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正片

主演:舒淇,张震,梅芳,廖淑珍,狄玫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 / 闽南年份:2005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1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2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3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4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5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6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13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14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15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16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17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18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19最好的时光 最好的時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那个时代的青春,我们就这么拧巴着长大了.

第一批独生子女们伴随着接受根正苗红革命教育的父母、老师的意识,却不停努力想接收着“武侠小说”、“霹雳舞”、“话匣子到录音机”等新鲜事物,我们就是在那个年代拧巴着和大人相爱相杀的长大

那个时代的青春,我们就这么拧巴着长大了……

魔都阳光明媚的下午,踱步到电影院看了《老师·好》。出了电影院马上给我表哥打了个电话:“哥,马上有部电影要上映,我一会儿微信发你海报。去看哈!有好多咱们小时候的东西,那个时代存在过的光影、脑子里的歌儿、没校服的学校、可亲又可恨的老师、我估计你会挺有感触的。”

关于电影本身,我很有共鸣,让我想起我人生中那些可恨又可爱的老师们;那些一起和老师校长对着干的哥们、一起放学哼着歌的死党。

苗霸天激起了我对我高中时代很多老师的回忆。我记得我的语文老师,初次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把自己的名字板书漂亮的写在黑板正中央。

种种回忆伴随着“苗老师”和孩子们的从对抗到互相理解的剧情,一幕幕也勾起了我自己高中时代的鲜活记忆。

我和我表哥差两岁,学校也不一样,我猜我表哥看到电影的时候,也会想到他学校里的某位老师,和他的那群哥们。

是的,这部影片几乎会让每个人产生共鸣,想到自己的青春岁月中具体某个人某件事。尽管每个有共鸣的人回忆的那件事、那个人都是不同的,但对青春的那段回忆却是每个人所共通的。

不开玩笑说,不管你是70后、80后、90后、还是00后,基本上高中岁月过完了以后,就再也没有更让你有集体荣誉感的岁月了。那些同学们发自内心拧成一股绳地和某人(老师、校委主任、班主任、校长……)“做对”的快乐;那些背地里叫了无数外号的老师;那些后来长大了却影响你一辈子的学习习惯;那些老师随口与教学无关却影响今后人生的一两句话……

那些鲜活而美好的学生时代的回忆会带着青春耀眼的光芒伴随着一句“老师好”烙印在你内心的某处,因为那时候我们是最纯粹的,那些发自内心的呐喊或者笑声中不会夹杂着成人社会中的物质与世俗。

这些美好的东西都会被片头和片尾(再次)出现的那段话勾回你的大脑,敲击着你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片绿荫下,慢慢疗伤,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当天看的时候,于谦老师和导演都来了现场。我记得导演说原片有3个多小时,后来剪成现在的时长。我个人其实更期待什么时候能上个未剪切的加长版!

今天想(不怕暴露年龄的)写点关于那个年代的特点。

这个电影时间设定是那个刚刚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第一批独生子女们上面是接受根正苗红革命教育的父母和老师,同时也接收着“武侠小说”、“霹雳舞”、“黑白到彩色电视机”、“话匣子到双卡录音机”这些新鲜事物,我们就是在那个年代拧巴着和大人相爱相杀的成长的。

那个时代的时代特点就像健美操背景音乐的费翔的《一把火》一样,风格显著却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

接下来写的是我个人记忆中的那个时代,有一些能和现在做对比的东西我也列出来,当然并不能说明哪个时代的现象更好或者更不好,但真的差异很大是事实。

时代特点1:没有“该死的校服”!

所有同学都是穿着自己的衣服上课,虽然那个年代的衣服无非那么几种。大家也不怕撞衫,更有趣的是每个人都有一两件和别人一样的行头。

白衬衫和蓝裤子(有两条白线那款)、白球鞋是几乎所有家庭的小孩都会有的装备。别看平时上课的时候杂七杂八什么衣服都有,学校列操、领导检查什么的,学校肯定会要求所有同学穿白衬衫蓝裤子,那个时候学校的颜色会瞬间统一!!!

