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宫杀手

HD中字

主演:Hal Reed,Bob Jones,Ray Lynch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2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3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4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5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6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3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4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5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6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7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8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19十二宫杀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二宫杀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二宫杀手》剧情简介:旧金山附近出现了一个很猖狂的杀手,他四处杀人,警方介入调查。但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这个杀手可能会逍遥法外……  本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但本片比较特殊,本片是在凶手犯案最猖狂的时期拍的,虽然凶手在现实当中没有被抓到,也无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但导演还是在电影中给他虚构了一个身份。本片导演曾说过该片拍 摄目 的是为了引出凶手,该片导演认为凶手是一个极度自大狂妄的家伙,这样的一个家伙肯定想在电影院里观看跟自己有关的电影,于是自己筹钱拍摄了本片并在放映该片的电影院设下陷阱(以一个摩托车奖品为理由收集观众的笔迹,找到笔迹与凶手相似者,当场抓捕),希望能在凶手在电影院观看自己电影的时候抓住他,可惜至今为止凶手也没有抓到,“十二宫杀手”也成了世界上有名的悬案。 〖文/灵魂在线〗超级明星监狱犬计划影殇灯笼救世主2014D·H·劳伦斯:性、放逐与伟大死亡医师第二季生红娘三戏张君瑞水性杨花2019猫王与尼克松野蛮女友杀之恋1988无双 無雙广告天才李泰白人约巴黎寻找女神@娇阿依姜戈乡归何处MealKid马拉松2005紧急公关刀客外传奥兹国的桃乐西毁坏迷雾追踪青春环游记第五季旅行终点2015荣誉至上厨猎记平原游击队1955乔治亚短路一万年以后我可能不会爱你日语总统拍档无形的本质:小王子法比安昆虫总动员2——来自远方的后援军洞穴的秘密地中海1991落头氏之吻铁鸡谍网种情花中毒(美版)哎哟青春期粘豆包

 长篇影评

 1 ) 我不在乎大卫芬奇神马的,我在乎这活生生的现实

     我不常写影评,也不迷大卫芬奇,我真正在乎的是北野武、希区柯克、昆丁塔伦蒂诺和盖里奇这样的主。

    像《十二宫》这样冗长、缓慢没有激情的片子,不是我的菜。
 
    然而,我很奇怪地不能忍受有人批评这部电影“在案情上有漏洞”、“模式化”、“没有现实关怀”什么的。在我看来,这是一部非常好的、非模式化的、带有解构色彩的现实主义片子。
 
    也许我们习惯了在警匪小说和电影里看到各种各样有着超能力、超智力或者超常人格的主人公,不管他是猫还是老鼠;也许我们习惯了有确切结果的推理,我们希望过上“付出就有回报”的生活。哪怕各种线索乱成一团麻,但一定会有一些神奇的符号、表情、照片、事件、物品等类似神谕一样的东西出现,让你或者更聪明的人灵机一动、醍醐灌顶;如果没有,那也要有一个超人般、魅力型的罪犯存在。否则,否则怎么对得起我们这颗怀抱殷切期望的好奇心?

    然而,现实残酷。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二的犯罪无法被侦破,还有更多的案件无法定案。警察就是穿着制服的普通人,罪犯也都是智力正常、甚至有研究表明是智力较弱的一小撮。因此,《十二宫》既然是一个真实的案例,那它完全有可能表现得就像现实一样沉闷,让人压抑、愤懑、绝望。

    那么,大卫芬奇对此的兴趣在哪里?四年的筹备,除了尝试用冷静、客观的镜头语言表现凶杀的美学诉求,他的价值诉求在哪里?

    肯定不在于剧情。

    十二宫杀手的出现固然是最好的社会新闻,是让报纸主编们又爱又恨、又害怕又兴奋的题材,也是吸引观众的最大筹码,可是两个半小时过去了,各种线索并没有相互印证,笔迹、指纹什么的,一个也没有用上,难怪观众都说“大卫芬奇拍的什么烂片子,好多线索都掉了”。也没有很炫的剪辑,没有嵌套、反复、回放,就是平铺直叙,什么4个星期后、一年后、四年后、七年后,一下子搞了34年。
    
    两个半小时的毫无进展就已经让我们难以忍受,更何况是30多年的无头案?这就是被卷入其中的那帮警察、记者、漫画家的命运,大家都知道了那个精彩的开场,却永远猜不到结局。僵持着僵持着,人的一生就这样过去了,尽管你聪明、执着、勇敢,但是你仍然有解不开的疙瘩、破不了的局;但是尽管我解决不了,我也要跟你死磕;并且尽管我也有逃避的、软弱的时候,但我永远不会放过对罪恶的审判。我想,大卫芬奇对现实给予了高度的尊重与肯定,并对人类的道德感、社会责任感和理性做出了积极的评价。他不是虚无主义者。这是第一个价值维度。
   
    第二个价值维度是大卫芬奇的社会关怀和对制度的反思。很多观众认为这部电影虽然时间跨度很大,却丝毫没有与社会的变迁挂钩,不像《阿甘正传》。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部片子从头到尾对侦破制度的着墨是最重的。以下是一个粗浅的回忆(等我看过第二篇再细化补充):

    1、托奇的搭档阿姆斯特朗给瓦莱赫、纳帕的警局负责人打电话,要求交换相关证据,进行合作,但是三地警方都希望先得到对方的资料才肯帮忙,导致照片、指纹、口供等证据的交流并不顺畅。这一点在后面反复得到强化,比如到最后托奇才通过漫画家罗伯特了解到在瓦莱赫警方的档案中,达丽恩曾提到过“雷”这个名字;还有托奇他们申请不到雷居住地的搜查令,导致雷随后清洗了拖车,毁灭了相关证据。这种警方内部的不合作后来有所好转,三地警方都为漫画家提供了协助,然而当初的这种合作不畅对案件的侦破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2、托奇与记者保罗在证据上的争夺和侦破工作上的对抗。托奇认为保罗作为一个记者越庖代俎,不但阻碍了他的工作,还使他的职业水平遭到怀疑,拒绝与保罗合作。这不仅葬送了保罗在十二宫事件上的雄心壮志,也使托奇自己失去了帮助。
    
