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目标希特勒

HD中字

主演:汤姆·克鲁斯,肯尼思·布拉纳,比尔·奈伊,汤姆·威尔金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2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3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4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5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6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3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4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5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6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7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8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19行动目标希特勒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行动目标希特勒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4年,二战如火如荼,战争局势波谲云诡。纳粹德国四面出击,但在盟军的合力反击下,德军攻势已成强弩之末。此时此刻,德军一部分高级军官意识到战争的天平已经倾斜,希特勒(David Bamber 饰)的战争策略将引领德国走向灭亡。越来越多的军官相信,只有除掉希特勒及其支持者,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并通过和谈与盟军达成协议,才能最终拯救德国。 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一个名为“瓦尔基里”的计划应运而生。在整个计划中,陆军上校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Tom Cruise 汤姆•克鲁斯 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出身贵族的施陶芬贝格一度倾心希特勒及其纳粹纲领,他于1943年率装甲师驰骋北非突尼斯战场,并在此失去右手臂、左手两个手指以及右眼。战争的残酷令他的思想发生巨大转变,回到德国后他作别妻儿,与刺杀组织高层军官共同开始策划谋杀最高元首希特勒的危险任务……©豆瓣体育皇后1961目击超自然第二季鬼吹灯之九层妖塔出轨爱闯关轰天炮乘上夏日影像任务待续罗马乱世春秋脚印1960继母与女儿的蓝调SP入侵地球急速赛车跳跳车陌生人的慰藉化身博士反毒风暴卷席筒鲸奇刽子手之死选美小姐2019刀山火海五个扑水的少年(2001)成熟点,托尼.菲利普斯锈溪惊魂大话江湖录第一季灭顶之灾 上喋血边境2023大麻烦飞虎之潜行极战辛巴2018神秘博士特别篇:时间尽头(上)画皮之阴阳法王(国语版)春色燃烬地头龙牡蛎工场血杀国语版忠奸人1997国语重回1993之纵横人生校花的贴身高手4英雄第一季传闻中的七公主我是爱

 长篇影评

 1 ) 这样的刺杀,很和谐

片子下载有一段时间了,昨天才看。看完后第一感觉是,这种刺杀太小儿科了。

第一,能带一包炸弹,必定能带两包或者3、4包,又或者干脆带别的,手枪,手雷什么,反正大把机会接触到希特勒,只要往嘴里或怀里一塞,OVER。

第二,关键是主角施陶芬贝格想全身而退,也有可能想为自己谋一份福利,这种刺杀,不成功是正常,成功了才叫反常。

仔细想想,施陶芬贝格被塑造成了一个想改变德国的人,避免德国走入被打败或占领后的惨境,而即使失败了,也“向世界证明,不是所有的德国人都是希特勒”。而仅仅杀掉希特勒也许容易,但为了达到与盟军停战、向盟军投降之目的,需要更多,包括合法合理的夺取政权,取得军队的信任或者有足够的威信能指挥所有德国军队。

这促使施陶芬贝格想到了利用Valkyrie这个希特勒本人制订的计划。这是一个为了确保即使发生政变、希特勒政权也一时不会倒塌的计划。如果对之稍作改变,再将那些可执行此计划的人煽动过来,就可以将此计划引导至完全相反的用处。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希特勒必须先死掉。

所以我们看到:

第一,这些计划来计划去的人手上没有枪,没有炮。有一些权但无法直接指挥到大批军队。

第二,参与计划的人很多,角色齐全,什么官什么爵都分好了,只要计划成功,立马上位执政。而事实上直接做刺杀希特勒这件事的人,只有2个 ,主角和副官。

第三,而这两个刺杀希特勒的人并未抱有杀身成仁之心,也可能无法抱有,因为事实上施陶芬贝格是整个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个棋子,重要到这种地步:他不单要杀掉希特勒,还要不尘不染的全身而退,回来后再指挥整个夺权行动。

