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

HD

主演:黄轩,倪妮,王仁君,刘昊然,袁文康,祖峰,窦骁,张颂文,刘家祎,王俊凯,王源,欧豪,韩东君,张超,张云龙,胡先煦,陈坤,李晨,倪大红,田雨,谢孟伟,冯绍峰,刘诗诗,宋佳,宋轶,殷桃,安泽豪,袁泉,周也,欧阳娜娜,魏大勋,张雪迎,萱萱,埃里克·迪恩,乔什·怀特豪斯,奥田瑛二,白石隼也,池松壮亮,朱一龙,白宇,倪寒尽,许凯,张若昀,张建亚,赵露思,钟楚曦,雷佳音,郭子凡,欧阳卫熹,陈美伊,胡连馨,陈仟钰,夏梦,陈雨锶,俞灏明,王森,谷嘉诚,张宥浩,赵弈钦,刘畅,马天宇,史彭元,陈龙,韩昊霖,彭楚粤,王锵,刘冬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1921 剧照 NO.11921 剧照 NO.21921 剧照 NO.31921 剧照 NO.41921 剧照 NO.51921 剧照 NO.61921 剧照 NO.131921 剧照 NO.141921 剧照 NO.151921 剧照 NO.161921 剧照 NO.171921 剧照 NO.181921 剧照 NO.19192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长篇影评

 1 ) 1921·鲜肉谈/角色演员跑马灯

通篇的演员/角色闲聊。

相比十年前《建党伟业》的内港台老中青全明星,这部的阵容的确区别明显,只能说新生代济济一堂?当然这和内容也有关,时间圈在1921,不像《建党伟业》改朝换代诸多大事记,没那么多历史角色可发挥。1921更多属于年轻人吧,和一个新生的政党一起。所以年轻人演年轻人也倒没什么问题。虽然(鲜肉)我并不能认得太多,数星星仍是观看本片最大的乐趣之一。(只是作影视文化的消遣,历史和革命前辈当然是崇敬感怀的,望豆瓣能放出我这篇没营养的影评🙏)

南陈北李。陈坤演陈独秀,最早看到他狱中剧照,面庞沧桑又眼神锐利。刮了胡子又觉得好熟悉的陈坤。十年前他演周恩来。感觉他状态仍是比较年轻。李晨演李大钊,记得当时还发一篇通稿专讲他为了角色剃短头发……反正演的毫无记忆点。

谁能扮演教员,我觉得都是很大的光荣。而且任由你顶流扎堆,演教员就是C位哈哈。第一次看王仁君演毛是在《古田军号》,就很有好感。范儿和气场都好足,走起路意气风发。是近些年我比较中意的青年教员形象。相比《建党伟业》,《1921》中毛的戏份窄很多。而且主场景都发生在上海。也简单刻画了在湖南他和萧子升的意见向左。大多时刻他是一个很年轻很活力的青年状态。他跟陈独秀说起自己探索十余载仍一事无成时,也是给荧幕前迷茫的青年一点鼓励。在狂欢的法国人队伍里被揪出来拦住,是很有趣的一处,受委屈的不甘心。然后用力从法租界跑到外白渡大桥,这一段有点儿感人。就是被那种青年的拼搏志气感染到。

片中和杨开慧一起的情节不多。就是赴上海分别的一段。周也算是演过杨开慧中最有一丝“刁”气的吧。当然了我觉得年轻演员有自己鲜明的表演个性是好事。而且我真是吃她娇嗔的小儿女样子😂。

和毛同行的何叔衡,这次存在感比较强。张颂文演出了一个老学究+新派知识分子+革命者的多重色彩。而且有些地方,比如跟在毛杨后面作电灯泡,演得很有趣可爱。

本片的一大从李达王会悟夫妇视角展开,十年前黄轩演刘仁静,十年后成李达。怎么说,和倪妮一对璧人,被信仰包裹的伉俪情深让人艳羡。另外片中有一段设家宴请毛吃饭的情节,比较温馨细节。

两人结婚一场戏闪过许凯和史彭元,算认出来。宋佳演陈太太高君曼,中年妇人扮相,不过还是很美。这两年新竞的小童星韩昊霖扮演童年陈鹤年,演得不错。袁泉客串一位女校校长,只理发店烫头情境下的一场戏,依然是一贯知性大方的知识女性形象。

只拍一大的话影片内容显然无法充盈,所以引入了日共和特高课在上海的周旋戏码,对马林赴华轨迹也略展开。以此来烘托大时代风云气。史实真实性如何不清楚,不过是十足的大片儿范儿。十里洋场自然有大亨凑热闹,此次又是倪大红扮演的黄金荣。我也是第一次在意到原来他还做过法租界总探长。田雨演其手下一个头目,戏当然还是比较好,他这个角色就是历史书上闯进一大会场的那个密探。谢孟伟演跟着他的一个青帮打手,全程一脸戾气发狠。镜头很多,说实话戏也不错。因为潘嘎之交的热梗流行,我又对他关注很多。另外一直觉得嘎子很高大魁梧,没想到在王老师面前还低了一截。

