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三世1995

HD

主演:伊恩·麦克莱恩,安妮特·贝宁,吉姆·布劳德本特,小罗伯特·唐尼,奈杰尔·霍桑,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约翰·伍德,玛吉·史密斯,吉姆·卡特,爱德华·哈德威克,阿德里安·敦巴,多米尼克·韦斯特,蒂姆·麦克纳尼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1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2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3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4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5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6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13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14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15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16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17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18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19理查三世199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理查三世199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1930年代,当时世界被战争而分裂,人类处在激情与痛苦当中。导演理查德·隆克瑞恩巧妙地将故事中的狡诈、阴谋、残暴,与当代法西斯象征主义结合在一起。伊安·麦克莱恩演出理查三世,他欲夺取兄长的王位,谋杀、骗婚、歼灭亲族无所不用其极,这样强烈的欲望,驱使他永无止尽的毁掉周遭的人。  影片是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理查三世》改编而成的,但是影片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由原著中1483-1485年转换到1930年。将莎士比亚的剧作移植到其它年代,是电影人常常做的事,但是却不一定每次都做的好。难能可贵的是,这版《理查三世》不但以睿哲的智能改编了这部剧作,并且在不破坏莎翁美丽的词句下,为此剧注入现代的活力。奎迪花束般的恋爱(日语)青春奇侠 漫画奇侠谁偷了我的粉兔子黄河绝恋黄桥决战替身1937我愿意1985逍遥医生艋舺2010铁血淞沪超灵体阿公同居海港(1973版)魔精沉默的证人(原声版)密道追踪之阴兵虎符屠门镇之金色山谷野性加拿大第一季人狗对对碰我和格瓦拉的故事疯子老爸向往的生活第七季加长版邻家僵尸纳妾记 第三季尸城十二楼的流星雨第二部爱我就别想太多宵夜江湖 第二季都市刑警玩命快递2销魂玉纪录片:萌宠记镇魂法师2头文字D粤语死者犹大2013猎魔人 第二季使女的故事第一季我的存在审判日了不起的老爸最后的星空战士致命少女姬掌声满屋欧灌篮大帝

 长篇影评

 1 ) 论《理查三世》中理查作为反面人物的迷人之处

摘要:在夺取王位的过程中,理查三世不惜一切手段,逐渐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杀人魔。可是就是一个包裹在如此冷酷无情情节中的主人公,一个如此违背主流道德伦理的人物却一直活跃在话剧的舞台之上,无数优秀的演员依旧乐此不疲地扮演着他,在舞台上重现他往日的光彩。面对这样一种现象,本文试着从莎士比亚所塑造的理查人物本身,抛开戏剧的文学性、情节编织的紧凑性等其他方面,着重去挖掘理查三世这样一个反面人物对人们的吸引力究竟来自哪几个方面。

关键词:人性 创作前瞻性 共情 多面性 童年创伤

莎士比亚于1591年创作了《理查三世》,描述了暴君理查三世短暂地执政生涯,作者以理查为主要视角,描述了他为实现自己的野心抱负,展现恶他为达成目的,心狠手辣地成功登上王位。在夺取王位的过程中,理查三世不惜一切手段,逐渐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杀人魔。可是就是一个包裹在如此冷酷无情情节中的主人公,一个如此违背主流道德伦理的人物却一直活跃在话剧的舞台之上,无数优秀的演员依旧乐此不疲地扮演着他,在舞台上重现他往日的光彩。面对这样一种现象,本文试着从莎士比亚所塑造的理查人物本身,抛开戏剧的文学性、情节编织的紧凑性等其他方面,着重去挖掘理查三世这样一个反面人物对人们的吸引力究竟来自哪几个方面。

在漫长的戏剧长廊之中,有许多作品的主人公拥有着完美无瑕的优点,他们是道德的标杆,人生的向导,社会的楷模。可是这样的人物却总会被评论太过于虚假,人物太过于平面化。人是多面性的,没有一个人永远都是崇高的,都只能展现出一个面的。在荣格著述的《人格面具》中提到“人格无意识模式中有一个现象,即暗影现象。这是精神中最隐蔽、最奥秘的部分。”在我们童年的生长过程中,我们会被环境培养出最适合社会生存的那一面,就如同戴上面具生活一般,将自己潜在隐形的那一面藏在心底。而理查这样一个反派人物,则让读者在理查的人生轨迹之中释放出我们隐藏在心底的那一面,在他命运轨迹的变化之中,感受另外一种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人生,从而在压抑中形成一种心灵的寄托。

