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家具

HD中字

主演:莉娜·邓纳姆,劳丽·西蒙斯,格蕾丝·邓纳姆,杰米玛·科克,亚历克斯·卡普夫斯基,大卫·卡尔,梅里特·韦弗,艾米·西米茨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微型家具 剧照 NO.1微型家具 剧照 NO.2微型家具 剧照 NO.3微型家具 剧照 NO.4微型家具 剧照 NO.5微型家具 剧照 NO.6微型家具 剧照 NO.13微型家具 剧照 NO.14微型家具 剧照 NO.15微型家具 剧照 NO.16微型家具 剧照 NO.17微型家具 剧照 NO.18微型家具 剧照 NO.19微型家具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Lena, Greta, Phoebe描绘大城市中迷茫的一代年轻女性

前几天看到Greta Gerwig和Lena Dunham的创作被归在一类,因为共鸣Greta的Frances Ha,就来看了Lena的Tiny Furniture。结尾时女主Aura和她妈躺着在床上对话,说”我觉得我做不到像你一样成功、figured-out”,她妈回“你比我厉害太多,你肯定能超过我的”,然后她把很吵的闹钟拿出去,但依旧能听见指针走动的声音。这简直是我和我妈聊天的情景重现。当别人戳到Aura脆弱、不自信的地方时,Aura善于把对自己的不满转换为对对方的愤怒,观看这些的时候也像是在照镜子,审视我自己。

其实Lena大体上捕捉的状态和Greta一样,都是迷茫、缺乏安全感、渴望关怀、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或者要成为什么而周围人好像却都已经知道。但她们的差异还是很大的。 Greta描绘的像是生活中会碰到的人,往往有一种可爱的笨拙和天真。而Lena比她messed-up的多、自大的多,简直能轻易让人讨厌。但因为如此,我也觉得Lena非常诚实,敢于审视剖析自己的丑陋自私,敢于将这一面直白地表现出来。即使她的角色有很多性格缺陷,她也不掩饰其中的自传性。她演的角色和她同龄并且就毕业于她现实中的母校;她直接请亲妹妹出演戏中的妹妹,请以拍摄微型家具出名的亲妈出演戏中拍摄微型家具的妈妈;她也不掩饰自己的身材,即使这可能不符合主流审美标准,即使她在另一部作品Girls里借女主Hannah之口说出”我不是超重12磅,而是13磅,我为此一直感到不安。”

Lena作品中的女主一直没有寻找到意义、没有顿悟、没有和解。Tiny Furniture在减轻不了的指针走动声中结束,Girls以Hannah在郊外的房子里喂孩子结束,Lena在一个采访中说她希望结尾是这样anti-climax的。而Greta温柔地给了她作品中的女主们更有希望的结局。Frances Ha最终成了choreographer,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子;Lady Bird和母亲和解、变得成熟。比起来,Lena的角色们好像从开头到结尾都在迷茫混乱,虽然好像有成长的迹象,但没有明显到让人信服它们不只是一时的状态波动,明显的只是时间在不断流逝。有些难过,不过更接近于现实。

比起把Greta和Lena归为一类,Lena和英国的Phoebe Waller-Bridge更像,都极其擅长写混蛋角色和幽默尖锐的对话。看到很多评论说Fleabag女主自食其果,Girls里每个角色都讨人厌。我却理解她们自私自大、作天作地背后的不安全感和迷茫。 Fleabag第一季结尾我甚至看哭了,觉得Phoebe更是在描述种状态,一种“我知道这很错但要改变实在很痛苦”的无助,一种“我知道我很烂但我本性就烂,该怎么办”的绝望。Lena的作品也类似,即使里面的角色都很戏剧化,你依然能在她们中看到自己的某一面,能觉得她们经历的的情感波折离自己很近。

ps. 搜Lena的过程中看了一堆关于她的争议,其中她在剧组性骚扰事件中的立场和那篇关于她妹妹genitals的essay确实让人难以接受,不愧是能写出这些混乱角色的人。还知道了原来Lena以前和Jack Antonoff是一对,一边觉得非常合理,一边觉得“啊?”,然后据说Taylor Swift的You Are In Love是写给他俩的,也感到“啊?”你们纽约文艺圈也是蛮小的。

