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瘦如柴

HD

主演:莉莉·柯林斯,基努·里维斯,卡丽·普雷斯顿,丽贝卡·肯尼迪,阿兰娜·乌巴赫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骨瘦如柴 剧照 NO.1骨瘦如柴 剧照 NO.2骨瘦如柴 剧照 NO.3骨瘦如柴 剧照 NO.4骨瘦如柴 剧照 NO.5骨瘦如柴 剧照 NO.6骨瘦如柴 剧照 NO.13骨瘦如柴 剧照 NO.14骨瘦如柴 剧照 NO.15骨瘦如柴 剧照 NO.16骨瘦如柴 剧照 NO.17骨瘦如柴 剧照 NO.18骨瘦如柴 剧照 NO.19骨瘦如柴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人们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

人们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的呢,要直角肩,要a4腰,要铅笔腿,要反手摸肚脐,要锁骨放硬币。 对生活的厌倦常常来自于对外貌的焦虑,没有饱满的额头就留了十几年的刘海,没有挺拔的鼻梁所以化妆必须修容,眼睛很大了但还要想方设法调整双眼皮弧度,是O型腿所以衣柜里从来没有短裙…好像永远不完美,永远还要更美。 想到到8岁的外甥女吃饭的时候说“不可以吃了再吃会变胖”的时候,想到自己最近胖了十几斤所以开始焦虑的时候,觉得真是,愤怒又悲哀。

 2 ) 想到的某个关于瘦的话题

To The Bone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中文译作“骨瘦如柴”。这大概算不上一部非常好看的剧情片,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患有厌食症的姑娘去心理中心接受治疗的故事。但其讨论的主题远比剧情的发展更加吸引人——瘦。

当我开始注意到瘦这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因为我自己,而是无论在网络环境还是现实环境中,很多人对于美丽的称赞多是一句“啊,你脸好小“或者是”啊,真瘦呀”。我惊叹于脸小和瘦这种本应该是对于一个人身体的客观描述性短语,在某种诚度上已经演变成了表达自己赞美、鼓励甚至是羡慕情感的一种方式。这种言语的上的词穷,侧面反映了当代社会的单一审美以及对于瘦的盲目推崇。无论个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承受。

但这部片子却反其道而行,展现了深受厌食症困扰的瘦子的痛苦。虽然戏剧的呈现效果有限,但是能够为那些一味的追求以瘦为美、不加节制的人们敲响警钟。那些在电影中挖掘地不是那么深入的对于食物的恶心,对于饥饿的痴迷,对于两根手指必须要圈住手臂的偏执,对于每一卡路里的计较,所导致的“瘦”的结果,正是在当今这种病态审美下被隐藏的部分。

是否可以尝试这样一种情况,下一次当你饿的时候,不要想着吃东西,而是用心体会一下“饿”是什么。那种由“饿”带来的身体像漂浮在空中的感觉,那种由饿引起的好像是腹腔内的器官都紧缩在一起的痛苦,难道不会让人更加感受到活着的状态,更加令人痴迷吗?

再试想一下一般状态下,我们吃进去的东西,只不过是用来填报肚子。此刻的人们就像等待出栏的猪。为了美食带来的短暂满足感和感官上的刺激,却忽视了对于嚼肌、口腔、食道以及各消化器官带来的损害以及使用餐具给手臂带来的劳累,难道不应该感觉到羞耻?人类为什么会渴求一日三餐?习惯使然大于身体必须。

再次,强迫症般的将自己的摄入和输出量化到个位数,熟稔每一种事物的卡路里,难道不是一件看起来特别高级特别酷的事情吗?

