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录

第24集

主演:杨洁,郭昌嘉,吴蒙溪,张十成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3

 剧照

通天录 剧照 NO.1通天录 剧照 NO.2通天录 剧照 NO.3通天录 剧照 NO.4通天录 剧照 NO.5通天录 剧照 NO.6通天录 剧照 NO.13通天录 剧照 NO.14通天录 剧照 NO.15通天录 剧照 NO.16通天录 剧照 NO.17通天录 剧照 NO.18通天录 剧照 NO.19通天录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Babel的含义

每个影评似乎都提到了拼盘类的情节结构。该手法俨然已经成为现代电影的一个俗套,从《Pulp Fiction》开始便有无数效仿之作,典型的如《City of Gods》,《Requiem for a Dream》,去年出色的作品中也有《Syriana》和《Crash》。先前这些电影(除了《Pulp Fiction》)都有非常明显的一条主线将所有的故事串接起来,而《Babel》的主线则显得有些含蓄。

我所谓的主线并非那条明线,一杆rifle串起了几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而是除此之外,这些故事的共通之处又是什么?另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是,为何电影名字叫作“Babel”?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可以紧密联系起来。

"Babel"就是希伯来语中的名城Babylon。然而《创世记》中又写到,Babel的另一个意思是 "to confuse or confound"。其实JJ同学也提到了,由于各地语言的诧异,同一个城市便有了不同的名字,于是在不同文化之间产生了疑惑。体现在电影里,便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有声与无声间的沟通障碍。这是连起看似关联不大的情节片断的主线之一。

然而,如果仅仅考虑这条主线,电影未免有些偏重,发生在日本的故事显得离主线偏远一些。继续研究下去,可以发现,Babylon在阿卡得语中为“bab-ilu”,意思是“Gate of the God”。这便有了些意思。提起“Babel”,人们很可能就会想起“Tower of Babel”,即“通天塔”,电影《大都会》中的Ziggurat,巴比伦的中心。通天塔的故事(其中一个版本)概括如下:当巴比伦文明达到一个顶峰,巴比伦人开始骄奢淫逸,并且企图让全天下的人都不再分开,联合起来与神明平起平坐,猖狂的筑起通天塔,象征从人间到天堂可以来去随意,大概就和“齐天大圣”的意思差不多。然而神明忍受不了人间文明的堕落和对自己的不敬,毁了通天塔,并让人们讲不同的语言,民族间不可勾通。

电影里先进文化的代表是美国和日本,他们在其中扮演了巴比伦人的角色,既是渴望得到勾通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处于弱势的墨西哥和摩洛哥便没有如此强烈的勾通欲望。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发生在摩洛哥和墨西哥本国人之间的故事似乎更加温暖一些,如警察们对牧羊人产生的同情和热闹的墨西哥婚礼;而美国人之间,日本人之间,人际关系便冷淡了许多,而且美国人雇佣没有身份的墨西哥人作保姆,日本文明中也体现出许多堕落之处,电视里的色情节目,街头的毒品。这是历史的重演,即发达的物质文明所导致的精神堕落。

从通天塔的角度来看,《Babel》所体现的精神趋向其实非常消极,显示了一种人不胜天的无奈。相比之下,同是反应cultrual shock,《Crash》好歹在结尾留下几处亮色。个人觉得,这部电影在节奏的安排上算是很不错,但其它方面,不论在感性上还是理性上都显得有些单薄。故事情节虽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主题,但衔接的有些勉强。艺术层面上,由于戏剧冲突的强烈,演员需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却没什么出彩之处。Gustavo Santaolalla虽然在《Brokeback Mountain》中将自己的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而《Babel》的音乐却黯淡生硬了许多。在我看来,影片整体看来比不上去年的《Crash》,更不如《Syriana》。

 2 ) 《巴别塔》让谁失望?

齐向隅

《巴别塔》让谁失望?

 这回,罗杰·埃伯特(Roger Ebert)没有去颁奖现场,而是拖着病体在家里看完了冗长的典礼。并且失望至极地在博客上反省自己对最佳电影的预测。作为全美最著名的影评人,他对《巴别塔》的钟爱与评委会对它的漠视是如此让他无奈,《巴别塔》到底不好在哪里?

