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处是归途

HD

主演:唐小然,张鸿敬,李坤棉,时晓飞,原文倩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山西话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1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2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3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4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5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6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13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14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15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16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17来处是归途 剧照 NO.18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相逢是缘分的“来处”,别离是永恒的“归途”

该影片讲述的是女主角夏天回到老家工作,为了帮母亲照顾患阿尔兹海默症的父亲,进而生发出整个家庭围绕父亲而产生的焦虑和重压,并重新审视生存和死亡的意义的故事。

影片一开始,她站在医院走廊,大夫跟她说完话。她颓然地走过来,迎面走来一个老者,好心劝解她:“姑娘,咋地情绪不高,一个人看病也没人陪?我告你,生病并不可怕。” 她说:不可怕,爸,咱回家吧! 夏父得了老年痴呆症,他离不开人,已经渐渐不认识人,会走失、会大小便失禁。偶尔清楚时,他会对家里人说“对不起”。

夏母独立照顾老伴,含辛茹苦已经十几年,满头白发,面容清苦。大女儿夏花,已经成家生女,工作家庭的负担让她腾不出手来照顾夏父,只能用钱来弥补对父母的愧疚。小女儿夏天为了帮助母亲照顾父亲从外地晋剧团调回本地工作,和已婚男人结束了夹缠不清的情感,母亲担心她30岁了没有男朋友,会受家里拖累,感到焦虑

夏母带夏父去寿衣店拿定制的寿衣,老板打开大红包袱,夸耀自己的寿衣做工好。夏父的是古铜色缎面,绣着金丝福寿;夏母的是枣红缎面,绣着金丝牡丹。夏母打开寿衣在自己身上比划,表示很满意。她说衣服也认人,要拿回家沾沾人气。夏父这会子忽然清醒了,主动抱起那一大包袱寿衣,两个人平静地回家。好像去逛的是菜市场,平平常常买了一大捆葱回家过冬。 夏天晚上下班回家,经过楼道,听见哭声,她本能的恐惧与排斥,吓得缩作一团,来到自家门外,听到母亲的声音,隔壁的李叔昨晚在睡梦中去世。是前世修来的福气,那是一种幸福,夏天似懂非懂,却不那么恐惧了

夏天跟闺蜜向红一起淋浴,向红心疼夏天因为照顾父亲,前男友和她分手,夏天看淡得失,一副顺其自然的样子

夏天闺蜜向红婚礼现场,夏天遇到高中同学秦牧,俩人产生爱情,因为各种并发症,一家人不断地出入医院。病情的加重,让夏母只能坐着轮椅。

夏母在帮爸爸洗澡时,奈何她实在是抱不动爸爸。在卫生间门外等待的女儿终于忍不住冲进去,一把褪下了爸爸的裤子,那一秒,两位老人齐齐爆发出了绝望难堪的哭声。女儿那一下,也褪掉了爸爸作为一个父亲最后的尊严和体面。夏母哭着走出去,交给女儿打理,仿佛是完成了一次交接。

有次秦牧跟夏天来到夏家,碰巧夏爸把屎拉在身上,夏母扶夏爸去厕所,深感疲惫,她又不让夏天上前帮忙,认为男女有别,夏天就守在厕所门外。当母亲扶不起父亲时,她就去帮助母亲。夏母见此,忍不住骂夏父。“家里一天不是屎就是尿,我是不是上辈子欠了你的?”,夏天姐姐过来数落母亲,夏母和大女儿争吵。“给了钱就不用伺候了?”

夏天怕母亲生气又犯高血压,就过去阻拦姐姐,厕所只剩夏建国,秦牧就去帮夏建国擦屁股,夏母看见了,要秦牧出来,秦牧出来就到厨房里呕吐,夏天就要他先回去了,之后秦牧就再也没去过夏天家里

夏母喂夏父吃饭,他不吃,还随手打翻了夏母手里的碗,夏母求夏父不要折磨她了,夏父不想连累家人,他说了一句对不起,拿起一把叉子插进了自己的脖子,他没死成,被推进了抢救室。 被送进医院,夏天日夜守候病床边,依然念父亲年轻时的日记,在那些文字里,他是一个好好过日子的男人,羞涩又深情,自尊心极强。然而看着眼前这个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人,她终于发出了喟问:“老夏,你这样也很辛苦吧?”甚至萌动了不可说的念头。

