理意外以及一系列的问题。维系婚姻的人强大之处并不仅仅在于有个信仰之类的主心骨来指导一切,而是他们在自己不知道未来的情况下,把自己在自我意识中毫无保留的交给另一个人。即使无保留意味着伤害,暴力,操纵和失去自我。婚姻强大的地方,是探究和一个永远不会百分百信任或理解的人之间深刻的纽带,是容错和容许可能性的存在,是接受违背人性的重心转移:从此我不再是第一,但家是,婚姻是,为了这些即使只是表面上体面的东西我愿意付出一切。我不再是我,但我又是新的我。

 3 ) 捂住所有在甜蜜里嘶喊的嘴

“在我的爱人与我之间必将竖起,三百个日夜如同三百道高墙,而大海会是我们中间的魔法一场。时间残忍的手将要撕碎,荆棘般刺满我胸膛的街道,什么都不会有了——除了回忆。”
                                         ——博尔赫斯

“放松,做出高兴的样子。微笑,你也是,孩子他妈!”
“……哎,小心我头发!”
并不是所有展示爱情与婚姻的作品都会聪明到使用这样的开场方式,但总有另一种说法。比如说,像《婚姻生活》。事实上,在许多影视作品中,对于家庭生活的刻画往往大同小异,缺乏更加具有普泛性或讽喻意味的场景。但本片却从一开头就表现出了非凡的观察力,讲述一对模范夫妇接受报纸访问和拍照。主持人提出让二人分别做一段自我介绍。丈夫乔汉十分自信:“我学识渊博,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兼容并包的人。我喜爱运动,是个称职的父亲和儿子——”,妻子玛丽安则拘谨而迟疑地看了看丈夫,答道:“一定要说吗——?我嫁给乔汉,生了两个女儿……我想不出别的了……”
这就是真相的一部分。臃肿而刻骨,像一颗肿瘤,或一块淤青。
出于实验性的电影拍摄方式与相对冰冷晦涩的小众主题,英格玛.伯格曼往往被认为是一位现代电影艺术家。但我们同样可以确定的是,他从未失去与生俱来的古典主义修养。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极为重视画面构图的精致与美观,以平稳的固定镜头为主,附以巴洛克式配乐,在剪辑上也多数奉语言剪辑点的原则为金科玉律。《婚姻生活》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从片中章节式的段落场景叙事到书面化而极具文采的对话,伯格曼无疑杂糅了两层具有时代性意义的美学观念。这种室内电影所具有的舞台剧形式与台词特征,显然也符合伯格曼作为编剧以及电视制作出身的个人创作特征。加之数目相当且表现力十分直白的个人近景镜头,人物内在情绪得以无限放大,产生了令人恐慌的冲击性。但更大程度上袒露伯格曼的价值取向的,还是他在本片中悄然扯开的那面保守主义的旗帜。
从开场时妻子玛丽安在访谈中展示出的附庸属性,老妇人前来办理离婚手续时谈及为三个孩子而坚持了长达二十年的无爱婚姻,二人在抵抗父母安排的周末聚餐时的挫败,丈夫乔汉所发表的对于女权主义的嘲弄和贬低,以及无论什么情景下都无法被避免的性趋势。导演的旁观视点显然存在着对女性的不平等态度。在伯格曼看来,男人和女人并不存在真正的平等,而这种兼具了依赖与嘲讽的姿态也和他本人的四段婚姻不无关系。男性的精神地位与思维体悟方式与女性大不相同,这造成了男女精神差异的根源。在婚姻之中,丈夫承担并占领了妻子的全部精神世界,哪怕在他告知已出轨数年且第二天就要和情人离开,妻子仍然小心翼翼地为他调好闹钟。而当妻子兴奋得不知所措地想要把自己满腔自我拷问与呐喊的日记读给丈夫听的时候,他却睡着了。这段婚姻从貌合神离直至全然破灭的整个过程,在几个场景里二人的数次碰面与情感交锋中抽丝剥茧地逐步被撕裂开来。男人厌倦女人的长期陪伴,却无法容忍女人离开他并得到彻底的自由。受天然的性立场所驱,男人始终认为女人是属于自己的,因此在每一次关系破碎后的见面时,他都要求用性行为来再次确认自己的领土——来寻找爱情中的确定性和安全感。而女人更渴望的是得到精神上的理解与沟通,并执着地为此进行着尝试,哪怕受到暴虐。这样的需求错位使得他们每一次交流都充满绝望的悲哀。
然而这正是爱情的倒霉之处——与憎恨相悖的依赖性。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人们之所以认为爱情能带来期待和希望,其一无非是因为爱情所象征的传宗接代的长期可能,仿佛为他们惶惶无际的人生带来一种超越了死亡的野心和光明,使他们不再感到自己的存在只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偶然性;其二则是因为爱情自身的存在基础便是对人性本真的反驳——用尽一生去与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个体相爱相处,将自己困囿在一具或许早已失去了新鲜感的无聊容器身边。人类向来乐于探究和挑战这种失真的可能性——就像是对永生的渴望与追寻一样。糟糕的是,他们经常发现两性只有在进行肉体接触或是谈论金钱的时候才能达到绝对共鸣。可即便如此,爱情却带来了超越爱情的东西。如电影《荒蛮故事》中的最后一个故事或是《大开眼戒》一样,长久的爱情根本不能保持绝对无辜,只会带来短期叛变的副作用。讽刺的是,爱情不会随着阴暗面的暴露便予以告终,反而扑入了一种更为狂热的、几乎是报复性的灵肉交合。男人和女人在双方神性的逐渐消弭之中相互厌恶,却因这种裂痕而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如依靠咬合转动的齿轮般共同终老。
影片的另一巧妙之处在于真实细节的塑造。伯格曼作为正统而严谨的宗教皈徒,从不过多地依靠表现主义的华丽来博取观众的视觉快感。他不想成为一个美学上的标杆,而只想成为一个讽喻式的训诫。任何故事的生动必须要求真实,且是能够与美有所联系的真实。真实的细节是塑造人物的关键。影片中玛丽安在紧张时常常抚弄自己的项链,而乔汉在表示亲昵时则常用指关节温柔地蹭她的胳膊,这些动作都极大地增加了影片的说服力。假如我们忽略它们,便抹杀了电影艺术的假定性和在场性,那也就没有真与美可言了。
我们显然有理由相信,所有的甜蜜里都潜藏着痛苦的毒蛇,潜藏着人类的尖叫呐喊,但承认这一点似乎无益于精神空间的积极延伸和发展。因此我们选择面带微笑,粉饰太平,对任何良性可能都心怀希望,并且心甘情愿地伸出一只手,捂住了自己的嘴。

