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的心

DVD

主演:丹·福特曼,安吉丽娜·朱莉,雅奇·潘嘉比,丹尼斯·欧哈拉,Jeffry,Kaplow,阿利·汗,伊尔凡·可汗,阿德南·西德奎,威尔·帕顿,吉利安·阿美娜特,迪米特里·格里特萨斯,扎卡里·柯芬,加里·维尔姆斯,Mikail,Lotia,Amy,Shindler,肖恩·查普曼,Holly,Goline,Imran,Hasnee,Chad,Chenouga,Michelle,Brew,佩尔韦兹·穆沙拉夫,科林·鲍威尔,内德·尤瑟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坚强的心 剧照 NO.1坚强的心 剧照 NO.2坚强的心 剧照 NO.3坚强的心 剧照 NO.4坚强的心 剧照 NO.5坚强的心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记者+母亲+妻子的Angelina让人感动

看好站在电影院门口就无语了,太沉重
Angelina Jolie的法国口音很好,虽然把自己染得那么黑惹来美国很多所谓反种族主义者的抗议(大概解释了为什么imdb上给分那么低),但是影片的大部分时间她的感情张弛有度,感觉回到了早年《女孩向前冲》的年代。当然她也绝对不是这个角色的最佳人选(假设如果不是Brad Pitt当制片)。但是我是觉得相对有些片子而言这里头美国人的不可一世没有了,也没有妖魔化一些国家,还算诚恳~
片尾曲很好听,虽然是nouvelle vague翻唱的,但是带点bossa nova曲风的in a manner of speaking稍微让离场的观众也好轻松点。

http://cafeteria.3lavie.org/topic/view/627.html

 2 ) 转自博济:资源名称:坚强的心

资源名称:坚强的心
英文名称:A Mighty Heart
发行时间:2007
发行地区:欧美
语  言:英语
是否推荐:否
导  演:迈克尔·温特伯顿 Michael Winterbottom
主  演:丹·福特曼 Dan Futterman .....Daniel Pearl、威尔·帕顿 Will Patton .....Randall Bennett、安吉丽娜·朱莉 Angelina Jolie
 
 
  
资源简介:

从《华尔街日报》南亚地区的总编丹尼·珀尔遇害到现在超过5年的时间里,有将近230名记者都丧生在任务的最前线……

  玛琳娜·珀尔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一天,将自己的生命永久性改变的那一天--2001年1月23日。当时她和丈夫因为跟踪调查“鞋子炸弹人”理查德·里德与恐怖组织之间的联系的新闻,而来到了位于巴基斯坦南部的卡拉奇,因为这里有一位“中间人”答应帮忙牵线提供内幕消息。考虑到安全问题,丹尼让玛琳娜先行回去,自己独自一人赴约。临别前,丹尼还告诉玛琳娜自己可能赶不及晚餐,让她先吃别等他……然而,他却再也没回来。

  从丈夫失踪到确认死亡的5周时间里,玛琳娜从没有放弃过寻找丹尼的希望。面对死亡,丹尼富有挑战的精神,以及他对新闻业的力量那坚定的信念,都引导着玛琳娜将所发生的一切记录在回忆录《坚强的心:我的丈夫丹尼·珀尔的勇敢人生和死亡》中。

  丹尼失踪的时候,玛琳娜已经有6个月的身孕了,后来,她生下一个儿子,并按照丹尼生前的愿望为孩子起名为亚当,她希望这本书可以帮助亚当从各个侧面了解自己那未曾谋过面的英雄父亲。这本回忆录里没有“9·11”之后普遍存在着的辛酸和仇恨,超越了宗教、种族和国别,只是简单地记录了玛琳娜和丹尼曾经共同拥有过的快乐,玛琳娜不想让这种民族之间的仇恨延续到亚当的身上,她更希望儿子能够在一个纯粹快乐的幸福环境中成长。虽然丹尼的死让玛琳娜经历了痛苦的折磨,可是她却一直坚守着两人共同的信仰,拒绝向仇恨和恐惧屈服……当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玛琳娜离开了是非之地,回到法国家乡待产,直到现在仍然和儿子亚当生活在那里  

