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与虚无

第2集

主演:吉姆·艾尔-哈利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2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3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4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5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6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3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4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5万物与虚无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Gaze at Cosmos

太好看了 宇宙纪录片比很多科幻片好看太多了

这个片子把好多耳熟能详的人名和理论的来和去讲得如此如此生动 从海森堡到亚里士多德 从爱因斯坦到哈勃 从迈克逊和莫雷到迪亚克 从欧几里得到高斯 等等等等 这些人来到世间如何为人类仰望宇宙如何描绘宇宙图景给出了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贡献

我们去描绘宇宙奥秘 不仅仅是需要观测 不仅仅需要天文学 数学乃至哲学等等学科 都需要迈着一样的步伐前进 相互映照相互帮助 帮助产生更加准确的理论 像高斯和他的学生提出来的三维空间的扭曲要基于四维空间里 这个看似毫无用处的太过超前的数学理论 在多年后被爱因斯坦所用 “this exactly what I want” 像真空给商业届提供了大量赚钱的机会 导致真空的创造变得普遍而廉价 这反哺给理论科学 商业化真空让真空科学研究变得更加容易 各个学科乃至世俗的商业相辅相成的图景太美妙了

这个片子有两个地方我觉得对于我来说是把这个纪录片推向高潮的时候 一个是迈克逊和莫雷的实验 想去验证光以太的存在 那个实验太精彩了 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俩太聪明太聪明了 好聪明的做法 让人惊叹不已 还有一个推向高潮的地方就是介绍Dirac方程诞生的时候 如此简洁而美丽的一个方程 是数学巨大冰山的顶端 下面有庞大的数学分支 里面有段话我真的太喜欢了 看到这里的时候哭了 纪录片里的一个科学家在接受访谈的时候 把Dirac的方程比作诗 不是因为他们都很美 是因为他们都是最超负荷的语言 这里我把那段话摘抄在下面:假设你想到一首诗 你可以说它是一种最超负荷的语言 能把所有内涵压缩到一张很简短的页面上 Dirac提出的方程就是这样的简洁 你可以随后再去解读它 就像你重读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 你会体会到越来越多的感受越来越多的典雅 same for Dirac’s equation 你也会有同感 你会不断地从中发现新的东西that你第一次读的时候没有发现 就像Dirac自己说的那样 他的方程比他聪明 因为这个方程能给出的东西远远多于他往里面放进去的东西

Dirac 的方程揭示了物质与反物质 我们不过是一次物质与反物质湮灭的一个残骸 我们所坐落的地方不过是地球上所有沙子加起来数量里的一颗沙子的残骸

里面还有一个地方我也很喜欢 震撼到我 讲到我们观测星空的时候 能看到的不过是几百万年时间之前的图景 我们并看不到实时的、现在的宇宙图景 因为光需要花太多时间穿过宇宙抵达我们的眼睛 所以夜晚我们仰望星空 不过是在看宇宙古老的图景 不过是在看古老的遗迹 当有一天宇宙膨胀速度大过光速 当光也跑不过它的膨胀速度的时候 我们夜晚能看到的 只能是漆黑的、冰冷的、寂寥的空无一物的夜空 我由此第一次深深地理解到了 所谓“可见宇宙”指的是什么 我们可见的如此荒诞 它不是实时的 它如此古老 如此片面 如此有限

最后 影片的最后 揭示了宇宙最核心的奥秘其实来源于nothing 即真空 真的荒诞而美妙 真空里小小物质和反物质的诞生和湮灭影射了巨大宇宙来源的奥秘 我们的宇宙像是巨大真空里的小小物质与反物质湮灭后的结果 那我们宇宙之外是不是还有其他宇宙残骸 我可能不过是住在一颗原子里 我看着我房间里枯萎的郁金香 我可能就是那枯黄叶片里的一个原子里的一个残骸上的一个会思考的有机体

