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蹄下的村庄

HD

主演:Greta,Zuccheri,Montanari,克劳迪奥·卡萨迪奥,阿尔芭·罗尔瓦赫尔,玛雅·珊萨,Vito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语言:意大利语年份:200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1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2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3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4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5铁蹄下的村庄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铁蹄下的村庄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3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农村,八岁小女孩玛蒂娜(葛蕾塔·祖切瑞·蒙塔娜莉 Greta Zuccheri Montanari 饰)充满希望地等待着小弟弟的出生。玛蒂娜在上个弟弟死在自己怀里后就拒绝开口说话了,为此她没少遭村里的小孩嘲弄。但家里大人都很爱她,包括从城里回家的小姨贝宁米娜(阿尔芭·洛尔瓦彻Alba Rohrwacher 饰)。玛蒂娜的爸爸阿尔曼多(克劳迪奥·卡沙地欧Claudio Casadio 饰)拼命工作养活一大家子,尽管他支持当地的抵抗军,却也不得不出售农产品给零散的德国纳粹。随着抵抗军与纳粹之间冲突的升级,战争的脚步越来越近。玛蒂娜沉默地观察着村子里所发生的一切,以及最终到来的,她所不能理解的杀戮与死亡。干掉小明指控2003切卡戈一本漫画闯天涯2养鬼吃人10:审判灵异女仆第四季德云社张九南高九成相声专场上海站莱昂幻影行动三分之二年美之罪天堂岛疑云第八季只要你说你爱我 真人版破蛹蒙特卡罗和你一起飞推销员大企业节上生枝第一季张国荣热·情演唱会黑骑士神游天地疾速行动球王贝利:巴西足球传奇孤儿橄榄球队爱有来生猪猪侠大电影·恐龙日记我的雷人男友玉女刑尤哈1999幸福的代价上海正午2:上海骑士异端指南大毁灭最后刺客海大鱼99分女朋友半个月亮当黑夜降临黑暗之域

 长篇影评

 1 ) 人民到底需不需要游击战

1943年10月13日,二战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与盟军签署了停战协定的意大利反戈一击,向曾经的盟友纳粹德国宣战。德意关系急转直下,意大利游击队遍地开花,除了向盟军提供情报,还频繁袭击德军,仅1944年6月到8月,德军即被游击队干掉5000人,伤者多达25000到30000人。在盟军的支援下,游击队解放了米兰、都灵等上百座城市,接受了两个德国步兵师的投降。

游击战为二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以此为题材的影片汗牛充栋。1945年罗西里尼描述游击战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轰动世界影坛,成为新现实主义的绝佳宣言。然而,游击战带给平民的痛苦、及其战争伦理上的困境始终无可回避。1907年《海牙第四公约:陆战法规和惯例公约》禁止以背信弃义的方式杀伤敌军,游击队如果没有“可从一定距离加以识别的固定明显的标志”或“公开携带武器”,就不算合法的战斗人员,不受战争法的保护,被俘后不享受战俘待遇。

于情于法,谁不想堂堂正正、痛痛快快地跟敌人干一场?但在力量尚未壮大的情况下,游击队只能以平民身份为掩护,用隐匿武器等“背信弃义”的方式袭击强敌,否则无异于鸡蛋碰石头。敌占区的人们陷入两难选择:要么在暴政下忍辱偷生,等待盟军解放;要么违反战争法,用包括背信弃义在内的一切手段反抗法西斯。

用镜头表现对游击战的反思,始自梅尔维尔的经典《影子部队》(1969),法国城市游击战之肮脏、血腥,强烈地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意大利影片《罗马大屠杀》(1973)来得更为直接:1944年3 月23日,游击队在罗马市区用路边炸弹炸死33个德军,前者并不担心遭到大规模报复:“你说德国人会屠杀人质?好,那就让他们干吧,整个罗马都会起来反对他们。”结果,纳粹按照以1还10的比例,在罗马附近的阿尔戴阿蒂纳山洞屠杀了335名人质。有观众为此发表政治严重不正确的评论:“那些意大利人就不该招惹德国人,人家巡逻也没碍他们什么事,炸了人家自己不也倒霉吗?”

