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

HD中字

主演:路易·加瑞尔,斯塔西·马汀,贝热尼丝·贝乔,米沙·莱斯科特,格莱高利·嘉德波瓦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敬畏 剧照 NO.1敬畏 剧照 NO.2敬畏 剧照 NO.3敬畏 剧照 NO.4敬畏 剧照 NO.5敬畏 剧照 NO.6敬畏 剧照 NO.13敬畏 剧照 NO.14敬畏 剧照 NO.15敬畏 剧照 NO.16敬畏 剧照 NO.17敬畏 剧照 NO.18敬畏 剧照 NO.19敬畏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哈扎纳维希乌斯还是回到迷影题材有意思。

这部电影可说的太多了,传记片有趣的点都有了,还原历史情境、人物正反勾勒、临摹戈达尔的电影风格和影像变异形式……而调侃戛纳电影节的部分对于70周年来说太应景,根本就是一部献礼片。看完好希望能看到一部在世中国导演的传记片。总是打趣一句话,人家的艺术家真是令人羡慕,无论想做什么都是自由的,而现在的我们连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两位beauty路易·加瑞尔和斯塔西·马汀都全裸了,马汀完全照着经典女神的路子去了,无可限量。

 2 ) 何必较真

不了解戈达尔的生平 只是觉得看着蛮好玩的 调侃和情绪的控制也恰到好处 我觉得不错 看到评分这么低 评论里也不外乎都是说导演没资格调侃戈达尔 电影与戈达尔本身经历不符之类的 我只想说 呵呵

你们选择把戈达尔摆上神坛是你们的事 但你们不仅自己要对着他上香磕头还不许别人说他一句半句的不是 这就不太好了吧

毕竟这片子只是个喜剧片 符不符合事实也并没那么要紧吧?人家也没打着纪录片的名号啊~到底戈达尔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状态是怎样 也不是每个观众都想要真正去了解的 大多数人不也只是想看个热闹而已嘛 因此导演极尽调侃 突出一下戈达尔的自我 戏说一下戈达尔的情事 到底又有何不可?我倒也没有想说这片子有多么多么好 只是想说 个人崇拜情结还是稍加收敛比较好🙃

还有 说导演想拿这片子来黑戈达尔的…也真好笑 人家至于这么费尽心机的专门拍一部电影出来黑你们家男神戈达尔么 少在那边阴谋论了 导演也最多不过就是耍个小聪明 塑造了一个自我矛盾冲突明显 观众喜闻乐见的剧中人物罢了 只不过这个人物碰巧跟史上某位导演的经历雷同 碰巧也叫戈达尔 也许换换思路 这么想想 大家的精神洁癖就会好很多了

 3 ) 《敬畏》:资产阶级电影艺术家的革命春梦

胤祥发自戛纳 http://cinephilia.net/57328 评分:★★★★(场刊体系,四星满分)

哈扎纳维希乌斯的新作《敬畏》(这个译名不够好啊,应该翻成“革命时期的戈达尔/1968年的戈达尔”之类才能抓住重点嘛)在今年戛纳之前普遍不被媒体看好,被认为是扑街片的最大热门之一;但在经历了史上最长排队(之一?)之后,推迟了45分钟才开始的媒体场放映却,出乎意料地让全世界记者在此起彼伏的笑声和掌声中心满意足地离开(为啥没有标喜剧!!)。其实我看到一小半就觉得此片处处惊喜,看到一半就觉得70周年纪念金棕榈大奖非本片莫属——本片对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吐得一口好槽,真是十分欢乐;但又因为手法比较复杂,大概有几位评委很难明白片中的槽点,估计更get不到本片的笑点和精妙之处……所以大概顺水推舟发这么一个纪念奖是最平衡的选择。

