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

HD中字

主演:芳妮·瓦莱特,约翰·利贝罗,拉斐尔·郎格莱,尼古拉斯·吉劳德,Maud,Wyler,Justin,Blanckaert,Guilhem,Simon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眩晕 剧照 NO.1眩晕 剧照 NO.2眩晕 剧照 NO.3眩晕 剧照 NO.4眩晕 剧照 NO.5眩晕 剧照 NO.6眩晕 剧照 NO.13眩晕 剧照 NO.14眩晕 剧照 NO.15眩晕 剧照 NO.16眩晕 剧照 NO.17眩晕 剧照 NO.18眩晕 剧照 NO.19眩晕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眩晕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群年轻人相约去野外郊游,他们在车上听着摇滚乐,肆意地享受着青春的快乐。然而,中途汽车爆胎,他们不得不开始徒步旅行,奔向那年久失修的攀岩圣地。两对恋人和一个单身汉用一张合影记录这个时刻,然而前方的路却不太平坦,处处危机四伏。他们来到了一个峡谷,两边都是悬崖峭壁,这种迷失的感觉,让他们有些沮丧。不过,领头人安东(贾斯汀•布朗卡特 Justin Blanckaert 饰)显然更加乐观,他尝试着用攀岩的方法度过危机,于是其他人也跟随前往,5个人在高空中相互配合,并肩作战。不过,正当他们准备凭借自己搭建的索道穿越峡谷的时候,罗伊克( 约翰•利伯欧 Johan Libéreau 饰)却掉队了。为了寻找同伴,他们不得不在这里过夜,但是黑暗中却有一只邪恶的手正在伸向这群年轻人……©豆瓣骏马奥斯温2愤怒的黄牛中国版挑战末世孤行联邦调查局:国际信义驴皮公主猎人1980黑暗之后秘密2023绝世高手2017内战圣伯纳犬乡村爱情13剧场版 架空OL日记西游之大话女儿国劫中劫2013爱你的心37岁芙蓉诀借尸还魂全职法师 第六季徐霞客在丽江手枪大屠杀日落黄沙英语热血闺蜜团亲吻的人们求生贵族大盗这个阿爸真爆炸粤语焦点新闻侠骨柔情最美的时光2013开膛街 第一季最爱2011百星贺喜车水马龙超凡蜘蛛侠(普通话)秘密男女嗳!乡下女孩初吻2012天蝎 第二季龙门驿站之红头巾征服天穹再见七日情死亡笔记:点亮新世界狐步谍影

 长篇影评

 1 ) 《视与听》:《迷魂记》为何能超过《公民凯恩》成为影史最佳【译】

作者: Peter Matthews / 《视与听》

译文首发于《虹膜》


译者按:《迷魂记》在上映之初既不叫好,也不叫座,甚至希区柯克本人也认为故事存在漏洞。但少有「失败」的作品能够在后来获得如此巨大的声誉。1972年,在《视与听》杂志每十年面向影评人进行一次的影史最佳影片评选中,《迷魂记》位列第11名。到了1992年,该片上升至第4名。2002年,《迷魂记》紧随《公民凯恩》之后,屈居次席。到了2012年,《迷魂记》一举荣登榜首。

原文刊载于《视与听》2012年九月刊。


在霸占榜首位置长达半个世纪之后,《公民凯恩》显得神圣而不可侵犯。姑且称之为幸灾乐祸吧,如今这个几乎成为惯例且仪式化的「最伟大的」标签终于易主了。

《迷魂记》的继位并未带有所谓的政权变更的性质。在1972年榜单上并列第11位的希区柯克的这部杰作在接下来的30年里排名稳步上升,到了2002年,它显然是王座的有力候选者。即使是奥逊·威尔斯的狂热影迷,也应该对这场温和的革命感到欣慰——这证明了电影准则(以及它们所认可的历史图景)并未完全僵化。

相隔17年在加州拍摄的几部电影在一份重要榜单里榜上有名,这个事实本身就有重大意义。然而,人类解释偶然现象的冲动是不可否认的,就令人眩晕的意义而言,《迷魂记》是一个精巧且充满反转的装置。至少,它与《公民凯恩》的头名之争为反思两种迥异的电影神话提供了一个切口。我怀疑自己对这两部电影的私人记忆是否独一无二。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当我第一次在重映场上观看《公民凯恩》时,我享受到了那种所谓完全被震撼的感觉。无论此前或之后,没有任何一部电影以其纯粹的精湛技巧让我如此震惊——它是一部华丽甚至于浮夸的概要,囊括了每一种已知的技巧,集中体现了电影这种媒介令人兴奋的表达可能性。简而言之,凯恩革新了整个电影的概念。因此,它仍然是所有试图炫耀自己作品的年轻导演的试金石,他们的目标是广泛而不是深入。如果威尔斯过火的炫目技巧不能像以前那样使我震动,那可能是因为我不再需要它们了。

相反的是,我是逐渐喜欢上《迷魂记》的。我最初的反应(1984年该片与希区柯克的其他四部经典作品一起重映)有些失望。尽管我欣赏它的壮丽影像,但我认为金·诺瓦克有些笨拙,情节有点胡扯,以及整部影片缺乏大师惯用的即兴捕捉。我从未想过,我只是在追随这部电影最初的英美影评人的足迹。1958年,《纽约客》的约翰•麦卡腾痛斥其为「牵强附会的无稽之谈」,而《周六评论》的亚瑟•奈特则斥责称,「技术在该片中被用来给纯粹的垃圾镀金」。《视与听》的编辑佩内洛普·休斯顿的评价轻蔑之极:「人们可能熟悉了希区柯克重复一些影片效果,但这次他用慢镜头重复了自己。」

一群狂热的法国电影迷提出了一个唱反调式的意见:一个受欢迎的娱乐者也可能是一个严肃的艺术家,并逐渐赢得了非作者论异教徒的支持。我想说的是,我也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我仍然认为希区柯克是一个杰出的神枪手,《迷魂记》则正中靶心。

我的顿悟发生在20年后,当时我不得不在本科课程中讲解这部电影。也许这种最显著的态度转换是潜意识等待的结果。我只知道,我对《迷魂记》的判断出了差错,但从炼金术的角度来看,似乎又没错。镀金的垃圾变成了纯粹的电影。希区柯克经常使用这句话——但他的形而上学倾向并不明显——他只是把它理解为表达电影宣布自身独立性的实用话术。剪辑、镜头运动、声音设计几乎不受既往技艺的影响;即使是植根于舞台艺术的场面调度,也因为银幕空间的无限变化而自成一派。

