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野生活

HD中字

主演:杰克·吉伦哈尔,凯瑞·穆里根,比尔·坎普,艾德·奥克森博尔德,佐伊·玛格丽特·科莱蒂,凯特·琼斯,米莉·米丽耕,布莱恩·梅,莱西·阿纳斯塔西娅,达里尔·考克斯,莎拉·摩尔,特拉维斯·布鲁耶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狂野生活 剧照 NO.1狂野生活 剧照 NO.2狂野生活 剧照 NO.3狂野生活 剧照 NO.4狂野生活 剧照 NO.5狂野生活 剧照 NO.6狂野生活 剧照 NO.13狂野生活 剧照 NO.14狂野生活 剧照 NO.15狂野生活 剧照 NO.16狂野生活 剧照 NO.17狂野生活 剧照 NO.18狂野生活 剧照 NO.19狂野生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生活何来的 “狂野”

下载了很久的电影一直没看,翻出来看到名字狂野生活,还以为是什么枪战片还是动作片之类的,结果是一部描写家庭的 “普通”片子。影片以儿子的视角来讲述了一家人从貌合神离到支离破碎的过程。丈夫失业,远赴火山救火,妻子心死如灰而出轨。大人的生活逐渐 “脱轨”,而冷静成熟的儿子,目睹着家庭一点点琐碎却不知所措。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但是仔细体味,生活中的家庭遇到变故,感情的破裂,会使一个家庭走向什么地步,用狂野形容,确实也是贴切的。在一个家庭中,往往以孩子和大人来称呼,影片中孩子的成熟,让父母的疯狂显得十分 “幼稚”,这种对比也尤为讽刺,家庭中的许多父母也不过是被生活被迫着长大的 “大孩子”,面对琐碎的生活和繁重的责任,想要逃避和 “撂挑子”的大人,也是比比皆是,也就很好的体会了片中父母的崩溃和失常,以及孩子面对即将破碎的家庭时的无力感,就算他超乎年龄的成熟。看完影片会觉得有点 “索然无味”,大概是因为看到的就是我们真实的生活和我们自己。或许为我们作为孩子,看待父母和家庭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 ) 《狂野生活》:无言的破碎

“一,二,三”当乔倒数完摁下快门后,照片却并没有定格,坐在镜头前的一家三口看起来就像是所有的家庭一样普通,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镜头面前的是一个面无表情却眼中含泪的父亲,一个努力让自己嘴角上扬的孩子和一个试图让自己微笑却突然变得悲伤起来的母亲。《狂野生活》这部电影,就在这么一个无言的局面中完结。

“婚姻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这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但在现实生活中,“进城”容易,“出城”却难,因为婚姻的围城里还能诞生一个产物,那就是孩子。《狂野生活》这部电影就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展现一个围城在无声中崩塌的故事。

电影的开头,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父亲工作积极努力,儿子学习认真,母亲全职在家相夫教子,非常的幸福美满。然后,父亲就失业了,但即便如此,母亲没有丝毫的恼怒,而是鼓励父亲去找工作。然而,幸福的画面仅止步于此,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个家庭如何在平静之中一步一步走向破裂,最终在无言之中分崩离析。

《狂野生活》这部电影,一点儿也不“狂野”,整部电影在蒙大拿州的美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平静,但这也在某种意义上隐喻了片中的这个家庭,看似平静美好,却有一场疯狂的大火正在燃烧。

小学时候我就会唱任贤齐的《心太软》,但当时也只是因为旋律简单,对歌词却不甚了解。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首歌里的歌词的认识也有所提高。“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这句话简直就是宇宙真理,一男一女两个人坠入爱河非常简单,只要有共同语言,加上合适的契机,生物的本能就会让两个人在一起,但当激情过后,特别是两个人组成家庭之后,开始每天都面对对方的时候,却会发现问题越来越多,虽然这些问题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每次出现却都像从围城下抽走一块砖,等到日积月累城墙下的砖被抽的干干净净时,围墙便会瞬间垮塌。

这部电影中的家庭就是这样,作为丈夫的杰瑞和作为母亲的珍妮特两个人看起来恩恩爱爱,但其实从珍妮特跟学校老师的对话中,我们就能隐约听出这个家庭潜在的矛盾。丈夫为了自己过得舒心不断的搬家,从一个州到另一个州,而做妻子的只能选择服从,跟着丈夫一次次的辗转。我们都知道,经营一个家庭其实也跟做生意一样,需要两个人之间不断的互相包容和妥协,但当这种局面变成家庭中的一个人一味的向另一个人妥协之时,那么支撑这个家庭的地基便会动摇,多数情况下,这种家庭最终都会走向破裂。

这部电影在表现杰瑞一家的破裂时,并不是通过杰瑞和珍妮特两个人之间水火相争的角度去展示,而是通过这个家庭中的第三者,孩子乔的角度展示。在一般的电影中,这种家庭的孩子一般都会要么歇斯底里,要么抑郁难过,但乔却是一个很正常的孩子,作为一个14岁的小男孩,从他的角度去看父母之间的事,始终是一种迷茫的态度,他不明白父亲为什么执意要去当消防员,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跟那个老头走得那么近,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不明白母亲为什么独自哭泣,他只会一遍又一遍的问:“你还爱爸爸吗?”其实,孩子眼中的这种迷茫,折射出的正是父母心中的迷茫。

杰瑞真的是想去当消防员,想去扑灭可怕的山火吗?不,根本不是,他只是不知道该怎样去面对这个家庭,这个因为自己的任性而变得日渐拮据的家庭,于是他选择了逃避,似乎是逃离一段时间再回来,这个家庭就会恢复原来的样子。但当他回家后,发现一切只是变得更糟糕。