影片根据戈达尔的前妻安妮·维亚泽姆斯基(Anne Wiazemsky)的自传《一年之后》改编,讲述戈达尔从拍摄《中国姑娘》之后政治倾向愈发激进,最终与妻子分手的故事。故事看上去是部普通的传记片,但阿扎纳维修斯在影片中完全挪用或戏仿戈达尔惊世骇俗的电影手法,堪称最大的惊喜。影片分为十个以小标题字幕卡开始的段落,并包含一段“尾声”,片中则不时就蹦出一些戈达尔的技巧,比如跳切、变速、突然变成负片、间离性旁白、不匹配的字幕(以表达人物潜台词)、声画对位式的配乐、音轨混录的各种突然变化、材料的混用(如超八摄影机)、没事儿就打破第四堵墙,并且直接挪用如《中国姑娘》中的横移镜头,甚至让扮演戈达尔的路易·加雷尔直接说出“我又不是戈达尔,我只是个扮演戈达尔的演员”这样让全场会心大笑的台词,可谓是一部有关戈达尔的自反式传记片。

除了这种戏仿或者自反的典型后现代手法之外,影片最具喜感的部分就是对戈达尔“小资产阶级性”的嘲讽。影片从前妻的角度,把戈达尔塑造成一个善妒的、控制欲极强的、难于交往的、夸夸其谈的、刚愎自用的、自视极高的、极为情绪化且极为自恋的“天才”(与影片开始安娜描述戈达尔的那些美好的词语完全相反)。从这个角度看,本片在戈达尔和安娜的关系上,事实上构成了一个失败的皮格马利翁故事:戈达尔试图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去塑造或者调教安娜,但最终他失败了。而失败的原因在安娜看来,是戈达尔在事业上的自负与自恋,同时也是在两人关系上所要求的极度控制,并完全无视安娜的情感与需求。但影片剧作的高超技巧就在于对调子或曰“尺寸”的精细把握,因为安娜逐渐认清戈达尔的“渣男本质”之余,对他仍然崇拜得无以复加(“你是伟大的戈达尔”);从这个角度出发,阿扎纳维修斯很好地用一种揶揄而并非刻意丑化的方式写出了戈达尔的复杂性:这包括他对自己“不再年轻”这一事实的恐惧以及导致的不自信和控制欲;因为思想愈发激进而陷入的创作焦虑——包括对自己得意之作《中国姑娘》受到恶评的“恼羞成怒”,对自己此前作品的勇敢否定却不得不面对路人、粉丝和同行(甚至包括贝托鲁奇)更加喜爱他此前《筋疲力尽》《蔑视》等作品的事实而感到的无奈;因为被“革命小将”们频频打脸而进一步强化的自我怀疑;以及综上所有因素而导致的脾气反复无常和与朋友交恶……

影片把戈达尔思想和艺术创作的激变时期与1968年红五月(连带着当年在开幕式上就闭幕的戛纳电影节)的社会背景,以及戈达尔与安娜的情感危机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更为难得的是,阿扎纳维修斯非常准确地再现了戈达尔这一时期的思想困境。这包括他对电影的资产阶级属性的反思,以及他要从电影语言到创作方式全面革新电影的勇敢尝试以及失败过程。阿扎纳维修斯成功地揭示了因为戈达尔本人的局限性(用我们熟悉的批判话语来说,主要是无法摆脱他的阶级属性,比如贝托鲁奇指出的“你根本不了解工人阶级,只是对他们抱有幻想”),他所设想的那种纯粹的革命电影必然失败——正如法国1968五月风暴必然走向失败,但他成功地革新了电影语言——正如五月风暴留下了从社会运动到批判理论的丰富遗产。虽然关于戈达尔如何改变了电影并不包含在影片故事文本之内,并且结尾从安娜的角度来看,维尔托夫小组的《东风》完全是一部不可理喻的失败之作,但戈达尔在电影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显然是不言自明的、或者是未曾说出已然说出的事实,是并不需要安娜或是不知戈达尔为何人的普通观众认可的事实;而且本片采用的复杂形式(甚至包括这种嘲讽的调子),恰是对戈达尔的丰功伟绩最直接的赞美和歌颂。