  以上内容均为真人真事。而本片也就是根据玛琳娜·珀尔就关于丈夫的回忆录《坚强的心:我的丈夫丹尼·珀尔勇敢的生活和死亡》(A Mighty Heart: The Brave Life and Death of My Husband Danny Pearl)改编而成。
  影片完全尊重书中纪录,从身怀六甲的玛琳娜·珀尔角度展开故事,向世人刻画描写了一位坚强的妇女,一段忠贞的爱恋,一份执着的守候与一个心酸的结局……

幕后制作:
  【真实的背景事件】

  2001年9月11日,美国的定期航线,11、17号航班以及93号航班在高空被恐怖分子劫持。

  2001年10月7日,美国将“9·11”惨案的矛头指向了阿富汗,通缉本·拉登,并破坏了基地,同时让塔利班的伊斯兰极端主义者无处容身。

  2001年12月22日,英国公民理查德·里德乘坐美国的63号航班,飞机刚刚起飞不久,里德就因为试图用一根火柴引爆藏在鞋里的炸弹,而被飞机上的乘务员和乘客合力制服,飞机改飞波士顿。

  2002年1月21日,丹尼·珀尔和他那有6个月身孕的玛琳娜知道了他们未出生的孩子是个男孩。

  2002年1月22日,丹尼和玛琳娜抵达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调查“鞋子炸弹人”与米安·米尔圣地的苏菲派负责人吉拉尼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吉拉尼是巴基斯坦的一位牧师,过去曾经参与过伊斯兰的极端组织。

  2002年1月23日,丹尼·珀尔见到了美国领事馆的兰德尔·班尼特,讨论自己打算见吉拉尼的计划,但是班尼特却劝说他打消这个念头。

  同日,丹尼又会见了卡里姆·尤素,公民警务联络委员会的主席,再次讨论了有关见吉拉尼的一些系列问题,尤素警告丹尼要将见面的地点选在公共、人流量大的地带,并暗示他,只要遵循自己的建议,就能全身而退。

  同日,丹尼·珀尔搭计程车去乡村饭店见吉拉尼,途中他接到一个电话……丹尼下了计程车,随后自愿与几个人一起离开,就再也没出现过。

  同日,丹尼第一次没有和《华尔街日报》的编辑们联系,这一切都表明,他出事了。

  2002年1月24日,巴基斯坦的执法机构开始调查丹尼·珀尔的失踪。

  同日,玛琳娜见到了哈瓦贾,巴基斯坦的一名前空军军官,本·拉登的密友。哈瓦贾毫不迟疑地告诉玛琳娜,吉拉尼是不会见一位西方记者的,因为这有悖他的信仰。玛琳娜第一次意识到,丹尼安排好的采访很可能只是一个陷阱。

  2002年1月25日,FBI介入一起寻找丹尼的下落,从旁协助的包括巴基斯坦当局和美国领事馆。

  2002年1月27日,一个自称为“恢复巴基斯坦主权民族运动”的极端组织宣布,是他们绑架了丹尼·珀尔。这个组织表示,丹尼是CIA的间谍,他们给美国两天的时间满足自己的要求,否则就杀死丹尼。这条信息以E-mail的形式送往美国各大新闻媒体。

  2002年1月28日,《华尔街日报》的主编保罗·斯蒂格公开发表声明,表示丹尼·珀尔从没有为CIA工作过,而CIA也确认丹尼的行为与美国政府无关。
  

  2002年1月29日,巴基斯坦的调查员宣布,他们有理由相信,丹尼·珀尔对吉拉尼的采访,事实上只是绑架者的一个诡计而已。

  2002年1月30日,吉拉尼主动发出公告,宣称自己和丹尼·珀尔的失踪一点关系都没有。

  同日,绑架者称丹尼·珀尔确实并非CIA的人,却又将他的身份说成是以色列政府成立的莫萨德情报局的间谍。他们宣布,如果自己的需要再得不到满足的话,丹尼在24小时之内就会没命。

  2002年1月31日,国务卿科林·卢瑟·鲍威尔清楚地表示美国不会和绑架者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与此同时,绑架者将最后期限又延后了一天。