当你开始意识上述几种清醒,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发现“瘦”这种状态没有足够的基础使其成为当今审美的主流,因为它可能会给人带来虚弱、偏执甚至是变态;第二,相反,你“经常”尝试和体会这些内容,且它们让你感觉到兴奋,那可能你天生就是个瘦子,亦或者陷入了骨瘦如柴的陷阱而不自知,迫于外界的压力,成为了实践中的变“瘦”的人。

这时另外一个问题就出现了。生活中夸瘦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走上变瘦道路上的人却不多。如果瘦真的是美的,为什么那么多人不作出实践而是只是在嘴上说说而已?排除掉由于自身毅力问题所导致的变瘦失败(可能是最要原因),有没有可能其实大家都只是不过脑的嘴上称赞这种瘦,而其实心理都对这种美dont care。但这会形成一个弊端,当采取这种行动的人很多的时候,自然而然就形成一种“赞美瘦”的舆论环境,就真的有一些“天真”的实践者,减肥减肥减肥!这群人就可能是终极受害者。

所以事到如今,那些深陷陷阱不能自拔的人,是否也该清醒清醒,想想如何不要再让自己身陷囹圄。而那些本就不觉得瘦是美的人们,发挥自己的善意,为这个社会营造更多的可能性。这个多元的社会具有足够多的空间和机会,去包容、鼓励和接纳任何一种审美。

附注:
1、本文讨论的瘦似乎有些极端,但谁又能反对,每一个极端瘦子都不是一点一点瘦过来的呢?
2、本文的讨论主要对象集中在受到当今单一审美影响的盲目变瘦的人们。针对本片,女主由于受到心理打击而绝食(maybe是这个意思,事实上我觉得片中的交代不是很清楚)的行为,本文没有涉及。
3、作为一个瘦子,是我的一些真实感受~~

 3 ) 你要配得上自己所受的痛苦


当镜头定格在Eli脸上淡淡的那抹微笑时,我意识到,电影已经结束了。
To the Bone,一个关于Eating Disorder(进食障碍)的故事,它比较真实地还原了一个进食障碍患者的挣扎与选择。对于一个也曾经受过ED困扰的人,观影之后,心潮难平。
故事里的女孩Eli喜欢画画,颇有几分才气,是一个开Tumblr的小”网红“,一个Rexie——患有Anorexia nervosa(神经性厌食症)并以此为荣的人。浓眉大眼,皮肤白皙,身材纤细柔弱,穿着宽松的衣服,为人直率而随性,带着有些刻薄的幽默感。
她有进食障碍者熟知的种种行为模式:对所有食物的卡路里倒背如流,吃饭时用刀叉挑挑拣拣却不往嘴里送,无事时便做大量的仰卧起坐以至于脊椎上出现淤青,身体也因为缺乏脂肪御寒而长出厚重的毛发。

家里人都对她无可奈何:生母选择把她送到父亲身边,而父亲却长期忙于工作,继母又是个不善于倾听和理解的人,只有异母姐妹Kelly能与她交心,但她同样难以理解Eli厌食的原因。
其实Eli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陷入厌食之中,她只是突然地就选择这么做了。在她儿时受到母亲出柜、家庭瓦解等种种打击之后,厌食成为了她的救命稻草,一种保护机制。她通过牢牢地把控住自己的胃,来重获对于世界的控制感,又用一种自我封闭的无所谓姿态,妄图保全自己不再受到情感的伤害。
当外界的压力不堪重负时,对自身的克制或是折磨成了唯一给予自己掌控力的选择,那种无法停止的进食或是无比苛刻的断食能带来难以言喻的成就,因而变成了一种让人上瘾的行为。ED的表象是对食物的偏执,而在更深一层上,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对现状麻木,能通过对另一件事的偏执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运行Threshold自救所的医生Dr. Beckham是一个意义疗法的推崇者,他希望通过帮助每一个人寻获生活的意义,获得战胜ED的勇气。他对自己的事业无比热情,对患者也无比尽心尽责。
在第一次与Eli见面时,他便直截了当地说明了自己的要求:”我不救那些不想活了的人。“
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试探和刺激。他想用这样直白的话语触碰Eli为自己营造的保护壳:在那一块小天地里,她以为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她享受着虚幻的、麻木的安全感,却刻意忽略了周围人因此遭受巨大痛苦,以及自己的身体正在一天天地枯萎的事实。
Eli应战了,她答应来到Threshold,却仍把自己保护在坚硬的外壳下,不让旁人靠近。
只是,那些朝夕相处的人与她的家人不一样,她们同样受ED困扰,也有着不幸的家庭和悲惨的过去,彼此之间有种惺惺相惜的懂得。
他们一起吃饭,鼓励怀孕的Megan进食,并为孩子的成长而喜悦;Anna为Eli每天疯狂做仰卧起坐的行为保密,她也对Anna的催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Pony瘦弱得需要导管以维持生命,于是每一个人都努力照顾她的情绪;还有那个充满康复热情的”拉拉队长“Luke,每天都用言行为大家打鸡血。