可以想像的是,没有人能做到这样,也没有人应该做到这样!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所以这个必然失败的计划不单未能完成施陶芬贝格个人和德意志民族的救赎,也为剧中所刻画的英雄形象留下了一些阴影——如果施陶芬贝格抱着必死之心,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向东方文明学习、了解一下究竟何谓刺杀艺术;又如果此计划参与者们都如他一般坚定,那么,也许世界历史没什么变化,但德国的战后历史将完全改变。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当然,现在坐在电脑面前一边打字一边看着女儿在旁边嬉戏的我,也许根本无法理解65年前的其时其景。处于Internet时代的人们被极度丰富的信息资讯天天泡着,久了就难免看轻很多人很多事,会觉得有些事不过尔尔,有些人可以随意嘻笑辱骂。

所以,就当是戏言吧。

 2 ) 刺杀万万岁

  记得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曾经这么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危险性在于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邪恶有可能战胜正义。不过成王败寇的道理让我们知道这种可能性永远是零,因为正义往往不过就是胜利者牙签上的残渣。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事后隔岸观火地去思索这种问题,当身处其间的时候,正义也就像永动机那样是最好的燃料。一定要先确定自己是为了正义而战才能战斗到底几乎是唯一办法,譬如刺杀希特勒。
  刺杀希特勒在绝大多数人眼里就像要依靠青霉素对付病毒那样天经地义,但对于曾经发誓效忠他的德国军人而言不啻叫一个宗教徒放弃自己的灵魂,放弃生命这种肉体损失在这种近乎渎神一样的罪恶感面前反而是最微不足道的。希特勒前后遭遇四十多次刺杀,其中以陆军上校克劳斯o冯o施陶芬贝格于1944年发动的最为有名,曾经屡次被搬上大小银幕,就我看过的至少就有三次:
  1970年05月07日 (前苏联)解放
  1988年11月13日 (美国)战争与回忆 War and Remembrance
  2004年02月25日 (德国) 刺杀希特勒 Stauffenberg
  最近的这次便是由好莱坞大明星汤姆克鲁斯扮演主角并投资制作的超级大片《行动目标希特勒 Valkyrie》。
  在如今充斥戏说,搞笑,无厘头的银幕上,重新看到《Valkyrie》这样的正片简直有久旱逢甘霖的感觉:严谨的场景调度,细密的服装美工,流畅的故事结构,以及兢兢业业的表演。这至少是一部电影,而不是一个电影爱好者的自娱自乐作品,或者常常说什么一个男孩的梦,一次草根的狂欢之类对电影粗制滥造的姑息纵容。于是,让我们透过银幕来看看这部用七千五百万美元堆出来的胶片都记录了些什么。
  宣誓意味不是为自己而活