意大利影片《将要来的人》(2010)以蒙特索雷和马察博托大屠杀为背景,“将要来的人”一语双关:村妇孕育的胎儿,以及即将到来的德军、游击队。前者象征着希望,后者将给平静的山村带来什么?村民阿尔曼多十分反感德军:“为什么他们不在家照顾自己的土地和家庭?我们已经够烦的了。”该死的德国佬竟然征收猪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农民杀个猪就像做贼一样,这是游击队能够产生并得到民众支持的原因所在。

意大利热衷于拍摄格式化的抵抗、一味歌颂爱国主义,导演吉奥吉欧•蒂利提想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并铭记历史。《将要来的人》不愿简单地鼓吹或质疑对暴政的反抗,而是通过阿尔曼多不愿说话的小女儿玛蒂娜的视角,展现大屠杀的前因后果。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意大利游击队的辉煌浸透着民众淋漓的鲜血。哪些是无谓的牺牲,哪些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今天的我们是否具备鉴别的能力?

村民对德军尽管谈不上有什么好感,双方鸡蛋和酒等农产品的买卖进行得还算融洽,有时德军还玩杂耍逗大家开心。游击队袭击德军之后,后者搜索无果,面孔青涩的少年兵仍把面包切开来分给孩子们,显示出发自内心的善意。“游击队中许多人的说话和穿着跟我们一样”,玛蒂娜作文里所写并非无的放矢。盟军向游击队空投物资、游击队袭击德军落单的车辆,就发生在沉默寡言的玛蒂娜的眼前。在那个对村民最为友好的少年兵被游击队处决之后,玛蒂娜非常难过,情势也骤然变得紧张起来。

作为德军数一数二的“垃圾”部队,党卫队第16“帝国领袖”装甲掷弹兵师以名头响亮、装备精良、战绩糟糕、滥杀平民著称。为报复游击队的袭击,1944年9月29日,在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雷德尔少校的指挥下,第16师在蒙特索雷和马察博托大开杀戒,至少有770名老人、妇女和小孩惨遭屠杀。躲在山上无所作为的游击队员、赤手空拳向德军发起冲锋的阿尔曼多、刺杀纳粹军官的受伤少女,影片不动声色、对比鲜明的镜头流淌着无尽的悲哀。

抗争从来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的抗争才最符合民众的利益。1865年4月,南军司令罗伯特•李将军见大势已去,宁愿投降被当作战争罪犯绞死也不接受部下深入山区打游击的建议:“那等于把战争的责任推给了无辜的人民,带来的只会是无止境的争斗和血腥的屠杀。”李将军去世之后,他曾经服务过的华盛顿学院改名为华盛顿与李大学,将军的塑像也坐落在校园内。以此观之,千百年后有人吟诵“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何足为奇?(新民周刊。原题:将要来的人)

 2 ) 《铁蹄下的村庄》

影片不差,一应俱全,而且也没有反感的煽情。

只是我在想,怎么全世界如今拍关于战争的片子都快变一个模式了?连那些模糊政治界限、历史翻案型的题材都差不多,更别说这样一类正邪明确的题材。

可能是满足进入影院观众的需求,但出了影院,那些感触能有多大影响?该干嘛还是干嘛。

 3 ) 几点感受

小萝莉坐在门口,一个镜头闪到了对面的小路。不会有人出现了,因为这个时候亲人都已经全部死光了。

这部电影可贵之处在于,它没打算骗观众的一丝眼泪。

这部电影的预算是3百万欧元,山楂树之恋的预算是7千万人民币。

人性啊,人性。即使有没有人性的人,也不能否定人性。虽然人性什么都不是,但它还是最可贵的。除此,还能有啥?

小萝莉的眼睛里是没有仇恨的。这一点很重要。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还在想,欧洲人还是不错,有信仰,即使战争期间,还是有底线,跟某国的情况不一样。 哪里知道。。。

人都一个一个死了,越死越多,你发现你开始并不觉得伤感了。你的脑子里只有那个刚出生的小孩。这个时候,导演在微笑。

电影不能只为了挣钱,这才是电影。

 4 ) 铁蹄下的村庄:无法说出的真相

意大利影片《将要来的人》,中文译为《铁蹄下的村庄》,是根据二战期间发生在意大利的一起真实事件改编,电影通过一个拒绝说话的小女孩之眼,揭开了意大利历史上最为血腥的一页。1944年秋天,德国纳粹在意大利博洛尼亚附近的玛扎博多,为了报复当地游击队的袭击,大开杀戒,屠杀了该村800多名村民,还杀害了附近村子里的1000村民,其中很多是妇女儿童。

