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HD中字

主演:吉恩·凯利,莱斯莉·卡伦,奥斯卡·黎凡特,乔治斯·古特利,尼娜·弗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5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2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3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4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5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6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3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4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5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6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7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8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19一个美国人在巴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杰瑞•莫里恩(金•凯利 Gene Kelly 饰)是住在巴黎一位穷困潦倒的美国画家,通过朋友钢琴手亚当(奥斯卡•莱文特 Oscar Levant 饰),杰瑞结识了一位当红法国歌手亨利(乔治•盖塔瑞 George Guétary 饰)。不久杰瑞被一位富有的夫人麦络(妮娜•福煦 Nina Foch 饰)赏识并资助作画,但他却爱上了百货店的年轻售货员丽丝(莱斯利•卡伦 Leslie Caron 饰)。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丽丝竟然是亨利的女友,不知情的亨利还劝杰瑞要勇于争取爱情。所有的矛盾在一次盛大的黑白舞会中聚集激化,杰瑞得知丽丝将要嫁给亨利的消息后最后一次幻想二人在浪漫巴黎歌舞翩翩。然而真挚的爱情就这样永远逝去么?本片获195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艺术效果,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配乐,最佳剧本六项大奖。©豆瓣烽火少年1975画仙纪之双月乡村里的春节忍者小英雄4鼠来宝英语探长薇拉第四季网络谜踪2波尔达克 第二季夏夜追风草莽英雄又是一年山林绿邻里之间浴火危城盲证2023痛心疾首:泰拳真面目跨国阴谋喋血战士艾薇和豆豆:鬼怪快快走心之暗影德雷尔一家 第四季舞蹈家首游团亚历克斯与艾玛大话穿越西游过埠新娘戏里戏外第二季死亡游戏鬼娃恰吉第一季英雄无侠小丈夫无解谜团无限循环纸牌屋 第五季安多 第一季命中住定贼王1995感谢上帝2018忠奸人1997英语博士之日发酵的味学好好聊天莱莎的炼金工房~常暗女王与秘密藏身处~黑煞

 长篇影评

 1 )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歌舞元素的叙事作用

1 导言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是1951年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歌舞片,由音乐片名导文森特·明奈利导演,“好莱坞歌舞片之王”吉恩·凯利主演。影片一举拿下第2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彩色)、最佳艺术指导(彩色)、最佳服装设计(彩色)、最佳配乐(音乐类)共六项大奖。

1928年,美国作曲家乔治·格什温在访问巴黎时,创作出交响名作《一个美国人在巴黎》,讲述自己身为美国人在巴黎繁华浪漫街道间漫步的惊喜与惬意,以及对故土的深切怀念。1951年的同名电影正是在此交响乐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二战过后美国士兵Jerry以画家的身份留在巴黎,和巴黎的芭蕾舞女Lise相爱,却不料Lise已和Jerry的朋友Henri有婚约,最终Henri后退一步成全两人。

可以说,除了名字和主人公国籍相同,以及融合了大量原交响乐曲外,两部作品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但是,交响乐和其他歌舞完美地融合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并道出共同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它们和2015电影改编的同名音乐剧共同成为美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2 时空观:颠覆与延伸

歌舞片可分为后台式歌舞片和叙事式歌舞片,其划分依据是剧中角色和歌舞演员身份是否重叠。由此可判断,《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是后台式向叙事式转变阶段的歌舞作品。影片八个歌舞片段中,有两段属于后台式:Henri在剧院的表演,以及Adam幻想在剧院的演出。八个唱段在影片架构的时空中展开,除了进行一般音乐元素能够做到的过渡、衔接时空,《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的唱段也具有独特的颠覆与延伸时空的作用。

2.1 颠覆和间离

按发生场所划分,歌舞片段可分为现实和幻想两大类,又称“实”与“虚”。大部分歌舞片在现实时空中建构,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最大的特点是拥有两段堪称经典的虚景幻想歌舞,通过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颠覆的手法,产生不真实的虚幻美。