  有人信誓旦旦地号称自己在入党和移民时候的宣誓是不一样的,但就皈依程度而言,后者由于可以用货币计量更容易被人理解。在这个一切要靠货币计量才显得更为可靠的年代,军人铁血滚烫的宣誓也许是最后值得相信的允诺了,哪怕是错误的时间发生的错误的战争,军人都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浴血奋战,无论是炮灰还是先烈,无定河边的枯骨只要被命令就会这么一直闪烁着"忠勇"的磷光。可这一次,军人要对他的领袖开枪,军队要向他们的元首倒戈。我们所能想到的赞美也许不能是大义灭亲而更接近于识时务者为俊杰。电影中汤姆克鲁斯扮演的德国军官曾经在屋顶破损的教堂里沉思,教堂因为炮灰的残缺犹如在他的信仰之城崩溃出一个巨大的缺口,继续效忠会不会使得教堂从摇摇欲坠彻底沦为废墟呢?显然这样的守护违反了他们效忠于一个凡人的本意。于是这个人可以以效忠于更本原的神来欺骗自己,对他们在凡间宣誓守护的神所做的背叛是符合更高更纯粹的神。他想,别人也是这么想的?
  他看见的是一堆高谈阔论的政客,似乎他们并不是在进行什么惊世骇俗的弑神策划,而不过是一场司空见惯的公园演讲。在一片唾沫横飞之际,他的声音刺耳地挤入这个子宫般喧嚣温暖的小客厅:刺杀之后怎么办,我的意思是如果行动成功之后你们怎么办?政客们在相顾愕然之后首先是质疑对方发问的权利,然后答非所问地再次重复类似狗熊分馅饼一样的饕餮智慧。那时候汤姆几乎是绝望的: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光杀死希特勒是没有用的,因为并没有摧毁那个体制。那些军人甚至依旧会对希特勒的亡魂效忠到底。其实那批政客也意识到这点,所以在第一次刺杀可能性很高的时候竟然像菜场买菜希望饶上一把葱一样:不能同时刺杀希姆莱就停止活动。可怜的政客们知道如果不把希姆莱同时干掉最后不过是替人做嫁衣,也就是说他们也清楚自己不过是一堆要把老虎都杀死才能耀武扬威的猴子。他们宣誓太久了,他们不是作为自己而活着太久了。于是哪怕爆炸发生了,施陶芬贝格在"狼窟"安排的卧底连报告的电话都不能正常结束,慌乱切断所有外界联系之后,使得本来就犹豫不定的刺杀希特勒嘉年华现场办公室主任也变得只会咬自己的手指和一味地咆哮:等待,等待,在无法确定元首是否已经真的遇刺之前只能等待。现在,我能做的是去食堂吃午饭。当气喘吁吁的施陶芬贝格看见犹如正在休假般的战斗队伍,他暴跳如雷地质问:为什么还是这样?其实回答恰如那批政客早已给过他的:只有他觉得是在弑神,别人不过是貌似而已。但这个弑神者还是通过那个制弹专家强行打开了谋反的潘多拉之盒:当一批几代遗传密码里都烙上守护雅典娜的圣斗士小强开始要对雅典娜的世界发出最后的摧毁了,因为小强施陶芬贝格号称把雅典娜希特勒干掉了。电影中有一段施陶芬贝格短暂叱咤风云的描写,那一刻他几乎就变成了雅典娜希特勒,他在签署文件发出指令,以至于逮捕戈培尔和逮捕施陶芬贝格的命令同时被传达到大德意志警卫营营长手里。
  神只需复活便意味着一切
  记得前不久放映的电视剧《金婚》里有一集反应了没有资格看文件的老百姓突然听到毛主席他老人家从收音机里被宣布逝世的场景:举家皆哀,是人都哭了。撇开意识形态的根本不同,电影中反映电报局打字员那依次升起的手臂,那情不自禁流出的眼泪,对她们而言,是扎扎实实地如丧考妣。那一刻,被众人视之为神的凡人重新变回凡人而死去,而真正的凡人,匍匐于地的凡人是不能接受这个事实的:太阳既然落下还能升起,领袖死了,可真的是死了。一个世界,或者准确的说一种体制,一种思维模式在一个人的自然生命终结的时候竟然同时崩塌,这恰恰极大讽刺了这种自然生命在生前缔造的神话是多么荒谬苍白:皇帝轮流做也许是谎话,皇帝轮流死绝对是真话。希特勒貌似被刺事件就像最好的燃料一样使得忤逆的机器隆隆作响,无数旗帜被摘下来,无数旧旗帜下不可侵犯的人被拘捕,无数被认为不会改变的真像多米诺股票那样以几何速度递增崩塌。直到突然希特勒复活。