阿尔加终于完成了他的三部曲。一般来讲,凡是三部曲,一定是中间那部最好的。但《巴别塔》真的是一部烂片吗?在IMDB网评上,对它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并且都走向了极端,尽管都是缺乏理由的。恶言相向的批评充斥着这样的词语:冗长、复杂、自命不凡。自命不凡?它让谁不舒服了,让谁难受了?

有人批评说,《Babel》是一部“类《Crash》”的电影,没有什么创新的。不仅从结构上是如此,而且都在探讨不同种族的生活状态。其实我觉得两者实在相差太大。《Crash》是面向国内的,而《巴》则将重点放在了国外上。这一内一外的差异非同小可。对内你可以指指点点,而对外,恐怕未必能让评委们好受。

阿梅莉亚带着小孩离境没有受到什么阻挠和障碍,而越境却遇到了严格至极的检查。国境成为一个“出去容易进来难”的口子,管辖着这个国家的人口,以防病从口入。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里,边境一直是隔离的障碍,他用诗意的画面来表现,而在此处,却是以事件,以紧张的气氛。对于美国来说,墨西哥人一直是让政府很头疼的,他们偷渡猖獗,而且在美国的合法墨西哥居民,他们旺盛的生育力不禁上美国的精英阶层担心,在《为精英主义辩护》中,老保守派威廉亨利早就预言:以后美国最多的人种将不是白人,而是墨西哥人。这种危言耸听与美国政府的政策一拍即合——恐慌,可能是带给民众最好的礼物?

美国人恐慌吗?小男孩在墨西哥婚礼狂欢上听到枪响时的惊恐,他看到鸡被杀时的惊愕,他是不是也想到阿富汗的塔利班对美国人和日本人的割首示众?美国人是恐慌的,他们在摩洛哥看到当地村民时是如此害怕,生怕将他们生吞活剥,赶紧要逃走。他们更愿意在防弹玻璃后面看外面的风景。这样安全。

鲍曼在《废弃的生命》中解析了恐惧对政府的作用。只有让民众感觉到恐惧,民众才越需要政府,越听话,政府才能坐得越牢,越稳。所以,民众的恐惧是政府立足的支持。恐惧,无处不在的恐惧,美国人的梦魇,美国人的死穴。冈萨雷斯点到了它,驴象两党是一样的不会高兴。

冈萨雷斯在影片中设置的最大隐喻莫过于在日本的情节。日本就像是有口无言、有言无声、有口难辩的女孩一样,压抑到了极点,欲望得不到释发,只能赤裸裸地发泄。他们的枪只能用来打打摩洛哥的野兽,或者往自己的嘴巴里打进去。嘴巴,这个器官的失效,竟然成了日本最让人难堪的尴尬。这一点,恐怕还没有人理解到。

但,有点东西都是相同的。比如爱情,比如亲情。在摩洛哥、在美国、在墨西哥、在日本,影片中都设置了父母子女的关系,这些东西都是相同的,这可能是世界最大的希望。基耶斯洛夫斯基曾说:有那么多的不同,政治立场、宗教信仰、民族、种族、意识形态……等等。但是,总有些是相同的,那就是情感。

不是情感让评委失望,是恐慌吗?(诸葛沂)

 3 ) 巴别塔是一种很巴别的塔


昨天又来一新片,是部好片,我告诉腐败分子,她问:“是不是《四个女人》?”因为这几周Netflix送来的电影,不是《一个离异女人》,就是《三个女人》。(详见《九个女人三台戏》:http://family.mblogger.cn/berlinf/posts/105065.aspx

有的人撞墙后眼前全是星星,有的人撞墙后眼前全是女人。

这部片子其实是《巴别塔》(Babel),牵强一点说,也是四个女人的故事。日本聋哑女,摩洛哥女,墨西哥女,美国女。日本聋哑女寻找不到爱情,压抑之中去暴露,吸毒,色诱。摩洛哥女生活在男人阴影下从不发声,只有饱经磨难的特写镜头。墨西哥女善良、强壮却运气不佳。美国女多疑神疑鬼,桀骜不驯。