  2002年2月1日,美国在伊斯兰堡的大使馆接到一个电话,称用2千万美金来换回丹尼·珀尔的命……晚些时候,CNN和福克斯新闻频道都收到了“丹尼已死”的电子邮件。

  2002年2月3日,一具无名尸被发现,很可能就是丹尼·珀尔,美国新闻媒体以最快的速度报道了丹尼的死讯,然而这具尸体很快就被确定并非丹尼。

  2002年2月4日,巴基斯坦警方发现了一台电脑,他们确认这就是绑架丹尼的人使用的……一名嫌疑犯被捕。

  同日,玛琳娜·珀尔出现在CNN的新闻节目中,她谈到了自己的丈夫以及希望绑匪给丹尼一条生路的请求。主编保罗·斯蒂格则念了一封给绑匪的公开信,表示自己愿意接受谈判,只要丹尼能够平安无事。

  2002年2月5日,又一名涉案嫌疑人被捕,警方展开调查,顺藤摸瓜。

  2002年2月8日,巴基斯坦警方共逮捕了三名嫌疑人,他们都与绑架丹尼·珀尔有关。这三个人同是一个叫“穆罕默德军”的恐怖组织的成员。

  2002年2月12日,艾哈迈德·奥马尔·赛义德·谢赫,绑架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被捕,并被关押在巴基斯坦。他承认自己参与了绑架案,但同时也带来一个好消息:丹尼·珀尔还活着。

  2002年2月13日,巴基斯坦总统佩雷斯·穆沙拉夫也宣布,丹尼·珀尔还活着。

  2002年2月21日,一盘标有“间谍记者的屠杀游戏,犹太人丹尼·珀尔”字样的光盘被曝光,里面先是展示了丹尼的尸体,然后尸体的头被砍了下来。

  同日,美国政府确认了丹尼·珀尔的死讯。

  2002年3月21日,以艾哈迈德·奥马尔·赛义德·谢赫为首的四名嫌疑人在卡拉奇的法庭上因绑架和谋杀丹尼·珀尔受到了审判。

  2002年5月17日,卡拉奇近郊的荒地中挖出一具尸体,直接被移交到巴基斯坦警局负责丹尼·珀尔失踪案的调查小组。

  2002年5月18日,美国政府确定尸体就是丹尼·珀尔。

  2002年6月13日,绑匪的辩护律师要求玛琳娜·珀尔上庭作证,被法庭拒绝。

  2002年6月15日,艾哈迈德·奥马尔·赛义德·谢赫等四名嫌疑人绑架和谋杀的罪名成立,谢赫被宣布死刑,其余三人为无期。

  2007年3月15日,制造了“9·11”惨案的主谋哈立德·谢赫·穆罕默德在军事法庭向法官承认,是自己亲手杀死了丹尼·珀尔。


  【一个值得分享的故事】

  《坚强的心》于2006年夏天开拍,分别在巴基斯坦、印度和法国实地拍摄……其实早在三年前,这部影片就已经进入准备阶段了,因为正巧是那个时候,“计划B”娱乐公司买下了这本由玛琳娜·珀尔与莎拉·克赖顿(Sarah Crichton)共同撰写的回忆录的电影改编权。“计划B”的制片人迪德·加德纳(Dede Gardner)表示:“正是因为另一位制片人布拉德·皮特在读过回忆录之后,坚信它将会是一个绝佳的故事题材,才给了玛琳娜莫大的勇气,决定通过大银幕与其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的经历。可以说,最初的合作完全是在一种盲目崇拜的心情下促成的,而且我和皮特也意识到,如果这部影片没有玛琳娜的参与,就会变得不具丝毫意义。”

  确实,玛琳娜·珀尔对影片的想法,直接影响着剧本的发展方向和潜在的导演人选,迪德·加德纳选择了几部电影送给玛琳娜让她欣赏,然后再坐在一起讨论对于这样一个故事,它的导演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殊品质,这时,一个名字也随之浮出水面--迈克尔·温特伯顿。

  迈克尔·温特伯顿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英国制作纪录片,几年之后转战电影工业。到了1997年,温特伯顿开始尝试以纪录片的风格来拍摄剧情片,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提升故事的真实感,还能够鼓励演员进行一些临场发挥。一般而言,温特伯顿都会将那种与政治有关的纪实题材当成自己的首选,从《24小时派对狂》到《关塔纳摩之路》,讲述的都是非常适合他的拍摄手法的故事。