秦牧收到夏母的信息来到医院,跟夏天久别重逢,画面转眼来到夏天跳舞上班的晋剧团,夏天上班,夏母在病房,夏父要老伴带他回家

夏天下班来医院,发现父亲病床空了,她一直追到老宅,看到父母俩人的遗体并排在一起 她没有哭,镇定妥善地办完了葬礼 回到家,在家里她看到,父亲起身来迎接她,母亲在厨房做吃的,没过多久,她意识到,家里并没有父母,只有墙上的钟声在嘀嗒嘀嗒地响着

 2 ) 来处即归处

这部作品使我很好地体会到了当代艺术作品与观众产生的互动性与交融性。周围叔叔阿姨的对电影的反应扩充了一些电影本身的寓意与内涵。所以这是一次非常棒的观影体验。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类的电影优势。

从作品内容上看,我特别喜欢三次“换裤子”的情节设计。第一次是妻子换裤子,父亲在哭,这表现出来夫妻关系中丈夫对自我能力丧失的痛苦;第二次是女儿换裤子,父亲和母亲在哭,这表现出来亲子关系中父亲的威严形象的崩塌和母亲脆弱心理的完全暴露;第三次是秦墨换裤子,夏天在哭,这是恋爱关系中女性独立形象的塌方。当然。如果最后一次换裤子改为换尿不湿或者纸尿裤,会强化剧情递进性,与医院里护士/医生教母亲和夏天叠隔尿垫的情节呼应起来。 但是我觉得有一些小细节可以完善一下,比如:小学课堂上历史老师说下课的节点可以加一个下课铃的音效,这样可以削弱演员的表演性增强他们的信念感;另外夏天第一次去秦墨家的时候从秦墨父亲与秦墨的对话中,观众了解到秦墨与夏天已经交往五六个月了,但是整部影片观众都很难通过服装的季节变化或者室外环境特写镜头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性;如果夏天对秦墨解释父亲有“阿尔茨海默病”会比“老年痴呆”更温和一点。

还有还有,我很冒昧地猜测导演一定是很温柔,因为无论是婚外恋还是养老送终的问题,导演都处理的很清淡,让我想到了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 当然,我不否认这只是导演的青涩的习作。

 3 ) 电影 是人生的一种态度

在一个“电影+金融+互联网”的时代,有多少人还记得电影究竟是什么?大资本在为电影注入活力的同时,也越来越显现出它拼命寻找“爆款”、迎合消费需求、强调快速盈利的种种弊端,电影的艺术门槛正在被无限制地迎合所消解。自我思索、内心表达、文化渊源、艺术探索等电影原本该有的模样,正在被越来越多只有技巧没有灵魂的圈钱之作所淹没。与追求利润的电影工厂相比,也许低成本制作的“艺术小片儿”才更具有探索电影艺术、培养电影人才、帮助观众理解真实社会的可能。日前在平遥国际电影节“从山西出发”单元首映的电影《来处是归途》正是这样一部有态度有诚意的良心之作,也许它的形态尚未稳定、制作尚有缺陷,但却是一部有立场有节制有留白,能发人深思,引人共鸣的电影作品。

  由新锐导演刘泽执导,作家张卫平编剧的电影《来处是归途》,改编自山西女作家李燕蓉的中篇小说《等待》。与电影不同,小说《等待》的主人公是电影中的男二号——女主人公夏天的男朋友李耀,主要讲述了人到中年的一种无力感,无论是面对感情、事业,还是面对生老病死,仿佛一切都只能被动等待,被动接受,能主动改变的事情变得越来越少。在改编的过程中,电影选择了小说中现实性更强、也更容易影视化的部分:居家养老问题,老年痴呆症问题。叙事视角也从男性转化为女性,力图从女主人公夏天的情感体验出发,表现人生中的种种无可奈何:男友面对情感的现实和懦弱,闺蜜的结婚宣告了少女时代的结束,父母的衰老倒逼着自己快速成长……现实的浪毫无征兆地拍过来,即便没有被拍死在沙滩上,依然逃不过迎面袭来令人窒息的瞬间和猝不及防进退维谷的狼狈。可以说电影的改编既让故事更有现实意义,同时也保留了原著的精神实质。