所以这部影片最终完成了两种彼此分离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叙事:显而易见的是一个盲目崇拜著名导演并嫁给了他的年轻女演员,从亦步亦趋到发现他的偏执与嫉妒难以忍受,同时逐渐自我意识觉醒并离开了他的故事;而另一个需要大量电影史知识与背景的故事则是伟大的戈达尔在孤独地自我质疑并尝试完成“创造一种新的电影”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最终悲壮失败的故事——比《八部半》更令人扼腕叹息。戈达尔的举动无异于堂吉诃德挑战风车,但安娜所谓的觉醒也不过是离开戈达尔的革命电影,去担任一部意大利软色情片的女主演(简直嘲讽到了极致)。最终影片唯一的主角当然还是近乎小丑的戈达尔(忽然想到如果能用40岁的伍迪艾伦来扮演这个角色会多么的出彩——当然路易·加雷尔真的完成得很好,他的敏感、脆弱起码值一个凯撒奖或是欧洲电影奖的影帝提名),而最高级的喜剧正是这种在嘲讽之余令人难过,主角令人发笑却又引人同情的喜剧,更难得的是这部影片同时又有着极为精致和高级的形式,还难得地能引入电影史和思想史的角度来反观无比重要的1968年——跟这个一比,其他的简直都是噱头。

硬要说点遗憾的话,大概最主要的是对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只能通过广播报道来交代,而并没有再现(实话说片中对五月风暴的再现已然很棒了);同时并没有对五月风暴的终结极其后续影响,显得不够完整——当然这一点也可以理解成戈达尔最终的逃避。片尾戈达尔在意大利探班时候的企图自杀一方面有点太情节剧化或者说是矫情,另一方面也使得结尾欠缺一个视觉上有所提升的场面;而最后落到《东风》上,其实也有点力度不够,如果稍稍往思想上面翻一下可能会更好。但言而总之,本片的完成度甚至比《艺术家》更高,关键是它更为欢乐(居然还有专供中国的笑点),一扫前几日的疲惫,我差点手一抖就拍出个本届最佳……

 4 ) 一部具有恶搞讽刺意味的浪漫爱情喜剧

今年戛纳电影节上,有两部电影都不约而同地涉及到新浪潮活化石导演戈达尔,一部是阿涅斯瓦尔达的纪录片《脸庞,村庄》,另一部则是这部《敬畏》。新浪潮祖母瓦尔达在那部纪录片里亲身前往戈达尔家里,却无奈遭遇闭门羹,她老泪纵横的样子不免让人心酸,同时也让人猜测戈达尔私底下的性格与为人处事。而这部改编自戈达尔前妻安妮·维亚泽姆斯基自传《一年之后》的新片里则充满了不少关于戈达尔本人一针见血的刻画。

总觉得要拍摄一部人物传记片,导演对尺度的把握相当重要,尤其对象是一位尚在世的重要人物。不知戈达尔有没去看过这部揭自己老底的影片,也不敢猜想他看过后的复杂心情。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片中刻画的戈达尔是一副刚愎自用、桀骜不驯的形象,以及最终众叛亲离的下场,然而他在电影革新及推动电影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仍是首屈一指的,而在影片中导演也充分交待出戈达尔在经历《中国姑娘》失败之后逐渐向政治实验电影转变的艰难过程。

与其说是人物传记片,我觉得更像是一部具有恶搞讽刺意味的浪漫爱情喜剧。这位奥斯卡导演依然采用戏仿的方式来重现电影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的一段历史,准确地说,应该是带有鲜明戈达尔标签的新浪潮作品。这里的革命性应该有两种含义,其一这种电影流派彻底颠覆了在它之前的叙事手法与美学风格,其二则较为逼真地还原了法国60年代所经历的革命时期。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1968年五月风暴时学生上街游行,以及戛纳电影节被迫中止的两段。尽管导演运用的是比较戏谑的手法,比如先后多次让男主角的眼镜摔破营造出喜剧不断的效果,但是服装与美术设计做得相当到位,时代感强烈。