  2004年,迪德·加德纳在伦敦与迈克尔·温特伯顿单就影片进行了会面,并将玛琳娜·珀尔的回忆录交给了这位名下作品繁多的导演,温特伯顿看过之后感到兴奋异常:“回忆录中提到的2001年丹尼和玛琳娜正在阿富汗报道发生在那里的战争,而那个时候我正好就在巴基斯坦,当我惊闻丹尼的死讯时,正在白沙瓦拍摄《尘世之间》……所以当我读到玛琳娜的这段经历时,特别地感同身受。”2006年初,温特伯顿拍完了包括《关塔纳摩之路》在内的另外两部作品,正好空出了时间,而布拉德·皮特以制片人身份的加入,也更加坚定了他决定执导这部作品的信念,温特伯顿表示:“皮特打电话给我,我们一起谈论了这本回忆录应该以什么样的风格呈现在大银幕上,然后我亲自去巴黎与玛琳娜见了一面。去年5月,我和加德纳一起来到纳米比亚,并在那里见到了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朱莉本人,马上就从她的身上看到了与玛琳娜非常相似的坚强,她们是如此地接近,很容易就被联系到一起。”

  但是,安吉丽娜·朱莉对于接演这部影片却感到有点担心:“玛琳娜遭受的痛苦,来自于这个世界最丑陋的角落,可是她却坚信愤怒和盲目的仇恨并不是解决问题的良方--如果我无法很好地表达出她的这种性格,观众就没办法看到她是一个多么美丽、坚强、开放、可爱的女人了,而我也会伤害她身上所蕴含的那种伟大的情结。”

  然而玛琳娜·珀尔对此却一点都不担心:“我很高兴,竟然可以让安吉丽娜·朱莉在影片中扮演我自己……我看过她之前的很多作品,对她有着绝对的自信。而迈克尔·温特伯顿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全能导演,他对真理的那种执着的信念,使他成为这部影片最完美的导演人选。”

花絮:
·主演该片的安吉莉娜·朱丽形容本片是一部有关“跨越文化屏障、相互理解、让不同信仰的人找到相似价值观”的影片。

·当布拉德·皮特看到玛琳娜·珀尔在CNN的节目上接受采访,表示自己并未放弃寻找丈夫的希望时,就决定买下玛琳娜的回忆录。

·最初的时候,这部影片的发行公司是华纳。当华纳无缘无故收回投资后,影片转投派拉蒙的门下。

精彩对白:
Mariane Pearl: In his work, Danny struggled to keep free of dogma and alliance. He didn't represent a country or a ***, just the pursuit of truth. He was there to hold up a mirror and force people to look at themselves. What better way is there to respect humanity?
玛琳娜·珀尔:丹尼一直在努力地维持信仰和国际友好盟约的自由。他既不代表一个国家,也不是星条旗的象征,他所做的只是在追求真相而已。他在这里就好比是一面镜子,迫使人们从中看到真正的自己,如何做才是对人性更好的尊重呢?

 
  
 

 3 ) 深刻的坚强——《A Mighty Heart》

Michael Winterbottom对于时事政治的执着,ANgelina Jolie对于第三世界的博爱,记者Mariane Pearl的真实回忆录,造就了这样一部电影,纪录片似的镜头,Jolie隐忍的表演,真实而残酷的结局,尽管这不是一部多么精彩绝伦的电影,但却是一部足以揪住人心的电影。

后911时代,似乎所有西方人的危机意识都被残酷的现实无尽的扩大了,但是同时文人志士们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在缝隙中坚韧的成长。电影的主角Pearl夫妇是一对记者,他们在巴基斯坦致力于报道轰炸之后的阿富汗和周边国家的真实情况,Danny是《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就在他准备采访一个酋长之后就带着怀孕的妻子Mariane离开卡拉奇的时候,他失去了踪影。很迅速的,巴基斯坦警方人员、美国大使馆代表、华尔街日报主编和Mariane的好友等组成了一个调查援助小组,开始只是让我感叹美国护照的重要性,连FBI都出马,巴政府更是排出精英力量调查,Mariane表现出来的也不过是像一个优于一般女性的镇定沉稳,并无怎样的意外之处。随着调查推进却愈发显得毫无头绪,对于Danny命运的担忧开始控制了电影的发展,对于各方的反映、各人分开的调查,电影采用了纪录片式冷静的快速闪回镜头,客观得有些让人迷茫,这样还是一部好莱坞出品的电影吗?

