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台上

HD

主演:周冬雨,王锵,曹瑞,王雅琴,姚培德,沈杰,郑纪雪,国永振,廖敏行,黄雅洁,许江宁,顾鑫,谢承颖,赵嘉豪,李珂如,朱丽群,周小镔,刘谦,贾博,闫钦,刘文江,魏志杰,常伶莉,王雪华,孙鹏昊,任溯,王芃芃,李昀声,钟紫心

类型:电影地区:内地语言:普通话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阳台上 剧照 NO.1阳台上 剧照 NO.2阳台上 剧照 NO.3阳台上 剧照 NO.4阳台上 剧照 NO.5阳台上 剧照 NO.6阳台上 剧照 NO.13阳台上 剧照 NO.14阳台上 剧照 NO.15阳台上 剧照 NO.16阳台上 剧照 NO.17阳台上 剧照 NO.18阳台上 剧照 NO.19阳台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阳台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张英雄(王锵 饰)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之中,性格难免有些软弱。某日,张英雄的父亲张肃清(姚培德 饰)在和政府拆迁办的工作人员陆志强(许江宁 饰)的争吵中突发心梗去世了。无奈之下,母亲带着张英雄搬进了舅舅家中,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舅舅和舅妈对待他们的态度并不算客气,这让张英雄的心理更加不平衡了,他决定找陆志强报仇。  张英雄搬出了舅舅家,在一家小店里当起了服务生,从这家店看出去刚好能够看到陆志强的家,张英雄就此认识了陆志强的女儿陆珊珊(周冬雨 饰)。陆珊珊是一个有着轻微智障的女孩,她的单纯和善良慢慢的消解了张英雄内心里的仇恨,他发现自己竟然爱上了她。秦始皇的幽灵军队可不可以不毕业2站长夫人七分钟非凡夏日生锈2018肮脏游戏TriangleI''s Pure狄仁杰之不死修罗微微一笑很倾城2016横沟正史短篇集3我和明星的99日恶男事件异形大战忍者老婆不在家偷车童话2022萨布丽娜的惊心冒险第一季笑澳江湖爱的大风暴归途第二季女子监狱 第二季与你在世界终结之日 特别篇国家宝藏之觐天宝匣指环王1:护戒使者2001与贼同屋急诊室的故事 第五季萌族酷狗侦探爱你,维克托 第三季酷与惧:酷儿恐怖片的历史流氓世家正义黑客2022等爱归来安吉:失踪的女孩神盾局特工第五季月亮的后裔瞄准(2015)花满佟家峪我会好起来黑钱第二季辐射我的杀手女友谍影重重4

 长篇影评

 1 ) 生活啊,就是露在破袜子外的脚趾

这部电影就像一个微缩世界,人物是小的,故事是小的,格局是小的,但想撑起来的,是一个广大的指涉。

男主角张英雄(王锵饰)就是渺小的,平头,眼镜,畏缩到略显木讷的眼光,还没放到人群里,自个儿就先消失了。

他也想消失在人群里。他不想工作,不想多话,他只想赖在家中,踩在父母的唠叨上,云里雾里地消磨时光。或者到网吧玩《英雄联盟》,在这个虚拟世界里,他张英雄可以四杀五杀地当英雄。

后来沈重(曹瑞饰)问他有什么梦想,他说想有房子,有妻子,有孩子,回到家能够“小酒咪咪”,就跟父亲一样。

但是生活的变故总爱无常地搅乱人的轨迹。老房子要拆迁,拆迁费不漂亮,父亲被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一气,没了。

对素来沉默寡言的张英雄来说,说不上有多么强烈的情绪变动,但他与母亲寄到舅舅篱下,成了舅妈口中供着的两尊佛。在这里的日子太不是滋味,就像是吃惯的生煎,也被舅妈徒增了地沟油似的。

在依然无望的生活里漫无目的地游,他把陆志强定义为杀父仇人,定义为自己溺水的最后一根稻草。

《阳台上》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撬开,共性的现实开始一点一点地漏进来。那种零落与萧条像是未老先衰的白发,长到了故事的头顶。

张英雄是小人物,他身边的人也都是小人物。像是母亲那种,多少磨难压过来,抖抖尘土也能继续忍下去。而从某个角度来看,所谓“小人物”,粉饰的正是“弱者”的本质。

他在好又快店里偷看陆志强的家,看到一个智力有残障的可爱少女陆珊珊(周冬雨饰),总在阳台上,毫无遮拦地展现那种早该消亡的天真。

他在这个崭新的弱者身上,看到了某种平等甚至优越。于是他宁肯舍弃三金,也要留在好又快当那被盘剥的服务员。他实在需要在这个额外的豁口里多喘一口气。

在这里,他结识了同事沈重。沈重是外地人,来沪三年,染着一头红发,开着一辆拉风的大摩托,嘴里念着自己认识多少多少大老板,但还是要跟几个人挤那两室一厅。

沈重喜欢店里的姑娘爱丽丝。爱丽丝建议老板,让每个人都取一个英文名。老板笑话她这里又不是咖啡店。爱丽丝不说话,想稍作粉饰的梦也被习惯性地戳破了。大咧咧地没有波澜,也不知道心死了多久。

曾几何时,弱者都想成为强者,但在那套不公的话语体系下,成人后的无力感竟是这般挥之不去。有的人臣服于命运,心甘情愿地做那抔零落的泥。可有的人如同相互倾轧的虫类,斗不过强者,只能向同类的弱者下手。

譬如沈重与张英雄。

在张英雄封闭的世界里,沈重是第一道照进来的光。沈重开车载他,跟他一起抽烟、吹水,带他逃离舅舅家,身上混合着大哥、死党的气味,多少也代替了一些父亲的位置。

他顺从这个“父亲”所谓的底层生存法则,只是偷钱并没有让他心安理得,他也没有成为沈重所说的坏人,更没有因此减少对于报复陆志强的惧怕。

某一天,他发现沈重在蚕食自己的生活。那艘废弃的船曾是他独有的乐园,现在沈重私自带着爱丽丝过来,扮演起具有排他性的许文强和冯程程。那个窗户与望远镜也被沈重共享了,他还没染指的陆珊珊就这样被切了一块。