然而,对权威的挑战是令人恐惧的,大多数导演都怯懦地遵从于剧院传承下来的经验:动听的故事,可信的角色,出色的表演。但希区柯克对演员和编剧的不信任是出了名的,这证明了他对视觉风格的极度信任。尽管如此,他也绝不像威尔斯那样是个可憎的叛逆者。他的天才在于对制片厂制度的无条件信任,以及向广大观众提供包装精美的逃避主义作品的使命。

就算希区柯克虔诚地符合经典好莱坞风格的标准,他也会让这些标准屈从于他的专制式意志。《后窗》将普通的主观镜头提升到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新高度,从而揭露了电影娱乐的核心——肮脏的窥私癖幻想。

《迷魂记》关注的是如何将一个真实的女人塑造成一个理想的形象。如今,它通常被当作另一种自反式文本:明星身份的去神秘化,及其根源于男性幻想的形象。这种理性的解读是站得住脚的,但并不能让我满意。它们无法解释那种近乎于抽象的精神错乱,并使这部电影在希区柯克的职业生涯中成为一部无与伦比的杰作。

早期的评论家们以一种预见性抨击了情节的愚蠢。我就不说《迷魂记》那些浅显的细节了。基本上,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为了让一场谋杀看起来像是自杀,幕后黑手加文·埃尔斯特(汤姆·赫尔莫 饰)的犯罪计划利用了前警察斯科特·弗格森(詹姆斯·斯图尔特 饰)的恐高症。(希区柯克在接受弗朗索瓦·特吕弗的著名采访时,自认这是「故事中的一个瑕疵」,至今仍让他感到「困扰」。)人们可能会将其归咎于皮埃尔·布瓦洛 1954年出版的原著——蹩脚小说《生与死》(D’entre les morts);然而,由亚历克·科佩尔和萨缪尔·泰勒合写的剧本策划了这场巴洛克式的阴谋,以一段时间线反常的倒叙来揭秘,该类型片的影迷至今仍在为之争吵不休。据称,希区柯克发现了一个结构上的漏洞,甚至在最后一分钟打了退堂鼓,想要删除这个片段,但派拉蒙影业说服他放弃了重新剪辑的计划。

问题比他想象的要大。因为在《迷魂记》中,古典叙事的紧密结构开始瓦解。天晓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但电视是最常见的怀疑对象。20世纪50年代的好莱坞面对它的竞争对手时,以奇观作为回应——上演了全景式的色彩铺张,留给传统故事的余地则越来越小。当今时代以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为主导的大片也是这一分裂过程的结局,它们松散的情节更像是串在绳上的珠子,而不是以连结在一起的因果。

尽管希区柯克在必要时乐于与敌人同眠,但《迷魂记》是一次奢侈的习作,一个恐慌的行业希望借其拯救日渐衰微的票房。但在这里,电影的吸引力催生了一种强烈的、超现实的诗意。斯科特开车在旧金山四处兜风,追随者他幻想中的情人玛德琳(金·诺瓦克 饰),这一动作被分解为精心设计的场景:花店、教堂墓地、艺术博物馆、麦克基特里克酒店、金门大桥、红杉森林。这可能是一个观光客的行程,事实上,每年都有成群的影迷复刻「《迷魂记》之旅」。这种习俗的形成并不奇怪,因为这部电影拥有一种独特的力量,它以自己梦幻般的痴迷感染观众。

最棒的希区柯克评论家罗宾·伍德将旧金山的描述为「安静且冷僻的小地方」,既与城市相连,又位于城市之外。而鉴于伯纳德·赫尔曼创作了瓦格纳式的配乐,这种安静当然不是字面上的含义。然而,冗长的、没有对白的段落和滔滔不绝的场景之间的交替,创造了一种奇怪的、迟缓的节奏,并且变得越来越仪式性且令人入迷。罗伯特·伯克斯富有魅力的摄影(大量使用了雾镜)为每个地方都赋予了一种独特的迷恋,并将其与情节的紧张性隔离开来。

经典叙事会不断向前推进故事。但《迷魂记》拖延、漫游、重复(在厄尼餐厅吃了三顿饭,三次爬上宿命般的钟楼)。斯图尔特此前在希区柯克电影中所呈现的目标明确、解决谜题的英雄形象现在失去了信心,在永恒的漩涡中漂移。困扰斯科特的混乱状态让他似乎处于安东尼奥尼的无精打采、厌世的世界之中。他的恐高症表面上是通过极端手段治愈的;但如果这种症状从悬挂在一个深渊的上方开始,就会以凝视另一个深渊结束。

然而,好莱坞电影的娱乐原则屈从于死亡本能。因为在斯科特占有玛德琳/朱迪的隐秘冲动背后,潜藏着一种对虚无的渴望——一种忘我地陷入虚无的狂喜。表面上轻松娱乐的作品从来没有这么黑暗过。

电影导演兼理论家让·爱普斯坦对纯电影有自己的定义:上镜头性(photogénie)。他认为,一旦放弃了「历史性」、「教育性」和「小说性」,与电影作者的风格相结合的镜头会照亮事物的内在「道德价值」。《迷魂记》就是这样的。朱迪不情愿地同意把她金色头发梳成和消失的玛德琳一样的发型,她在破旧的旅馆房间里穿过绿色的霓虹灯,斯科特和我们都看到了难以名状的崇高。

摩登的、有教养的米琪(芭芭拉·贝尔·戈迪斯 饰)可能嘲笑了斯科特的迷恋——当然,这一切都是由埃尔斯特(或他的帮凶希区柯克)设计的骗局。但这就是电影——一个精心策划的谎言,无论多么悄无声息,都是指向真相的。

 2 ) 迷魂记

开头的字幕动画不错,以为是电脑屏保画面,转啊转啊,银河系衍化呢。 男主角侦探在训练自己克服恐高症,一步步升高,然后可爱地白软下来,瘫倒在女人身上。 同学加文派他跟踪他妻子。那个妻子的外曾祖母被抛弃过,她的发病是否是因为遗传素质?还是鬼上身?还是她潜意识里扮演被抛弃的角色,一言一行,看外曾祖母的画像,然后打扮成那个人。由此可见,这个妻子跟丈夫的关系不好,感到了被抛弃。 侦探的形象很像007,有深邃的眼睛,但已经有一定岁数。他开车跟踪女的镜头很扁的样子。银白色的车似乎很长,也许是宽荧幕的原因。 女的恍惚跟《第五大道》有的一比。 女的在跟侦探接吻的时候眼睛却一直看着远方,原来那里加文在杀妻。 加文妻子教堂塔跳楼自杀事件后,爱上“加文妻子”的侦探做噩梦,这一段很不错。背景色是红绿在不断变化,他感觉到自己如同一张纸坠落。后来住进精神病院,那个喜欢他的女人曾经搞笑地把画像上的女人改成自己的脸,这次对医生说“莫扎特也许对他没有用。” 后来他出院,为了查明真相逼那个演妻子的女人再次到教堂塔顶,一切解释后她被突然到来的老敲钟修女吓得坠楼。 很难说侦探爱上这个“假妻子”。 看的过程中老觉得快结束了,没想到还有内容。