有时候我们的确可以被身边的别人鼓励或者拯救。就像Eli在Threshold慢慢体会到的那种温暖的包容感,她感到被理解,以及被爱。她有些挣扎,因为这种短暂的安全感,而那个包裹着她的外壳,也正在一点点松动。
但其实,来自环境的推动毕竟有限,没有人能一劳永逸地替你解决问题。那些帮助都只是外力,它们即使有效,也只是短暂的。很快,生活便发生了改变,Megan痛失婴儿而离去,Luke也与Eli不欢而散,她的体重再度跌破下限,离插导管只剩一步之遥。
Eli坐在沙发的对侧,麻木地说:我不知道生活有什么意义。她第一次吐露出了自己的心声,那种年少时被过多变故打击后所陷入的”存在之虚无“。
而Dr. Beckham也坦诚地告诉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此刻无从知晓。
我想,他原本想说的是,当生命这场电影完结之前,我们并无法断言它的确切意义。更进一步来讲,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望。我们应该接受生活的质问,思考自身,并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去选择正确的行动。
但彼时陷入自己的情绪当中的Eli无法理解这层意思,她以为Dr. Beckham有意轻视她的痛苦,于是愤怒地说道:我知道我现在正处于谷底,但你应该教我该怎么爬起来!
而Dr. Beckham则直截了当地戳穿了她的借口:你自己知道该怎么做。别再等待生活自动地好起来,也不要盼望谁会成为拯救你的英雄。其实你足够坚强。只要坦然面对这一切,对自己负责,你可以拥有很美好的人生。
Dr. Beckham很聪明地用言语推了Eli一把,让她终于因为情绪的失控而突破底线,自由落体。在心理防线崩塌的同时,她的保护壳也摔得粉碎。
Eli坐车回到Phenix寻找自己的母亲,带着自己遍体鳞伤的内心和瘦骨嶙峋的身体。在深夜的小屋里,母亲第一次向她承认了自己的愧疚,而Eli也终于抛开了自欺欺人的保护罩,真实地触碰到母亲对失去她的恐惧和痛苦。她们相拥而泣,Eli像幼时一样蜷缩在母亲怀里接受她的喂养,失声痛哭,将自幼压抑的失落和无助全然宣泄。这是第一重的觉醒。

夜里,在严重的营养不足带来的虚脱和幻觉中,她摇摇摆摆地爬上山坡。恍惚间,她似乎坐在了一棵生机勃勃的绿树上,Luke亲吻着她的唇,告诉她,她的美丽令人目眩。在这无比美好的欢愉中,她低下头,却看到了另一个躺在地上瘦削垂死的自己,那苍白的身体干瘪而没有生机。

“You did not fondle the weakness inside you though it was there.
Your courage was a small coal that you kept swallowing.”
她大惊失色,也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如此脆弱而不堪一击。当她从脱水的剧烈干咳中醒来时,她不由自主地摸着自己的脉搏,由衷地庆幸道:真好,我还没有死。这是第二重的觉醒。
而最后的觉醒,则是在她终于回到家中,与迎接自己的继母和Kelly拥抱时。她紧紧揽住了眼前两个至亲之人,喃喃地对她,也是对自己说着:我会好起来的。