沈重之前上心也好,不上心也罢,反正在他们扭打的那一刻,张英雄明白了自己的可笑。

更可笑的是,他带着这种残酷滋生的养分,去扑向别的弱者。只是结局,荒唐得如同拳落棉花。

他常年带着保护色,穿行在上海并不光鲜的弄堂窄巷,就像是一只蒙眼的牲口,追着陆珊珊这根胡萝卜,心中起雾似的行走。

那天他终于把手搭上了陆珊珊的腰,再探到了腋下。但沈重怂恿过的玷污,早就阑珊了。仇人的女儿太弱,又太纯,天真得带了刺,还说不上是喜欢还是畸恋,就再也下不了手。

至于那个自始至终的仇家陆志强,竟然也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张英雄跟着他,刀都提了起来,却看到他在街上踩到了狗屎。脱下皮鞋的刹那,他是如此娴熟地把黑袜子往前一扯,让那破洞里露出的脚指头迅速蜷到黑影中。

沈重曾经形容同住的那些白领穿得人模人样,但脱了鞋子,袜子上都是洞。仔细想想,他们是,陆志强是,张英雄也是。

要说透了,这也是他们生活的本质。

张英雄的那种茫然,很有代表性。张英雄的那种挫败与豁朗,也很有代表性。

这些人遍布《阳台上》,构成了一组熟悉的群像,他们生活在《阳台上》的上海,也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如同池子里的鱼,茫然地呼气,吸气,顶上是一片水藻,就连阳光都被吃掉了。似乎在某个时间段落里,我们也是他们。

这样重的话题,张猛用了举重若轻的手法去呈现。说的是竭力还原任晓雯同名小说的那种文学性,不去构造强烈的戏剧冲突,但“十分符合张英雄眼中的世界”。

张英雄眼中的世界唯有一抹玫红色,那是属于陆珊珊的。除此以外,都是观众能够感知到的寻常风景。

不过这样小众的电影太挑观众了,它散漫,平淡,疏离,甚至有一点自我。就像是主创们执意要用胶片一样,有点过时的意思,也有点情怀的意味。

他们不计成本地拍感动他们的故事。有人觉得乏味寡淡波澜不惊,也总有人在废墟之上,看到了那一抹玫红色,就像张英雄看到陆珊珊,光打在她脸上,就是美的。

(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请多支持😝)

 2 ) 张猛的胜利,电影的失败 |《阳台上》

看完《阳台上》,翻了一下豆瓣评分,惊讶地发现《阳台上》的分数竟然还不如张猛的前作《一切都好》。

不知道张猛看见会做何感想。

反正我觉得挺遗憾的。

它也暴露了当下电影导演一个很尴尬的处境:我们到底要拍什么样的电影?

是拍一个像《完美陌生人》或《看不见的客人》那样,依靠纯情节层面的刺激来取悦观众?还是回归电影的本质,依靠视听语言来完成艺术表达?

很显然,张猛选择的是后者。

可结果却是,视听如此出色的《阳台上》,最终还是败给了只有情节毫无视听、且在情节上极其平庸的《一切都好》。

从这个角度讲,《阳台上》虽是导演张猛个人的胜利,却是电影在当下环境的一次失败。

不夸张地讲,在近年来的国产片中,《阳台上》堪称用视听语言叙事的典范。

看到很多人说《阳台上》剧情单薄,这么说吧,如果只关注表面的情节和对白,那么它确实单薄。

可实际上不是的,因为《阳台上》有大量信息是通过“镜头调度”和“意象建立”来呈现的。忽略了这些,自然也就剩下单薄了。

那么它到底是怎么呈现的呢?

接下来我们具体说说。

在聊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下剧情。

《阳台上》的剧情可概括为一句话:张英雄替父寻仇的故事。

他的父亲因一场拆迁纠纷,与小组长陆志强发生争执,盛怒之下突然离世。张英雄由此踏上寻仇之路,不想意外邂逅了陆的女儿珊珊,并在一次次偷窥与尾随中,渐悟了“性”的真相。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很有趣。

张英雄站在废弃的轮船顶部,顶上立着大大的字牌:东方皇帝。其中“方”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张英雄站在那里。

如果用略带戏谑的眼光看这个镜头,我们会在“张英雄”和“方”的对位中得到一个很有趣的解读:整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个男孩方(慌)了的故事。

他的“慌”因为两件事:一是父亲死了,老宅拆了,他的生活秩序被全面打乱;另一个是女孩珊珊的出现,使他被压抑的性意识逐渐萌动。

影片是如何表现这种“慌”的呢?

运用“浅焦镜头”加“手持跟拍”。

这种拍法并非独创,早在2015年的电影《索尔之子》中就被更彻底地运用过。

“手持跟拍”突显的是晃动感,意在呈现世界崩塌后,英雄内心的局促不安;“浅焦镜头”是为强调英雄与现实的疏离,他必须重新探索,重建秩序,才能让眼前的世界再次清晰起来。

影片就是通过这样的镜头语言来外化人物的心境的。注意,这种拍法只在影片的中段大量出现。父亲去世之前的段落是没有的,因为那时旧的秩序还在,还很稳固,所以影片更多采用固定机位的平拍或横摇镜头来呈现这种稳定感;同样,在影片的尾声,英雄终于放下仇恨并认清自己后,镜头也再次从失序的状态中回归了稳定。