更绝的是,白衬衫和蓝裤子都是合身的,绝对不会像现在的学校校服一样,大了好几个码的运动服邋邋遢遢的罩在身上。

时代特点2:杂货小卖部、老零食和批量吃的羊肉串

那个年代没有便利店,小卖部好多都是个人开的,店里从零食、文具到家用电器几乎什么都有一点,而且大家总能在众多商品中找到自己要的那种零食!

就下面电影截图里的这个包装袋,这不就是“无花果”吗!那种一条一条的裹着白色粉末味道有点像陈皮的零食,和现代水果摊上卖的新鲜无花果从形状到味道都很难想到有任何关联。

伴随着无花果的还有麦丽素、大小冰壶、酒心巧克力、双棒冰棍、大大泡泡糖……还有星星念念的北京洋气水以及一毛五一串的羊肉串。任何一款零食都能让你拿到班里和众多小朋友一起分享,然后赢得人心,就像后面婷婷豪气的站在羊肉串摊主前喊“加60串”一样(现在的羊肉串4-10块的一串,估计没人敢上来要烤一百串的)。

时代特点3:录音机、街舞、健美操

小卖部里那一排电器,除了第三排中间的是“话匣子收音机”右上角的电视机以外全是录音机。双卡的(也就是可以同时放两盘磁带的 )可以转录,价格最贵,一盘磁带转录好多自制的盗版磁带发给关系好的人,是特别值得你周围同学羡慕和尊敬的事儿!

另外一个就是扛着录音机公放在大街上跳舞了!

街舞现象也是80后慢慢出现的,和现在的广场大妈有一拼,也是一到天黑就开跳。有人拿着录音机放音乐,会陆续聚集一帮年轻人扭来扭去。和广场大妈不同的是,大家动作绝对不会统一!各种快节奏的随着音乐舞动的舞蹈都是我们的迪斯科!

而街舞中最最牛的就是这个“霹雳舞”了。在迈克尔杰克逊的太空步还不被中国小孩知道之前,伴随着电影里那个“阿里,阿里巴巴”的音乐,每个小孩都会偷偷在没人的地方练习“擦玻璃”和“踩电门”。

擦玻璃这里不讲了,剧照里文明和建设在苗老师家跳的这段就是典型的“踩电门”,就是想象有一股电流从你身上通过再传给别人!

跳健美操要穿健美服,那个时候的健美服有连体和分体的,而且健美裤一定是踩脚的。不管你身材如何,是男是女都会非常自信的穿上健美服在台上精神饱满的表演团体健美操。那个年代最能代表年轻人健康面貌和青春活力的表演形式之一就是这个。

时代特点4:学校各种奇怪的规矩

进教室、进老师办公室都要先喊“报告”,现在想想真的挺怀念的。

以前碰到不喜欢的老师,就是站在老师面前突然大声喊一嗓子“报告”,看着老师吓一跳的神情,内心有无比的满足感。

而老师对学生实施的处罚方式种类也很多。罚站、罚顶着水杯、调位子做第一排都是超级常见的。当然还有写自己名字一百遍、在教室里做俯卧撑,去操场上跑圈、举着书高高的不许放下,蹲马步……那个时候的老师也真的是想破脑袋吧。

而体育课……是所有课里面最容易被“剥夺”的!班主任或者某些重要科目的老师总是能把属于体育课的时间改成“班主任有事和大家宣布”以及“自习”

时代特点5:车祸和捐款

虽然听不少人说车祸啊,捐款的情节有点狗血,但对于那个年代的小孩来说却是真实存在的。我周围几乎所有同龄的小伙伴都有过学校捐款的回忆。而这种捐款不是寄给地震灾民或者希望工程的,而是学校同学,或者同学的父母、爷爷奶奶。

而且捐款很透明化,每个人都会让大家知道自己捐了多少钱,自然也是捐得越多越光荣。所以文明和建设把自己卖苦力打工挣到的买录音机的钱捐给了耗子的那一个场面,80后的我特别有实感。

后面车祸的情节安排我也并没有觉得那么狗血,因为那不是“少见”的事故。那个年代小孩上下学都是自己去自己回,儿童上下学路上出现的失踪和伤亡事件比现在要高。

时代标志6:自行车!