另一个令我深思的部分,则是男女主角共同经历的那段感情,从甜蜜融洽如胶似漆,到裂痕出现难以沟通,再到最后无法挽回,让人觉得不胜唏嘘。原来大导演心目中爱情的地位远不如狂热的电影梦想来得珍贵,这很可能也是由戈达尔本身的性格造成。他过于自信与盲目自大的做派,导致事业失败后性格突变,破口大骂周遭的朋友,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唯独太太一直身边默默支持力挺。然而他倔强和不留情面的性格也令她陷入两难处境,最后她得以脱身去意大利拍电影后,更成为两人分道扬镳的契机。

感觉导致两人最终分手的原因并非表面上所描述的男强女弱,女演员配不上天才横溢的导演,而是两人所追求的理想出现了分歧。到后段很多场景里,观众都可以看到太太对丈夫的主张和观点茫然所措,形同陌路的感觉开始冒出头。没有共同理想往往是关系中难以维持下去的致命因素。

谈到演员选角,不得不对两位男女主角的演技赞赏有加。路易·加瑞尔的造型跟戈达尔年轻时相当神似,加上他故意模仿的口音,令这个角色的真实度倍增,而出演过《女性瘾者》的斯塔西·马汀更让我刮目相看,那种复古味十足的发型和面容,让人恍如时光倒流至六七十年代的影片里。她的侧脸特别耐看,有数个两人在家中打情骂俏的场面拍摄得相当有新浪潮韵味。

相信戈达尔的忠实影迷会在这部迷影之作里感受到接连不断的趣味与惊喜。形式上来看,导演不断抄袭并重新演绎戈达尔的拍摄手法:配标题的段落、跳跃剪辑、让演员对观众说话、负片效果、诗朗诵对白、奇怪的字幕等等。而当中最为瞩目要数模仿戈达尔名作《周末》和《一切安好》里的超长平移长镜头,摄影机对准男主角和他几位朋友聊天漫步走过大街,身后的墙上写着一句戏谑的法语,可惜在香港电影节上看的版本没有翻译出来。而从情节来看,这部恶搞细节纷呈的喜剧也正好在致敬新浪潮电影之余,用高级的手法讽刺了戈达尔一把,正好为《脸庞,村庄》里老泪纵横的瓦尔达奶奶报了一箭之仇,有点大快人心。

 5 ) 非要什么标题

你想像电影一样是不同的,你会搭错车,进食,购物,没有旁白,但是如果你爱我,一切就不一样了。

真写意,记者招待会都是在山林风谷中。

短发与毛毡帽

我觉得他们只是不接纳我,但我本来就只是一个报复自我的物化。

我想象捧着一束花,呆呆的看,但我并不知该放到哪里。想着早起的哀怨,也不过如此罢了。

世人的尴尬境地放到哪里,纵是旁观者

自己开心和丈夫一起苦闷?独自抛下逃跑对吗?

今天不太顺利,坐下来的第一句话就是上文第一句,背后好像是几个法国人,椅子靠背很松,倾斜度很高,试图调整未果,身后女人不久后换了位置。我不是一直是一个把不舒服扼杀在摇篮的人吗?奇怪。

 6 ) 采访《艺术家》奥斯卡最佳导演——向戈达尔的致敬

《敬畏》是由戈达尔妻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两本传记《勤学的一年》(Une Année Studieuse,2012)和《一年后》(Un An après,2015)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两人从相识相知、到互相赏识、到政治理念上不和而关系崩裂的过程。