纯粹的道德标杆式的人物无法适应观众的欣赏惯性,在另一方面也是观众对于强加式的说教持有叛逆心理。可是戏剧在某种程度上便具有宣传的作用,而《理查三世》也正好是反其道而行之,莎士比亚在塑造这样一个残酷无情的人物形象之时,他并没有让他完全丧失人性的那一面,反而是通过强烈的前后对比来烘托出人在作恶之后所产生出的罪恶感,而这种罪恶感其实便是来自我们所接受的传统的伦理道德,我们不会因为我们踩死一只蚂蚁而感到罪恶,可是当我们接受佛教的观念以后,便会产生众生平等的思想。而理查三世毕竟是在一个基督教国家生长起来的,因此他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中不可能完全摒弃这种道德伦理的观念,反而会在近乎疯狂的作恶之后迎来比任何人更为强烈的“阵痛”。莎士比亚在严密的情节铺陈之下,并没有放弃让理查三世在两军交战之际用一个噩梦惊醒的桥段来交代理查因为罪恶感而痛苦的心理。

这样的处理比起纯粹的通过正面人物的宣传更加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教育性。因为它极度真实地反映了人类所共有的情感,即使是钢铁般的理查他也无法割舍人性脆弱的一面,从而让观众在观看《理查三世》之时联想到自身,从而思考自己在社会与宇宙之中的位置,达到比空洞的直白宣传更为有效的教育效果。

如果按照这样的逻辑,超越现实生活的层面来看《理查三世》,而是一个能够引发观众共鸣的艺术形象来看的话,在某种意义上理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人物。

根据悲剧的定义,悲剧之所以能够具有对于人所感到卡达西斯的效果,便在于它把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自我形象拉开来时所包含的灾难。悲剧是一个人全力以赴地要求公正地评价自己所带来的后果,那么他在这样做的时候所遭到的毁灭就展现出了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缺陷或邪恶。因为人类有着想要完美实现他自身理想的需求。如果悲剧人物在这样的抉择中只是保持着麻木的顺从,对于环境所给予的压力视而不见,或者任由环境吞没,那永远无法形成悲剧。在阿瑟米勒对于戏剧的分类中,这样的戏剧只能算是悲怆剧,因为主人公只是获得了一个悲剧性的结尾,这就像是飞来横祸一样,我们没法在其中感受到任何除了害怕以外其他的情绪,我们没法对悲剧人物的身世联想到自己生活,我们无法从中思考个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人也无法从悲剧中获得教化,也无法收获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

而理查如果按照这样的定义来说,那他就不再是一个作恶多端的恶人,而是一个拥有强烈自我意识,具有巨大的悲剧抗争精神的悲剧英雄人物。虽然他的行为有悖于传统的道德伦理,但这也决定了他的定悲惨的命运。

从戏剧审美的角度出发,艺术作品和艺术人物能够打动与吸引人很关键的一点便在于观众在舞台上欣赏的并不是与我们生活相距甚远,甚至毫无共性的生物,因为观众将不再想于坐在漆黑的剧场中去察看他的命运,我们热衷于寻找与自己存在某种共性,或者与个人生活经验相关的人或事,观众在观看舞台上的人的一举一动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回味与感受自身所存在的某种刻入灵魂的情感记忆。想象一下,理查三世若是一个没有任何情感,甚至让人怀疑是否存有人性的那一面的人物的话,我们是否能够给予他一定的共情,观众是否能够坐在椅子上,去欣赏这样一个人物所做的行为。即使他所做的事情是我们人性里潜在的那份阴影,我们也很少能够去认同这样的一个人物。因此观众对于人物的共情便变得极为重要,莎士比亚最为高超的处理便在于在戏剧开头便利用理查三世的自述来让观众迅速走进理查三世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样的一个先发制人的处理,观众便开始理解人物接下来所要做的行为,理查三世所做的事情并不是超于常理,并不是无理性的。相反给予观众一个极为沉重的思考:当我置身于理查这样的处境之时,我是否会做跟他同样的行为。