80年代的主流交通工具是28车和26车(女车),最in的品牌是飞鸽和永久。一辆自行车的价格可不菲,毕竟是老“三大件”之一!

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爱护自己的车,自行车蹭破了一点漆都像现在汽车刮花了一样心疼。

“拆除挡泥板”其实对那个时候所有中学生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因为我们的劳技课上都有“修理自行车”这个项目,而修之前就是先拆!

“拆除挡泥板”后的升级版报复行为,就是把所有自行车上的漆都给磨光,变成裸车!这个可就比简单拆拆车难很多了!我想苗老师的车也是因此才缠上了绿色胶带的吧?

后来全班去找车的那段,那位大叔车上缠胶带应该时出于担心爱车蹭破皮的保护才误打误撞的被以为是苗老师的车……

哦,对了,结尾出现的安静手编的橘黄色蝴蝶的钥匙链,那个材料叫玻璃丝。玻璃丝和自行车几乎是分不开的东西,当时很多人怕车刮花都会用玻璃丝把车大梁缠起来,缠剩下的就那给小孩玩或者顺便再编个车钥匙链。把玻璃丝编成小金鱼、花蝴蝶什么的,几乎是所有从小学到中学的女孩子都做过的重要手作项目。

好了,我扯远了。就好像电影里说的,有时候一首歌就能把你带回到过去的那段岁月里,岁月凝成的珍珠偶尔放在地上是冰冷的,拿在手里却炙热烫手,会瞬间勾起和那片岁月里与年少的我们有关的所有回忆。

我的回忆里混合着那个时代的各种新旧对撞的火星,而未必现在的年轻人所能有共鸣的,所以这些我对那个时代特点的回忆就算是小科普好了。

最后说说令人回味的结尾,刚开始看完的时候,觉得结尾有点不知所措。但反复品味却觉得这个结局反而真实且更给人共鸣感。

很多青春片特别喜欢用“长大后的我们”结局,让观众心里尘埃落定。而《老师·好》的结尾却明显让人对片中孩子们的未来抱有极大的好奇。就在电影结束后,我才反应过来开篇那朗诵“铅笔对橡皮说”的人是王海。原来他真的成为了老师。安静也只交代了车祸后身体残疾,接下来高考成绩不理想。后来怎样了呢?她成为什么样的人了呢?小乙、婷婷、文明、建设、耗子都还好么?大家是否有交集?

这个貌似悬而未定的结局反而让人更有共鸣,我当年的死党、高中老师们深深的烙印在我青春记忆中的同时,现实中的他们却各有各的独立人生,而且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还保持联络。

然而这个就是生活,他们都还好吗?他们现在怎样了呢?

在不算漫长却起起伏伏的人生路中,在下一次幸福的相聚以前,我们都在各自的小世界里,我希望在世界的某些角落里,我的那些死党们也会看到这部《老师·好》,会透过影片的一幕幕想起我们美好的那个时候,想起我,想起那些苗老师一样的老师……

最最后真心期待能出个加长未删节版哈,好让我好好过过瘾。

 2 ) 那真是他们最好的时光吗?|《老师·好》

看片之前,对《老师·好》并不抱什么期待,看完之后,意外觉得挺好。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也大致能猜到它的套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试图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无论结果成败,他都成功改变了一拨学生的观念和人生轨迹。

类似电影有《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自由作家》等,2015年的电影《尼斯·疯狂的心》,也是此类电影的变种。

这类电影都在表达同一个观念:教育的核心不是应试,也不是教人学乖,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成就自己。

影片中的老师最后败得越狠,就越令人动容,也越能起到批判的效果。因为一个腐朽体制最害怕的,就是有反思精神的个体,老师的失败,只能证明他的强大以及体制的脆弱。

相比之下,《老师·好》不太一样。

于谦扮演的苗老师虽然也与众不同,但他并不是反体制的斗士,相反,他恰恰是这个体制的急先锋。

他治理下的三班,心无旁骛,从上到下只有一个目标:高考。

他不容许女生抹口红、涂指甲,不容许男生抽烟、迟到、顶撞,不容许一切有违应试目标的行为出现,他甚至直接喊出:“从今天开始,这个班只有一个规矩,它姓苗!”