不过这种骇人听闻的血腥尘封已久,恐怕多数人都不太了解,我也是看了此片后才得知这段历史的。不过只发发生过的事件,谁都无法掩盖,总有见证者的目光,追踪着这些罪恶,就如电影中的那个小女孩一样,她见到了也听到了一切,只是她闭上了嘴。导演安排的这个角色,表明了导演对于这段历史的态度:任何的历史事实都无法掩盖,任何的罪恶都有见证者,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击者保持着沉默。

这么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之所以湮没于历史之中,当然与战后复杂的政治形式有关,各种政治势力的交织,让许多人都想尽快地遗忘掉这段历史,毕竟近两千条惨死的人命,会给国与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投下难以抹去的阴影。有如卡廷惨案,只有当时机成熟时,这样被强国当权者极力掩盖的真相才得以大白于天下。也如卡廷惨案一样,导演也是在惨案发生了半个多世纪后,拍摄了这样一部影片。其实旨在说明,历史就如那个哑巴小女孩一样,她不会永远沉默,她总会开口说话。

其实,从电影的表现来看,我觉得导演认为这种惨案之所以被掩盖,并非只有政治的因素,还有其他的因素。导演在许多地方,以各种的细节给予了足够的暗示。他认为的其他因素,应该就是指的游击队。

游击战一词来源于西班牙,现代意义上的游击战战术,最早也起源于西班牙。二战时佛朗哥在回答希特勒进入西班牙的要求时,曾提醒希魔别忘了游击队一词就来源于西班牙,如果德军进入,必将陷于西班牙人的游击战之中。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特别是二战以来的历史中,游击队作为战争中弱势一方有效的手段,在各种战争中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具有颇为正面的形象,并在许多国家蔓延开来。所谓游击队就是化兵为民,化民为兵,以平民百姓为屏障,对敌人的正规军进行骚扰、袭击,起到牵制敌军、扰乱敌军的作用。但另一方面,游击队的战争说得不好听一些,就是以平民百姓为盾牌,将本与战争无关的一方也绑架在战车之上,以平民的生命为要胁,迫对方就范。

在《铁蹄下的村庄》里,随着墨索里尼在国内的倒台,德军入侵了意大利,进入到这个离博洛尼亚不远的小村庄。外族军队的入侵,肯定会引起当地居民的极大反感,也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导演也在影片中表现着村民的仇视与生活的不易,相对而言,还算相安无事,村民最少还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甚至一些德军士兵还经常私自到村里来,与村民们交流甚至玩乐,一起吃喝。德军士兵还做三明治给孩子们吃。其实,对于平民百姓来说,这种所谓的敌国概念是很容易模糊的,他们需要的只是想让自己的生活照常进行。

成立游击队也是必然,村里总有难以忍受国家被侵占的人,但游击队的建立也让这个村庄处于巨大的危险之中。首先德军加强了对这个地区的警戒,更多的军人更经常地来到这个村子里搜查,村民们男人躲进树林中,而老人女人与孩子到教堂之中,德军也不与他们过多地为难。然而,游击队总是要显示他们的存在,大规模的袭击不可能也不现实,于是就专逮来村里的散兵游勇。那个哑巴女孩就亲眼目睹了一个年龄上也只是个大孩子的德国士兵,被游击队抓住,让他自掘坟墓之后,将他枪决。这让小女孩震惊不已,其实这个士兵与村民的关系很好,对村民最为友善。这个小女孩肯定无法明白这一切。

这样的结果必然导致德军野兽般的报复。德军的逻辑很简单,游击队就来自于这个村,与这个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这个村的村民给游击队提供了物质的帮助与庇护。如果不对这个村进行清理,肯定会给德军造成很大的被动。来报复的就不是原来还残存一丝良知的德国陆军了,而是凶残无比的党卫军。他们大开杀戒,连老人小孩及妇女都不放过。这群野兽肆虐之后,村里一片死寂,只有那个小女孩还活着,也目睹了一切暴行。有意思的是,当纳粹到处搜捕游击队并行凶之时,影片也给了游击队镜头,他们躲在山里,远观着这场屠杀,而未采取任何行动,来挽救这些因他们而丧命的无辜村民。他们存在的价值就在那个瞬间消解了,作为游击队不能保护平民的生命,他们究竟还有什么作用?难道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平民成为烈士?让更多平民的死去来证明侵略者的残暴?