片中集会大场面拍了烟草工人大罢工。尬戏大王欧豪演罢工领导李启汉,说实话一开始还有点不敢认。感觉他是突然成熟了些?总之这次表现还算可以了些,还有个原地邪魅一笑的镜头,可能对表演是开悟了一点🤣。罢工工人里有俞灏明徐佳跑龙套。看片尾字幕有曹骏,没看见。

另外有刘仁静闪回出现的五四运动火烧赵家楼的场面。欧阳娜娜演陶玄,张雪迎演缪伯英。其他像几个北电中戏上戏女生演的“五四四公子”,都不太认得。

其他一大代表,袁文康演李汉俊,也是比较平稳。袁也是一步步比较扎实成长为电影咖吧。王俊凯邓恩铭,很少年,其实感觉他可以演稍微有点沧桑感的角色了。刘昊然演刘仁静,也就那样吧,说话时你察觉不出和秦风有多大区别。胡先煦包惠僧,听何叔衡讲故事时眼泪汪汪,他擅长的。窦骁陈潭秋,像他演过的瞿秋白忧郁。祖峰十年前还绷着褶子演五四学生,此次演董必武。两人镜头都很少。陈公博和周佛海两位变节汉奸,张超和张云龙两位光鲜帅哥,在一橱窗前会晤握手,场面让人发笑。两人各携一位佳丽,钟楚曦和宋轶。他们参加一大就像富家子出游吧,是不同的一路人。关于一大日期的彩蛋,大东旅社的殉情男女,也是拍了,不过直接从报纸上念出来,没有安排像《建党伟业》很戏剧隐晦的情节。另外《建党伟业》中饰演陈公博李励庄夫妇的佟瑞欣叶璇也都在片尾演员表,叶璇是看到了,就是尼克尔斯基乱敲宾馆房间出来的那个女人。佟瑞欣则没注意到。该片中对张国焘刻画加了点异端的意味,不像《建党伟业》里泛泛正面。

留法青年团给了几个镜头。王源演17岁的邓,另朱一龙白宇等,数赵露思演得不自然。郑爽演的向警予镜头删除,没有换人补拍。

中山先生和宋庆龄,冯绍峰刘诗诗,一般过场吧。耿乐陈炯明,全片难得出现的一个军阀。未发迹的蒋中正,拍了他和陈果夫叱咤股票交易所的场面。比较有趣,而且魏大勋的确给了眼前一亮的感觉。

片中还有毛回忆逃避父亲追打的一段,殷桃安泽豪演毛父母。这里应该出现之前官宣过的焉栩嘉饰演的少年毛。因为之前网络上争议删掉了,换做了王仁君的声音演出。另外演员表中的马天宇张婧仪等,都没注意到。删的戏和人物应该有很多。

影片结尾交代了几位未见到革命胜利一大代表和杨开慧的结局。收束则又是一通大混剪,剪的镜头应该有《建党伟业》《建军大业》《长征》《勇士》《大决战》《决胜时刻》等,还有彩色的开国大典录像。潦草没甚新意。

就这样吧,也不知打这么多废话有什么意思😂建党百年到底还是个大日子的。郑大圣首拍主旋律,感觉也比较认真。影片质感一尘不染,男俊女靓光彩照人,美得不可方物。可能某种程度上未能真正拉近与当代青年的距离吧。也只是沦为热闹一场了。

 2 ) 《1921》——如此拍摄革命先烈其心可诛,拿钱叫好的其心甚污!!!

2021年7月2日晚看了七一献礼影片《1921》。看完了,忍着看完的!说什么“献礼”,我要是收礼物收到这么一分二,绝对把礼拽到送礼人的脸上。

开骂之前,写在正文之前:

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万岁!

伟大、光荣、英雄的中国人民万岁!

革命先烈们为国家的兴亡上下求索的精神感人至深,之后开创的事业更是波澜壮阔!每个真正的革命者都“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守着信仰,每一位为革命献身的英灵都有以藐然之身与揭地掀天的命运相抵拒的气概!这些我是从人教版历史课本中学习到的,这些我是从优秀的革命影视作品,如《觉醒年代》,中深刻体会到的。

也正因为如此,当我看到《1921》时不由得怒从心头起!因为,这片儿简直是对“革命”的极大亵渎!首先,我给它定个性:此片除了旋律没问题,哪哪都是问题;就是一手高擎着“革命理想”绑架观众,一手暗戳戳的为资本收割人民的钱包。它,配不上所拍摄的主题!!!