看到这一连串情节,原本瘫在座位上的我,立马坐直了。

我意识到,这个老师和我从前看过的都不一样,我很纳闷电影要怎么拍下去。

苗老师被同学们戏称为“苗霸天”,是个说一不二的狠角色。

他心里很清楚,要想维持自己的绝对“统治”,有两件事要格外警惕:第一,个人不能挑战我;第二,众人别想左右我。

关于第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抓典型,把班里的刺头搞定,其他人就好说了。

于是第一堂课上,苗霸天盯上了洛小乙,他让这个不良少年以很没尊严的方式站在班门口喊“报告”,以此警告众人,臭来劲在我这儿不好使,没人能例外。

第二件事,苗霸天通过选班长,向众人宣告了自己不可置疑的地位。

他先借此打击了拍马屁的女生,后又无视大家的选择,自己指定了班长。那意思是说,你们套近乎没用,人多势众也没用,这个班最后还是我说了算。

就这样,苗霸天的绝对权威树立起来了。

他要这样的权威也不为别的,只是为贯彻自己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高考。

估计现在的学校里也很难见到这样的老师吧,哪怕大部分老师都认可应试教育的理念,也不见得有人像他这样从思想到行为都坚决贯彻。

与此同时呢,他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影片也展现了他温情的一面。比如帮身患重病的学生募捐,骑车送学生去医院探病,对后进学生不离不弃,以及无偿为穷困学生补习……

可是,他的温情并不泛滥,而是有着一道决绝的边界,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事威胁到“高考”这件事。

他的学生为了帮他找回自行车,花了几个晚自习的时间,结果自行车找到了,却换来他的破口大骂。

学生们想为他赢回荣誉,课余时间排练健美操,最终文艺奖杯拿回来了,他只默默看了两眼,并不为此感到开心。

就连无偿办补习班这件事,最初的念头,也是因为不想让自己最看好的学生浪费时间帮别人补习,才突然萌生的。

这个有着温婉名字“苗宛秋”的老师,就像一个良心未泯的暴君,在生活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个和蔼的好人,可一旦和“高考”二字沾上边,立马就变成一副凶恶的嘴脸。

为什么会这样?

影片最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原来在1965年,年轻的苗宛秋曾经考上过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不久,文革就爆发了,他也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取消了入学资格。

这是埋藏在他心里多年的一道伤疤,难以痊愈,并随着时间慢慢腐烂,流出烫人的脓水。

这伤疤折磨着他,每当看到赶上好时候却不知珍惜的年轻人,就会无比愤恨,伤口也愈发疼痛。

最终,在他温厚的另一面,恶魔已悄悄长成,而唤醒恶魔的咒语只有两个字:高考。

一提到“高考”,苗宛秋就会不自觉地恶魔上身。

那恶魔,正是文革的阴魂,是荒唐的历史在个人心里烙下的羞辱的刺青。

于是,苗宛秋的结局,也就不可能像其他影片中的老师一样,用自己的失败证明自己的胜利。他只可能在经历了自身的失败之后,又将这种失败生出的恶果毫不自知地传递给下一代。

因为,一段没有被妥善处理的历史,像瘟疫一样,会自动传播。

因为,一个人的恨意,会催生出报复性的补偿心理,使得恨无法消失的同时,还会滋生出更多的恨。

尽管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导演试图用毕业时刻告别的伤感,来消解掉批判的尖锐性和弥漫全片的悲情气氛。

可是,你还是能明显感觉到,苗宛秋这个人物的一生,已彻底灰败。

至于被不断叨念的金句“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而是遇见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温情的伪装。

那真的是他们最好的时光吗?

我深刻地怀疑这一点。

不信你看最后,当一切煽情的气氛都已备好,毕业照的位置留下了,同学们站好了,可苗宛秋却选择独自离开。

这种离开是带着悔意的,仿佛在说:哪怕那真的是最好的时光,哪怕学生们献上的是最诚挚的道别,我也不配留下。

如果没记错的话,苗宛秋第一次出现在镜头时,他正推着自行车走进校门。

自行车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代表着什么?