是的,Eli会好起来的,因为她做出了选择。不是因为过去受过的伤害不再困扰内心,也不是因为周围人的包容、支持和关爱的触动,而是因为她终于选择踏出画地为牢的小圈子,直面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负责。
关于意义治疗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曾提到:一些不可控的力量可能会拿走你很多东西,但它唯一无法剥夺的是你自主选择如何应对不同处境的自由。你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发生什么,但你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这一巨大责任。换而言之,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就像Dr. Beckham在一次餐会中说的那样:“坏的事情的确会发生在生活中,那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选择的是如何去面对。”

这听起来像是一种愚蠢的自欺欺人,一张空头支票,但其实却是根治”存在之虚无“的良方。
找到生命之意义有三大途径,第一是从事某种创造性的工作,第二是体验某种事情或者真心地爱着一个人,而最重要的则是第三个——即使处于绝境,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且以此改变自己。
蜷缩在ED的牢笼里,期望通过食物来麻痹自己的感官,而无法正视当下的困境,是很多人挣扎的根源。我们深陷于存在之虚无中,难以自拔,就像当初困扰的Eli,即使清楚地知道这所有的道理,却仍然做不到改变,非要等到自己坠入无尽深渊,磕得头破血流,方能真正觉醒。
当Eli重新步履坚定地回到Threshold,深吸一口气,走向迎接她的Dr. Beckham和Luke时,故事戛然而止。
没有多余的笔墨描述她最后是否走出了ED的阴影,就像生活,永远给予ED患者一个敞开式的结局。
是否想要走出阴影、直面人生,完全取决于每一个人自己的选择,取决于你敢不敢迈出那一步,重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于我而言,想清楚整件事来龙去脉,已经是后来的事情了。我只是在某一天的清晨醒来,看着晨光透过窗沿,突然发自内心地感激自己的生命,并想要好起来。不是为了当下我无法看清的生活的意义,而是因为我从心底相信,生命本身必然存在意义,而我的选择决定了我日后是否有机会亲手编织这故事的结局。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而我只愿听到,有一天你对我说,你终于昂首撑起了沉沉的痛苦之冠,你步履坚定地踏过那个旧日的自己,张开双臂,拥抱这宛如新生的生活。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4 ) 一位多重缺位的厄勒克特拉情节患者的成长史(严重剧透,可做观影指南)