虚景歌舞在空间上采用大量不合逻辑的元素。第一段是Adam想象中在巨大的音乐厅演奏交响乐,钢琴、铜管、木管演奏者,指挥,甚至观众全都是他的脸庞;第二段是Jerry想象中众多舞者在广场上踏足狂欢,队列整齐有序、场所和服饰瞬间变换。这些元素具有超现实感,颠覆人类的科学空间观,脱离传统空间限制后呈现出的艺术使它们成为流传的经典片段。

由于想象中的歌舞没有时间限制,像Jerry长达17分钟的惊艳片段和现实故事中流逝的时间不对等,由此打乱观众的节奏,特别在虚实切换处打破舞台幻觉。加上空间的超现实,产生时空的间离感,避免观众完全陷入表演,而作为观察者形成独立的立场。

2.2 延伸

在日常生活和其他类型电影中,极少出现歌舞片段。影片通过歌舞进行叙事,将本可简单几句话带过的内容在时间上拉长,转换为一出精彩绝伦的音乐盛宴。Jerry在Lise离开后的落寞与凄凉有很多处理方式,但任何一种的时长都不会超过实际采用的歌舞,而正是这段长时间的歌舞成为点睛之笔。

和传统舞台上的歌舞不同,影片中存在镜头的作用。镜头的选择和切入可分为场景切入、动作切入和舞情切入,兼顾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在舞台全貌和细节之间切换自如。

舞蹈的传达基于空间,在镜头的作用下,舞蹈的空间连贯性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同时也形成无数的细节放大和空间延伸,增强表现力。Jerry和Lise河边的倾诉唱段中采用好莱坞三镜头法,中近景缓慢推镜头,两人含情脉脉的眼神清晰完全地展现在画面中。镜头的主观引导放大面部表情的语言作用,这是纯路人视角难以感受的。而最后17分钟的舞蹈段落有大量的俯拍全景,延伸普通人的视觉空间。

不可否认,《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在剧情上存在缺陷,容易产生无聊感,而歌舞在时空上的延伸弥补故事性的不足,时间的拉长和空间维度的开放延伸电影的时空格局,通过强大的视觉和听觉效果吸引注意力,提高感受度。

3 叙事情绪:情感与情节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歌舞叙事代替对话叙事,成为语言进行情感传递。歌舞叙事放大肢体语言的作用,比台词更容易推动剧情发展,创造舞台的表现力。因此,歌舞叙事的感情传递更加直接强烈。歌舞不仅丰富影片的内容,还和叙事完美结合,丰富其情绪内容。

3.1 描绘

歌曲和舞蹈的配置需要与情节相匹配。音乐在听觉上对观众进行作用,而无法直接呈现视觉画面,但是音乐能够将其内在情绪和电影画面结合,不仅参与叙事,还可以营造特定情境;舞蹈是视觉组成的一部分,和画面相映衬、音乐相配的舞蹈能够辅助叙事。

不同的歌舞为不同的情节桥段服务,描绘不同的场景。在花店门口Jerry教孩子们说英语时,充满朝气与活力,音乐采用小快板速度,多用跳跃性的切分和附点节奏,轻松欢快,Jerry愉悦的心情和孩子们的天真活泼通过歌曲便可传达;Jerry和孩子们面带笑意,来回互动,踢踏舞出现后,音乐加上动感,观众能够联想到唱歌时快乐的画面。此外,在河畔双人舞前的情歌中,不仅有Jerry深情歌唱的镜头,也有Lise的反应镜头,音乐和情节背景结合,使音乐视觉化,在情节中音乐描绘出相对应的画面。

