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HD中字

主演:特德·丹森,乔雅·福克斯,艾瑞克·兹曼达,罗伯特·大卫·豪尔,华莱士·朗翰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1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2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3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4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5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6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13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14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15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16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17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18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19犯罪现场调查完结篇:不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永远最爱的美剧

舍不得看也还是看了
剧情已经不重要了
满满都是回忆
看到老G和C姐再次同屏拥抱的那一刻
内牛满面

曾经老G的离开让我一度弃剧了一段时间
但最终还是捡回来了
因为看CSI真的是一种习惯

CSI可以说是我的美剧启蒙剧
还记得读书时一边吃饭一边看各种尸体
那叫一个津津有味
还记得Warrick死的时候
伤心的我
到后来老G C姐 Jim纷纷的离去
每一次都很伤感

那个时候还不知道什么叫纸醉金迷
只知道Sin City
LV也成了我最向往去的城市

从VCD到DVD再到现在的网络下载
这部剧真是陪着我一起经历了时代变迁

还是那么的不喜欢Sara
老G和女魔头才配

Bye CSI
Bye老G C姐
Bye我爱的人们

 2 ) 告别我的入门美剧,15年CSI华丽谢幕

很多人的美剧入门剧是《老友记》,因为2004年的时候,中国各大校园都有了自己的网络,开始疯传。而在此之前,某个夜深人静的22点以后,某懒在家里穷极无聊看电视,调到我市某地区频道,看到一群歪果仁说英语,当时某懒以为是一部难得的原声电影(后来知道是盗播),很是兴奋,搞了点零食正准备津津有味地看下去的时候,忽然画风突转,一位法医拿着手术刀从容地割开了尸体胸腔,淡定地举出一套肺,剥开,画面特写肺部血淋淋的组织,旁边一位大叔带着一点兴奋(?)的语气说:“肺里没有污水,这是谋杀!”

好恶心,但又好过瘾。如饥似渴地开始追剧,当时网络不发达,后来到北京买了一套盗版光盘开始从头补起。故事讲的是拉斯维加斯犯罪实验室夜班里一群各有特色的调查员,通过对杂乱无章的犯罪现场的细致勘察、寻觅蛛丝马迹,层层分析后还原犯罪现场,最后缉拿凶手。

本剧最大的魅力在于一集一个故事,暴力血腥的镜头,悬念叠生的剧情,风格暗陈但是环环紧扣,让我等犯罪推理迷很是过瘾。还有一个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就是每集那些稀奇古怪的尸体:(以下文字可能会引起某些人的不适,请原谅我这个不敢看鬼片但对刑侦很重口的女人。)各类骨骼、碎尸、干尸五花八门,以至于本懒在犯罪剧里一看到垃圾箱和湖面,总会感觉会浮现出来什么。让人印象很深的有几集:某人家大修房屋,发现房子地基的混凝土里露着十根指骨;鸟类观察者发现乌鸦叼着一只眼球,后来顺藤摸瓜找到尸体;还有一集法医一刀下去,尸体竟然开始喘气。(好刺激有没有?)刚开始看的时候还需要拿手捂一下,后来直接可以边吃饭边看尸体解剖。


(后来的衍生剧都变成扫描后解剖,好没劲啊)

本剧还有一个亮点,也就是后来许多同类剧集都模仿(各类CSI衍生剧、《识骨寻踪》、《犯罪心理》等)的重要元素:一个稳定团结,相互帮助的团队。团队的魅力对于犯罪小说来说至关重要,很少有侦探或警察能单枪匹马去破案,福尔摩斯要有华生医生,波洛的才智要有个傻乎乎的黑斯廷上校衬托一下,最喜欢单干的摩斯也得有个欣赏他的上司,柯南身边还得有打手兼爱人小兰和小学生推理团呢。如果在天才侦探旁边配上几位各有神通的助手,里面掺点错综复杂的激情或基情,让逻辑推理锦上添花啊。