 4 ) 想写几句关于婚姻场景

       刚开始女的其实并不是没意识到有问题,当她听到她的客户,想离婚的那老太太的想法时镜头猛然推近,被震动,但是女的就是有这样的能力,让自己相信意识到的真相或许只是错觉。直到男的跟她说厌倦了已经有了别人,才醒过来。事实上她也并没有太惊讶,潜意识里早已慢慢接受事情会走到这步。即使事发,也没有立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靠着一股虚幻却有力的惯性可以继续往下滑行。
       最大的崩溃发生在女的得知朋友一直都知晓,一直在背叛她,这羞辱来得比男的出轨更强烈更措手不及。女的曾说过如果两人之间需要将交流翻译成共同语就像地狱,而他们两个人都需要时间来看清对方在这婚姻关系中的不同位置,重新跟对方站在一起。男的需要等女的了解了背叛的快感和其间的纠缠,等女的被“打开”。
       之后是六个月的调整,导演没有选择多将二人分离期间的事表现出来,但是实际上这段时间却有很重要的作用。想念能带来美化和新鲜感。分开和变故强迫着不管是无意识还是装傻的人开始反省,并且试着寻找新的出路和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意识到所有选择中更能忍受的是哪一种。
       离婚过程中两个人都来来回回,谁让步了对方却将他重新拉回战场。这种方式的唯一结果是借着酒兴不光说出了心里想的话,还夸张了伤害,从而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事实上问题该存在的还存在,只是双方都意识到了。尽管也许从始至终无法解答到底什么是爱情,也意识到归宿的温暖无法取代。他们无法再在老房子里相处,他们都是新的了。