影片还大量使用了“栅栏式构图”,表意也很明确:张英雄被现实困住了。

这种困境包括很多层面。

有他和母亲住在舅舅家,寄人篱下的委屈;有张英雄看不到出路,对未来的迷茫;有他被困在复仇的念头里,得不到解脱的痛苦;也有他内心对于性的疑惑,以及被压抑的性冲动。

这些困境,都在不断被“栅栏式构图”形成的牢笼,反复强调着。

如果我们把张英雄的个人成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摆脱父权阴影;第二,性意识的觉醒。你会发现,影片用一整组逻辑严密的镜头语言,把这个过程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先说摆脱父权阴影。

影片从第一场戏就告诉我们,父亲对英雄的教育完全是高压式的,他逼儿子喝酒,动不动就打骂,背后的诉求很简单:想让儿子活得像个爷们儿。

父亲死后,父权的阴影其实一直都在。

具体就体现在复仇上。与其说复仇是儿子的“孝顺”,不如说是“乖顺”,是对父亲临死前那一句“陆志强,我记住你了”的回应。英雄想让父亲看见自己真的像个爷们儿了,这才是复仇最真实的心理动机。

所以才有了那场梦。在梦里,英雄杀了陆志强,完成复仇,并从父权的阴影下获得了解脱。

影片是怎么用镜头语言表达的呢?

注意看两组一样的镜头。第一组是父亲带英雄去户籍科,办事未果,气冲冲地冲出门去,这时过来一辆三轮车,车上有三面镜子,扫过时镜子里先呈现出父亲错愕的脸,而英雄躲在父亲的身后,低头不语。等到了梦里,英雄气冲冲地去找陆志强报仇,这时完全同样的镜头,三轮车再次经过,这时镜子里不再有父亲,而只有英雄。

人面对镜子,是最能辨认自我的时刻。

这两组镜头放在一起就是在说,英雄终于从那个强悍的父亲身后走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男人。

影片虽然讲的是复仇的故事,其实到梦境结束,复仇的故事就结束了。这场复仇,杀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驱赶父权。

往后就进入了第二阶段:英雄对于“性”的探索和辨认。

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转换,导演用一个镜头就交代清楚了。

请注意看梦境之后紧接着的那场戏。英雄再次来到餐馆的卫生间,透过粉红色的玻璃看对面的阳台,望远镜里最先出现的是陆志强的脸,可英雄根本没有多做停留,而是将望远镜移到左边,等待了片刻,直到窗帘后面出现了珊珊的身影。

这个镜头足够清楚了吧。复仇在这一刻已经不是大事儿了,重要的是女孩,是性,是青春的冲动。

这里插一句,选周冬雨来扮演珊珊简直太合适了,周冬雨性别感不强,既有女孩的纤弱,也有男孩的爽利,这样一个形象放在那儿,作为英雄偷窥和“意淫”的对象,那种在两性之间左右徘徊的迷茫感,才能真的成立。

我们继续往后,说说第二阶段“性觉醒”的部分。

这里就要提另一个重要角色沈重了。如果说珊珊只是英雄性幻想的对象,那么沈重才是实实在在陪在英雄身边的人。

毫无疑问,英雄对于沈重是有朦胧的好感的。

影片对此有太多暗示了,比如每次坐沈重的摩托车,英雄都会把头搭在沈重的肩膀上,并且从后面牢牢地抱住他;再比如沈重提出一起租房的邀请,英雄毫不犹豫地答应,并且还给沈重喂苹果吃;再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带沈重去那艘废弃的轮船——东方皇帝号,那是英雄的秘密基地,从不和人说的,带沈重去,等同于向他展示了自己最私密的空间。两个人在船上一起喝酒唱歌,聊理想,那也是影片最接近于“浪漫”的一场戏。

可惜,沈重终究不是英雄的同路人。瞒着英雄,他带自己的女友上了船,两人赤身裸体。这无疑是在英雄外化的内心空间里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也为两人的最终决裂埋下了种子。

可是在整个过程里,英雄已经渐渐确认了自己的同性情结。直到影片最后,当他用坐在摩托车上环抱沈重的方式,从后面抱住珊珊时,那毫无波澜的内心让一切更加明朗。

注意接下来的一组镜头:他转动转椅,坐在上面的珊珊移到了一边,这个动作像是一场告别。随后,英雄向着镜头走来,身旁是一片废墟,天空开始下雨,他扔掉了刀,点上一根烟,最终逃离了镜头的监视。

这组镜头给整部影片做了恰如其分的收尾。

离开废墟意味着重建了秩序;下雨是成长的泪水;扔掉刀不止是放下恨意,也是放下了“刀”所象征的一种绝对的雄性特征;点烟的动作则联系着他与沈重之间的关系,回顾整部影片,烟作为男性与男性之间的媒介,象征着一种同性关系,那么点烟则是对于自己身份的最终确认。再联系到全片反复运用的“偷窥镜头”,英雄不止是偷窥别人的人,他也一直在被镜头监视着。那么此刻他从容地离开镜头,则意味着彻底的释放和自由。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张猛在整部作品中都试图在用视听语言来叙事,而不是靠情节或对白。

因此你也能发现全片的一大败笔,就是英雄在发现珊珊是弱智以及陆志强一家同样生活艰难后,他对沈重说,“你说我非得要报仇吗?我爸他都已经死了。”

这句对白真的没有必要,其实他都已经拍出来了,实在无需再说出来。

除了镜头语言的部分,影片还建立了大量的意象来支撑表达。

比如表现英雄心理上受到的一次次冲击和震颤,影片就用不断碾过镜头的列车来表现,反反复复出现了多次,就像一个个现实遭遇从男孩心灵上碾过一样。

还有就是“眼镜”。

《阳台上》是一部关于偷窥的电影,也是一部关于“认清自我”的电影,所以“看”的动作在全片极其重要。

对应到影片中,父亲死后,英雄去重新配了眼镜,象征着要重新去认识世界了,此后为了进一步探索,他又买了望远镜,可以看的更远更深,之后,他遭到沈重的毒打,望远镜砸了,眼镜也碎了,影片最后,当他认清自己后,破碎的眼镜也被重新拼贴,他带着它走出了废墟。