 3 ) 这只是希区柯克——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师展映环节巡礼




  每年的上海电影节都有一个“向大师致敬”环节:2007年是黑泽明(Akira Kurosawa),2008年是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而今年则轮到了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以下简称为希区柯克)。
  提到希区柯克你会想到什么呢?“悬疑”?“要像对待牲口一样对待演员”?你应该首先会想到他是一个胖子。希区柯克曾经对他的传记作家夏洛特?钱德勒(Chandler C。)这样说到:“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能走进一间普通的男装商店,从货架上买到一套西服。”他曾经被迈克尔?巴尔扎指责作为英国电影人在战时背弃祖国前往好莱坞,称他为“胖乎乎的导演”。他并不在乎“叛国”这种非常严重的挑衅,但是对他调侃“那个胖乎乎的导演”感觉无法弥补的忧伤,他说“他的话伤人太深了”。幸好希区柯克不是维特,也不是梁山伯,他把所有的恐惧和焦虑——对体重的,对性事的,自然还有对电影的都变成了电影,他对朗格卢瓦说:“我的电影不是一片片生活,而是一片片蛋糕。”而今年我就连轴不断地吞噬着这样的“蛋糕”。看着希区柯克的电影在大银幕上闪烁着胶片的磷光,熠熠生辉。整个过程就像一只鼹鼠一样,硬生生钻出一条路来,然后浑然不知道已经和目标一起被埋葬在地底深处。在电影院看电影关键会油然而生一种近乎神秘的压抑气氛,如果说各种宗教场所千百年来聚集信徒朝来夕往使之充斥了念力,而电影院因为拥有“前赴后继”的影迷也同样如此。这种念力是无法通过技术手段在家里复制出来的,只有在电影院里沉浸在完全漆黑的陌生之中才能酝酿发酵。人生是完全不存在意外的,但电影会使你自欺欺人的接受意外,而希区柯克的电影更是其中最大的冒险:你也许会吃到水果,也许会吃到蛋糕,但至少不会什么都吃不到。

  01绳索
  Rope
  詹姆斯?斯图华特是希区柯克的王牌好莱坞男星之一,姑且称为一副牌中的“小王”。本片是两个人合作的第一部电影,然后再有之后的《后窗》、《擒凶记》和《迷魂记》。这也是希区柯克独立开立电影公司--跨大西洋电影公司的首部影片。形式上有一个日后令无数人叹为观止的创新:全片一镜到底,拍摄时只在每九分半钟需要调换胶片的时候才停下,也就是说一卷胶片就是一个镜头,这也是电影史上用一个镜头不间断拍完的唯一一次试验。他们建立了一个使包括在墙壁之内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安静移动的布景,那台特艺色彩摄影机得以将它的镜头伸入到那所公寓的每一个隐蔽处和细缝之中。这同时也是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
  所有的一切都最后使得电影充满了话剧的张力和电影的魔幻,或者应该说兼而有之。八十多分钟几乎始终和剧中的人物共同品味着那种恐惧的煎熬,有时候主动有时候茫然不知。就如希区柯克所说:“害怕黑暗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在光天化日之下感受恐惧,或是就在这间饭店中感受恐惧就不同了,这完全出乎预料,因此也显得有趣”。虽然这种有趣是多么地令人惴惴不安。电影内容方面的一个基础是尼采的超人学说,背景是二战影响明显的四十年代:人可以对低于自己的人操生杀予夺的权利而乐不可支,然后充分消化由此带来的惊悚,这种已经不能被称为变态,而得视作为阶级斗争。所以罪魁祸首并不是那对男鸳鸯,而是貌似风趣的詹姆斯?斯图华特所扮演的教授。他可以彬彬有礼地和管家老太太调调情,他可以在聚会里妙语如珠,他还可以对所谓的罪行洞若观火,可是他也承认:我累了,我被吓到了。最后对窗外鸣枪似乎耗尽了最后的力气,因为如果不这么做他的确会选择更容易的一条路:同流合污。 
  这才是希区柯克想嘲笑的地方。这也是他不顾有人因为觉得詹姆斯?斯图华特不够性感也要利用自己的独裁特定他为男主角的不二人选,因为就如她女儿所说:“我觉得对我父亲来说,詹姆斯代表的是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会同流合污。

  02后窗
  Rear Window
   著名诗人卞之琳有这样一首诗《断章》:“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里可以转译成摄影记者透过一个摄影镜头偷窥那些后院的邻居,而我们聚众在漆黑的电影院透过一张巨大的银幕偷窥“他的偷窥”,不管他看的是不是只有爱情。
  这非常无聊,所以希区柯克知道:“绝不能以一种令观众感到无聊透顶、纷纷离场的方式来表现。必须是拔高了的,戏剧化的无聊。”特吕弗曾经把本片称为“罕见的,全无不完美或弱点、毫不妥协的电影之一”。整部电影恰似就像作曲:几个主题混杂在一起,而且互相之间形成完美的对立--婚姻、自杀、堕落、死亡--全都沐浴在一种优雅的色情之中。在剧情处理中,在执导、布景、表演、细节,特别是一种包含了现实主义、诗意、死亡幽默和纯洁童话故事的特殊基调中,有着一种对人类近乎厌世的世界观。
  所有的观众都被他非凡的创造力牢牢钉在了座位上,我们只看见他看见的东西,只从他占据优势的位置看出去,只在他看的那个时刻才看到。我们都像詹姆斯?斯图华特因为上了石膏而无法动弹,谁还会记得无聊?如此奇怪新鲜的一部电影,那些镜头运动、特效、舞美,色彩都对我们产生了影响,譬如那位扮演“胸像”小姐的乔治亚尼?达西保存下来的粉红色短裤甚至成了为本片色彩修复工作的关键。
  这部电影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希区柯克在构思和拍摄电影的时候心里只有观众,他会向自己不断提出问题,所有哪些他认为自己的观众会感兴趣的问题,直到他觉得他的口味会与观众的口味相吻合。
  03擒凶记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7
  希区柯克在这部翻拍自己1934年的旧版电影时候,显然的确比当年专业了很多,他不再告诉观众应该恐惧什么,因为他知道观众会自己完成剩余的部分。
  曾几何时我们的电影里凡是天主教教徒都是特务,教堂都是间谍机构,而且曾经出现过解放军战士一脚踢开教堂大门,然后押着双手举高的神父出来:你们的上帝也不能保佑你们破坏社会主义大厦。当时觉得理所当然,现在重看有看《大法师》的骇然。所以我看这个电影里神父是间谍,发放圣餐和弹奏管风琴的义工都是间谍的时候比较亲切。斯图华特最后逃离教堂的方式颇为象征:他是拉着大钟的绳子逃出生天的,震耳欲聋的教堂钟声作用不过是号召街坊们来看热闹。事实上本片在影院里观看比较挑战的是音响,无论是比旧版加长的交响乐还是那个连杀手都感到胆战心惊的女高音尖叫。