  作为一部不靠矛盾冲突推动,而是靠人物关系、人物情感推动的电影,作品通过大量生活细节表现人物内心表象之下暗流涌动的情绪,采用了静水深流式的“小情节叙事”。特别是大量绵密稳健的长镜头运用,在持续的空间和时间里为观众呈现出更为丰富的生活常态和人物关系,通过镜头语言揭示出日常生活表象背后那些充满隐性的矛盾冲突。让观众在既不舒展亦不压迫的张力中,获得如日常呼吸般的心理节奏,默默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隐忧,从而与主人公达到共情。

  不同于侯孝贤带有历史纵深感的东方式长镜头,也不同于贾樟柯批判现实的新浪潮式的长镜头,影片并没有刻意强调长镜头的写实主义美学和纪实风格,而是巧妙地运用了艺术再创造过程的设计感和技巧性。例如影片开头始于一个差不多2分钟的长镜头,医院的长椅上坐着一排面容呆滞的候诊病人,不远处站着一位老者正在和一位中年女人攀谈着什么。与长椅上候诊病人的木讷相比,老者生动的表情不像个病患。医生办公室走出来年轻的女主人公夏天,面色为难而迟疑,目光无意间与老者对视,老者热心地上前宽慰:“姑娘咋啦?情绪不高,看病来了?也没个人陪着,我告你,生病并不可怕。”夏天一脸无奈地苦笑:“对,不可怕。爸,咱们回家吧,妈给你做了粉蒸肉。”一脸懵懂的老夏被夏天搀扶着走向医院长长走廊的深处,屏幕下方推出了片名——《来处是归途》。这个时候观众才知道,这是一对父女,老者是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从这样一部颇具设计感的开头可以看出创作者在希望通过长镜头保持时空连续性和内容丰富性,构建美学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的同时,并不排斥戏剧的张力,希望完成一种更温情、也更有亲近感的写实。

  现实与梦幻的结合是电影拍摄手法上的另一个特点。影片的前半段,一场女主人公夏天和闺蜜游泳后沐浴谈论感情困境的戏,接了一场梦境中夏天与前男友在水中的戏,表现夏天与有妇之夫的前男友的情感纠葛,这样一段有着如水般肌肤之亲的爱情,却因为第三者的不伦身份和毫无希望的等待亦让夏天感到如溺在水中般的困顿和窒息。在夏父因病自残,生活不能自理只能坐轮椅之后,影片中直接出现了一个现实与梦幻相结合的长镜头:夏天和母亲用轮椅推着父亲在公园散步,公园里真实的晨练人群,给人真切的写实感,直到三人走进一团烟雾,夏天帮助父亲从轮椅上站起来,父女俩翩翩起舞,原本只是晨练场景中隐约可闻的手风琴声也变成了清晰的背景音乐,观众这时才意识到,这又是一次对主人公梦幻的表现。面对父亲病情突如其来的恶化,这更像是对夏天无法接受现实的写照,她多么希望自己还是那个可以挽着爸爸跳舞的女孩儿,但是现实中父母的快速老去却将她推向了和母亲一样负重前行的命运。影片结尾处夏天回望漂浮在水面上的自己,以及回到家中仿佛父母还在的时空错位等等这些梦幻与现实相结合的处理方法,与导演刻意为之的一场戏一个镜头的拍摄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用一个新的视角去描绘现实,力图重新定义人物与时空的关系,从而生发出新的含义和想象空间,从而大大拓展了影片的意义疆界。

  这样一部从文本到拍摄手法都渴望创造多义性的电影,的确涉及了诸多的主题:女性成长的痛、生命与尊严、爱与孤独、代际关系的亲缘与疏离等。但是作为一部依靠人物关系,人物情感推动的戏,在对主题纵深感的开掘方面确实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里面最重要的爱与孤独的主题,这部戏里最主要的人物关系是女主人公和年迈的父母,以及年迈父母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女主人公夏天成长中面对的友情问题、爱情问题、亲情问题,还是年迈的父母尽管看似子孙满堂,但是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路上也只能孤独前行,即便是最亲近的人也很难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爱和孤独,到底哪条路才是我们真正的宿命?电影为我们呈现了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应有的丰富面向,足够撑起一个90分钟的情感历程,引起观众的共情。

  电影可以是艺术化的过去、理想化的未来,也可以是对当下看似凌乱无章却充满复杂性的现实矛盾和人生困境的思考。电影可以是蒙太奇的戏剧性的虚拟性的,也可以是长镜头的常态的多义的。《来处是归途》的创作者希望用自己独特的电影观念和现实态度,让电影回到电影本身。电影是故事、是人物、是镜头下的众生,更是一种面对人生的态度。

——摘自山西日报,作者王姝。

 4 ) 剧情可以的,就是演员的演技有点让我出戏?