以上这个团队最核心的就是大BOSS格瑞森,稳重沉重,处危不惊,每当团队成员遇到瓶颈或遭遇麻烦时,都是格瑞森以惊人的沉着稳定军心,再加上他身为昆虫迷的优势,经常从虫子的角度找到案件的突破口,最精彩的一次莫过于团队成员尼克被活埋的那一集,当所有人开始悲观的时候,只有格瑞森从棺材里的蚂蚁找到了线索。扮演者威廉·彼得森在九季结束后离开剧组,后来的两位接替者都没有格瑞森那种大气的核心骨的感觉,这也可能是收视率下滑的原因。


另外一点,也是CSI带给各国剧集制作人的重要财产,那就是精良的制作和对节奏的把握,对于美剧制作水平不想多谈,只举两点证明CSI的高水准,第一:著名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因为是本剧的粉丝,特意在第五集的最后一集执起导筒,创造了收视率的纪录。第二,客串过CSI的明星:流行乐坛的比宝、霉霉、魔力红,影坛的有达寇塔范宁、扎克埃夫隆,NBA明星加索尔等等,几乎每隔几集就会看到熟悉的面孔。


由于CSI对罪证的鉴定都发生在实验室,如何让观众不乏味呢?导演在实验过程中加上摇滚和电音,配合剪辑和3D特效,让实验室也酷了起来。本片配乐非常经典,比较熟悉的有U2、THD WHO、酷玩乐队等等,音乐也是成员在工作时的调味料,法医大爷Robbins医生喜欢一边听老摇滚一边解剖,最爱耍帅的Greg一边戴着耳机听歌一边做DNA检测。

终究,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15年的CSI终因收视下滑华丽谢幕,其他的刑侦类美剧也走不出CSI的影响,依然没有突破,所以,剧情为上的某懒转英剧了,在等待新的刑侦剧出现前,先沉浸在腐国的推理和基情戏里吧。

 3 ) 致:那个曾经日日夜夜追剧的女孩

CSI完结了。
其实从12年往后我就弃剧了,因为Warrick的死、老G和C姐的相继离开,也是因为剧情越来越无趣,基本上从开头就能猜到结局。
但,就像瓜哥戏谑我:这就像你曾经追了那么多年的一个人,你连他离开都不知道,都不曾去看他最后一眼。是的,这也是我写下这篇文字的初衷,为了弥补一下心里的缺憾。
第一次看CSI是在大学的犯罪心理学课堂上,当时的老师基本每节课都要放一集,现在依稀记得应该是第一季,因为有著名的“水牛案”。后来渐渐开始接触美剧,那时CSI已经到了第七季,我第一次从网上下载下来的是707,开头是那个马戏团表演——这些印象也许会永远藏在我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
之后一段时间,恰好放假,我开始了补剧。从101开始,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看一集,否则感觉睡不踏实。大约一个半月,我竟然补完了第五季,当时也不明白自己上了什么瘾,就是觉得好看、有意思。
再后来,我把所有的剧自己刻了盘保存。之后又开始了其他美剧的追看,最多时一周需要看十几部,其中绝大多数是罪案剧、律政剧,搞的妈妈曾经一度怀疑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了…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逛伊甸园美剧论坛,在上面发发帖子留留言什么的,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
渐渐的,大学毕业、工作,我的时间不再那么充裕,加上老人们纷纷离去,剧情平淡无趣,似乎美剧离我越来越远…但是那些曾经的美好记忆依然会时不时的让我想起去看看这些老朋友近况如何,直到……
看到美剧新闻说CSI的第16季就是大结局,忽然释怀了,经历了那么多波折,这样结束了也好,让大家记住的依然是巅峰时期的你,这样挺好的。
记得Warrick去世那集,那首Will you remember me在我的博客中放了许久,当时每每听到都会感慨发生的一切,并轻轻的说声:I will remember you…
今天,亦然。