  04晕眩
  Vertigo

  希区柯克电影中唯一不会缺少的东西也许很多人会感到意外,那就是爱情,即便所场景都发生在在怒海波涛中的一叶孤舟的《救生艇》都是如此。特吕弗把这个称之为“凡是爱情场面都拍成凶杀场面,凡是凶杀场面都拍成爱情场面。”譬如在谈及拍摄本片动机的时候,希区柯克几乎是深情款款地说:“各种各样的迷恋都很有趣,但对我来说,爱情迷恋是最有意思的。”正如哈姆雷特那句名言:“上帝给了你一张脸,你却自己造一张脸出来。”热恋中的男女其实都是如此,都希望变成自己是对方所爱的那个人,哪怕迷失自我也在所不惜。而本片希区柯克做了小小的改动:“这男人迷恋于将这女孩变成她不想成为的样子。”
  “他一定更好地调教你……那种致命的恍惚感。”
  电影后半段出现的这句台词勾勒了整个电影一直若隐若现的一种基调:“致命的恍惚”。咫尺天涯,却需要某种非生命的东西去捕捉些什么,爱上她因为看不清她。电影在谋杀前铺陈了大段的跟踪戏,节奏甚至有点缓慢,就是为了深入描写和体认侦探是如何一点点陷入感情局之中,去画廊,去几个教堂,去树林,去小旅馆无所事事。谋杀一场则是入迷的未完成的终结,造成了男主角的崩溃。之后侦探进入了自身入迷的世界,他不再说话,已经不再需要外部世界了。他似乎痊愈得如此迅速,那种浸渍在男人身上的伤痕从骨头深处,从内脏深处被翻出来贴在他忧郁的目光里,贴在他迟缓的动作上特别是当镜头聚焦那个捧花的时候,我感觉看到了巨大的漩涡(就像那个无处不在的由片头设计师索尔?巴斯(Saul Bass)设计的片头漩涡效果):
  每一片花瓣都曾经被她抚摸过,有指尖的芬芳,
  每一个花蕊都曾经被她凝视过,有凄婉的哀伤
  这一类花从此都有了她的烙印,这个世界上不再存在其他的花。所以我们知道之前医院无处不在的莫扎特音乐还是起了作用,但不是缓和而是加深那种疯狂。即使出现了novak真身,也只是他自己内部世界的投射需要,所以他一再固执的要novak按他的要求去变装。这种执迷状态的真正终结,是在拥吻结合达成梦想后就开始了,伴随而来的是情节叙事里的项链事件,因为在此之后他意识到他所着迷的对象,只是虚幻的,是被塑造出来的,甚至是被第二次塑造出来的,他所狂怒的不仅仅是嫉妒,更是因为他意识到被自己第二次欺骗,他无法接受的是:自己才是这个局面的造成者,而非受害者。他虽然最终能克服恐高,却没法克服真正的自身弱点,novak的第二次死亡,带来了“着迷”的结局,自己毁灭了迷恋的对象。爱情的力量在这里非但是巨大的简直就是刻毒的,爱不用分析,爱是野兽,爱是直觉,对方不是人了,只是一个我爱的人。
  爱需要真相,爱最恨的也是真相。


  05西北偏北
  North by Northwest
  这部影片的高潮在于一场在各个总统头像间进行的追逐戏,因此最初剧本的名字是《林肯鼻子里的男人》,希区柯克终于将拉什摩尔山(俗称“总统山”)变成了他的电影布景板,虽然演员从未真正爬上南达科他州的雕像,他们爬的是一个按照原比例精心复制的摄影棚布景。而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则是希区柯克手里的王牌——加里格兰特,相对于詹姆斯斯图华特,他是大王,他是底牌。
  本次电影节《西北偏北》的大光明首映是一场灾难,首先是胶片搞错以致大部分观众不得不提前退场,而最后放映的胶片也不是之前允诺的修复后胶片,充满划痕,比例失调,当飞机轰鸣飞过大银幕的上方,一如已经深夜不知道坐什么交通工具回家影迷心头的怒火。

  06精神病患者
  Psycho
  这个电影的成功之处之一就是在于把男主角的扮演者安东尼?帕金斯一辈子都变成了“精神病患者”,以至于他在很多地方出现被人称呼的名字被固定为“诺曼?贝茨”。希区柯克也指出:“他演这角色是演得如此完美,以至于他的事业当时都有可能因此被毁,令我有可能对他造成伤害。”而对于喜欢穿黑色内衣的女观众而言,本片的暗示也许不是那么令人愉快,因为恰恰是黑色的胸罩和衬裙被用来暗示珍妮特?李所扮演角色“坏”的那面,在她没有偷钱的时候她穿的是白色内衣。
  而第二个成功的地方被好莱坞称之为“红鲱鱼”技巧,也就是用了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办法来加强谋杀效果,从而让观众大吃一惊。观众总是想说出这样的话:“我知道故事的下文。”观众开始偷窥女主角和男朋友工作间隙热辣的情爱,开始偷窥她带走了一大笔巨款(七百美元就可以轻易买走一辆全新的福特汽车,而那个信封里的钞票是四万,也就是五十六部汽车还多),最后偷窥她和旅店伙计轻快的谈话,然后她去洗澡,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哪怕是曾经多次看过本片的我们,在漆黑的电影院里依旧会惊呼不已。诺曼?贝茨在“事发”之后做了多少件事情呢?让我们跟着镜头大致罗列一下:
  1. 冲出另外一栋楼
  2. 冲进浴室
  3. 呕吐状,无意识将画撞落
  4. 关窗
  5. 跌坐床边
  6. 关门
  7. 关灯
  8. 出门
  9. 提着水桶,拖把回来
  10. 放下水桶进浴室
  11. 关花洒
  12. 收下浴帘
  13. 铺在地上
  14. 拖动女人(托手)放在浴帘上
  15. 洗手
  16. 洗盥洗水盆
  17. 关水龙头
  18. 将盥洗水盆擦干
  19. 用拖把清洗浴缸(粗洗,大面积洗)
  20. 清洗浴缸外壁
  21. 清洗地板
  22. 清洗拖把
  23. 用毛巾再清洗一遍(细致擦洗)
  24. 擦干地板
  25. 把拖把等工具放在桶里带出去
  26. 倒车
  27. 固定好打开的后备箱
  28. 用浴帘把女人细致包裹起来(对折,包住头)
  29. 抱出屋子
  30. 放进后备箱
  31. 整理屋内的衣服,拖鞋等各种杂物
  32. 第一次时忽视报纸
  33. 把一切放入后备箱
  34. 再折回检查,发现报纸
  35. 关灯,关门
  36. 关后备箱
  37. 将车开至湖边
  38. 将车推入水中
  39. 车子慢慢沉没
  40. 凝望
  41. 开始咬手指
  42. 车子凝滞了一会儿
  43. 车子逐渐沉没
  44. 不断的咬手指
  45. 车子完全沉没
  车票号码:NFB418

