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警宝音

正片

主演:宝音尼木胡,巴德玛,陈维涵,塔娜,都愣扎那,僧格仁钦,鄂尔奇斯,敖敦高娃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蒙古语 / 汉语普通年份:2018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片警宝音 剧照 NO.1片警宝音 剧照 NO.2片警宝音 剧照 NO.3片警宝音 剧照 NO.4片警宝音 剧照 NO.5片警宝音 剧照 NO.6片警宝音 剧照 NO.13片警宝音 剧照 NO.14片警宝音 剧照 NO.15片警宝音 剧照 NO.16

 长篇影评

 1 ) 并不是主旋律,也没有刻意地标签化蒙族

这片根本谈不上主旋律,片中宝音对自己老是被采访报道还有点不满,觉得这些表彰并没有给母亲的生活带来改善,反而很不主旋律。那些一看到根据英模事迹改编就贬斥为主旋律的,如果这故事放在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会是什么看法。

这部电影的叙事很冷静平实,并没有刻意去称颂什么,无论是社会主义英模的一面,还是蒙族传统文化的一面,都没有极力去渲染,导演很明显在避免一种宏大叙事,包括呼麦和长调在内的很标签化的音乐都用得很克制,更多的是描写最普通的牧区生活,把“粗糙”蒙古人很多细腻的地方给表现出来,尤其是对生死。更特别的是,描写的是远离汉地的边境蒙古人,他们依旧放牧,互相之间还说着蒙语,即使有汉人在场。不过那段萨满舞不是很理解,我原以为萨满只在东北有残留,虽然蒙族信仰长生天,但仪式更应该是佛教式的吧,就像后面那个老人的葬礼。

电影略带点悬疑,开头还为结尾埋了伏笔,用户籍登记作为贯穿全片的线索,随处都有办户口销户口的情节,也算是一个中国特色了。

那张手绘地图也挺有意思,用井来标识地点,看过不少清朝和民国时的蒙地旅行日记,里面提到最多的地名就是各种忽洞,也就是井,井在蒙地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东西,这在图雅的婚事里也有反映,井最终还影响到了北京,它就是胡同的由来。

电影还侧面展示了底层流动汉人作为外来者在这片地区的打工生活,同样也跟一百多年前一样,他们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记得有学者从一个很另类的角度研究过清朝蒙地汉人的鸡jian现象。

最后,那个凶手叫何国锋,邯郸人,我一听就笑了,哈哈这不就是小河么。

 2 ) 他终于拍出了,我们从前不想(敢)看的!

要说国产电影类型里,代沟最大的。

不是战争片,不是年代戏,更不是什么经典演绎,而是——

伟人传记。

早一些的《雷锋》、《聂耳》,近一点的《邓稼先》、《钱学森》。

单一个片名摆在那,你都不敢打低星。

于是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类片子成了许多90乃至80后——

问了都说好,但私下里躲不及的神坛贡品。

这无关信仰,无关觉悟,只是没有切身经历的我们,实在不敢挑战自己的睡眠神经。

不过,片子看多了,总能发生点儿意外,比如今天这部——

《片警宝音》

宝音是个片警,生于一个乌拉特牧民的普通家庭。

因为长期从事基层工作,他的生活日常就是:

帮孤寡老人取取低保,

为辖区的外来人口登登记,

给修车老哥不知从哪捡来的破石头,送到城里鉴定鉴定。

但宝音这个片警的名字,可不是白叫的。

所在位置是内蒙高原的戈壁滩,负责区域1672平方公里。

要说在这里建一座小县城,都绰绰有余。

在一望无际的戈壁上,那个骑着小破摩托,穿着99式警服,平时连喝个水都有异域风情的社区民警,就是宝音。

因为群众基础特别好,乡亲们还亲切的称他为——

中国辖区内片儿最大的警。

前阵子,宝音被公安部评为一级英模,电视台专门派人采访,他却避之不及。

一方面是觉着自己没干成啥大事,一方面是电台的人跑来蹭吃蹭喝,所里经费紧张,不如回家吃饭,精神也放松。

后来实在躲不开了,记者问他:“这里这么贫瘠,你是怎么坚持十几年的?”