珍妮特真的是想出轨,想嫁给有钱人吗?不,根本不是,她只是厌倦了自己总是一味讨好丈夫的好妻子的面具,这个她一直在付出,一直在妥协,却丝毫得不到回应的家庭。似乎出轨能让自己找到自己年轻、有魅力、做一个自由女性的感觉。但当她真的出轨之后,她却发现这种刺激其实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个人可以拮据度日 但两个人就会心生怨恨。”这句话用在这部电影中可以说是十分贴切了。如果杰瑞没有失业,这个家庭可能还会照着样板一样的路线走下去。但经济来源一失去,便让那些平日里被大家小心翼翼藏起来的矛盾都凸显了出来。这就像是片中蒙大拿州的山火一样,大家都知道,但大家都不会去主动触探它,等到它烧到你身边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那爆裂的燃烧有多可怕。

而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广播中和电视里经常飘来的总统的演讲,那个遥远的声音一直在重复着“这是一个危险困难又严峻的时刻,但我相信我们一定会再次强大”。其实这些话也跟蒙大拿州的山火一样,听起来遥不可及,但当杰瑞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身处这个困难的时代之中。

其实,片中的失业、山火和大环境的衰退都是差不多一回事,反复而不强烈的炙烤着这个脆弱的家庭,最终在平静之中烧出一道道裂痕。我们跟乔一起,见证了一个家庭的破裂,到最后,虽然明知一切已经不可挽回,但乔仍然将父母拉到一起,拍了一张全家福。从最后全家福中三个人的表情中,我们就能看到,父母在心里其实早就放弃了这个家庭,只有孩子还在试图用一种假象去护住这个“家”,不禁让人眼眶湿润。

这一两年来,大环境明显不好,现实中的情况其实跟影片中1960年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对我们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世道艰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守住家庭这个最后的防线,既然走到了一起就要相互包容和理解,共同去抵御外面的“山火”,而不是在“山火”的炙烤下,自己先在墙上凿出一条缝。

 3 ) 厌倦的力量

正如保罗达诺自己所言,他想写的是“dysfunctional families”(意指那些失衡的,不健全的,分崩离析的家庭)。

在《狂野生活》里,他仅仅用了两场大火,就完美捕捉了一个家庭的瓦解过程。一场是席卷蒙大拿东边山区的野火,漫长,狂野,侵略性和破坏性都很强。这场野火是一个导火索,让男主萌生了救火的念头。以其说是救火,不如说是想逃离眼下的环境,老婆,儿子,工作,那种阴郁的环境。这些东西都是高压的来源,我是指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一切,因为他们琐碎,充满了过多的情绪,还要背负着丈夫,父亲的身份。所以他宁可不当收银员,宁可不要失而复得的工作,也要跑到东边去干一份时薪一美元的工作,扮演下救火英雄。自尊心作祟也是一部分原因。

野火不受羁绊和束缚,暗示着男主跑去救火的真正动机:30%的自尊心和70%的厌倦。受够了妻子的不理解,受够了工作上的不如意,受够了烂运气以及自己的失败。当你理解了生活中所谓“厌倦的力量”,男主的行为瞬间变的很好懂。就像大火发生的突然性和持续的延绵性,透过保罗达诺平静如水的镜头,我看到了厌倦的瞬间,而之后便是男主的逃离,如慢性病般,令周围的人难以忍受。

妻子在丈夫落荒而逃的时间里,同样萌生了“摆脱”的念头。其实在这之前,她跑去Y教人游泳已经算是一种escape了,丈夫的失业只是一个客观原因,并非主观原因。随着电影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位妻子的内心是很有火种的。来自纽约的作曲家David Lang给妻子设计的主打曲是六十年代的流行乐,欢脱,灵动,带着一些小气泡,而这些对快乐的追逐欲望,不是在丈夫身上寻回,而是从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身上找到。被米勒强吻后的女主坐到车子里说,我的心跳的好快。此时的她像个小女生,刚“遭遇”了一场爱情的乱炖。

无疑,米勒身上的传奇色彩是关键,这是丈夫身上匮乏的,此外,他还很富有,这些都是丈夫给不了的。恋爱时,恋人都喜欢拔高彼此都没有的特质,结婚后,他们开始选择从第三者那里找彼此本就没有的特质。

男主心满意足地回来,还带着一个所谓的“好消息”,没错,大火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本性,他还是那么自私,乐于escape(搬家,是他的应对方法)。而女主去意已决,给自己租了个房子,一副要开始新生活的架势。这边就有了第二场火。

男主在米勒房前纵火,以此复仇。这场火,何不又是男主的内心写照呢?总想着干些惊天动地的事情,心里燃烧着plan A,Plan B...看似来势汹汹,但实则是自我毁灭。看到妻子离开,他第一时间想的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反问对方是不是出轨。至始至终,他都难以意识到自己好高骛远又懦弱的本质,或者说不想承认。

而妻子当然也有问题,譬如当着儿子的面吻米勒,公然出轨等等。但是说了这么多,我并不觉得保罗达诺是想谴责任何一方,这也并非一个男的抛弃家庭,女的出轨的肤浅故事。他抛出了太多疑问,甚至直到最后也没给出答案。但它无疑是一部完全无代入难度的电影,什么阶段的人,什么年龄的人看到的都不会一样。