 2 ) 对一个阶段的表达和执念

缓慢干净的氛围,台词也不是很有张力,也没有什么戏剧冲突,就是会觉得无法把视线移开。

《girls》在不断的变化中走向成熟,但是起源的起源就是《微型家具》,这应当是一部荒谬喜剧,倒偏偏有很多人执着于剧情——
“欧拉好讨厌!”“渣男!”“这男的怎么这样?”

就不能稍微理解一下“夸张”“隐喻”和“荒诞”么?

因为衣食无忧,也因为刚刚毕业,回不了家,也不会迫于生计工作,男朋友分手,好朋友的约定不牢靠。现状摊出来居然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处于那个阶段的人生充满恐惧也充满勇气,像是一无所有又拥有全世界,那段日子像是断片,胡作非为,一片空白。而莉娜居然能表现出来,不着痕迹地轻盈地把这些狗屎摆在盘子里,还相当好看。看完之后想用《girls》里面Shoshanna的语气说一句:“i totally get it”

做的那些蠢事,把jed带回家,跟副厨师调情,跟嬉皮士小姐混在一起……只是麻木,不知道该干嘛,也不知道想要什么,才一而再再而三的容忍受到越来越多的恶劣的对待,而且就算观众已经义愤填膺了,其实她根本感受不到,她处于一个blank的阶段,就像《girls》里那段最著名的对白:“ I made a promise such a long time ago that I was gonna take in experiences, all of them, so that I could tell other people about them and maybe save them, but it gets so tiring... Trying to take in all the experience for everybody, letting anyone say anything to me. “

在《微型家具》里她只是没有说出来,她只表达了感受,所以显得抽象,《girls》进步就在于把荒诞内化到了人物身上,而非体验。她跟个无头苍蝇一样的找工作又辞职,见到男人就想上,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跟家里矛盾不断,who doesnt?

受害者也是施虐者,在B站上看的,就看到很多吐槽她对待家人“so bitch”,其中交叠她的艺术家母亲年轻时候的日记,依旧是一段迷狂又无奈的岁月。但是前后的区别是,jed是个贱货,aoura会在家人面前掩盖,片尾她不仅跟她母亲坦白了偷看日记的事,还说了跟副厨师操蛋的sex。是和解也是交叉。

最感动的莫过于siri,对她妈叫siri,其实哪个妈不是siri?有求必应,只是不大懂你。
总之siri最后跟aoura说:“I was trying stuff out prebably kind of like what you are doing“一击落泪。siri说不记得日记里写了什么,大抵很无趣,但是在女儿问到其中的ed,Phil,她却能说出很多细节。那段岁月的回忆是深刻的,只是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所以最后siri让aoura把闹钟拿开,避免听到那样规律的tiktoke,我猜是因为那一瞬间陷入了不需要闹钟的日子,并不需要时间流逝。

只是莉娜尽力想用《girls》去延续这样的状态就显得有些苍白无力,《girls》色彩鲜艳丰富,越走也越偏颇,从阶段的荒诞要转换到整个人生的荒诞我认为并不太容易,好在她也准备停了,6 season and a movie是最完美美剧长度,无非就是movie在前。
aoura大概是想说这段体验很糟糕,却有点上瘾,过后还念念不忘。

 3 ) 忙着成为自己

忙着成为自己

电影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法国新浪潮导演戈达尔在采访中被问到他的第一部电影《筋疲力尽》中的“青春元素”,大导演略有失落,说那其实都不算青春了——他拍它的时候已经快三十岁。“天才”总是用来形容年轻人,越年轻越好;这使得很多二十来岁的“普通年轻人”拼了命地酝酿野心、制定人生规划(做不做得成倒是另一回事了);而像戈达尔这样的有才华不普通的年轻人,对于没法在二十出头拍出第一部好的电影,更是遗憾如山倒,像榴莲那样扎在手心,却不愿放手。