本来想打四星的,看评分才6.7,就换成五星了。 这个电影重点的内容讲的很隐晦,特别是非常出彩的基努李维斯的演绎,可以说除非是了解心理咨询的人,大部分人都会看得云里雾里吧。 先说一下艾丽的基本资料。彼时,幼年的艾丽面临的是缺位的父亲、懦弱的母亲、破裂的父母关系,以及长大后面临伤害时(那个来自自杀女孩母亲的重创),支持的缺失,即周边所有亲密的人都无法理解与支持她。貌似支持的妹妹也只是一种盲目的崇拜而已。所以彼时的埃伦崩溃了,要强的她决定用一种方式去征服所有人,来让大家看到她的强大与力量。这种方式就是100%对饮食的控制,也就是最后发展成厌食的最初缘由。 但是这种看似强大的方式,虽然迎来了别人的一样的眼光,获得了她需要的强大感,但同时也遭遇了来自亲密伙伴们的不理解,甚至是反对。而这种反对进一步加剧了埃伦的抵抗情绪,进而由原本的节食转化为更进一步的、变本加厉的厌食,来进一步获得她需要的强大感。即你越反对,我就越抵抗,无论是细若硬币的胳膊,还是信口拈来的卡路里指数,无不是这种负性抵抗的体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越是她感觉到虚弱无力的时候,越是她这种症状的高发期。就像是瘾君子一样,明知道不好,但是还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短暂的强大感。而且,周边人的反对恰恰是对其赎罪心里的一种补偿。你看,我都受了这么多罪了,再去厌食,大抵也就是应该的吧。 所以,之前的节食治疗之所以没有什么效果,也大抵是医师没有看到埃伦厌食背后的情节吧。 当基努饰演的心理咨询师贝克遇到了埃伦之后,做的几个动作还是很有深意的。一开始的家庭会议,真的没有作用吗?或许不是。贝克反复挂在嘴边的“shit-show”就是在不断告诉埃伦不要对你原有的家庭报以希望了,只不过是不断增加“shit-show”的数量罢了。第二次的雨中曲更多的像是一种“心灵舞动”,原本应该是期待艾伦能接纳自己的,但是出现了一个意外就是卢克的到来,所以整个雨中曲就变了味道。接纳自己变成了接纳卢克的爱,卢克给了埃伦一个新的希望。于是个人成长再次停滞。直到埃伦发现了卢克的软弱与敏感——还记得卢克在楼梯上的那句话吗“I‘m finished. And you're leaving? ... I need you!”,原本找到了一个力量来源,但很快希望再次破灭。于是就像是在外面受了欺负的小孩,总是第一时间回家找妈妈一样,她渴望从一个自身都需要支持的人——妈妈那里获得力量,很明显,她是不可能成功的。但在这个时候,编剧神转折的加了一把火,于是剧情的高潮来了! 母亲为了得到自身的力量源泉,即希望通过获得“母亲”的身份认同(她自己认同就好,不管埃伦的感受),来得到从伴侣那里缺失的“母爱”的力量。她期望通过喂奶的方式,将埃伦的成人性格阉割,以埃伦重新回到童年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晋升母亲的仪式。于是埃伦彻底崩溃了,母亲明显的懦弱、以及连她死掉都无能为力的逃避,让艾伦整个崩溃了。当埃伦真正接触谷底(buttom)时,她真正明白了一点,自己是不够好的,但是只要没有死掉,一切就还有希望,而这个希望来自于自己每天一点点的吞下一块煤球似的努力,来自于即使受了伤也愿意再次站起来的勇气,而不是靠别人的施舍,而不是靠他人的给予。 此时,埃伦的力量回归到了自己,也即真正完成了她心灵上的成长。 补充阅读: 厄勒克特拉情节:女性天生拥有一种弑母嫁父的欲望以及恋父情节。