在《理查三世》之中,理查在被自己母亲训斥之前,他的行为一直都是及其连贯的,甚至很难想象理查在做出那些罪行之时,他的灵魂是否有所震荡。而莎士比亚便极其巧妙地安排了一场母亲训斥理查的戏码。并且其母亲的所咒骂的话语根本不像拥有血缘关系的母子,倒像是有着血海深仇的敌人。通过其母亲的这番对话,再加上理查三世在剧中的自述,我们可以看出理查的童年过得很不幸福,他畸形的外表以及并不爱他的母亲,让他从小便处在一个备受歧视与极度缺爱的坏境中长大,这也肯定在查理心中造成过心理上的创伤。莎士比亚这样的处理除了让人物的动机更加自然,也使得观众对于理查突然产生于某种同情,在观众心理,他不仅仅再只是悲剧英雄,反而是一个更加有血有肉,似乎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当这种特性延展到了每一个人身上,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时,作为普通人才最能体会这种对于命运的恐惧。而根据朱迪斯·赫尔曼的《创伤与复原》中指出,童年虐待,如暴力或情感疏离导致的创伤会使受害者的人格扭曲变形。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造成理查三世作恶多端地原因或许跟他的成长环境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后,对于理查这样的人物,如果要来思考他当今依旧存在于我们视野中的原因之时,我们或许可以从尼采或者存在主义的哲学中来寻找答案,尼采宣传着“上帝已死”的概念,要求重新评定人的概念,于是他提出了超人哲学的概念。在他看来,超人是一种有悖于传统和流行所发展出的一种全新的道德,从而体现出人最应该体现的生命意志,是生活中的强者。而萨特的存在主义更是被定义为一种行动和承担责任的伦理学。

而理查这个大逆不道的戏剧人物,却恰好符合了这两种哲学的定义,尼采认为超人的应该去面对世间最难以承受的痛苦与巨大的希望,这一点便正好体现在理查悲惨的童年以及对于权力与欲望极大的追求之中,他如同超人一般不屈从于人性的软弱,而是向往着伟大与尝试着成为完全的人。而在存在主义之中,当查理最终战败之时,他在极为落魄之时,他也没有去想着去忏悔自己的罪恶,反而是想着用自己的王国去换一匹马。这样的一个人也恰好符合了存在主义所倡导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的观念。

五百年前的莎士比亚不会想到自己的作品会与五百年后的哲学家有所重合,他笔下的人物在某种程度上符合一种哲学上最完善的人的样貌。但是莎士比亚这种作为戏剧大师的前瞻性或许也是他的作品能够常演不衰以及他笔下人物至今焕发活力的要素原因之一。

莎士比亚的《理查三世》中的理查符合了戏剧人物性格的多样性,让观众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也使得理查这个人物在观众心中获得超越一般反派人物的情感认同,即使将其放在当今的哲学与话语体系之中还是能够感受到他的人格魅力,因为时代再怎样变化,人性的东西都是长存于人类命运的发展长河之中的,这或许便是理查这个人物最为迷人的地方。

参考文献:

1.【中】《超越中的悲剧性——试论《理查三世》中的悲剧性》 杨晓莲

2.【美】《阿瑟·米勒论戏剧》 阿瑟·米勒

3.【中】《反派人物在戏剧表演中的艺术价值研究》 王大勇

4.【德】《查拉图斯拉如是说》 尼采

5.【法】《存在与虚无》 萨特

6.【美】《创伤与复原》 朱迪斯·赫尔曼

7.【古希腊】《诗学》 亚里士多德

 2 ) 看《法国贩毒网》

《法国贩毒网》,197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当然还有很多奖,今天下来看看。
首先的感觉是导演手法极其写实,这是我喜欢的,但是前半部分沉长的不动声色的铺垫几乎让我放弃。而下半部分其紧张的节奏出现了,那段追车戏确实不愧为经典。影片的结束果然牛。

