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倒黑白

HD中字

主演:阿加塔·布泽克,克里斯提娜·杨达,安娜·波洛尼,马辛·多洛辛斯基,亚当·沃诺维茨,布罗尼斯拉夫瓦格拉斯基,Lukasz,Konopka,Blazej,Wójcik,Jerzy,Bonczak,Jacek,Poniedzialek,Joachim,Lamza,Olena,Leonenko,马雷克·普罗博什,克拉拉·比拉瓦卡,Agata,Zalecka,格泽戈兹·伊曼纽尔,Krystyna,Tkacz,Wojciech,Skibinski,Maciej,Dancewicz,Jerzy,Moes,Jolanta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0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颠倒黑白 剧照 NO.1颠倒黑白 剧照 NO.2颠倒黑白 剧照 NO.3颠倒黑白 剧照 NO.4颠倒黑白 剧照 NO.5颠倒黑白 剧照 NO.6颠倒黑白 剧照 NO.13颠倒黑白 剧照 NO.14颠倒黑白 剧照 NO.15颠倒黑白 剧照 NO.16颠倒黑白 剧照 NO.17颠倒黑白 剧照 NO.18颠倒黑白 剧照 NO.19颠倒黑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颠倒黑白》

电影开始时,我还以为是年代久远的老电影,回顾这上世纪被人讲烂了的陈年往事, 结果一看居然是09年的电影,才发现是导演故意为之,不过倒是契合了故事背景。 这是部小众电影,估计少有人看过,出产于波兰,曾经代表波兰冲奥。黑色幽默的讽刺电影看了不少,但是不得不承认,在对社会的批判和讽刺上,欧洲的这些小国们比美国佬来得更驾轻就熟,犀利的言语中将丑恶的一面批判得体无完肤。 要看懂这部电影,先来了解下历史背景—— 波兰在1952年宣布成立共和国后,依照苏联模式进行着社会主义的建设,注重重工业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简而言之,波兰正在经历着极权之下的“白色恐怖”时期。 因为鄙人自己并不太了解波兰解放后的这段历史,所以具体的情况不敢胡扯乱编;我觉得这部电影的背景和乔治·奥威尔的《1984》非常类似,或许这样解释大家会明白些。 本片采用了插叙的手法,讲述了萨宾娜在波兰极权时期的传奇经历。晚年的萨宾娜在去机场接儿子的过程中回忆着自己年轻时期的往事—— 萨宾娜在一家杂志社的诗歌部工作,那是非常严谨的工作因为所有的字句都要求非常严谨苛刻,无意的一个错误都会被认为是思想上的错误而被带去警局查问。而萨宾娜也如她的工作一样穿着朴素规矩。她的母亲和外祖母都为她的终身大事感到担忧,多次为她相亲无果。 在片中很多地方都显示了当时社会笼罩的恐惧——家里私藏着一枚写着“自由”的美国硬币都能让全家陷入困扰;在母亲为萨宾娜相亲时她说对方加身清白,都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人自危的现象。 整个故事围绕了两个事件,三个女人展开。 事件一:硬币 “自由”在当时是不允许的,原本应该上缴的硬币却被萨宾娜私藏起来,藏在一个荒唐的地方——她的肠子里。每天她都伴着气势磅礴的音乐鼓足勇气吞下硬币,到了晚上清肠的时候(大家懂的,就是排泄)再把它洗个干净,再吞下。天天重复着这样的事情。一方面怕被当局抓住把柄,一方面又不愿交出这枚硬币的矛盾心理在萨宾娜吞硬币时的表情上显露无疑。 事件二:男友 萨宾娜在一次如悬疑电影般的事件中邂逅了帅气逼人的男人,这个男人的名字太长,不只是我,连萨宾娜自己都不记得。然而男人的温柔浪漫深深打动了萨宾娜的芳心,虽然这个男人在和萨宾娜约会时极度地心不在焉,然而萨宾娜却沉浸其中不能自拔。直到最后男人像她求婚,怂恿她加入自己阵营时她才如梦初醒。 事件的转折点就在于此,原本正常无比的一个小市民故事就这样索然无味地进行,突然男人亮出了自己是ZF秘密警察的身份,并诱惑萨宾娜来诱捕杂志社的总编时,一切罗曼蒂克的场面在萨宾娜的脑海里都破灭了。 “秘密警察”似乎就像个恶魔的代名词,萨宾娜听到后浑身发抖,并且他们无处不在,连萨宾娜每天上演吞硬币的高难度戏码都被他们了解得一清二楚。