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曾凭借《艺术家》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我身处多伦多,在最大的北美观影盛会的多伦多电影节之地,有幸采访到了阿扎纳维西本人。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制作导演,擅长拍喜剧片和家庭片题材,拍摄技法上他很高的造诣对70年代电影改革时期致敬。

Michel Hazanavicius

《敬畏》是由戈达尔妻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两本传记《勤学的一年》(Une Année Studieuse,2012)和《一年后》(Un An après,2015)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两人从相识相知、到互相赏识、到政治理念上不和而关系崩裂的过程。新浪潮奠基人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安妮眼中一定是又爱又恨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世人眼里是神秘而令人向往:胡兰成与张爱玲、徐志摩与陆小曼,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尽管这一对对有情人都未能走向美满,但他们的结合是在过程中塑造了美好的果实了。19岁的维亚泽姆斯基凭借名导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初登大银幕。第二年,她旋即在戈达尔的《中国女人》中出演,影片反映了196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出生的年轻人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践行革命,她还出演过戈达尔的《周末》和《一加一》。 而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两人戏外的关系。

(可惜的是,2017年10月5日,安妮·维亚泽姆斯基因癌症不治,在巴黎去世,终年70岁。)

用戈达尔的拍摄手法去拍摄戈达尔是本片很有趣的亮点了,唯一和戈达尔自演自导的影片不同的是真实性的剧情(出自其前妻女性视角的)和绚丽的彩色画面。从技巧旁白、对着镜头说话、到生存哲理和精神危机的主观探索、着重人的情绪和心理上都有着惟妙惟肖的致敬。

1968年五月风暴事件爆发,法国群众在政治理念上的盲目本能和冲动、以及人们对当时二战后物质富裕导致的精神空虚困惑,正好致使当年戛纳电影节暂停。17年《敬畏》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有种重返故地的意味,揶揄之下也是面向60年后的第70届戛纳电影节最好的献礼了,回顾这半个世纪的变化与发展,我们离那一批老新浪潮电影大师们并未走远。

《敬畏》五月风暴

问:影片标题《敬畏》的含义是什么?在电影预告中,您运用其他很多形容词去评价戈达尔这个人,比如:无法分类的、反传统的、有毒的、革命性的,为何选择敬畏的?

米歇尔:因为《敬畏》(Le Redoutable)在法语中的含义时而褒时而贬。这个标题和我小时候电影标题很相似,类似于让-保罗·贝尔蒙的电影,比如《夺命太阳下》(Le Magnifique)、《野岛真情》(le Sauvage)、《不巧得了一枚共和国勋章 》(Le guignolo)、《危情谍影》(le Professionnel)等。为了形成反讽效果,我取了这个标题。

问:为何选择戈达尔作为拍摄题材?他对你的电影有很大影响吗?

米歇尔 :我是对戈达尔第一任妻子安娜撰写的书着迷的,她是《中国女人》的主演。我受到书所动容,拍摄了《敬畏》讲述安娜与戈达尔的故事。我没太去了解戈达尔的生平,是书让我去叙述这部电影。 书展现了戈达尔左倾政治倾向、毛主义,和法国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现在这个年代要信奉毛主义是很难的,成为毛主义也不现实的。我不可能做时代错误的过程,我更少去叙说其政治倾向,保持距离,也就是说更少地的在按照历史进行绝对参考。书是一部非常女性主义的作品,以一个恋人的视角,我怀疑所有这一切都带来了...她爱上了他的事实,找到一个电影、政治和爱情间的平衡。我们更少地用评判的眼光看待整个过程我们对他保持同情心 。

很多人在五月风暴中也革命,但他们没有变成毛主义,也比较谨慎;戈达尔却变得极其严肃,成为革命的崇拜者,认为以前的电影作品不值一提,对朋友极其恼怒,他完全改变了电影的作风,他摧毁了周围的一切。这也是安娜离开的原因。

现实中的二人

问: 让-吕克·戈达尔有欣赏过本片子吗?您是否有咨询让-吕克·戈达尔本人去拍摄本片?