  以发动雾月政变的拿破仑而言,自他登陆法兰西本土开始,几乎不费一枪一弹兵不血刃地让敌人望风溃逃,后世的史家称拿破仑本身就是大炮和军队,他做需要做的只是伸出手臂登高一呼。希特勒也许没有这么大的魅力,但是当他的声音重新在戈培尔的电话里响起在被谋反者蒙在鼓里的大德意志警卫营营长耳朵里,重新在广播里响起在无数德国人的耳朵里,造反者失去了把造反换名为革命的一切机会。如果说不久之前那黄色的证件是他们胜利的徽章,现在则是正在开始的大搜捕中的催命符了。毫无悬念的逆转,毫无悬念的失败,他们宣布那个神是假的加以摧毁,可惜的是那个神复活了。
  历史意味着只能看见灰烬
  一场事件的结果不过是大火过后的余烬,历史上这场瓦尔基里(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王奥丁的女使,是女武神和命运之神。)行动其实从先天上就是一场闹剧而非历史剧。虽然密谋叛乱的一方计划结束战争,使得德国摆脱希特勒的统治。但追根到底,这是老贵族和纳粹新贵之间的斗争。到了施陶芬伯格作为核心的阶段,更具体而言,是军队和政党之间的斗争。
  密谋集团首先是软弱的,行动目标不明确的。虽然在希特勒上台之初,贝克等人就已经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而且身为陆军参谋长的贝克还于1928年德国吞并苏台德地区时以辞职表明自己的态度,然而希特勒在东西两线摧枯拉朽的胜利,征服了德国国防军所有的军人,密谋集团彻底失势。毕竟军人信仰的是胜利,而一个能带来胜利的元首,必然会导致军人的崇拜。直到1941年,德军在苏联的攻势受挫,才促使军队中的一小部分人清醒过来,反对希特勒的密谋集团才得以获得继续活动的土壤。
  密谋集团的领导人中,绝大多数是上了年纪的保守分子,他们的要求之一是恢复霍亨左伦王朝的君主政体,但这帮老贵族甚至为了选择霍亨左伦王朝中的哪个人来作为新政体的国王争吵不止。这种陈腐的思想,比较于希特勒"完美"的国家社会主义,对德国民众是完全没有吸引力的。因此,密谋集团真正的行动起来,完全是在以特莱思科夫为代表的中下层军官加入到密谋集团中以后的事情。密谋集团起初的目标是趁着德国占优势地位时和英美讲和,从而能保住战争前期获取的奥地利、苏台德和波兰西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密谋集团反对的不是"取得胜利的希特勒",他们反对的是"失败了的希特勒",其功利性一目了然,因此在希特勒还在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完全争取不到军队的支持。然而41年英美的大西洋宪章宣布:战后普遍裁军以前协定签署之前,德国必须解除武装。这意味着,盟国并不会把密谋集团和纳粹区别对待。这是对密谋集团极大的打击。因此导致他们被迫加紧动作,企图在德国占有大半个欧洲的情况下和盟国讨价还价。而时间的紧迫性和大部分军人忠于希特勒的事实,促使中下层军官团体达成了"除掉希特勒是最简单有效的手段"这一共识。
  于是出现上文剖析的情况不仅仅是顺理成章简直可以被视之为水到渠成。
  邪不胜正。这几乎是我们这个世界得以存续的基础和理由,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其实更多的存续就是在挑战这个基础中得以生生不息,一开始人们是自以为正邪而捍卫坚守,之后便聪明地开始重新定义正邪这个概念从权,最后便是我们可以把一切都看得就像一部电影那样庄严,也仅仅不过是一部电影的庄严。何谓正义战胜邪恶,早已经不是我们觉得值得感到危险的事情了,只要太阳还在东升西沉,这样的危险便将不可能变成现实,我们还可以仅仅把到底站在正义或者邪恶哪一边仅仅看作是益智游戏。
  神圣德意志万岁!其实,这种正义和邪恶的互相偷换概念才是真正的万岁万岁万万岁。

