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

HD

主演:陈以文,柯淑勤,巫建和,刘冠廷,许光汉,尹馨,温贞菱,吴岱凌,林志儒,龙劭华,胡鸿达,施名帅,张立东,张少怀,黄信尧,张翰,范姜泰基,张耀升,王可元,陈冠斌,林佑骏,林书涵,郑楠钟,贺龙,冯培伦,邓安宁,廖慧珍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闽南语年份:201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阳光普照 剧照 NO.1阳光普照 剧照 NO.2阳光普照 剧照 NO.3阳光普照 剧照 NO.4阳光普照 剧照 NO.5阳光普照 剧照 NO.6阳光普照 剧照 NO.13阳光普照 剧照 NO.14阳光普照 剧照 NO.15阳光普照 剧照 NO.16阳光普照 剧照 NO.17阳光普照 剧照 NO.18阳光普照 剧照 NO.19阳光普照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重复: Set up&Pay off

影片第三幕最有力的几个点:阿和与黑轮重逢时见到他的断臂,菜头死前终于在车外而不是车内抽烟,父亲举起石头砸向菜头,翻阿和旧物时翻到一叠的父亲送的印有“把握时间,掌握方向”的笔记本,结尾母亲坐在阿和车后座看透过树缝的阳光。

这些瞬间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影片前半段都铺垫过相同的元素,电影到收尾阶段时再次触碰这些元素并赋予新的意义,所以有Pay Off。

影片开端黑轮的手掉入汤中的特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他露出断臂再次提起汤时观众能立刻联想当时的画面,从而与阿和的愧疚感共情。同时因为感受到同一元素所在的不同情境的对比,也能更直观体会到阿和的成长。

菜头第一次找阿和时因为在车里抽烟和阿和发生争执,第二次同样情境下阿和强调上次因为这件事被老板责骂,菜头承诺不会再发生。当他在车里等阿和时,手里把弄着一根烟,最后还是去车外站着抽,这一车内车外抽烟的对比令角色丰富了许多。他再次理所当然地找阿和帮忙说明他没把上次是最后一次的承诺放在心上,所以当他遵守承诺在车外抽烟时是令人意外的。给人一种他在变好的暗示,可能这次之后他真的不会再骚扰阿和。妙的就是阿和的父亲正是在这个时刻杀害了他。如果没有他死前的正向暗示,父亲的行凶会削弱很多,因为观众不会为一个十恶不赦的人惋惜。

父亲举起石头的画面是和阿豪讲述司马光故事时司马光举起石头的画面是对应的。这处重复并不明显但却隐喻意义很大,司马光用石头砸开的是自己用以躲避的阴影,父亲也是,他砸的是自己顽固蛮横的外表下无力帮助孩子的绝望。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是影片中重复最多的元素,除了笔记本上印的以外,父亲的练车场,驾校老板办公室的横幅,父亲给学员演讲时的背景板,包括父亲时常念叨地都是这八个字。父亲第一次将笔记本送给阿豪时,只是一个很日常的动作,铺垫意义却很大。因为这八个字就象征父亲,父亲的教育方式和爱的方式,最后阿豪房间里一叠没用过的父亲送了十几年的笔记本,象征着父亲的爱和教育一直是压在阿豪心中包袱,也是他最终选择自杀的直接原因。

结局阿和骑自行车载母亲的段落真的很美,整部影片道不尽的家庭关系的错综复杂,其实都源于视角和立场的不同所致的误解和伤害。片中第一次出现自行车,是母亲提起阿和小时候,他总让自己骑车载他几个小时都不让停,不骑就耍赖晚上不睡觉,母亲至今也不知道原因。结尾她坐在阿和的车后座时,她意识到眼前划过的树梢和阳光,耳旁拂过的风有多美,她真正代入了儿子的视角,才开始理解儿子。

除了这些主要的重复元素外,影片也通过一些简单的重复手法帮助叙事。比如阿豪自杀前和父亲讲述自己罪行前,都出现了天空乌云密布的镜头,暗示即将来临的死亡。重复还可以帮助交代影片中的时间跨度,哥哥刚死的时候,阿和在辅育院值日时推着餐车下坡,最后撂下餐车在操场狂奔起来。而他再次推起餐车时已经安安分分,还在人打饭时还制止其他学员的不规矩行为,他变了个人。再之后两场戏,广播通知说阿和刑满释放,走出辅育院时等在门外的儿子已经会走路了。几场简单的戏和重复元素的利用,立刻将时间跨度和阿和的成长交代清楚,简洁有力。