 4 ) 美剧就是21世纪的长篇小说

    
    新年伊始,对中国的美剧迷们来说,就是一连串的相聚与告别。骨灰级美剧《X档案》时隔多年推出了新剧集;连载15年的美剧《犯罪现场调查》迎来了大结局;最催泪的消息是,影响了一代人的经典情景喜剧《老友记》的主创人员来了一次艺术人生再聚首。一连串的“打击”,让美剧迷们唏嘘不已。

    当然,国人看美剧的历史可以追溯得更早,早到《加里森敢死队》和《大西洋底来的人》,而八零后一代,则是看着《神探亨特》和《成长的烦恼》长大的。然而真正让美剧成为一种现象的,却是2000年左右,靠着DVD和互联网的路径,凭着字幕组的无私奉献,以盗版的姿态如浪潮般袭来。在看完《犯罪现场调查》的大结局之后,我在豆瓣上留言说:《犯罪现场》、《24小时》、《老友记》、《兄弟连》,堪称培养中国美剧迷的“四大名著”。除了这四部之外,这股浪潮还冲来了《迷失》《欲望都市》《黑道家族》《豪斯医生》《绝望主妇》《越狱》……当时我的想法就是,电视剧居然可以拍到这个地步。

    美剧和国产电视剧的一大区别就是长,一周播一集,一年播一季,只要收视率不错,就能年复一年地播下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小时候看的《加里森敢死队》或是《成长的烦恼》都感觉没播完,因为本来没结束。这给观众带来一个副作用,就是陪伴,如果从头看起,《24小时》陪伴了我们8年,《老友记》陪伴了我们10年,《犯罪现场调查》陪伴了我们15年,现实中又有多少人会陪伴你这么长的时间?

    于是这些剧中人就成了我的朋友,而且他们从来不打扰我,只是自顾自地把他们的生活展示给我看,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工作,他们的信仰。这不仅满足了我们渴望听到好故事、渴望观察不一样的生活的欲望,而且我们也在剧集中寻找自己关于生活的答案。

    这种长时间的陪伴会让我产生那种真正属于朋友间的情感依赖,让我们沉浸并享受彼此相处的时间。作为一个晨昏颠倒的编辑,我父母总希望我回到家就睡觉,然而我在午夜回家之后,总是要窝在电脑前消磨一两个小时的时光,而大部分时间是去看美剧。我跟他们解释说,这两个小时是我一天中最舒适最放松的时间。你沉浸在朋友的故事中,肆无忌惮地展示着在现实中遮掩的真实自我,或捧腹大笑,或泪流满面,或被某个观点激动得满地乱走。这段时光太重要了,无可替代。

    看美剧最伤感的时刻就是剧集完结的那一刻,你不得不和朝夕相伴的朋友挥手告别,这是一种很真实的失落感,以至于我开始试图逃避这种失落感。有两部美剧我剩下最后一季没看完,一部是《神探阿蒙》,一部就是《老友记》,不想迎来告别的时刻,就假装故事还在继续吧。另一种办法就是重看,《老友记》是最适合重看的剧集,因为它就是细腻地展示了生活本身,生活是看不厌的:啃老的富家女瑞秋,强迫症患者莫妮卡,居无定所的嬉皮士菲比,用幽默掩饰悲观的钱德勒……总有一款适合你,他们会教给你美国的时尚,教给你性与爱的关系,教给你平等的价值观,教给你以幽默的武器面对操蛋的生活。

    最终这些东西会塑造你,成为你性格中积极的部分。台湾作家痞子蔡曾经说到过他的写作风格受谁影响,日本漫画大师安达充。我深以为然,一个看安达充漫画长大的人,他的文字一定是温暖的,他的态度一定是达观的,所以不管结局是喜是悲,过程也一定是动人的。