    3、反复出现的笔迹验证。那个笔迹专家谢伍德一次又一次地出来否认笔迹的相似性,一次又一次破灭警察们和记者们的希望,更重要的是他一次又一次地用笔迹鉴定的绝对重要性打断由其他证据构成的证据链条,使12宫案件成为司法制度上永远的悬案。在法律上,一个罪犯之为罪犯,不在于事实,也不在于证据,而在于被司法程序所采信的那些证据。这是本剧最核心的一点,托奇与格雷史密斯最后的那次谈话说了,因为笔迹和指纹才是直接证据,其他都是间接证据,所以在法律上你不可能给雷定罪,你只能以写书、拍电影的这种非制度性的方法去确认事实,保卫正义。

    4、托奇的失败,在于他是一个警察,他对保罗的排斥也是一种体制内的人对体制外的人的排斥。因为是警察,就要遵守很多程序与规定,就不能以非法手段做非法操作,哪怕你是为了一个正义的目的。在电影院外,有人对托奇说“电影中的卡拉汉破了你们的案子”,他无奈地回答“因为他不用遵守程序”。其后,格雷史密斯在追查案件过程中,数次向托奇求助,托奇总是表示他是个警察,不能公开谈论案件,不能透露案情。在影片最后的那场谈话中,托奇和格雷史密斯两人已理顺了案件的逻辑,基本上锁定了亚伦的嫌疑,但托奇仍然认为自己是个警察,所以必须遵守证据的规则——以笔迹鉴定和指纹鉴定的结果来进行认定。从这一点来看,托奇的失败也是程序正义在维护实质正义上的失败。

    关于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孰分轻重、如何相互制约的问题,在法哲学上是一个讨论不休的问题。在中国,实质正义的重要性绝对压倒程序正义,如果艾伦是真凶,那么就应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就应该有人或有机构替天行道,哪管什么程序。但在美国社会,这是一个需要反复讨论的问题。在《肖申克的救赎》中,作为关键物证的枪支始终没有找到,但法庭采信的证据足以把无辜的安迪投进牢房;黑人瑞德一直寄望于通过牢狱的惩罚来洗脱罪恶,但是制度始终不给他机会,直到他不再相信这一套惩罚机制,而求诸内心的道德反省,反而奇迹般地获得了假释审查委员会的信任。两部片子至少都在反思同一个问题:法律制度不可能伸张一切正义,它极有可能错勘好人,纵容犯罪。到最后,我们能够依靠的还是人类的道德、勇气和坚持。

    《肖申克的救赎》非常好看,它带给我们的是神话般的勇气与希望;《十二宫》则是活生生的现实,虽然沉闷但给我们庸碌生活带来了光芒:哪怕像格雷史密斯那样,历尽千辛万苦,只能用自己的眼睛去震慑一段罪恶;哪怕所有的制度都不支持我们的观点,我们还保留我们继续追寻真相的权利。片尾的字幕凸显了这一主题。2002年警方从33年前的12宫杀手的一张信封上提取了部分DNA样本,结果显示与亚伦并不吻合。大卫芬奇接着写道,“旧金山和瓦莱约的警探拒绝据此排除亚伦的嫌疑;2004年旧金山警察局终止了十二宫杀手的调查,直到今天,在纳帕郡、索拉诺郡和瓦莱约市,本案尚未终结。”
 
   所以,我不在乎什么大卫芬奇,也不在乎他拍过《七宗罪》这样令人惊心动魄、血脉喷张的悬疑片,这些根本都不重要。我只在乎《十二宫》是一部有价值追求、有制度反思、有技术创新的电影,它值得打上大卫芬奇或其他任何人的名字,它没有粉饰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它也绝对没有令我们人类蒙羞。

    ps:大多数人觉得2小时2分左右在地下室的那个桥段最为精彩,多少有那么点悬疑的味道,可是后来也没有交代。我觉得,其实这是导演设置的陷阱,以此来作一个反讽。一是结构上的反讽:即看似重要的情节,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恶作剧。导演用这个告诉观众——不是我大卫芬奇不会悬疑,是我不打算悬疑。二是内容上的反讽:亚伦的笔迹不符,却可能是真凶;电影院老板沃恩的笔迹基本相符,然而并没有其他证据支持“他是凶手”这一论断,说到底,笔迹证据学不是那么准确的。
    真正精彩的是最后托奇与格雷史密斯的那场谈话和格雷史密斯用眼神“审判”艾伦的那个情节。

 2 ) 随看随说:《十二宫》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676343.html

毫无疑问,《十二宫》是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来自大卫·芬奇。我喜欢这个拍MTV出身的导演,他的所有片子我都看过。算上《十二宫》,在他以往拍过的六部影片中,有三部闯进了IMDB Top250,这个纪录非常了不起,其中《搏击俱乐部》、《七宗罪》是位列前50的杰作,地位无可撼动,《十二宫》拍在200出头的位置,依我看来,《十二宫》放在他所有的影片中,也是中等偏上的位置,铁定第三。

大卫·芬奇的片子,无论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无不展现了一个灰暗阴郁的世界,这个调子从他的处女作《异型3》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没变过。《十二宫》这部片子的基调也是阴冷灰色的,而且这种压抑的气氛来得非常冷静,冷静得让人发慌。在这点上,它特别像《颤栗空间》。大卫·芬奇制造惊悚气氛的能力依然是飞檐走壁的好,甚至好过他以往的所有作品。正是因为超凡的渲染气氛和把握节奏的能力,让这部在一般导演手里可能会沦为温吞吞的肥皂剧,变得异常的激动人心——要知道,他是在讲一个关于破案的故事,而这个案子却未曾破解,这个题材本身是多么的枯燥啊。