 5 ) 《骨瘦如柴》——骨头是很纤细的,有一点肉那就是胖啊

原名,to be bone,这是一部讲述了厌食症患者群体的电影,影片主演Lily collins和导演Marti Noxon都曾经患上过厌食症,所以也许算得上半纪录片。豆瓣评分不高只有三星,但是我知道,那是普通人根本无法得知厌食症患者的感受,作为一个正在"节食"且算是小有成就的人,我却在其中感受到了导演的情感,绝望,痛苦。顺便我不认为自己是不进食的ED,我觉得自己是ED细分下的“健康食品强迫症”,当然也会断食就是了。
      女主Alen是一个艺术家,或许是艺术家敏感,纤细的神经,又或者是家庭不幸的阴影,或者再加上她的自卑,自律,自负,她对自己的要求太高了,在外,她是光鲜亮丽的插画画家,她认为别人是因为她的才能,她的美丽,她的骨感才喜欢她的。我也一样,曾经看到一个知乎答主说过:“尽管难以相信,但是会有人不是因为你美丽,你聪慧而喜欢你。”我到现在还是喘之以鼻,别开玩笑了,世界上哪有毫无由来的爱,即使是父母。我在小学五年级之前成绩很差,又内向,两者互相影响,那段日子过得很苦,被校园暴力,直到今天内心还是不愿意真诚的与人交往,和任何人都是泛泛之交,难以建立深层关系,而那段时间,每次考试结束都是我最痛苦的时候,会被打,被骂。后来我数学成绩好起来了,变成了班里数一数二的尖子生,母亲的态度一下子变了,不再打骂,我也成为了一个乐观的人,温柔真诚善良,最起码看上去如此,因为我意识到优秀的人才值得被爱。有次无意间提到童年被训斥,发现母亲早就不记得了,但是这件事,我却永远无法忘记。
       或许每个从谷底爬上的人,心里都有一只怪兽,他从背后盯着你,告诉你,你要是自甘堕落,技不如人,那还会被吞噬,你要是平平无奇,那只能接受别人的冷嘲热讽。女主讨厌食物,不是讨厌增重,而是害怕,害怕自己变胖,变丑,就再也没有人会爱自己,自己唯一的优势都被剥夺了,那和死亡又有什么区别呢。女主在自己的绘画造成别人死亡后就被关上了艺术的大门,体重是她唯一的救命稻草,所以要她增重,那真的比死了还令人难受。
       我也是知道的啊,我是被夸聪明,瘦,眼睛大,睫毛长,那又怎么样呢,如果我失去了这些东西,你们还会在那里吗,我想是不会的,要不然,当我还没有那些东西的时候,你们在哪里。这个世界是很残酷的,成功学里总是讲人脉,人脉是什么,就是利益互换,你没有那些东西,那就是路边的垃圾,人们看也不会看一眼。
       影片还很讨巧,讲述的是厌食症而不是暴食症,呵呵,世界对于胖子真的恶意啊,同样是进食障碍,因为胖的人不如瘦的人好看,所以得到的不是怜悯,同情,而会是鄙视,厌弃。女主美吗,我觉得很美,即使她骨瘦如柴那又怎么样,好看还是好看,衣架子怎么会不好看,脱了衣服不好看又怎么样,穿着衣服的时候真的美丽到了极点。
       另外,如果你尝试过节食,那你会发现一点也不难,对,饿肚子是有快感的,因为你可以对抗自己的欲望,很多节食患者,至少成功的,他们外在都是看起来都是精英,他们极端自律,永远高要求自己,苹果手机CEO乔布斯的名言里就有Keep hungry,对,这种感觉很棒,饥饿让你的胰岛素水平维持的很低,反应在大脑上就是非常清醒,不会饿,也不会困。怎么会不好,我本人还节食+健身,外人一点也看不出来我很不健康,我是高要求自己,不健康吗,那你就继续当一个健康的胖子的,所有的晚睡早起,工作八小时,锻炼,蔬菜沙拉,鸡胸肉都交给我好了,折磨自己是有快感的,这大概就是所有能减肥成功人的共性吧,他们能从折磨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快感。这种快感让他们痛苦,痛苦更能激发这种快感。
       影片中有几个细节很有趣,比如能把食物热量表倒背如流,我也可以,而且还知道其中的碳水,脂肪比例,和GI,GL高低,食物热效应等等等等,看到女主在分析的时候真的颇有感触。女主一点零食都不敢吃的经历我也有,因为零食 碳水太高,会让我退出那种“精神飞翔”的状态,碳水还让我长痘,你看,变胖,长痘,变笨,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让我成为了朋友口中的修仙人群,对零食毫无欲望,毕竟动力源理论就有这种说法,你要防止三分钟热度最好给你要做的事找三个理由。
       说的有点多,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都会给这部电影五星好评,那些觉得不好的,你们很幸福,因为你们是正常人。

 6 ) 用身体与世界抗争

关爱心理病患者的影片有很多,精神分裂、抑郁症、失眠症,各种千奇百怪的病症层出不穷。

但讲述厌食症的电影还真是没有,在这点上[骨瘦如柴]可以说是抢到了先机。

再加上莉莉·柯林斯为了演戏不惜减重的出神表演,为电影增色不少。

20岁的艾伦生活在一个破碎家庭中,父母过早离异,母亲出柜无暇顾及其感受,艾伦将全部激情寄托于自己的艺术学业中。

她的作品感染了很多人,其中包括一位普通女孩,但后者却因这种“感染”自杀身亡,艾伦身心遭受巨大打击。

从此,她开始患上厌食症,古怪的她被送进康复中心进行治疗,在那里她逐渐获得新生。

在聊到[骨瘦如柴]这部电影时,我们首先要清楚厌食症到底是什么?