 5 ) 共同生活-約翰與瑪麗安

看完《婚姻場景》幾天後的某個夜晚,我躺在床上,忽然發現:我一直以為「相擁而眠」是一種浪漫的狀態,是一種兩人在身心靈的完全交流互通之下,所能達到最完美關係的體現。然而事實上,當兩個人真正躺在床上,試圖用自己的身體去接近對方,這種狀態反而比什麼都令人感受到兩人間的阻礙、錯開與不同步這回事。當兩人相擁的時候,會比平時更清楚地察覺到:那多餘的手、多餘的骨頭,是如何橫亙在兩人之間,使兩具軀體不可能緊緊貼合。就算勉強做到了,也只能維持片刻,時間稍長,手臂或身體的某個部位就會開始感到痠麻、疲倦,甚至疼痛。身體開始渴望回到獨自一人時的狀態,並驚覺原本的姿態是多麼毫無負擔、自主且完整。

在經過秘密而掙扎的一番內心煎熬之後,某一方終於下了決定,他輕輕掙脫了這個姿態,從對方的身體上抽開,而如果另一方也早已在等待這一刻,便會默契十足的配合,兩人各自回到了自己的領地,回到原本獨自睡眠時的完整姿態。而即便兩人還是繼續堅持相擁下去,無可避免的是,總有一方會先行睡著,他拋下了另一方,獨自往另一個只屬於他的世界游離而去。醒著的那一方,從對方逐漸趨於悠長安逸的呼吸中也能察覺到這一點:現在只剩下他自己了,只剩下他自己孤獨地與自己清醒的意識為伴,在這個狀態下不會有言語的交流,也不會有身體的交流。有點諷刺的是,此時唯一要讓對方再次察覺到自己存在的方法,可能反而是——抽身離開。

《婚姻場景》就如同柏格曼的其他許多部電影,講述的是兩個人在一種彼此錯開的狀態下,卻又宛如被宿命綑綁般緊緊交織、無法分離,因而產生的種種張力。然而比較特別的是,較之一般長度的電影,《婚姻場景》的電視劇版本,由於分成了六個獨立的影集,總共長達五個小時的尺度,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更足以細緻描繪出這些張力,以及兩名主角之間變化的種種因素。柏格曼給予六集的標題分別如下:

一、天真與驚惶

二、眼不見為淨的藝術

三、寶拉

四、淚谷深深

五、感情盲

六、在世界角落的夜半小屋

在顯然只能是過於簡略地討論這六部影集的內容前,或許我們可以先從這對夫妻——約翰與瑪麗安看起。他們可說是這段婚姻中唯二的兩個角色,雙方的父母、孩子,甚至外遇對象,儘管也有推動劇情的作用,但都明顯地被弱化或消失掉了。換言之,這一幕幕「婚姻場景」,其實便是這兩人的共同生活。

柏格曼為這兩人所設定的角色背景頗有意思:約翰是一名心理學副教授,瑪麗安則是專攻婚姻家庭法的律師,尤其擅長處理離婚官司。表面上看來,沒有什麼比這樣的組合更適合面對婚姻生活中的種種難題,以及情緒的種種衝突危機了。但有時,恰恰是在親身經歷某些問題前就率先預設或假想了問題的存在,這種條件反而更加令人深陷於問題之中,而這正是在稍後的劇情中所呈現的。

在這個故事裡,約翰與瑪麗安各自有一套自己所信仰的原則。約翰所相信的,或可說是一種崩壞的必然,他帶有一種犬儒式的思考傾向,認為他目前所享有的一切生活,是由某些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所撐持的,是一種幻象。懷抱這種強烈的不安全感,儘管在最平靜無波的時候,他也時時感受到那即將到來的危機。

延續這樣的思考方式,面對危機,他也並不寄望藉由一種抽象的、朦朧不明的情感力量去對抗它,因為這股力量甚至比起危機本身更不穩定、更難以控制。對他而言,維持生活的方式,即是儘量小心地避開這些晦澀、朦朧的謎。當他人表現出難以理喻的情感時,他便將其斥為無意義的。他企圖用一種嘲諷的、帶有距離的態度去看待所有事情,包括他自己的內在狀態,但事實上這往往是一種粉飾、逃避面對真實問題的態度。當種種衝突出現時,他看似寬容、配合、總是讓步,但這並不是建立在對他人的真誠理解,或某種個人原則的實踐,而僅僅是因為他認為沒有什麼是值得追求或擁護的。