这样看来,莉娜·杜汉姆(Lena Dunham)似乎就可以拍拍两手,轻松上路。这个年仅27岁的美国独立导演在22岁时就拍出了一部惊动美国专业影评界的电影。这部叫《微型家具》(Tiny Furniture)的电影,跟郭敬明的《小时代》同有一个“tiny”(小)字眼,讲的都是初出校园的年轻人间的“小”故事,侧重点却截然相反。郭的《小时代》归根结底是关于时代,关于青春与个体如何被吸入这个疯狂时代的漩涡里;而杜汉姆的《微型家具》则是关于个体,就像电影海报描绘的那样:杜汉姆饰演的女主角趴在地板上,茫然地看着一地乐高玩具一般的微型家具;个体在一个管他大还是小的时代里的觉醒,自我从来没有这样庞大地存在过,虽然迷茫,虽然沉重,但它存在着,生长着,不容忽视。

电影讲了一个其实最普通不过的故事。杜汉姆主演的敏感少女奥拉(Aura)刚刚大学毕业,拖着行李回到家里,自己觉得头顶乌云盖天,人生的惊风骇浪即将要打过来;走进家门却发现平静如水,母亲与妹妹跟以往一样做着她所不理解也不喜欢的事情。奥拉的母亲是个装置艺术家,妹妹是个有着一双美腿的天才高中生(奥拉与杜汉姆都属于小腿结实的微胖界);一进门就见到妹妹在给母亲做模特,站在一堆微型家具前摆各种姿势,奥拉觉得,这才是她人生的乌云盖天。

像所有回家待业的大学毕业生一样,奥拉去各种派对,延续着大学里不切实际的幻想,结识各种不靠谱的人,比如一个漂泊在纽约的独立短片制作人,奥拉后来把他带回家,收留了一阵子。还有各种意料之中却仍然略不爽的故友重逢:奥拉自小相识的女友夏洛特,非常妖娆非常大胆,总是撺掇奥拉去做一些突破自我的事情;奥拉后来意识到她是唯一一个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当然也有必不可少的渣工作以及烂桃花:奥拉找到了一份在餐馆前台接电话的工作,工资低得让人沮丧;唯独支撑奥拉留在那里的是一个非常有魅力的厨子。影片的结尾是奥拉与这个厨子的一场糟糕透顶的约会,之后奥拉回家,躺在床上跟母亲聊天;奥拉说她不想做餐馆的前台,她希望自己能成功,跟母亲跟妹妹一样成功。奥拉在大学里念的是电影系。奥拉想到未来的时候,眼里虽然满是未知与悔恨,但是却有光。

人生
《微型家具》其实就是杜汉姆自己的故事。里面的家、母亲、妹妹、挚友夏洛特都是现实生活中杜汉姆的家、母亲、妹妹与挚友。杜汉姆拍这部电影只花了2万5千美金,用的摄像机是父母给她的21岁生日礼物。杜汉姆毕业于美国一间私立博雅(liberal arts)大学,主修创意写作;而在上高中时,杜汉姆便开始醉心于写作,尤其是剧本写作。14岁时她要求的生日礼物是一笔单口相声(stand-up comedy)培训班的学费,杜汉姆上台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个酒鬼”。杜汉姆是文学青年里的行动派,她不喜欢宅,不喜欢死读书,总是在写剧本,总是在拉着自己的亲友拍摄一些现在看来十分幼稚但也足够大胆的短片。就像电影里的奥拉一样,总是渴求新的体验与经历,但总是抑制不住地想回家。

杜汉姆真正被美国舆论界所熟知的是她自己创作、导演并且主演的电视剧《都市女孩》(Girls)。这部被HBO全力热捧的青春剧应该可以看作是《微型家具》的加长电视剧版。杜汉姆在第一集便借女主角的口说出她最大的心愿是出一本自传,当然,在此之前肯定要先活出一个别样的人生。