 3 ) 历史还是故事傻傻分不清楚。

玫瑰战争末年,约克王族的爱德华四世推翻兰开斯特王族的亨利六世成为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的弟弟葛罗斯特公爵在助兄夺权的过程中,杀害了亨利六世及其儿子威尔士亲王爱德华,又用巧言令色打动原本痛恨自己的爱德华之寡妻安夫人,将其娶为妻。为了实现自己篡位的野心,葛罗斯特公爵在众人面前满口仁义道德,收买人心,背地里挑拨离间,无情诛杀异己。他在爱德华四世面前构陷三哥克莱伦斯公爵,致其下狱,并派杀手将其杀害。爱德华四世去世后,他抛弃曾经发过的誓言,残酷剪灭伊利莎伯王后的亲属、党羽利佛斯伯爵、葛雷勋爵、伏根爵士,诛杀不赞成其篡位的朝廷重臣海司丁斯勋爵,污蔑理应继位为王的爱德华四世之长子爱德华五世和幼子约克公爵是王后的私生子,将他们囚禁并最终杀害,遂篡位为理查三世。他的爪牙勃金汉公爵因其拒绝兑现篡位前的承诺起兵叛乱,被俘后亦被无情处死。为了巩固统治,理查三世打算迎娶爱德华四世之女为后,为此不惜秘密杀害王后安夫人。他的血腥统治终于导致众叛亲离,反抗力量聚集在里士满伯爵旗帜之下。决战前夜,所有被理查三世杀害的冤魂托梦诅咒他,同时祝福里士满伯爵。最终,理查三世兵败身死,里士满伯爵登上王座,是为亨利七世,他娶爱德华四世之女为王后,合并约克和兰开斯特两大王族,结束了玫瑰战争。

 4 ) 《理查三世》由戏剧到电影的改编

1.时代背景设定发生变化

莎士比亚的原著《理查三世》中的故事发生在1483-1485年间,而在理查德·隆克瑞恩导演的电影中,时间背景被转换到了1930年,理查三世的狡诈,残忍,阴险也恰恰映射了此时登上历史舞台的法西斯主义。

《理查三世》作为一部历史剧,虽然也有虚构的情节,比如亨利六世的寡后玛格丽特在历史上早于剧情发生之前去世,不会有她诅咒理查的情节发生。但相比起原著,电影的改编就来得大刀阔斧。电影这段架空的虚构历史并不真实存在,但也正是因为这种虚构,给了导演很大的空间和自由度可以发挥,而不用过多苛求时空上的合理性。

不过这样的改编也使得有些情节看起来相当滑稽。影片最后理查和里士满伯爵开着装甲车,用机枪互相扫射,当理查的车陷入坑中的时候,他大喊道:“用我的王国换一匹马”,如果这一情景发生在原著中15世纪的战场上,理查被从马上击落,喊出同样的话,其戏剧张力是远远大于前者的,在炮火齐飞的现代战场上要一匹马这一行为本身就令人发笑,是和原著想要表达的含义大相径庭的。更像是为了符合原著而符合原著,过于死板了。

2.幕和场的概念发生变化

《理查三世》是一部脱胎于戏剧的电影,戏剧中是有幕和场的概念的,如原著就出现了五幕,每一幕都会有几场戏,而每一场戏都发生在固定的地点。现代电影虽然也有场景的概念,但却不用严格遵守一个场景演完一整场戏,常常会有不同场景间的蒙太奇,以理查下令,两名杀手刺杀克莱伦斯为例,原著中分别发生在第一幕的第三场和第四场。而电影却可以运用剪辑手法,从理查下令后不久,很快地切到监狱中的行凶,之后又切回到理查和其他人的交谈。相比起原著的一场一戏,衔接得更自然流畅。