  他唯一没有做的是没有清洗马桶,而恰恰就是马桶里的纸屑使得姐姐确定妹妹曾经来过。
  “模糊通常比清晰更吓人。……我喜欢的是‘平静’,让威胁在一片平静中到来,这才是适合危险与悬念产生的完美时机。”所有的这些动作没有鲜血也没有锃亮的尖刀,然而我们看着为了消除一切痕迹进行的清扫,杀人是残暴的,清洗是更加残暴,但若无其事从容不迫地做这一切那才是真正的令人不寒而栗。
  这部电影仅仅耗资八十万美元,而票房超过了一千六百万美元。而这部获得巨大成功的电影甚至在我们的尖叫里让我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这个电影其实是百分之五十的默片,有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对白。

  07群鸟
  The Birds


   很多人都爱讨论所谓的希区柯克影片中的金发女郎,其实希区柯克自己说挑选女演员的最重要标准是一定得受女性观众的欢迎。换一种说法,如果你作为一个女人都会觉得这个女人是那么的美丽,何况跟着你去看电影的男人?而本片的胶片版让我们知道了这样一个事实:“终于知道,只有大银幕,才能配得上你的美。”
  事实上,本片从类型片的角度是一部科幻电影。大家看惯了楼那么高的蜥蜴,人那么高的蜘蛛,或许就会忽略另一种怪物故事。这种题材里的怪物最接近现实。那就是不改变生物的外形,只是让它们拥有更可怕的习性。影片中的鸟就是普通的海鸥。它温和,乖巧,甚至经常被艺术家歌颂。但由于人类不断侵蚀海鸥的领地,海鸥们不得不集体自卫。终于,它们联合起来,袭击了波德加湾的一个小镇。“我们那些所谓的有羽毛的朋友忽然变成了我们有羽毛的敌人。”影片中从海鸥的视角看待加油站发生了巨大的爆炸,就如蒙克的那副油画《嚎叫》:在一片荒芜中人类充满凄凉与疯狂。
  其实大部分人无法意识到恐惧是一种“高贵的情感”,引发恐惧也同样可以是“高贵的。承认自己害怕并且从中获得了乐趣,这也是”高贵的“。虽然也许有一天只有孩子才真正懂得这点。因为我们都如那个金发女郎躲进了笼子里,而鸟在外面。我们也许也是一群海鸥,所以我们时刻在攻击着什么,甚至也许只是自己的恐惧或者忧伤。
  08艳贼
  Marnie
  本片的女主角依旧是《鸟》的女主角蒂佩?赫尔顿。六十年代是跟海斯法典(美国历史上限制影片表现内容的审查性法规)决斗的年代,所以不可能出现男女同床的镜头。但男主角角硬要娶艳贼并和她发生性关系,这部分内容是女观众所无法接受的,正常的男观众无法接受,不够正常的男观众也不愿承认的部分。它的争议性不仅是《艳贼》没有大受欢迎的根本,也是所有影评人和心理学家最爱讨论的部分。哪怕导演为了弥补这种对男主角是个婚内强奸犯的厌恶感,不得不找来希区柯克认为非常专业的辛康纳利,我们的首席007。希区柯克赞赏到:“他很早来现场,台词滚瓜烂熟,走位十分准确,他能自己指导好自己……” 蒂佩?赫尔顿曾经好奇地质问希区柯克:“哪个女人会抗拒这样的男人?”希区柯克把他时刻准备着的那个回答给了她:“假装一下,蒂佩”。
  在这个电影里,希区柯克再次使用了一个从大全景里慢慢移动到某个小细节上的长镜头,就如《美人计》中英格丽褒曼手里那把著名的钥匙:那是斯特鲁特的脸,玛而尼正是从他那里偷了钱。可想而知当这个华丽的长镜头在大银幕上被亲眼目睹得到了多少影迷满足的叹息。不过也是在这部电影之后他失去了摄影师罗伯特?伯克斯和剪辑师乔治?托马斯泥,然后这也是伯纳德?赫曼(Bernard Herrmann)作曲的最后一部希区柯克电影。这位曾经拥有《大国民》、《摄氏451》、《出租汽车司机》、《迷魂记》、《幽灵与未亡人》》等作品的大师是少数用严谨的古典乐标准配乐的配乐师之一,他的音乐可以独立于电影存在,跟希区柯克合作10年之久,甚至Herrmann本人在《擒凶记》里出镜担任乐队指挥。这一切都预言“希区柯克时代”正在接近黄昏,悬念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了恐惧。


  09狂凶记
  Frenzy
  这部电影的摄影师保罗?威尔逊(Paul Wilson)这么评价希区柯克:”他已经在脑海中把整部电影都拍好了。他会告诉我会在摄影机里拍到些什么,最终我在取景器里看到的东西总和他说过的一摸一样。“这部耗资二百万美元的电影最后获得了一千六百万美元的票房成绩。《狂凶记》是覆盖在谋杀主题上的一整块填字游戏,垂直面是一路跟随杀手行动过程的那类电影,水平面上则是无辜者受审之苦痛的电影。他是一种噩梦,一个由巧合构成的世界,这些巧合严格地排列开来,在垂直面与水平面上交叉往来。在本片中希区柯克找到了属于自己叙事风格的形式: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既迫切又和谐,如同整体宁静的乐曲中一个个快速流转的音符。
  这是希区柯克倒数第二部电影,也是多年以后重返英国的成功。就像好莱坞再次接受了英格丽?褒曼,英国也再次拥抱了希区柯克。
  10家族阴谋
  Family Plot
  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希区柯克已经完全处于疼痛折磨之中,双腿再也不能支撑他的身体,所以只好在一辆被改装的旧凯迪拉克敞篷车里指挥了全部拍摄。在他提到不是感到头晕的时候,医生替他安装了心脏起搏器,之后他又因为大肠炎和肾结石动了手术,这些都无法阻挡他完成电影的拍摄。虽然希区柯克当时并不知道,影片中通灵师布兰奇?泰勒(芭芭拉?哈里斯扮演)最后的一眨眼将会成为他对着“观众”最后一次眨眼。而电影节的最后一部希区柯克作品也就是这部也许仅仅作为希区柯克最后一部电影被人记住的作品。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里观众总是知道坏人是谁,而剧中人物却不知道,所以他讲得并不是悬念而是恐惧。所以那种包裹着焦虑,失望,羞涩还有性欲的恐惧。就像他喜欢说的“自尊一直是我的一个巨大负担”,就像他一辈子也忘记不了父亲和警察联手和他开的那个玩笑:“当值警官读了纸条,然后带着我穿过一条长长的走廊来到一间牢房,我被关了进去,感觉就像是几个小时,但实际只有五分钟。”
  所有的男孩都可以把恐惧转化为尿床,而其中有一个转化为了电影。
  希区柯克每次因为拍电影遇到的问题过分紧张时,他就会喜欢说“这只是一部电影”,虽然他承认从来都没有说服他自己。他告诉我们“对激情的体验和对恐惧的体验一样,都会令你感到自身的存在。在电影中,你可以体验到这种极端的感觉,但却不用付出什么代价。”当我今年每次走出电影院仰望星空的时候,心头却不由无比感慨:“你错了,我们为了你的电影付出了代价,那就是我们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希区柯克。”