一.全片通病

1.演员&表演

说实话此片的选角是真的失败,当然我也理解导演想要应和“一百年,正青春”,所以用了一大波的年轻演员,但是这些流量小生的演技确实堪忧,完全没有张力的表演根本体现不出来革命道路上的艰难,入不了戏强入戏,明明就是为了利用这些人自身的流量罢了。这是年轻演员的问题。

那你以为老演员就没问题?陈坤那演技是全片成熟演员中最大的槽点,夸张且做作。《觉醒年代》中于和伟将当时的青年导师、五四运动总司令陈仲甫先生演绎的生活且入骨。很好的诠释了一位革命家在求索过程中碰壁后的落寞,在找到信仰后的欣喜和坚定,在实施行动过程中的果敢和坚决。总的一句,于和伟饰演的陈仲甫是一个性情中人,而陈坤饰演的是一个神经病,夸张的动作,做作的台词,瞪着的牛眼全然没有任何内容,只是为了瞪着,且显着呆滞。

2.剪辑&编剧

剪辑在整部影片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没有剪辑我还能当它是个PPT电影,有了这剪辑我就只想说,“这是神马东西”!乱,通篇透着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天上一脚地下一脚!实在受不了的我看看了导演,才知道《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是黄导演的力作,那就不意外了。但是如果说前二者算得上能看的流水账,《1921》简直就是一团乱麻!!!就给我一种导演分别用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京绣、鲁绣、杭绣、闽绣的布条子给观众捆扎了一个墩布(拖把),每个片段都精致得要死,合起来却不是个东西。

再说编剧,编剧在我看来简直是个智障,啥啥想说又啥啥都说不好。想说革命先烈得探索过程,又想说历史大事件,最后又想来点谍战剧。我诚然是不知道日本间谍追杀日共党员,又被另一个日共党员反杀的剧情,对全片有什么增益;也不知道马林和尼克尔斯基两人被法租界警察追捕的戏份是想表达什么。两个共产国际的列席人员罢了,至于那么浓墨重彩么?还在那街头飙车,简直就是为了追逐而追逐。还有就是作为一个理工科的直男,我实在难以忍受没有任何倾斜的老爷车转盘漂移;我也无法明白最后青年毛润之混在法国人的庆祝队伍中是为了什么,最后怎么就狂奔起来了?其实这点我可能理解编剧想说啥,可能是想说,青年毛润之在看到强国为自己国家庆祝时可以那么的排场,她的人民又是那么自由,自己心中升腾起了“中国以后也要这样”的豪情,然后就跑起来了,但是讲真,导演他没给你拍出来。

3.导演&镜头

最后对于导演和镜头,我也只想说糊里糊涂!导演在片中用了好多不知所以的镜头,拍摄了好多莫名其妙的意向,又表达了好多捉摸不透的想法。

首先是李达站在屋顶。召开一大面对那些密探唯恐避之弊,你站在房顶上来就是一声长啸,真的是… …无语!其次是日本间谍最后被杀时候的小丑喷火,镜头一会追逐,一会又转到小丑喷火,小丑喷火有什么意义?想表达什么?在这我更不理解的是,三个日本人追逐的路线打比方是由东向西,最后位于中间的军国主义间谍被刺杀且手枪走火,那怎么走火的子弹就穿越了嘈杂的人群命中了身处北侧的小丑呢?

片中这类假模假式的镜头还有很多,我实在是没记录下来,二刷去记录下槽点我又没那个勇气。

更可气的是,张国焘、周佛海、陈公博这三人是后来的叛党分子。张投靠国民党反动派上演了最早党员叛党的闹剧,周陈二人更是跟着汪精卫成为九大汉奸,那麻烦问下导演你们给这三人,尤其是周陈二人那么多的镜头是什么意思?还有来有往的,是在为他二人洗白洗地么???

二.资本营销

本片最可圈可点的就是这优秀的营销公关。几乎是全媒体的营销,且运用了矩阵式的营销手法,除了豆瓣的评分还算低,百度、抖音、哔哩哔哩、猫眼只要搜索“1921”这个关键词,一派叫好、赞美之词。正如《道德经》中所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一派叫好之下隐藏的是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

《看完<1921>,最大的感受:中国缺的就是这种电影!!》、《让主旋律变得好看,<1921>做到了》、《<1921>这部电影创作之初就不是为了票房,而更像是一种科普》… … 写这些文章的人你们,你们是没看,还是没带着脑子去看,还是说拿人手短,就良心昧起来写了这么一篇捧臭脚的文章?!

甚至之前觉得对于电影有着自己独到且辛辣见解的各种自媒体,一下子也都做了睁眼瞎,一律夸赞起了这部破破烂烂的“礼物”,稍微有点良心的就避而不谈电影好坏,只说革命先烈的伟大,革命先辈的伟大我有用你说?看历史书不比你讲的清楚?