于是萨宾娜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一个反抗的念头在她心中滋生并付诸行动——她毒死了她的男友,这个秘密警察。 事情发生变动后,原本应该是以萨宾娜饮弹自尽被当局作为情杀案处理作为结局的,但是剧中另外两个主要的女人让事情产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作为母亲,萨宾娜的妈妈在看到尸体后非常镇定地计划了毁尸灭迹的过程。这也是整个故事的高潮部分。 此时的萨宾娜不再是主角,而是她妈妈。作为一个前药店老板,她深知如何把人拆分开。晚上笨拙地将尸体拖到阁楼,弄出惊天动地的大动静,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融掉尸体,全副武装往池子里倒各种液体弄得自己很专业似的;把尸体的身份证件,尸骨都埋在不同的地方,到之后秘密警察在寻人时的机智回答都显出这个妇人的思维缜密。 而另一个重要的女人则是萨宾娜的外祖母,她从一开始便总是处在幕后,然而最体现她智慧的就是在萨宾娜邀请男友回家的时候,男友查看了外祖母的房间,而老外婆也非常机敏地知道此人来者不善,因此虽然在处理尸体的过程中她几乎未出现,但是全部了然于心的她在骨头的处理上提出了胆大的建议——放在她的棺木里。只能说她宝刀未老,智者无声。 在经历了欢快的分尸过程后,这名悲催的秘密警察的尸骨终于长眠于波兰正在建造的最伟大的建筑物之下。 然而当事情过去半个世纪,这个满是讽刺的故事在萨宾娜见到儿子的那刻起突然变奏,不是一笑置之的荒诞经历,而是一个特殊时代的悲剧。那张和她曾经男友长得一模一样的脸的人让她勾起的往昔的回忆,不是这个秘密警察威胁她投入自己的阵营,而是两人坠入爱河时的甜蜜时光,那时的萨宾娜确实付出了真心。 硬币和男友这两个事件或许并非随机挑选,而是两个象征——自由和爱情。这应该是人生在世最基本的权力和欲望,却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变得荒诞而不可理喻。萨宾娜的经历并不是一个诙谐的喜剧,而是这个社会压力下的悲剧,如同《焦土之城》中的母亲一样,虽然一个特殊时期在过后成为一段历史,但是其影响却给生活在这个时期之下的小人物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萨宾娜不只是一个简单地小人,她是个思想先进的人,是那个时期下人民反抗的一个代表。她不愿意上缴那枚硬币,因为她向往着“自由”,而她只能把它埋在心里;同时她又渴望爱情,即使那爱情带着目的向她靠近,她仍然张开双臂拥抱它。而当斯大林去世的消息传至大街小巷的时候,萨宾娜和她母亲在弄堂里拥抱着无声欢呼时,更是赤裸裸地表达人民对极权主义的痛恶,以及压抑已久后释放的欢愉。(只能说导演胆子很大,展现的方式相当给力~) 最后年迈的萨宾娜在波兰建成的最大的建筑物雕像下点燃一支蜡烛时,或许所有人都明白,她也明白,曾经所有的这些荒唐的行为全因这荒唐的特殊时代,如今想来,却满是悲哀,或许她的蜡烛并不只是给逝者的祈福,也是一种致歉——除去我们的ZZ立场,我真的真心爱过你。 (也许《颠倒黑白》这个名字想表达对时代不求真理的盲目性的批判吧,确实是部好片,推荐一下。)

 2 ) 萨宾娜都不是好惹的

    拜昆德拉所赐,我们几乎不能接受另一个叫萨宾娜的女人。这个名字似乎只能与反叛相连,一次接一次的反叛,直到离原初的出发点越来越远。

    《颠倒黑白》的女主角偏偏也叫萨宾娜,看到这个名字化身银幕我就浑身不自在,更别说她一出场就带着神经质一般的唯唯诺诺,在异性面前身体僵硬、眼神躲闪。

    按现在的分类,她算是典型的大龄单身女青年了,甚至可以根据时下流行加上“文艺”两字做形容词——她在出版社工作,负责诗歌部分。

    她并非长得不好看,只是大眼镜框和不够时尚的衣服遮蔽了她的美丽,更要命的是她的选择标准,既不能太理想化——英俊的诗人去她家做客,说革命终将到来,在此之前人们的生活都毫无意义……循规蹈矩的她难以接受;又不能太世俗——妈妈介绍来的中年秃头会计师有钱有闲,会心算三位数的乘法,也会在喝酒之后趴在地上学狗叫……这也太可怕了。