战争,应该让平民走开,无论什么样的战争,都不要让平民参与其间,这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应该遵守的准则。平民不可能不受到战争的影响,他们在战争中的生活是悲苦而无助的,生活总是处于颠沛流离之中,生命如同落叶一般脆弱随风而逝。他们无法去抗拒这样的生活,也无法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你兴我亡,历史兴替,与他们无关,他们也无从知晓,而在任何的时代任何的统治之下,他们总得缴粮纳税,而在战争中,交战的双方也总是将他们作为取得给养的对象,你来我往。平民百姓往往双方都不得罪,以期苟全性命于乱世。近世的游击战,将这些百姓亦作为了战争中的一方,搞起全民战争,甚至打起所谓的巷战,其实质就是视民众的生命如草芥,绑架平民的生命作讹诈,将平民的身体作为人肉盾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铁蹄下的村庄》既展示了纳粹的残暴与野蛮,同时也隐晦地表达了对于游击战的反思,这样才让影片具有了更深刻的含义。当然,不可否认,二战之间,各国采取的游击战对于战胜法西斯,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同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而在战后,关于游击战更是成为一个神话,成为正义的象征,同时在更多的小国中不断地采用,因此对此的反思,很可能导致政治的不正确,因此这才是无法说出的真相。我们只能如电影中的那个小女孩一样,虽然能够发声,却对目睹到的一切,保持了沉默。

 5 ) 听不到的声音

《铁蹄下的村庄》是一部2009年上映的意大利电影,故事背景是1944年发生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农村的纳粹大屠杀事件,但比起对德国纳粹的控诉,这部影片有更深更远的讯息要传递。

 

《铁蹄下的村庄》由意大利导演乔治-迪利蒂执导,迪利蒂在1959年出生于博洛尼亚地区,这起发生在他父辈时代的“马察博托大屠杀”显然对他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意义。“马察博托大屠杀”是德国党卫军所犯下的最大罪行之一,然而这起事件却不太为世人所熟知,相关的史料也很少。这一点,正是迪利蒂试图透过《铁蹄下的村庄》发出的呐喊。

  

《铁蹄下的村庄》以一个8岁女孩玛蒂娜为主角,全面以玛蒂娜的视角来展现事件发生的始末。玛蒂娜是个“不说话”的孩子,在数年前弟弟死后,玛蒂娜就拒绝说话,无论是被同伴欺负、还是受伤难过,玛蒂娜都不肯开口说话。玛蒂娜生长在博洛尼亚地区的一个贫苦农庄,那里的人生活清贫但笃信宗教,如同所有典型的意大利农村,人人都过着少有欢乐、工作勤苦的大家庭生活,有冲突、也有矛盾。紧接着是德国军人来了,最初只是友善地接触,但村里的人们始终抱持着怀疑恐惧的心情,男人们则是私下集结成游击队,对落单的德国军人下手。玛蒂娜始终不发一言地看着周遭的种种变化,唯独母亲腹中的新生儿给予她无尽的期待。终于母亲临盆了,生下一个男孩,但德国党卫军也开进村里,所有村民都被屠杀殆尽。玛蒂娜侥幸地保住性命,带着襁褓中的弟弟躲到邻村的神父家中,但没多久德国党卫军也到了那个村里,于是玛蒂娜又偷偷带着弟弟回到自己的村里。玛蒂娜坐在成为死城的家园里,独自抱着弟弟等待着。

 

《铁蹄下的村庄》的英文片名是<The man who will come>,比起《铁蹄下的村庄》,《将要来的人》更完整地传递了影片的意涵。“马察博托大屠杀”发生在1944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之间,在这几天当中,德国党卫军第16师先是在马察博托地区杀害了将近800人,紧接着在邻近村庄里又杀害了近千人。在死者中,以老弱妇孺居多,德军先是用机枪扫射、用手雷轰炸,之后则是将堆积如山的尸体放火焚烧,少数存活下来的主要是被叠在尸体山下而逃过一劫。而且因为德军轰炸、焚烧尸体,相当大比例的死者无法辨认身份。许多幸存者的全数亲人都在这场大屠杀中死绝。然而,这起灭绝人性的大屠杀却没有等到正义的降临,死去的人没有获得灵魂的宽慰。

 