 3 ) 看懂此片,必先了解历史

 1.背景资料

  1944年,由于对希特勒的扩张政策不满,德国第三帝国国内驻防军参谋长克劳斯·冯·施陶芬堡上校,决定联合数名反战军官刺杀希特勒,并将这次刺杀行动的代号命名为“Valkyrie”复仇计划。

  1944年6月,施陶芬堡被德军晋升为上校,并且被任命为国内驻防军总司令弗洛姆将军的参谋长。这个职位不但使得他可以用弗洛姆的名义给国防军发布命令,也可以有机会更直接、更经常地接触希特勒。1944年7月7日,施陶芬堡前往希特勒办公室汇报工作,他在公文包中放置了定时炸弹。但由于戈林和希姆莱当时不在现场,施陶芬堡最终还是错过了这次刺杀机会。

  1944年7月20日的密谋案是刺杀希特勒行动的高峰,这不只是刺杀希特勒的计划,更是推翻整个纳粹政府的蓝图。最后密谋案失败了,约200人因涉入本案而遭绞刑处死,约有700人因与本案直接关联而遭逮捕,而在8月,又有约5000人遭到逮捕,因为他们被视为纳粹帝国的潜在敌人。但是长远来说,这项密谋案揭露了德国长久以来不为人知的一面。尽管多年来都被视为叛徒,但所有参与7月20日密谋案的人,他们的勇气和牺牲也获得了德国的认可。2004年,当时的德国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向施陶芬堡及他的同胞致意,并称他们的行动是在提醒这个国家,即使时至今日,自由的价值已是不言自明,我们还是必须不断捍卫这股信念。

  2.“忠于希特勒还是忠于德国?”---道德上的两难抉择

  《行动目标希特勒》根据二战期间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当时军队中的很多精英是来自贵族阶级,一生忠于国家。他们早在希特勒崛起之前,为了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从军;施陶芬堡就是在1926年投入军旅。在1930年代中期,对犹太人以及其它种族的的暴力侵犯行动愈演愈烈,他们之中许多人曾质疑希特勒的政策。当时文化背景给予他们的观念是:你一旦作出了承诺,就得一生信守;而这些人全都已宣誓效忠希特勒。这些贵族有着强烈的使命感,以国家人民的福祉为己任,但他们后来理解到,希特勒以及他的手下犯下那些不人道的暴行,已与对国家的誓约背道而驰。他们了解,就算可能背负着叛国的罪名,也必须为了国家的未来做些什么。这实在是个道德上痛苦的两难抉择。随着战争的进展,许多人愈来愈看清希特勒的真面目,也开始得知发生在俄国人与犹太人身上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从而开始参与到反纳粹的行动中。

  希特勒对待犹太人、俄国人以及战俘的恐怖暴行,对施陶芬堡以及许多人来说,是促使他们挺身而出的关键因素。此时正义的力量似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布莱恩辛格认为: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很多反抗运动的成员在早期便对希特勒有所不满;而在得知对犹太人不人道的对待以及大屠杀的真相后,忠诚度更是大受影响。这正是促使他们不计代价,决心起身反抗的重要关键。

  3. 施陶芬堡其人

  施陶芬堡出身于有七百年历史的德国贵族世家,在巴伐利亚一个精英家庭中长大。具有艺术细胞的他,对诗、音乐以及建筑都相当喜爱,但却在1920年选择从军。由于他强烈的个人主义与英雄气息,很快就受到了关注。据说,上级看重他在军事组织与后勤的天赋,这使得他在同伴中脱颖而出。

  1943年之初,施陶芬堡在非洲作战时,受了重伤;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右手以及左手的几根指头。尽管受了伤,他在1943年的秋天仍被任命为陆军署的参谋长。当时他已加入了反抗联盟。1944年7月1日,施陶芬堡成为后备军参谋总长,让他得以直接与希特勒会面。他突然发现,自己已身处在一个刺杀希特勒的绝佳位置。

  历史学家安娜朵雷伯是这么描述施陶芬堡:“(他是)那些年轻高阶军官的模范,尽管前途一片光明,他并没有就此安逸,仍决心为公理正义采取行动。他对部队有着军官应有的责任感,面对人民则有身为一个公民的责任感。就算是参与调查七月二十日事件的盖世太保也能感觉到他的精神。”

  4.关于“狼窝”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征服法国之后,开始着手制定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为了便于直接指挥对苏作战,希特勒决定在靠近苏联边界的地方建立秘密指挥所。经过多次勘探选址,最终把这个地点确定在东普鲁士的肯特申城附近的盖尔沃什(现位于波兰境内的马祖尔省),俗称“狼窝”,这也是取自希特勒本人的别名“狼”。“狼窝”位于华沙东北方向三百多公里处,这里离前苏联边界只有80公里。  

  后来专家根据有关资料总结了希特勒选址的理由:当时这里归德国管辖,这里的居民大多数是日耳曼人或其后裔;在“狼窝”东面,三个巨大的湖泊以及纵横交错的河流和沼泽地构成了天然的屏障;周围高大茂密的针阔叶混合林自然是“狼窝”防空的最佳选择。当时这里的树林比现在更高更密,“狼窝”里的任何建筑物顶上都栽有树木和草皮,从空中几乎看不到任何建筑和铁路线。