在《十二宫》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卫·芬奇的几点变化,让人觉得眼前一亮,这或许也是他求变的地方:1.他从来没有像《十二宫》这样朴实、干净地讲过一个故事,一部绝对意义上的剧情片。没有《七宗罪》的宗教哲学,没有《搏击俱乐部》的邪门分裂,没有丝毫耍酷的镜头和戏份,只是用一个时间轴平铺直叙地讲故事,尽量贴近历史真实,竟然发现他可以讲得这么好。2.他的影片从来没有像《十二宫》这样平静的结尾。我一直指望着他再次创造一个牛逼至极的欧·亨利小说式的结尾,就像是《心理游戏》那样,但却发现他竟会冷静地收尾,依然是案情的悬而未决,依然是再一次希望的破碎,只是水到渠成的作结,如此优雅,如此理性。如果硬要说《十二宫》有什么硬伤的话,我觉得剧情有点拖沓。

这部片子让我想起另外两部同样是讲述破案未果的影片,一部是奥利弗·斯通的《刺杀肯尼迪》,一部是奉俊昊的《杀人回忆》。我觉得《十二宫》是介于这两部片子之间的一部作品。它对真实性、故事性和法理性的关注和《刺》非常想象,但大卫·芬奇之于政治、逻辑的敏感程度实在赶不上奥利弗·斯通。他尽管也在讲故事,但你从他依然麻利迅速的剪辑中可以看出,他更关注的是把故事尽量充实,不停地往前推进,而不是慢条斯理的在逻辑上做到无懈可击。或许,大卫·芬奇从没想过通过影片的政治意义。

他是在关切案情的进展,但似乎更关切的还是与之相关的人的命运,或者是报导此事的记者,或者是负责此案的警探,或者是自行调查案情的漫画家以及他的家庭,或者是形迹可疑的嫌疑犯,或者是其他人。在这点上,《十二宫》又非常像《杀人回忆》,有种意在言外的韵味。但我坚持认为,在这点上,《十二宫》实在不及《杀人回忆》,它的确极为出色地讲了一个故事,但还没达到把个体命运的悲剧与动荡不安的时局、社会背景完整结合,熔于一炉,继而勾起群体回忆的高度。大卫·芬奇还没有那份人文关怀。

换句话说,《十二宫》是部优秀的影片,我甚至毫不吝啬地在“优秀”之前加上“非常”二字,但它难以成为经典;大卫·芬奇是个非常牛逼的导演,非常有观众缘,我甚至极为乐意地在两个“非常”之前各加上一个“非常”,但他还没有达到巨匠、大师的境界,甚至也没有流露出那种气象。尽管,他似乎离那一天已经不远了。

http://prepare.blogbus.com/logs/6676343.html

 3 ) 这部被严重低估的犯罪片,说出了关于人生的真相

被低估是什么意思?

如果一部电影讲的是A,大家理解成了B,叫被误解;如果一部电影明明很好,却少有人知道,叫被埋没;如果一部电影原本很不错,但多数人看不下去,叫艺术电影。

那么什么是被低估?

我想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应该是:我们把它想简单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要我说一部被低估的电影,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大卫·芬奇导演的《十二宫》。

它是一部犯罪片,讲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旧金山一个自称“十二宫”的连环杀手,在近十年的时间里,犯下多起命案。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了整个追凶的过程。

如果是通常的犯罪片,应该会把叙事重点放在警匪对决上,情节应该跌宕起伏、险象环生。

可《十二宫》并没有。

它更像是一部节奏缓慢的文艺片,而且凶手最终也没有被指认。看的时候你甚至会冒出疑问,难道大卫·芬奇用将近3个小时的时间,只是在讲一个真凶逃脱的故事吗?如果不是,他又在讲什么?

也许影片开始的两个镜头,可以给我们一些提示。

第一个镜头是,即将遇害的一对青年男女开车出去约会,摄影机从车内向外拍,如卷轴一般展开了整座城市的街景。

第二个镜头是“十二宫”杀人后,寄了一封写有密码的信去警局。大卫·芬奇故意把这封信从分拣到送至警局,再到穿过走廊最终落在办公桌上的过程,完整地呈现给我们。

这两个镜头对一部犯罪片来说,都是过场戏,甚至是废戏,但大卫·芬奇却觉得它们很重要,值得花时间呈现。为什么?

其实他在用这种方式提醒我们:别总盯着案件本身,我想讲的比这要多。

比如讲一座城市,讲一个年代,讲一群人的生活,讲人的际遇是多么奇妙的事情。就像那徐徐展开的街景,浸透着一个颓败的黄金年代;就像那封信从千百封信中脱颖而出,最终落在了一人之手。

《十二宫》绝不止是一部简单的犯罪片,它讲的是比犯罪还要凶险的人生。

围绕十二宫杀人案,影片重点讲了三个人物。一个是负责调查案件的警官大卫,一个是负责报道案件的《旧金山纪事报》的记者保罗,另一位是报社的插画师罗伯特,他本与案件无关,却因酷爱解谜深陷其中。

看完影片我就在想,如果没有十二宫杀手,或者十二宫并没有出现在旧金山,这三个人的人生一定会是另一番景象。

保罗还是那个报社的红人,玩世不恭,风流倜傥;罗伯特依旧是个安静的插画师,与家人过着安稳的生活;大卫也依然相信自己的直觉,并对警察的事业充满热情。

然而十二宫出现后,这些美好也只能沦为幻想。它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轨迹。

写到这里,我想起大学时候看《十二宫》和最近重看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那时看《十二宫》,也很喜欢,但更多是被它那股颓丧劲儿吸引。在那时的我看来,《十二宫》是一部关于“失败”的电影

影片中的三个主角为了抓到十二宫杀手,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十几年都搭上了。在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与真凶失之交臂后,他们的人生都被不同程度的贴上了“失败”的标签。

保罗离开《旧金山纪事报》,去了一家不知名的小报社,终日烂醉在家中;大卫对案件彻底绝望,以至于整个人都变得消极。他甚至觉得,反正罪犯是抓不完的,做警察又何必那么较真。

相比之下,最好的是罗伯特,只有他始终没有放弃。甚至到最后,他经过多年调查终于锁定了凶手。可是,年头太久了,证据已消失殆尽,他只能眼睁睁看着真凶从眼前溜走,并连自己的幸福生活也一手葬送。

这个故事简直太丧了。它如此大费周章,其实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原来时间,才是最无情的连环杀手。

这是我年轻时的理解。

可最近一次看,我的想法变了。

我发现《十二宫》尽管表面看依然很丧,但内里却是积极的。

它也并不是一部关于失败的电影,而是一部关于“意义”的电影。说得更直白一点,当一个人恍然发现自己的人生并无意义时,他该如何面对这个残忍的真相?