影片里有句话我很喜欢 他说当观测的器材科技还没有重大进步的时候 如果科学需要重大进步 那么对人类的要求就是 你要有imagination上的重大突破

 2 ) 如果万物只是虚无的末端

记几个跑偏了的脑洞。

1.延伸出z轴的平面坐标系会跨越到立体坐标系,延伸出时间轴的三维空间会跨越到四维空间,那n维空间是不是也可以通过延伸出某条轴线实现向n+1维的跨越。
宇宙或许是个n维的毕达哥拉斯树,遵循着某项定理往无穷无尽里延伸,维度不同的生物进化出不同的体察世界的器官,以致于我们无法彼此理解,彼此触碰。我们在各自的维度相安无事的各自活着。
  
2.真空里物质与反物质,从诞生,到碰撞,到消亡,速度如此快,快得需要我们把时间拉得如此细长才能测控到它的存在。它们快速跳动的生命力,它们动荡不安的一生,居然只存活在我们的几乎停滞的一瞬里。
而那些如我们般在宇宙里苦苦寻找其他生物的外星文明,千里迢迢赶来,发现的却是对它们而言几乎静止的这个世界,我们每时每刻的诞生与湮灭,也只存在在它们缓慢的停滞里。
或许维度是宇宙秩序之一,为了阻止宇宙文明的相互发现。
  
3.平行世界不是与我们完全一样的世界。如果将通向更高维空间的坐标轴比喻成一个链条,那每一个平行世界只是这条链条上相互毗邻的点。点与点间趋于无穷小的差距叠加起来,组成了高维的无穷大。
而当这条链条足够长,长到身处链条中的每个世界都看不清链条最终通往的地方,我们只能认为每个世界都是平行的。
  
4.微观延伸与宏观膨胀在某处一定有连接点。正如那个攀爬巴比伦塔的人,他从地面出发,走到了天堂,却发现自己回到了地面。
  
5.未来那个发现了连接点的人该感到多孤独。
  

 3 ) 是一种祝福,还是一个偶然

今天有很多级大风,观着树木的狂动,打开这部纪录片。

如果我们戴上岁月的眼睛,一切都蒙着我们的意识。它给我们一些安全,同时带来枯燥和抗拒。

如果我们的地球星系只是宇宙中量子物质反物质碰撞后留下的残骸,生命只是电子间瞬间的幻灭,一切从虚无产生,会不会有一天会归于虚无。

它为什么要产生,为什么又要寂灭,无从知道。

转化的只是能量,所有的认知,思考,情绪,感知,到物质。

反物质哪里去了?会不会其实它没有消失,就是那种暗能量。

使得宇宙膨胀,星系内部聚合,但彼此更遥远了。

就像人们彼此的距离,小我变大了,人与人之间就远了。

什么力量使得留下的物质没有和反物质抵消呢?中微子的阻隔?

也许宇宙的产生是一个祝福,又或者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一种偶然。

生命的态度,也许就是,把它当作一个bless,和一种偶然。

凝视它,逃避不了虚无,感受它,时刻都在变化,有新的部分。

它的不确定性,既无法坦然拥抱,抓不住把握不了,

也无法完全规避,规避它如同身在牢狱。

只能与它同在。或近或远。

也许这就是与每个人的关系,和世界的关系,和自己的关系。

 4 ) 《万物与虚无》解释

万物

万物解释了一个问题:我们能观测的宇宙的样子。通过问题:奥伯斯佯谬。

哥白尼:日心说,宇宙的中心是太阳,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在最外层是恒星球壳。迪格斯把最外层的恒星天团分布在了无限的空间上。从前我们在一个有限的球壳上,现在我们悬浮在一个静态的无限的宇宙中。但是静态的无限的宇宙导致一个悖论,我们的视线中有无数的恒星,所以他们应该和太阳一样散发着光,为什么夜晚的太空不像白天一样明亮?。这个悖论被称作奥伯斯佯谬。

假如宇宙是穏恒态而无限,而且有无数平均分布的发光星体,则无论望向天上哪一位置都应该见到一粒星体的表面,星与星之间便不应有黑暗的位置,黑夜时整个天都会是光亮的。
更确切的表述是,如果宇宙是稳恒,无限大,时空平直的,其中均匀分布着同样的发光体,由于发光体的照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而一定距离上球壳内的发光体数目(光子数目)和距离的平方成正比,这样就使得对全部发光体的照度的积分不收敛,黑夜的天空应当是无限亮的。