米歇尔:完全没有。当然很多人问起这个问题。 现在让-吕克·戈达尔独居于瑞士,我告知了他并把电影副本发给了他。他以前想看电影剧本,我发给过他。然后我提议他看下剪辑,建议他等影片在瑞士放映的时候来看一下。

问:电影在除了传记式的记录戈达尔关键转型期之外,电影技巧上是有效仿的,是出于什么动机采用这样的手法?

米歇尔:因为这也是一种讲述戈达尔的方式。戈达尔创新了很多电影表现方式,他的电影展现很有自由度。我们对戈达尔电影的印象大部分是停留在60年代,我很喜欢那个时代,因此我创造的是我们记忆中戈达尔电影的样式:会有黑白画面电影、题词、拿摄像机的人、字幕从一幕中出来等等这些形式的表现,用同样形式的电影表现向他致敬。

《敬畏》中的戈达尔和维亚泽姆斯基

问:电影中的反讽意义是?

米歇尔:因为首先戈达尔本人就是个非常搞笑的人物,也是个一个不太守规矩的人。我觉得用遵守常规表现很奇怪,也该工不守陈规和复杂的方式表现。因此有讽刺意味,把它置于一些复杂的情况下等等。

问:能谈下演员的选择?

米歇尔:路易·加瑞尔(饰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是很优秀的演员,他父亲导演菲利普·加莱尔是横跨法国“新浪潮”与“后新浪潮”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特殊人物。路易小时候就做了喜剧表演,因此他的魅力与戈达尔紧密连接, 人们很喜路易·加瑞尔在其他电影中小有疯狂的表演。

问:下部电影计划?

米歇尔:我计划做一个家庭喜剧电影, 很棒的,像Pixar。我喜欢做个人的电影,喜剧很受欢迎,不无聊,有趣。

 短评

看好70周年纪念大奖。全场欢腾。阿扎维修斯真是戏仿吐槽高手,这片子模仿戈达尔的手法,比他「艺术家」模仿默片的完成度还好。黑戈达尔之余顺手黑了五月风暴,最后连带着把68年戛纳电影节黑了个透。看样子可以发个个人年度十佳了#2017个人观影十佳#

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非常轻浮、浅薄、符号化,装B之作,摄影布景演员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6分钟前
  • 浅蓝大肥猫
  • 较差

关于戈老头中年时期的纯爱故事:从“我一开始就知道她会离开我”,到最后“我那么努力让全世界其他人都不喜欢我,然而你居然也抛弃了我”。细节各种致敬,导演特别特别懂,夜车反光、唱片卡带、裸戏吐槽、潜台词字幕、与观众对话都是神一样的梗,太可爱了。作为被戈老头嫌弃的影迷的一员,表示满足。

11分钟前
  • Nouvelle
  • 力荐

創作者當然可以「笑」當時的Godard,連他在80年代尾也要來一次重構自身,但抽空了各種問題,難道Godard 只是一個和戀愛、生活過不去,陷入中年危機的藝術家嗎?(這就是回到平凡人的方法?),正如我不明白電影為何要「戲仿」他的電影裡各種片段,一個以「主流」製作成功的電影導演,真的能去拍Godard嗎

14分钟前
  • 何阿嵐
  • 还行

开心就好

18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黑的漂亮,仿的漂亮,Stacy Martin更漂亮。你问我资辞不资辞,批判1968我怎么能不资辞?(导演Q&A说戈达尔艺术上天才政治上he sucks简直太对了,Stacy Martin真人比银幕上还漂亮!