我们的生活里都充满了变数,它不是一个质数,反而更像一个偶数,容易分解,也容易凝聚。电影里的大火,不在东边,不在暴雪天,也不是某种会由汽油点燃的物质,而是潜伏在每个人心里的执念。想要更好的生活,想要一个会赚钱的老公,想要把力气都付诸梦想,想要体面,或者只是想要疯狂一回...这些都可以是我们厌倦既有生活的理由,也是逃离的驱动力。那些执念是俗烂生活里翻滚的火苗,会被扑灭,但永远在孕育着一种悸动。我想,即使最后他们重归于好,再次过着甜蜜幸福的三口生活,但总归有厌倦的一天,不要小瞧那厌倦的力量,当我们决定接受生活的平庸和无趣后,它总是卷土重来,提醒着我们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

所以我是多么理解米勒的那段话,在4000米的高空他关掉引擎倾听v型鹰队的轰鸣。会觉得美好,不是因为那些喧闹的声音,而是因为毫无羁绊。家庭,责任,无疑就是我们厌倦的枷锁,承认吧。如果爱情的意义不是被吹烂的“平平淡淡才是真”,而是狂风暴雨后的酷烈,那关于婚姻,我真的不太能确定了,也许“平淡”只是我们说服自己去相信爱情力量的谎话,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接受婚姻,才能接受结婚后的琐碎,无聊。

值得一提的是,保罗达诺在结尾处致敬了自己的朋友—冰岛音乐大师约翰·约翰逊(Jóhann Jóhannsson)他在去年二月份突然离世,而距离这部电影在圣丹斯的首映日,才不过两周。

3年前在索诺蒂亚执导的《年轻气盛》里,保罗达诺有过精彩的演出,而那部片的音乐制作由David Lang操刀,后者凭此拿到了当年奥斯卡的三项提名。这位David Lang正是此片音乐的制作者,很喜欢此片中他设计的电子乐,作为片中儿子的出场乐,它很好地勾勒了人物的情绪变化,有点捉摸不定,非常微妙。

 4 ) 这个有才华又害羞的大男孩,终于拿起了导筒!

一听说今年保罗·达诺带着自己的电影处女作来到了戛纳!小玄儿就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他的新作品!因为他真的是一位非常迷人的男演员,他刻画的人物总是充满细腻的情感表达,令人念念不忘!

迷上保罗·达诺,必须从《阳光小美女》说起!这个一脸忧郁、拒绝说话、只读尼采,憎恨全世界的 Dwayne,被保罗·达诺演绎的精彩绝伦。

2006年的这部《阳光小美女》改变了保罗·达诺的一生,而接下来的2007年,他出演了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血色将至》,与丹尼尔·戴-刘易斯飙戏!让他的演绎生涯又提升了新高度!

你会发现看保罗·达诺演戏是一种享受,当他站立在镜头里。肢体、表情与独白,都堪称完美,控制力绝伦。他的外在表象,也透露着人物的内心。

他饰演的角色,泰然自若,你看到他就无法再将视线移开。

电影中的人物弧光,通过他的演绎,缓缓道来。

在跟大牌导演和演员合作后,他名声鹊起。近年来,更是佳作不断,并且独立电影居多,这也展现了他对于电影的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品味和喜好。下面的几部作品,小玄儿都非常推荐,并附带之前的漫谈推荐文章。

2014年《爱与慈悲》

生活就是那半瓶见底的可乐——北美新片《爱与慈悲》漫谈

2015年《年轻气盛》

2016年《瑞士军刀男》

年轻的荒诞与生命的赞歌——北美新片《瑞士军刀男》漫谈

2017年《玉子》

第70届戛纳电影节Day3:《汉江怪物》

导演奉俊昊新作《玉子》不一样的怪兽片。

铺垫了这么多,下面就赶紧来介绍这部保罗·达诺自编自导的最新作品《Wild Life/狂野生活》吧!

影片的故事改编自理查德·福特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的同名小说,保罗·达诺在外媒的采访中表示,当他看到小说的结尾,突然意识到:“这简直就是一部电影完美的最后一幕,也许我可以自己改编它。”。

于是,保罗·达诺携手自己的女友佐伊·卡赞,带来这了这部自编自导的《狂野生活》。这里再介绍下保罗·达诺身边这位背景显赫的女朋友,他们两个都是1983年生人,佐伊·卡赞的祖父是导演兼编剧伊利亚·卡赞,著名作品有《欲望号街车》。佐伊·卡赞的父母也都是奥斯卡提名级别的编剧,参与作品有《命运的逆转》《艺妓回忆录》《本杰明·巴顿奇事》等等,可谓是一家子编剧功底深厚。佐伊·卡赞近年来则是在演绎道路上,一路顺风顺水,这次更是帮助保罗·达诺编剧,同时还担任影片的执行制片。

这两位才子佳人,为人都极为谦逊,尤其是保罗·达诺更是非常害羞,这次他的导演处女作《狂野生活》被戛纳选为平行单元【影评人周】的开幕电影,他也是鼓起勇气,感谢所有支持他的人。

他曾采访中提到,从一开始,他就没有考虑过自己出演自己的电影。因为对于他来说,细节决定一切。第一次做导演,有着太多的事情,需要他去精心打磨。他更喜欢聚焦于镜头的背后,享受安排每一个细节的瞬间,而不是同时做很多事情。

保罗·达诺作为戛纳的常客,他表示每次从戛纳离开,都会带走一长串的电影片单, 作为未来需要一部一部去看的电影功课,其中他还特别提及了台湾电影。

保罗·达诺作为导演的细节控,在他的这部电影处女作里更是明显。镜头的运用与几段交叉剪辑,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对于整部电影的把控力,作为处女作来讲,完成的相当不错了,尤其是前1个小时里,处处看到得到亮点与用心。虽然剧情后半段有些平,但是最后结尾又收了回来。这样认真的作品,非常值得鼓励,潜力还是有的。