关于“眼镜”这一意象的建立,全片的逻辑也是非常清晰的。

ok,到这里,关于《阳台上》视听呈现的部分,基本写完了。

写了这么多,想表达的其实很简单。《阳台上》在视听语言部分很出色,这点实在不该被忽视。

最后我想甩开视听的部分,再多说几句。

《阳台上》的主题还有另外一层,其实类似《燃烧》,讲述的都是当下青年的精神状态。

张英雄或许代表了这个时代的一类年轻人:没有理想,得过且过,且并不为此感到焦虑。

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有房,有退休金,有老婆,有孩子,没事儿和我爸一样,老酒咪咪。”

他整日沉迷于游戏,没有工作。若不是父亲的死,他或许还要继续混下去。可即便是父亲的死,也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大的转变,他只是在酸辣粉店打打工,不曾想过更远的未来。就连为父亲报仇的事,也一天天淡去,当女孩出现,很快便转为了对性与爱的追逐。

其实,生活早已给了他一次次沉默的暴击。

包括:父亲的死,老宅被拆掉,寄人篱下的酸楚,酸辣粉店老板的苛责,沈重的“背叛”,欺骗珊珊的白领更让他窥见到人性之恶……最后,他拿起刀走上街,那一刻,我们仿佛看到《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的小四,终于决定要和这个世界死磕。

英雄拿刀划向了路旁的出租车,此时的他已经由针对个体的复仇,向某种反社会人格倾斜。

然而很快,他又放下了刀,迅速地和这个世界和解了。

我并不是要在这里鼓励杀戮,只是在那过于草率的和解背后,一个青年本该具有的反抗精神,是否也被某种过于“佛系”的处世态度一起湮灭了呢?

影片最后,当英雄终于逃离了镜头的监视,走向自己独立的人生后,他的未来会更好吗?

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这或许也是向来尖锐的张猛,为我们留下的另一个值得深究的悬念。

 3 ) 随便说点东西

今天看完阳台上。没想到看哭了一小段。 “你不会想妈妈吗?” “我妈死了。” “我爸死了。” 看这段对话的时候眼泪莫名奇妙掉下来了。红毛接着说“谁生下来相当一个坏人。”然后带着英雄飙车,一边飙车一边喊,英雄跟着一起喊,在空旷的,又红又绿的隧道,又蓝又紫的街道飞驰着,接着我就哭了。现在实在是没办法诠释看到这个场面的感觉,很爽,很压抑,是真的很难形容。 还有一个场面就是他们两在东方之王里面唱的《浪子心声》了。红毛一边唱一边看着英雄,眼睛里却没有他,说是这首歌送给他,不如说只是唱给他听,听听看,看看怎么样?“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好像在教英雄放下,也好像叫他自己放下一样,没有特别大的梦想,挣不了几个钱,或许就只剩下这个人还在了。当不了好人就当坏人,总有一种方法活的比较轻松。莫强求莫强求。 最后,也是我觉得最性感,浪漫,梦幻的场面,是英雄的手触摸到珊珊的那一刻,他的头埋在珊珊的脖子里,好像能闻到肥皂的味道,头发有点乱,但不要紧,手慢慢往上走,腰怎么会这么细,这么小,轻飘飘的,英雄的声音低低的,问珊珊要不要和他一起玩,手准备到胸前准备抓一把的时候,珊珊的烧饼掉了,镜头里的珊珊表情惊慌失措,不知道是因为听到了他问的那句话而惊慌,还是因为他的手已经抓到她的胸了。那一瞬间消失的,还有情欲。 说个题外话,其实今天还看了过春天,里面都有下大雨的情节,两部片下大雨的时候配的乐都特别摇滚,很像夏天,说下就下的大雨,欲望也随着纷纷的大雨集体出逃。

 4 ) 《阳台上》真的是一部“圈钱烂片”吗?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一直对《阳台上》抱有不小的期待:一方面是非常喜欢张猛导演的前作《钢的琴》;一方面是周冬雨自《七月与安生》《喜欢你》起,在银幕前展露出越来越多的灵气;还有一方面是听到预告片中的上海话对白感到几分亲切,尽管有不少作品都将故事设置于弄堂与街巷,展露上海最市井气息的一面,但这样上海话对白占据主体又是现代背景的影片,印象中还是头一部。

然而《阳台上》的北京路演场结束后,网络上流传出一段“映后问答环节,观众批评影片是圈钱烂片”的视频,并引发了热议。虽然也在评论里看到,现场又有很多观众出来反驳,只是媒体放大了负面评论。但在真正观看到影片前,我还是不免对成片质量产生了一些担忧。

看完上海场的路演后,我认为:虽然《阳台上》在某些方面确实不太完美(主要针对表演),但导演张猛用出色的镜头语言,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拍出了层次与美感,并留给观众可供解读的空间与余味。

对于那位大骂烂片并质问导演打算圈多少钱的北京观众,我并不认可,但多少能够理解他不喜欢的缘由——有太多的观众对“看电影”的诉求,仍停留在“看故事”的层面上,并不懂如何真正地去“看”电影,去感知电影是如何通过镜头语言传递信息的。(最直白的例子:电视与电影最大的分别,从创作者的角度就能看出来,电视作品的灵魂在于编剧撰写的剧本,而电影作品的灵魂则在于导演。)

《阳台上》的故事虽然简单,甚至说原本只是短片的体量,但张猛导演做了许多新奇甚至说是勇敢的尝试——将一个少年自我认知,安置下现实主义的背景之下,又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去呈现。

张英雄这个角色身上投射着年轻一代的迷茫,在社会变迁和家庭变化的双重夹击下,一个拒绝长大的妈宝男,在怯懦中步入了社会,但又仍心无大志,始终散漫、盲目地活着。他的人生理想也只是像父亲一样“每天咪咪老酒”,“英雄”的名字看来甚至像是一种讽刺。