22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庸俗化革命也是时代症候之一

26分钟前
  • 妖灵妖
  • 还行

有一点做得好,就是影片的自反性:将叙事嵌入了这次叙事本身所描绘和记录(或恶搞)的现实中,因此呈现的效果是超过了简单的布景模仿,而稍稍触及到了戈达尔本人。同时,如果观众能够看到最后能产生厌恶——戈达尔自相矛盾摇摆不定恰如我们每个人——电影其实就及格了。但整体还是有些肤浅。

28分钟前
  • Derridager
  • 还行

本来困得不行,笑精神了,太搞了。从头到尾一脸丧的戈达尔,哈扎再次把形式玩出了新花样,用疙瘩的方式刻画出一个自私刻薄、大男子主义、可怜可爱的疙瘩形象。“政治就是左右脚,最终都会想光脚”、“我连疙瘩都不是,我只是扮演他的演员,而且是个烂演员!”、“谁TM会去戛纳这种电影节?”女主真美呀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作为狗蛋儿黑慕名前来观影。其实各位看完愤而给低分的朋友的评价已经让我感到乐不可支了。我很少干这么狭隘的事,但今天必须快乐地狭隘一回(更新,在被戏仿手法恶心了数次后突然能接受并看下去了,看佢自黑太好笑了,满意(我对狗蛋儿的心理阴影实在是太深了

32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满屏全是小聪明,却无任何可回味的智慧。愈发觉得Michel Hazanavicius是个饶有趣味的投机主义者。

37分钟前
  • Amelie
  • 还行

导演用戈达尔风格的影像构建戈达尔的影像(新闻、漫画随意插贴,超长推轨横摄,音画非完全对位,红蓝黄色块铺张,打破第四面墙),影片展现的是一个走下神坛,醋意浓浓的戈达尔,这让那些用散落碎片捏塑起一个他们自己一厢情愿想让其成为那个戈达尔的影迷们感到了侮辱,但这可能就是真实的戈达尔。

38分钟前
  • titwo
  • 还行

馬汀的肉體,在我的眼裡真是完美~構圖、配色佳。加瑞爾真會‘毀’自己⋯

3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他需要一副不会碎的镜片、一双不会滑倒的皮鞋,以及一位知己般的女人。现实却是他粘了一手指胶水、废了一整卷胶片,带着一份注定破碎的爱情上了敬畏之船。潜艇下沉到艺术的深海,他的生活也置于密闭的真空。戈达尔的刚愎变成爱情中的毒药,自负成为创作里的独裁。他为爱情死过一次,又因电影重获新生。

40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哈哈哈哈哈,实在太搞笑了。片子又可以叫做《戈达尔和他碎了无数次的眼镜》。用戏访戈达尔的风格,塑造了一个又丧又蠢、大男子主义、自我中心、还有点小可怜的戈达尔。听说导演拍完电影,第一时间寄给戈达尔,请他提提意见,但戈达尔没鸟他,还好戈达尔没看。。。。

41分钟前
  • 余小岛
  • 还行

带领的人和跟随的人都洋洋得意;创造的人和重复的人都满心欢喜。

43分钟前
  • 战将波舰金
  • 还行

形式玩儿出花样的小品喜剧,比起主竞赛更适合作为开幕片或者70周年献礼,斯塔西马汀比原型好看太多了,简直理想型。

46分钟前
  • 郭连凯
  • 还行

一个傻了吧唧的戈达尔。

47分钟前
  • Xao
  • 还行

人有轻蔑你有敬畏。基本就是个恶搞喜剧,导演在迷影复古以及喜剧方面的才能尽情发挥,一方面完全复原戈达尔作品的形式,美术、剪辑,间离……另一方面则是尽可能的恶搞和吐槽,比较嗨

4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本届戛纳个人最佳。手法复杂多样,花式间离让人目瞪口呆。戈达尔、伍迪艾伦都成为哈扎纳维希乌斯的食材,包裹在一个爱情的外壳里,简直外香里嫩。路易·加莱尔奉献了顶级表演,把戈达尔这个智商超高情商超低的怪咖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对电影制作探讨极深刻,也是一次历史回望。

5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