这才是《十二宫》真正想要探讨的事情。

具体到影片中,当十几年过去,追凶已彻底无望时,所有人都意识到自己最好的年华已被浪掷。他们陷入到一种巨大的虚无之中,于是每个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保罗把余下的生命交给了酒精,以肉体的自毁来消解精神的无力。

大卫成了一个犬儒主义者,以对什么都无所谓来掩饰内心的不甘。当他的搭档离开重案组,找到一个清闲的差事养老时,他不舍又羡慕地说:“嘿,这回你终于有时间去尝尝生鱼片的味道了。”

而他还要继续沤在这里,像罐头中的鱼一样毫无生气。

面对杀手的缺席所象征的意义的虚无,主角们不是自弃,就是自欺,只有罗伯特依然在执着追凶。

但实际上,他是离案件最远的那个人。他一不是警察,二不是记者,哪怕他真的认定了凶手,也根本没有权力执法。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对此,罗伯特的回答是:因为没有人肯做。

我觉得他把自己想得过于伟大了,其实他这么做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为了给自己多年的付出一个交代,更是为了用自己虚构的小意义来反抗巨大的无意义。

为此,他立下誓言:“我要站在那个人(指十二宫)的面前,盯着他的眼睛,确认他是真凶。”

这件事还真的让他做到了。

那是1983年12月20日,距离十二宫杀手首次犯案已经过去了整整14年。罗伯特在一家杂货店里,见到了他认定的真凶亚瑟·李·艾伦。

李向他献上礼貌的微笑,和任何一个店员一样,询问道:“Can I help you?”

那是整部电影最接近真相的一刻。面对罗伯特凝视的眼睛,李的眼神由松弛变得狐疑,直到写满了惊恐。罗伯特从中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但他并不能做什么,只能回一句“No”,然后转身离开。

我曾经以为那是罗伯特的又一次失败,但现在我觉得,在那短短五秒凝滞的空气里,他一定瞥见了自己的生命中有一束微光正在悄悄展开。

尽管影片最后,大卫·芬奇再一次无情地用字幕告诉我们,李很可能是无辜的。但那已经无所谓了。

正如人的一生,并没有什么终极意义,我们实际都在为自己虚构的意义而活。可是,那一点也不虚假,相反,为它执着无畏地奋斗,以此反抗无意义的人生,才是意义本身。

影片最后,罗伯特把自己这十几年的追凶经历,写成了一本书《索命十二宫》。那本书被放在明亮的玻璃窗里,永远铭记着一个故事,那是一个没有抓到真凶的故事,有遗憾,却不绝望。正如每一个为自己认定的事拼命的人,才是生活里真正的勇者。

最后我想说,很多人把《十二宫》视为美版《杀人回忆》。

表面看很合理,两部电影讲的都是“凶手永远逃走了”的故事。可是,它们最终的表达落点又是很不同的。

这点从影片的结尾就能看出来。

《杀人回忆》的结尾,宋康昊回到曾经查案的地方,一个小女孩告诉他,真凶或许也曾经来过。这时一个大特写拍宋康昊惊恐的脸,他突然看向镜头,看着屏幕外的我们,仿佛在说:凶手就在我们之中。

而《十二宫》的结尾,正如前文所述,罗伯特在杂货店中见到了李。

前者是永远找不到;后者是某一种找到。这是两部影片截然不同的地方。

所以前者的表达最终落在了“真相的难以还原”,并借此诉诸一种社会批判;而后者的表达要更广阔,指向人生,并上升为一种哲学思辨:意义并非客观存在,而是我们的主观认定,并最终依靠不懈的追寻来达成。

 4 ) 全美第一悬案,破了?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Scott

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爆出一个大新闻。

一支名叫“破案者”的独立调查组声称: 他们找到了十二宫杀手

福克斯新闻报道:十二宫杀手已确认

嫌疑人名为加里·弗朗西斯·波斯特(Gary Francis Poste)。 2018年8月14日去世,生前未被警方怀疑。

破案主要依据为法医物证和亲友证词,其中波斯特额头疤痕与凶手画像吻合。

他们还破译了十二宫杀手密码,其中一份密钥即波斯特全名。

网友人肉搜索还发现,早在2018年就有人称他为十二宫杀手。 如同来自过去的“实锤”。

声明激起千层浪,话题冲上热搜。

《十二宫》主演马克·鲁弗洛(曾在复联饰演绿巨人)发来贺电,庆祝这一历史时刻。

十二宫杀手(Zodiac Killer),也被称为星座杀手黄道带杀人魔

十二宫,就是天文学的十二个星座。 他是丧心病狂的连环杀人魔,也是高智商罪犯。

上世纪60年末,他在北加州参与了多起杀人案,自称杀了37个人。

《最危险的动物》

每次作案后,他总会给媒体写信,吹嘘谋杀罪行。

他留下四组藏着他真实身份的密码,半个世纪过去仍未完全破解。

其中一封信里他写道:我爱杀人。

《最危险的动物》

十二宫杀手制造了美国历史最大悬案,没有之一。

十二宫杀手到底藏着什么秘密?调查组真的找到他了吗?