其实就代表着体制对个体的褒奖与绑架。

那自行车是苗宛秋获奖得来的,是一种荣誉,可荣誉背后形成的恶性循环却是,你要不断为这样的体制卖命。

哪怕你从前是受害者,只要你此刻进入了体制,就要为体制所用,甚至无意中成为施害者。

到了影片中,我们看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抗衡,基本是围绕自行车展开的。

自行车作为体制的一种代表,起初被学生破坏、拆散、高高挂起,可是最终,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发生了。

当苗宛秋丢了自行车之后,那些曾经与他势同水火的学生们,突然集体转身,与他休戚与共,竟自发去寻找自行车了。

没错,这就是这场教育的胜利。

苗宛秋——一个恩威并重的长者,当他威严站立于学生面前,对他们苦口婆心地讲述做人道理的时候,那些教诲已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作用。

它使得学生们从教育体制的对立面,悄悄移开,聚在老师的周围,决心为他的荣誉而战,投入到“高考”的大业之中。

这其中最悲剧的角色,就是安静。

她原本可以保送成为老师,却在苗宛秋的暗示下,为弥补他未能读北大的遗憾,一心要考上北大。

最终又是因为自行车,安静出了车祸,错过了考试。此后的两年又连考不中,最后她放弃高考,人生彻底改变。

这不仅是安静和苗宛秋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这出悲剧最悲情的部分,就是使得善良的人们承担本不必承担的负罪感。

影片最后的落点,是几十年后,年迈的苗宛秋再次找到安静,默默把当年没收的蝴蝶结,系在安静门前的树上。

那分明是一次忏悔,忏悔自己犯下的无心之错。

而那蝴蝶结象征的美好年华,已一去不返,再难追回。

不可否认,《老师·好》在制作上有不少糙的地方。

最后也难免要为老师洗白,落在一个相对温情、怀旧、春风化雨的结局。

但它想要完成的批判,都包裹在温情的外衣下悄悄实现了,而且还很锋利。

他用一个人的失败,追溯了一场更大的失败,这种反思力度,在近年来的国产片里也是少有的。

好希望每次走进电影院,都能收获这样意外的惊喜。

那天偶然看到一句话,说:生活是由微小的成功与巨大的失败构成的无尽合集。

我想,文艺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恰好也是巨大失败的痛楚与微小成功的喜悦的集合,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大实话。

 3 ) 你们怎么就不懂?老师好是穿越电影!

看的途中我觉得结局会很平庸,毕竟青春成长片很难拍出什么新意来,可是血崩了确实是没想到的。

不可否认电影拍出了集体主义观念下中国学校的那种特有的真实,为时代所局限的家长式作风的老师,物质普遍匮乏下衬托的纯洁友谊,至今没有改变过的「社会主义」式领导。(这里我很克制了,多写一句就过不了审。)

电影毕竟不是仅作为记录而存在,艺术对生活的真实应该是有目的的还原,老师好崩在「目的」。如果是普通的平庸结局,那充其量不过是落了为了怀念而怀念的窠臼,然而电影所表达的,确是一种可怕的倒退。

退到了其所怀念的时代更久远的时候,直言不讳地说,退回到了拦轿喊冤的封建主义时代。要求一部商业电影具有批判的属性可能是过分了,但是这么倒这么狠的也是罕见,难道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往后倒假装自己前进了地球半径减倒车距离?