这里再提一下影片的摄影师:Diego García

以及两位剪辑师 Louise Ford 和 Matthew Hannam,他们参与的作品有《女巫》《瑞士军刀男》等等。相信很大程度上,保罗·达诺与他的团队一起,完成了这部可以打70-80分的处女作。

影片讲述了,少年 Joe 跟随家人搬到蒙大拿州后,逐渐见证父母婚姻出现危机的故事。

电影从美国典型的父子美式足球练习展开,固定的长镜头下,人物的运动轨迹早已被精心设计,父子一会儿走出镜头,一会儿又回到观众的视线。沉稳大气的开场,最后跟随着人物,镜头开始移动,进入了这个三口之家。

母亲、继父、儿子三个人物努力的试图在蒙大拿生活,却渐行渐远。在三个人分别找工作的桥段里,声音与画面的错位剪辑,让观众感受到当儿子通过打工,希望保持家庭稳定的同时,父亲却已经走向了逃避的道路。而母亲的焦虑与失控,更是通过儿子的视角,被慢慢放大。

电影里除了几个精致的固定长镜头,还有几处沉稳的摇镜,甚至是手持摄影的效果。分别根据Joe的主观视角,进行自然的切换。客观镜头交代剧情之外,交替着使用人物第一人称视角,让观众跟随Joe,观看这场《狂野生活》——见证父母的婚姻危机。

影片中,Joe在室内观察母亲与继父,在户外向房间内偷窥母亲与情人,以及在车内向外张望,很多镜头的设计,让平淡的剧情,有了新鲜的观感。

这位饰演Joe的澳大利亚小演员可不简单,跟凯瑞·穆里根和杰克·吉伦哈尔搭戏,非常自然且毫不做作。他眼神里的内心戏,一点也不比保罗年轻时候少。

保罗·达诺也表示,在做导演的过程中,更是感受到了好演员的魅力。他切身感受到,当导演看到演员在镜头里出色的表现时,内心是多么的激动。

影片除了刻画人物,对于蒙大拿的环境呈现,也为影片加分不少,同时也通过荒野的环境,烘托影片《狂野生活》的气氛。

唯一有点可惜的是剧情的后半段,尤其是高潮部分凯瑞·穆里根和杰克·吉伦哈尔的夫妻吵架飙戏,感觉对表演的把控力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毕竟是导演处女作,除了演员的把控外,其他都已经非常可圈可点了。作为影评人周开幕电影,也可以看到影评人们对于保罗·达诺的认可。

最后也希望这部影片可以在北美大银幕上发行,或者来一下TIFF也好。据说保罗已经在准备自己的第二部作品了,看来他的创作之路,还很长呢,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由于之前被友人吐槽,小玄儿喜欢的男演员都非常“特别”,这里偏要提一提,除了保罗·达诺。小玄儿还非常喜欢《帕特森》里的亚当·德赖弗,《水形物语》里的迈克尔·珊农,当然喜欢他们可不是从这些近年来的大片,而是2014年的《年轻时候》,以及2011年的《存身》开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

年轻的不甘与年老的失落——电影《While We're Young》漫谈

作为父亲的使命,杰夫·尼克尔斯执导——北美新片《午夜逃亡》漫谈

小玄儿最新喜欢上的年轻男演员就是在《圣鹿之死》和《敦刻尔克》中都有出色表演的巴里·基奥根 Barry Keoghan。在男演员方面,颜值绝对不是第一位的,而是演技!你怎么看呢?

2018年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5 ) 颁奖季遗珠!新导演们都应该学学他

在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家庭往往承载着文本内容的核心价值观。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会努力打造一个温馨港湾,穷凶极恶之人也往往是出于为家人复仇,超能英雄则往往为解救妻儿出生入死。

但有趣的是,聚焦于一个家庭内部生活的美国电影并不多。在这个题材上,亚洲电影往往处理得更为出色。

但在去年戛纳电影节上,“演而优则导”的保罗·达诺奉上的导演处女作《狂野生活》便用极为克制的镜头捕捉了一个家庭内的细微动荡。尽管与金摄影机奖失之交臂,依然收获了烂番茄94%与MTC80的高分成绩。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这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作品,却包裹着颠覆传统的价值倾向——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

虽然影片没有强调时代背景,但无论室内家具的陈设,还是商店罐头的包装,都在提醒着观众影片对历史背景的还原意图。而深夜电视机里的宣传广告,则巧妙地将影片的剧情与背景信息联系在一起——一段征召消防员的广告配上“消灭森林火灾就像在打仗”的宣传语。

而作为背景音的广播也数次向我们透露,1960年,是影片的时代背景,此时的美国正值“冷战”时期。

1、时代的狂野生活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分流”现象,其具体表现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突飞猛进的同时,非洲等一些地区的经济依旧落后。

而在美国内部,尽管“大萧条”的经济低迷情况在二战期间得以改善,但整体经济迅速上升的同时,也发生了某些地区或个人在经济水平上的"大分流"。

就像影片里的这个家庭,看似是体面的中产阶级,实则会因为不断地为了找寻满意的工作而四处搬家。也因此,当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断裂时,原本稳定的家庭关系便开始走向坍塌的命运。

虽然影片由儿子乔的视角出发,但三人中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由凯瑞·穆里根饰演的母亲珍妮特。从精神出轨到身体出轨,影像并没有直接将结果扔给观众,而是将珍妮特的内心矛盾与焦虑一一放大。