3.2 抒情

歌舞和剧情相结合,除了简单的描绘故事情景外,更重要的是抒情,特别是在一些对白无法充分营造氛围的时候,歌舞能够促进叙事中感情线的变化,在情感方面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同样是河畔边的情歌,Jerry一改自己的风格,悠扬舒缓地吐露爱意,初次表现他嬉皮笑脸的外表下渴望爱情时浪漫的内心,立刻丰富其人物形象。不仅仅Jerry在抒发情感,Lise聆听时的内心情绪也在激烈翻滚,而紧接着Lise和Jerry的交谊舞更是两人关系发生改变的标志,成为后续情节展开的基础。通过浪漫的场景和浪漫的音乐,两人的爱情溢满屏幕。对影片而言,可以强调主旨;对观众而言,容易达成共情,充分理解影片叙事在情感上的逻辑。

3.3 渲染

歌舞的渲染能够确定影片故事发生的背景、强化故事人物的情感表达、增强故事之间的连贯性。因此,歌舞的渲染能够展开并深化故事情节。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歌舞中有许多具有明确指向意味的元素,比如作为剧情建构基础的交响乐中出现汽车喇叭声和二十世纪初在巴黎流行的歌曲,便把故事发生地点限制在巴黎热闹的街道。由此,全片的风格便大体成形,观众欣赏影片时会无意识浸入渲染出的时代背景中。

在故事连贯性上,歌舞的适度插入能有效衔接前后的剧情,转换更灵活。Lise在河畔告别Jerry后赶往Henri的演出场所,这其中用Henri在舞台上的表演进行衔接,不仅和先前的对白形成呼应,提高剧情逻辑性,还详细描绘舞台片段,以此在感觉上形成Lise的姗姗来迟。

歌舞在高潮时的运用使其在情绪调动上能力锦上添花,而在《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高潮无疑是Jerry幻想在画中和Lise的舞蹈。随着交响乐的起落,舞蹈背景不断变换,情绪在激烈与悠扬中转换,抽象情境融在无言的舞蹈中,提供良好的观众体验感。

4 文化内涵:交流与融合

歌舞是民族文化的形式之一,深受时代发展的影响,承载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文化基因。《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正如其名,虽然电影的背景不是交响乐创作时的二十年代,但时代风气和风格内涵大体相同,歌舞片段体现美国流行文化和法国古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4.1 唱腔:美声与流行

美声唱法起源于欧洲,兴于德奥意,作为古典音乐的标志之一,影响深远。《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Jerry和钢琴手Adam是至交,他们是两种文化的集中体现。Jerry和Lise约定会面日期后,春风满面来到Adam家中,这时的唱段是两种文化在唱腔上最直接的冲突。

Jerry用流行唱法,轻巧跳跃,喜悦之情流露于吐字中;Adam采用美声唱法,腔体共鸣强,声音浑厚,穿透力强。两人一高一低,一轻一重,一呼一应,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唱法融于一支歌中,歌曲层次感鲜明。

4.2 音乐:古典与爵士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音乐风格分为两种:古典和流行爵士。爵士音乐诞生于美国,而古典音乐是欧洲的代表。美国文化受欧洲文化影响颇深,在音乐方面也不例外,而影片中爵士风格和古典的并存与交融,彰显美国音乐在欧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成果,开创拥有自己民族风格的道路。

从不同的歌曲看,影片中有典型的古典风和爵士风曲目。第一段男声三重唱是圆舞曲节奏,Jerry和Lise河畔歌舞是浪漫古典弦乐;而Jerry和孩子们的歌曲以及Henri在剧院的表演属于爵士风,摇摆律动感强。从人物设置上看,Adam和Lise是古典的代表,Jerry和Henri是爵士的代表;有趣的是,弹奏古典乐曲的Adam是美国人,而唱摇摆爵士的Henri是法国人,侧面证明美国和欧洲文化互相影响之深。