这也许是Michael Winterbottom的特质,看过他的柏林金熊作品《In This World》或者《The Road to Guantanamo》之后能感受到这个英国导演对于反恐伊拉克战争中东局势那种超越欧美人意识的客观冷静甚至带着一丝对传统意义上恐怖分子的悲悯情怀。而Mariane亦是如此,大部分时间并没有感觉她有什么非凡的强大之处,她很镇定,很隐忍,也会忍住不在众人前失控,只在无人的角落痛哭后对孩子露出纯真的笑容,但是她在面对媒体的两段访问和最后尘埃落定之时对帮助自己的朋友们所说的两句话,让她陡然的升华起来,让她的形象超越了平凡的坚强,而真正成为那种深刻的坚强,可以用Mighty来形容的强大的心。在面对媒体面对大众面对更多脆弱的灵魂的时候,Mariane用她的淡定和坚强将他们完全的征服,纵然同样深刻的还有她的丧夫之痛,但是她知道她的深刻的坚强是可以通过她所做的所坚持的来感染其他人的,这才是这位女性强大的心灵的意义所在。

如预期般的,电影并不是一个好莱坞式的拯救成功的结局,因为现实从来不是心想事成的,Mariane带着儿子有些寂寥的背影走在巴黎的街头,让人在伤怀之中,对信念的执着却愈发的坚定了起来,这才是电影的精髓吧。

 4 ) 一个伟大的灵魂——评电影:《坚强的心》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题材也毫无出奇之处。当我看到一半,还想象不出这个故事到底要说些什么。影片通过近乎白描的平淡无奇的纪录片手法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普通战地记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力量,震撼人心,感人至深。
 
坚强。在玛丽安美丽柔弱的外表之下,却有着一颗常人难以想的坚强的心。她已身怀六甲,丈夫丹尼突遭恐怖分子绑架,生死不明。玛丽安协助各方全力设法营救,表现得毫不惊恐、慌张,她的镇定让人有些不可思议。而最后证实丈夫已被恐怖分子斩首的消息之后,她独自一人在房间里抱头嘶嚎,过后又很快恢复了她那不可思议的镇定和平静。
 
勇敢。在离开巴基斯坦之前的聚餐会上,玛丽安起身说道:“我有话要说,我想要谢谢大家,感谢大家的工作、付出的努力以及善意,因为你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丹尼虽然死了,但那些绑架者,他们的目的是要恐吓人们。我没有被吓倒,你们也不可能被吓倒。我真心感谢你们,非常非常感谢你们每一个人,谢谢。让我们开始吃吧。”在这样一个勇敢的灵魂面前,恐怖分子的任何企图都是徒劳的。
 
美丽。有一个情节令我难以忘怀。当营救丈夫的行动进展缓慢,她走到院子里,不禁失声流泪。当她发现院子里还有一个当地女佣的小孩坐在地上玩耍时,她连忙擦干泪眼,向小孩子道歉。面对巨大的痛苦和不幸,她居然还担心自己的失态会把小孩吓着了。这是一个多么温柔美丽的灵魂啊。
 
她的美丽还来自于发自内心的微笑。她记得丹尼在婚礼上对她说的话:“每当你微笑时,你就让我快乐。”当绑架者用E-mail发来丹尼被绑架的照片时,玛丽安注意到,照片中的丹尼也在对她微笑。
 
得知丈夫死讯之后,玛丽安回忆起和丈夫一起旅游的情景。丈夫把她称作happy girl,并对她说:“你可以变得又老又肥,头发花白,脾气暴躁,佝偻,但不要失去你的微笑。”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她是无法忍住自己的微笑的。
 
接受。最初,玛丽安无法接受丈夫被害的事实。当电视主持人采访她,问及她有没有看过丈夫被斩首的录像时,玛丽安愤然起身离去。但回到巴黎,在儿子出生前,她决定面对发生在丹尼身上的一切。她从录像中得知,丹尼并没有被恐怖分子打败,这让玛丽安获得宽慰。接受和放下,需要难以想象的勇气,而外表柔弱的玛丽安却做到了。无声无息,却惊心动魄!
 