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意大利法庭起诉和羁押了大批纳粹战犯,然而紧接着到来的冷战时期,却让大部分战犯无罪地走出监牢。在冷战时期,分裂为东、西德的德国成为美苏竞相拉拢的对象,而当时的意大利则与苏联方面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许多昔日的纳粹份子摇身一变成为德国的政府官员,于是乎意大利政府选择让往事尘封,在所有当事人都还记忆如新时,便将大部分的案子给结案处理,最终只有Walter Reder,德国党卫军第16师的领导者,一人为“马察博托大屠杀”负责。(意大利军事法庭于1951年10月判处Walter Reder无期徒刑,由于德国政府的施压,意大利于1980年重新审理Walter Reder的案件,并于1985年将其释放。)在冷战之后,意大利和德国因为同为北约成员,关系紧密,之后又一同成为欧盟的推动者,而且意大利在经济上对德国多有仰赖,因此意大利政府始终不愿意重提二战时的往事,而“马察博托大屠杀”也成为意大利人无法开口言说的创伤。

 

在《铁蹄下的村庄》中,导演将主角设定为一个8岁、拒绝开口说话的小女孩。影片一开始是玛蒂娜独自穿行在空无一人的家中,阴暗中凌乱的被褥、狼籍的房间、削短的头发预示着悲剧已然降临,之后再以回溯的方式呈现大屠杀发生前后的过程,全片的调性是客观、冷静、不带感情、不煽情血腥的,导演似乎只是想告诉大家曾经有这么一件事情在这么一个村庄发生过,至于其中的对错、好坏,全凭观众自己来判断。在片尾,小女孩玛蒂娜抱着弟弟、无声地哼唱着歌,两人静静地坐在树枝上,将孤独的背影投射在大荧幕上,玛蒂娜在等待,等待那个“将要来的人”,等待那个将事件还原、为死去的人们索要正义的人。玛蒂娜不会说话、新生的弟弟不会说话、死去的人不会说话,能说话、愿意说话的人请为他们站出来。

 

关于纳粹屠杀罪行的影片多如牛毛,然而绝大多数都是与犹太人相关的。对于二战中的杀伐,犹太人“永不遗忘、绝不原谅”,即使是追到天涯海角、地老天荒,犹太人也要揪出每一个参与杀害同胞的纳粹份子。相较于此,欧洲各个国家以及美国,展现的是政治上的现实主义,逝者已矣,与其纠缠于往事,不如向前看,不如从政治利益来衡量一切。我们很难说其中何者较为正确,但历史的重要性很大一部分在于让人们汲取教训,不重蹈覆辙,“复仇”固然未必是面对历史的必要选择,但还原真相,给受难者的生命以及遗属的心灵一个可以栖息的基石,是后世子孙在面对历史时应有的负责态度。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的生命是以嘎然而止、不知所终做结尾。而且,历史如若不能为后世提供教训,那曾经发生过的种种牺牲、流过的每一滴血和泪,都只是白费。

 

P.S. 马察博托大屠杀的相关资料可参考www.wsws.org网站。
P.S. 《铁蹄下的村庄》获得2009年罗马电影节评委会银奖及观众票选大奖,然而这却是一部外人难以理解的影片,在二战中意大利和德国为盟友,这起屠杀事件涉及极为复杂的政治因素,是当代意大利人都知道却无法提及的事件。意大利以外的人因为不太了解个中的真相,因此比较难体会影片中的种种象征,例如小女孩为何不肯说话、德国军人为何先是友好后是屠杀、村民为何组织游击队、影片中为何安排新生儿。这些再在都暗示着事件的真相,不熟悉该段历史的人很难理解,但大多数意大利观众一看就明白。

 6 ) 《铁蹄下的村庄》:寂静的歌声

冷静地看待历史,心平气和的深刻反思。战争是地球生的病,为了少数一些人的利益,全人类跟着疼。对于曾经发生的惨剧,我们无能为力。仅希望那些有能力操控战争的人,可以懂得珍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可能是你的邻居,你的伙伴,你的亲人。他们可能在初次见面对你回眸一笑,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过援助之手。就算这些都没有,但,请想到他们同你一样,活在这个世界上,疼爱着别人也被别人疼爱着。侵略者,自私,请有一定限度。

战争题材一直是影视作品备受关注的类型,故事种类也有史诗、英雄、感情、战争背后等多种。影片《铁蹄下的村庄》正是讲述二战背后,意大利博洛尼亚地区一个完全不具战斗力的普通村落,被德国党卫军屠杀的故事。影片透过一个8岁小女孩的视线,记录着整个事件的发展。通篇更像女孩回忆录,数十年之后回忆那段经历,一切悲痛都已刻骨铭心,不再有撕心裂肺的纷乱呐喊,不再有垂死挣扎的反抗,只听到故乡风吹树林,鲜血的悲鸣,还有那稚气低唱的歌谣声。