而古典和爵士作为两种风格可以同时存在于同一支歌曲中。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多人合作歌舞上,比如影片Jerry在Adam家中的唱段。更明显的是以格什温交响乐为主体的最后一个歌舞片段,切分节奏,布鲁斯风格,大调降Ⅲ、Ⅶ和主音上m3的布鲁斯音阶,以及查尔斯舞曲,这些爵士元素大量使用于严肃音乐中,将爵士与古典融合,形成独特的爵士交响乐风格。这也完美表现一个美国人在巴黎的生活状态,两种风格的音乐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所呈现的文化融合。

4.3 舞蹈:芭蕾与踢踏

欧美歌舞中,舞蹈可分为五大类,其中芭蕾和踢踏舞分属不同的舞种。芭蕾是欧洲古典舞蹈的基础,踢踏舞随移民来到美国后得到本土化发展。在《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踢踏舞和芭蕾分别是Lise和Jerry的代表。

踢踏舞是男主演吉恩·凯利的标志,是好莱坞歌舞片的招牌之一。踢踏舞在影片多处得到运用,不仅在爵士风音乐中(如餐厅门口的双人踢踏舞),在古典音乐中吉恩·凯利也能加入踢踏元素。最开始的男声三重唱,在圆舞曲的韵律中,Jerry突然跳起踢踏,给交响乐加上极强的节奏感,焕然一新。随后踢踏舞变成交谊舞,两个舞种切换自如流畅,毫无违和感。

芭蕾是Lise学习的舞种,其具体形态在影片过程中逐渐变化。从最初的处处受到束缚的古典芭蕾,过渡到原始主义舞蹈,最后形成现代芭蕾,甚至将芭蕾融入爵士风中,和Jerry的踢踏舞共同呈现精彩的演出。这不仅是人物打破原始束缚的过程,也是两种舞蹈、两个文明互相交流融合的过程。

5 结论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中歌舞在叙事中发挥重要作用。后台式和叙事式、现实式和幻想式歌舞之间的切换,能过产生虚幻的不真实感,对传统的时空观进行颠覆和间离。歌舞作为对白之外的语言,能够放大缩小时空,延伸视听空间,提高感受度。

情为叙事服务,比起对白,歌舞拥有强大的情绪传递能力。歌舞叙事代替对白叙事,舞台表现力提升,情感表达直接强烈,在丰富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方面具有对白所难以抵达的高度。

影片的歌舞融汇古今、欧美两种形态风格的音乐,在唱腔、音乐、舞蹈多方面均有体现,这揭示影片叙事细节中的文化内涵。一部影片中多风格歌舞共存,美国文化在欧洲文化影响下,逐渐摆脱欧洲的桎梏,形成拥有自我风格的美国流行文化;一段歌舞中多风格共存,不仅体现二战后美国人渴望了解世界的心态,对繁华、浪漫、文明社会的向往,更体现欧美在战后的人口流动中形成文化认同与交融。而这种以本土爵士为主的音乐歌舞层面的多民族融合,成为一种特殊的美国文化的符号。

参考文献

[1] 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张黎,景岱灵,李剑鸣,金雄晖,君余,董祖褀,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2] 方婷婷,表演艺术的肢体语言再探索[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3] 吕志强,好莱坞经典歌舞片音乐元素运用的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7年。

[4] 居其宏,音乐剧中的舞蹈创作问题[J],舞蹈,2000年,第5期:pp.43-46。

[5] 蓝凡,影像的歌舞叙事:歌舞片论[J],文化艺术研究,2010年,第1期:pp.143-171。

[6] 由一林,浅析格什温的交响诗《一个美国人在巴黎》[J],黄河之声,2011年,第2期:pp.42-43。

[7] 张文博,论爵士音乐的风格特征[J],戏剧之家,2017年,第2期:pp.66-67。

[8] 郑侨,格什温《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文化解读[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欣闻笛,从百老汇到好莱坞——歌舞片《马戏之王》的音乐剧美学呈现[J],艺术教育,2018年,第24期:pp.100-103。