一个普通人都看得出的问题,为什么电影主创人员要这么做,要对自己下这种狠手呢。这样会给他们一个机会,去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的机会,毕竟电影从业人员会被现实抽,告诉他们几个大字:创作自由真的只是创作自由四个字而已,如果要让这四个字符合现实,那应该改成创作合意。

尽管现实如此,拍这种东西就没有责任了吗,能站着的话我相信都会站着,可是当有些东西压得人要弯腰的时候,你就已经跪了下来,是不是也不太好呢。

 4 ) 让人感觉温暖的情怀剧

第一次看谦儿哥主演的电影,得到的是满满的惊喜。电影刚开始是我还把注意力全放在演职人员上面,想看看有多少熟悉的名字,想以玩笑的态度看这部电影的,然而,开场不到五分钟我就被拉入到剧情中了,不管是对年代的复原还是对老师的刻画都没有问题,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在看电影之前并没有对电影背景进行过了解,但是电影开始没多久已经让我很确认的判断出是在九零年前的故事,这恰是我开始有清晰记忆的年代。而里面的苗宛秋老师也让我很熟悉,我那时候的老师不就是这样吗?整个初高中阶段我有几个老师都有类似的特质,包括但不限于剥夺我们的自习课体育课音乐课以及所有中考高考科目之外的所有课,甚至给学生免费补课的老师我也遇到过两个,还有不够尊重学生,但恰恰是这种不尊重才说明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那时候的父母家长就是这样的啊。不要以现在老师家长的思路去看待这部电影,也并没有要求所有老师都是如此,只是如果你是从那个年代过来,那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老师,这电影让我感觉温暖。看完电影我就跟同去观影的王爷感慨这是个情怀电影但是宣发有问题,我觉得这电影应该能把更多的四十岁左右的人拉进影院。

我想我该去看看我的老师们了。

 5 ) 大家被老师虐,是真的。虐完了仍然爱老师,也是真的。

电影本身没啥技巧,拍的像流水账,论技术,充其量电视剧水平,完全没法跟《地久天长》比。

难得的是:真切细微,反而比《地久天长》有代入感

@于谦 老师上讲台一顿骚操作,太特么神还原了,我一秒钟回魂到80年代氛围,冬眠多年的应激反应都快起来了,后脊梁骨一阵紧张,内心既有点哆嗦又有点期待,这才是我们一起经历的年轻时代啊。

完全被 @于谦 老师演技圈粉。想不到于老师除了会说相声、变魔术以外……还有这本事。[强]

严格来讲,那个时代老师的专制行为,放到现在看,属于严重的政治不正确。

不过,这种“政治不正确”的状态,就是我们当年经历的历史。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 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最好的时光。

一码事归一码事。大家念旧的是青春,不是倡导回到当年的蛮荒。

大家被老师虐,是真的。虐完了仍然爱老师,也是真的。电影选择的是白描画法。

电影笑点出乎意料很多。

比《人间·喜剧》笑声多。我个人最中意韦小宝版入团申请书,轻浮的政治玩笑油腻到可爱。

敬爱的团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天下风云我辈出,一入高中岁月催,我洛小乙,一介草莽,但自认为平生光明磊落,迷途知返,浪子回头。若得组织赏识,小乙定当结草衔环,生死相报,歃血为盟。平生不入共青团,纵使英雄也枉然!
申请人:洛小乙

洛小乙费劲心思到班主任办公室偷东西,居然不是为了偷处罚文件,而是为了偷那张被偶然拍到的公园“合影”。很暖。

点点滴滴,如同小诗。

片尾字幕“感谢下列只有一句台词的演员”和“感谢下列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演员”很喜感,全场小孩都笑了。

是的,电影里超多大咖龙套。吴京都来了,演了一个体育老师。吴京不演战狼有点萌,挺可爱。

我原以为这部电影怀旧,主流观众是70后、80后,事实上,电影院居然大部分是年轻小孩。

他们笑的很单纯、开心。

很高兴他们也能get到属于80年代的青春。

如此,春风微暖,值得一看。

 6 ) 走了很远之后,才明白老师.好

和妈妈一起看的电影。本来是冲着于谦老师去的,最后却被自己的学生时代冲击的一塌糊涂……后半场,基本是哭着过的。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我们班主任。教学水准一流,严厉却不失温和。家长挤破头想把孩子插班进来,最牛的时候我们一个班就有近40名学生,小小的教室最后一排学生顶到墙根。然而,她不是在编教师。四年级的时候,要清退一批民办教师,除非掏3万块钱买一个编制。那个时候,是98年,在农村3万块钱简直不可想象。因为没钱买编制,她再也不能教学了。我不知道她心里是怎么样的感受,当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看她的时候,她只说不要再来了。后来,我们再也没能敲开她家的大门。