  据统计,希特勒本人在“狼窝”前后总共度过了800天,他的参谋人员和高级军官也越来越多。据资料统计,1944年,“狼窝”里有2000余德国人在这里常住并忙碌,其中包括300多名元帅、将军和政府高级官员、1200多名希特勒的贴身警卫人员等。这是希特勒在二战期间所建的最大的一座指挥所,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小城市,包括两个机场、两个电站、一个火车站和一个通讯枢纽,甚至还有影院等军官生活设施,各种建筑总计80栋。

  1944年11月20日,希特勒离开“狼窝”。1945年1月,苏联红军攻占“狼窝”附近的盖尔沃什镇。1月24日,德国工兵将“狼窝”大本营彻底炸毁。据说,每炸毁一座重型防御堡垒,至少需要8吨烈性炸药。三天后,苏联红军占领了“狼窝”,但只是一座无人防守的废墟。


小汤哥的演技的确很赞!
女主角的眼睛很漂亮,目光中透着爱、善良与贤惠。

 4 ) 观看中途的随想

看到中间的时候……从影片想到当年中国有志人士秘密刺杀袁世凯(也是用炸药)想到荆轲刺秦王(跟班慌张的眼神)想到官僚机构害死人(行动电话打了半天)……= =

不过影片的第二次刺杀还是很紧张的~通过主人公离开的身影和会议场面的不断交切营造的紧张感,以及爆炸前的一系列小事件(如包倒下)使得观众的心悬到了一定的高度,不断在心理忐忑“天啊,要炸了要炸了”“会爆炸么?”“来得及离开么?”……不知道别人感觉如何,至少这是我近来看过的类似的片子中紧张感营造得最好的片段~

但是个人军事方面的概念着实是个小白……外加影片翻译貌似有点问题……这个行动的实施细则没有看懂……这也是我最近看《空之境界》、《魍魉之匣》时的感受……(个人知识面真是局限得很啊……T T)

 5 ) 装逼遭雷劈

我是在电影院看的,看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么好的一部片子。情节紧凑,代入感强,细节也没有大的BUG,再加上一众叫不上名字但眼熟的演技派当绿叶。唯一的缺点就是人物太多,有些人物前后交代有些不清楚,比如最后被逮捕的一个什么元帅貌似之前就没怎么提到,也许是我没注意看(不好意思,中间上了个厕所,实在憋不住了)。总的来说,情节有些单薄,这个确实存在一定问题,但并不妨碍让人们去关注那段历史,那些人。

结果回来豆瓣看了之后,感觉有些意外。我不理解这么好看的一部片子。有些人非要装品味,玩深沉,还突然冒出了很多历史专家。就我观察,这些人并没有从一部电影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影片的得失。他们主要的目的是表达自己上过大学。说什么靓汤的片子,偶像派,很浅薄,浅薄NMLGB啊,靓汤毕竟还是演过生于7月4日和借刀杀人这样的片子,论演技我坚决顶他,至少我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从来没意识到这哥们是靓汤!好像偶像派就不入他们的眼,自己有欣赏水平。又说什么历史不是这样的。拜托了专家们,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如果大家看电影的时候看的银幕上的那个人是靓汤而不是施陶芬贝格,如果这部电影变成了大家表现自己是历史高手的“找不同”游戏,那恐怕才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失败了。一句话,要研究历史,就别装逼学人家看电影——都知道您上过大学,您特心事重重,若有所思,行不?您可以去图书馆,可以去CCTV百家讲坛,您今后就是别去电影院。更有的仁兄,还以什么德国人说英语来否定这部片子。我反而觉得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是到位的,至少比其他一些类似的片子到位,因为片头的字幕都是从德文再变成英文,靓汤开始写信的时候的旁白也是德语然后变成英文,这样的处理就很好啊,既交代了历史背景又不影响这是一部英文片的事实。何况这部片子并不是类似于硫磺岛上的来信,或者亮剑那种需要用不同语言突出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片子,人家压根就是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这个时候操什么语言其实并不重要。明白不?还装B不?