 2 ) 挺真的假景

起床后一系列动作展现如何在斗室内精检巧妙地利用空间。
“对不起,我实在太想认识你了”
他在他的钢琴上跳踢踏舞。
美国人就是这么幽默,活泼可爱。
“爱人在身边,时光在流逝”。
“我必须告诉你一件你不知道的事情,那就是你非常漂亮”
男人只要对女人说“我爱你”就可以了,比得上十句其他的话。
两个男人一起弹琴唱歌跳舞,说的都是女人。
学印度的华丽的歌舞片。
男主角其实已经很不年轻了。
挺真的假景。

 3 ) 无题

到底是舞台设计出身的的导演,50年代的彩色片能够拍出这么美的画面的,真的不多。如同该导演指导的《梵高传》一样,无论是梵高传中的田野乡村风光,还是这部电影中的巴黎街景、舞会,包括本片后半段大量出现的歌舞场景,都非常漂亮唯美。

女主的未婚夫登台表演歌舞
男主带富婆参加狂欢舞会

片头的巴黎的一些著名地标的镜头,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男主同一位钢琴家一起住在塞纳河左岸艺术街区里的一栋多层小楼中。男主那起床后要把小床升起来,然后通过各种机关摆出起居家具,也是超有意思的一段。

待续

 4 ) 当俗套又不正确的故事用巧妙的方式演绎,经典就诞生了

对于这部电增曾在评论上超过雨中曲(起码在奖项上看),很多人是不服气的。的确,影片故事传达出的价值观我不能苟同。男女主角在相恋过程中双双劈腿。男主角表面上排斥富家女对自己的种种资助,实际上却一直在利用他为自己解决生活问题,还在与她约会时当众勾引女主角。更无语的是,过后富家女不但选择原谅,还为他提供更多好处。这剧情若是放在现在,编剧早就被骂成直男癌晚期了吧。更无语的是女主角,直接到了出轨的程度(男主角起码和富家女只是暧昧的关系)。无论她演得多么无辜,舞蹈跳得多么美,我也无法对她产生好感。而如果一部电影的主人公(尤其是爱情片)无法让观众对其产生好感,形成同理心。这个后果是灾难级的!

但是,本片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拿下奥斯卡,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

其实仔细一看,本片在处理主要剧情(男女主角的爱情线)时和一般爱情片不同。

影片开头先是用大段篇幅介绍三位主要男性角色。并且巧妙的运用独白和他们俩俩认识的关系依次引出每一个角色,并对影片发生的地点—美丽的巴黎做了介绍。又通过三人对爵士与古典音乐讨论的歌舞片段为影片定调。可以说看过开头观众很难不产生愉悦的心情。

紧接着是男主角街头卖画的戏。一开始一位貌美的女子走过来,和男主角产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一般套路来说,这位女子应该就是本片的女主角了。谁知道男主角一句话把她轰走了。这时走来了富家女,和男主角一阵寒暄并要买他的画。此时的观众基本可以确定她就是女主角了,因为一切也都很合情合理,而且此时影片已经进展挺长时间了。可谁知道,到后来的约会戏中女主角才真正现身,正是那位法国音乐家的小女友。而到此,主要爱情线才真正展开。

所以我们发现,掐头去尾,整片对两人的爱情描写并不想一般爱情片那么足。而这之中还穿插了演奏家的幻想戏和法国歌手的表演戏。可以说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观众对两人爱情的抵触情绪。但本片基本没对女主角和法国歌手的爱情做以描写。这导致最后歌手主动放手显得突兀切不合逻辑。显然仅凭窗台偷听这场戏是不够解释人物动机的。

好在影片的歌舞部分十分出彩。无论是女主角在不同颜色风格场景中的舞蹈戏,还是男主角教法国小孩的歌舞戏。尤其是最后男主幻想着与女主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型歌舞段落可谓是精彩至极。无论是先后呼应的红玫瑰、还是同素描画中风格一致的抽象派背景、还有那精心编排的舞蹈和摄影机走位,都解释了本片拿到奥斯卡的理由。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日后的《雨中曲》是一种在现有基础上的提升,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重复。而《在巴黎》在讲故事的方法方面甚至要更有趣一些。

本片其实说明了,一部电影如何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剧情上的缺陷并让观众喜爱甚至暂时忘记主角道德上的瑕疵。

主故事不过硬,就拿其他元素凑!