于是,我们看到她在教学游泳时怅然若失的神情、将车停在富商家旁时的喃喃自语,以及当她坦白一切时不敢直视丈夫的那种愧疚……

在这个女人身上,你能看到一种自相矛盾的心理冲突,正如1953至1960年的美国,试图在反殖势力和殖民势力之间、在非殖民原则和冷战之间找到平衡,从而采取的“中间道路”政策。而这一国务院内部政策争论下的妥协结果逐渐走向保守的历程,也揭示了美国“支持民族自决”的虚伪性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固有矛盾。

而这一国家层面的虚伪性与矛盾,也直接在这个家庭支离破碎的过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除了家庭状况与国家事态间的对应关系,女性角色代表的女性意识在剧情发展与现实背景中也做到了逻辑自洽,这照样得益于珍妮特这一角色的人物弧光所散发的魅力。

资本主义发展确定了人在社会中体现价值的体系标准,经济收入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至上的金钱观,男权社会的规约——只准男性参与对外事务——无外乎是间接地掩藏了女性对社会地位的渴望。

尽管影片中由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父亲杰瑞没有刻板印象里的威严气质,但在珍妮特主动提出暂时打工以贴补家用时,依然果断否决了这一想法。随后珍妮特主动找寻工作的行为,就更显示出女权主义对男权规约的反抗意味。

而这一挣脱传统家庭观念的大胆行为,不仅满足了珍妮特经济独立的需求,毫无疑问也是珍妮特重新思考家庭关系以及人生选择的意识萌芽。

2、家庭的狂野生活

哪怕抛开时代隐喻不提,达诺对这个平淡无奇的家庭故事的处理,依然值得赞赏。他巧妙避开了苦大仇深的人物纠葛,而在松弛有度的节奏里埋下了家庭纷争的导火索。

影片一开始先让父亲与儿子玩橄榄球的嬉笑声“出场”,接着以固定的全远景镜头记录着他们的玩闹过程,在两人从前景跑向后景直至“离开镜头”时,片名悄然浮现,又在片名消失后让两人跑回前景处,配合着静谧舒缓又有些苍凉的钢琴音,顿时营造出时过境迁之感,奠定了全片基调。

随后,影片以几个简单的片段交代了这一家平静祥和的生活以及三人各自的学校或工作生活。

在刚给了两个表现家庭其乐融融的镜头后,便引出了乔在学校的消防知识课。这段剧情里的台词可谓是解构整部影片的关键:一是提到火灾的益处——能促进林木再生,就像影片结尾处离婚后的母亲去追寻独立自主的生活;二是提及火灾的不可控性——一旦开始便难以控制,就像这场家庭的分裂,早在珍妮特重新思考当下生活之时便已注定;三是提及火灾的危险性——相比于山火,真正对人们产生危害的是被大风吹来的浓烟,就像在乔眼里,对其最残忍的不是母亲的出轨事实,而是父亲陪伴的缺失以及家庭温馨的不复从前。

而旁边同学的台词则更为直接——这相当于直接暗示这场家庭的狂野生活尽管会以乔的视角展现,但其对整体事态的挽回将是无能为力的。

很容易注意到,达诺导演在第一幕里主要采取了固定镜头,偶有几处微小的移动,也多是为了满足人物取景构图的拍摄需要。另外,几乎全是客观镜头和水平摄影角度的选择,配上中景产生的距离适中感,也使得整个家庭的幸福感显得极为平静。

直到母亲珍妮特第一次在街头找寻工作时,影片以俯拍的大远景来突出剧情的转折点,并让珍妮特背向观众走向远方的同时试图表现出人物的“走出框架”。

影片的氛围也在珍妮特找到游泳教练一职后开始转变,先是将母亲珍妮特找到工作的兴奋与父亲杰瑞沉默中的颓废进行对比,接着以平凡夫妻间再正常不过的一次卧室争吵强调杰瑞失业的焦躁。

接下来的一段平行蒙太奇我十分喜欢。影片让乔在照相馆的应聘过程,母亲珍妮特的上班场景,以及父亲杰瑞对参与消防工作的犹豫过程,进行平行剪辑。它清楚地为我们展现了三人各自决定的生活方式与情感状态,并且将一个完整家庭的割裂感传递给观众。

这个片段里,只出现了一次三人同框,而且是很不完整的同框——父亲在屋外沉思,母亲在厨房洗碗,儿子在屋内写作业(被遮住的画面)。这个家庭内的情感断裂,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了。

之后的剧情发生得十分紧凑。决心要去做消防员的父亲即将暂时离开这个家,这彻底点燃了影片里最激烈的一次争吵。珍妮特无法忍受这个男人“抛妻弃子”的行为,而长久以来其丈夫身上的任性与过分的自尊心,更是让珍妮特对其婚姻生活的低劣质量愤怒不已。

这次三人同框的镜头极具震撼力,它不仅是戏剧冲突的至高点,更体现出力量感。儿子乔的背影作为前景,将景深留给争吵的父母,体现出乔的无可奈何。而乔在镜头前逐渐后退的走位也体现了其内心对这种激烈的家庭关系的抗拒。更可怕的是镜头里传递的父母二人分道扬镳的浓烈气息,倘若你发现这是影片里,除去开头两分钟后长达一个半小时里,唯一一次完整的三人同框画面。