总之,个人觉得这是一部好片子。好吧,这次就让我勇敢的表现一次自己的浅薄吧。文艺(女)青年们鄙视我吧。我是SB,我没上过大学。

最后引用一句孔子的话送给某些人——莫装逼,装逼遭雷劈。呜呼哀哉。

 6 ) 历史没有假如,也往往没有真相

1944年7月20日,位于德国拉斯滕堡希特勒的元首大本营——“狼穴”里发出了一声爆炸巨响,这就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等人实施的著名的刺杀希特勒的“瓦尔基里行动”。

熟悉二战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次失败的刺杀行动;很多人把这次行动看作是一次正义行动,看作是德国人民反抗纳粹统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但其实,史学界对这次行动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褒贬不一。英国的二战首相丘吉尔先生甚至评价这次行动是“狗咬狗”。

我是一个二战历史的爱好者,从我接触到的关于这段历史的种种描述看,我比较倾向于丘吉尔的观点。我认为,以施陶芬贝格上校为代表的一群德国人之所以要刺杀希特勒,其实并非是想通过刺杀希特勒来结束其发动的战争,而是要从希特勒手中挽救德国当时已经不可避免的败局。因为受到这次事件牵连被处以绞刑的纳粹德国军事情报局局长、海军上将卡纳里斯的一段话,可以为我的这个观点做一个旁证,——他说,“我觉得德国在这场战争中如果遭受失败,无疑是个灾难;但如果希特勒获胜,那将是更大的灾难……”,而这段话实际上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德国军人的想法。

当然,这只是我这样一个历史爱好者的个人看法。对于历史真相的揭示,最终还要依靠历史学家的深入研究以及史料的支持。只是,历史往往没有真相。

布莱恩·辛格导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电影《瓦尔基里Valkyrie》,讲的就是这段历史故事。而且,很显然,这部电影是一部歌颂施陶芬贝格上校等德国军官的美化或者修正之作。当然,可以原谅的是,作为一部商业电影,这种好莱坞式的设计无疑可以让正义与邪恶泾渭分明,也可以让电影变得悲壮、好看,而且也让广大观众看得不那么累,——毕竟大家花钱看电影是为了娱乐,而非沉重地思考点儿什么。

所谓“瓦尔基里行动”,本来是一个镇压德军内部骚乱的应急行动计划,但其实是施陶芬贝格上校等人以此为幌子,实施的一次暗杀希特勒、夺取德国政权的行动。瓦尔基里,是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王奥丁的女使,是女武神和命运之神。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经写过一部歌剧《Die Walküre》,译作“女武神”或“英魂传唤使”,是其四部曲歌剧《尼伯龙根指环》的第二部;其中那段著名的序曲“飞翔的女武神”,脍炙人口,在影片中,这段音乐在施陶芬贝格上校家里的唱机上播放过,也是他命名该计划的灵感所在。众所周知,瓦格纳是希特勒推崇的音乐家,在影片中,当希特勒签署这项行动计划的时候,他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不了解瓦格纳,就不会懂得瓦尔基里”。

于是,《瓦尔基里》这个片名也因此变得意味深长。我今天逛街的时候路过一间电影院,看到这部电影正在上映,片名翻译成了《行动目标希特勒》;我所买的D碟上,汉译名字是“刺杀希特勒”。老实说,这两个含义片名,都没有原名“瓦尔基里”精彩和富含寓意,之所以翻译成现在这个样子,原因无非是文化差异,毕竟中国的大多数观众看见“瓦尔基里”这个名字基本上会一头雾水,反倒不如“刺杀希特勒”来的直接。

对于这类电影,我的兴趣其实不大,与其看这样一部根据历史改编的电影,反倒不如去读两段相关历史记录。但人总是这样,我就是想看看拍过《X-men》这样电影的布莱恩·辛格能把这样的题材搞成啥样儿,也想看看阿汤哥究竟怎样演绎这样一个历史真实版的Mission impossible。结论是,好莱坞实在不适合搞这种题材,这故事如果让德国人自己拍,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而这部《瓦尔基里》,除了阿汤靓、军服帅之外,我最深的印象就是导演很成功地实现了他的意图,亦即把施陶芬贝格上校正义化、悲壮化,与该事件相关的一些深层次的历史因素基本上被剔除干净,一切都停留于肤浅的表面,更像是一部传奇剧,而非历史剧。甚至连人物都不曾深入刻划,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没戏”,而且故事的框架太紧,以至于人物都成了故事的匆匆过客,即便是主角阿汤哥也没有很出彩的戏,于是,就像那三部《Mission impossible》中一样,阿汤只是个明星,只是个招牌,而非演员或者人物。而我更喜欢的,是《雨人》和《大开眼界》里的阿汤,因为那人物身上有戏。