它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因为它属于严重的心理疾病。

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属于精神障碍。

极端的厌食症会出现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问题,如女性出现闭经。

严重患者会造成死亡,最后死于心脏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诱发感染、自杀等。

电影中艾伦患上厌食症是对个体无法选择生活的反击。

这种反击与[搏击俱乐部]中患上失眠症与精神分裂症的杰克并无出入,他们坚信自毁才是正解。

因此,厌食症患者在进食后的催吐行为就是通过身体与外界进行反抗。

电影中的艾伦曾经是众人敬仰的偶像,这些都是源于她的才华,他们爱的只是自己眼中的艾伦,艾伦清楚其实没有人懂她。

若想让自己在生活中觉醒,就必须保持清醒,饥饿会带来生理快感,它让你忘却困乏,极端自律,比起平常人更容易成为精英。

“Keep hungry!”这是乔布斯的经典名言,也恰好补充了这种所谓的“精英论”。

艾伦的情况只属于厌食症群体的一部分写照,更多的女孩会患病是源于社会中的歧视。

无论是光鲜亮丽的明星还是生活中的普通女孩,她们的高矮胖瘦都会遭到别人的品头论足。

这就造成当下社会形成一种对“病态美”的畸形渴望。

减肥中的女孩每次进食都以计算卡路里为标准,每一种食物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指标倒背如流。

进食后要不惜一切代价消耗体内卡路里,这让她们的生活变得一团糟。

对于厌食症的真实写照成为本片的最大优点,导演将镜头聚焦在常人忽略的群体中,在这一点上电影是成功的。

虽然[骨瘦如柴]的前半部分过于温吞,剧情平淡如水,但最后一刻终于发力。

康复所内怀有身孕的女孩因为过分催吐最终流产,这让艾伦彻底绝望,她回到母亲家寻找慰藉。

母亲告诉她有一个很原始的方法可以弥补两人多年冷淡的母女情,母亲要像初生的婴儿那样喂食艾伦,将她揽入怀中。

早已成年的女孩要与母亲回归哺乳期的状态,那一幕戳心了。

进食这一举动变得不再简单,它包含艾伦生活失意的最大诱因——母爱的遗失。

此刻,当她再次“回归”母体,她可以像初生婴儿一样安逸的生活,并再次回到原点,从零开始。

 短评

知道自己是变态就是一发不可收拾,爱上这样的自己,是病态,又如何。后半段哭得我一塌糊涂,看着镜子的我,身同感受,硬币圈的手臂谁没有,献给正在增肌的自己。

6分钟前
  • 坦荡快乐
  • 推荐

这片儿就拍给我看的——我用食物秤和儿童餐具吃饭,日常生活里谁让我多吃一口,我立刻以眼杀人,社交饭局几乎没有,因为讨厌一群人凑在一起吃吃喝喝,当年嫌弃我是个小胖妞儿的男孩子长大后都娶了胸巨大一看就会生养的白胖妹,他们看见我就说你太瘦了,我心里只有一句操你妈。

10分钟前
  • Leann
  • 推荐

题材值得关注但又讲得太浅。

12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还行

得饮食失调的多半都是女孩。为什么?这个世界对女孩们太残忍。长得胖,腿粗腰粗,长得黑,性格男性化,随便拿出来一项都能被别人嫌弃。有过类似女主的经历,节食嚼吐闭经过量运动,肚子空空的才能让我找到一丝安全感。戳泪点的一幕是妈妈看见女儿已经瘦得不成人样而嚎啕大哭,跟我妈当时看我一模一样。