再一次见到三人同框镜头,已是所有的纷争尘埃落定之时,这个与前方呼应的镜头,平静地宣告了这个家庭关系的彻底终结。

为了贴合影片整体的平淡风格,达诺导演并没有在镜头选取上玩出太多花样,但镜头选取的精准性却熟练得不像个新手。除了上文提到的镜头,整部影片里显得格格不入的三次主观镜头也带来了强烈的对比。

第一次发生在父亲失业的那一晚,乔“偷窥”到的,是母亲在极力宽慰并鼓励父亲振作起来;第二次发生在参加富商家晚宴的那一晚,在准备离去时,母亲折返回屋内归还大衣,乔偷窥到的,是母亲在与出轨对象热吻;第三次发生在冬日到来的某一晚,乔偷窥到的,是富商出入母亲的卧室以及二人离开的画面。

类似如此看上去平平无奇实则蕴含饱满的人物心理或情感的镜头在影片里俯拾皆是,它们都在完成同一件事——在平静舒缓的叙述中将家庭的波澜掩藏在风平浪静下,让整个家庭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产生裂口直到走向解体。

在观影过程中,我频频在想,影片名中的“狂野”到底体现在何处呢?既没有动感沸腾的背景音乐,也没有大喜大悲的人生起伏,就连偶尔几处声嘶力竭,也不过是夫妻间最为寻常的争吵方式。可当杰瑞哭笑不得地说出“这生活可真狂野”时,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狂野”是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一种悲哀。

导致整个家庭关系破裂的根源并非珍妮特的出轨事实,而在于她对依附丈夫四处奔波的疲惫、个人生活的反思,以及个人情感的重新审视。

对于珍妮特,曾经安稳的工作待遇一夕之间不复从前,极力寻找的工作也不过勉强度日,本该作为最强大的精神支撑的婚姻生活也逐渐被生活琐碎消耗殆尽。当事业与爱情都残缺不全,违背道德的出轨行为又是否心安理得?

对于杰瑞,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尊在愈发残酷的生活面前不值一文,冒着生命危险所投身的事业造成了其在家庭关系中的空缺,阔别几月后日思夜想的家庭团聚却只得到分崩离析的结局。当生活逐渐吞噬了曾经的高傲倔强,满目疮痍下的动荡又是否比闯入火场更为惊心?

对于乔,失去父亲陪伴的生活暗淡无光,与母亲间的交流隔阂日益增大,眼睁睁地看着父母关系破裂却只能接受现实。当青春期的逆反情绪甚至得不到正常疏通时,被迫接受曾经所见已沧海桑田,又是否能以“成长”一词来搪塞掩盖内心的悲痛?

当生活本身成了脱缰的野马,谁又能抵挡得住“狂野生活”的冲击呢?

在我眼里,影片的尾声部分更像是番外。当冬日逝去,当阳光充沛地散落在蒙大拿州,当乔得知已经搬去俄勒冈州的母亲将重回这个小屋时,他的眼睛里溢满了笑意。尽管他心里知道,这次家庭的重聚只能维续一个周末。

达诺在这最后五分钟里给足了温情,不仅毫不吝啬地给出许多三人同框的镜头,更是让夫妻二人间的生疏之情让位于三人间的温馨互动,尽管你仍能捕捉到两位成年人间的那种尴尬与错愕。

而一直在兼职摄影师的儿子,终于给这个只剩表面维系的三口之家拍了一张全家福,尽管每个观众都心知肚明,这张定格照片记录下的,是三人紧密相连的情感联结,也是支离破碎的斑驳美好。

影片的落幕镜头实在好猜。在儿子乔的倒计时声中,镜头前的三口之家努力地保持着一个家庭本该散发出的幸福气息。而在倒计时结束的那一刻,片名“wildlife”悄然出现在黑屏背景中,我已然泪流满面。

[参考文献]

[1]丁智明. 美国社会中的“贫困”问题研究(1890-1960年)[D].河北大学,2016.

[2]毕元辉.“中间道路”及其困境——1945-1960年美国“非殖民化”政策评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02):25-29.

[3]王春侠. 二战后美国女性就业变化的相关研究(二战后至80年代)[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作者| 此去经年;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6 ) 即便不贫贱也不见得不哀

这是一部略哀伤的电影

让我好好的周末突然变得有些难过

故事的情节不用说了

和我一同去的妹子一言概之:贫贱夫妻百事哀

她很善于总结

但这句话我觉得只对了一半

电影中的Janet是个身心不羁爱自由的人,套用MBTI的说法是典型的ESFP(外向,实感,情感,理解),适合做演员或者娱乐行业。

但她的丈夫Jerry是个典型的ISFP(内向,实感,情感,理解),适合做探险家职业。

经济困难一直困扰着他们。

Janet在镜头一开始就需要为了拮据的生活跟新认识的人撒谎,她向往体面的生活,从她的打扮和精致的妆容可以看出来。

而Jerry是个高尔夫前职业选手,他希望儿子Joe能够在运动领域有所作为所以让他参加学校的足球队,哪怕儿子说了自己不喜欢。

他愿意为了工作跪在泥泞的地面去替客人擦鞋,但在被以过分热情为理由解雇后,拒绝了老板的再次聘用。

你很难判断他坚持的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是尊严,我觉得不一定。

一个男生成长为男人心底一定给自己设置了一道bar(坎?),他们可以很理性的很舒适的做一些别人可能觉得不体面的工作,但又会对别人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上勃然大怒,如捋逆鳞。