参考:奥伯斯佯谬-百度百科

假设有另外一个和太阳一样的恒星,离我们的距离是太阳的二倍。这颗星星照到地球上的光子就是太阳的四分之一(大球面积之比)。但同时,在我们视野里,这个星星的面积也是四分之一(三角形相似)。那么,最终,这颗星星在我们眼里,将和太阳一样亮。同样的道理,任何星星在我们的眼里,都和太阳一样亮。

红移导致可见光衰弱到宇宙辐射,如果观测红外辐射,会发现宇宙是明亮的。

参考:奥伯斯佯谬-知乎专栏

有一种错误解释是: 指宇宙并非透明,远处星光会被宇宙间黑暗的星体,尘埃和气体阻隔,令极远处的光线只可以传播一段有限的距离而不能到达地球。然而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必定守恒,故此中间的阻隔物会变热而开始放出辐射,结果导致天上有均匀的辐射,温度应当等于发光体表面的温度,也即天空和星体一样亮,然而事实上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

正确的解释是: 宇宙的年龄是有限的和红移。光速是有限的,因此光传播到无限的宇宙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只能观察到有限的宇宙。如果是有限的宇宙年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大爆炸的影响呢?因为宇宙在膨胀,有的光到达不了我们,在光学效应下创造了有限的宇宙。

虚无

人类首先意识到空气,这个声音的介质,发现了真空。然而真空是全空的吗?人类试图寻找光的介质以太,事实证明并没有。

之后人们认识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速度和时间的微妙关系,也是能量和时间的微妙关系。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统一交给了狄拉克方程。在微观时间,物质与反物质相互碰撞,湮灭。极短的时间内你可以从真空借出能量,然后快速归还。量子力学在微观的应用被拓展到了天文学,人们理解了宇宙的起源。大爆炸从真空无源的生出众多物质反物质,然后湮灭,极少数的残骸形成了现在的宇宙。

宇宙真的很美,很同意。微观的原子里有宇宙,我们在宇宙中,那么是否有一个更广阔的宇宙群,我们的宇宙是其中一个原子的存在呢?