四个女人全是受害者:少年的日本女被嘲弄。青年的美国女挨枪打。中年墨西哥女被驱逐。老年摩洛哥女遭忽略。特定国民性格界定的典型人物,落在一个非典型的情景之下:美国女人抛下两个孩子和丈夫去摩洛哥度假,被日本女孩爸爸送给摩洛哥人的来福枪无意中打中。墨西哥保姆带着两个孩子去墨西哥参加孩子婚礼,回来的路上却遭到劫难,被遣返。美国家庭历经磨难后团圆了。摩洛哥家庭在意外事故中破裂了。日本家庭在寻找中和解了。墨西哥家庭在美国梦破灭后团圆了。喜剧中有一种是错中错喜剧(comedy of errors), 这一部我看应称之为错中错悲喜剧(tragicomedy of errors) . 美国和日本家庭悲后喜,墨西哥家庭喜后悲,摩洛哥家庭大概是悲后更悲。

严格地说,这并不是女人的电影,那只是一句戏言。这片子也可以说是《撞击》(Crash)国际版,只是比《撞击》更好看一些。这片子中发生的一切,也像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缩影。或者说他是导演在重新反思美国眼睛中的世界,世界眼中的美国。他们拿着通行无阻的护照,可以到处跑,可是到了什么地方,都还是那副德性:pushy, loud, self-centered. 美国人都不否认这一点,但是嘴上承认,行动不改,甚至心里暗自得意。

这个电影里的美国人有一些是丑陋的,比如美国和墨西哥交界骄横 的美国警察,比如弃自己同胞走掉的美国游客。片中带着柔和的眼光,去看现实中与美国对立的阿拉伯世界。那个牧羊的摩洛哥少年,在善良的哥哥死后,那一脸的绝望,叫人不忍久视。

这片中的交流障碍,这巴别塔,无关语言,聋哑女可以通过手写展开交流。美国人和阿拉伯人可以通过翻译交流,可以通过一个关怀的举动,让沟通的困难完全终结。而比语言障碍更为可怕的是心灵的隔阂。这种心灵的巴别塔更厉害,或者用广东话来说,更巴别(闭)!

你可以和一个人说着完全一样的语言,你可以对一个人十分了解,可是最后你发现,救你的却不是身边人,而是一个萍水相逢陌生客。或许在人类建造巴别塔以图登天的时候,人的兄弟之中,也有一些是因语言变乱,意外离散,天各一方。无数年之后,在一次意外的撞击中,才重新认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 ) 致 傻×们--世界不会因为你是傻×就变得那么简单易懂

我买过一本镶金边的《圣经》(呃...按中国人的敬神说,不能说买,应该叫:请过一本),虽不能像连岳一样抄完,但也曾经想过坚持把它看完,最后变成我无数的半途而废之一,但我坚持将它随身携带,如今它安静的呆在我床头的小书架上---我一直带着它是因为我相信《圣经》可以避邪驱鬼。

我的半途废在《旧约》上,但已经看到了令人振奋的章节,像Babel,我记得这一小段文字特别热情,振奋,全是用Let us,开头,让我们做砖瓦,我们烧窑,Let us 建造一座巴别塔。这一小段,像咒语一样有种神奇的励志力量。但结局我们都知道了--这帮祖先们,不但没建成巴别塔,还害得我们现在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学英文考雅思。

仔细想想,还真有意思,人类用不同的语言,聚集在一起,出产形形色色乱七八糟的文明,相互理解变得几无可能。这是思维的局限,充其量,一个优秀的开放的包容的头脑也只是有一个开放的愿意尝试去理解和接受差异的心胸而已。真的能理解吗?能接受吗?绝无可能!

就算绝无可能,文明冲突有时仍不妨碍世界的美好,不同文明的人仍可以通婚,生下五颜六色的孩子,终其一生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就个体而言,并不算什么伟大的事业,不过是爱情起的化学反应。

就整体而言,就悲惨的多。文明冲突几乎变成当今世界的唯一仍在制造流血战争的孽因。
《巴别塔》就是讲述文明冲突的一部优秀电影,社会如何影响了个人生活,个体在集体阴影下多么渺小无力;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是多么的困难。导演用精美的结构,简洁的画面构建出一个无奈的没有巴别塔的世界。

它的结构非常巧妙,可说是一把猎枪引发的血案,以这把枪为线索,讲了皮特和布兰切特夫妇的故事讲夫妇之间的理解,也讲了文明冲突的恐怖以及美国政府摩洛哥政府的愚蠢;日本父女之间的故事是讲聋哑人和正常人之间的理解;