简单举几个例子:开头女主和闺蜜穿着泳衣洗头那段,女主说的那段对白实在是让人出戏;中间因为照顾爸爸的事情,姐姐和妈妈吵架,姐姐说话演的像舞台剧,不真实,看得我脚趾扣地。

不过爸爸和妈妈的老演员演的很让人动容。

我觉得本子写的很好,现实题材,只要经历过家里老人生病需要照顾的人都会有所感触。

 5 ) 需要此作

某某买了外网的戏剧节资源,我也看了一下。 这个片子整体上压抑着的表演情绪很到位,在随处可见的夸张的表演中这种格调实在已经是很难得了。 故事改编自李艳蓉《等待》,小说原著没有看过,这里聊聊剧情。 丁涛先生在《戏剧三人行——重读曹禺、田汉、郭沬若》中数次明白无误地批判我们的文学传统已经被简单化地归结为“批判现实主义”,这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的做法,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创作者们的偷懒现如今变成了一个很令人头痛的普遍现象:感觉没有必要谈的则坚决不谈了,如同老舍在《茶馆》当中张贴的那某句告示一般了。 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有不少人没有能够走出五六十年代以来的一些基本论调,导致我们在主流文艺界所看到的东西是一遍遍一模一样的: 几十年来的讲述风格是差不太多的,只是部分东西变了变。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

 6 ) 导演交流:两个虚构场景的创作意图

感谢光影之前观影团的活动 映后可以有机会和刘泽导演进行交流!

正如谢飞导演的短评所说:“(电影)后半部加入了虚幻笔触,有些多及晦涩,影响了高潮戏的清晰和饱满。”

我看完这部电影后也对电影虚构幻想部分的剧情有一些疑惑,便向导演提出了自己的问题。

我:电影最后女主角躺在水面中央,您是想通过这个虚构场景表达什么?

刘导:我是想通过影像去建构一个女儿的内心世界,就是夏天和女主角的内心世界。当女儿到了这一刻在面对父母亲死亡以后她的心境和内心空间是什么样子的。当时在写剧本的时候去呈现出来我想像的应该是这么一种感觉,因为这里面其实我想传达一种情绪有窒息感有彷惶无助无奈或者是不知所从。

这其实是夏天重生的一个节点,在这之前水面床上躺着的就是死去的夏天本人,自己看到死亡,这是她自己内心的世界。包括走廊里面回头的她整个眼神都是涣散的,她不知道如果去面对眼前的这一切和当下的世界。紧接着回来的是两个夏天,就是一种徘徊的状态。曾经她是有父母有家庭的状态下一直在生活,那么从此刻起变成了一个人,她要学着去成长,是一种重生。

我:一个稍微严肃一点的问题,应该也是幻想场景,就是夏天在给父亲哭着读儿歌的时候把氧气关掉了,这让我想起了伊斯特伍德的电影《百万美元宝贝》,女主因为打拳击负伤以后教练看到她极度痛苦的样子选择给她注射肾上腺素,让她体面的结束了生命。这个就是在探讨病人与死亡的尊严,我想问一下导演怎么看待安乐死,通过这个场景是不是想表达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看法?

刘导:我稍稍的有一点暗示,我认为就是人活着人为什么要活着,其实大部分时候人是需要一份尊严而活着的,当你所有的尊严都失去的时候而且尤其是很痛苦的时候那么你活着的意义何在,这可能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在这部戏里如果只作为导演我本人的意图我更倾向于夏天真的关掉父亲的氧气,但是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是在咱们这里这个问题是不可能让你去实现的,所以我就刻意地把它处理成梦境来实现我内心深处的意图。但其实我已经很克制了,我想把一个死亡尽量客观的去呈现出来,然后让观众根据自我成长的心境来判断这一刻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你也可能感觉到其实我没有那么明确

其实这场戏有两个功能,一个就是夏天内心的心境,老夏身边所有人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在等待老夏的死去,等待死亡很残忍。起初只有女儿一人是抱有幻想的,她期望父亲好起来,在之前我也有意识暗示了女儿的心境

当她回到家照顾父亲,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逐渐趋同于身边人的想法,她认为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那么死亡真的是一种解脱吗?到她真正面对死亡的父母,那一刻她完全是一种懵逼的状态。