3.打破第四面墙

《理查三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查的大段面对观众的独白,在人前,他总是带着假面具,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而在人后,他又总是拿着真面目面对观众。在他的每一次独白中,他的假我就隐去了,真我就出现了。理查不断通过独白的方式,向观众解释自己的阴谋诡计,这往往造成很强的黑色幽默感,剧中的人物都被理查蒙骗过去,而台下的观众却对他的阴谋一清二楚。同样以刺杀克莱伦斯为例,理查先是对着克莱伦斯表达了自己的惋惜,并表示一定会将他救出来,而当克莱伦斯走后,他却暗自说到会“送他上天的”。电影保留了这种独白,甚至让理查直接对着镜头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相当巧妙的改编,就像电影《死侍》中常常出现的对观众的调侃,一下就把这个阴险狡诈的坏蛋的内心展露在观众面前,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上帝视角”的独特观影感,去观察他的真我是如何的诡计多端,假我又是如何在人前装作于己无关。这种面对镜头的独白,打破了“第四面墙”,让观众得以直面理查黑暗的内心,这是在原著基础上的合理改编。

4.台词的精炼

戏剧原著中,人物常常会有大段大量的台词,这也是因为戏剧是现场艺术,其戏剧张力的酣畅表达少不了角色语言的层层深入。但电影作为第八艺术,作为商业作品,对时间的把控是极为重要的,因此影片中删减了大量人物的台词,只保留了能够影响剧情走向的重要语句,对于场景也进行了相当程度的缩减和省略,力求在更短的时间内兼顾语言和画面的统一。

上述的内容都是基于现有的1995年电影版《理查三世》相较于莎士比亚戏剧原著的改编,作为一部获得了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两项提名和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的电影,无可否认其通过精妙的改编,为莎翁的这部戏剧注入了现代的活力。在此我也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新的改编角度。

1.增强整体的逻辑性

我们常说某件事是“戏剧化”的,这也恰恰说明“戏剧”本身并不苛求逻辑自洽。但是既然要改编成电影,而且是一部架空历史的电影,不妨再加入一些新的情节,来让剧情更有合理性。比如理查向安妮求婚这一场戏,自己的亡夫尸体就在身边,而杀夫凶手正在眼前,不论他再怎么花言巧语,一般人也很难短短几段话就被打动甚至接受凶手的婚戒。此处不妨给人物一些时间,比如回到家中思考,权衡利弊,不接受理查必定要受其骚扰甚至丧命,最终才不情愿地接受了现实。这也和后文安妮所言和理查一起从没有睡过安稳觉相符。杀害黑斯丁的情节也是如此。

2.将台词口语化

也许是出于对莎翁美丽词句的敬畏,电影中演员的台词大量运用了原文中的原句,虽然最大程度保留了词句美感,但在非剧场的环境下,在本就相对生活化的电影镜头下,这些名言词句反而显得不伦不类,就像是硬要把精美的礼帽戴在穿休闲装的小伙子头上,倒不如直接戴一顶鸭舌帽来的自在和谐。同样如前文所说,也许故事大背景可以转换到20世纪,但15世纪的台词并不能直接照搬到20世纪。

以上就是我对这部电影改编思路的分析和提出的一些新的改编思路,欢迎批评指正。

 5 ) 莎剧现代化改编的杰作

早先看小李主演的那部华丽无比的现代版《罗密欧与朱丽叶》时,我就为导演对莎剧大胆的现代化而赞叹不已。不过相比之下,有大量资深电影和戏剧演员出演的现代版《理查三世》显然更胜一筹。

很明显,《理查三世》的现代化改编必然比《罗朱》艰难的多。毕竟后者所描绘的爱情悲剧放到任何时代都不显突兀。而前者剧情虽为艺术创作,但却有历史典故作为蓝本。因此,在对《理查三世》进行现代化改编时,创作者在时代和背景的选择上只要稍有不慎,都会使创作出的成品成为令人哑然失笑的大杂烩。然而这也意味着,只要改编成功,改编作品的魅力就绝不会逊于原作。这部《理查三世》就做到了这一点。

影片把故事背景放到了架空的1930年代——时局动荡、暗流涌动的世界,给了德国小胡子之流的独裁者可乘之机,也正适合阴险暴虐的理查在英国政坛粉墨登场。值得注意的是,导演还在片中大量运用了当时流行的爵士乐作品,给这部莎剧改编作品注入了一丝令人意外的Film noir的调调。合适的时代背景设定,为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有了合适的设定,众多优秀演员的加盟更是让影片的质量直线上升,其中最令人叫绝的就是伊恩爵士扮演的理查三世。看惯了老人家出演的万磁王、甘道夫,观众很难想象由他扮演一个纯粹的恶人。然而这就是优秀表演艺术家的魅力所在:就算忽略剧本中理查表露内心思想的自白,伊恩爵士光靠眼神和动作就将理查的伪善和暴虐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开场不久,理查在洗手间中一边对镜整理仪表、一边自言自语着阴险的计划。突然他眼睛一转,从镜子的反射中恶狠狠地看向观众,仿佛是发现我们撞破了他的计划,下一秒就要杀人灭口,让人汗毛直立。