爱。自始至终,我没有看到玛丽安一丝一毫的仇恨。我想,当一颗心被爱所充满时,它就没有地方容纳恐惧和仇恨了。
 
向这位伟大的灵魂致敬!
 

 5 ) 战争即恐怖主义

  分两次看完了这部电影,心里一直有个问题:这部片子究竟要表达什么?
  女主角的坚强的心固然令人钦佩,观众和她一起谴责恐怖分子的残忍。然而,除了女主角在遭遇巨大悲痛后出人意料的坚强外,弦外之音是什么?
  有人说,是为了永恒的新闻理想。我是学新闻的,我想说的是,从来不曾有什么新闻自由,无论在世界的哪个国家,哪种意识形态之下。这对于一个在新闻领域驾轻就熟的经验记者是个常识。所以,男主角是在对他的工作尽职尽责。其他高尚的言辞,应该没有必要吧?
  对恐怖分子的憎恶,对和平的向往,对人类普遍幸福的追求,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只是,在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话语里,全球诅咒的恐怖主义被定义为针对美国的袭击和报复。
  也许你会说,国际社会谴责的是针对平民的攻击,但是,阿富汗和伊拉克那些在战争中遭殃和牺牲的人难道没有平民吗?美国所发动的战争果真正义得无可指责吗?
  对于拥有绝对话语权的一方来说,殃及自己利益的就是不正义,就是恐怖。所以,对于广大的穆斯林来说,美国该是世界最大的恐怖主义中心。
  我没有偏向谁的意思,我是觉得,人类所发明和制造的一切,先进或落后,都应该让人类生活得更好。所以,阻碍人生活更好的所有因素,都是恐怖而应该被谴责的。
  战争,就是恐怖主义的典型代表。
  通过电影,可以让全世界的人听到朱莉歇斯底里的喊叫,但是更多的战争受害者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绝望地哭喊,悄悄地死去。
  朱莉的坚强是让人心痛的,为避免重蹈覆辙,我们一起,谴责战争,谴责所有死亡的制造者。

 6 ) 午后阳光:到底谁该是被谴责的

从午后的阳光下传来一阵声嘶力竭的尖叫,一个女人在沉默许久后终于将体内蓄积的力量完全释放了出来,而这之后,我是指她的生活,还会像原来的那份幸福靠拢吗?这个谁都不得而知,影片在结尾处运用了一段倒叙的手法,让人在平铺直叙后的电影语言中最终找回了一丝温馨和带有希望的感觉——失去和得到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同样的令人沮丧,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极端的悲与喜都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快乐。
在911事件前后发生的恐怖事件中,到底谁应该去担负责任?到底谁又是真正的受害者?当国家的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碰撞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一系列的问题在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它们就像是幽灵一样萦绕在我的脑海之间,其实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那一刻我却羞愧的说不出话来,只想沉默。
我是为了那个被美国某家报社派去的战地记者而感到惋惜,同样也为了巴勒斯坦那些正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生活的人民而担忧,有些事情一旦触及到政治,孰是孰非都已经不再重要,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恐怖事件的频繁发生,在那个背景之下正义与邪恶其实根本无从界定,因为不管怎样,受害者永远都是人民。
对于一部以当年911为背景而拍摄的影片,我不知道该怎样去说,因为或多或少会有所顾忌,而且如果仅仅是站在巴勒斯坦的角度去审视这部影片,我想说其实真正的恐怖主义不是那些为保护巴勒斯坦而流血的“极端主义者”,因为我实在想不出他们这么做哪里有错,他们弱小,他们由于处在石油盛产的地带,肯定会有人分外眼红,这是不可避免的,导致战争后果的严重性就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他们这样徒劳的做着殊死抵抗,是在捍卫国家的尊严。当然了,那个战地记者的遭遇我也非常同情,因为他也非常无辜,发生那样的事情谁也没法说到底是谁的错,在那样一个战争的大背景下,只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正义和邪恶只是在战争之后才命名的。或许我这样说有些极端,但是无可厚非的就是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和平世界中。
女主角(及战地记者的妻子)同样也是一个新闻记者,她在蒙受了这样巨大痛苦后,显得少有的平静,片子是美国拍的,我想其目的可以很明显就看出来,不是我抨击他,打个比方说,A把B打残废了,B终生不能起床,而A只是稍微受了一点皮外伤,可是由于A很强大,他反而把原因都怪罪到B的身上,并且显示出自己的清高,还要让身边所有的人买他的帐。这样做未免有些过分吧,我不知道巴勒斯坦的人民如果看到这部影片以后会作出一种什么样的回应。
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我想说的是,不管是因为国家利益还是由于个人利益,其战争的伤害程度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经济下跌,国家体制崩溃,人民流离失所,谁胜谁败到底能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呢?浅显的看来受害者是人民,其实不然,最终承受这份痛苦的是地球本身,还有我们所有生活在这个星球的人民。