在国际反恐背景下,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下一个小村庄,生活着一群虔诚的穆斯林,这里只有大片的沙漠和荒山,但他们日出而放羊,日落而睡觉,过着平静简朴内心充实的生活。一辆载满各国游客的旅游巴,从大山脚下驶过,车上坐着一对儿忧伤的美国中产夫妇,二人虽并排而坐,彼此之间却像隔了厚厚的一堵墙。他们曾有过快乐的生活,有一对可爱的小儿女,是在睡梦中夭折的第三个儿子,令他们产生了罅隙,无法释怀。于是外游散心。寻找勇气和新生。

此刻日本东京,菊地凛子饰演的一个性格倔犟的聋哑女孩儿,正经历着同样不被理解的痛苦,她生于优渥之家,住在东京城市中心的顶级公寓顶层,十六七岁情窦初开的年纪,就算生的靓丽不俗,却因为是聋哑人,没有男朋友,甚至她的聋哑朋友都有男朋友了,她还没有。后来她不惜撒谎引诱男警察来证明自己的魅力。

墨西哥逃到美国十六年的佣工,已经习惯美国,爱上美国,却因为一场同样因为刻板印象而生的误解,小事化大,大事化到无法解决,被驱逐出境,她的美国梦就此结束了,又是躁动的充满扬尘风沙的墨西哥街头,她刚刚新婚的儿子把狼狈不堪的母亲接回家---大概,她要开始再一次逃亡。

电影中表达的个人和政府对待异己的不同,令人深思。
布拉德.皮特夫妇,身在异国遇险,得到导游一家无私的帮助,地处摩洛哥偏远山区的乡民,淳朴真诚,他们不知道恐怖主义为何物,可能全村只有一个电话,只有一个电视机,当美国的直升机的螺旋桨,吹的他们睁不开眼,他们仍然目送这些美国人的离开。并固执的拒绝了布拉德.皮特夫妇留下的小费。

不一定穆斯林就是恐怖分子,不一定偷渡的墨西哥人都贪婪而短视,优渥的生活不一定就是关爱....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不一定,太多难以表达的混沌的东西,心和心之间,有着太遥远的距离。偏见、刻板印象统治着大部分人,大部分政府。真相就在眼前,可人们看不见。人们只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东西:一定是恐怖分子袭击了我们伟大的美国公民,实施报复;这些可恶的墨西哥非法移民,一定会丢下你们的小孩儿不管,自己去玩.......

贴标签,将奔涌而来的信息迅速归类,正是人类最擅长也最喜欢做的事。这样生活轻松了许多,世界也简单了许多,当然,也浅薄了许多。

战胜成见需要强大的力量,战胜自己的成见需要更大的力量--它几乎像建造巴别塔一样,注定徒劳无功。但我还是想说,如果你想做一个健全的正常人,不要将自己的心胸关闭,不要那么喜欢戴帽子贴标签,不要企图用自己已有的刻板印象去理解这个世界。试着用最简单的常识去怀疑你最确定的东西。比如,你真的了解西藏吗?真的了解他们的文明,真的了解dalailLM吗?你没去过那里,没看过一本关于西藏文化的书,为什么就傻B兮兮的忙着站队去攻击他,去叫嚷什么分裂国家可耻呢?

毁掉通天塔后,上帝又可以悠然的喝着Starbucks,俯视芸芸众生,讥笑这些他创造出来的傻×。一面得意于自己终于用这些小小的bug,生出了无数的误解与冲突,让人类世界变得更复杂,丰富,精彩。

-----------------------------
如果你喜欢这部电影,碰巧又喜欢使用或者收集笔记本,喜欢一些别致的小玩意儿,请到这里看看吧:http://poemsays.taobao.com

 5 ) 想起Crash



Babel与Crash在叙事方式上都采取了多线结构。Crash去年一举拿下最佳影片和最佳剪辑奖,虽然那些蒙太奇都很老套,可在着错综复杂的线索和人物关系下却生长出了别样的魅力。个人以为,还是很适合写戏的我们借鉴借鉴。Babel在这一点上也毫不逊色,若不是主题太过相似,私以为今年的最佳影片非Babel莫属。

说到主题。Babel与Crash同样是讲述种族问题。我一直在思索,种族歧视这个问题真的存在吗?它是神留给人类永恒的伤痕,还是只源于个人行为,源于现代社会的彼此不信任。显然Babel想说的是前者,Crash表达的是后者。由片名我们就可以看出。关于这一点,Crash的开场白写得清楚:

It's the sense of touch. In any real city, you walk, you know? You brush past people, people bump into you. In L.A., nobody touches you. We're always behind this metal and glass. I think we miss that touch so much, that we crash into each other, just so we can feel something.
Crash,just for touch.