 短评

以前的老师虽然真的会打你但也真的会管你,现在的老师已经不敢打你了,但也不会真的去管你。80年代,白衣飘飘的年代,大家都有文化,都有理想。(虽然有于谦,但不是郭老师的电影,放心看)

4分钟前
  • 深夜的阿斯伯格
  • 推荐

7分,前面都很好,结局有点奇怪理解不了,除非说真实人物就是这样。老师不拍毕业照就任性离开这个我真的没法理解,多留一下能让你罪恶感减轻一些吗?只不过更加惩罚其他学生吧,明明大家都没错。如果我是老师,就拿下学校给的房子改善家庭生活,并持续帮助瘫痪的班长备考来年,自己一走了之反而是他一开始批判洛小乙逃兵的应验。班长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后两年没考好应该有心态崩了的因素在。如果你因为罪恶感厌恶自己,就去对【受害者】赎罪,而不是逃避,等班长考上大学你再去做乡村教师啊。不认同结局,拉低整体感观

8分钟前
  • 沉默
  • 推荐

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一位好老师,让你想再对他说一句“老师好”。看到电影里拍毕业照的那一瞬间,突然感到非常难过,那段不懂珍惜的岁月就这么一去不返再也回不去了,“人生是一次次甜蜜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

9分钟前
  • 蓝抑郁剂Lily🌈
  • 推荐

青春片很少以老师的角度来讲,倒是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以前的老师很多这个派头“欲栽大木拄长天”!

13分钟前
  • 尹天雪
  • 推荐

男学生学会了抽烟喝酒,女学生学会了烫头!

15分钟前
  • 洋大爷
  • 力荐

反智电影。片中人物的油腻造作程度让我以为自己看了部穿越剧,如同批量生产的人工智能被集体盖上了思想钢印,顶着精致的妆容回到过去弘扬和谐社会五讲四美正能量。如果我是有幸经历过八十年代中国文艺复兴的那代人,估计看完这片会一口老血喷出来当场昏厥。

1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点映场谦大爷也来了,很激动。于是当主持人问我,在和谦大爷拍照合影或者和女主拥抱二选一的时候,我果断选择了后者。o(*////▽////*)q

23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给谦大爷单独加一星。这个角色真适合谦大爷。故事略流水账了,但胜在真情实感。不过国产校园青春题材,不分年代,似乎都刻意脱离时代背景……我也理解,不是想不到,有心无力啊

28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优点,夏天感觉特别好,天空明亮,空气通透,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汽水、冰棍、红砖房、自行车、录音机、迪斯科、蝙蝠衫、路边摊,还原得很逼真,“65后”高中三年的生活……喜欢女配,从小到大我都喜欢关婷婷这种直来直去、心眼不坏、爱臭美、爱表现自己、会带动全班流行风向的美丽女生,而且和她们相处得很愉快。缺点:旁白生硬,结尾脱线,故事杂乱,主线不清晰,想说的太多,夹带私货太多,卑微老师、脑瘤学生、车祸学生之类太苦情,脱离正常的校园故事,人和人感情沟通不足,缺乏说服力。

3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用郭德纲的话说:这回我们欠谦儿哥一个影帝和一辆自行车。

33分钟前
  • baobaodu
  • 还行

坚信于谦大爷是相声圈最会演戏的,毕竟早年间就在影视圈里各种跑龙套(不信可以去翻翻《小龙人》的剧照)。更惊艳的是一众实力派的友情客串:张国立、何冰、吴京等等,简直联欢会。感觉电影里描绘的八十年代的老师和我们这个年代的还是有差别的,现在的老师比较“客气”,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敢管敢揍学生,但人跟人之间的羁绊就是这么一来二去,客气到最后也就是萍水相逢。过程里笑点和泪点都有,但结尾实在太魔性了…

37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剧中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经历过更容易找到共勉,所有错过,遗憾过的都是丰富的成长历程,感恩高三