這一點尤其清楚地體現在第一集中,瑪麗安發現自己懷孕時與約翰的對話。一開始,瑪麗安企圖詢問約翰的看法,想知道他是想要或不想要生下孩子,然而對於瑪麗安的猶疑、不安與種種考慮,約翰則擺出一副貌似理性的姿態,告訴她「你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斥責瑪麗安「太過情緒化」。甚至在最後,柏格曼拍攝瑪麗安轉過頭來,以無比嚴肅的神情再次剖白自己的內心所想,但畫面上背對著觀眾、看不見表情的約翰,依然冷漠地說:這「沒有一個字是有意義的」。最終瑪麗安只得放棄使約翰理解自己的嘗試,轉而只討論這件事情的表面決定,她低垂了臉,終於「清楚」說出了她想要什麼:「我們就不能生下這個孩子,然後開開心心的嗎?」而鬆了一口氣的約翰則疲倦地、但不無解脫地回應:「我已經說過這是件好事。」這場對話的最後,事情貌似「解決」了。但真正重要的、原本因為這次事件而驚鴻一瞥的真實深淵,在這種看似彼此諒解,實則相互遠離的拉扯下,變得更為巨大。因此,第一集結束在瑪麗安終究選擇了墮胎,或許也並不令人意外。

而瑪麗安呢?與約翰相比, 她在很多方面更像個樂觀的行動主義者。對她而言,採取行動幾乎總是先於思考,或者說,她思考只是為了採取行動。她深信一切事情都有解法,錯誤必然可以改善,但事實上她卻缺乏真正承擔對方的能力。因此,她雖然感受到婚姻存在問題,感受到的卻僅是在她自己的思考範圍內,認為可以去改變的事情。對於約翰所在意的,諸如對兩人性生活的不滿,以及底下可能潛藏的更多問題,瑪麗安則聲稱自己已經盡力,用這樣的藉口去逃脫理解或嘗試的努力。也因此,她對約翰的外遇事件毫無所覺,因為她陷在自己所理解與安排的世界裡,她努力打點生活、安排瑣事,她也提議過出遊,想挽回感情。但這一切註定無法成功,因為她企圖以一人之力決定兩人的共同生活,且這個共同生活實際上只存在她自己虛假的(「紙糊的」)投射身影。

諷刺的是,在早先所表現的形象上,瑪麗安卻是「坦誠相對」與「共同語言」的擁護者,她為自己打造一副開放的、傾聽的面具,將要求坦誠、言語交流(所謂的「共同語言」)視為承擔對方的替代品。但這樣的承擔終歸只是自欺欺人。當外遇事件爆發,在約翰終於坦白自己對這段婚姻的種種負面看法時,她崩潰的要約翰「別說」、要他「騙我」,這一幕無情地揭示了這種姿態的空虛;同時,在約翰離開鄉間別墅前往巴黎之後,瑪麗安更發現這件事在朋友圈中早已人盡皆知,只有自己被蒙在鼓裡,這一切儼然與她沈醉其中的幻想成為諷刺的對比。

有意思的是,瑪麗安的這種特質儘管在這段婚姻中帶來難堪的失敗,在她被拋棄、重新獨自面對自己的人生之後,反倒似乎為她帶來了頗為顯著的力量與成長。在第四集中,我們看見她一反第三集結尾的頹喪,以華麗動人之姿,氣派雍容地安坐於不再有約翰的家中。她霸佔了約翰原本工作的書桌,這使我們想起她也有一份自己的工作,有著自己的經濟與專業能力;她將雙人床換成了單人床,只在新情人家中與其幽會,這似乎暗示了她決定不再軟弱、不再容許外人輕易入侵自己領域的心態轉變。

同時,在已經不再需要顧忌約翰的反對或否定之下,她重新回頭審視這段關係,仔細爬梳並分析種種問題。第四集中安排了一幕瑪麗安唸誦筆記的橋段,這段告白頗具女性主義色彩(雖然柏格曼本人對女性主義或婦女運動的態度並不是那麼容易界定),她將錯誤歸咎於自己在一路成長的過程中對他人的迎合,乃至失去了夢想、行動與表達的能力,最後對一切漠不關心。她試圖重新思索自己可以去做一個什麼樣的(女)人,並以此重新設想去過新的人生。這樣的嘗試雖然仍可說是自我中心的,但比起以往那種自欺欺人的「坦誠」,至少是一種更為真實、承認自己的有限,因而更具可能性的思考方式。也是在這時,她終於可以宣稱自己「能夠去承擔對方」。