凡此种种皆是助纣为虐。是你们把良心往胳肢窝里一揣,助力了资本收割敛财。也正是你们让这部片子制片人们觉得,高擎着“革命理想”就可以万事太平,这和拍抗日神剧的导演和背后的资本有什么区别?“反正我拍的是杀鬼子,你有本事不让我过审,你有本事说抗日不对?”这就是这些资本和导演内心真正的OS。

本片的黄导一定是尝到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的甜头,这种电影演员为了政治正确不好意思要片酬,却肥了导演和资本。让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扛着红旗招摇撞骗,所以我说其心可诛!你们是中国电影市场里的“反动派”。再说那些收了资本方好处的媒体,你们和“反动派”站在一起,恬不知耻的写着歪曲事实的文章,所以我说其心甚污!!

 3 ) 1921,一种崭新的实验

人人都知道新民主主义革命起于五四,五四运动则离不开《新青年》杂志的创刊与新文化运动的积淀;鉴于上述一切活动都发生在北京,故包括《建党伟业》《觉醒年代》等一众主旋律影视作品均把创作的时代背景放在了北京,更详细的说则是主要刻画了以蔡元培校长领导的北京大学进步师生与以袁世凯、段祺瑞等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守旧势力在一战后中国是否应该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割让山东半岛主权之间的矛盾张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青年的牺牲无疑最令人心痛。至于史书所记载的“五四运动后续”:6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由北京学生转为上海工人;陈独秀等与李大钊分别,携《新青年》编辑部奔向上海以便与远在广州的南方政府领导人孙中山会晤;在共产国际的协助下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们在上海筹备召开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在上海正式召开等等。这些发生在上海的回响,则往往作为一种“重大历史事件的既定结果”,鲜少有人表现它们发生时具体的过程。

因此《1921》的诞生真可谓是石破天惊!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转而以五四后的上海为背景,反映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内忧外患的乱世中探索出结合中国国情,联合工农大众,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新主流电影;且联合导演之一的郑大圣作为著名女导演黄蜀芹的儿子,伟大戏剧家黄佐临的外孙,是名副其实的“上海之子”,想必他对这座城市一定怀有深沉的热爱。

影片主线故事为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商议以何种理论纲领指导上海工人与施行高压统治的反动派及其鹰犬之间作斗争;副线则力图涵盖上海租界的众生相:高唱《马赛曲》的法国人,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美国记者,来自苏联共产国际朝气蓬勃的代表们,甚至还有被右翼顽固派追踪也始终坚定信念的日本共产党友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索真理的过程总是出人意料的艰辛,但奇怪的是直到影片临近尾声看到一行人坐在嘉庆南湖的游船上,群情激昂地背诵《共产党宣言》,我却并没有收获想象中的热血,恍神之间总感觉缺少了一些东西。仔细思索后,私归纳了以下几点原因。

一、全片从始至终没有展现任何一个真正的“穷苦大众”,与当时积贫积弱的国情严重不相符。 戴锦华老师曾经说过“一切拍历史的电影其实反映的都是当代”基于《1921》的观影过程我切实对此话有了新的感悟。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终于富起来了,每个国人的心态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改变;因此本片总体展现的竟然是一个堪比菲茨杰拉德笔下1920s“爵士时代”美国般富庶的上海。不论是豪华奢靡的大使馆,抑或锦衣玉食的洋人。连男主角李达所居住的也是标准的“中产之家”,与会代表人人身着干净整洁的旗袍、中山装。也许有人会说当时的租界区就是这样的,但回顾中国电影史名作《马路天使》便不难看出,真实的上海其实是一个阶级分化异常严重的残酷世界。《1921》的世界里没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处处悬浮的历史细节反而给人一种架空戏说的不真实感,直接导致结尾胜利的说服力大打折扣。

二、年纪小与“不谙世事”并不可以简单粗暴的划等号。纵观上世纪20年代的海派文学便不难发现,当时的青年人普遍情绪消极,为找不到救国的出路而黯然伤神。但在影片《1921》中,除了青年毛教员在看到法租界的卫兵粗暴把中国群众隔离在繁华宴会的大门之外,看到中国人在自己的领土上却任人宰割,处处受限而激动的在大街上奔跑之外;北京代表刘仁静(刘昊然饰),济南代表邓恩铭(王俊凯饰)等则直接简化为一群“少年不知愁滋味”的贪玩孩子。当他们在上海的大街上无拘无束的逛街,看戏法的时候,我的思绪竟然瞬间跳脱到同样由刘昊然饰演的白龙在《妖猫传》的极乐之宴上类似欢快游玩的镜头。但这里背靠的不是大唐的盛世,这里是满目疮痍的中华民国。主旋律影片不是不可以青春化,显然主创们对人物心理的挖掘有失偏面。国将不国,本该严肃的会议却显得有几分过家家,闹着玩的色彩。