设计了重复元素,想要达到效果还得大手笔强调,不然观众会忘。钟孟宏强调得很多:断手在汤里烫的收缩起来的大特写,这种画面不易忘;菜头最后一次抽烟前在车里拿着烟也留了很久的特写,有足够时间解读他的心理过程;最后父亲的笔记本被手作废品时,怕观众理解不到对父亲的指向性,还要母亲添一句别让你爸看见,这些点导演用了力,所以片子整体解读难度不大。但是如果导演明需要观众落后于信息的地方,他也把握得很准,在影片揭示阿豪的死和菜头的死之前,观众没有任何暗示足以提前猜测到,两次云的画面的重复,也只有在揭示之后才有意义,这是另一种方式,对观影当时的作用不大,但留有回味的余地。

 2 ) 《陽光普照》:它在每個裂縫中散落

這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不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白天與黑夜都各佔一半。

在我們的傳統教育中,黑暗似乎是不被允許的存在。

仍記得小學時班級的佈告板上那些積極正面的標語,什麼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學會勞動。勤奮、勇敢、自信、愛國、友善等等的正向價值在弟子規、八榮八恥觀和《感恩的心》的手語中折射成每個稚童心靈中閃爍的陽光。

那些年裡,《陽光總在風雨後》似乎是小學生的爆款流行樂,於是我們風風雨雨都接受,相信烏雲之上有晴空,暴雨過後是彩虹。不然,就是踩著《紅星歌》那句“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閃閃~暖胸懷”的四二拍節點集合升旗或出操。有那麼一些時候,我也會相信,我們的生活自然而然就會像黨的光輝一樣“驅黑暗、把路開、迎春來”。

但是,似乎從來沒有一個誰來告訴我們:我們生而具有光明與黑暗的兩面。我們於是躲在被窩裡,恐懼我們自身的膽怯與懦弱——因為蜘蛛結網結到第八次也會成功啊,因為道路是曲折的而前途的光明的呀。

《陽光普照》提醒我們:每個被陽光曬得昏沉的人,都需要在陰影下躲一躲。

大兒子阿豪是多麼光芒四射的存在啊。他長相好,成績好,待人體貼,有考取醫學院的理想。特別是在弟弟阿和的墮落與輕狂的對比中,他不僅被父親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更是整個家庭躍升的的那一束,唯一的光。

你說,溫暖純良的阿豪,像不像一個太陽?二十四小時從不間斷,明艷照人。

那你知太陽在哪裡嗎?在外太空無處躲藏的黑暗裡。一個只能夠沐浴陽光的人,沒有辦法安放生而為人那與生俱來的陰暗。

我很喜歡電影中阿豪這段轉折,導演的處理方式顯得特別寫實:那麼突然,又那麼理所當然;那麼明白,又那麼無可知曉。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對他人一切情感的同理與體認,不正是這樣嗎?我也明白,我也理解,但我又不可能真的明白,真的感同身受。

後來,在阿和敘述的細節中,我們可以知道阿豪沒有考上第一志願,要再拼一年。所以這個資優生,也同時是一個復讀生。從一般社會價值的視角說,阿豪失敗了一次。

但是,如果不是通過阿和的言語,我們似乎無從確切地發現這一個訊息。當駕校學員問起父親有幾個孩子時,他總是回答:“一個,準備進醫學院了。” 那是一幅自豪的、勝券在握的模樣。當阿豪提出翹一節課陪小玉做產檢時,母親也表現得淡定從容。只因為阿豪是那個燦爛的太陽。

我們的社會缺乏一種聲音,一種問跌倒的人痛不痛的聲音。當我們的教育在談及失敗時,後面總不忘加上一句“乃成功之母”,呼喊一聲“捲土重來未可知”。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然後你要“把握時間,掌控方向”。

但是,當我痛得無法忍受時,我可以用什麼樣的面孔去應對觀眾席裡面滿懷期待的人們?當這一階段的衝刺遇到了阻礙,我是不是也可以選擇暫時退出?當心已經被黑暗完全籠罩,該怎麼去尋獲那原應普照的光明?

這些問題的答案,不在學校的講台上,不在我們的家庭教育裡,也不社會價值的期許裡。

為什麼郭曉貞能稍微走進阿豪的心裡?我想是在他們第一次見面時,她問:“你還在生老師的氣嗎?”