指望电影给你历史的真相,当然是不靠谱儿的,即便是当年苏联拍的那些篇幅巨大、场面恢宏的二战历史电影,也是有其立场、角度和篡改的。当然,电影毕竟是电影,其主要功能还是娱乐大众,如果真的把电影拍成历史典籍,估计也没人捧场。而历史,又偏偏是这么个往往没有真相的玩意儿。至于施陶芬贝格上校究竟是英雄还是“狗咬狗”,其实不必太在乎,毕竟刺杀往往没有办法改变历史的进程,毕竟他的刺杀失败了,而历史又往往不能使用“假如”来设想。就是这样。

 短评

《行动目标希特勒》这部电影里的一群人,篡权夺位的意思绝对大过反抗纳粹、拥抱正义,小汤死的时候可以喊:“德意志万岁!”为什么当初不选择充当人体炸弹?

7分钟前
  • 蛮爷
  • 还行

两小时的片长做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份“压缩饼干”。对历史有兴趣的,建议先读《第三帝国的兴亡》以助于消化。

10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推荐

悲剧了

11分钟前
  • feenter
  • 力荐

阿汤哥信科学教后果然傻了,然后导演大概也是个二逼,使得整部片子成功俱备了一种傻不叽叽不知所谓的诡异气质

13分钟前
  • Mr.D
  • 很差

only watched the first twenty-six minutes

16分钟前
  • hospitality
  • 还行

历史没有假如,也往往没有真相

17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还行

太他妈好看了。。。

19分钟前
  • Charlie
  • 力荐

靓汤的电影,即便内容不好,也算饱了眼福。比起条理性,逻辑性,节奏性,视觉听觉性,更喜欢同期的《黑皮书》

20分钟前
  • 神诺诺
  • 还行

可以用来学习如何干事。。。

25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汤哥的制服虽然诱惑,但是腿真好短啊……(妈的和这个电影有关系么)

29分钟前
  • Abe
  • 推荐

根据真实历史改编,此话不假,咱在《第三帝国的灭亡》里瞧得其中玄妙,看来这电影的说教就忍受一下吧,真正应该讨论的民族性问题有点含糊,不喜欢

30分钟前
  • StanGoD
  • 较差

操着流利英语的德国鬼子 看着真别扭

34分钟前
  • 手机永远快没电
  • 还行

政治事件有时候就是瞬息万变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8分钟前
  • 择日而王
  • 还行

6/10。可以删去30分钟,举黄牌和枪决几幕硬生生搞成了主旋律。本以为剧情会纠结于策划行刺的过程,没料到两方通讯战和继续控制柏林的打算对我这种历史盲而言还有点张力,只是叛变结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再玩简单的事件铺陈毫无悬念。应该重点放在主角暗杀失败后的心理,妻子停车吻别的闪回简短但感人。

4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半 ~ !

43分钟前
  • Ariza
  • 还行

唯一的亮点是刺杀结束后的有秩序的反叛行动,为人民起义、恐怖组织提供了良好的教材。

47分钟前
  • 麦田
  • 较差

战争和政治实在太恐怖。

51分钟前
  • 莫呼洛迦-屁股上的青春在歌唱
  • 推荐

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电影院看,很幸福。

52分钟前
  • 影熟人
  • 还行

多好的素材,拍的这么好莱坞式稀烂......

5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较差

德国人,策划一次暗杀如交响乐般庞大,只可惜没有事先把执行部队和通讯渠道的头头拉拢过来,结果这两人奉命行事坏了全局。但说回来,阴谋只能限制在小圈子里,何况当时的大环境,即便小圈子都不坚定,难怪会失败。

58分钟前
  • funny_ve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