15分钟前
  • Mrs Joker
  • 还行

最后收地也太仓促了吧。

20分钟前
  • Emanuelle
  • 还行

3星半,你的勇气,就是你不断咽下的一小块煤炭。作为独立电影来讲,毕竟根据真实经历改编,整体还算不错,前半段略平,后期逐渐发力,喂食那段确实心酸,最后的幻象更是值得称赞,脱胎换骨般。莉莉柯林斯真是瘦到让人心疼,基努不再追杀倒成了大胡子心理医生,末尾曲follow the sun 不错。

22分钟前
  • 克莱门特
  • 还行

谁不愿意享受食物的美好,如果不是世人的眼光有谁愿意绝食,我就胖我的。这种话也就说说而已,作为一个渐渐在吃上面越活越清心寡欲的人,我只想说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keep it

25分钟前
  • 持刀少女
  • 还行

就美国人的单调食物不得厌食症才怪

28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表演还是不太理想,对进食障碍症群体的描绘不够饱满,算是比较肤浅的教育片,成人(心智)没必要观看。

33分钟前
  • 爬行钢炮
  • 还行

个人觉得应该在东亚地区多播放一下。经常看到一些欧美女演员的照片瞎评论说胳膊粗腿粗脸大的。。。而且基本都是女性。豆瓣相对来说都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了,还是这么狭隘。对东亚地区病态的审美真是无语了。

34分钟前
  • 灵感贪吃蛇
  • 推荐

母亲喂奶那段,真的被深深触动了,也许本片并不只是给厌食症患者看的,应该是给所有厌倦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人看的。

35分钟前
  • DUTgirl
  • 力荐

"People say they love you. But what they mean is they love how loving you makes them feel about themselves. " 3.5

40分钟前
  • babe🌈rainbow
  • 推荐

剧情一般,主要是关注了厌食症群体,不过 Lily 出演照常5星。

41分钟前
  • 𝒜𝓇𝒾𝑒𝓈𝒟𝑒𝓋𝒾𝓁
  • 力荐

平平淡淡,不过氛围还蛮契合这故事。台词情况来看,受众定位以青少年为主。

43分钟前
  • 还行

——看到评论里有多少不懂装懂人在瞎bb。这年代了,能理解3p和SM的人比能理解ED的人多多了。这并不是什么完美的电影或者纪录片,但是至少做到了普及知识之类的努力。看到某些情节时还是可以哭成狗的。尽管那个男主角真是雷人……额。加百合情节进去会好得多不是吗啊啊啊啊!

45分钟前
  • Esther L
  • 力荐

讲了一个挺少人讲过的故事,然而却很肤浅,没有深挖的力度。剧本如白开水,主角的人物形象也没有立起来,平淡无奇。看完之后就会发现对厌食症根本没有更深的了解。还有这根本可以找一个真的厌食症患者来演吧,何必苦了女主,还要她去减重。谁说大洋彼岸烂片少阿,kill time 3.0

49分钟前
  • Golovin
  • 较差

三星半,关注厌食症群体,仅这一点就足够吸睛,尽管过程并没有预想的那样跌宕起伏。开拍前导演对Lily讲不必要减重,但为了融入角色她还是在营养师的辅助下减去不少体重,因此也才有了片中骨瘦如柴的视觉效果。而导演和莉莉·柯林斯本人都曾有过厌食症经历,因此看似平平的剧本其实非常具有可信度。

52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想想为什么评分不高也是有道理,毕竟大众对于厌食症,对于心理治疗还是比较陌生。影片其实是拍摄的比较专业的,两位治疗师做的都很不错。最让我感动的,就是女主的妈妈对女主说:如果你选择死亡,那我也能接受。我会想这是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做出的决定。不过结局是有点仓促,是不是导演会考虑拍个2?

56分钟前
  • 一个人过圣诞
  • 力荐

该给那些一百来斤还天天嚷嚷着要减肥的姑娘们好好看看。

58分钟前
  • 小李嘛批
  • 还行

再美的女孩瘦成皮包骨也会不美

1小时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