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杀人犯

HD中字

主演: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阿伽塔·库莱沙,马格达莱纳·珀拉斯佳,彼得·亚当奇克,卡洛琳娜·斯坦尼,托马斯·洛索,迈克尔·茹拉夫斯基,米哈尔·阿尼奥,康拉德·布盖,艾萨贝拉·达布鲁夫斯卡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6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2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3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4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5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6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3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4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5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6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7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8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19我是杀人犯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你又自以为是的认为自己看懂了?

因为引蛇出动,特地等诉讼时效过了,设套让凶手来钻。

等到凶手上套,揭开计划,实际上诉讼时效还有最后16分钟,可以抓凶手坐牢。

可是明明是全套在先,发现录像带里凶手杀最后一个人的时效在后,那么设计圈套的初衷怎么可能是抓凶手坐牢呢?

真相只有一个!

那就是崔警官的真假凶手圈套,自始自终目的就是想要杀掉凶手报仇,而不是抓他!

发现诉讼时效没过的信息得知令他很意外,不过更多的是惊,而不是喜。

就是因为知道了还可以抓他坐牢,所以崔警官后半程一直很纠结。

要不是被害人遗孀最后断电想复仇,我一度怀疑其实崔警官会用枪指着凶手,拖延个16分钟,然后假装自己没忍住,一枪将他击毙。

为什么?

没看最后崔警官故意杀人只坐了5年牢吗?没看到韩国的立法因为这个案子将诉讼时效延长了吗?

因为过了诉讼时效,而导致只能让凶手逍遥法外,而仇杀,更加情有可原

在审判量刑上,必然会酌情考虑减轻量刑

如果更进一步的腹黑

那么我怀疑从假冒凶手的李斗锡被遗孀们绑架之后,崔警官其实就告诉了遗孀们真相

然后更遗孀们演了这一出引蛇出洞,断电追击,最后过诉讼时效抓捕,愤而击杀

当然,最后追击搞的那么生动,是为了考虑观众的视觉感受,也因为中间有了点意外插曲

遗孀们断电,用起重车吊起凶手汽车企图再次绑架,这些显然都是早就安排好的

甚至都是崔警官安排的

所以,不要再去跟《杀人回忆》比较了,比啥啊,完全不是一个路子的

倒是可以作为韩国复仇三部曲的姊妹篇,当作复仇第4部曲看

从崔警官爱人被抓被活埋的那天起,崔警官就计划了这样一出瞒天过海的复仇计划

既要引凶手出来复仇,又可以冠冕堂皇的复仇

从这个维度看这部《我是杀人犯》,简直牛逼到不行

剧情的设计,就完全不弱于《老男孩》,完全碾压《亲切的金子》

好吧,以上这些都我意淫出来的,其实这部编剧和导演就是漏洞百出,槽点十足

冷鱼的视角,奇妙的观影维度,总有好过他人的观影体验

长按关注,冷鱼电影

 2 ) 《我是杀人犯》:真凶非重点,反讽才是真

看这部电影一定要记住一点,那就是,这不是一部严肃的犯罪片。起初我以为这是部像《杀人回忆》《追击者》那一类型的电影,看到后面发现又有点《亲切的金子》《看见恶魔》的感觉,直到后面诸多无厘头和冷笑点的情节出现,我才恍然,真凶是谁不是重点,这个过程能达到控诉反讽的效果才是这部电影想去表达的。

之所以开始会猜错电影类型,是因为这种风格的罪案惊悚悬疑片在韩国已经是属于量产模式了,基本上每年都会有那么几部出现,质量也是良莠不齐,这部《我是杀人犯》大框架是俗套的,惊喜在他全片充满讽刺调侃,把一个原本应该严肃带点悲伤的连环杀人事件变成了一出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嘴脸大揭露,由此我又想到了主演郑在泳的另一部电影《率性而活》,都是在拿自己开涮,严肃的表演,自嘲的精神。电影在节奏把控上很到位,开头的追捕戏最喜欢,中段的汽车打斗以及女箭手的几场射箭戏都拍得很炫,小高潮很多,而且时而惊悚悬疑时而搞笑,多种情绪转换也让观众看得更加high。