未来
杜汉姆在忙着成为自己。不论是在电影、电视剧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对于年轻创作人如杜汉姆,艺术作品本来就是与生活重合的,这可能是经历的缺乏,或者是梦想的尚未燃尽;总之从上一个夏天开始,我们就看到一个微胖的小姑娘活跃在电光幻影之中,把自己的过去与未来,失败与伟大,统统敞开在所有人面前。纽约让所有人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但是杜汉姆始终抱着自己的潜力与梦想,虽然偶尔焦虑,偶尔想回头,不过终究是没有停步,向着只属于自己的成功去。

这个社会应该多一些像杜汉姆这样的人,不论是作为才华横溢的天才艺术家,还是普通青年。

(写于2013年夏)

 4 ) 缓慢的困顿

在这个吃了太多吐司和边角料的晚餐时间,一不小心在B站发现了这部曾经苦苦追寻的片子。Lena Dunham白白微胖地又出现了,让看过Girls的我心里面突然熟悉了一下,嘿,好久不见。仍然是那个氛围,干净文明的环境,但是是年轻的困顿。困顿不戏剧性,缓慢地进行。像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那样缓慢地期待,又缓慢的失望。那些隐秘的对性的期望和失败。跳出来看很愚蠢的效仿,像吸大麻,在铁皮筒子里做爱。硬是将自己隔离出来,构成可以成为排比句的与家人吵架的理由用词。某个时段只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的,自己都会很厌恶别人那么做的行为。曾经我曾对一个一样看过Girls的朋友谈起说我很喜欢Hana啊,她不怀好意地笑了,貌似后面还加了一句,你再想想。那正是处在愚蠢听从她一切的时段,尽管现在,两年过去之后再回想起来,已然明白她的意思。不是喜欢不喜欢的某个人物的问题。而是愚钝的我才开始意识到,一个人自导自演并不是必然地会凝造一个自己的好形象。曾经有评论说Girls中,Lena对自己真狠。估计便是这样的意思。Hana的困顿、尴尬乃至愚蠢,已然被暴露地淋漓尽致。但是我们当然是不会厌恶她的,她有时候还是可爱的。这当然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自己。或者应该把上面的们字都删去。我在这种困顿中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困顿和尴尬。于是乎,反而会奇异地,不再在乎这些,像Siri侧着身子睡觉的时候一再强调的,I Don't Care .
影片触动我的另外一点是母女。关于这一点,种种细腻情感和感叹,只要曾处在其中便可感悟,就不再说了。

 5 ) lena是个年轻人,她废话很多。

   

       首先我个人并不讨厌lena,事实上非常欣赏她的一些做派和看法。但是我出于一种中年妇女嗑瓜子看热闹的心态,还是非常想看lena dunham说单口相声的,台下的观众表现大概可以分成三类:立即睡着——80%,全程聆听——10%,忍住自己朝台上扔臭鸡蛋的冲动——10%。I mean it,不信让她说一次,我压十块钱赌她是史上最赔钱相声演员。
      
       就像这部电影里,aura她妹nadine说的那样“I am not such a over-share-y like you”,感觉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想和lena说这句话,尤其在多数人看过她的Girls之后。很多时候情节演化到和lena对话的人物已经没有耐心到翻白眼的地步,lena还是不停地说,不停地分享、表达自己的观点,忍不住让人同情和她对戏的角色,崇拜他们的耐心。事实上,在Girls里面,hannah有时非常招人讨厌,她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时常不厌其烦地和人分享自己的生活自己的遭遇甚至包括她的sexual life的一点一滴。量变会引起质变,时间久了觉得这个角色真实直率的人可能也会引起反感。