Scott带你聊聊这个笼罩美国人心头半个世纪的梦魇——

电影由“钢铁侠”小罗伯特·唐尼、“绿巨人”马克·鲁弗洛、“神秘客”杰克·吉伦哈尔主演。

大卫·芬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导演。 作为这个时代好莱坞导演顶流,《十二宫》可能是他最被轻视的经典。 成长于美国罪犯猖獗的年月,十二宫杀手是他的童年阴影。

右,大卫·芬奇

他曾用一年半时间采访案件当事人,得到了他们的认可。 为最大限度还原事实,拍摄时几乎排除了所有模棱两可的情节。 不管是严谨性和娱乐性,《十二宫》都是堪比纪录片的黑暗悬疑佳作。

>>>>杀手梦魇

1969年7月4日,一对偷情鸳鸯把车停在了无人停车场。

就当他们准备不可描述时,第二辆车尾随停在了后面。

司机下车走到男孩身旁,突然掏出手电和手枪,连开五枪。

次日中午,一通电话打到当地警局。 电话中的男人声称对这起命案和半年前的上一起命案负责。

上一起命案指的是1968年12月20日,一对高中情侣在情人巷遇害。 情人巷距离停车场,只有4公里。

情人巷命案现场

警方追踪凶手电话,发现电话亭距离警局只有几个街区。

命案过后女孩不治身亡,男孩上辈子可能拯救了地球,捡回一条小命。

8月1日,《旧金山纪事报》《旧金山观察报》和《瓦列霍先驱报》同时收到神秘信件。

寄信人自称为前两起案件负责,信件末尾留下了一个十二宫标志。

十二宫标志

每封信件附带一份不同的密码,密码包括字母、摩斯电码、星相符号等。

三份密码共408个字符,也被称为Z408(Zodiac 408)。

杀手声称密码藏着他的身份,要求把它们印在报纸头版。

否则他将不停杀戮,直到杀够12个人。

Z408

《旧金山纪事报》刊载了密码,附文当地警察局长回应:

我们不确定这封信是凶手写的,需要更多证据确认身份。 6天后,第四封信如约而至,信中交代了不少只有警方和凶手了解的细节。

信件开头,寄信人自封了一个名号: 亲爱的编辑,我是十二宫杀手

之后不久,加州一对高中老师夫妇破解了Z408:

我喜欢杀人,这非常有趣,比在森林里杀野生动物要有趣得多。人类是最危险的动物,杀人赋予我巨大的快感,这比在一个姑娘身上发泄更痛快、彻底。最棒的是当我死后,我会在天堂重生,我杀死的人会成为我的奴隶。我不会向你们透露我的姓名,否则你们将妨碍我积攒来世的奴隶。EBEORIETEMETHHPITI(末尾符号没有意义)

Z408译文原件

信件透露十二宫杀手是个邪教徒,杀人是为了追求“重生”。

同时他还是一个影迷,译文引用了1932年美国恐怖片《最危险的游戏》台词。

《最危险的游戏》

一个月后,十二宫杀手第三次出手

湖边野餐的大学生情侣遭遇一名怪人。 怪人头戴刽子手头罩,眼角戴着墨镜,身穿背带裤,胸口挂着十二宫标志。

十二宫杀手漫画形象

男人举着手枪接近,自称刚刚越狱,需要一笔钱和汽车逃往墨西哥。

他用预备好的塑料晾衣绳让两人绑在一起。 就在他们以为只是普通抢劫,男人突然掏出一把刀刺向两人。 男人被捅6刀,女人被捅10刀

之后,十二宫杀手在车门上写下一组数字。

数字标明了三起案件的时间、地点以及手法自证身份。

电影(上)和现场照片(下)对比

和第二起命案类似,案发后不久他给警方打了一通电话挑衅。

当警方赶到电话亭时电话只挂断了几分钟,上面还有他的手印。

命案过后同样也是男人幸存,给警方交待了上述一切。

《最危险的动物》

两周后,十二宫杀手第四次行凶。 他随机坐上一辆出租车,路口停车时突然掏出手枪杀死了司机。

随后拿走司机的钱包和钥匙,撕下司机衣角,大摇大摆走开了。

电影VS现场

三名吃瓜少年恰好目睹全过程,立即报警:凶手仍在附近。

谁承想警方误将嫌疑人通报为黑人,几个警员和凶手擦肩而过。

最后警方只能根据少年回忆,绘出十二宫杀手肖像……

十二宫杀手素描像

>>>>嘲笑警察,玩弄大众

出租车命案之后不久,《旧金山纪事报》又一次收到杀手来信。

信中他寄来一块司机衬衣碎片自证身份,嘲弄警方是让他光明正大逃跑的蠢货

除此之外,他首次预告犯罪: 他要毁掉一辆校车,把小学生一个一个干掉。

消息一出,人心惶惶。

过了没两天,一通电话打到警局。 自称十二宫杀手的男人要求和著名律师梅尔文·贝利电视直播连线。

梅尔文·贝利

直播对话中男人前言不搭后语,话里话外透露着歇斯底里。

事后警方确认,电话是一个精神病人打来的。

十二宫杀手似乎却对冒名顶替十分认可,事后真的给贝利打了一通电话“致谢”。

直播画面

之后几年,他给媒体寄去了几十张信件、贺卡。

他在信件中自称杀了37个人,为多起尚未告破的案件负责。

他在贺卡中附带了一份340个符号组成的密码Z340

如果人们解不出密码,他又要开始“干活”了。

Z340

虚荣心最鼎盛的时期,他威胁民众戴上十二宫徽章,否则就要大开杀戒。

他像严厉的老师,责备警方无能,犯罪挑衅警察系统。

也像调皮的孩童,耍宝刷存在感,玩弄大众于鼓掌。

嚣张但不愚蠢,胆大但不鲁莽。 不谋财不贪色,只为出名高调犯罪。 人们相信这个被称为开膛手杰克在世的杀手多半还活着,伺机重出江湖。

>>>>接力追凶

十二宫杀手逍遥法外那些年,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寻找他的踪迹。

他热衷点评电影,曾在一封信写道:《驱魔人》是我看过最好的讽刺喜剧。

《驱魔人》

1971年,一个披萨店老板投其所好拍了一部cult片《十二宫杀手》。 他在电影院设下陷阱,试图以观影抽奖的名义收集观众笔迹,帮助警方确认犯人。

《十二宫杀手》

同时,不少人一本正经地为寻找十二宫杀手奋斗。

首当其冲的是保罗·艾瑞(Paul Avery)。

他是《旧金山纪事报》犯罪专栏记者,经验丰富,左右逢源。

保罗·艾瑞,现实VS电影(小罗伯特·唐尼饰)

长年在专栏中挑衅杀手:

自称十二宫杀手的人是一个笨手笨脚的罪犯、骗子,潜在的同性恋者。

多年激将,1970年10月终于收到一份十二宫杀手的万圣节贺卡回应。

贺卡中附有一块司机衬衣碎片。 卡片上写着:你完蛋了!