宝音害羞的笑了笑:“我们这有草场,有戈壁,有阴山岩画,有古长城,还有牛羊马骆驼,我觉着挺好的。”

的确,片中的景别和构图,虽然大都遵循了黄金分割的基本法则(如有误请指正),但给我感觉,随手一拍就是一处奇景。

仔细一查,杀姐才发现,导演杨瑾本就是摄影出身,掌镜过《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志同志》。

更牛X的是影片真正的摄影柳岛克己。

他是北野武的御用摄影,掌镜过《极恶非道》和《奏鸣曲》这样的黑帮片,扭头过来拍拍内蒙美景,也算挺魔性。

影片里,宝音遇上了两件大事。

一件是帮隔壁旗来的小姑娘寻亲,可是亲生父亲不愿相认。

一件是辖区发生命案,宝音根据登记照片查找真凶。

按理说,这两件事都能往悬疑或者犯罪的类型上靠靠,刺激一下观众的感官。

但《片警宝音》却偏不,全程下来几乎都是生活化的调色和风格。

认亲的过程整体挺寡淡,因为生父不认,宝音就带着姑娘去找了姑姑,在亲戚盖章确认后,老爷子只好接受,最后却突然猛男落泪。

命案的部分全程不紧张,宝音对死者的情感,只是轻描淡写,中间还穿插了孤寡老人的离世。

但经历了这些,宝音却哭了,因为在他这,工作能调动的情绪,从不比生活低。

换句话说,片警的职责早已融入了宝音的生命。

那么,这位普通民警为啥就这么高尚,这么热爱鸟不拉屎的大戈壁?

片子里也给了个解释。

宝音的妈妈养了一匹白马,她本身想等儿子结婚时,将马当做彩礼。

但因为寻亲的小姑娘帮过自己,在小姑娘结婚时,妈妈就直接把马送了过去。

英模宝音的无私,实则是继承了母亲。

《片警宝音》并没有因为拍公职人员,而给主人公扣上光环。

宝音很鸡贼,在长途汽车上叫不动人,就一把抢走他的行李;

宝音很老实,即使遇到了喜欢的对象,也不敢表明心意;

宝音很单纯,他给捡石头的人倒贴钱,后来那人拾了一盆,吓得宝音撒腿就跑;

宝音很落伍,经常出毛病的旧摩托不肯换,随身携带的破布兜里,只有一块红布和照相机;

宝音很自责,他没有足够的侦查能力,没有矫健的身手,历尽艰难找到真凶,却被当场拍晕。

宝音有点懦弱,有点无奈,摊上大事儿了照样懵逼,和类似题材里的人民英雄相去甚远。

但杀姐觉着这才够真挚,不然影片也不会直接沿用英模宝音的真名。

影片原型人物公安部一级英模宝音德力格尔

这部电影有一个前后呼应的情节,给杀姐的印象很深。

一开始,一对情侣乘汽车驶入戈壁滩,看着沿途的风景。

男的问:“你觉得这里怎么样?”

女的答:“我觉得,这些(孤零零的)树看起来有点可怜。”

结尾时,男的乘车返回,路上他看到了宝音。

那个每天要跑上百公里路的宝音,依然孤零零的跨着破摩托,一路向前。

像是内蒙大漠上的一棵树,看似低矮却坚韧无比。

 3 ) 千篇一律千人一面

片警的题材有点多哈,基层干部、村官、支教等拍多了,什么街道工作人员、居委会大妈、关工委等等将会被进一步“挖掘”。现在的风向是主旋律正能量,好人好事。其实挺悲哀的,因为千人一面,就是换了个职业,事儿还是那些,试想下一打开手机、电视,一去电影院,满世界都是好人好事,仿佛在学校的时候听事迹报告会,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生活中已经被父母师长亲友同学各种意见领袖报纸电台等灌输了太多毒鸡汤,本想逃到文艺世界找点移情YY寄托,偏偏要一遍又一遍重复做一个高大上毫无人性虚假悬浮的角色,那是多么无趣!

扯远了。这个片子除了挑了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的片警,展现一下民族风情,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依然是国产人物传记片的流水账模式,罗列主人公的好人好事,而结局基本都是主人公因公殉职。

嗯,母子情笔墨倒是有一点。为何爱情线缺失?这类好人好事电影,家庭往往被忽略,都去表现主人公的大公无私、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