这场戏还有一个意义就是一个轮转,在这之前家里妈妈是家庭的一个精神支柱,到后面女儿把父亲裤子褪下去,母亲走出洗手间那一刻,女儿就接替了母亲,形成了一种轮转。女儿变成了女人,变成了家庭内部的另一个精神支柱,她开始撑起这个家,她变成了另一个“妈妈”,另一个“东方女性”。后面她整个行为就像照顾一个婴儿一样。而父亲从婴儿到成年再到老年,最后到去世的那一段时间,他也回归到一个童年的状态,女孩在这一刻扮演妈妈的角色,父亲是孩童的状态,女儿帮爸爸读儿歌,哄他入睡,就和照顾小孩一样帮他照顾屎尿,这场戏也有这个意义在里面。

导演最后也解释道他是想借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家庭的情况来探讨当下社会关于老去死亡和生命尊严的意义。

映后交流
导演签名

 短评

独生女所面临的老龄化家庭重担,成了阻挡生活向前的荆棘,然而亲情无法斩断,爱情只好多余。饰演父亲的老演员功底出神入化。

8分钟前
  • 熱煙帶雲
  • 还行

除了模仿哈内克之外只剩下煽情,太尴尬了。

12分钟前
  • 布列锡
  • 很差

#2021深圳青年近卫军影展#竟然是东京物语+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小伟,还是挺喜欢的,这个题材一定会打动人,最后也呈现得不错(据说有观众中途出去哭了好半天)。除此之外关于小女儿隐秘的情欲的部分是一个亮点,虽然在她的感情线方面处理还是有些问题(既然要疏离,就不该有偶像剧桥段)。但整个片子更大的问题是没有一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尤其是前半段,只展现病痛之苦,但并不呈现真正的家庭问题。既然是现实流,那还是需要在细节的真实性上下功夫的。两个老人演得比所有年轻人加起来都要好。

15分钟前
  • 艾栗子
  • 还行

映后跟朋友讨论,朋友第一句话就是:这导演是个长镜头之王啊!!!拿了龙标,快快上映,我要二刷!!!!

19分钟前
  • 益暄
  • 推荐

平遥节看的第三部“从山西出发”单元作品。出人意料地质量扎实,演员整齐,特别是山西话剧舞台的老演员精彩:托数字摄影的灵活,导演把家庭单元住房内的众多场景调度得真实、流畅,长镜头出色。后半部加入虚幻笔触,有些多及晦涩,影响了高潮戏的清晰与饱满。祝贺山西出发的新人新作!

2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从山西出发,来处就是归途。作为平遥谜之味道的影展单元,本片在诉求表达上,有原文本的基础,方向非常之明确。处子作导演最容易犯的错误,从中学课堂上的中央集权,到频频招魂《爱》,想要的东西太多,出现的闲杂视点和细枝末节太多太杂,它也全都犯了。好在这些都有心理准备,毕竟看一部新人作品,你所看到的错误,往往大于或等于它的优点。区别在于,你用什么角度去对待。当然,第二部或者成熟导演就不能如此看待了。

26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与我个人经历有多少相似之处,有共鸣。病人带给家庭的影响,很残酷。或许也有编导自身的影子,或者至少做过调研。拍摄朴实无华,室内空间内也有轻盈的调度,后半部分的超现实段落让我背脊发凉。

2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优缺点都太明显了。挺喜欢临近结尾的那个“阴间”长镜头。如果下一部剧作上能摆脱老气,终归可期。©第二届附近映像季。

34分钟前
  • Ocap
  • 还行

女主的表演真的是“表演”,每一个反应动作都经过精心的计算和安排,毫无可信度,相反几位中年演员的表演反而更吸睛。台词处理上也有很大的问题。虽然可能是有导演的经历在?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非常地“假”。 看到现在忍不住再加一句....Amour不是那么好拍的

39分钟前
  • 空山夢月
  • 较差

想讲的东西太多了,最终只能隔靴挠痒。(请新人导演先好好讲故事,别总想着魔幻现实主义,真的大可不必

41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较差

【PIFF】女版《慕伶,伟明,一鸣》,通过失智症题材聚焦女性的困境,这种困境是多方面的,首先家庭困境: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失智老人过程中的艰难与不舍,其次是情感困境:也正是家庭困境导致女性压抑情感欲望委曲求全,本片最高明的是通过女主戏剧演员这一身份将这种困境扩展到了文化层面上,一针见血。不得不说,一个男导演能拍出不带男性凝视的影片就值得鼓励,更别谈其在人性关怀上所下的功夫。最后回归故土的魔幻现实主义结尾,既致敬了贾樟柯也与《慕伶,伟明,一鸣》有异曲同工之妙。