两部影片都有温馨的细节。Babel导演更偏重于生活的真实感,布兰彻特笑着对皮特说,我尿裤子了。皮特找来便盆,抱着她,像父亲抱着女儿一样。而哈吉斯让我喜欢的一点是他未曾泯灭的童话心灵。我想申辩的一点是我们能不能不再把温情称之为矫情,而放下自己的虚伪的理智简单地感动一回。Crash里的那个小女孩,当爸爸第一次给她穿上隐形保护衣时,我已经泪流不止。当她为父亲挡下子弹,仍然天真地笑着:Dad, it’s ok, I’ll protect you. Dad is Ok, it’s a pretty good coat。相信。所有的爱都是因为相信才存在的啊。后来店主沮丧而不无感激地说:She’s my angel。其实真正的天使是他的女儿,也是他自己。佛家有言自性觉即是佛。顿悟之时人间处处皆乐土。

叙事方式和故事的主题雷同让Babel和Crash之间产生了很多本来无所谓比较。我个人非常喜欢Babel,特别是对于日本女孩这条线索的处理,有导演自己的深意在其中。Babel带给我的是感慨,Crash带给我的则是心灵的冲撞。相比Babel的淡淡的叙述性,Crash有很多的巧合,很多的刻意,但如果不是我们的吹毛求疵,Crash真正的成功是因为人的情感高于了故事的完整。Babel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永恒的隔阂与无奈,Crash则告诉我们人类是有达到彼此和谐的希望的,而且这希望并非神赐,而来自人类自身。Babel的苦痛没有把我看哭,Crash的希望倒让我哭了好几处,这令我有些意外。哭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它不是判断影片的标准,但有时,哭会打乱标准。

伟大的塔可夫斯基曾向我们证明,对于任何艺术形式而言,艺术家的内涵与良知都应该先于技巧。Babel和Crash的导演都做到了这一点。毕竟戏剧电影的空间是有限的,但人的情感是个无限。Crash让我想起约翰列农的Imagine,并开始愿意把它称作理想而非梦想。理想,是可以通过努力,通过人的自觉而实现的。Crash展现了社会阶级规则的丑恶与不平,却也传达了人性的美好和希望。当通天之塔倒下数千年后,人类在冲撞之中,绝望之时,终于绽放出人之为人的价值与光辉。

尤记得去年大概也是这时看过Crash,下定决心做一个好编剧。Babel的结尾,导演留下这样两行字: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我想最暗的夜便是这个错综纷扰的世界,最亮的光便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爱和希望。

 6 ) 生活是粗砺的沙

电影《通天塔》不是那种好看的果盘,也不是让人看了觉得放松的小点心。它长了一张要拿大奖的脸,布拉德.皮特的目光在沙漠的热气中摇摆不定地看过来。《通天塔》不是第一部把不同地点不同的人用偶然事件联系起来的片子,至少它的重点并不在于让我们看到最后一粒沙子落下来以后,整座沙丘是如何在随机理论下不可避免地走向溃败。导演并没有去重复那个人人都已经烂熟的观点:命运是个随机数。命运不是影片的主旨,生活才是。

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

什么是这暗夜?什么是那光亮?4个国家,12个人,用一把来福枪联系了起来。在5天内迎接各自不同的命运:被捕、被杀、被遣返、被截肢,这是最暗的夜。同时,一段婚姻被挽救,一条生命被拯救,一种痛苦得到释放,这是最亮的光。当所有的事件发生完毕之后,影片结束。而一切对应关系全部建立完毕:

爱情:皮特的爱情存活了,日本聋女的爱情依然没有下文,摩洛哥少年的爱情终结于浴室偷窥,墨西哥保姆的爱情正在路上。
家庭:皮特的家庭保住了,日本聋女的家庭和解了,摩洛哥牧羊人的家庭破碎了,墨西哥保姆被迫遣返,她以最奇异的方式和家人团聚。
生活:摩洛哥人继续生活在贫苦和暴虐之下,日本人继续活在无法张扬的压抑和苦闷之中,墨西哥人活得生机勃勃但是面对北方强邻他们只是罪犯和乞丐。美国人什么都有,美国人什么也没有。