    也许有人会问,电视剧家家有,为何美剧最强?因为美国的电视剧艺术水准是最高的。那么站在电视剧鄙视链顶端的英剧呢?别忘了英美不分家。整体而言,包括英国在内,没有任何国家的电视剧水平能够望美国之项背。这不仅仅建立在美国整体娱乐工业水准之上,而且建立于美国整体文学艺术水准之上。可能在最顶尖的艺术水准上,世界各国都有杰出的艺术家,但在整个基数上,尤其是艺术的“中产阶级”这一块,美国独步天下。

    这还不是全部,随着美剧影响的持续扩大,美国的高水平文艺工作者们开始乐于投身电视剧产业,电视剧不仅仅再是消磨时间的大众文化。随着美剧影响的日益扩大,美国顶尖的作家、导演、演员开始投身其中,如斯皮尔伯格、马丁斯科塞斯、大卫芬奇、科恩兄弟这样的导演,如汤姆汉克斯、凯文史派西这样的演员,如艾伦索金这样的编剧,如汉斯季默这样的音乐家……他们打通了文学、电影、电视剧的任督二脉。最新上映的一部美剧《11.22.63》,影片阵容堪称豪华,主演是有“付兰兰”之称的詹姆斯·弗兰科,制片人是《星球大战7》和最新两集《星际迷航》的导演艾布拉姆斯,他的导演成名作是美剧《迷失》,编剧则是大名鼎鼎的恐怖大师史蒂芬·金。设想一部连环画,编剧是大仲马,绘画来自伦勃朗,而画中人是拿破仑,这还是普通的连环画吗?

    为什么这些大师愿意投身美剧?因为全球化让美剧的受众极大地增加,这就形成了众多的细分市场,可以容纳各种小众的艺术表达,因为你总能找到自己的观众,而这在过去则是电影的特权。而电视剧的优势则在于想拍多长都行,可以充分地表达观点和塑造人物,不会出现像电影《天国王朝》那样,为了控制时间长度,生生把一部杰作剪成了垃圾。艺术家们提供了艺术保障,娱乐工业提供了技术保障,这极大提升了美剧的艺术水准,俨然有超越好莱坞电影的势头,然后美剧就成了画家陈丹青眼中的“21世纪的长篇小说”。

    陈丹青进一步“妄想”:“并非因为文学本身伟大,而是塞万提斯和司汤达的时代没有影视。绘画也一样,伟大的绘画延续好几个世纪,因为没有摄影和电影。如果希腊或文艺复兴的城邦有电影院,会有那些壁画和雕刻吗?”当然,他也知道这种反方向预设是荒谬的,“准确地说,是伟大的绘画与文学哺育了今日的影视。但人的欲望迅速扑向新媒介。许多老媒介被新媒介灭了,许多艺术的类型过时了,消失了,人的欲望一点没变,无底洞:人永远想看见自己,又想知道别的窗户里男男女女在干吗。”

    影评人杨时旸曾经发出过“美剧是我爸爸”这样的感慨,对他来说,一些剧集扮演了父亲的角色,教导他,伴他成长。其实小的时候看《成长的烦恼》,又有哪个孩子没有接受过“杰森爸爸”的教育呢?所以有的时候,看到学者们抱怨中国年轻人不读书,我总想弱弱地回一句,情况没那么糟糕,因为我们看美剧。