十几年前连杀10人的变态杀手在袭击虐待完一名警官后逃走,而在15年的公诉时效结束后,一名自称是当年真凶的李斗石突然出现,并出版了一本记录当年所有犯罪事实的忏悔自传《我是杀人犯》,一时间变成社会风云人物,不仅出版的自传大卖脱销,更因为帅气相貌成了当红的偶像明星,拥有无数粉丝团。而后,又有一名自称J的神秘人对外宣布自己才是真凶,并且韩国当红的某节目还专门请来当事人来做一场辩论,势必要争论出到底谁才是真凶。

是不是觉得这实在是太荒谬,的确,电影可能是放大了一些细节,可是我们可以看一下一些真实的例子。2012年5月,加拿大留学生被残忍杀害,事后警方公布嫌疑人马尼奥塔的照片,有人评论“长得真帅”。2013年2月,《我是杀人犯》男主演朴施厚被举报涉嫌强奸,立刻有其粉丝质疑并说“能被这样的男人强奸,女的没白活”。可见,其实电影来源于生活却并不一定高于生活,在这个媒体、网络不断开放的社会,有一些言论和行动确实不断的在刷下限、毁三观。

电影有几个点设置的非常好,凶手的新书发布会上,女记者被其俊朗外貌吸引,忘记职业操守反而问起凶手的护肤经验,女学生粉丝团因为偶像即将不是真凶而神伤以及女律师同情凶手而虚伪流泪,而整个电视台的全程跟踪事件就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真凶J先生的藏尸录像被路人闯入,其真身竟是娘娘腔的自恋大叔,真凶揭开的瞬间插播广告这些冷笑点的出现则是把这出闹剧推上巅峰,达到了电影反讽的高潮。

电影里“死者家属联盟”这个设置真的让人看的很乏味,虽然知道是要发挥韩国电影一贯的催泪作用和人性拷问,但确实没有达到那个点,反而觉得有些鸡肋,最后还是要在法律和人性之间找话题。其实所有的高潮都已经在之前分散开来了,在插播广告那一段我已经high爆了,所以货车狂飙之后的所有戏我都没看进去,最后温馨的小结尾可以忽略不计了,总之,看这部电影一定要记住一点,那就是,这不是一部严肃的片。

 3 ) 电影就应该这么拍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拿这部电影和《杀人回忆》比较,除了故事背景有一点借鉴之外,二者并没什么相似之处。都是好电影。

《我是杀人犯》中,导演的镜头处理相当干净利落,尤其是一开始的小巷追逐戏,不断摇晃的镜头灵活变换的拍摄角度看得人心惊动魄。这里有一点,最开始在小酒馆里喝酒的警官,是2007年的警官,过一会儿从他的视角看到的撞进小店的两人,是十多年前的他和杀人犯,由此开始回忆当时的情景,这个处理很妙;相似的还有杀人犯终于按耐不住在电视台上露面,中间有一段休息时间,两个人在卫生间,杀人犯在厕所隔间刺激洗手的警官,说你不会真以为郑秀妍还活着吧。真正的警官和镜子里的影像一分为二,一个站在镜子前心痛回忆因为自己而遇难的女友,另一个迅速转过身去想要冲进隔间被保镖挡住,以警官后脑自然封挡转场与回忆一起过渡到17年前的某一案发现场。当时看到这个镜头不禁感叹导演很有才啊!

韩式电影特有的辛辣讽刺冷幽默在这部电影里面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访谈上女律师非但不同情无辜死去的十名女性,反而在谈到杀人犯的忏悔时留下了感性的泪水;无关群众一副看戏姿态,打热线电话夸杀人犯长得帅感谢他让书卖得好;高中生粉丝团鼓舞士气的话是,相信偶吧,只有那个是J杀的,其余都是偶吧杀的。让人好气又好笑。不过整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第二次的国民访谈上,由于J迟到,先安排那个失去女儿的老者发言。他说了一句,我直到现在还没有把女儿从我的心里遗忘……J赶在这个时间从后门入场,整个演播厅关注点放在这一个人身上,导演说快所有的摄像都移动到后门,主持人打断他的讲话,说J现在来到了演播厅,老者坐下视线复杂地望着这个杀人犯。所有人关注的只是谁杀了人,电视台关注收视率,粉丝团关注是不是影响自己偶像的名誉,无关群众看热闹,没人关心有人失去了女儿母亲妻子,时隔多少年后还因为杀人犯的炒作而不得不把伤疤掀给别人看。整个故事仿佛是个巨大的笑话。