三、《1921》的核心问题本应为,我们到底该走一条“中国特色”的路还是完全听任共产国际的话,不假思索的照搬苏联模式。万万没想到主创们居然用几个拌嘴般不痛不痒的辩论镜头就草草交待,实在让人觉得不过瘾。此外依旧存在:人物特色不鲜明、人物脸谱化较重、令人耳目一新的支线全废、视角混乱(实在想不明白蒋介石出场的情节设计到底有何意义)等问题,所有一切导致本该铿锵有力的结局有些一记重拳击在棉花上的意思。片尾又突然回归传统主旋律电影的红色叙事模式更是割裂如两部电影,令人无话可说。

说了这么多不足,仍然要热情的肯定《1921》的大无畏创新精神,与其复刻一版《建党伟业》,我宁愿看一遍《1921》。马克思曾说“事物发展的过程是螺旋上升的”,希望中国新主流影视作品“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 ) 《1921》影评

有幸在去看1921之前看了几部烂片,已经打了最坏的打算,所以电影比我想的要好一些。列一些我认为不足的地方:

叙事太散。主线应该是中共一大召开,没必要花大笔墨讲特高科、日本共党代表、激进共产主义分子,这条线基本没有意义,最后特高科特务两分钟被解决了。共产国际代表、倪大红演的“上海滩大佬”这两组人物构成的一条线还算有意义,但老爷车飙车的那一段像是刚从《悬崖之上》里搬来的一样。同时,剪辑把叙事的几条线完全剪乱了,给观众观影造成很大负担。除了主线和上述两条线,还有一些没头没尾的情节,比如蒋介石去拍卖行,蒋委员长后面再也没出现过,可能是原来的戏份被后期剪没了。

主线重点不突出。想塞尽可能多的人物进去,分摊在每个人身上的笔墨很少。辨认人物的唯一方法就是靠闪过的人物介绍,很多人见了一面就再也没见过。虽然叙事比较散,但相对来说分配给主线的时间还是蛮多的,后半部分完全有机会讲好故事。可惜的是到现在我也没懂故事高潮是哪里。按道理说应该是中共一大召开,如果是真的的话,我就只能说我水平有限,靠一首国际歌和雨停日出的场面,还没办法完全打动我……

布景如同背景板,缺少生活气息。影片外景很多都是大片的天青色,文艺感过重。毛润之在上海街头奔跑的镜头我还蛮惊喜的,但是背景亮晃晃的街坊上几乎没人,毫无真实感,很出戏。在先导片里制作人员介绍说,希望能把那个年代的建筑塑造得更现代感,说是更贴近观众…这大可不必,因为只是让我想到了现在流行的网红打卡的仿民国建筑…

人物。大部分人物谈不上刻画不刻画的,就是来出个场。有一些角色设定莫名其妙,比如李达家对面的小姑娘。戏份多一点的人物也没什么机会深入刻画,基本只靠说台词。戏份多=镜头多一点+台词多一点,所以就算是在演员表上排的很前的刘昊然,也很难给观众留下什么印象。

另外想说的是开头结尾的纪录片可以少放一点,对于观影并没有很大影响,甚至模糊了故事中心。不过考虑到这是一部奏响主旋律的片子,也许联系古今才是最终目的。

上述是可以改进的地方,但是并不代表影片没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我还是很喜欢上海街头奔跑和小时候被父亲追的蒙太奇剪辑那段。《1921》至少保证了叙事完整、主线简洁易懂,塑造了群像英雄,充分尊重历史、尽力还原历史。

 5 ) 因为是献礼影片所以就不能说不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只要是主旋律电影,下面有人说不好,就会惹来一群人怼,搞得大家对这种电影好像都不敢说实话了。

这次我就斗胆说点实话。

这次我感觉是被骗进电影院的,因为看豆瓣短评,几乎一水的四星五星夸赞。

这导致我看完后有很深的被欺骗感。

这部电影要说优点,我一时真想不出什么来。

要说大牌演员众多,演技实力强,但是真正的实力派好像就陈坤、张颂文这几个,如果说张颂文算合格完成任务的话,那陈坤那种端着演的演法堪称影片最大败笔之一。

基本上每次看到他用那种打鸡血一样的状态说台词的时候,我就出戏,而且那种感觉堪比之前网上放出的黄晓明扮演周总理的预告片段所带来的尴尬和不适。

而其他一大群青年演员只能说是本色出演,关于党的思想内涵的台词被他们一张张俊俏干净得带点脂粉气的脸说出来完全没什么信服力,只能说是合格地背台词。

而这部电影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它没有核心的表达,事件当然是围绕一大召开前后详细叙述的。但是人物仿佛都是一个个脸谱化的存在,人物太多不好个个刻画好当然是一大难点,但是导演这里基本没有刻画,就是让一个个人物走马灯似的出现,而故事平铺直叙地像流水账一样。