 5 ) 奥斯卡和AFI都眼瞎了

我这样评价这部影片的水准:从各种意义上都超越了《莎翁情史》,成为我心中无可争议的第一位,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我将我的第一个影评献给它。

一个美国大兵,在巴黎随便就钓了两个女人,旧欧洲就这么廉价么?他那个画家的设定到底有什么用?就他那水准,不,就他那风格,都出不了印象派,也配和毕加索比?他唱歌跳舞不是比绘画强多了吗?全片基本毫无剧情冲突,自然也无所谓情节的推进,我一直在强忍着不去拉进度条。既然有钱设计服装,就没钱稍微改一下剧本?

女主看得我倒胃口。说到演技,我觉得男女主通通没有。永远挂着一成不变的笑容,像面具一样。

 6 ) 作为恋爱仪式的歌舞片

通常歌舞片,把表演者和观众带到一段亲密关系中,随之这些被表演者“舞台以外”的冲突,例如追求、爱情和婚姻等加强了。然而男主角“另外的女人”比起女主角“另外的男人”对于叙事来说,是一个更为重要的角色。她们通常是一种诱惑的,道德上可疑的类型,并且通过对比,去放大女主角的美德。

“音乐标志着迈向表演的进程,当所有威胁到表演存在的争吵都结束时,他最终庆祝表演本身。”歌舞片中表演融合、调停了冲突的态度和角色的生活方式,所以它通过表演本身来庆祝歌舞的本性与以婚姻为代表的文化的结合。由是,熟悉的文化仪式被谱成音乐,并把环境转化为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王国。如其中的艺术学院舞会,对于巴黎的唯美主义者来说,舞会是巴黎人审美季节的高潮。它也为男女主角的超现实梦幻芭蕾提供了叙事背景。在这个辉煌的,长达20分钟的终场歌舞中,这对恋人的冲突,奇迹般地在一个豪华,充满活力的法国油画和文化的致敬中被消解了。

除了那个生硬的大团圆结尾,终场歌舞在这类电影类型中最伟大的成就恐怕就是展现了精英和流行艺术的共存,并伴随以高形式美。

 短评

浪漫派,歌舞跟剧情的搭配恰到好处。

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还行

好难看,可以把跳舞以外的内容全部拿掉。故事俗,女主土,正常审美的都会选防晒油女皇吧。

9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C’est la mise en scène

1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影史最差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力竞争者。除了凯利带领孩子们学英语(《I Got Rhythm》)与怀才不遇冷眼旁观的钢琴家梦见音乐会上所有人都是自己外,再无精彩场景。对巴黎的虚伪庸俗化呈现。高潮多个画与舞台布景互切的歌舞联欢冗长无趣。结尾毫无铺垫的强行大团圆令人恶心。女主选角失败。(5.0/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还行

⒈《雨中曲》甚至都没提名奥斯卡最佳影片,而《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却拿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等6项大奖,所以说啊,奥斯卡和IMDb、豆瓣评分一样于我只能是观影参考呀;⒉丽丝莫名其妙地就移情别恋上杰瑞,这剧情设计,我也是醉了;⒊相比片尾的奇幻舞蹈秀,我还是比较喜欢两人初次约会的湖边舞蹈。……

2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还行

看到巴黎贵妇称赞男主角宋庄门口几十块钱一张还带框的画好,自己看了上百个青年艺术家就属他的画好看就没兴趣继续了,中途还顺带嘲讽了下抽象画,真没劲好莱坞品味太可怕,最有意思的该是那个法国小伙子回忆自己女盆友的那五段舞蹈了吧。