而他的妻子厌倦了不断迁徙朝不保夕的生活,她尝试过去理解自己的丈夫,在他回来告知自己被炒鱿鱼的时候,完全没有表现出生气或者不满,而是安慰他,表示自己站在他这边。

但她知道丈夫拒绝了前老板的聘用后彻底崩溃了。

我深深的理解她的无力感,她没有工作一直在颠沛流离中和丈夫孩子迁徙,没有自己的房子,没有一个有保障的未来,而丈夫还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Pride,拒绝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她表面依然不动声色,却提出要找工作,同时要儿子放弃足球去找一份工作。

这是在赤裸裸的挑战Jerry的男性权威,但她不再愿意为了他那莫名其妙的自尊心而压抑自己的思想。

她有ESFP的自带技能,就是能够利用别人的心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屡次找工作被拒绝之后,她对负责当地报纸招聘部门的女士说,如果没有工作给我,有没有给男人的工作,我丈夫,他,他也没有工作。

可以想见这个问题对那个时代背景的人来说有多大的道德压力,通过她已经不再年轻的外表,谦逊到地里的语气,和眼神中完全不自卑的执着,那位女士只好屈服,给了她一份工作。

而与此同时,找到新朋友的Joe兴冲冲的跑回家,看到的是显见已经经历过歇斯底里争执而疲倦又愤怒的父母。

Jerry做出要做救火员(薪酬低,危险系数极高)的决策,我作为观众我一点不觉得突兀,ISFP在面对压力的时候非常容易缩回去自己的舒适区,他们不会主动寻求对策去解决问题,而是善于逃避问题。

可笑的是有时候他们为了逃避问题所作出的努力甚至超过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努力。

妻子Janet在他离开后彻底放飞自我了,和一个有钱人Miller先生在一起暧昧着。

在这样一个malfunction的家庭中,Joe的兼职工作在照相馆帮忙,他每天看到的是人们快乐的需要被记录下来的时刻,是值得被珍藏的记忆。

而他的家庭,母亲出轨不但,在赴宴时还要带着他一起去。

我本人也有同样的经历,我父亲带着他的那位出现时,在一个喧闹的港式早茶酒楼,我盯着眼前的普洱,眼泪一直往下流,等我抬头问好的时候,泪痕已经干了。

Joe的心情大概也是如此,为人子女,尤其是那个年纪没有办法理性的隔离开来什么是for the greater good什么叫取舍什么叫生活。

我们只知道,我们深深爱着我们的父亲,和母亲,只是他们之间不再互相相爱了。

Janet作为一个‘’男友狗‘’典型的表演性人格,她忽略了Joe眼中的悲伤和质问,让他看到了一幕幕不堪的画面。

而回到家再次振作起来的Jerry告诉妻子他决定再搬一次家的时候,她拒绝了并说出了自己的外遇。

她强调的是自己的不安和厌倦

而他听到的只有背叛两字,他甚至甩出一句,你难道要因为我去灭山林大火而怪我吗?

利用道德压力来约束另一半简直是最低级的招数。

哪怕你站在人性的制高点上,感情也不是因为你这个人多么多么伟大而能够死灰复燃的。

于是父子在酒吧,有了一段绝对是挑战演技和质问灵魂的对话。

这一段对话真实到我感觉回到了那段混乱又充满争执的青春期,他们究竟是指望自己的孩子欺骗他们让他们更好过一点,还是说出真相,却要伤害另一方的信任?

Jerry冲动的放了火要烧掉妻子的情夫Miller的房子,但是一切都是醉酒后的行为。

但在Miller先生将他打倒在地甚至要让他坐牢后,他让儿子扶他一把,Joe摇着头看着狼狈的父亲和Miller先生搂着新欢的样子。

一个长镜头给他,不停地持续地在雪地里奔跑的样子,大概就是崩溃了之后最好的发泄方式。

他最终停在了警察局,因为他以为父亲会被抓。

然而一无所获的他回到家见到紧张的父母在等着他的时候,他拒绝了进一步的交谈,只是淡淡的告诉他们自己累了要休息。

这一幕简直不能再熟悉,就连复述的时候都觉得这他妈才是真正的家庭,这些细节简直把一切我经历过的情感一一重现。

最后一幕,Joe和父亲住在离母亲不远处的小镇上,母亲说要来看他,尴尬的吃完饭,Joe把他们带到照相馆,给三个人拍了一张合照。

全剧终

Janet和Jerry即使没有经济问题,他们的性格也很难让婚姻续存,反倒是因为紧急状况不好,所以他们才会拖到孩子都14岁了才离开彼此。

如果Janet出生在90后,经济独立,有稳定的工作,她和Jerry的婚姻长不过三年。

等到没有爱情了,又没有经济的束缚,独立抚养孩子也不见得有多大的道德压力。

如果Jerry能为了Janet向往的稳定生活而放弃那点点底线,

Janet就会爱他吗?

很难说。

感情啊,选择比经营重要多了。

在进入婚姻或者生小孩之前,理性的去冲动的一番思考也许会节省双方很多的时间,而时间大概是最宝贵的资源了。

 短评

前段时间看保罗·达诺去CC总部挑片,在猜想标准收藏是不是要收录这部《狂野生活》,这类社会风情画倒是挺适合CC的。导演找来一个跟自己长相酷似的小男生来挑大梁,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讲1960年代的社会大环境,一个普通家庭被悄无声息的影响,森林大火其实更像一个危机的隐喻,预示的不止是一个家庭的分崩离析,还有社会当时面临的危机和恐慌,而且从母亲这个女性角色的身上,甚至可以看到之后女性运动的缩影,可见导演的野心,他不没局限于一个故事,而是有意思去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属于比较有品位和导演意识的那种新导演了。7分