從情節的角度說,阿豪只是電影中的一條支線,卻也是對電影主題一道嘹亮而悠遠的回聲。相比起哥哥,主角阿和是一個幸運的人,他在沉沉浮浮的人生歷練中,終於等到黑暗翻面過去,迎來了新的白晝。

我們的一生,就像電影的最後,阿和用腳踏車載著媽媽騎過的那一段林蔭道。陽光透過枝葉之間的空隙散落下來,媽媽一直透過樹頂,望著天空中那輪太陽。

她的臉上有樹影斑駁,光影流散。

 3 ) 《阳光普照中》中的哥哥陈建豪自杀原因浅析

《阳光普照》是一部反传统叙事构架影片,开头部分断手喷血的场景一进入就将观众带入一种高度紧张的氛围当中,叙事却突然转为平和缓慢,镜头画面、演员情绪、情节推进,全都克制压抑,连大儿子陈建豪的自杀也十分冷静平和,这种理智衬托出一种绝望,绝望到失去呐喊和挣扎的力气。

陈建豪的自杀看到片尾也没有明白其中缘由,讲一下几个点:陈建豪趴在教室桌子上睡觉,镜头画面在教室坐满人和只有主角一人之间转换,一种自我与周围环境的矛盾,说明他在学校里面的孤独;因为发呆被国文老师赶出教室,也说明所谓的老师“看重”他也不过是假象或者利益需要而已;父亲在一年快结束的时候送写驾校标语的笔记本给复读的陈建豪,一方面有家长对所谓学习好的大儿子的无限期望或者说是压力,另一方面却也有父亲对他失望的表达(从小到大的优良生来复读);父亲与其他人对话时说自己大儿子是明年的医学生,更加清晰的说明这个原生家庭压在陈建豪身上的期望,也反映出大儿子内心声音被完全淹没的事实;因为自我的优秀体贴温暖对比反衬出了弟弟的各种不足,所以招致弟弟的讨厌与憎恶,反映出兄弟关系不和的事实;看到母亲抽烟发呆主动去询问沟通,母亲刚开始却是一副“事不关你,无需多言”的态度,母亲与儿子不沟通也展现出来;陈建豪在安慰弟弟女朋友的时候说父母的吵架自己早都已经习惯了,内心的麻木昭然以示。

最后还有郭晓真,陈建豪自杀以前把手机里面所有的讯息都删除了,唯独发了一条简讯给她,内容如下: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阳,不论维度高低,每个地方一整年中,白天与黑暗的时间都各占一半,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他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来,我有一种说不清楚模糊的感觉,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一些阴影可以躲起来,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我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郭晓真的到来给了陈建豪倾诉的机会,从司马光砸缸的自我暗喻,到自杀前遗言似的简讯,可生活并没有真正的改变,周围的所有人所有事情还像往常一样,他也还是那个24小时处于阳光下的那个温暖男孩,就像那个动物园里面的大猩猩,太阳一直暴晒着自己,想要用身体冲撞玻璃冲破桎梏,却发现自己不停的受伤,永远也没法逃离。

如果说这些就是导致他自杀的原因,却也不尽然,许光汉饰演的陈建豪每次出场脸上都有一种无法掩盖的淡淡的阴郁,这种阴郁没有在任何时候爆发出来,像是他与生俱来的特质,把十多年以来的情绪写在脸上,而与此同时,他的人生在别人的期待中渐渐定型,不断的散发温暖活成别人心中的儿子,却失去自我,没有任何阴影能藏身,自己内心阴暗和沉重的一面无法展露,唯有死亡,能带来自我解脱,能为家庭的重组和和解带来希望。

 4 ) 菜头

阳光普照看完了,最让我心动的角色竟然是菜头。

但是我最不喜欢的却是菜头喜欢的阿和。

先说喜欢这件事。

菜头出来以后就来找阿和,其实理由可以有很多。

但是菜头却一直都只是在怨阿和没有第一时间去看望他。

而且说了不止一次。

而且菜头和阿和表示过,去砍黑轮,他至今没有后悔过,即使为此受过罚。

菜头的确说话真真假假,但我觉得这句话他是真心的。

我甚至觉得他对阿和说的话都是真心的。

但是反观阿和呢?