 短评

面对这样一个真实而残忍的故事,混乱的纪实风格也许是最为贴切的表达,喜欢其中对于复杂人物关系的表现。在这令人无奈、使人迷惑又无从改变的世界上,为了得到、付出更重要的是相信爱,人们不得不坚强。

6分钟前
  • 以昼为夜
  • 力荐

这部影片记录了华尔街日报记者 Daniel Pearl 2002年在巴基斯坦因采访伊斯兰圣战组织而被诱杀的前前后后。影片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我想起了克里斯朵夫的一句话:“一个人觉得所有爱艺术,为艺术受苦的人跟自己都是兄弟。从末流到第一流,距离并不大……”艺术可被替换成传媒,或者生活。

7分钟前
  • 锅蒸之鱼
  • 推荐

I know there is nothing that could happen that I don't have the courage to face

12分钟前
  • Stephanie
  • 推荐

Angelina Jolie 个人表演秀

13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破碎的心 其实现实比电影中的故事更为残忍与残酷 Angelina Jolie已经演得很不错了 剧本上比较混乱 可能出于顾虑并没有把一些该表达的东西阐释清楚 因而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感觉

16分钟前
  • Bill
  • 推荐

应该很感人的电影,可看到巴国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我就一点也同情不起来。。。我怎么能让政治问题高于人性问题!?于是,我努力告诉自己,我还是很伤感的~

21分钟前
  • adele885
  • 推荐

安吉丽娜·朱莉将坚强的女性角色塑造的很好,本片剧情平淡可看性不高

25分钟前
  • 少年派的崛起
  • 还行

为什么我感觉剧情有点混乱呢... - - jolie这次的表演仍然很精彩, 想到<换子疑云>中的母亲.

28分钟前
  • Violette
  • 还行

很感人的片子,朱莉吧真实故事中充当配角的妻子形象演绎的非常精彩。

30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安吉丽娜朱莉的演技相比换子疑云还是差一点点的。但是就算这样也很棒。非常写实,看下来记各种人名比较辛苦。能把这么一个本身就有些沉闷的故事拍成这样我觉得非常好。

31分钟前
  • 肉抖抖
  • 还行

只听到一声声的danny danny danny,烦很。

35分钟前
  • 新鲜舊情人の
  • 还行

我在想像这样的电影到底会有多少部分是完完全全真实的,到底他们带来的是希望多一点还是无奈多一点。世界太大,人太渺小,很多我们今生无法体会。

36分钟前
  • 小信.
  • 还行

love the soundtrackjolie was amazingbut it's a terribly sad story because the ending was known right from the beginning

38分钟前
  • AkaneAntares
  • 力荐

太朴实了,我看不下去。。。如果是真的纪录片,恐怕更好看一些。

40分钟前
  • 陈豆豆
  • 较差

Jolie的演技一如既往的深刻。剧情忘记的七七八八了,但是Jolie获知丈夫死讯时抱着肚子大哭的样子记忆深刻。

41分钟前
  • 📮
  • 推荐

上帝,在创造女人的时候,给了她们更多的忍耐与抗压能力。希望,努力,失望,希望,努力,绝望。

44分钟前
  • 塔塔
  • 推荐

陈述性电影 冲AngelinaJolie!!

46分钟前
  • =……=车梨
  • 还行

all the survivals

47分钟前
  • 账号弃用
  • 推荐

影片虽然有真实背景,但还是只能看看朱莉的表演

51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恩,坚强。电影里面经常塑造人是被好奇心害死的。记者的职责让这一危险加剧。

53分钟前
  • 继念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