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四星半。丈夫事业不够“有用”,对于三口之家意味什么?影片以儿子视角描摹老爹被fire后的家庭崩塌,但一切的可信,却是凯瑞·穆里根用她极精准的表演来实现。只要镜头扫到她,她就是绝对中心。保罗·达诺与佐伊·卡赞用平实细腻的笔触,为影片奠定足够柔软的气质。而达诺本身则展现极强导演天赋。

6分钟前
  • HarperDie
  • 力荐

摄影挺好,穆里根表演痕迹重得就差脖上没挂个牌子“我是演员”了

7分钟前
  • .
  • 还行

保罗达诺私人的四百击,男孩在长镜头中奔向警察局,释放了所有对成人世界的不解与困惑。冷静沉稳的处女作,没有自慰青春期,窗棱与门框构建的少年视角,内向害羞的大鼻子男孩与达诺本人神似。吉伦哈尔重返森林,山火似灾难也是救赎,降临地面的雪片是寂静也是终曲。

8分钟前
  • Simona McQueen
  • 还行

神奇的儿童视角,你会发现儿子才是那个最成熟理智的人,不慌不忙地看着两个大人胡闹,然后出来收拾残局。是啊,成人世界里那么无聊,不闹一闹怎么活下去。

9分钟前
  • 盲忙
  • 还行

成熟到全然不似导演处女作,即使拆解贫贱夫妻百事哀这道无解难题,也表现得十分克制,不会让某个角色过于可怜或可恨,这相当厉害。更何况每个情绪的爆发点都采得非常精准,收束得体的情感在最后一分钟流露,让人惊起一身鸡皮疙瘩,片尾“纪念约翰·约翰逊”太戳泪点。一星扣给美国彭于晏杰克吉伦哈尔。

10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推荐

一点也不狂野的狂野生活。当然作为保罗·达诺的处女作已经很不错了,尤其是对吉伦哈尔和穆里根两大明星的驾驭(穆里根卯足了劲儿冲影后啊)。导演心机的是找了个小版自己来当主演,害得我时常出戏...

1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成熟又克制,处处是paul dano的好品味,但或许也因此过于保守。一大特点是选择从青少年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家庭的瓦解,但他最终却缺席了这张“家庭画像”;和母亲之间的暗流涌动也十分细腻。ps男孩真的活脱脱一个小paul,让人怀疑他在其中投射了多少自己。

15分钟前
  • 阿暖
  • 还行

救得了森林里的山火,却救不了燃烧的家庭;等得到初冬时的落雪,却等不到解冻的生活。男孩的成熟只要一场火,女人的觉醒只要一场雪。本是建材的树木成为燃料,死立中枯槁。四千英尺的高空关掉引擎,追求着自由。我能修好马桶,买来晚餐,定格别人的团聚。亲历母亲出轨,父亲失控,仍想拍下瞬间的幸福。

1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成熟得不像处女作,就像电影中的儿子成熟得不像孩子。

18分钟前
  • 把噗
  • 还行

meh,小孩简直是paul dano本人吧,现在对这种sundancy american family struggle真的很麻木

22分钟前
  • SingLesinger
  • 还行

Let’s face facts. 生活的旷野里没有狂野,只有焚毁家园的大火和一碰就碎的生活。不同的是,有人在那片通明的火光里看见了价值,有人在那份追逐价值的努力中看见了疯狂。达诺不仅为他的处女作找到了一个像他那样早熟而敏感的小演员更挑对了一个好剧本。原著里有明显对于资本主义和美国梦的批判,但它们都融入了令人动容的家庭故事里。So,What’s going to happen to us?夹在父母中间的小小见证者既问不出答案也做不了选择。但似乎又不必作出选择,因为最终他在这部美国近现代史里学会了如何将《狂野生活》变成历史。

23分钟前
  • Muto
  • 力荐

14岁的少年,还没开始反叛,就撞上了父母的反叛。觉醒是种煽动,是种绝望,是种痛苦的期盼,是种矛盾的愉悦,而戏也都在那种颤抖中了。于是所谓狂野,是指一种脱缰的状态,永远不知道哪一天暗涌会成为主流,叫人醍醐灌顶得惊心。历了那么些离经叛道,要是电影停留在将晨未晨、灯火熄灭的一瞬,留一个茫然不可知的状态,也挺好。许久未见,两位主角老了不少,Mulligan更甚于Gyllenhaal,但好演员表演起来,就是舒服。@平遥

27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一个普通家庭的解体,也预示着60年代即将来临的风暴。作为一部处女作,完成度极高。男主简直就是照着Paul Dano找的

3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很圣丹斯气质的小片,结尾拍合照的那一下我非常喜欢。

34分钟前
  • 唐小万
  • 还行

最后一幕非常好,除此之外甚是平庸。Wild如蒙大拿,剧作张力全被荒野绝景榨干,所有人都像演独角戏一般拼命,角色之间则没有任何synergy,人物形象也十分单薄,距离《冰风暴》或者《幻之光》那样的杯中神作都还远着。

37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三星半。尽管杰克·吉伦哈尔和凯瑞·穆里根已经从表演和外形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但,说他是这两位的儿子,我是死也不相信的。

39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tonally inconsistent 革命之路不是想拍就能拍的

42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Cannes 2018-3 保罗 达诺和佐伊 卡赞的情侣档创作搭配是看点。重现爱德华 霍普式的美国五十年代风情画,本质仍是对dysfunctional amercian family的剖析。穆里根感觉全程在演朱利安 摩尔。克制的气质着实在处女作中难得。

47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保罗达诺可以的,有几场戏挺有功力。

5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