他撒谎推脱责任,内心讨厌他哥,从小偷鸡摸狗。

这就是品行坏啊

所以为什么菜头还这么喜欢阿和

是不是小时候只有阿和陪着菜头玩,所以菜头觉得为阿和做任何事都毫不犹豫。

是不是阿和在菜头面前不止一次提过他哥优秀,他讨厌他哥,所以菜头才在阿和他爸谈话的时候那么羞辱阿和他爸,让我感觉还是在替阿和出气。

菜头后来不断找阿和,让阿和帮他做事,怎么看都是感觉,菜头就是一直拉着阿和,如果再次犯罪也要有阿和陪着他。

菜头说不会再阿和店里那辆车里抽烟就真的没再在里面抽过烟,对阿和真的是说到做到。

在车面前说“这又不是硫酸,是咖啡”怎么听都像在撒娇。

还有菜头说过一句,“我本不想再和你谈心事了”,那我可不可以理解为菜头小时候的心事都是可以和阿和说的。

总之,菜头就是典型的底层人民,而且是无依无靠的底层人民,别说他是坏人之类的话了,如果他不这是这样活着,不一定被谁欺负的吃不上饭呢。而我觉得那些看似良民,但却有违良心的人更像恶人。

这篇文章如果让你感觉不适,那可能是我的三观不正。

 5 ) 阳光普照,幽暗刺眼

(文/杨时旸)

《阳光普照》给人的观感是奇特的,它在平静和暴裂的两极同时用力,用等同的力向相反方向拉扯,正是这样的古怪力道酿造了这个故事的气味,它家长里短却充满戏剧奇观,它一直维持着平缓的、琐碎的、娓娓道来的腔调,却总让人感到隐隐不安,担心会在那刚刚走了一小段的坦途之上出现巨大裂隙,让人粉身碎骨。它有着突然而至的反转,极其抓马的设定,但故事一路走下去,却发现最初的那些反转都不过是必然之选,而那些看起来狗血剧般的抓马剧情也是我们忽略的身边俗常。

阿文和琴姐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阿豪是个阳光大男孩的模板,懂事、优秀,二儿子阿和是个街头混混,他和朋友菜头去砍人,酿出了大祸,两个人都进了管教所。中年人阿文以为自己所面临的生活是这样的:大儿子读书,工作,娶妻生子,成为自己的依靠,小儿子终有一天惨死街头。但生活耍弄了他,看起来毫无心事的大儿子在一个夜晚从楼上一跃而下,小儿子的未成年女友怀着身孕找上门,一年半之后,小儿子出狱,生活必须向前。眼前的日子成了一道超纲的考题,答案遍寻不着。

从结果反推,《阳光普照》中的所有人都被命运和生活篡改了,他们几乎都被重置了一次,大儿子阿豪的决绝自戕,小儿子阿和的浪子回头,老实本分的父亲阿文最终酿出杀机,只想平静生活的妈妈终日要和巨大的秘密相伴……他们到底是阴差阳错走到了自己的反面,还是只不过被这翻覆的生活激发出了原本那真正的一面?这答案或许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正是这份生活之中难以言说的命运感,成就了这部电影。真的很难去形容它,它把日常挤压到了最不可能的轨道之上,又在最极端的故事里让人相信生活里真的藏着如此不可说的秘密。

看着《阳光普照》,不可避免让人想起那部《大佛普拉斯》,因为从基因上造成的影调的相似,或者因为那日常生活之下的黑暗深渊与灼灼光亮,又或者因为其中那些故意放置的半是鸡汤半是真理的金句,总之,这电影有着台湾现实主义中独特的韵味,溽热掩藏的冰冷,平静之下的暴力,冷漠包裹的温情,以及温情缝隙间的疏离。