      说跑题了,还是回头说aura。恕我愚昧,我大多数时候也会觉得aura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存在。但是我作为一个二十啷当岁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该干嘛的也不知道现在自己做的是不是适合自己的事情的人,恰恰觉得这个角色具备这个时期的多数人无法具备的精神,就是她的勇敢。她坦诚,无畏,当她表露自己的心迹时,她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丝遮掩,当她说出自己的决定时,她的口气中没有一丝吞吞吐吐。一旦她想清楚,她会毫不犹豫地表达出来。如果觉得她没动大脑,可能只是还没有跟上她的思维。而很多人在如她一样迷茫的时候,畏手畏脚,前进一步也不是后退一步也不是,卡在十字路口上四下张望,彷徨不可终日,没有勇气也没有胆量迈出下一步。

      继续说她的over-share-y.我一直认有这样的感觉,过分话痨的人其实是相当缺乏安全感缺乏认同感的一类人。有些话不必说有些人不必等,这样的歌词200%是一把年纪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说出来的。刚刚成人时候,一只脚踩进了社会,另一只脚还缩在象牙塔里,眼前的一切都是瞎子摸象,遇见一点点事情都会引发过度的联想和焦虑。说不焦虑的人,恕我冒昧,若不是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就是根本不懂或者没有想过什么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把这些感受全部表达出来,有时候也是一种寻求认同寻求依靠的方式。aura总是会把自己的焦虑说给她娘,她会说I am a young,young person who is trying very hard但是她娘给予的关心永远匹敌不上她的焦虑。这个时候她可能需要一个partner,但是想要遇到一个mr. right又是如此的不易。她会觉得感情失败都不是最可怕的,遇到错误的人都好过没有人站在一旁。如此需要陪伴却并非寂寞,可能只是因为害怕一脚跌进深渊。

      说到底,我觉得作为人类最可怕的特质大概就是自以为是了。

     (这篇本来是影评的结果又说成了废话)

 6 ) 年轻人关于生活与情感的成熟探讨

如果一个与异性交往过程中遭遇挫折的中年男人拍电影,很可能跟《本能》相似,主题为女人终将杀死男人。如果你运气好,她可能先跟你吃顿葡萄酒佐餐的牛排,接下来甚至允许你进旅馆房间浪漫个10来分钟左右。只是床下藏着把刀,最终她要刺刀见红,散落床边的丝袜、内衣都将染上斑驳的血迹。如果一个与异性交往过程中遭遇挫折的年轻姑娘拍电影,而且手头只能筹集到5万美元、装备也就一部市价1600美元的佳能7D单反数字相机,她能拍出的最好的片子就是《微型家具》(Tiny Furniture)。

1986年出生的丽娜·敦汉姆(Lena Dunham)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她在电影中的角色奥拉先后与三位小伙子以不同方式交往过。俄亥俄念大学期间的男友诺阿选择了农场而不是奥拉,他从未出现在镜头中。回到纽约,她进入到毕业后、工作前的状态,在派对上遇到一个视频艺术家杰德。小伙子主要的职业技能就是打扮成牛仔模样,然后骑到玩具牛身上说些带哲理的句子,他已经赢得“尼采式牛仔”的称号。虽说已经在YouTube上取得初步成功,哲理牛仔的视频点击率达到1万5千,但一次点击的实际价值尚且不及1美分,所以他仍处于生活无着,居无定所的状态。奥拉趁家人外出期间将曼哈顿下城的豪华公寓向他敞开,他欣然接受邀请,一个双肩包就足够携带全部家当。即使男女同处一室,而且奥拉经常衣不蔽体,两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已经近到发生任何事情都不算意外,但杰德的兴趣专注于菜肴和葡萄酒。对一个年轻女生来说,旁边床上躺着的小伙子只顾阅读伍迪·艾伦白皮红字的书Without Feathers,却全然没有阅读她的兴趣,这怎么看都象是个悲剧,一个异性恋的女生肯定将因此而怀疑自身价值,但丽娜·敦汉姆拍的是喜剧电影。

同样的似悲实喜的戏剧效应也发生在第三位小伙子身上。基斯跟奥拉在同一家餐馆打工,他当厨师,她到门口迎宾。调情开始的时候还有些新意,基斯抛出的诱饵直截了当,闲扯的话题叫“章鱼性侵”(tentacle rape)。奥拉连色情电影都还从未看过,这种新奇的概念显然具有一定的诱惑力。基斯谈吐间透出一股桀骜不驯、愤世嫉俗的詹姆斯·恩气息,进入实际操作层面的时候却聚焦到再现实不过的事项。两人的亲近发生在街头的大口径钢管内。

奥拉问,“你有没有艾滋病?”