    每逢男人登门,妈妈就做一个硕大的芝士蛋糕。可惜蛋糕吃掉好几个,还是没看到Mr. Right。

    直到那个见义勇为的男人出现。如同戏剧一般,他高大健硕,又对萨宾娜一见倾心。他声称自己没什么文化,却买来她渴求已久的书籍;他看上去男子气十足,却懂得出现在出版社窗口下耍浪漫。单身女人的要求其实很低,有了这些,还有什么理由不坠入情网呢?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快要接近一个 happy ending,恨嫁的萨宾娜终于找到意中人,自此在苏维埃政权的严密统治下幸福生活……

    是的,严密统治。这是与昆德拉故事拥有的唯一共同点。影片设定于1952年的波兰,华沙起义业已失败,秘密警察无孔不入,人们在防不胜防的窥视里小心翼翼。

    有个故意夸张的例子,萨宾娜家有一枚祖传的金币,听说上头要求黄金全部上交之后,她日夜忐忑不安。萨宾娜最后想出一个“好主意”,每天晚上把金币吞进去,第二天拉出来,刷干净之后再吞下……她对自己的办法深信不疑:“只有魔鬼才会知道我藏在哪里。”

    可是,秘密警察却找上门来:“你以为我们不知道你吞金币的把戏?”

    更可怕的是,秘密警察就是这个新男友。他在第一次做爱之后,就要萨宾娜为她做事:监视出版社的总编,每天汇报他的生活。萨宾娜目瞪口呆。她一向听从上级和长辈意见,顺从到刻板的地步,可要她做一个告密者,她实在不能克服。即便爱情临头,还有做人的底线。

    终于,在影片三分之二处,她显示出对得起这个名字的勇气:调制药酒毒杀了秘密警察,又在母亲的帮助下毁尸灭迹。看到这里我不由舒一口气,果然叫萨宾娜的都不是好惹的。

    昆德拉笔下的萨宾娜以不断反叛的方式化解一切,影片里的萨宾娜则是另一种活法。哪一个萨宾娜更可爱、更可信,我们难以这样分辨高下。一个轻飘飘地解构,一个沉甸甸地反抗,两条道路看似迥异,实则出于同一个逻辑:因这世界太不近情理,我们只能听凭自己的内心。

    真正迥异的是另一类,他们乐于或被迫与秘密警察为伍,构成这不近情理的一部分。这类人往往以没办法或不知情来为自己掩护(那些真心相信的且不放在讨论之列),然而问题是,是不是因为一个人不知道他就一身清白?

    昆德拉曾引用俄狄浦斯的故事讲明道理:俄狄浦斯不知道他娶的是自己的母亲。他知道真相后,无法忍受这种“不知道”造成的惨景,于是他刺瞎了双眼,从底比斯出走流浪。

    我们或许缺乏勇气如俄狄浦斯般自我救赎,但起码也多看看萨宾娜们的故事吧。

 3 ) 生活的反转

波兰,一个注定和苦难分不开的国家,二战中相继遭到德国与苏联的瓜分,战争制造的满目疮痍不光是在土地上,更是在集体波兰人的心里。或许是承受了过多的压迫,自由对于波兰人来说承载了巨大的意义,1944年爆发的华沙起义就是波兰地下军为了避免苏军来到华沙后对于国家的赤化而展开的摆脱德军占领的活动,然而地下军的经验不足以及盟军的袖手旁观让这次起义还是以失败告终,首都华沙几乎被夷为平地。

二战之后,美苏开始陷入冷战,作为苏联势力范围的波兰被笼罩在铁幕的阴影之下。一面要重建百废待兴的华沙,一面要承受斯大林统治下的内心恐惧,波兰上下无不诚惶诚恐小心翼翼。本片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女主角萨宾娜是出版社的诗歌编辑,年至三十依旧待字闺中是她最大的苦恼,母亲与外婆的不断逼婚更是令她头疼不已。其实萨宾娜不是个丑姑娘,只是过于保守的性格以及浪漫主义的思想一直是她通往婚姻路上的绊脚石,看看她在撞见主编偷情后那一脸花容失色的表情就知道她有多传统了。在经历了相亲的失败后,萨宾娜无意间邂逅了一位神秘的男子并与其开展了一段罗曼蒂克的爱情,玫瑰、电影、雨中的吻,萨宾娜享受着爱情赋予的一切惊喜,却不知那美妙音乐的突然变奏预示着什么。这之后男人的求婚令萨宾娜欣喜不已,但随之而来其真实身份的揭露又叫萨宾娜由喜转悲,原来这个犹如亨弗莱•鲍嘉般忧郁的男子是个秘密警察,他接近萨宾娜的目的是为了调查她的上司。得知真相后的萨宾娜怒不可遏,终于用一杯毒酒要了男人的命。