大儿子阿豪在这个故事中出现的时间很短,原本以为他是个将会展开书写的主角,但没成想,却突然以死亡迅速终结,他的选择推动了这个故事,也改变了这个故事,更重要的是,他用自己作为一滴试剂,让这个家庭生活的底片重新显形。选择死亡之前,他和同班交好的女孩讲了一个故事,司马光砸缸的时候,发现在缸里藏着的小朋友竟然就是司马光自己,这故事听起来莫名其妙的诡异,像个设定失败的冷笑话或者蹩脚的鬼故事,但这故事一直在点题,真实的自己躲在密不见光的容器深处,等待自己的寻找,但自己和自己终于见面的时候,却是不可避免的惨烈和死亡。这是怎样不可言说的悲剧呢?阿豪自己见到了自己的一瞬,他决定不再扮演阳光使者和家庭支柱,飞身拥抱自己暗黑的投影,父亲阿文见到真实自己的一瞬,将油门踩到底撞死了一直骚扰自己小儿子的菜头,这选择之中关乎囚禁与解放。前者解放了自己,囚禁了家庭,后者囚禁了自己,解放了孩子,但又用秘密锁住了妻子。处在阴暗潮湿之中久了,渴望阳光普照,但阳光持续照射得刺眼,就渴望一片阴影栖身,这些人到底是缺少栖身的阴影,还是缺少普照的阳光? 这故事里到底有没有成功的逃脱者,逃出长久阴暗或者灼人烈日?没有吧。但他们都从某种程度上获得了解脱,又从另外的维度上进入了新的桎梏。

(本文首发 中国新闻周刊)

 6 ) 不能承受的阳光之轻

躲进阴影里,让我们活的心安理得。没有阴影的角落,阳光普照,令人绝望。

在儿子的自行车后座上,母亲也感受到了阳光的美好以及公平。而儿子小时候一直喜欢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的一切原因,似乎也不言自明。影片最后的这个场景很扣题,同时也很有趣,它象征着某种情感与地位的转化,阳光还是那样的阳光,而母亲与孩子,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似乎也成为了彼此人生路上的阳光。

家里的优等生哥哥阿豪是那个讲阳光的人,他说最公平的是阳光,也说自己没有自己的那个阴影角落。这个人物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综合来说就是优等生,却又不是最优等,但天然的对知识和权威本身存在轻蔑与怀疑,同时不知道自己要找的究竟是什么。这里面有细节能支撑我的说法,一个是阿和所讲的没考上第一志愿医学院就要复读,优等,却是最优等;上课质疑老师是不是真的相信,对知识和权威存在轻蔑与怀疑;有漂亮的女朋友,不错的成绩,父母亲,还有弟弟,却说司马光砸缸是为了找阴影中的自己,说自己没有那个属于自己的阴影角落,他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去往哪里。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影片中哥哥阿豪和弟弟阿和的对比太过鲜明,很遗憾的是对兄弟感情没有多少着墨。仅有的两场戏,一场寥寥数语,另一场是阿和的转述。不管从阿豪,或者是阿和的戏份内容上来说,也许是导演的刻意为之,也许是无心之举。我都看出一种感觉,那就是父母的缺席。就在阿豪去给阿和探监的那场戏里,阿和非常生气的大喊:为什么老妈没有对我讲小玉的事情。

你会看到整部影片很少有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对手戏,而发生关联的戏码有很多都是第三人称视角。父母兄弟均以一种“看客”的身份介入彼此的生活,并不能说是漠不关心,但总给人感觉怪怪的。亲人之间,肯定是有碰撞的,而影片展示出来的就是一种冷漠的和谐,彼此不理会,理会也是默默的看着,远远的跟踪,无声的爱,或者是悔恨的眼泪。这个一家人的生活,更像是几个人各自面对自我,面对社会的生活。

看这部电影最后那段剧情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想起奉俊昊的那部《母亲》。最后这段通过口述出来的剧情,其实非常黑暗,非常压抑。这一段的处理在影片中,更像是对父亲的爱的一种解释和开脱,在凸显这种爱的沉默、压抑和痛苦上着墨不多,我就想是不是改成母亲不经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然后两个人心照不宣会更好一些。

影片中还有一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阿和和小玉登记结婚的那一幕。整个气氛尴尬、沉默又莫名其妙,阿和的父亲莫名其妙的在测血压,小玉的姨妈一副不耐烦的样子,阿和的母亲抱着孩子被民政局工作人员的小玩具吓了一大跳。民政局工作人员说:没事,热闹一下。就这一场戏,我非常喜欢。就是这种反差感,一家人凑在一起要见证一件大喜事,但每个人都平淡的像是白开水,陌生的像是路人。

另一幕是母亲和阿豪女友的对话那段戏,这段戏表现出母亲与阿豪实际生活的疏离与不了解。儿子每天在做什么完全不了解。一个一直都让人放心的人,才是那个最不让人放心的人。这句话是我说的,许光汉饰演的阿豪默默的读出那段旁白时,我颇有感触。明明一个人的内心已经绝望透顶,无所遁形,但对于旁人,哪怕是最亲近的人而言,这只是普通日子里的有一天罢了,因为这一天阳光普照。阿豪的短信让我想起自己在某个周末写下的话:

周日,我像工作日一样出门,对父母说了一声:晚上可能不回家吃饭了。父母没有一点怀疑。谁也不知道一个人赴死的意愿,就随时在稀松平常的日子里随时都可能发生。

只不过我没有那勇气去付诸实施罢了。

以前,直到现在,我都很喜欢阴天和下雨天,有的人下雨天会昏昏欲睡,而我,分外精神。有时候我想也许是外面的恶劣环境反而让我觉得自己是在真正的活着,因为在这样的恶劣天气里,我可以理所当然的躲在屋子里,看着这大千世界,人来人往,无声的流转。

未来的生活还是在继续,所有都会过去,一切都会继续,即使不这样说,大家心里也都明白。

阳光很轻,用物理学的话来说,就是,光子的静态质量是零。但它有时又很重,无所不在,无处遁形。但也许总而言之,它只是公平罢了。

有些时候,一些平凡的话,比如:“今天天气不错,要不要一起出去走走。”反而弥足珍贵,因为尽管外面天气很好,但我总想问你们一句,也问自己一句:你的心里,是否已经放晴?

祝你阳光普照,也有自己的阴影角落。

全文完

2020年2月1日

 短评

菜头真是神级的反派,有他的镜头我全程心悬在嗓子眼……

4分钟前
  • Macavity
  • 推荐

菜头之所以不划伤宾利,可能主要是因为车子是剧组租来的。

6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三次噙泪:弟弟接到出狱通知,四周响起歌声送他回到阳光下的时候;哥哥想要有个阴影可以躲一躲,在父亲的梦中说要走另一边的时候;父亲站在阳光普照下的草地,跟妻子说起接纳并承认了“一个儿子”的时候。电影暴戾开头,温柔收首,看完一遭,仿佛我们人生的破碎也经受了缝缝补补好了一点。

11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很喜欢台湾这种不慌不乱和淡定从容。尽管这个家庭有如此多的不幸,但几个人都没有慌乱。

12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阿豪讲的不是司马光的故事,而是他自己,真实的他其实一直躲在阴影里等待别人发现,可他终究被自己的阴影吞没了。前半部分极好,可后半段就变得冗长拖沓。阿和要出狱,狱友齐声唱《花心》莫名泪点。

16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阿和得到的阳光太匮乏,从不知道温暖的滋味。他在黑暗中生活,也被黑暗所吞噬。阿豪接受的阳光太浓郁,刺眼的阳光让他想要躲进阴影。于是他走进了阴影,再也没有出来。父亲终于明白,“把握时间,掌握方向”就是个笑话。生活总是惊喜与噩耗相伴,幸福与意外并存,不可能完全按照你的计划发展。正如计划之外的孩子没有征得同意就来到这个世界,最疼爱的孩子却偷偷溜走。重要的不是已经发生的事,而是你如何面对。你可以将他扼杀在摇篮,也可以赋予他生命。你可以祈祷他关到老,关到死,也可以放下无法改变的过去,创造更好的未来。最终父亲选择了后者,以下半生为赌注,以生命为筹码,用一场豪赌换取儿孙平安,弥补迟到多年的父爱。点点滴滴的亲情化作屡屡阳光,喷洒在儿子身上。以前他只承认一个儿子,现在他真的只有一个儿子。

1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有些牵绊开始于单车的后座,有些恩义结束于巷口的拐角,有些未来融化在炖菜的热汤,有些过去藏匿进荫蔽的水缸。本子里写的不是秘密,信封里装的不是帮忙,伸出手掌承接的是亏欠,并拢五指感受的是罪孽。阿豪搬起石头让自己解脱,父亲搬起石头让儿子自由,太阳给予每个纬度光照,却没有给予每个人阴影。

1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当一部电影刨除掉心机和算计,真诚的表达哪怕笨拙都是极度动人的。我最喜欢的一点在于《阳光普照》不是什么教人走出阴影,必须和解的正能量电影,它恰恰是在直面阴暗,崎岖破碎的人生,从第一个镜头开始就有不可消除的悲伤洋溢其中,一直到最后阿和带母亲骑车的尾声,传奇总是在经历重重磨难艰难险阻后活下来,改变什么。但《阳光普照》不是,生活里就是有人生,有人死,有挽回不了的遗憾,有无法改变的命运,然后我们承载些什么,继续活着。在焦虑,愤怒和恐惧重重压在我们心头的时候,等待的时间里,可以看看《阳光普照》。救赎哪怕在电影里都不是百分之百的事情,但我们比较容易知道怎么去面对歧路纵横的人生。