有人说动作戏太过冗长,我倒觉得看得很过瘾,无论是一开始公路追车那段,还是影片最后追捕杀人犯,都很刺激,要是能在电影院看到话估计更爽。

感情戏在这部剧里是加分项,韩国电影电视剧里处理这种感情戏已是驾轻就熟,不需要亲来亲去你侬我侬,真实的去表现一些很生活化的片段,对一些微小细节的处理很关键。比如这部戏里面,女友最终没能送出的背面刻着爱人名字的手表。女友留给自己最后的印象是雪天颂歌中孤独离去的背影,和你真自私的一句话。让警官带着悔恨自责活了17年。

我看的那个版本的翻译在影片的最后有一点bug,手表背面明明写的是1990年12月24日,字幕直接打了1992年12月24日。其实这里的时间轴一开始我也没太理清,后来又重新回去看了一下。杀人犯开始杀人是从1990年开始,第一个受害者就是换脸拳击手的妈妈,1990年12月24日晚女友和警官分开之后就被绑架,一直没被找到,从1990年到1992年期间杀人犯又先后杀了共十人。通过杀人犯寄得女友的录像带警官发现最后死的人其实是自己的女友,杀人犯关了她两年最后选择活埋她,录像带上记录的时间是1992年12月19日。大家一直以为最后一个死的人就是十个人中最后发现尸体的那个人,所以才说公诉时间已过,但恶人最终难逃惩罚,因为大意入了自己设下的圈套。我觉得实际上女友死亡时间可能比19日还要晚,公诉时间应该可以再延长一些,不过也没什么意义了,因为警官最后的目的是让杀人犯死不是让他上法庭。

总之无论从故事编排上还是拍摄手法上,这部电影都是很成功的作品,值得学习和借鉴。韩国人演变态傻子这种极端的角色还真的是演的出彩,这部电影里出现的电视台的那个总导演,因为熔炉里面变态校长角色印象太深刻,导致他一看到他在这里出镜就觉得全身警报拉响,极为不舒服。另外有一点,韩国影视作品每一个配角的表演真的都相当到位,不管有没有台词,这就体现一种专业态度。很多次看国产电影,配角话都说不清楚,镜头扫到表情都不自然,特别容易让人出戏。只能说我们的电影,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啊。

 4 ) 我是杀人犯

15年前发生了夺取多名女子性命的连环杀人案,犯人却始终逍遥法外,直到诉讼有效期截止当天,一名受害者家属在负责该案件的刑警面前跳楼自杀。为此,警探崔向久一直耿耿于怀,不能原谅自己的无能,并在脸上留下惨不忍睹的伤痕,以惩罚自己的无所作为。

2年后,自称该连环杀人案凶手的李斗石以《我是杀人犯》为名出版了自传,旋即成为畅销书。样貌英俊、谈吐得体的李斗石成为偶像级的人物,受到大众的高度关注。这同时也引起了崔向久的注意,他甚至参加电视直播节目,与李斗石面对面辩论,企图揭穿对方的骗局。崔向久始终认为这个名叫李斗石的男人不过是想通过冒充杀人犯而出名。随着进一步剥茧抽丝,崔警探渐渐接近真相了

影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出版杀人自传成为畅销作家的日本食人魔佐川一政,这个食人魔后来亦是摇身一变从变态凶手变身公众偶像。影片将这个变态微妙且荒唐的心态剥得淋漓尽致,让许多人都看到他的内心已经堕落到了何种程度

影片借用偶像男演员朴施厚完美的外形,塑造了一个优雅迷人的“恶魔”,他的存在宛若“照妖镜”一般,照出了人性深处冷血、虚荣、追求外在,乃至丧心病狂的一面,对于劣根性的阐述也许会让许多人在观看境中“中枪”,这才是电影真正要达到的向病态社会复仇的目的

 5 ) 《我是杀人犯》:案件背后的众生百态

每看完韩国悬疑片总是难抑住心中的激动之情,作为同属于儒家文化一衣带水的邻国,韩国电影业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不仅在类型片上百花齐放,在制作和水准上也不亚于好莱坞,像《杀人回忆》以及朴赞郁的复仇三部曲等早已享誉海外。尤其是《杀人回忆》占据各大榜单居高不下,那种无限的哀怨、深思和无助至今记忆犹新。不严肃来讲,《我是杀人犯》就可以称得上是《杀人回忆》的番外篇。