  附录:
  一、所评电影简介(共十部):
  01绳索
  02后窗
  03擒凶记
  04迷魂记
  05西北偏北
  06精神病患者
  07群鸟
  08艳贼
  09狂凶记
  10家族阴谋

  01绳索 Rope 194808
  又名: Alfred Hitchcock's Rope / 夺魂索
  导演: Alfred Hitchcock
  编剧: Arthur Laurents / Ben Hecht / Hume Cronyn
  主演: James Stewart / John Dall / Farley Granger
  制片国家/地区: USA
  语言: English
  上映日期: 1948-08-23
  imdb链接: tt0040746

  02后窗 Rear Window 195506
  编剧: Cornell Woolrich / 约翰 迈克尔 海耶斯 (John Michael Hayes)
  导演: 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主演: 詹姆斯 斯图尔特 James Stewart / 格蕾斯 凯丽 Grace Kelly / 塞尔玛 里特 Thelma Ritter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55-06-30
  imdb链接: tt0047396

  03擒凶记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701
  又名: 知情太多的人
  编剧: Charles Bennett / John Michael Hayes
  导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主演: 詹姆斯?斯图尔特 / 多丽斯?黛 / 沃特?高特尔
  语言: 英语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57-01-17
  imdb链接: tt0049470

  04晕眩 Vertigo 195904
  又名: 迷魂记
  导演: 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编剧: 亚历克 科佩尔 (Alec Coppel) / Pierre Boileau / 塞缪尔 A. 泰勒 (Samuel A. Taylor)
  主演: JAMES STEWART / KIM NOVAK
  制片国家/地区: U.S.A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59-04-23
  imdb链接: tt0052357

  05西北偏北 North by Northwest 195911
  编剧: 欧内斯特 莱曼 (Ernest Lehman)
  导演: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主演: Cary Grant / Eva Marie Saint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59-11-12
  imdb链接: tt0053125

  06精神病患者 Psycho 1960101
  导演: 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编剧: 约瑟夫 斯蒂凡诺 (Joseph Stefano) / 劳勃 格洛区 (Robert Bloch)
  主演: Anthony Perkins / Janet Leigh / Vera Miles
  官方网站: http://www.psychomovie.com/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61-01-12
  语言: 英语
  imdb链接: tt0054215

  07群鸟 The Birds 196310
  导演: Alfred Hitchcock希区柯克
  主演: Rod Taylor / Jessica Tandy / Suzanne Pleshette
  制片国家/地区: USA
  语言: English
  上映日期: 1963-10-10
  imdb链接: tt0056869

  08艳贼 Marnie
  又名: 玛尔尼 / 神秘贼美人
  编剧: 杰伊 普莱森 艾伦 (Jay Presson Allen) / Winston Graham (I)
  导演: 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主演: Tippi Hedren / Sean Connery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64-12-17
  imdb链接: tt0058329

  09狂凶记 Frenzy
  导演: 阿尔弗雷德 希区柯克 (Alfred Hitchcock)
  编剧: Anthony Shaffer / Arthur La Bern
  制片国家/地区: 英国
  上映日期: 1972-05-25 >更多
  又名: 夺命狂凶 / 狂乱
  imdb链接: tt0068611

  10大巧局 Family Plot
  又名: 家庭阴谋 / 奇案
  导演: Alfred Hitchcock
  编剧: Ernest Lehman / Victor Canning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上映日期: 1976-04-09
  imdb链接: tt0074512
  (最后一部作品)

  二、希区柯克在自己的电影里分别扮演的角色

  Family Plot .... Silhouette at office of Vital Statistics
  Frenzy.... Spectator at opening rally
  Topaz.... Man in wheelchair at airport
  Torn Curtain .... Man in hotel lobby with baby
  Marnie.... Man leaving office
  The Birds.... Man walking dogs out of pet shop
  Psycho .... Man in Cowboy Hat
  North by Northwest.... Man Who Misses Bus
  Vertigo.... Man walking past Elster's office
  The Wrong Man.... Prologue narrator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Man in Morocco Marketplace
  The Trouble with Harry.... Man walking past Sam's outdoor exhibition
  To Catch a Thief.... Man sitting next to John Robie on bus
  Rear Window.... Man winding clock in songwriter's apartment
  I Confess.... Man crossing the top of long staircase
  Strangers on a Train.... Man boarding train carrying a double bass
  Stage Fright.... Man Staring at Eve on Street
  Under Capricorn.... Man at Governor's Reception
  Rope.... Man walking in street after opening credits
  The Paradine Case.... Man carrying cello case
  Notorious.... Man Drinking Champagne at Party
  Spellbound .... Man leaving elevator
  Shadow of a Doubt .... Man on Train Playing Cards
  Suspicion.... Man mailing letter
  Mr. & Mrs. Smith.... Man passing David Smith on Street
  Foreign Correspondent.... Man with newspaper on street
  Rebecca.... Man outside phone booth
  The Lady Vanishes.... Man in London Railway Station
  Young and Innocent.... Reporter/Photographer outside Magistrates Court
  The 39 Steps.... Littering man near music hall
  Murder!.... Man on Street
  Blackmail.... Man on subway
  Easy Virtue.... Man with stick near tennis court
  The Lodger.... Extra in newspaper office