“没有,”基斯回答问题以后紧接着提问,“你有没有疱疹?”

“没有,没有。”奥拉回答,此后身体的结合才得以正式启动。

这段场景包括非色情电影中的性镜头通常都会提供的视听效果,比如造型和喘息,经过丽娜·敦汉姆的处理,我认为更多的观众将从中获得喜剧感受,而不是性幻想。这部电影架构沉稳,故事推进从容不迫,制造喜剧元素时绝无煽情,完全用不着借助夸张的语言和形体。很难想象,创作者丽娜·敦汉姆当时才24岁。她成长在纽约的犹太人家庭,父母都是成功的艺术家,她的妈妈、以微型家具为创作题材的摄影师Laurie Simmons和妹妹也都出现在电影中,各自扮演丽娜·敦汉姆的角色奥拉的妈妈和妹妹。电影拍摄的主要场地就是她的父母在曼哈顿Tribeca地段昂贵的双层公寓。

寻找合适的另一半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年轻人面对的一项挑战,让奥拉陷入困惑和挣扎的还有职业前景等因素,她急需找到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家庭条件再优越也无法缓解内心的焦虑。跟摄影师妈妈冲突过后,口里含着银调羹的奥拉强调自己是个“young, young person”,生活充满艰难。

从《微型家具》的影像质量基本看不出预算只有5万美元带来的局促。十几年前数字影像设备刚出来的时候曾经给影视制作带来巨大的冲击,不过最终的影响主要限于纪录片和新闻采集。斯蒂文·索德伯格这类喜欢试验的导演拍过Full Frontal等作品为数字设备造势,人们欣赏他的创新精神,但未必乐于接受投射到大银幕上显得粗糙、模糊、颗粒感厚重的数字影像。弗兰西斯·科波拉也曾建议女儿索菲娅·科波拉用数字设备拍《迷失在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但她后来还是选择了胶片,因为数字影像固有的冷清色调无法取代传统胶片的温暖、柔和、浪漫。最近几年出现的装备是高清单反照相机,其视频功能正一步步得以增强,很有可能促成现有格局的重大变化。目前高清单反照相机拍摄专业视频的时候在跟焦、音频采集等操作上仍然非常困难,芯片处理运动物体的时候也显得力不从心---《微型家具》基本上由固定镜头组成,但历尽艰辛以后的回报相当丰厚。数字影像的清晰度和色彩感受已经逐渐逼近胶片,几千美元就可以买到的佳能机身加镜头可以拍出类似35毫米Panavision的效果。后者的价格要贵得多,租一天就需要1000美元,跟数字素材相比,胶片后期制作的开销也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高清数字照相机很容易提供超浅景深,视觉效果有时候相当迷人,跟过去几年的低成本电影不可同日而语。《微型家具》似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利用浅景深的机会。以电影接近尾声的时候奥拉和妈妈在书房的一段对话为例,镜头的焦点随着对话的开展在两个人之间轻巧地来回移动。用改变焦点引导观众的注意力是常用的手法,如果被拍摄的主体相隔比较远,再加上长焦镜头的帮助,实现这个效果很容易。而奥拉和妈妈站得很近,从纵深看几乎是前胸贴后背,而高清数字照相机提供的超浅景深即使在中景甚至全景也能轻松实现焦点的跳跃。