 5 ) 不会再有第二个CSI情结

第一次看CSI时我应该刚刚念初中,深夜爸妈都熟睡了,我偷偷在客厅里看着某个台播的电视,瞬时就被吸引。那一集的大多数片段都已经记不清了,却有几个细节给我留下了极难忘的印象:一个母亲带着她的女儿嫁给了第二任丈夫,之后女儿在一次玩过山车的时候死于非命。调查的最后,凯瑟琳通过女孩母亲回忆事件时眼珠转动的方向说了一句话:“一般的人在回忆事情时眼睛会向右上方看,而在编造故事的时候却是向左上方看。”
故事的最后当然证明是母亲杀了自己的女儿,原因只是她希望可以和新丈夫更好的独处。这个结局让年幼的我震惊,因为那个时候我所接触的世界,无一不是赞扬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其实还有一些母亲自私而阴狠,虽然是在电视里。因为印象深刻,这部电视的情节我一直没有忘记过,但是年纪太小,剧的名字早已模糊,甚至一度只以为它应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之后便在脑海中封存好多年。
07年我上了大学,开始知道世界上有“美剧”这种东西的存在,凭着所剩无几的一丝印象和从来没有准过的直觉,我觉得CSI就是当年我看过的那部剧,果然,在第一季的某一集中,我找到了熟悉的片段,仿佛瞬间回到曾经的那个深夜。之后的无数个熄了灯的夜晚,借着充电台灯微弱的灯光,冒着被寝室大妈查寝的风险,我一集一集的追回了落了这么多年的CSI。
对不起,这么久才找到你;谢谢你,至少一切还来得及。
也曾被变了形的尸体恶心到吃不下饭,好像隔着电脑屏都可以闻到那股窒息的腐败味道;也曾吓得半夜里不敢一个人上厕所,听到点声音就自动脑补大量血腥画面;也曾夜里做过噩梦,第二天醒来擦擦似乎还在额头上未干的冷汗,若无其事的跟室友一起奔向食堂。
智商巅峰时期,我可以完全跟得上夜班组办案的思路,跟他们一起破案寻找凶手,意犹未尽的时候一集可以重复看好几遍都不觉得腻。不像现在,经常一个推理要反复看来回看才能get住他们抛出的点,更多的时候是在凭着感觉蒙结果...
华瑞克死的时候,心都要碎了,之后组里的老人走的走换的换,也就渐渐没有了当年的热情。
从第十二季起再也没有看过,没有了老葛、华瑞克,小葛不再逗逼,尼克变成发福的中年大叔,甚至连凯瑟琳都跳槽去了FBI的CSI不再是从前那个我深爱的CSI,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它也会走到终结。
电影的最后凯瑟琳让老葛去安慰组里那个新来的有些沮丧的小女孩时,老葛很傲娇的问那个女孩是从哪来的,凯瑟琳假装不在意,轻描淡写的回答道:“大概是从我身体里”时,老葛和我都惊了。Lancy,曾经的小女孩,原来在不经意间都已经长大了。忽然就有了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骄傲和伤感,欣慰曾经的小女孩终于长大继承了妈妈的衣钵,伤感于故事至此,我们终于要和CSI说再见。也正因为有如此复杂的情绪,所以虽然年前就看完了“不朽”,可是我却迟迟不敢动笔去写些什么,怕绷不住情绪,把好好的一个电影观后感写成追悼文。是的,我觉得刚刚这些根本就不算影评,我也远达不到很多人对电影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想。我只是觉得自己该写点什么,纪念曾经陪我走了许多年的一部剧,纪念自己已经越走越远的青春。我相信,就”不朽“这部电影的拍摄而言,它或许达不到五星的级别,但是就CSI本身的情结来说,它在我心中又何止一个五星的分量。

 6 ) 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

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求大神指点,从哪看大结局哇!

 短评

还是有好些人没有回来参加大结局,就这么结束。十六年…觉得拍的节奏过快剧情略敷衍的同时,也是看得老泪纵横。😭

7分钟前
  • 配線整理
  • 推荐

要告别,却不知要说些什么。THE END.

8分钟前
  • Grey灰
  • 推荐

最喜欢的一幕是Grissom和Sara在山林里静坐等蜜蜂,老G偷偷学她也把头罩纱网掀起来,清风徐来,Sara的帽子轻轻摇晃,她想着自己的心事,Grissom就在她斜后方的椅子里一直偷看她……那一刻比结局还要让人心动,足以弥补老G缺席六季的遗憾。终于结束了,15季里那么多人性黑暗的时刻,我还是选择看见美好

12分钟前
  • ==
  • 力荐

八年前开始追这个剧,一度以为要追到天荒地老了。搬回三位原班人马很怀旧,但是剧情已经远不如巅峰时期了。巧在完结的时候,我刚好在vegas,满眼街景都回想着“who r u?u u u…” 也算是跟这个完满的closure了