无疑这个爱情故事最终沦为了一场悲剧,但更悲剧的是这个利用爱情达到政治目的的时代,究竟是多么丧心病狂的极权者才会把他人的幸福当做工具,而且在实施他们卑劣计划的时候还要用“英雄救美”这样居高临下的姿态“救”女主角于水火中,刻意制造的“强者”身份更显虚伪。片中秘密警察一直是以一副高冷的做派出现的,他风度翩翩却又不失神秘,与之相比萨宾娜则要唯唯诺诺许多,即便是在爱情关系中拯救与被拯救也随处可见。然而这种强弱立判的角色设置为接下来的反转提供了强烈的戏剧性,面对男人的步步紧逼,女人在沉默中的爆发则令人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并不是对暴力本身的鼓吹,而是对弱者奋力反抗时迸发出的力量予以钦佩。很明显作为专政者耳目的秘密警察代表了侵占波兰的所谓强国,而萨宾娜以及她的母亲和姥姥则象征了波兰本身,或许二者之间的对比就像是高墙与鸡蛋一样,不计其数的波兰人被撞得头破血流,但终有一日高墙将被推倒,长年的压迫就像男主角的尸骨一样从此深埋地下。

片中除了女主角寻觅爱情这条主线外,藏匿金币也作为复线贯穿始终。因为当时铁幕所制造的恐惧,姥姥传下来的这块金币成了全家亟需处理的心病,所以我们能看到母亲和萨宾娜探讨金币问题时的鬼鬼祟祟,以及那吊诡的配乐背后对这非理性的世界的嘲讽。既然金币事件本身是充满荒谬性的,那么萨宾娜对于金币的超现实处理也是可以理解的,有趣的是萨宾娜声称她藏金币的地方只有魔鬼能找到,可是秘密警察却掌握了一切,魔鬼与秘密警察之间的共性不言而喻。稍微细心一些会发现萨宾娜在片中三次吞食金币都是发生在情感受挫后,第一次是得知欣赏的诗人已有家室,萨宾娜就着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悲壮地吞下了金币,第二次是与母亲介绍的男人相亲失败后,心灰意冷的萨宾娜再次吞下了金币,最后一次则是因为秘密警察的失踪,萨宾娜干脆用吞金币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可以说金币本身就像婚约一样不断地伤害着萨宾娜,苦难在她的体内形成了周而复始的记忆,这一点与波兰的命运又是何其的相似。

为了表现这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电影采用了黑白以及彩色两种形式来表现时空上的不同,黑白色调营造的压抑感的确和那个年代相符,而且不经意间还流露出了一种怪诞的味道,使这种风格升级的还有在拍室内戏时使用的倾斜镜头,最有代表性的两场戏是相亲对象的醉酒失态以及秘密警察身份的揭晓,失衡的画面加剧了事件本身的讽刺度,进而放大到整个时代的不可理喻。片中的彩色镜头只是寥寥,但却提供了不少信息量。我们可以通过萨宾娜哥哥的画作捕捉到他崩溃的轨迹,也可以从萨宾娜对儿子所说的关于父亲的谎言中洞悉到她对往事的不愿提及。巧合的是儿子出生的这天正好是斯大林去世的日子,很明显这是向旧时代告别的意思。

本片的片名是Reverse,译作黑白颠倒,其实就是反转的意思,这里代表的是像萨宾娜这样的弱者也会有扭转局面的那一天,一如铁幕的落下,而与之有关的回忆则会随时间的逝去而逐渐封存。