 4 ) 主体之死

《迷魂记》各路大神的解读已是汗牛充栋,目力所及,最让我心折的版本还是来自克里斯•马克《一次自由重演》(A free replay)一文。马克的观点简单概述大概是这样——通常认为影片的前三分之二为假,后三分之一为真,但在马克看来事实恰恰相反,前三分之二为真,后三分之一为假。假的部分,完全是已经失魂的斯考蒂的梦寐幻想。主要的直接证据有三点,斯考蒂发现朱迪的马脚——那颗项链,是在镜像中发现的;米琪在影片后三分之一完全消失了,这在好莱坞剧本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朱迪和斯考蒂打算去欧尼斯饭店享用晚餐,说走就走了,完全没有订位,去过旧金山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马克特别强调一句关键词,“自由与权力”,这剧台词在影片中前中后出现了三次。斯考蒂的大学同学埃尔斯特让朱迪假扮玛德莲,为的是继承妻子的遗产(自由与权力),但斯考蒂在梦中幻想玛德莲,让朱迪扮演玛德莲,为的是找回失落的、不可逆的时间,一种浪漫主义的爱之激情。马克认为基本上这是希胖版的追忆逝水年华。晕眩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马克坚决不同意这是恋尸癖电影,朱迪/玛德莲都是活生生的人。

我个人的看法。即从影片表面的逻辑来看,就假定后三分之一为解谜段落,影片形而上层面深刻之处在于,探讨了最现代性的主题之一,主体之死与拟像的关系。斯考蒂的恐高来自死亡的阴影,主体死亡,无法再思具象的世界。其实理论上来说,斯考蒂和埃尔斯特所作所为没什么不同,都是让朱迪假扮,让斯考蒂大为震撼之处,不仅是他被欺骗,更是他发现他一开始爱上的就是一个拟像,一个副本,一个倒影,一个重复的分身(double)。他让朱迪扮演玛德莲,此时的朱迪已经是分身的分身(double’s double)。他想找回原版,但原版根本就不存在,原版只在他的幻想之中,也就是说,对主体而言,原版、分身已经无从区别,外在世界本就是一个幻象。真实的唯有主体之感,主体之思。以此,主体之死也就无所恐惧,因为世界本就是一幻象。近四十年后《黑客帝国》讨论的拟像问题,在《迷魂记》中已经初具规模。

 5 ) 幕后

金·诺瓦克在拍摄落水戏时,希区柯克发现金·诺瓦克角一次又一次地跳进水里很好玩。实际上这个镜头已经达到希区柯克的标准,但他为了寻开心坚持让金·诺瓦克拍了多次。 在拍摄末期,该片的编剧山姆·泰勒提出增加诺瓦克的主观视角闪回戏,然而希区柯克已把这段戏从所有拷贝中删除。最终,联合制片人与发行方派拉蒙推翻了希区柯克的决定。希区柯克被命令把那场戏加回去。 为了把灯光调到合适的位置,希区柯克花了一星期的时间拍摄玛伦在荣誉军团宫殿内盯着一幅画像看的镜头。 影片试映时,制片方派拉蒙公司发现诺瓦克回看的镜头会让观众猜到故事的谜底,从而丧失观影兴趣。于是,赫伯特·科尔曼又着手重拍了几个镜头。 金·诺瓦克在影片开始拍摄时,憎恨自己在片中穿着的灰色服装,因为这让她感到非常拘束。但随着拍摄的继续,她逐渐适应了这套服装。

 6 ) 迷雾的发生器:Love with feedback loops

Vertigo,眩晕。用爱情(盲目、表面化、老套)构建或改造了一个老套的侦探或犯罪故事。最美妙的是,一种巧妙的反复和折叠。通过折叠和反复,love with feedback loops(反馈回路),故事开始了自我模仿/戏拟,并导向了彻底的摧毁。 有一个凝视的幻象空间,其实无关暴力,一切都是温柔、无辜、甚至美得令人折服。唯一的问题是,玛德琳太像真的了。蛇蝎美人太逼真,真实的朱迪反而像个拙劣的临时演员。 最有趣的是前半段。破败的房门一推开,居然是一个盛大的、天堂般的空间,一座通往其他街道的花房。镜头下出现一层迷雾,颜色更鲜艳、高贵,接近于教堂彩玻璃的神圣狂欢。通往画廊的门,教堂的门,墓地的门。每一个神秘空间都转换得那样突兀,让人不能不将注意力放在现实与超现实的接驳处上。而那些圆滑的接驳,正是主人公思考帝的幻觉空间。 那个空间是他的神圣空间,注满了他的欲望和想象、恐惧和自救救人的英雄梦想。 一经打碎,便要玉石俱焚,彻底摧毁,无可重建。 在2000年树龄的森林里那场戏,几乎是这个故事向上飞升的最努力的一个举动了。玛德琳抚摸那个巨大的年轮,那是时间被凝聚在一段圆柱体空间的时刻。她说:我不过是从这里,到这里,一瞬间。然后他们恐惧地接吻拥抱。 这是真实的玛德琳与思考帝的拥吻。 这时的玛德琳不是训练有素的、被设定程序的机器人,她的美和她的灵魂同时真实地呈现在黑暗森林。思考帝不时提醒她:“你现在是谁?”她重复说:“玛德琳。和你在一起。” 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这个面具人物比任何人物都真实。而后她急切地要走出森林,回到有光的地方去。那个从背后拍摄的逆光镜头明显将光本身拍成了一个树洞般的出/入口。那团光雾如此令人难忘。 故事情节本身的深度是在下半段展开的。这个折叠动作完成了人物对人物、情节对情节的自我戏拟,但错觉、幻觉、幻象带来的那个空间已经浮上水面,阳光一点点地撕开迷雾照进来。虽然迷雾笼罩的镜头比上半段似乎多了起来。 故事开始变得残酷、邪恶、暴力、真实。人物关系互换了,女人以血肉之躯之心走向男人,而男人则从脆弱无辜的顶点走向暴力、控制和揭露。 上半截的英雄救美变成了一个笑话,下半截就由他来扳平一局,在摧毁爱情的同时,洗刷这个笑话带给他的耻辱。当然还有眩晕。 作为一种更深层的、与生俱来的恐惧,眩晕症与玛德琳的幻象始终在同时注入那个神秘的空间,这就是影片给人带来震撼和迷惑的关键。我们无法分清那些镜头是主观还是客观。是思考帝看见的,还是他以为玛德琳会看见的,抑或真实的玛德琳所看见的(那个过于真实、比真实身份更真实的人物,而非演员或被扮演者)。这就是迷雾的发生器。 如果下半段那个女孩儿果真是另外一个人,抑或如果她似乎就是那个人,但并不曾戴上那条项链,这个故事是否会更迷人呢?那就不是希区柯克的故事,而是一个博尔赫斯的故事了吧。 一些经验: 1.要警惕那种只讲了一遍的惊悚。 2.折叠、充气、回返。反向重演,交换角色。这是下半截应当折返去做的。 3.让不可靠的主人公去侦查一个不可靠的、似乎有着更严重的不可靠症状的人物,必将带来双重的眩晕。这才是一场完美的迷魂记。 4.结构的钟摆现象。镜像的使用,秘诀在于左右摆幅相同。