40分钟前
  • 青 天大老爷
  • 推荐

郭德纲徒弟导演,谦哥正式主演并担任监制的第一部电影。三月二十日,我参加了在北京蓝色港湾的首映礼,谦哥的人缘和人脉没得说,来这边捧场的业内名人大咖不胜枚举,能凭借个人关系让这么多腕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齐聚,恐怕圈里还没几个人能做到,而在首映式后,这些高朋们也对这部电影极具赞美之词,可谓是从全方位给足了谦哥面子。但人缘归人缘,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背后,平心而论,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讲,它到底质量如何呢?故事,毫无惊喜感和戏剧冲突可言,过于平淡无奇,讲述的方式更是老套俗套,一切都显得十分模式化、程序化,能感觉到编剧和导演很有欲望试图将一种足以触动人心的情怀呈现出来,但能力的不足使得影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片中充满了无处不在的拖沓、煽情、混乱,直到最后20分钟的彻底崩溃,几乎变成了大型MV现场。

43分钟前
  • 润物
  • 较差

导演讲,以前往往是最调皮捣蛋的学生,长大后看望老师的次数最多,跟老师的感情也最深;老师叫家长,家长来了说的第一句话会是:老师您怎么不替我抽他啊!我爸妈都当过中学老师,他们当年可以带全班学生骑自行车出去踏青,可惜我和我之后的孩子,教育氛围、师生关系愈发变得压抑和紧张,不会再有这样亦师亦父的感情了。电影定位在80年代,能看出导演倾注了很多个人感情。每次我看校园青春片会特别注意细节,这部里“班会”两个空心楷体大字、消失的体育课、校园艺术节、入团申请书、高考志愿表等很多地方都让我瞬间穿越回中学时代,而我也曾经是老师最明目张胆偏爱和袒护的那个学生。搞语言艺术的人台词功都很好,表演也不在话下,于谦演的苗老师有魅力,片中大腕客串也多到惊人。遗憾是新人演员还需磨练,结尾比较草率。

4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真·青春成长题材,教师视觉展现上世纪80年代拘谨的校园教育氛围,幽默不俗、叛逆放纵,残酷真实,笑中伤感,唯有以梦落幕。每个人都想做最完美的自己,可惜追求完美需要承受巨大压力,当醒悟后才懂得只需找准自己的合适位置的道理之时,光阴不再了。影片质量黑马,但票房不看好,毕竟片名不讨巧,需要自来水灌溉。透露个看点:客串阵容数量和质量比主演彪悍数十倍!

46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力荐

于谦老师在电影里旗帜鲜明地反对了抽烟,喝酒,烫头等不良爱好。

49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硬件堪称青春片里的《建X大业》。软件是老师傅带徒弟玩票,100分钟的情景剧。年代感是悬浮和架空的,第一二幕还行,后面乱抛狗血,充满说教,假大空。几度翻白眼,居然还有人又笑又哭的..........

52分钟前
  • 判官
  • 还行

88年没考上北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65年没考上北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53分钟前
  • 满舰饰假子
  • 推荐

我就想知道于老师的《不是所有的虫子都能变成蝴蝶因为有的是他娘的蛆》什么时候上映😂

54分钟前
  • 籧篨間
  • 推荐

「死亡诗社」里的罗宾·威廉姆斯教会学生追逐理想与自由,「老师好」里的于谦则像是在说“老师都是为你好,你必须要听话”,后者对好老师的定义打根上就是错的。于谦所饰演的老师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倒是真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唯成绩论、独断专行、不尊重学生等等,活脱脱就是个小社会的独裁者。而这名老师身上的优点,则是圣人级别的,根本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基本只存在幻想之中,并且这样打造出的人物,再怎样也不过是个心地善良的独裁者形象罢了。这样的老师形象如果让谁觉得感动,那他肯定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确诊。这样一部剧情松散老套,人物刻板单薄的影片,已经算是德云社迄今为止最像电影的一部作品,可惜还是透着浓浓的网剧味道。如果硬要说这部影片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将于谦老师在圈内人缘有多棒体现的淋漓尽致。

55分钟前
  • 韦斯安徒生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