25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落魄艺术家、巴黎贵妇人与小店丑小鸭的酥烂三角恋剧情,但导演讲述方式真是迷人。明奈利成名作,拍摄时导演会回忆起他早年做商业插画师的往事吗?被宝琳凯尔称为好莱坞纨绔子弟的他,也是有自己的作者风格的

26分钟前
  • 枪杀杰西詹姆斯
  • 力荐

全片都洋溢着一股浪漫的气息,这是巴黎的特质,也是那个时代歌舞片的特质吧……结尾前很长的那段舞蹈创意十足。结尾的大团圆莫名其妙了点。

28分钟前
  • Marty McFly
  • 推荐

故事有点虎头蛇尾,后面只剩下男女主的感情线,顾不上刻画其他人了,还好有美妙的音乐和最后一大段舞蹈。爵士,踢踏,大布景下的完美场景转换,没唱一句歌,全凭身体语言表达情感。Gene Kelly真是个让人快乐的人,永远充满着向上的活力~如今科技发达,但想象力有时还不如那个年代旺盛。

33分钟前
  • touya
  • 还行

本片获195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艺术效果,最佳摄影,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配乐,最佳剧本六项大奖。©

34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在《拉拉蓝》余热的影响下终于看了,之前一直停留在“听说阶段”。看完怀疑自己看了假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一个时代错置后便无力吐槽的经典。当然,最后十五分钟重头歌舞段还是很提气的(前面九十五分钟就当不存在吧

3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Leslie Caron绝对的不可方物。不过那一年真的没有好剧本了吗?

42分钟前
  • 冰山李
  • 还行

要么就是George Gershwin的配乐实在不适合在一个小电视里听...

45分钟前
  • 好奇心
  • 还行

剧情与歌舞脱节的歌舞片,最后20分钟的群舞感觉是为最佳服装、最佳置景专门设计,眼花缭乱看的昏昏欲睡…

47分钟前
  • 影志
  • 较差

请注意,这是70年前的电影,评论区各种秀优越感的可以滚了,要考虑片子的年代性,70年前你还没生出来,70年前你家还没电视也看不到电影,你更不会踩着节拍跳舞。一帮被偶像剧的硅胶脸霸道总裁豢养地都毫无审美观可言了!【哔哩哔哩】

51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真心欣賞不來 全片精華在最後二十分鐘的舞蹈大場面……前面除了Gene Kelly的舞……其他劇情什麼的可以不用看了

55分钟前
  • Xaviera
  • 还行

女主角又丑还劈腿,可怜的男二被戴了绿帽子还那么高兴,可怜的女二花了钱不说还被当做备胎,女主越看越像凤姐。。。。补充:本来是三星,但是最后那段长到离奇的歌舞和那个操蛋的结局让我改成2星了

57分钟前
  • 哈利路亚
  • 较差

灯光、颜色、演员、道具呈几何状态增减的万花筒和人物的动作一起构成德勒兹所谓的Global Movement,事实上是这种眩晕的效果导致我们感受到在世界上的存在。片头的结构性房屋、中段的一人乐队和片尾的场景无限制穿越证明明奈利不止有结构意识,也在有目的地进行知觉试验。

59分钟前
  • 灰狼
  • 力荐

虽说是歌舞片,而且也非常精彩华丽,但大段与剧情联系不甚紧密的歌舞表演也太喧宾夺主了吧

1小时前
  • 雲無憂
  • 还行

原以为是两种文化的冲撞用歌舞形式来呈现,然而确是歌舞加上俗套的爱情故事,五十年代的奥斯卡审美似乎有些落入对传统类型片的奉承。歌舞与叙事的结合脱离现实,变成纯粹梦幻式场面营造,结尾不就是强行用盛大歌舞来达到高潮。

1小时前
  • 柯里昂阁下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