13分钟前
  • O桑
  • 还行

看到最后老G和sarah在船上抱在一起我就哭了,这剧是我接触的第一部美剧,留下了太多青春的痕迹,当年陪我一起看剧的人已经不再。

15分钟前
  • noiseinside
  • 力荐

15年的漫长乐章以一支老G协奏曲作结;小G几乎没戏份不开心

18分钟前
  • NigelCrane
  • 力荐

这么多年,完结了。这么多年,来来走走,可是CSI LV的内核没有改变。最后一集,老G回来了,Catherin回来了,更加原味。这么多破案剧集中唯一看后舒心的,老夫老妻的感觉,而我居然没有太感伤,guess I'm pretty at good bye now. 再见,永远的CSI。

22分钟前
  • Veronica
  • 力荐

简直难以置信,十五年了。还记得第一次看是高一,电视台里放第一季实际已经到第三季了,买回盗版的DVD反复看反复看…追到不再看盗版后也停了有两年了,多亏电视台有网络选播,补上了大结局…看到老G和Sara最后还是在一起了,不管怎么写的剧本还是好感慨…时光都去哪儿了…

23分钟前
  • 苏打喵
  • 力荐

OMG, this is underwhelming.

24分钟前
  • G R U M P Y
  • 较差

15年噜......

2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Lindsey出场的时候无限唏嘘。当初的嘎嘣豆小姑娘已经变成了职业女性了。

31分钟前
  • 此日更欲贺初年
  • 力荐

五年之后才终于看了。私心给个五星算是对得起我这么多年来追的过的CSI。特别篇其实很有诚意,很多角色都回来了,还把Heather找回来跟Sara搞三角也真是为难编剧了。美剧里我最爱的角色Grissom在本篇里的前四分之三都有点惹人烦,跟第一季的Grissom都不像一个人,直到最后从发现蜜蜂跟蜜蜂说话那里开始才变回了以前的样子。跟Sara坐着等蜜蜂那里真的是有点感动。剧情和细节有点拉胯,一个恐怖分子类型的案件竟然就几个csi的人在跑腿,连个SWAT team都没出。

33分钟前
  • 花藏花
  • 力荐

还是和这部美剧启蒙告个别,vegas is lucky to have you all~~~

35分钟前
  • 木可可
  • 推荐

看到老G转身的时候热泪盈眶,15年的追随圆满收工,案情不再重要,重要的是GSR又在一起了。

37分钟前
  • 诸葛福媛
  • 力荐

Gil从后面偷偷看Sara的时候我差点就哭了,然后老东西又讲什么鲸鱼的故事……妈的!十几年的CSI,最爱没有并列没有之一,一个时代就这么彻底完结了,嘤嘤嘤~

41分钟前
  • 重重是紊乱小姐
  • 力荐

2000-2015,谢谢你15年的陪伴。

44分钟前
  • 关尔
  • 力荐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620336/

49分钟前
  • Su3苏三
  • 力荐

C J 归队。虽然G的到来众望所归,但强行和旧人物拉扯的案件显得无趣。作为剧集的最后一集还是令人难以接受。。。

52分钟前
  • 刘建明
  • 较差

凡是追了这剧十五年的,大结局剧情根本不重要,主要是情怀,主要角色能出现这么多已经不易了,但愿他们永远在LV犯罪实验室里寻找真凶....PS:不管编剧怎么拗总觉得老G和Sara就是“孤独的鲸鱼”,认知和境界都不再同一频道。

55分钟前
  • 安泽
  • 推荐

都不来个三剧联动TAT 看完之后觉得自己像被甩了一样 最后一刻我依旧认定了我的本命是K姐,然而用生命敬Sara是条汉子。。。可惜没有Nick和Finn,虽然Finn也没啥意思。。。然而高圣远也没出来啊(别问我为什么记得他23333

60分钟前
  • 挠挠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