 4 ) 颠倒黑白:生存还是死亡,不由你决定

我在评论《黑暗之家》时,曾开篇就说波兰的电影很凌厉,看来这个判断并未下错。看完这部《颠倒黑白》,你更会觉得波兰电影的凌厉,让你有些猝不及防。那种目光,那种思维,那样的故事,那样的讲述方式,就如同锋利的刀片,干净利索,决不拖泥带水,让你在瞬间被击倒。
这是一部需要了解历史背景,或者曾经在类似的体制之下生活的人,才能看得更明白的影片,就如《黑暗之家》一样。不过,《黑暗之家》描写的是波兰那种体制最后瓦解之前的情景,而《颠倒黑白》的背景则是那种体制初建立时。了解前者需知道团结工会与波兰大主教成为教皇,而了解后者,最重要的知识则是华沙起义,在影片开始,则多次提及这次起义,对于华沙人来说,这是一个惨痛的记忆,也深刻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1952年的华沙,那是华沙起义失败七年之后,苏维埃政权已经建立并已渗透进社会的各个角落,也是斯大林去世前的一年,电影聚集了华沙的一个家庭,这是一个曾经开药店的家庭,卧病的奶奶,能干的妈妈,艺术家的儿子和出版社编辑的女儿萨宾娜,构成了这个家庭。这是一个参与了起义的家庭,起义也给这个家庭留下了痛苦的回忆。华沙起义说白了,就是一次市民拒绝苏维埃反抗纳粹的运动,最后被苏联出卖而惨遭失败,后来的波兰政府将如何对待这些参与者,就可想而知了。
影片以一个极其荒谬却又极其现实的情节开头。这个家庭拥有一枚金币,而这是非法的。如何处理这枚金币,成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女儿的婚姻问题一样大,困扰着有些神神叨叨的妈妈。女儿萨宾娜是个老处女,她解决这件事情的办法也很荒谬。与弟弟一起伪造了一张捐赠与国家的收据条给妈妈,同时将金币吞入肚中,这样最保险,每天拉出来,然后再吞进去。她的爱情亦如金币问题。妈妈给她介绍了很多男朋友,可惜皆不入她眼,而街上偶遇抢劫,白马王子奇迹般地来到自己身边。
这个白马王子充满了神秘感,不过他们的爱情却迅速升温。电影到此还是以悠缓的笔调叙述着,有些忧伤,有些嘲讽,在荒谬的政治氛围中还有些许人性的温情。如果电影止于此,也就不是波兰电影了,其实故事的核心才刚刚开始触及。这个男人其实是个秘密警察,他与萨宾娜的偶遇与见义勇为,都是处心积虑的安排。他的目标是萨宾娜出版社的总编和萨宾娜同栋公寓里的将军,爱情只是副副产品。当他们肉体结合谈婚论嫁之时,他才透露出他了解着萨宾娜的一举一动,包括她每天吞金币的行为。并要求她当他的帮手,将总编言行都记录下来。
影片到此才急转直下,那种甜蜜的忧伤没有了,温情脉脉的面纱也被扯下,只有血淋淋的现实。在那样的体制之下,一切都在别人的掌控之中,包括你的隐私,还有你的生死。你永远无法知道自己身边人究竟是谁,这是波兰当时的政治现实,也是此部影片的凌厉之处。最厉害的鹰犬,也有打盹的时候,当男人心满意足酒酣半醉之时,平时看似柔弱胆怯的萨宾娜迅速出手了。她不甘受辱,更不甘去做违背她价值观之事,她在酒中斟入药物,眼看着那个男人在痛苦中肌肉失去力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他以为自己掌控了萨宾娜的秘密,也决定着她的生死,却忘了自己的生死并非由自己决定。
这是一个开药店的家庭,玩药物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本事。萨宾娜对于将死的男人有着抱歉,未找到让他马上致命的药物,只能让他多痛苦一会。而萨宾娜的母亲运用药物就老辣多了,她调配药物让这个男人马上毁尸灭迹。母女俩融化尸体的场景,既让人胆战心惊,也让人有着酣畅淋漓之感。这样的故事,在那样的体制下,应该在很多昏暗的屋子之中发生,一种秘密的罪行,往往是以另外一种秘密的罪行来结束的,这是一种黑暗的公正。很多的行动是在身不由己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影片中同住一个公寓里的将军被逮捕,出版社的总编也被逮捕,人们的命运并非自己选择,哪怕你是有权力的人。再高的权力也得服从这个体制。吊诡的是,那个神秘失踪死不见尸的男人,却有了与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儿子,萨宾娜独自将这个儿子抚养成人。儿子出生之日,正是斯大林死亡之时。
影片中我唯一不喜欢的是它的黑白基调,将过去的一切都以黑白片来表现,而现在的情景则用彩色来展示。这样做是很幼稚的。有的导演认为,黑白片更有质感,更有力量,用它来表现黑暗表现压抑更为说服力。其实并非如此,现代影片以黑白来拍摄的,又有几部成功的,甚至包括《辛德勒的名单》在内。彩色能表现更多的细节,即使是表现一个没有色彩的社会,在没有色彩的社会中,其实也有很丰富的层次。就如一条平静的河流,下面总是暗流汹涌。

 5 ) 高度敏感的政治题材

我能说什么呢?影片中的场景是何等熟悉,看看墙上挂的,你就能了解即使不看电影的30年前的每个中国人都象是影片中的演出者。
影片中诗人的一句话是全片的主题:you don't think we have lost everything except our lives.