片中张英雄的一系列跟踪和偷窥行为,最初是出于复仇的心态,却在过程中意识到“害死父亲”的陆志强同样是弱者,尽管在粉毛室友沈重的怂恿下,张英雄尝试“变坏”,为复仇做准备,但他在一次次的窥探中意识到,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善良的本性让他逐渐放下了对陆志强的仇恨,并萌生出对陆志强女儿陆珊珊懵懂的情愫。

除了初入社会的迷茫、对善恶定义的迷茫、对陆珊珊情感的迷茫,影片中还隐约透露了他对性取向的迷茫,摩托车后座上靠在粉毛肩膀的动作,睡梦中发出的女性呻吟声,以及《春光乍泄》的电脑桌面,都暗示着男主对陆珊珊的情愫并非单纯的迷恋,而包含着对自我的怀疑与确认。

男主角反反复复穿过的拆迁废墟,与他的秘密基地——荒废的巨轮East King形成了一组有趣的对照。张英雄与粉毛所代表的本地居民/外来人口,则形成了另一组对照。飞速发展崛起的上海,也在不停地拆迁和重建,不停地抛弃原住民和涌入外来人口。宏大的社会背景下,个体的迷茫似乎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出口。

影片末尾,张英雄把折叠刀丢进废墟,在雨中走远。他并未获得真正的成长,他依然有许多的迷茫尚未得到答案,但他多多少少窥探到了一些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并继续迷茫地向前走去。

在梳理完故事的大致脉络后,再看影片的镜头语言,会显得妙趣横生。

首先不得不提影片的全胶片拍摄,没想到在《刺客聂隐娘》和《长江图》之后,还有机会在银幕上看到胶片拍摄的作品(《无问西东》和《狗十三》虽然上映得更晚,但都拍摄于2012年前)。倘若导演真的是为了“圈钱”,又怎么会为了追求影像质感甚至不惜制作成本呢?

除了胶片带来的诗意质感,张猛把各种小细节铺藏在了镜头语言中。 为了更好地呈现片中的“跟踪”与“偷窥”,镜头也参与了叙事,成为“窥探”的一部分。晃动的手持以及主观镜头,能够让观众更真实地代入男主的视角中,一同爬上老旧的台阶,穿越逼仄的街巷,踩踏废弃的砖瓦。 在开场的父子对话、尾随陆珊珊进入便利店等场景中,还利用窗户和玻璃的反射对人物进行隔断,来暗示人物关系。 但印象最深的一幕,还是张英雄第一次透过好又快米线店的窗纸偷窥陆珊珊,镜头从少女天真的面孔一个反转切回了男主的眼睛特写。

色彩同样是张猛叙事的手段。 张英雄躲在男厕所,隔着玻璃窗偷窥陆珊珊扎头发的镜头,蒙上了窗纸的昏红色滤镜,则代表着张英雄的欲望。 夜晚跟踪陆志强的镜头,是阴郁的蓝色调,照映出张英雄内心的不安与困惑。 再比如陆珊珊洗头和雨中撑伞的镜头,画面呈现出透亮的绿色,则代表着陆珊珊的天真(即便洗头时特写湿透的背心充满了性暗示的意味,但这个心智十岁的女孩,恰恰是纯真和性感的一体两面)。

其实我最意外的地方是,一个东北导演,拍一部七成上海话对白的影片,能够拍出粘稠的市井味,各种小细节也不难看出导演所下的功夫,完成度已经非常难得了。

片尾曲《罗马尼亚姑娘》非常有趣,完全可以当作影片的彩蛋了。(北京场的差评太正常了,听不懂上海话的话真的会少了很多的趣味。)

在尽力呈现上海风味的同时,导演也保留了一些“个人口味”,将原著中福建籍的粉毛室友改为东北人,这个角色也算是全片的笑点担当了。

影片当然也有一些遗憾之处。新人男主虽然长得可爱,但生涩的演技还是限制了他对角色的诠释,洋泾浜味的上海话也不够地道,观众不太能够通过他始终木讷的表情,感受到角色在心理上的转变。

至于周冬雨的表演,乍看之下,她过于精明的长相,难以让观众信服她出演的是一个智障少女。但换一个层面看,周冬雨演的并不只是一个智力障碍的女孩,而是张英雄眼中的陆珊珊,加上这层滤镜后,她的轻盈灵动就有了更合理的解读方式。

最后想说,尽管我可以预见到:《阳台上》或许难以讨好很大一部分观众,然而这绝对不是一部“圈钱烂片”,我还是想为张猛这次用心而大胆的尝试鼓鼓掌。

P.S. 配乐特别棒,可以竞争年度最佳级别的棒,尤其是几场跟踪戏。

 5 ) 关于废物青年的文学和电影

小说《阳台上》,以一只被车轮压成一滩灰色的皮的老鼠开头,雨水将垃圾冲刷到下水道边上,踩着脏水走出来的是主人公张英雄。

在小说中,张英雄的废物属性在一开头便显露了出来:他魁梧的父亲在喝了酒之后把他像小孩一样拎起来,或是给他几巴掌,打得他眼镜都飞了出去。父亲死后,他最大的问题本来应该是找个工作,但他给自己找到了另一个出路:杀死管拆迁的小组长陆志强。与其说他恨陆志强气死了他爸爸,不如说他恨自己在这社会上找不到位置。整篇小说跟杀人无关,而是在写他起了杀心之后的日常琐事:打工被老版骂,遇到爱小偷小摸的兄弟,还有偷窥陆志强的弱智女儿。最后,他发现兄弟靠不住,母亲病了,而自己根本不可能真正像个男人一样复仇时,他选择了承认自己的软弱。

这是一个废物企图用犯罪来让自己狠一点,但最终连这个也做不成,只能憋屈地活下去的故事,读起来像走在梅雨天一般又湿又闷。在阅读的过程中,看着复仇计划被一再搁置,活得浑浑噩噩的张英雄,已经开始为影片担心了——谁需要看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废物的故事呢?