你不知道人物为什么出现,不知道为什么消失,也不知道为什么牺牲。

加上一个个背台词似的说出党的那些重要思想,让人感觉从导演到演员都不知道故事的内核真正是什么,就是在空洞地喊口号。

主旋律电影当然要拍,这对于凝聚中国人民的心非常有帮助,但是不是每一部主旋律都能拍好的,也许以后可以不要再把请一群明星拍主旋律当作噱头,好好塑造人物,好好编写剧情,那样的主旋律可以用本身的精彩吸引观众(以前很多经典主旋律电影不就是这样吗?),而电影精彩了,我相信现在的观众审美水平提高这么多,肯定也是愿意看的。

 6 ) 专访黄建新:《1921》和《建国大业》是两种电影

(上映前、看片前做的采访,原标题“黄建新的辩论和进取”,后来调整了下,辩论就没了。希望下次有机会再辩。)

如果问近十几年中国主旋律影片的代表人物是谁,灯光和目光会自动聚焦在黄建新身上。

从《智取威虎山》《建国大业》,到《我和我的祖国》《1921》,黄建新一直在这条路上开拓。跟八九十年代相比,他创作风格的转变,也仍然是媒体和影迷讨论的长久话题。

黄建新自己似乎并不认为是转变,他在做的,依然是拍电影。他认为自己拍的电影,也并没有那么特殊

一个月前,《1921》的面纱尚未揭开,凤凰网娱乐Ifeng电影独家专访导演黄建新、联合导演郑大圣和制片人任宁,聊了聊《1921》的创新和制作,也听黄建新讲了他的进取和辩论。

导演黄建新、制片人任宁

联合导演郑大圣

第二篇章

2009年已经是十二年前,《建国大业》在9月上映,172位明星138分钟内轮番登场。史无前例的全明星阵容,震撼了当年的观众。

影片最终拿下4.3亿票房,成为那一年的国产片票房冠军。

《建国大业》在各方面都是昂扬的进取姿态,突破了许多模糊的界限。观众得以见到伟人毛主席踹翻洗脚盆,周总理掐着腰、扯着嗓子批评下属“没脑子”,那是冯玉祥将军遇难后的一场戏。

这部电影讲述了1945到1949年之间的风云变幻,如此恢弘,也留下了许多细腻时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建国大业》似乎一直是同类题材的天花板,后来者难以超越。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三部跨度8年,中国电影市场急速发展,但3部票房都在4亿档。从叙事上看,“建”字头的影片也涵盖了我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大部分时间段。

《1921》带来了变化。

前三部都是纵向的,用了编年史结构。《建党》从1911年10月10号武昌起义开始,写到1921年,跨度10年。《建军》是两年,1927年四一二开始,写到1929年的古田会议。《建国》从1945年抗战胜利写到1949年。

《1921》就是1921年。

时空变化,带来叙事推动力的变化。黄建新说:“《1921》是以人物为核心构置的电影。”

“编年史影片”涉猎历史人物众多,角色是节点人物,而不是贯穿人物。《建党伟业》直到影片中部才开始出现共产党人物,因为毛泽东1917年才到北大,所有的人物都是线性的点状表达

黄建新解释:“比如袁世凯宣誓就职(建党伟业),他想当皇帝,跑到天坛去祭拜。我给他一个行为你就理解了,他只用这个行为。《1921》是以人物为中心,角色的丰富性、心理活动、行为逻辑、个性表达,都要有。他得是一个综合、立体的角色表达,跟线性点状对比,这是两种电影。”

《1921》的制片人任宁补充:“《1921》会有更多历史重要人物的生活化、年轻化的一面,更多的是细节化、真实化的挖掘。”

黄建新:“《1921》我们的目标就是冲这个去的。为什么历史的重任落到这批人身上?怎么没落到别人身上?这里面是有道理的。”

选演员、打草稿

在《1921》的前期筹备中,剧组花了九个月的时间选演员。

他们在办公室的墙壁上贴了电影涉及的历史人物的照片,演员的照片不停贴在旁边对比,正面、侧面。特效师还会进行模拟化妆,预测妆发能够带来多少加成。

制片人任宁告诉Ifeng电影:“比如说张国焘是方脸,我们不会去找一个圆脸或者尖脸的演员,这样一来就会发现(合适的)很少,然后再去选。”