23分钟前
  • 低端youyidifi
  • 力荐

电视剧观感极强。想讲的事情太多,导致时长过久,电影前后略显割裂。不过导演着眼小人物的视角从没改变,电影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好的;太阳照常升起,被阳光普照的我们,最终还是要踽踽前行,面对生活。

27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這個世界,最公平的是太陽,無論緯度高低,每個地方一整年中,白天與黑暗的時間都各佔一半。前幾天我們去了動物園,那天太陽很大,曬得所有動物都受不了,它們都設法找一個陰影躲起來,我有一種說不清楚模糊的感覺,我也好希望跟這些動物一樣,有一些陰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環顧四周,不只是這些動物有陰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馬光,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可是我沒有,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金馬56#獲獎前後台北院線二刷都爆哭。裡邊的人物和關係很代表台灣ASun,都有被舍弃后的委屈,做错事后的改过,宽容谅解乃至再次交恶,承担责任为别人付出,离开谁也要很顽强,正好也与本届奖项完美契合。他把所有的好都給別人,忘了留一點給自己。我們都曾受過傷才能成為彼此的太陽。

32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两个震撼我的地方,一个是合唱《花心》时意外的感动,一个是父亲自白时带出父爱的主题。我们华人群体中深植基因的伤痕式亲子关系,始终还是没学会让双方都轻松自在爱人爱己的方式。“不说一句的爱有多好,想我怎去相信这一套,多痛惜我却不便让我知道。”

3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力荐

疫情蔓延之际,看到如此高水准的电影,心绪复杂。看完电影,已经时值午夜,万籁俱寂。微信里关于疫情的文章,仍然汹涌,安居家中,内心却丝毫不平静。无意对这样的电影,做过多点评,只是注意到一个细节——从《大佛普拉斯》《血观音》到这部《阳光普照》,这些直面台湾中低层民众生存状态、揭露台湾家庭关系困境与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都不只能够在院线公映,而且似乎都获得了台湾政府文化部门的拍摄资助。

41分钟前
  • 江海一蓑翁
  • 力荐

司马光救的是躲藏在阴影里的他自己。

46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有人得不到阳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阴影躲藏,新年就这样开始了

48分钟前
  • Jo-King
  • 推荐

生命必须要有裂缝,阳光才能照射进来。谢谢台湾电影这几年持续挖掘华人家庭的恶之面,是这些软弱、凶狠、无奈、绝情,为爱赋予了真实的温度。日不落终将毁灭,阴晴圆缺才是生命常态。

5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其实我看完挺难受的 整个片子最喜欢的就是摄影了 特别厉害。预测会拿金马大奖

57分钟前
  • Luuvy爱电影
  • 推荐

年度十佳备选。沉浸在故事里,人物被隐藏的每一种情绪都找得到来处,也能在自身找到依存,是为数不多的新的观影体验,不知是自己成长了,还是影片给了这样的思考。故事里的菜头和阿文都是全新的,没别描写过的人物,是在千万人海里找到的新的灵魂。菜头为了阿和,切掉了黑轮的手,却被阿和将所有的矛头指向自己,最后死了也只是得到阿和的一句「他一直在找我麻烦」。阿文是阿和的父亲,他从来不喜欢阿和,也从来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儿子。阿和入狱,他希望儿子在狱中待到死。大儿子死后,竟然为了阿和杀了人。人生就是不断地「把握时间,掌握方向」,难过的事情总会过去,也会被遗忘,反正人生就是风风雨雨。我一直觉得人生就像是一条路,只要握紧手中的方向盘,红灯该停就停,绿灯的时候慢慢起步,稳稳地开,人生的路就会平平安安。

58分钟前
  • 莱克尔博德
  • 力荐

菜头最后一支烟,没有在车里点。

1小时前
  • skysunny
  • 推荐

去年就算能去金马,最佳影片也该是这个了。巫建和长得不帅,但是眼睛有邱泽味诶。

1小时前
  • 王大根
  • 推荐

除了结尾的剧照,这一家人从未同框过。

1小时前
  • Jeannels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