现实中的威胁贺卡

当年新闻业自危,人人佩戴“我不是艾瑞”徽章急于撇清关系。

艾瑞却没有躲藏,反而上电视接受采访,以示对抗凶手决心。

1970年保罗·艾瑞接受采访

招摇的作风令他收到更多线索,一份匿名举报提醒他留意1966年命案。

这桩命案和十二宫杀手手法类似,笔迹类似,可是距离洛杉矶400多公里。

这一发现,让案情有了更多可能性。

所有人都在欢呼,大卫·陶希(David Toschi)却不开心。

他是旧金山警局负责抓捕十二宫杀手的高级警探。

大卫·陶希,现实VS电影(马克·鲁法洛饰)

无数匿名举报接踵而来,警方被海量举报分散精力。 追凶如海底捞针,直到半年后他终于接到一个靠谱举报。 举报对象名为亚瑟·李·艾伦(Arthur Leigh Allen )。

亚瑟·李·艾伦,现实VS电影

李身上疑点重重:行迹和犯罪现场重合、有一把带血的刀、曾自称十二宫杀手……

大卫追查李多年,甚至在他的小屋找到了凶手同款手套。

就当所有人以为铁证如山,鉴证科却认定李的笔迹、弹道都与凶手不符。

大卫功亏一篑,罗伯·格雷史密斯(Robert Graysmith)顶了上来。

他是《旧金山纪事报》漫画作者,业余推理爱好者。

罗伯·格雷史密斯,现实VS电影(杰克·吉伦哈尔饰)

被悬案吸引,十年如一日扎在案情侦破,出版过两本调查记录。 电影《十二宫》就是以他的调查报告为原型。 沿着大卫的线索追查,他发现了十二宫杀手的杀人规律及其他嫌疑人。

兜兜转转绕了一圈,他发现头号嫌疑人还是李。

在罗伯的要求下,警方找回了停车场命案的幸存者。

幸存者指认,李100%是十二宫杀手。

李的调查纪录

人证物证俱在,旧金山警方终于对李提出诉讼。 可几乎同时,李就因心脏病去世了。

2002年,警方DNA鉴定发现李和十二宫杀手留下的物证不吻合。 不得已撤销了指控……

>>>>悬案未破

十二宫杀手在70年代后期便没有了动作。 2004年4月,旧金山警方以资源不足为由,终止了调查。

然而受《杀人命盘》《十二宫》等电影影响,警方还是决定在2007年重启调查。

《杀人命盘》《十二宫》

去年年末,三位国际科学家合力破解了十二宫杀手的Z340密码。

解题过程按下不表,单说译文:

我希望你在尝试抓住我的过程中得到很多乐趣。打电话上节目宣称是十二宫杀手的那人并不是我。我不怕毒气室,因为它可以把我很快送入天堂。我现在有足够多的奴隶为我工作,而其他人到了天堂就一无所有了,所以他们害怕死亡。我不害怕,因为我知道,在天堂里生活将是一件很轻松的事。

译文不关键,破解很鼓舞。 依靠科技力量,人们距离十二宫杀手越来越近。 反观其他民间推理,大多也就胡说八道。 2014年,加里·L·斯图尔特发现生父可能就是十二宫杀手。 斯图尔特指出父亲和十二宫杀手素描画像神似,指纹笔迹匹配,DNA鉴定一致。 他把证据写进小说《最危险的动物》,成为当年全美畅销回忆录。

《最危险的动物》

然而警方并不认同,认为大多数证据都为臆测而非事实。

在无良出版商的怂恿下,把推理演变成一场闹剧。

《最危险的动物》

类似闹剧不少,其中就包括开头提到的“破案者”。

新闻报道当天,警方马上推翻了这个说法。

“破案者”权威不被认可,其出示的证据大多为间接证据。

例如他们把波斯特额头伤疤看作证据,但警方认为素描画像上的“伤疤”只是阴影。 十二宫杀手案,仍然为开放状态。

半个世纪过去,这起案件的迷人之处在于明明真相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验证。 我们不知道真相到底是顺风车杀人、ABC杀人还是团体作案…… 十二宫杀手一直没有落网。

《美国恐怖故事 第五季》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寻找十二宫杀手?

即使找到,估计他早就到了无法承担惩罚的年纪。 《十二宫》中罗伯也被妻子问到这个问题。 他回答:因为没有人肯做。

有些事存在,就得有人去做。

寻找十二宫杀手并不是为了惩罚生者,而是为了给亡者公道。

哪怕有生之年难以成真,迟来的正义总好过缺席的正义。

大卫警探已于2018年去世

正如Z340解密视频开头一段话:

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是为了被杀手杀死的人们及其后代。

我们希望正义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十二宫杀手迟早会被找到。 文/Scott

 5 ) 真实世界的灰色

  神探李昌钰说过:一桩刑事案件案发的头三天,是一宗“热案”,处于最容易破案的阶段;三天后,就变成了“温案”;若一个月后仍未能破案,这宗案件就会变成“冷案”。照此推类,那么这个美国历史上最可怕也是最神秘的连环杀手无疑是犯罪历史上的佼佼者,因为从1969年夏天犯下的第一宗命案至今,近40年过去了,仍未被抓获。也许他已经死亡,也许仍然逍遥法外,更或者,和此刻的我一样,坐在沙发上,对着屏幕,看着这部描述有关于他的电影。

  《Zodiac》是大卫·芬奇于今年夏天推出的新片,本着对《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的顶礼膜拜和对本人的推崇,我对本片同样寄予了厚望。由于事先就知道了这不是一部传统意义上惩恶扬善的影片,所以把目光更多的放在了主人公不断寻找线索,不断接近真相,又不断陷入困境的叙述过程当中。