联合导演郑大圣认为比相貌更重要的是神采:“你看黄轩很斯文,干干净净的,但是他的斯文底下有耿介,因为他就是这样的人。

即便做了种种筛选,演员仍然需要一个个面聊。

跟黄轩的沟通持续了几个月,他饰演李达,要把头发剪成板寸,拍摄周期三个月。作为贯穿全片的人物,必须全程在组。黄建新说:“演员要做出很多牺牲。”

单次面聊时间最长的是张颂文,第一次见面、第一次认识,黄建新和张颂文聊了7个小时。“就是聊所有的理解,有时候是聊戏外的。聊完了以后大家就知道,我们其实很容易朝一个方向努力,能攒到一起。”

刘昊然饰演刘仁静,几乎是最早定下来的。

黄建新对Ifeng电影说:“已经有很多表演经验,但岁数很小且优秀的演员并不多,一般都得二十七八岁了,刘昊然那时候才22岁,像他这样的很少。”

任宁认为刘昊然有很天然的少年气,适合当时年仅19岁的刘仁静。黄建新也很赞同,笑着说:“对,他眼睛一亮的时候,你觉得哎这不是个小孩吗。”

人物众多、演员众多,拍摄也充满挑战。

联合导演郑大圣介绍:“排期表就是一个很头疼的事情,这么多演员同场同框,每一个人的档期、行程,包括路途时间的计算,都得双向来调。黄导就看监视器、看期表、看电脑,很多时候他要自己来排。有些戏是不能改的,但有些得调整,戏随人。日夜、内外,哪怕是机位的变化,黄导都能够腾挪。”

电影在拍摄时就已经同步进行剪辑,但直到Ifeng电影采访时,剪辑上还在做微调。

郑大圣透露:“黄导特别重视节奏,他一直跟我说,主流电影的灵魂是情感的、心理的拍点。剪辑的时候,你就看到黄导在那帧帧计较,有时候增减两三帧,感觉上就有很大差别。”

黄建新也罕见地分享了他对电影创作流程的理解:“写文章拿笔,电影到了拍摄才是真正开始写草稿,前头(的剧本)都是提纲,都没到电影叙述的位置上。因为视觉叙述跟文字叙述有巨大差别,所以全世界才会打XXX导演作品。”

他认为后期剪辑,才是一部电影真正开始创作:“转换成视觉思维的时候,才能算完成电影。很多电影不太具备电影属性,它是一种文学描述,但剪辑、取舍,它的对位不是文学剧本,对位的是视觉打草稿的过程,是它拍完的素材。当代电影,摄影机都是主观的,摄影机是那支笔,它跟文学描述就分家了,电影本质是这样一个东西。”

“如果两种情绪并行了,有时候为了主旨,剪辑上你要舍去一个。这对导演很难,大家舍不得扔的就是这个。”

不特殊,但也确实特殊

话题终究要聊到“主旋律电影”。

从黄建新主导的作品来看,主旋律矩阵里,除了重大历史革命题材,近两年还出现了像《我和我的祖国》这样的短篇合集式、小人物视角影片,《长津湖》又从战争类型片上做了补充。

黄建新不认为这是一种刻意的模式,而是认为这是市场发展的表现

“你看60年代的电影,主要是革命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表达,很少有别的。现在是中国电影类型最多的时候。我们所拍的是其中的一个,可能占据篇幅相对较大。我就看五月份上的戏有50多部,什么都有。所以就很自然,百花齐放。”

但《1921》这朵“花”确实受到了重视和帮助。

任宁介绍,《1921》最早在2016年就有了规划,当时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部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上海电影集团。2021年恰是建党一百周年,任宁说:“这么一个时刻,我们每个电影人,一辈子只会遇到一次。”

《1921》去年七一开拍,“疫情期间,进行这个拍摄是非常不容易的,无论是我们外景地的协调,还是到各个地方,公安局、武警,包括我们有小学生来出演艺术团,都给了很多支持。”

一大在上海的会址、展览馆,也对剧组做了开放。

任宁说:“以前是不允许任何的剧组进去拍摄的。没有中宣部、国家电影局、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我们是完不成这样一个电影的。”

黄建新补充说:“全世界的电影都是这样,没有支持,你就还原不到历史的真实。美国部队系统还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是给电影支持的,《壮志凌云》就是美国空军支持的。”

采访的最后,他总结近年来的主旋律电影,《智取威虎山》《湄公河》既是主流的,也是商业类型的。《建国》《建党》《建军》是用了“史诗”的拍法。《我和我的祖国》是短片合集,有一个国民心态的结合体。

“所以它(主旋律电影)实际上是多样化的,有无数种方法去做电影,《1921》只是百花丛中的一种。”

 短评

一般。。。日本间谍那条线感觉讲了个寂寞,国内共产主义组织和共产国际的矛盾也没展开,虽然加入了谍战要素但是完全感受不到悬疑感和紧张感; 还是不知道小女孩的设置有何意义,一开始还以为是新婚夫妇对未来自己孩子的一个投影但好像又不是; 对人物的塑造大多是通过台词而不是通过情节、事件,显得有些命题作文式的机械呆板; 后面叙事节奏直接崩了,收尾过于混乱匆忙