除此之外,其他演员们也贡献了出色的表演。安妮特.贝宁和KST两位美貌的女士分别出演王后与理查的妻子,前者被理查逼到家破人亡,却保留了坚强的内心,拯救了女儿;后者违心地嫁给杀夫仇人,最终自己也成为了理查追求权力的牺牲品,令人唏嘘。

令人啧啧称奇的是,饰演皇太后的“麦格教授”玛姬.史密斯女爵,和伊恩爵士年龄仅仅相差5岁,却和后者在片中饰演母子且丝毫不显得违和。可能这样的奇迹只有在两位国宝级演员之间才能产生吧。

 6 ) 理查三世

莎士比亚的剧作《理查三世》把他描绘成一个跛足驼背的君王,面容扭曲,内心邪恶,甚至为了顺利登基,不惜杀掉兄长的两个儿子。在莎翁笔下,理查三世“天生一副畸形陋相,不适于调情弄爱??就只好打定主意以歹徒自许”,是个邪恶的阴谋家和篡位暴君。但理查三世到底有没有为王位而杀掉兄长的儿子,一直是英国历史上的谜团。
尽管莎士比亚塑造了理查三世不堪的形象,但英国史学界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这位英王的历史地位,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中对理查三世的描述大多有失公允,理查三世虽然在位仅两年,但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华,而且在推动司法领域无罪推定原则、保释制度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

 短评

昨天看的时候最深刻的感受是We all once lived young.看见了这么年轻的西叔和唐顿管家,这么嫩的唐尼,还有美丽的贝宁阿姨和KST阿姨,太满足啦!二十载光阴啊,岁月真奇妙。很想知道Ian爷爷拍理查三一共抽掉了多少根烟_(:з」∠)_

9分钟前
  • 生煎馄饨秃子
  • 力荐

贝宁和KST阿姨负责销魂的!!!!

13分钟前
  • Dita
  • 推荐

没看懂…纪念上影节影城1厅见到的活爷爷——伊恩伯爵!

14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才知道Laurence Olivier对老爷子的影响之巨大.从小就目睹Laurence表演 Laurence在1955年自导自演理查三世 四十年后的此版将背景改为二战 两人均因为莎翁剧的出色表现而封爵

16分钟前
  • |
  • 推荐

有些漫画化了,有些桥段干脆就是喜剧啊。我难以理解的是,当理查说出那句"My kingdom for a horse"的时候,他为什么要开一辆皮卡……

19分钟前
  • 不伺机
  • 还行

翻拍莎翁戏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因为所有的悲剧囊括尽其中,而这个版本的迷人之处在于生于英国又架空于英国,把一段不存在的独裁历史与现实的战争年代结合起来,有了更多超脱于故事本身的深意,但是这个版本也不可免俗地在说文言文,似乎莎翁的文本都是戏剧圣经,轻易不敢动一句,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我们也有红楼梦之类的,改了又不妥,照念又生涩

24分钟前
  • 安短
  • 推荐

编剧真省事,全是原文.

29分钟前
  • 西西里
  • 推荐

7.5 去年债今年还,现代化莎翁系列。卡司豪炸,主要看飚演技。至于说启用现代暴君/独裁语境如法西斯的类比互文做法,99年改编泰特斯的《圣诗复仇》要走得更远,艺术上也更古今一统。这部剪得过紧,配角携名言硬嵌入主线致观感欠畅。最佳段竟是非难伦敦塔。A horse, a horse, my kingdom for a horse.