  杀手自封为“十二宫”,冷血,狂妄。无目的性、无选择性的频频向无辜居民出手,每制造一次杀戳惨案,都会向当地的报社和警局寄去一封带有密码和被害者血衣的信件,提供线索。一时间,人人自危,整个旧金山地区陷入一片恐慌,与案发地相关连的五个郡县更是实行了宵禁 ……。收到信件之一的《旧金山纪事报》王牌记者保罗·艾弗里(小罗伯特·唐尼)负责跟踪调查这个案件,而负责漫画插图的新人罗伯特·格雷史密斯(杰克·吉伦哈尔)因为对密码信件的好奇也主动参与到事件中来。除此之外,旧金山警局的二名探员负责该案,于是四个男人,围绕着这个始终不曾露面的杀手,展开了三十年恶梦般的调查生涯。

    影片开头的氛围渲染得最为出色。1969年的7月4日国庆夜,节日的气氛虽然被看似热闹的焰火和彩灯放大,然而阴郁的画面还是轻而易举地将观众的紧张情绪拖进阴森恐怖的氛围里。接着,凶案发生了,凶手以不慌不忙,甚至有些笨拙的方式杀害了一对情侣,留下的一枚弹孔是现场的唯一线索。不甘于籍籍无名,他主动报了案,并且寄出一封带有线索的信件,要求将密码登在报纸当日的头版头条,虽然密码很快被一对历史课教师夫妻破译,然而,没有名字,没有动机,信件的内容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命案一桩接着一桩发生,信件一封接着一封被破译,警方投入了大量人力,案情却始终没有进展。美国的司法制度、社会秩序、法律权威都在这个杀人狂面前,受到前所未有的置疑。
       
  影片很长,接近三个小时。因为基于真实,影片在描述时,没有刻意制造惊悚的气氛,没有刺激的场面,没有好莱坞式的幽默,没有美女,除了简单交待了主人公因为案件调查而破碎的婚姻,甚至没有涉及感情。因此,如果抱着看一场夸张的凶杀题材的影片,会因为没有戏剧性的情节和分辨不出明显高低潮的段落而感到失望。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故事始终以一种简单,甚至平淡的基调叙述着进程,有如影片灰色的背景,让我想起《七宗罪》里那贯穿始终的淫雨,像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仿佛永远不会停。所以在我看来,与其说影片的目的是描述一个从未照面的凶手犯案的过程,不如说更像是一部反映一桩旷日持久的悬案下几个小人物命运的影片。经年累月,积沙成塔的线索,一次次峰回路转接近真相,又一次次陷入迷团而深感绝望,然后岁月流逝,年华老去。
  
  由于对案件调查近乎偏执的执着,罗伯特·格雷史密斯的整个人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地接到无声的恐吓电话,家庭陷入危机,工作停滞不前,婚姻破裂,原本内向温和的性情也变得越来越暴躁。

  一度,和男主角一样,我以为最有可能的凶手是那个有旧金山为数不多地下室的放映员,和那个戴着瞄准镜标志手表的阿瑟·雷·艾伦,因为这些都曾经是十二宫信件里出现过的线索。近三十年里,出现了无数个嫌疑犯,又一个个被推翻。幸存者和目击证人对案犯的描述众口不一,冒名顶替者也为数甚众。除了能确定凶手是一个30--45岁之间的白人男子以外,事件始终没有出现转机。被认为最有可能的凶手阿瑟·雷·艾伦,也在1992年因病去世,警方在随后的DNA检测中也排除了其作案嫌疑。这桩悬而未决的案件,终于被放逐进历史的尘埃。
  
  这是一部没有结局的电影,因为案件的本身已经不会有结局。这就是大卫·芬奇的电影表达的真实,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从来就不是黑白的,绝大部分时候,它们呈现的都是无奈的灰色。

 6 ) 《殺迷藏》:失去一切情感波動、完全冷卻了的frustration

《殺迷藏》是一部寫實的電影。
但寫實的電影大致還分兩種:寫實地談情和寫實地說事。此片屬於後者。

寫實地談情,在絕大部份的情況都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且具有時代價值(莫論是過去的還是當下的),有讓人反省自身的作用,可說是永恆的題目,例子不勝杖舉,也就不舉了。

但寫實地說事呢?很少有能做得純粹、徹底如《殺迷藏》的。
或者有人會舉出吉士.雲遜描述校園鎗擊案的金棕櫚得獎作品─《大象》來作出抗議,但愚以為吉士.雲遜在這部影片中作出了極多的「藝術選擇」,比如是大量吊在角色背後的長時間跟拍、讓背景模糊的長距離聚焦鏡頭等等,無非是滲透了極強烈的主觀立場─看不見的大象─在其內。

筆者無意誇《殺迷藏》比《大象》好,反而我挺認同當屆康城的評委,這部吉士.雲遜的電影確實擁有極高的藝術成就。我想指出的只是,就寫實地說事這一點上,《殺迷藏》確實相當稱職。但當然,能在這宗如此艱難的事上做得稱職,則本身已是一項不少的成就。

艱難之說從何而來呢?
一部常規片長的電影要在不談情、不攪幽默也不炮製驚險場面的前提下,持續抓牢觀眾的注意力已經夠難了,此片還要做足兩個半小時,那你說該服還是不服?