没有想到的是,电影基本还原了小说的脉络,大部分台词照搬,只是少了主角的心理描写,用摄影,配乐等视觉元素取而代之,而且在剧情上做了多次呼应,用这样的方式让观众进入张英雄的内心世界。

电影在拍张英雄的懦弱的时候,是现实交织着幻想。现实中,他在餐馆里找最隐蔽的位子,跟母亲两次交谈都忍不住掉眼泪,闻血腥味后忍不住呕吐,还有停不下来的抽烟。他让自己置身于一个边缘人的世界,兄弟是个来上海打工的东北人,最大的本事是偷钱包;买折叠刀的店铺老板是个聋哑人,偷窥的女孩是弱智。他本是个上海本地人,可他一点优势都没有,吃个本地小吃生煎,还要被提醒里面有地沟油。而在幻想中,他在被拆迁的废墟中行走,跳切的镜头让行走变成了一场迷离的冒险。每当他偷窥女孩时,他被奶茶店粉红色的光笼罩,外界的杂音消失,出现歌剧或是吉他声,那是生活中短暂的诗意(虽然这手法有点俗套)。

片中,尾随是一个重要的动作,一共出现了四次。第一次是张英雄跟着父亲从派出所出来,像条灰秃秃的尾巴,玻璃门一开,正好映出他黯淡的脸色。这里也跟后面他在街上突然撞见了镜子里的自己,吓了一跳呼应——他总是在偷窥,在看别人的生活,其实也是在逃避看自己。而后三次的尾随都发生在父亲死后,没了主心骨的张英雄分别尾随了陆志强、弱智女儿和弱智女儿的未婚夫(一个骗子)。三次尾随的镜头都很风格化,很不现实,明显进入了主角的主观世界。

跟着陆志强的时候,路过红色和蓝色的灯,音乐缓缓响起,很像是在模仿银河映像的港片或者日本黑帮片(到底是什么呢?),那是他臆想出的英雄主义。跟着陆珊珊的时候,用的是拍小清新糖水片的柔光镜头,还有陆珊珊的特写,是他渴望的世界,充满女性的温柔。

是的,女性的温柔,作家任晓雯在写这篇小说时不到30岁。为什么一个20多岁的女作家要写一个懦弱少年的视角?拆迁家庭,上海本地底层的落魄,都不像是这部作品的重点。另一个主角是沈重,这个东北青年在张英雄父亲死后,成为了他在心理上可依靠的替代。也许当女性以男性视角去写对另一个男性的依靠时,会更加自然,有节制,她希望张英雄只是在沈重身上汲取力量。而在电影中,这种友情变得非常暧昧,以至于张英雄在船上撞见沈重和他女朋友的那场戏变得很像捉奸在床,《春光乍泄》的海报也像是在暗示,于是这部影片变得像是一个gay的情感挣扎。

 6 ) 成为自己的英雄

裹挟着对《钢的琴》余味期盼的张猛新作《阳台上》,可能不是大众传统欣赏范畴内的情节剧,它并无成名作《钢的琴》以小人物折射时代变迁的格局深广,而是聚焦于摩登都市低下层的一角,以一个游荡在城市废墟与弄堂窄巷中的青年为主要视角,与城市建设实现同步成长的过程。究其影片主要情节,几乎可一言而概之:本地居民张英雄一家面临拆迁,父亲与拆迁工作人员陆志强发生口角,导致气急身亡,从此张英雄心心念念以复仇为己任,最终目睹世事、接受现实,实现与自己、与世界的和解。

这样的成长题材,这样闲闲散散的电影小品,在欧洲电影范围内很常见,但冠之以“现实主义”且移植到国内大银幕,或许需要影迷更宽容的接纳。携有隽永独立电影风味的路线与潜入现实题材的诉求,如何打造得和谐而优美,应该成为更期待的目标。贾樟柯在《贾想》中这样写道:“一般普通人看电影,戏剧性的要求特别高,戏剧的质量他不管,只要是戏剧他就喜欢,情节破绽百出他也无所谓,只要是戏剧他就欢心。其他气质的电影很难跟这个传统对抗。”将所谓「戏剧性」阐释得通俗透白些,即是大众认可的“故事性强”——也是我们观影最基础亦最紧要的元素之一。《阳台上》改编自任晓雯的原著小说,虽有文本情节的支持,却很难架构起视觉意义上的戏剧性冲突,影片涵盖的所有冲突都是隐秘的、未果的、留白的,最终的解决或未解决并非以交代结局了事,而是在开放的语境中实现作品本身的生长,也恰好应了阿巴斯所言:“所有的好电影都是未完成的。”

撇去略显碎片化的情节不谈,笔者最欣赏的是本片的镜头语言。在电影行业全面数字化的今日,张猛自己也坦言:“选择胶片实际上和这个时代的优点在背道而驰。”胶片拍摄不仅带来某种这种电影的“仪式感”,在营造低下层灰扑扑的现实氛围方面亦定下先行的视觉基调,无论是待拆迁的昏暗小屋,还是迷离夜灯下的辗转,我们都能感受到真实生活的迎面痛击。胶片的镜头质感提供了光线层次丰富的可能,遑论另有大量手持镜头和主观镜头的加持,与我们印象中《钢的琴》缓缓平移与优美展开完全不同,摄影风格为叙事服务的主旨一目了然。

影片大半篇幅着墨于张英雄父亲去世后,为接近“仇人”陆志强,他特地选择可直面他家阳台的一家餐饮店工作,以方便监督对面仇家的阳台。因此大量后窗式偷窥场景便出现了(印证希区柯克式的后窗故事之永恒不朽),饭店厕所的玫红色窗纸成为偷窥者的“滤镜”。此色彩的设置颇为巧妙,一方面是利用现实实物,另一面则暗示主观视角中情思的萌动与情欲的勃发——在迷蒙而不无挑逗的艳粉视野中,少女的笑靥被美化,让人生出无限绮丽的遐想。然而镜头一个反转,直接切到偷窥者眼睛的大特写,立刻生出些许惊悚的意味——在我们既定的观念中,偷窥总与阴谋相连。于是,导演安插了一个小小的叙事诡计:接下来是否有复仇的惊人之举?