谢谢科普。

 5 ) 散乱笔记之万物与虚无

为什么夜晚是黑色的 造父变星 恒星的亮度与与闪烁的速度相关 仙女座的光在几百万年前 什么是空间 如果没有了起点与终点,距离还存在吗? 欧几里得几何 三角只和是180 高斯 在弯曲的空间中 可能存在不同于欧几里得几何的规则 高斯的绝妙定理 面朝赤道 回到终点后不同方向 计算出曲面率 我们生活在高斯和爱因斯坦揭示的弯曲的空间中这件事將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 广义相对论 空间的扭曲产生了重力。地球所以有重力,是因为地球弯曲了它周围的空间。 引力虽然是一种力 不过是空间本身的曲率 物体下落时,不是被牵引。是以最简单的路径穿越弯曲的空间。 光源接近我们时,被压缩,呈现蓝色,原理,拉长呈现红色。远离我们的星系逐渐变红。 不是说星系在互相飞离,而是空间结构正在膨胀。 宇宙的初始,只是一个点。大爆炸之后有一束光。电视的雪花,是宇宙中最早的光,被拉伸后的残留。被天线接收的微波,几乎百分之一的这种静电来自创世时的余晖。 只能看到137亿光年宇宙大爆炸时的光,在可观测宇宙范围内。 理所当然的事,最简单的事,夜晚为什么变黑却非常深奥,耗费了200年的推理和思考。发展了广义相对论。 在遥远的未来,宇宙将变成一个可怕荒凉且遥远的地方。宇宙膨胀的速度在加快。似乎有种神秘的力量分开万物,我们不了解他的起源,叫他暗能量。 膨胀加快意味着,遥远的未来,大约一千亿年后,如果我们的星系还存在智慧生命,当他们看向太空,只能看到我们银河星系中的恒星。其他的星系都会消失,而他们独自分布在广阔的黑暗中。 nothing 我们的地球只是漂浮在太空中的一粒尘埃,穿过一片茫茫无际的寂静,荒凉的虚空,自然并不厌恶真空,真空是自然的默认状态。 阿尔伯特迈克尔逊精确测量的光的速度。 光传播的介质最初人们称为以太。他和莫里的实验证明以太不存在。 灯泡的灯丝因为在真空中,所以能持续燃烧,暴露在空气中,很快燃烧殆尽。 量子力学,描述亚微观世界。 海森堡不确定原理,继续不确定性的不确定性。 量子世界,知道物体的位置越多,对其运动了解越少。用另外两个量来表达,时间和能量。 狭义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物理学。被保罗狄拉克统一。 量子涨落,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能量并消失。 狄拉克方程 反电子,反原子,反物质,一旦与正的相遇,瞬间消失将质量变为能量。 这些粒子被称为虚拟粒子。 所以虚无实际上是眨眼间出现又消失了数万亿次的大量沸腾的虚拟粒子。 量子力学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宇宙结构,我们的宇宙是量子世界膨胀很多很多次后的产物,无物塑造了万物。 量子物理学为量子涨落提供了一种自然机制。描述了像银河系这样拥有数十亿恒星的天体始于量子涨落。一种微观尺度的物体,我们称之为真空波动。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时间伊始,宇宙从真空中诞生。 根据量子理论,宇宙大爆炸产生了等量的物质与反物质。但随着宇宙冷却,物质和反物质几乎完全湮灭,但并非全部如此,数十亿物质与反物质粒子中。可能残留下来一粒,物质与反物质的湮灭产生了辐射,导致了大爆炸的热量,就是我们今天所见的微波辐射,而在数十亿粒子湮灭中,残留下来的那一粒,创造了星系,行星,恒星,人类。 所以我们只是时间初始时,物质与反物质巨大毁灭下的残骸,难以想象的爆炸残留物。 我们曾经认为的虚空,似乎包含了整个宇宙最神秘的秘密。 我们起源与的虚无,与吞没我们的巨大无限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6 ) 万物,亦是虚无

相比宗教信仰这种意识形态上对于世界的理解,我更喜欢数学、物理学所揭示的理论。我认为这些通过大量的研究、做实验、实际观测等等,所得出的结论,有更为严密的逻辑,更加具有说服力。

BBC的记录片《万物与虚无》就非常对我的胃口,尽管本人在学生时代的理科成绩极差,但这部纪录片还是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花4个小时看了2遍,也算领悟到其中的一些道理。

起初,人们的认知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后来有了“日心说”,又观测到了“太阳系”,再到后来的“银河系”、“仙女星系”,直到慢慢发现,这些,仅仅是宇宙中极为微小的一部分。

而我们所知的宇宙的起源,来自于一百多亿年前的,极其微小的量子涨落。宇宙大爆炸之后,一直在不断地膨胀,也是我们目前所能知道的“万物”。如同从虚无诞生出万物,而当这个膨胀的过程足够长,万物也将归为虚无。

经过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等等无数人类的努力,得出包括“宇宙大爆炸论”在内的种种理论。在我看来,已经很接近于宇宙的真相。

当人类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时候,我们所知道的越多,但也会越发觉得,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谜,人类是多么的渺小,又是多么的奇妙。

既然已成为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存在,那我们就是独一无二的。死亡也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开端。我们是万物中的一粒尘埃,也终将归于虚无,而虚无,又将造就万物……