大衛.芬查能讓你寫下服字,靠的是精煉的情節選取和準確的場面調度。

前者可見於導演從一而終地讓劇情以編年史式條目分明的時間順序跟著事情走,沒有借此攪通俗的一套(如疑犯的追逐和煽情的人物支線等)。對於一件引人入勝卻具繁瑣支節的事情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恰當的選擇(當然這得託真事之福)。

但更重要的始終是後者─準確的場面調度。
圓熟的導演功力確保了每個精煉而來的分場,恰如其份地呈現出該事情的狀態:非常突然的、驚懼的、憤怒的、沮喪的、困惑的、失望的等等。

所謂恰如其份,指的自然是不多也不少:

少者,叫觀眾無法掌握該分場的事情狀態,讓他們像突然跟脫大隊,落了單的可憐朋友一樣,得迷茫地向前亂跑,跑到了甚麼地方誰能保證呢?就算真能跑到終點,一頓臭罵是免不了的了。

多者,可換稱為渲染,可能出現兩個情況:
一、過份造作,留下了斧鑿痕跡,反倒叫人抽離了劇情,事與願違。
二、出現雜訊,叫觀眾捉錯該場戲的用神,在劇情的跑道上走到了錯誤的岔路。

兩種情況都嚴重影響觀者的耐性,對於得艱難地持續抓牢觀眾注意力的本片來說,當然是半點不能容許。於是大衛.芬查非得動用著最簡潔、無形的電影語言不可,而所謂圓熟的導演功力則正在其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電影中的事件橫跨二十多年,事件接事件的發生於真實時間上一點都不緊湊,而如前所述,電影也沒有攪通俗的緊湊場面,可筆者怎麼在觀映過程中有著喘不過氣的感覺呢?

愚以為導演把聲音先入的剪接小技倆連用得非常好。那些電話鈴聲、電台廣播聲、信件朗讀聲像萬能膠一樣把相隔不近的事情輕易地黏起來,而且讓觀者在轉場的時候立刻又要打醒精神,緊湊感便這樣累積出來了。

總括而言,《殺迷藏》簡潔有力地表達了一件世紀懸案,忠於事件的手法,成功傳達出一種極抽象的frustration,那是一種失去一切情感波動、完全冷卻了的frustration。觀者很可能在離場時不自覺的搖搖頭;那並無關電影的不善、也不是投入了追兇者的情緒(就算有也只是極小部份),而是從觀者深切明白到這宗懸案之不可解而來的。

換句話說,這種frustration是從事件的呈現中累積而來的。
所謂從一而終,大概到這裡,各位都明白了。
從引人入勝到失去一切情感波動、完全冷卻了的frustration,由事件出發,也由事件作結。

這種功力,叫人汗顏。

 短评

完全理解很多人对片子闷和无趣的控诉 但是这种平缓松弛的节奏感和流水账似的表达方式完全是我的菜

9分钟前
  • 小凯撒
  • 推荐

资料馆2014.1.25.4pm 节奏较快、信息量很大,但最有趣的还是当cartoonist决定一定要找到凶手后的如痴如狂的调查,抓到十二宫变成了某种绝对的人生意义。即使真相(谜底)永远不可知,但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谜底来赋予努力以意义。因此每个警探都会有自己的头号嫌疑人,而这多种解释使世界免于崩溃。

11分钟前
  • xīn
  • 还行

说是关于十二宫杀手,其实都是关于那群苦寻不得失去一切的人,年年停在华盛顿樱桃街角叹息无言的镜头看来真是异常苍凉心痛。在所有的人都渐渐忘记,渐渐放弃的时候,不肯放手的人心里这种漫长而沉溺的苦楚和执念,要如何才能说清?

15分钟前
  • Lycidas
  • 力荐

其实归为伪纪录片都行,走的完全不是传统犯罪片的道路,完全被误导,带着看犯罪悬疑片的心态去看绝对会觉得坑爹。。。主角就不是zodiac,而是所有这二十多年来查这案子的人,悬疑的点在所有人都符合凶手的部分特征,但永远找不到这人是谁。。。讨论区的讨论很有意思啊~

18分钟前
  • 咸鱼
  • 推荐

簡潔、鎮定、沉穩、大氣。令人感慨以致無語。

21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精彩之处在于真实 没有奇迹 没有巧妙安排 推理有时是冗长枯燥 甚至毫无结果的

24分钟前
  • Leito
  • 推荐

勇气、机敏、执着...正义的力量一再发光,却始终不能把黑暗照亮,所有的聪明才智在未知的凶手面前显得荒谬而幼稚。经过漫长的拉锯战,电影在两小时后开始发力,线索和证据每次回顾都有新发现,似乎再前进一步,就能揭开真相。可是,当你沉溺于谜底的时候,其实你也成为案件的“被害者”了。

25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有一种电影总是在看过之后时不时想起,甚至觉得回味无穷。这部就是。

27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挺枯燥的……

31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还行

《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的大卫·芬奇,拍出这样毫无兴奋点的片子实在是有些失望!

3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真实的犯罪中没有戏剧、没有转折、没有英雄,甚至没有玩弄一切的幕后黑手。更多的是巧合、误会与错过。人们因此将生命浪费于追逐幻影,于虚无中寻找意义,于酒精中自我消沉。如果说十二宫有「贡献」,或许是给了这些人些许「追求」。就是这么荒诞。

33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冷静的叙述者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动情的参与者。

35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就像钟表的12个刻度一样,用力非常平均。

40分钟前
  • 张樾
  • 还行

导演能在这部里隐藏自己的风格,就是最大的突破。

45分钟前
  • 像一把刀子
  • 力荐

案件迷人之处就在于,你觉得自己无限接近于真相,却无法验证它。

4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看完《十二宫杀手》,做了一个被杀的梦,站马路牙上,一个小孩见我抽烟,伸手来要,递过去一支,他比划着要一整包,并扑过来抢,一躲闪,突然眼前一亮,一刀扎过来,朝胸口位置,基本闪不开了。慌得醒了,心想这不是十二宫杀手,应该是上帝之城。

51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我和我老公一致认为十二宫凶杀案绝非一人所为。影片的前两个小时都很无聊,直到漫画家真正着手调查才开始有意思起来。影片的真正高潮在电影放映员说出海报均有他亲手所画的那一刻。不过结局让人有一种打了两个小时飞机结果就高潮了一秒的感觉。

55分钟前
  • 【半注销】
  • 推荐

纯对白片 适合听力课

57分钟前
  • 胡克
  • 还行

沉稳大气,有条不紊。大卫芬奇终于摆正了心态,放弃了《七宗罪》和《搏击会》里哗众取宠的伎俩。

1小时前
  • 易老邪
  • 推荐

我要知道他是谁,我要站在他面前,看着他的眼睛,我要知道那就是他。

1小时前
  • Obtso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