 6 ) 《颠倒黑白》

如何在一个非常理时代生存下来,从来都是艺术表现方式的好戏。影片通过一个谋杀、溶尸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荒谬和生存中的绝望。
 

创作者故意模糊了是非正义,也放弃了善恶有报,黑白影像增加了时代背景的纵深感,也强化了影片的黑色幽默效果。

 短评

…………

7分钟前
  • Mr.D
  • 还行

回忆是黑白色调,如今是彩色系。不化妆的女主女鬼气质满溢。我以为是波兰50年代一枚剩女在妈妈、外婆催促下的相亲老故事,其实是波兰溶尸奇案!女主把金币吞掉第二天再拉出来,还是这颗金币再吞掉,再拉出来,循环往复,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由此想到了父辈文化大革命那段特殊时代,真是造化弄人啊!

11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黑白的无兴趣

16分钟前
  • 米斯特 爱欧
  • 还行

一直被强迫症折磨着,必须要完整的看完。有点搞不清楚,片名到底在影片里表达个什么意思。难道是一个女人强大的原则主义不可侵犯吗?不过其中那段将尸体毁尸灭迹应该是整部最有看头的桥段了,明晃晃的思维挑逗。

20分钟前
  • 还行

文艺女离奇杀人藏尸事件:谎言与真相,我们要澄清的最大谎言,其实就是铁幕统治的本身,在这样的谎言中,真相不见了,自由消失了,生命泯灭了

22分钟前
  • 力荐

波兰剧情片,一个诗歌部女子陷入秘密敬茶布置的圈套后反杀之,50年代很黑暗,斯大林下台很喜悦

25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推荐

明确两极对立的时代也没有黑白分明

29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cult片

33分钟前
  • 文西的莓果
  • 推荐

黑白片

34分钟前
  • sade
  • 推荐

三个女人一台戏,到底姜还是老的辣

35分钟前
  • 看不见我
  • 推荐

11.30 欧盟影展 渐入佳境啊。黑色跳跃式的幽默。被看透的惊恐。反抗后感恩的心。冷战以及该死的斯大林。

40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肇始于苏格拉底的囚途,永远的柏拉图的深渊。

45分钟前
  • 大夜士
  • 还行

老处女谋杀准亲夫。

50分钟前
  • 离谱的琉璃
  • 还行

中国的现状及未来

55分钟前
  • Lucifer
  • 推荐

杀人那里真镇定和果断,颠倒黑白的人生,却如此黑白分明 有时候小人物的一生却如此不平凡

60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嗯,这种片子牛X的地方在于“处处现实又跳脱离奇”,讽喻很给力,黑白画面电影气氛很贴合那个白色恐怖的时代……

1小时前
  • 黑大壮女神
  • 推荐

影片最大的优点就是剧本,讲了一个好故事。黑白影像在时代感的营造上依旧给力,甚至更贴合那个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阶段。一段大时代小人物的悲摧命运,活下去,就算美好表象的背后是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痛苦谎言。导演和女主相当给力!★★★★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真是丰满神秘的好故事,处处现实又跳脱离奇,先是挑剔剩女脱力相亲的文艺开场,接着又是可疑白马突然出现的狗血歪歪,中间密布政治讽喻黑色幽默,然后开始玩阴差阳错的阴毛论和凶杀梗(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波兰斯基外加鹿鼎记有没有)最后搞个时过境迁宿命轮回,也太会玩了吧

1小时前
  • 油漆未干
  • 力荐

与此部电影相对比,《窃听风暴》这种直白表露苏东暴政的电影便逊色许多,我很喜欢这种讽刺喜剧的阐述方式。90分钟不到的篇幅,小中见大,涤荡起伏,意味深长,回味无穷,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连续看了不下十部左右的平庸之作,终于等到一部杰作登场了。

1小时前
  • 安能事权贵
  • 推荐

这种电影在国内必须受欢迎,因为太好找共鸣了。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