外遇事件可說是《婚姻場景》中第一個帶來實質巨變的轉折。它給了瑪麗安重新認識並調整自己的機會,相較之下,看似主動選擇離開的約翰卻似乎並沒走上這樣的方向。他起初為了逃避而走向與寶拉的新生活,但這個新生活非但沒有為他帶來拯救,甚至成為另一個有待逃避的困境。住在狹窄的小公寓裡,忍受附近嘈雜、髒亂的生活品質,家中還有個情緒化而愛吃醋的女友。約翰將這種生活形容為「地獄」,但問題是:什麼才是他心目中的天堂?

讓我們再次回到約翰的境況。雖然他多數時候表現的悲觀消極,但這並不代表他不渴望有所成就,或為自己的人生創造意義。在劇中的兩處可以看到約翰這種對肯定與成功的私密渴望——一是寫詩,二是他對需要他、崇拜他的寶拉的迷戀。

這兩件事的共通特性,是它們都被掩蓋起來,在正常的生活軌跡之下偷偷進行——精確來說,是在與瑪麗安的生活之外偷偷進行。因為後者意味的是一種(偽裝出來的)「滿足」、一種以(虛假的)彼此坦誠、彼此相屬為最高要求的「兩人世界」,因此像創作這種極為個人、力圖探索自我,且極為孤獨的行為,就顯得格格不入。而相較於瑪麗安是在脫離這個兩人世界後才開始思考自己可以「做」些什麼,約翰的這些嘗試其實更早生發,但由於這與他所持的另一種失敗主義立場差距太大,在無法正視並揭露自己的矛盾;或者說,無法在逆境中仍努力去扭轉的情況之下,最後他並沒能從任何一件事中成長並肯定自己,而是在遭逢否定或挫折之時(如同事婉轉表達他的詩作欠佳,或寶拉事實上並非真正對他需要),用更多的藉口和憤怒去掩蓋自己的失敗。

因此,對約翰來說,最重大的轉折點,可能是發生在第五集中。他失去了美國的教職機會,而當他把這個消息告訴瑪麗安,希望獲得瑪麗安的同情(或許還有隨之而來的復合機會),孰料得到的結果是:瑪麗安驚訝而不無報復快感地對他宣稱,她發現自己已經一點都不在意約翰的感受了。最後,約翰在瑪麗安接二連三輕蔑的挑釁下,終於忍不住狂怒,動手將瑪麗安打得頭破血流。這難堪的一幕形同一把撕下了約翰佯裝理性、對任何事都嘲諷以對的假面具,赤裸裸地宣示了他的走投無路。他越是瘋狂的揮舞拳頭,越顯示出他的一無所有。但或許也是在這個時刻,當他再也無法逃避地看著瑪麗安的鮮血流下,意識到自己已讓一切無可挽回,他也才終於有機會去面對並真正承認困境的存在,而不是以推卸或逃避去忽略它。正是在這一個轉折之後,才有了最後一集,也是最後一次轉折的產生。

 6 ) Live Yourself

看完了三个小时的电影,随便扯两句。

这片子说的是婚姻,外表披着华丽的袍子,揭开了布满了虱子,尤其是中间一步步揭开两人相处中的种种矛盾外加人性弱点交织的种种藕断丝连,分开了又靠近,靠近了又伤害,看得人心塞。

不过,除却表现婚姻生活的真实,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反倒是作者对于男女主人公内心深处心理活动的揭露。

女主角:在与丈夫分开六个月后,两人重聚,她向丈夫阅读自己的日记(后者睡着了。。。),承认自己从小到大都在被训导做一个对他人顺服的女人,包括自信心不高、按照家人的意愿选择职业,习惯性地讨好别人。在两人准备签离婚协议的那场戏里,她竭斯底里症地道出了,婚姻失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自己过于关注丈夫的一举一动和情绪变化,容易让自己情绪敏感,反过来进一步刺激矛盾,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自我意识缺乏,而一个自己都不在乎自己的人又怎么能够让别人来在乎你呢?于是丈夫有了外遇。。。(深刻的教训就是,卑躬屈膝换不来尊重和感情!)而在经历了男主的婚外情和离奇后,反而让她有了人生的自由和对人生更加自我的主张。