就像《山城片警》一样,主人公破案抓犯罪分子又成了主戏,但其实这应该是刑警干的事情。

其实开场发情骆驼追人这个挺有意思的。可惜这种妙笔到此为止。

 4 ) 作为一名乌拉特后旗群众,我想说几个点。

看过《片警宝音》: 1.作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重点影片,电影拍得很克制,把它看作是风光片也行,悬疑片也行,有些片段甚至有公路片的感觉,主旋律、价值观不易察觉,润物无声。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2.我心目中的乌拉特三部曲是《季风中的马》《蓝学校》《片警宝音》,这些小众电影贯穿了我人生的三个阶段,对我影响很深。家乡被搬上银幕,能让人重新认识身边司空见惯的人物和风景。正如电影中宝音说的:乌拉特后旗一点也不贫瘠,光牧草就有一千多种。有时想想,天上翻滚的流云,地上散落的沙砾,白云苍狗,物转星移,人在其间,渺小也正常。 3.可以看出杨瑾导演有探讨宏大命题的野心,得到与失去,我是谁,明天和意外……但是由于限制,没有铺展。主旋律之外,可以多角度解读。 4.本片一些情节和石博城有关,和羊背子有关,和段莲胜有关,和西部铜业有关,和大佛有关,和巴宝路有关,和抗旱救灾饲草料有关,和会展中心二楼有关。 5.一处穿帮:上一秒宝音骑摩托车在东升庙大街风驰电掣,下一秒就到了潮格镇。 6.值回票价。

 5 ) 推荐《片警宝音》的五个理由

乍一看名字,感觉可以直接上中央六,看完一遍之后,想看第二遍。

五个推荐的理由,轻微剧透:

第一个,很多人担心这个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献礼40周年的电影,会政治大于艺术。导演很明显最早知道故事和影片的来龙去脉,他在二者之间做了一个很好的平衡,让人看了感觉舒服,又能让这部片子被拍出来。

第二个,豆瓣上有人讲这也能叫电影,太碎了。事实上,一个片警的工作不就是这么碎么,导演只是做了很好的还原。并且,高级之处在于,看到后半段你就会逐渐发现,之前的每一件小事都在为后面的那个矛盾冲突服务,每一个出现过的人,都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个,豆瓣上还有人讲,宝音太不食人间烟火了,领进门的姑娘都没娶成媳妇。现在乘人之危都这么理所应当了吗?首先单身的人不是见到异性或符合性取向者就想结婚的,他可以喜欢或者不喜欢,此外,也得看人姑娘是不是乐意啊,貌似也看不出有这意思。第二,姑娘是来宝音的辖区寻亲的,在宝音看来这首先是工作,在一个“工作狂”的眼里,工作就是工作,优先级大于一切,所以他不往那想是完全能理解的,如果你是或者懂“工作狂”。第三,事实上宝音并不是没有感情的,电影里有许多细节表现他的感情,也包括爱情。电影有个很经典的剧照,他坐在高高的土堆上,看向去世老人的院子,那里就曾经是他安放感情的地方之一。并且,他也不是完全“政治正确”的,不举例了。

第四个,电影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宝音不是主角,只是线索人物,透过他的眼,让观众看见内蒙牧区的生活。许多场景和细节的呈现都很用心,让一些在牧区长大的人看了都说就是这个样子的,没想到给拍出来了。比如,骆驼发情期会追着人跑,比如母羊的纠纷,等等。导演还很巧妙地通过一次采访,让宝音讲出对这片土地和牧区生活的理解,而这个认知,对于许多人是“颠覆性”的。

第五个,片尾曲是长调《走马》。

 6 ) 边城片警

与邻国接壤的戈壁上,片警的日常工作平凡琐碎。 救一个躲避发情的骆驼跳进枯井的人,劝说独居的老人搬去旗里的养老院,说服妻子意外死亡的男人重新生活,帮远来的姑娘寻找生父,替修摩托的小伙儿卖不值钱的石头…… 唯一算得上项目的工作,是核对片区所有人的身份证信息,并拍下证件照用于户籍统计。 这是我最喜欢的情节,片警宝音独自一人骑着摩托,在茫茫戈壁上,拿着自制的人口分布图,寻找每个人群聚集的地点。下雨如同过节的地方,水井就是坐标。井边有村落,有屠宰场,有矿井,有寺庙。每到一个地方,宝音就展开一片红布,为新增人员拍一张照片,回到所里再与系统内备案的身份信息核实。

宝音是个什么样的片警?电影里有一个情节,一家的母羊跑到另一家又生下两只小羊,为了三只羊的归属争执不下的两家人,怎么解决?宝音的方法很简单,母羊带着一只小羊归原来的主人,另一只小羊留下。并不是方法有多好,只是大家都相信宝音没有偏私。 除了工作宝音的生活里,最大的烦恼是妈妈始终操心他娶不上媳妇,最大的快乐是从外面归来的好友布仁娶了漂亮的汉族媳妇过得很好,最大的愿望在家门口为妈妈打一口井,最大的恐惧是生病的身体。