《我是杀人犯》讲述了在连环杀人犯公诉期将满的前夕,一直追凶的警察采用以假逼真的方法引真凶现身,最后将其抓获的故事,用一句话概括为“引蛇出洞”。如果本片像其他悬疑片一样展现追凶的过程最后将其正法未免也太过俗套,导演正是通过一起连环凶杀案件,带出相关联的罪犯,警察,受害者家属,记者,百姓等众生面孔。

警察:

警察作为片中最关键也是最矛盾的角色,如同绝命毒师里的老白,看似平凡普通,实则老谋深算,一切计谋早已运筹帷幄。他血气方刚,脾气暴躁,对上司,对同事甚至对自己的母亲都耐不住性子,同时他又有着男儿的柔情,在得知母亲意外脱险后一把将母亲揽入怀中,在面对妻子最后临终的录像也留下了铁汉的泪水。作为片中最矛盾的一个角色,一方面作为警察,是司法的维护者,惩奸除恶乃本职工作;另一方面他又是受害者的家属,必想将凶手正法,还死者一个公道,在这双重矛盾下,他最终选择了后方,也就是知法犯法亲自杀掉了凶手。十五年的追凶经历,失去妻子的悲痛欲绝,没有人比他更想亲自抓到凶手,即使换来五年牢狱之灾,于他而言,即新生。


凶手: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凶手在千呼万唤中始出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五大三粗的硬汉,反而是头戴发卡,化着淡妆的异装癖者,用时髦一点的话来讲叫伪娘。懂点心理学的人都知道,越是张狂、高调的人其内心越是胆小和不安。当他看见被自己引以为豪的“成果”为他人所窃取,并且高调的举行发布会受到追捧成为明星时,极端自恋的背后肯定不为他所接受,这才步步走进了警察设好的圈套之中。


受害者家属:

有凶案发生肯定也会有受害者,作为受害者的家属,在忍受失去亲人的巨痛之后,还要眼睁睁的看着罪犯逍遥法外,正义得不到伸张,心中的怨念自然会加深。片中的受害者家属除了警察外,还组成了一个团,男女老幼全家齐上阵,精心策划了一场绑架案件,这其中就包括了警察的岳母。从警察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回忆中可以看出,起初岳母执意反对,连警察送女友回家都怕被岳母撞见,到后来凶手浮出水面,高调现身,早已被复仇之火占据全身的岳母自然按捺不住,将凶手私刑绑架,无果。在片中我们多次见到二人擦肩的瞬间,岳母猩红怒火压抑着的双眼,不难猜出,岳母将失女之痛的怒火全撒在了警察身上。直到所有迷雾解开真凶现身,岳母原本想用早就准备好的剧毒将凶手亲手杀害,却被警察阻挡。就当我们以为一切如传统悬疑片一样将真凶绳之于法,熟料警察亲自下毒,为的是让岳母免受牢狱之灾。就在那一刻,两人眼神再次碰撞,这一次,岳母没有怨恨的怒火,反而是一种理解和承认。片尾,五年之后,警察走出监狱大门,我们看见了站在第一排等待已久的岳母。


记者:

记者即媒体,通过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制造舆论,它可以在一夜之间让名人身败名裂,也可以为民鸣冤,甚至还能间接影响政局,想必其威力不用我多说。在片中记者的身影可谓是无处不在,他们一方面是整个事件的记录着,另一方面又是参与者。这其中不得不说到两个关键性的角色,一个是局长,典型的唯利是图的代表,在他眼里只有收视率,不惜一切抓住新闻点,哪怕让警察和犯人拔枪相见也要举行三方会谈。另一个是现场导演,属于一根筋的人,他严格遵从职业道德,在警察怒火将水杯砸向凶手时刻意插入了广告,为此遭到局长的责骂,最后弃势辞职。难能可贵的是,导演采用了许多反讽的手法,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戏谑了一番韩国媒体。在李斗锡的新书发布会上,大批媒体记者争先提问,因其面容俊俏,女记者竟然问起了和事件毫无相关的护肤保养问题。不仅如此,电视台内部成员还俨然化身成了凶手的粉丝,猜测着谁真谁假。