男主角:开始的采访就显示了他的“自信”,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自己不仅有很多爱好,而且非常体贴家人,只有“完美”可以形容。(以后可千万不要以貌取人)与女主相似的是,他也一直在按照社会期望来扮演一个成年男子的角色,也是在压抑自己、取悦别人。而他骨子里无疑是脆弱的,他不能接受同事对他诗歌的评价,感觉自己受到了羞辱;不能理解妻子的需求(其实骨子里应该还是认为是自己无能),不能忍受婚姻中长久的压抑而选择与情人同居,其实自己内心也知道这只是一种暂时的逃避,等到最后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继续忍受和情人的空洞的在一起,却就焦躁甚至失去理智地不愿离婚,充分展示了自己对没有家、没有归宿的极度的恐惧!最后,冷静下来的他坦承,他所做的不是按照自己的心愿,而是父母的预期了!

这场婚姻的走势里,二人的心理状态是相反的,离婚让女主由弱变强,男主由强变弱,而经历了这一番变化,无论怎样,他们在面对自己的时候,起码更舒服了。

所以,你觉得活出了自己吗?

 短评

记住了一句台词:因为要求太高而经常情绪失控。

9分钟前
  • NULLAND
  • 力荐

约翰和玛丽安提分手最后在她胸前懦弱地痛哭出声的那一段,让我一下子无法再冷笑看着这场理智的欺骗而是同他一样哭泣起来。虽然伯格曼永远冷漠而抽离,但即使在他看来,一个没有能力爱的人,也永远不会是满的、切实的。而他的温情大概在于告诉我们其实许多人都这样,你并不特别可悲吧。

14分钟前
  • 有必要
  • 力荐

真正的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居然还没有被一夫一妻制毁灭

17分钟前
  • RIC
  • 力荐

3伯格曼把婚姻中所能遭遇到的致命問題都擺了出來——精神出軌,喋喋不休,生育問題,價值觀出現裂痕。每一條都是死穴,22年間父母一直在上演,比這電影殘酷多了,看多了也就倦了、麻木了。到頭來,我變成一個極其沒有耐心的人,一個熱衷於喜新厭舊的人,所以婚姻生活在我的世界里不會存在也不想存在。

20分钟前
  • 还行

永远不要和所爱的人步入婚姻殿堂,因为完美的婚姻充斥着虚伪和欺骗,它和爱情相抵触。

24分钟前
  • SureShot
  • 力荐

没有结过婚,也没有什么经验,更不想相信这是事实。若是事实,也只愿这是部分。这是欧洲,我只想说我父母的爱情,23岁结婚,今年74岁,50年的婚姻,几十年来见证他们彼此爱惜,尊重,也会吐槽对方,但从未打骂过。爸爸生病,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母亲生病,爸爸寸步不离。他们爱对方都甚过爱自己。真的感恩,在这样一个有爱的环境里成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电影中女主很明显,精神的问题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就埋下的。自我剖析那一段,太重要了。所有评论的人,也大可不必bbb一堆什么看透了婚姻,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除了性还有很多,性重要,更重要的是爱。爱是一切的基础。有爱,婚姻就是爱情的升华。电影只是导演的情愿,我依旧选择相信爱情,先从做好自己开始。

25分钟前
  • 铁铁
  • 较差

相拥时甜蜜,甜蜜后厌倦,厌倦紧接着欺骗,欺骗久了开始冷漠,冷漠与排斥共存,然后离开,分离产生妒忌,妒忌时后悔,后悔处有自责,自责了决心再占有,占有完继续怀疑,怀疑变成习惯,习惯沦为恶性循环,恶性循环带来负担,负荷真实让人手足无措,自我美化又将迎来新一轮的重蹈覆辙。这就是婚姻生活。

28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力荐

那些在婚姻中坚持了一生的人,是令人钦佩的,其实我总怀疑爱情和婚姻是矛盾的,而一个人也不可能和另外一个人始终处于完美的状态。ps看完这部电影我更喜欢伯格曼和丽芙乌曼了