但观众只能目睹张英雄屡屡徘徊在少女家楼下,或者与同事粉毛在城市的废墟中探索。《阳台上》描摹的是中国的一线大都市上海,我们能看到“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弄堂人家布置以显示独有的海派风景,看到商场里来自五湖四海的商铺云集以彰显 “移民潮”,看到寻常人家拆迁常见的计较和寄人篱下的尴尬局促。各种关乎上海的细节做得挺细致,除了银幕上鲜见的沪语方言,男主家庭对孩子的庇佑、找工作时老板对是否本地居民的考量,都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以导演东北人的身份,可以看出下了不少工夫。

拆迁,已然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独特的风景线与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点。一面是部分中低收入的工薪阶层跃入中上层数套房产的持有者,一面是以拆迁为契机的家庭亲情崩坏临界点。怀顾四周,这两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几乎每个拆迁家庭都有一场狗血无比的家庭战争。片中张英雄一家因父亲的遽然离世,并未获得物质的丰厚回报,而寄居舅舅家的忍气吞声是极为写实的手笔。拆迁成为戏剧转折的杠杆点,除去交代整部影片的前因后果和人物设定之余,更开拓了荒芜空间产生的移情影响,张英雄一次次回到已然被推为废土的旧时故居,或许有某种乡愁思绪作祟,然而更多的是独自面对成长阵痛的无力回溯。父亲生前对儿子并不亲善,影片开场就可看到透过玻璃窗的隔断暗示的父子关系的隔膜(这种通过各种介质显示的人物关系构图,在本片中俯拾皆是);而一旦父亲缺席儿子的成长期,这种无力感和孤独感显得尤其深重。他在废墟中寻找旧日家园给予的力量,或多或少暗示着他并不想成长的抗拒姿态,如同这个城市面临的新一轮建设。作为本地原住居民,房子的被推倒,在心理上同样有种连根拔起的伤感与无奈。他在废墟中游荡,看到一个摄影师记录下最后的光景。

与张英雄有镜像作用的人物是其同事,本地居民带领外来沪漂进入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荒废巨轮,亦有此功能——曾经辉煌的“东方皇帝”游轮指代繁华一度的海上梦,本地居民用来凭吊;而其“待开发”的剩余价值却是由外来沪漂发现挖掘的。废墟和废船这两个空间分别对应男主及其损友不同的人生轨迹,形成双线共筑城市景观。前者在不舍流连中与城市缓慢成长,后者则以不羁肆意之势充分利用先机;前者亦步亦趋,后者尽显生猛,共同构建了海纳百川的上海。

男主的“复仇”过程,既是对环境变化从抗拒到接受的进展,更是从外在行动到内在状态的“断奶”。 沿袭部分的父辈精神——渴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康生活,但也不满足于上一代人的苟安求稳,找到临时工性质的工作、率先搬离舅舅家是宣布独立的第一步,这是外人能看到的具体行动。两个具有辅助功能的道具——望远镜和小刀堪称妙笔。如果说望远镜是探求外部世界的工具,那么刀就是男孩子用来向世界宣战的傍身武器,不仅具有复仇的意味,也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成年男子的象征符号。张英雄在无数次幻梦中用刀狠狠刺向“仇人”,或者说是刺向他心中长久以来无法抹去的苦闷。在离“仇人”陆志强最接近的那次,眼看小刀就要派上用场,他却退缩了,因此一直到影片结尾,观众暗暗期待的阴谋或复仇均未实现,若论其戏剧性,可能阳台上少女引发的心思涟漪更有波动感。张英雄对这位远观中的弱智少女抱有的情愫,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共情更为贴切——希冀自己也能享有父亲的关怀,以及对一个花季少女对美好世界无法感知的怜悯。偷窥的猥亵逐渐掺有换位的宽宥,并帮助自己完全解开心结。

在亲身拥抱暗恋少女——“仇人”之女陆珊珊之后,张英雄终于以行动阐释了自己名字的涵义——成为自己的英雄,体悟到所谓仇恨执念的可笑,人类情感的温度击败了愤怒少年的烈焰,他从废墟中走出,向来木讷的他微笑着扔掉了那把贴身珍藏的小刀。那一刻,他从男孩变成了男人。

 短评

能感觉到张猛还是有很多想说的东西,父子压力关系的,上海土著苦恼的,荷尔蒙得不到落实的,怀念旧时上海滩的,却不知是表达受限还是故意藏藏掖掖着,讲不通块说不明白。高密度的尾行戏看着着急,偷窥镜头虽美但情绪却传达不到,全片最美的段落,是张英雄带同事“许文强”上废弃邮轮并歌唱部分,荒诞的理想和确凿的现实在过期葡萄酒中翻滚。

10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一个是父亲被(间接)气死,一个是感情被利用、被骗婚,两个弱者被伤害,被欺骗,被老天爷捉弄,却始终无法逃出生活的魔爪。张英雄对陆志强的憎恨转嫁给陆珊珊,本想通过对陆志强女儿下手来报复他,没想到爱上了他女儿。因为爱她而猥亵她,其实比为了报复她父亲而猥亵她更加残忍,伤害了她,却又不愿对她负责,转身就走,无动于衷,冷漠,自私,卑鄙。张英雄完成了复仇,陆珊珊却被男友利用,又被张英雄利用。至少张英雄还可以用下三滥的招数复仇,她却连“复仇”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不能复仇,也不懂复仇。张英雄的做法肯定是不对的,不过影片的重点其实不在于三观,以及张英雄的做法对不对,而是通过将张英雄和陆珊珊相对比,从而反映低智人士悲惨的处境,以及微小的生存空间。你至少还可以卑鄙,可以报复社会,但她连卑鄙的机会都没有。