技术手段为大家提供了均等的机会,作品的优劣因此更加倚靠创造性。在我的观影经历中,从来没有发现过象丽娜·敦汉姆这样如此年轻就能具备如此洞察力、如此远离虚荣的电影作者,她并不在意暴露自己一点也不纤细的腰身,她已经以冷静的姿态娴熟调遣各种手法探讨自己所属的群体面临的共同挑战,新颖,机智,坦率,风趣。我一点也不怀疑,她以后可以拍出Please Give,The Kids Are All Right一类的电影,成为Nora Ephron,Tina Fey一类的人才。

 短评

可以理解为Girls前身...Lena is a real badass!!! And I love Jemima's kinky accent quite a lot.

5分钟前
  • Kreuzberg
  • 推荐

This girl is quirky and lovely.

10分钟前
  • 我不绝望
  • 还行

腔调对味的文青

12分钟前
  • kulilin
  • 推荐

米国淫也喜欢日本AV。。还知道触手呢。。

13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LenaDunham

14分钟前
  • 还行

Naked and dumb.

19分钟前
  • uyuohz
  • 还行

学这种专业的人都又懒又事

20分钟前
  • 天心兀
  • 推荐

导演24岁好年轻,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也许还有点自传性。比《弗兰西丝·哈》还屌丝的女屌丝胖妹的故事。后来还以本片为契机,拍了美剧girls。

22分钟前
  • 合纥
  • 推荐

还是日系小清新更合我

24分钟前
  • 兒子
  • 还行

看小清新电影是一次时间的风投。运气好看的就是治愈系,运气不好看的就是一堆无病呻吟的狗屎。我再也不会轻易看小清新,尤其是米国的小清新!

29分钟前
  • 小小虫
  • 较差

太清新了点

34分钟前
  • big panda
  • 还行

微型家具,微型困惑人生。Girls的故事和人物的雏形。凭借Aura,想念Hannah和她的伙伴们。

39分钟前
  • 推荐

其实拍得挺好,家庭和男女关系的各种小幽默小落寞,最后的钟声也不错,可这种题材和故事距离实在太远,没多大感觉。另外真心看不出多少伍迪艾伦的影子啊,除了那本书之外……

41分钟前
  • kylegun
  • 还行

relationships aren't ... you konw, it's not rocket science.If you find yourself having to really think about it a lot,analyzing it,it's over这句关于人际关系的对话,或许人际关系并非科学那么简单。

43分钟前
  • 豆友1311337
  • 力荐

OMG,我看到这头大肥猪女我就想PUKE

44分钟前
  • 茉瑜DaisyLee🍳
  • 还行

好值得学习的独立片啊,要是朋友出场地,几乎预算管个饭就可以拿下来。这个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女孩儿太了不起了。

48分钟前
  • 思阳
  • 推荐

真是女版伍迪艾伦的感觉,翠贝卡地区的豪宅里一个面临后大学时代迷茫的胖妞,一张没啥用的电影学文凭,闺蜜和男友相继离开,母亲姐姐还把自己当外人,两段失败的自作多情的感情生活,就是这么悲催的故事被导演用幽默来包裹,创造出一个温柔的女性主题,其中的忧伤痛苦都是属于后青春期的诗

50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Lena的魔力在于她不吝啬于表现自己的笨拙。这份笨拙源于全天下文艺青年的通病:长不大,和,深知自己长不大却无动于衷。大部分时间她都在高明地扮糊涂,只把锋芒都藏在驾轻就熟的吵架戏中。没有人在乎微型家具,就像没有人在乎生活,文青眼里只看得见“自尊”。然而谁都心知肚明,Lena比绝大她的受众都要幸运,也更有才华。这比影片更令人忧伤。

55分钟前
  • V.Dunham
  • 力荐

6.9;u broke ur own 'cos u can't finish what u start

59分钟前
  • 冰山李
  • 推荐

成本6万5,7D拍摄,家庭演员。。。画面简洁对称,但只能算出色的学生作品

60分钟前
  • 飘飘然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