8分钟前
  • 骆驼的披风
  • 还行

相较于《觉醒年代》,演员略显稚嫩,表达的主题过于壮阔,人物太多,对历史不精通的人来说,有点困难

10分钟前
  • 迷茫的丫丫
  • 还行

半分,大型PPT,原来是一个女人保护了13个大男人[doge]剪辑混乱,或许换一个词能更准确,剪辑稀碎,流量男演员的演技真的是尬,不说多了,大家感兴趣自己去看吧[doge]

11分钟前
  • Forrest
  • 很差

最令人感动的是李达站在屋檐上拥抱太阳的那段,黄轩的眼神戏太给力了,什么叫共情能力,这就叫!看这段我被感动了。

12分钟前
  • 初商月
  • 力荐

剪的有点碎 没想到里面演技最浮夸的是陈坤 大部分演员的细节处理挺戳的(比如润之接过译本前用手抹了一下衣服)外国人的戏份有点多 飙车戏略违和 曹郁的摄影很不错 总体还行

17分钟前
  • 🧳
  • 还行

这几天看了篇评论说主旋律电影正在走向主流电影,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来看了点映,但最后一行红字显出来的时候,我觉得有些失望。因为片子并没有燃起心里的那股热流,如果主旋律无法做到这点,它就无法成为主流电影。老演员很多都是龙套角色,但就那么一两个镜头的光彩依然盖过了那些稚嫩却毫无斗志的主角团。演毛泽东的小伙子还不错,但是杨开慧实在有点……那个时代可以这么撒娇么?相比倪妮把握的就比较克制了。还有日本的那条线除了和马林有交集,和主线的关联度弱了很多,砍了说点其他的不是更好么。

22分钟前
  • 六月雪
  • 还行

开头陈坤扔宣传单,还以为是金粉世家片场…加了很多没必要的人物支线,挺影响主线叙述的。不过女演员们的状态都挺好,美!

26分钟前
  • 惊蛰
  • 还行

两星半吧,很多支线和镜头都很多余,太碎了。

28分钟前
  • 细枝末节
  • 还行

很不错!好看

33分钟前
  • 四十四次日落
  • 很差

优点:题材好,排场大。 缺点:口碑不错的演员明星不少,可是效果很差。许多画面,人物显脂粉气。许多场景,透着假惺惺。似乎是想表达很多,但看下来什么也没表达好。感觉现在大制作的影视作品,看起来就很糊弄。这个电影也是,硬件貌似很到位,情节却又很敷衍。

37分钟前
  • 扶摇直上
  • 较差

3.5 从历史的纵深去探寻历史的广度,而非《建党伟业》那般走马灯叙事,让1921年的周遭时空显得丰满。国际化(共产国际、日本、法国),以及类型化(谍战部分),可圈可点。虽说没能突破此类叙事的天花板,但黄建新年近古稀,做成这样实属不易。拍摄这样一部青春气息十足的电影,正如片中那个超越时空的小女孩一般,的确有些超现实主义了。

42分钟前
  • 拜见冥王
  • 推荐

天台描述火种那段即兴表演得也太棒了吧,有真实的情绪演出来真的不一样。好的演员互相感染互相成就,挺感动的。

43分钟前
  • 吃五碗的小白
  • 力荐

令人感动的是历史本身而已。

45分钟前
  • Dizzy
  • 还行

什么都讲了 但又什么都没讲

50分钟前
  • Dex
  • 还行

邓恩铭最后受刑的时候,有触动到

54分钟前
  • 糯米小桃子酱
  • 推荐

看了天台描述火种花絮,两位好演员之间相互成就,最主要还是即兴表演。黄轩清唱国际歌,倪妮泪流满面的笑容都印象深刻。影视作品中很少有描述李达夫妇的,这次1921主线从这对伉俪展开,值得期待。

56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艺术夸张得稍微有些过头。三星是给倪妮和黄轩。

1小时前
  • 莫天蓝
  • 还行

还是有几个段落让人印象深刻的,群像之中黄轩和倪妮最佳,但全片没高潮,略显零散… 日本特务那条线除了盯梢,意义是啥呢?

1小时前
  • 游在南方的鱼
  • 还行

黄轩、袁文康非常棒,张颂文、倪妮也很可。没想到泪点在李达和王会悟天台唱国际歌时就出现了,更没想到这个情节是演员现场发挥。有些表演和细节确实做得不错。

1小时前
  • nananana
  • 推荐

三星给教员奔跑的那段戏。除此以外,毫无亮点。

1小时前
  • 洋睪郡东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