影片令人感触至深的,是在铁蹄之下,那些村民依旧如常生活。也正是这平静生活中突然爆发的悲剧,更显示出其摧枯拉朽之力。玛蒂娜因上个弟弟死在自己怀里,而拒绝说话。尽管会受到同学的嘲笑,但家人依旧很爱她。油很贵,还用来为她洗头;与外界来往不便,还将最美的一块花布给她做了衣裳;同学小男生一直关心着她;村里的男女们依旧歌唱跳舞;平日德国兵也会来村庄买些东西,尽管有战争,谁又能想到如此具有毁灭性。

危机一直也是有的,玛蒂娜看到抵抗军开始聚会,看到德国兵开始四处搜查奸细,看到常给小孩糖果的德国兵被杀死在自己挖的坑里。玛蒂娜不理解为什么会有杀戮和死亡,她只希望她的小弟弟尽快出生,好好活着。当村庄的人全不在了,爸爸妈妈都没回来,她抱着弟弟,终于在黄昏下开口清唱歌谣,她依旧不明白,什么都不明白了。

比起《铁蹄下的村庄》,该片的英文片名又译《要来的人》更符合影片不喜不悲,不谴责不控诉的克制态度。影片以发生在1944年9月29日至10月1日之间“马察博托大屠杀”为背景,在这几天中,德国党卫军第16师先是在马察博托地区杀害了将近800人,紧接着在邻近村庄里又杀害了近千人。卫军将聚在教堂祈祷的村民赶到空地或者空屋,用机关枪和地雷进行首轮杀害,再为幸存者补上一枪。很少人逃脱。


文|苏筱兀。

 短评

被平静生活中突然爆发的悲剧剧情震撼了一下下

4分钟前
  • 青貓
  • 还行

安静执着坚强的小女孩,上一個弟弟的死去譲她不再開口説話。在目睹一場惨絶人寰的屠戮之後幸存,抱着自己救下的尚在襁褓的弟弟,坐在树杈上終于唱起歌。最後一幕彻底心碎。

8分钟前
  • TOWNE
  • 推荐

这是一种追问的态度。在战争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不断进步的文化中,人性总会出现这样倒退的状态?幸存的玛蒂娜需要负起照顾弟弟的责任,谁又该对这样的惨剧负责?我们该如何防止历史的重演?过去无法改变,可以改变的是未来。影片差了点火候就在于历史并不能自动作答,还需要导演赋予更多的东西

1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最后一个镜头是经典,字幕的最后结尾居然有天籁童声,很少有这种连字幕都看到最后的电影.

15分钟前
  • mei3ye
  • 推荐

这片竟然也是意大利片

16分钟前
  • Jiajiachan
  • 还行

稀饭

19分钟前
  • ltwdl
  • 力荐

鬼子进村。不应该看到的她看到太多。20100112,14:00

20分钟前
  • 查无此人
  • 力荐

勇敢的马蒂达的美丽的眼睛传达着自己的信念~~她活下来了最后她抱着弟弟在荒芜的村子里终于为弟弟唱了一支歌~~

22分钟前
  • luluya
  • 力荐

看了一小段

24分钟前
  • 南风吹梦
  • 还行

各种拍南京屠杀的中国导演该看看,真正的力量是不需要声音的。

27分钟前
  • 布袋头
  • 力荐

希望战争永远不要来!里面的和我一样名字的女孩,是个折翼的天使。

32分钟前
  • martina的花园
  • 推荐

孩子眼中的战争不理解加天真

36分钟前
  • 人间老北鼻
  • 还行

眼前这些忙碌的生命,那一天全都会死去。

40分钟前
  • Falleth
  • 推荐

heart broken

44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从不说话的8岁女孩目睹村民一个一个被杀光后抱着襁褓中的弟弟唱起了摇篮曲。

46分钟前
  • 语然小语
  • 力荐

反戰

50分钟前
  • 北极光
  • 推荐

的确会让人想起鬼子来了,说了 纳粹在意大利的一次大屠杀,从一个小女孩的角度出发,还是很吸引人眼球的------------

51分钟前
  • mark
  • 还行

唯一的视角在大语境下是多么重要。叙事上毫无条理,你们完全不考虑观众的承受能力啊。

54分钟前
  • 667DJP
  • 还行

为毛小语种片子老是没有好的字幕><

58分钟前
  • 232323
  • 还行

看不懂,尤其是字幕....

1小时前
  • 困难户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