 短评

他把变焦与移动镜头结合起来从上往下拍摄一个楼梯井的镜头,成功地造成了主人公恐高症的晕眩的心理感觉。他的做法是把楼梯井的模型侧放,摄影机对准楼梯井口,处于远处慢慢推向模型,而变焦镜头开始时处于长焦(望远镜头)慢慢拉成广角,要求是模型的大小 在银幕上必须保持不变。

4分钟前
  • Grammophon
  • 推荐

四刷,希区柯克最高作。1.开篇交代弗格森间接引致的警员死亡,以内心盘旋的谴责牵导自我救赎的需求,为后续一系列事件的发生提供可行条件。2.爱的相对性:在加文天衣无缝的杀妻计划中,唯一不可控的就是爱情。弗格森恋上假扮的玛德琳,在玛德琳死后,偶遇“长相相似”的朱迪,他因对玛德琳的爱追求朱迪,朱迪也因为爱服从弗格森的所有要求。3.主动与被动,窥视与被窥视。同如希区柯克的其他电影,在影片的前半段,男主角是作为镜头视点的主导者而存在的,女主角则协助和维护视点的正确运转。在玛德琳死后完成主导视点的转接,并通过独白和闪回镜头解释阴谋真相。4.女性符号化:画作里外的“艺术赏析”;精妙台词的隐秘多义性;接吻360°旋转;黑色电影式的宿命论收尾。5.红绿交互;发型含喻启迪《本能》&《白日美人》。(9.5/10)

5分钟前
  • 糖罐子.
  • 力荐

重看,以前的自己真是太肤浅,这根本不是一场三流谋杀案,而是一次超一流的对电影本体的伟大隐喻:You only live once,but you can die twice 。

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一部52年前的片却能让我看完后热血沸腾,希哥招牌情节+紧张节奏让人欲罢不能。许多当时技术上的尝试都影响到了今天,包括恐高症的镜头以及接吻360°旋转的镜头,在当下仍然能够看到。此外大量的中国元素都穿插在其中,值得去思考隐喻。和精神病患者一样,故事被明显的分成两部分,唯希哥有才!

8分钟前
  • 品客
  • 力荐

重温,整部影片如梦如幻、如痴如狂,充满了魔力。超5星。

13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今时今日我们看过太多由这故事元素变奏演绎的胞胎,它仍在滋养着今天无数个悬疑故事,任一枝杈都能抽取出来发展成完整的大树。在画像追踪和幻梦沉迷的谱系里,玛德琳是最迷人的一个,她一旦在你头脑生根就再也忘不掉。你根本舍不得放下这样一个谜。但真实的Judy便怅然若失,这是所有人的死局。

16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力荐

传说中的“世界电影史第三名片”哈。五个同轴反向变焦十分经典。希区柯克式悬念,此局甚妙。尤其朱蒂揭破计谋之后,前面一个半小时的戏意义彻底反转,同时为余下半小时的戏制造了巨大悬念,极妙。本片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最爱。

19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2018年6月重温第三遍#4.5;从片头迷离画面到噩梦惊醒和俯视中的楼梯变形,从头至尾恍惚出神的眼神,都传达“晕眩”的主题;前半部分的神秘气息和幻觉体验非常精彩,后半部分明显现实,旋转的拥吻镜头连接起两个重叠的形象/时空,「绿光」的高光时刻,影史瞬间;夜景偏蓝,室内大块红色,视觉上也不无晕眩。

2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如果这部电影看到一半发现没有了后续,惊恐被悬浮在漆黑的半空中,迟迟无法落地,那一定是我去死的最好理由。)→19.2.10,时隔四年重温。电影魅力的危险面目是对现实的质疑和渗透。最后招致悲剧的修女幻影在文本上依旧拥有对卡洛特身世的精准对位,戏中人相绊入戏的读解终是留给了观众抽离的后径。但在它出现的那一刻,希区柯克希望用最彻底的寂静引导我们付以最纯粹的凝视——那是未知,戏剧乃至世间所有情绪的混沌本源。完美地描摹它,是《迷魂记》伟大的灵魂所在。(关于绿色,截图整理分析见微博)

27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本以为是一个惊悚片,怎么成了一个爱情片。

28分钟前
  • SWX
  • 力荐

这个结尾很争议,我也觉得有点唐突

31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不管经历多少逃亡和搏斗,永远不要希望男主角的发型会变得凌乱,还有他的纽约西装

34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最后8分钟的无限可能性

3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对结局很不满意!她有罪,但她是帮凶而非主谋,她最闪亮的地方来自她对他的爱,可这爱却让他亲手害死了她,她承担了所有罪,而真凶的结局却略过不表。结尾真的让人很生气,她后悔爱上他吗?他会比上一次更加愧疚吗?

40分钟前
  • 约翰尼先森
  • 还行

好虐的爱情片。希区柯克从来不怕把真相在影片一半的时候就早早的呈现给观众,因为他有自信让观众在看完整部影片时依旧保持瞠目结舌,太厉害

41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真的 跟希区柯克的节奏不对 就是不喜欢

42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这简直就是一篇有关“镜像/本体" "眼睛/观看/欲望器官“的论文。个体对身份的判定与认知是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而借助惊悚悬疑的载体,希区柯克呈现的则是另外一重境界的思辨。

44分钟前
  • 踢迩达
  • 力荐

不让你知道的时候你不知道 让你知道的时候你还想知道 这就是希区柯克

49分钟前
  • 周鱼
  • 推荐

啊呀,什么恋物癖偷窥癖,心理学,符号化,女权主义。我觉得老爷子就是想说:邂逅的爱情,都是一场阴谋,背后有个人费尽脑汁千方百计的把一对对男男女女搞得眩晕,然后一方因为另一方失去自我,峰回路转则依然。这个阴谋背后的大坏人就是拿着箭没事瞎射的丘比特。

5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蓝光。动感情是一件麻烦事,可以揣摩下脱衣服那场戏。如今看起来假假的背景合影驾驶戏,更像在制造催眠。同样有趣的是我们在谈论玛德琳,却最终要意识到她是一个完全模糊,只能凭借想象的人物。老同学讲述的玛德琳,斯科蒂跟踪和追逐的玛德琳,“假玛德琳”以及扮演玛德琳的女子,这已经足够复杂了……

55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