宝音的工作生活就像一部平铺直叙的纪录片,却在按部就班中突起波澜。布仁外出工作,他的妻子李红和家里卖羊的钱一起消失。第二天接到消息的宝音在羊圈外找到了李红的尸体。

布仁哥哥家始终没有登记过的羊倌,缺了一颗牙的旷工,被发情骆驼追到跳井的人,合成一个身影——伪造身份的外地人,杀害李红的最大嫌疑犯。宝音进入戈壁,追赶逃往边境的犯人。

善良的人在普通的岗位上,殚精竭虑,既可爱又感人。

 短评

主旋律影片,但丝毫没有主旋律的油腻感。影片朴实简洁,不过有的地方过于简洁影响理解,后半段追逐戏与前面风格有割裂感。映后有导演交流,导演看似懵懵的,但其实思路清晰,机智可爱咧。

6分钟前
  • 无人应答
  • 推荐

这根本不是电影……

7分钟前
  • 李来来
  • 还行

既不杨瑾,也不曹寇,基本上只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命题作文。

9分钟前
  • 狄飞惊
  • 较差

主旋律要都这样拍就好看了!

11分钟前
  • 江声走
  • 还行

人物传记,中国辖区最大的片儿警。对警察来说,做英雄容易,照顾好身边的人难。惊喜看到萨满法事。没看懂得知自己是继承死去哥哥的名字为什么会伤心痛哭?清早一人包场,稍低于预期。

13分钟前
  • 沉默
  • 还行

沾了点蒙太奇和性启蒙,努力包装得文艺化娱乐化,总体还是归于脸谱化的英模事迹宣传片,人民公仆绝不半路捡个媳妇,自己的错误一定要自己承担,这种存天理灭人欲的主旨比宝音僵硬的笑容更让人难受

15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还行

很喜欢这部电影,看到片尾字幕的演职人员表,对故事的可信度和人物的喜爱度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因为这类政府先进人物的片子很容易让观众带上有色眼镜。如果去掉情节上偏类型化的处理,在当地的民风民俗和男主角的性格上用力,可能会排出那种日系治愈系电影才会有的温暖。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可以

22分钟前
  • 我爱沙尘暴
  • 推荐

简单自然生动感人

23分钟前
  • SleepyPino
  • 还行

接地气的故事

24分钟前
  • kiki204629
  • 还行

菩萨

28分钟前
  • 推荐

居然是杨瑾,白鹤和聪慧都很喜欢的,这个电影虽然人物原型的故事很动人,但是感觉没有那股灵气。

30分钟前
  • 非人类shang
  • 还行

像一条戈壁上的小河,缓缓流淌

33分钟前
  • 核桃仁×Bleu
  • 力荐

除去类似雷锋日记的部分内容以外,其他真不错。

36分钟前
  • 誒嘿嘿教主
  • 推荐

如此平淡的电影,竟能带给我满满的感动,真是不可思议!大概是因为宝音,他有一颗最真最善最美的心。平凡,却又如此璀璨。寻常,却又胜如春风。

39分钟前
  • 青雨渡
  • 力荐

杨瑾摄影出身,合作了几次别的独立电影摄影师他肯定不会完全满足,没想到这部直接找了北野武御用的柳岛克己,所以这部主旋律警匪片的摄影师代表作是《极恶非道》系列和《大逃杀》,非常魔性。

40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这部片子呼应了我们对于时代的呼唤 对于英雄的呼唤 对于崇高精神的呼唤 这部作品的出现是内蒙古地区基层民警的化身 也是我们基层民警传统的延续 一次发扬 这部作品既写出了规定性 作为一名警察的宝音 他履行自己的职责 展现出了他的职业精神 片警宝音是一名人民警察 更是这广袤土地的卫士 他平凡更伟大

42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很好,陈维涵挺漂亮德

47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比较有水准的地方,是突破了英模片的框架与美学,人物的行为与动力是与环境连为一体的。

50分钟前
  • LOOK
  • 还行

李红看那谁眼神……啧啧(是我无聊只是眼神太...),这片单位组织看得,还行,挺质朴的就是有点散

52分钟前
  • npyoyz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