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故事,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只有极缓慢地在指尖搓揉沙粒,才能真实地感觉到它们每一颗的形状。当皮特焦急地等待直升飞机前来的时候,他才有机会衡量那些生命中的重量。当日本聋女赤裸着身体站在阳台上时,虽然她不能说话,但是她让所有观众听到了最震人心脾的呐喊。

《通天塔》很粗糙,观看的过程不能让我们摆脱现世,而是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本身。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因此,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同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

 短评

美国人的命真值钱~~

5分钟前
  • 我靠
  • 推荐

一颗子弹毁了四个家庭,完美诠释蝴蝶效应。

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传说中,人类由于语言不通而最终放弃了修建通天塔。电影里,沟通并非是一种语言问题。聋女无言,摩洛哥人无语,但是他们却似乎是对白最多的人。如果真有通天塔,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就在人心里。影片在最后的献辞写道:献给我的孩子。最暗的夜,最亮的光。影片用一种缓慢的时间刻度讲述这些暗夜和光亮,让每一种痛苦都细腻生动地呈现出来,看到生命如何在生活中被打磨。提醒我们那些可能被遗忘了的存在,诸如某种生活状态,某种内心需求,某些人和某些事。

9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面对好评如潮而且又在奥斯卡拿了奖的电影,我能不能坚持说,我不喜欢?

12分钟前
  • 我坏故我在
  • 还行

所幸,电影的最后还算温情。就如同导演献给自己的孩子说的话:黑暗中还有光明

13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1小时52分的时候终于明白什么是巴别塔了。这世界充满着误解。只有上帝才知道事情不一定是你我看到的那个样子。你相信乞丐的故事么;钱军打人。沉重的调子。剪辑斧凿太过了点。献给我的孩子们,玛利亚和伊莉莎...你们是无尽黑夜中最耀眼的光芒

15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世界是平的,很小,但人与人之间很远,这隔阂如天堑。论巴别塔的倒掉。这位妹妹,腿间和内心毛茸茸的怪兽露出来了耶……

18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多线索,但不刻意加强连接点。生命个体间永远无法逃避的万有引力

20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音乐真的加分了……导演还可以嘛,剧本太用力了。

25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原声不错

28分钟前
  • Touma
  • 推荐

伊那里图"乱序多线程三部曲"终篇,获戛纳最佳导演。前两作探讨爱情和救赎,这次聚焦交流沟通,视野更为国际化。但相比"21克"的倒叙插叙与多线程结合、"爱情是狗娘"的三段线性叙事+零星插叙,本片四段线性叙事的交叉顺序从头到尾都没变,实在不够味。日本故事也必较松散,但迪厅跳舞段最爱。(8.0/10)

3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塔仍旧在修筑,而且越来越高,只不过人还是一样无法交流。

35分钟前
  • Le Salomon
  • 力荐

和語言沒有關係,和種族沒有關係,和國別沒有關係,和文化也沒有關係,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從來都不對稱,我們需要的是先平心靜氣,然後好好地聽對方說完。可是誰也不會。

39分钟前
  • 劳永逸
  • 力荐

上帝创造了巴别塔,渴望通过语言和文明的隔阂造成冲突。富庶之国永远无法完全体会到某一个旮旯人民的闭塞;失声的少女渴望触摸世界的每一个音符。于是世界上有着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肤色,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角落里,迎接同样新生的喜悦,同样年轻地活过,同样爱与结合,同样生离死别。爱最为永恒

44分钟前
  • Elanor
  • 推荐

多线程非线性叙事是伊纳里图的标签,但《巴别塔》这张网织的太大,于是就显得韧度不足了

4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无知的我们对未知的情境进行价值预设,没有善意与信任,多的是孤立与畏惧。于是灾难发生。

49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比较刻意,但是仍然拍的不错。

5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菊地凛子脱光了衣服,那是我见过最孤独的裸体。

55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可贵的是导演抓住不同地域的影像气质,菊地凛子的裸体,比《迷失东京》整个电影都日本。

5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我喜欢日本女孩的故事。

60分钟前
  • mon babe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