3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伯格曼六集低成本室内剧的电影剪辑版,探讨微妙复杂的婚姻状态与两性关系问题,又一部一度引发离婚率攀升的影片。近三小时的时长里几乎被对话满满灌注,观影过程中却一直保持兴致盎然。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两位主角均表现出色。

36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1.看的是电视剧版,结过5次婚的伯格曼几乎说尽了关于婚姻的一切,6集既描摹出一对爱侣的分合聚散过程,又分别代表了婚姻爱情的6种类型/状态:和谐美满,表面光鲜内里朽坏,因厌倦与欺骗而分崩离析,若即若离纠缠不休,坦诚粗蛮相爱相杀彼此折磨,偷情私会重坠爱河。2.纯度极高的室内剧(仅少数转场有室外镜头,每集结尾均为法罗岛景色,荒芜而清丽,是为调剂),对话丰富,台词绵密,金句迭出,字字珠玑。3.丽芙·乌曼与约瑟夫森演得太绝,纵使在大量特写中也挑不出任何毛病。4.每集亮点摘选:①开篇模范夫妻访谈作引介与反讽,相互仇恨却因利难分的夫妻=婚姻极端反例;②因无爱而坚定离婚的中年女子=预警+侧描;③变焦快推表惊骇,特写中的疾速跟移显暴躁;④读日记时的乌曼成长照片蒙太奇;⑤双人构图&地位反转;⑥母忆婚姻,人面挂饰。(9.5/10)

3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關於婚姻,原來一九七幾年開始到現在,還是沒有多大的改變。男人提及遇上paula的時候面上那發光的愛情帶來的神采,讓我覺得殘忍。

42分钟前
  • ahsimsim
  • 推荐

婚姻各阶段状态的原貌再现,把婚姻的面目拍得真实以至残酷。倦怠和互相的厌憎让两个原本相爱的男女变成奇葩极品,虚伪、猥琐、更带几分滑稽。看的过程联想起<灵欲春宵><革命之路><杀戮>和<游客>,单身者看了可抵挡任何秀恩爱,打算结婚者最好先接受这几部片子的婚前教育,把胆儿练肥,或把胆儿吓破。

46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唐朝放妻书》——某李甲谨立放妻书一道:盖说夫妻之缘,恩深义重,若结缘不合,想是前世怨家,妻则一言数口,夫则反目生嫌。似猫鼠相憎,如狼羊一处,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蝉鬓,美扫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伏愿娘子千秋万岁

50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丈夫冷漠无情,只对自己感兴趣。妻子呢,他们如鱼得水的在各自的身份上展示自己的欲望,然后又团结一致分享背叛带来的快感。放眼望去,几乎全部家庭都是如此。婚姻带来的伤痛是如此持久深邃,而我们却迫不及待的想投靠它。

51分钟前
  • 4-ever
  • 力荐

2013.2.24想看,他说看完也许会恐惧婚姻。2018.4.23小西天,看完他说,嗨,多大点事儿!下个月结婚五周年。

52分钟前
  • 兔牙小姐
  • 还行

虽然伯格曼当时已蜚声国际,但晦涩的主题使他在国内并未受到认同,即便拍出了“处女泉”也被认为重复,而过于前卫实验的“假面”自然令他依旧显得曲高和寡。出于无奈,伯格曼决定投拍低成本电视剧“婚姻场景”,不料竟空前成功,瑞典离婚率也随之变高,伯格曼感到高兴“大家不用再维持无爱的婚姻了”

53分钟前
  • 37°2
  • 力荐

如果你能看完并接受这个电影,就可以结婚了。

56分钟前
  • rhyme
  • 力荐

“做个无赖感觉太爽了…” 爱是此刻,爱很简单,生活感情都是如此。《爱在4》超长预告片。

1小时前
  • 影志
  • 力荐

这么说来其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反正就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将就地妥协地半推半就地接受真实的自己。婚姻是关于欺骗的艺术,因为它甚至没有存在过。

1小时前
  • 哪吒男
  • 推荐

大师是在热气球上俯瞰大地,看芸芸众生,渺渺春波,牢笼里人性浮动;凡人依赖平视的本能,空有战胜平庸的欲念,没有低头悲悯的天赋。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