31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较忠实莎士比亚原著,但把背景挪到1930年代。导演能力还是突出的,扎实流畅的80年代意式艺术电影拍法,构图多纵深、色调沉抑,拍人问吊就用仰视,理查三世登基就用单色画面(镜头一转就变成角色在看黑白电影,由主观切回客观),全景的红黑两色登基典礼,刀刺穿唐尼胸口和伊恩变猪脸的效果呈现的强势,最后的战场也搞得有声有色,通篇营造的足够大气稳定,又不乏凝重阴郁。演员们也都在线,伊恩老爷子除了表现理查三世的身体残缺,亦把角色的两面三刀与阴狠呈现的如同剥去人类外壳的神性本质。奈杰尔·霍桑的雨中独白等段落也很好。故事主干让人想起孙权,理查三世为上位不断杀兄弟杀侄子,最后梦魇缠身但至死不放弃权柄,过程少了点戏剧性的曲折。

3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被诅咒的獠牙蛮猪:间离丰满了“希特勒·理查三世”的人物性格,血肉晰辨。Ian McKellen 发挥得淋漓尽致。开头的坦克闯入和小罗伯特·唐尼遇害两段拍得屌,其他就荒腔走板、装腔作势了点。贝宁和托马斯两位女主的心理刻画是全片巨大败笔!

35分钟前
  • 科林
  • 较差

伊恩老爷子魅力爆炸 台词一级棒 一个这样的理查三世 再邪恶外形再扭曲还是会无可救药的爱上他 很多面对镜头的特写独白戏 戏剧感和电影感结合点非常有魔力 群演英国老戏骨们都认真在刻画角色 多场戏利用建筑空间和演员走位调度非常精彩

40分钟前
  • ricecream
  • 力荐

导演估计恨不得把分镜也让莎翁写了

45分钟前
  • Milkdromeda
  • 还行

A great production overall, but I'm really tired of all those postmodern settings. For God's sake, this is a bloody HISTORY play!

48分钟前
  • 潜入深水的鬼魂
  • 推荐

大牌云集,妹子们都美爆了,尤其是ANN吞云吐雾地太迷人了~伊恩爵爷挺好的,个人喜欢他的理查那股假装云淡风轻的狡猾感~麦格奶奶好赞~小萝卜头年轻地无法直视~二战风格意外地不错,但删减排列有点混乱,故事线不是很顺~其实理查三后半基本是头脑清晰的麦克白,黑泽明应该来改这部才对~

52分钟前
  • Woodring
  • 还行

本来想说电影是很不错的,但一想,这主角这么乞人憎又没共鸣不错个蛋啊。睁着眼鬼扯刚说完话就干相反的事的角色最讨厌了!是多精分!又不是喜剧环境,这种混蛋见一个叉死一个啊!连看两个主角这样的片子真是郁闷得...=_=#

56分钟前
  • 撒拖
  • 较差

现代版本的莎翁剧,几场对暴力场景的描写极具感染力和视觉震撼力(如坦克直接破墙而入)。伊恩爵士的暴君形象,亦入木三分,是难得古典剧作改编精品。

60分钟前
  • 踢迩达
  • 推荐

今天可以算勾搭spring姐成功么?!借了两张理查三世的碟好鸡动呦~嗯嗯,本来想打五星,果然放到拿捏最准的背景下英式调调全出,那个Jazz调好美!但硬要把孩子也荼毒的结局有必要灭?干豆腐爷爷的理查叫坊说起来最会卖萌。贝宁阿姨年轻时好美~K姨太老道不像会被骗。最纠结是糖尼英音嘴部动作太大了亲!

1小时前
  • Clefairy
  • 推荐

因为Simon Schama's Shakespeare用过这部电影的片段来看的。改编太赞!Sir Ian的邪气太赞!开场演讲的演绎简直让人后背发凉……片头卡司字幕简直要跪了,被插曲笑哭2333

1小时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我不太能体会将背景改到近代的用意是什么,最起码我没看到有什么惊艳之处。演员选的是真厉害,但戏剧和电影之间的过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1小时前
  • 尼莫幸运鳍
  • 推荐

叙事好可怕,完全只有理查三世一个角色来驱使(也是唯一闪光点),浪费群戏...故事讲得很糟糕,还会没有前因后果的冒出“女巫”“私生子”这类词,不知道这段历史的(如同行看片的小伙伴)就全程一个懵逼。。。

1小时前
  • zy_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