46分钟前
  • 天马星
  • 推荐

会想到日本的电影《不痛的死法》。大陆这类电影还是比较少的,相关题材应该多挖掘,单纯从这部电影本身来说,选题是值得鼓励的,具体的呈现触及程度还是有不少需要深入的地方。说心里话,大多数人在面对自己的父母大小便失禁以后,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和抉择呢?这个极其考验人心。

47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还行

#3rd HIFF# 展映-万象中国。前3rd平遥WIP+4th平遥观众奖。7分还是4星鼓励一下。老夫妇俩还挺不错的,导演的长镜头设计是很下了一番功夫,室内调度很有些罗马尼亚电影的味道([雪山之家]这种小空间长对话脉络上的),高中教室那个场景估计是导演得意之作了。片尾那个费里尼+塔尔科夫斯基式的梦境其实有点蛇足。好奇的是,这个片子明明是个东愁式的工厂退休职工的指向,底却是个颓败乡村。以及,实话说女主角如果能cast到赵涛老师就完美了。

4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我这种没心没肺的老油条,居然看哭了,尤其是浴室大小便完全失禁那场。看完时,直接把此片捧作迈克尔哈内克的《爱》,但冷静想想,当然远不至于。差距当然就是视点太多的问题,女儿的,男友的,老妈的,但我完全接受这种有意无意破坏电影制作规矩的“意外”。每个视点都有其存在道理。觉得多余的,只有女主闺蜜那些家庭办公室琐事。另外,结尾的情绪扬抑没处理到最好,总希望是悲伤到极点时,照进点希望,如白事铺伙计说的,“死亡不过是进入更高的一个阶段”

54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陈旧到离谱。用长镜头卖惨,相当于靠直播讨赏。直播起码还真实些,毕竟是一条过。

5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已经对这种展示东亚民族生死观的电影脱敏了,因为看得太多了,长镜头非常棒,调度可圈可点。有一句台词说男人是没有进化完整的动物。结尾的超现实没必要,本来是一部生活流的家庭电影,加这些乱七八糟的魔幻处理很出戏。

1小时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多个长镜头太出彩了。厕所内外墙的分隔,观众也直到后处才能看到下半身。医院别人的抢救失败是女主内心的外化又是强烈对比。轮椅起雾起舞很美,魂归故里时特别《伊比利亚的派对》。问题出在故事的衔接有瑕疵。

1小时前
  • 荔枝昵称违规
  • 还行

【平遥电影节展映】世界首映。阿兹海默症题材。讨论了“病人的尊严和死亡的尊严”的严肃命题。医院急救室外的长镜头唤起我曾经在医院的见闻,真实而残酷。虚实莫辨的拍球男孩是很有灵气的点睛之笔。可惜缺点同样很多。饰演母亲的演员表演用力过猛,不如父亲演员表演自然。年轻演员仍有很大进步空间。前半部剪辑转场较为生硬,婚礼、浴室、公园等桥段有明显的刻意感。克制与煽情并存。结尾意味不明。以及,与《小事儿》不约而同地,回忆中的高中教室墙上又出现了“核心价值观”。两星半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还行

三星半,比好多看着文艺范儿十足但莫名其妙的片子好多了。起码很踏实认真地讲了一个故事,塑造出几个很鲜活的形象。影片是关于阿兹海默症的(不止于此),前面半小时比较中规中矩,像一个传统的家庭亲情影片,略显老套。不过剧情很扎实,演员非常到位,令人感到真切可信!后半段开始加入进幻想的场景,让影片一下丰富灵动起来——快到结尾的地府一瞥和女主站在满是水洼的旧房子里,意象出人意料且值得玩味。影片对死亡的认识理解还可以做得更深,不过已经是让人可以唏嘘回味的作品了。

1小时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还行

来自家中有阿尔兹海默症老人的普通家庭,我能感受到女主的那种无奈,也能感受到父母的那种无力感,父母不想给孩子带来负担,不想麻烦孩子,但有的时候,往往事与愿违。解脱不仅仅是生病者灵魂与肉体的解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解脱,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爱,感受良多,期待......

1小时前
  • 陈祈安呀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