观众:

《美丽的西西里岛》里,或爱慕或嫉妒她的居民们;《孔乙己》里,或嘲笑或讽刺他的酒客们;《我是杀人犯》里,或喜欢或迷恋他的粉丝们,他们都是鲁迅先生笔下的“看客”。片中,凶手摇身一变畅销书作家,将自己杀人经历写成小说受到追捧,享受着明星的待遇,还拥有了大批的粉丝。而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凶手成为明星的直接原因是因为长得很帅。仅此一条便将韩国人讽刺的体无完肤。不仅如此,当真假杀人犯同时出现时,粉丝们陷入倒戈,其中一名带头人物还高举扩音器为自己的偶像拉票,求相信哥哥是真正的凶手,他们的麻木不仁直叫人汗颜不已。先不说对无辜冤死的受害者给予起码的尊重,至少正邪分明。闹剧过后,是对人性的深思,是对国家的失望,这正是导演高明的反讽精神。


按照犯罪悬疑片一般的套路,大多会在罪犯伏法,锒铛入狱处作为结束,这也似乎是一个“美好”的大结局。但《我是杀人犯》则让警察动了私刑,亲手解决了罪犯。其实究竟谁是真假猴王并不是导演探究的重点,他正是通过一个引蛇出洞猫抓老鼠的故事将矛头对准韩国当下,司法的漏洞,百姓的愚昧,罪犯的狡诈等这是罪恶的根。不难看出,无论是劫人绑架,还是警察的知法犯法,其实从一开始受害者家属的一致心愿便是至凶手于死地。毕竟还有很多法律解决不了的事。

扎实的剧本,精彩的表演,人性的挖掘…《我是杀人犯》不愧为2012年最精彩的韩国电影。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动作戏太粗糙,飙车戏太浮夸,虽然导演下了血本,但凡正常人看到在飞快行驶的车头跳来窜去,你以为这是在演杂技,还是在上演速度与激情呢。

 6 ) 好片杀手

就像道脑筋急转弯谜题一样,整体是个聪明的好点子,答案却无聊透顶。

电影的开局非常好:酗酒的疤面警官一瓶酒喝下去,旧日故事像呕吐物一般肮脏有力的涌上来,配合冲破玻璃窗的画面,回忆野蛮的打入现实,不用过多的对白,观众直接可以从视觉上感受到失败的追捕对疤面警官的打击有多大。

紧接着矛盾升级:1.过了诉讼期的美男杀手主动现身,以身试法,挑衅社会;2.媒体推波助澜,脑残粉丝跟进,拷问人性;这里我推测故事有两种发展可能,1的思路,接下来的故事可以是疤面警官质疑美男杀手身份,两人各说各话,讲述一个罗生门样的悬疑故事;2的思路,那么美男杀手的真实性则毋庸置疑,唯利是图的媒体在看到他身上的商业价值后,便不在介意他的过去,反而极尽追捧,更培养了盲目的粉丝;于是新的价值观与老派的道德相冲突,现代媒体所起的作用开始令所有人怀疑。

在我看来,导演只要选择好发力点延伸下去,把矛盾放大,说透,做极致,就完全有机会撼动个中翘楚之作《杀人回忆》的权威或者打造出一部电影版《黑镜》。不幸的是,鱼与熊掌兼而得之的野心使导演将两点揉在一起,妄图囊括机智与流行,最后导致讲述故事完全失去了重点。

事实上,出乎我的两点推测,娱乐至死的商业大旗横空拔起,“受害者家属联盟”大煞风景的粉墨登场,暗杀与拯救,飞车与打斗,在这一系列几乎是此类影片标配的画面中,所有的东西都是陈旧的、似曾相识的,在这里我实在不愿去回忆这完全冗余的情节,它唯一的作用就是把本来可以节奏清晰的影片切割的支离破碎,把90分钟可以讲得干脆利落的故事生硬的拉长到120分钟。

直到蒙面人J出现,故事走向了第三种可能,我想大部分观众在对比蒙面人J和耍了一个多小时帅的美男杀手后,都会同意那位警官所说的“你看看他的脸蛋,这个哪是杀人犯的面孔?”而蒙面人J摘下面具露出猥琐的脸后,剩下的那部分观众应该也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最后一场象征性的三方辩论会,美男杀手仅稍微作势抵抗了一小下,就承认了骗局,随着早已被猜到的所谓情节反转,谜底揭开,影片不可救药的走向了平庸,导演也适时的又加入大段飞车戏来盖棺定论,彻底打消了仍怀有期待的观众的最后一丝念想。