只有现在存在的这一刻,于我们是最为重要的

 短评

宇宙最神奇的地方就在于他竟然是可以被人类理解的。

6分钟前
  • 米徳·苔尔
  • 力荐

量子力学毁三观,太像玄学了

7分钟前
  • hello
  • 力荐

高兴地向我男人介绍量子涨落,没想到他早就知道了,是不是其实全世界都知道,丢脸。

10分钟前
  • 友好的境外势力
  • 力荐

以普通人看得懂的方式讲述

11分钟前
  • Show
  • 力荐

正在翻译此片的我被震撼哭了

16分钟前
  • TanKnoX
  • 力荐

我时常想,在某一个教育发达的,不捆绑泛学科的平行宇宙里,我会否有机会去读物理系……研究人与社会不如纵身跳入星空…如果回到137亿年前,尚未膨胀的宇宙里,能看见所有的所有的星系的时刻,如同2001里炫目盛大又怪诞的迷幻镜头,让人忘记自己只是渺小和虚无,仿佛万物只为我而来。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我剥开一颗百香果的时候,一场宇宙大爆炸在我掌心发生,每秒一万亿年。

19分钟前
  • jaderiver
  • 力荐

继续涨知识,好多地方即便用非数学方式讲了,我的脑子还是要转好久都没懂= = 不过看起来还是很震惊的,尤其是第二集,简直大开眼界

21分钟前
  • 年上党怎么办
  • 力荐

太阳系仅仅是宇宙的一粒沙,人类不过是这粒沙上的小小微尘。然而我们却有幸能够通过自身的能力,窥见、研究整个宇宙的全貌,犹如一粒沙可以去知晓整个沙滩。说明,从万物创生以来,宇宙、造物者、大自然,就已经赋予了万物领悟本质、本性的智慧。一沙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22分钟前
  • 无脸男
  • 力荐

21.2.8 先看了虚无后看万物。实在符合心境,有天意。

25分钟前
  • Ocap
  • 力荐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啊 宇宙包含太多哲学真理 不断膨胀的宇宙就像不断膨胀的人类 最终结果就是消失殆尽...

30分钟前
  • 查理酱
  • 推荐

从显微镜下的病毒,到望远镜中的星系,可见世界共享着相似的内部结构与运行机制。常识中以为的虚空,其实无时无刻不充斥着量子涨落。“我们的宇宙只是膨胀了许多倍的量子世界。Nothing really has shaped everything.” 所谓一沙一世界,也许并不只是诗人的浪漫和佛家的禅机…

31分钟前
  • .
  • 推荐

拍的这么唯美,其实说的炒鸡简略啦......................还是翻翻书更好。

32分钟前
  • HHG🥱
  • 力荐

太阳系是沙滩上的一粒沙。面对浩瀚奇迹,个人的情绪真的毛都不算。只要对宇宙抱有好奇和惊叹,活着的每一刻都好珍贵!能够仰望天空之奇幻,做条学术狗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是那种一旦体会过就出不来的至高无上的幸福。说出来不怕笑话,前几天晚上看书看到半夜,求知欲膨胀到激动失眠…被自己蠢哭了

36分钟前
  • 爬行钢炮
  • 力荐

物理学最终回归到数学公式上的表达 形而上回归到哲学 形而下回归到数学 太有韵味了 而这韵味又是文学性的 正如纪录片中的比喻 数学方程式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是最大范围的隐喻 最终凝缩而成的公式也是一个浪漫的俳句

41分钟前
  • 南野文
  • 力荐

everything与nothing,原来并非非此即彼。万物伟大又渺小,刹那又永恒。

44分钟前
  • 失语症患者
  • 力荐

引用评论“还是亚里士多德赢了”

45分钟前
  • o-o
  • 力荐

we are nothing

48分钟前
  • 郭七七
  • 力荐

看过一集,真心第一次觉得物理那么浪漫又美好。突然有了看这类书的好奇心。这是以前没有过的。我们是量子涨落留下的意外结果。

49分钟前
  • 女宛心兑
  • 力荐

圆了我看那么多年关于宇宙的杂书后始终无法接触相关理论的形象的梦想。ps. 多认知宇宙的存在和变化,有利于提升一个人装逼的境界。

54分钟前
  • 墨鱼仔
  • 力荐

从无中生有,亿万年前死去的恒星的残骸变成了我们,人类的存在就是宇宙了解自身的方式。太好看了,超治愈,强烈推荐

55分钟前
  • Otori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