15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个体被新旧交替的城市抛弃,自我认知和青春需求不知所措,只好跟着废旧立新。想要证明自己并非loser,却恰恰证明了自己的fail。唯有脑子瓦特者才能沉浸在美化着的过去中。导演不羞于展示阴暗面的压抑欲望,它和变革下的城市一样既美丽又肮脏,有着同样绝望的暗流。这不是《后窗》这是《大西洋城》。

16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这男主的演员什么来路?按说长得也不差啊,但整个人就是从头到脚的乏味,像那种毕业半年后就没人记得住他名字的高中男同学,这么有挖掘空间的角色都能让他演得毫无层次和起伏,服了

2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非常形式主义的一部电影,胶片摄影的手法好于剧情和立意,逻辑欠缺,节奏散乱。

23分钟前
  • 闻香识女人
  • 较差

英雄伏在沈重身上,练习一种前所未有的亲昵,他摆脱亲人的注视,搬到沈重的上铺,电脑桌面《春光乍泄》正好,但在自己私密的基地,别人却先成了许文强的冯程程,而他对着陆珊珊上下其手,绕过一切敏感部位,松手,那种大雨酣淋的释怀,与复仇无关,却像是明确了自己性向般壮烈……不过呢,王锵说英雄父亲刚过世,沈重带他见识了新世界,更像是父亲,而张猛说男人与男人之间有依赖感,那种超友谊心照不宣就好。在当下,胶片确实奢侈,有几幕,周冬雨美得超凡,也算没有辜负那份等待与挥霍。弱者对弱者的伤害,废墟情结,一代人的迷茫,繁华照不到的苍凉,有很多厚重的话题,成品该要更好更好才是。

28分钟前
  • Mr. Infamous
  • 还行

唔…周冬雨老师什么时候拍少女写真,我第一个买!

29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梦境里才敢持刀,现实里只敢猥亵。几亩拆迁面积能把活人气死,一方偷窥窗口能让少年心猿。这城市里有不要三金的本地人,有袜子破洞的外来者,有寄人篱下的泥菩萨,有假意订婚的伪君子。这城市有冻结的户口,也有无人的巨轮,有挖掘的钻孔,也有公用的绿地,有上海滩的黄粱一梦,也有阳台上的春光万里。

32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不过是两个弱者互相伤害互相报复的故事罢了,男主通过猥亵一个毫无还手之力甚至没有任何自我认知的女孩,对其上下其手完成自我救赎,实在是令人作呕

35分钟前
  • 顽石点头
  • 很差

祝福冬哥早日成为“文艺片女王”

39分钟前
  • baobaodu
  • 还行

怀疑周冬雨当制片人的时候,充分发挥了“特权”,有几幕在胶片质感和沪弄潮湿气氛的中和下变得特别好,似乎连吃酸奶乱成一摊的镜头都是好看的。新人男主有一份稚嫩的可爱,精瘦骨架下连同时刻准备拨开的刀是好闻的荷尔蒙气息,危险又意外地欲,似乎可以忘了他是演得有多烂的这件事。只可惜这不是单纯有一张皮就过关的青春片,模特大片式和完全不演的两种演绎让观影过程变得冗长。那些城市转型下的无奈,拆迁和被遗忘的一群人,能够感受到,却不能够看到。

40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一般般

41分钟前
  • 腐野淳悟
  • 还行

期待冬叔对自己的挑战

43分钟前
  • 平安健康快乐
  • 还行

勉强给三星吧。胶片的片子确实有味道,影像也很突出。镜头下的周冬雨非常美,非常,但是没太感受到她演的是个弱智少女。张猛的功力还是有的,单场戏或是单个镜头都很不错。只不过,合在一起还是太无趣了。这个单薄的故事,还有这个节奏,实在看得人太困、太累了。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充分说明了高颜值是第一要务,如果这女孩是个丑八怪,故事十分钟内就能结束:)

51分钟前
  • David
  • 还行

实在不懂导演在表达什么,全片都坐立不安,除去仅剩的摄影上的优点也找不到什么可取之处了。偷窥欲、为父复仇、一代青年缩影、边缘人群,混乱的如同片中拆迁的废物夹杂在一起,但没有一个点有力度。其实男主和周冬雨的表演还可以,不过放在这么不明所以的片子里,太像扎根在上海的郭敬明那般做作了。

53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故事空洞,留白太多,逻辑欠缺,观影过程中常常让人很是迷茫

57分钟前
  • 可笑可叹
  • 较差

摄影很好,剧本太糟了。前后节奏失衡,东北同事的支线和偷窥的主线在情感上也完全是矛盾的。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可能他自己也没想明白。既想拍出一种猎奇的情感(偷窥欲和隐晦的恋童,说实话后面有点生理不适),又想把男主角塑造成一代青年的缩影,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尤其演员表演还很青涩。到头来,男主身上有诸多标签,叠加起来也是互相冲突的,最后的人物弧光完全无法成立。

58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观看的是校园点映,学校礼堂设备不好导致观影过程中完全体验不到所谓胶片摄影的魅力何在,没有了这一胶片卖点,整部电影实在乏善可陈,不过男主幻想自己杀人的长镜头实在是让人印象深刻

1小时前
  • 年轮说
  • 较差

3.5 优缺点分明。剧本是短片的体量,拍成长片难免拖沓。演员也不合适,新人男主长得可爱但演得毫无层次,周冬雨又长了张过于精明的脸完全不像弱智少女。但导演层面上,张猛又很出色。胶片+手持+主观镜头+镜像和隔断,和片中大量的偷窥/跟踪戏非常契合。配乐也是可以竞争年度最佳级别的好。而且一个东北导演,拍一部70%上海话对白的片子,能拍出黏稠的市井味,完成度真的够可以了。北京点映的差评太正常了,因为他们连片尾曲的乐趣都完全get不到啊。

1小时前
  • 凹凸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