也许三方辩论中插播的那条奥利奥巧克力派广告才是一切的答案,商业诉求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无论基础多好,想法多妙的影片,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它轻易的杀死,而这个杀手至今仍逍遥法外。

 短评

“姐妹们,要相信哥哥,哥哥才是真正的杀人犯”,就这一句,五星不多。追逐戏略拖沓了。

7分钟前
  • null
  • 力荐

近几年的韩国犯罪题材影片总会有让人眼前一亮的题材出来,本片仍然胜在题材与故事框架,但是情节编排还是较刻意,bug太多细节经不起推敲,但是几段动作戏还是挺紧张的~

12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最近的韩国片确实有很多可圈可点的地方,跌宕起伏的一本电影,本来都挺不错,就是死者家属那些片段有点老套

16分钟前
  • 飞客流依
  • 推荐

剧情好奇妙,如果能再快些就好了。不过细腻也是一大特点

21分钟前
  • J
  • 推荐

完全没想到的反转

24分钟前
  • 暖晴
  • 推荐

不怕你穷追猛打,就怕你还能写书;不怕你身手不凡,就怕你还能用计。如此警察,能文能武。韩国出品,必属意淫。

2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韩影真是好看!!我看小朴可能是被陷害了。。。。木哈哈。

30分钟前
  • jun.
  • 力荐

媒体、脑残粉和书商被黑出翔。确实欠黑

32分钟前
  • 像面条般地活着
  • 推荐

故事在逻辑上的硬伤还是蛮大的,娱乐性还不错。

35分钟前
  • 哆啦哆啦
  • 推荐

片子镜头很好看,很流畅。但是故事本身有点儿太扯了。

36分钟前
  • 我是豆瓣酱
  • 还行

喜欢悬疑,喜欢日常很难体验的心灵穿越重重迷雾、然后柳暗花明;不喜欢争战、械斗,血火流淋,但因为珍爱朴施厚,这样的镜头,也有了真实的质感,直指演绎本身的艰险。

37分钟前
  • 眼与心
  • 推荐

从电影创作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各方面都相当成熟,算是近来看过最爽的韩国商业片,技巧上相当的好莱坞,还保留了重口味的韩式犯罪片的本土特色,故事、人物、主旨这三个好剧本的要素都完成的相当不错,这个商业类型片的剧本太棒,值得借鉴学习。或文艺,或商业,得一,则成。★★★★

4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原班人马赶紧再拍一续集#我是强奸犯#!肯定比这个火。两场追车戏都没必要,反而弄拖沓了【然而第一场追车就是为了让朴君卖大腿才有的吧!】弩箭女没交代清楚。脑残花痴粉丝们喊“要相信哥哥!哥哥才是杀人犯”,加一颗星

43分钟前
  • 张天翼
  • 推荐

个人觉得还是很好看的!

44分钟前
  • 静静的视界
  • 推荐

卧槽,开场的3分钟追逐长镜头就能把我朝张天师甩出十条街了,哭了。。

48分钟前
  • 冰与火之歌
  • 推荐

过了15年诉讼期凶手就可以逍遥法外了吗?法律是这样的和没有有什么分别?

49分钟前
  • 张无情
  • 推荐

反转的不错, 和假面有点类似, 但交代的有点乱, 动作戏和悬疑戏糅合的不够好。

54分钟前
  • 一字
  • 推荐

剧本创意非常好,细节颇有诟病,摄影技术,剪辑,配乐,动作设计,节奏都很好莱坞范。。我觉得现在韩国犯罪片已经相当纯熟,棒子们唯一要做的是学会如何在90分钟内讲好故事,不要一味的啰嗦。。。

5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故事源质不赖,但可惜导演大概担心观众会睡着,犯罪的焦灼与死亡的迷惑几乎忽略,而动作戏满塞得几乎飞掉,这也让该片顿时离《杀人回忆》十万八千里,丧失可比性。

57分钟前
  • hitlike
  • 还行

怎么就弄不死他呢?原来是大家都舍不得他死。

1小时前
  • BlackBird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