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里人家

正片

主演:朱旭,赵尔康,张文蓉,魏宗万,宁理,耿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92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阙里人家 剧照 NO.1阙里人家 剧照 NO.2阙里人家 剧照 NO.3阙里人家 剧照 NO.4阙里人家 剧照 NO.5阙里人家 剧照 NO.6阙里人家 剧照 NO.13阙里人家 剧照 NO.14阙里人家 剧照 NO.15阙里人家 剧照 NO.16阙里人家 剧照 NO.17阙里人家 剧照 NO.18阙里人家 剧照 NO.19阙里人家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的分裂

  吴贻弓导演,朱旭、赵尔康 、张文蓉、魏宗万、宁理等饰演,上映于1992年。

     《厥里人家》是继《城南旧事》、《巴山夜雨》之后,吴贻弓集思想、文化与艺术修养之大成的电影作品,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辩证的家庭伦理、散文诗一般的意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体现为尊重自然、注重传神表意和营造诗画境界,并在建筑、戏曲、文学以及绘画或书法等多种艺术表现上具有极为清晰的脉络。电影是现代的产物,而以费穆、水华、胡金铨、吴贻弓、侯孝贤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电影人,则把这种中国传统的美学追求有机地渗透于电影艺术之中,实现了一种可贵的民族性传承和融合。

      这些导演的作品,除了胡金铨之外,大多“形散而神聚”,主导意识体现为淡化故事的情节,弱化戏剧性的冲突,力求真实自然地表现生活的状态,而又从中提炼出现实生活难以集中和突出表现的意境和情怀。因此,这样的电影多是关注“阳光底下的那些人和事”,通过生活流的细节,通过别具一格的语言、声效和画面处理,营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弦外之音”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意境,以此表现复杂的人物内心世界、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细致入微的人性关怀。在这一点上,尤其是侯孝贤以中远距离固定机位、恰当的节奏、制作精良的音乐及大量空镜头的运用,在众多导演中独树一帜。

       从演员角度看,阮玲玉、李纬、魏鹤龄、朱旭、陈道明、梁朝伟、张震、张曼玉、剧雪等为数不多的一批演员,具备适合这类气质电影的表演功力,他们更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擅长情绪的内敛和节制,善于表现内在的情感张力,“引而不发”,反而显示出不一般的感染力。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一部好电影更多地取决于导演的掌控水平、编剧的思想文化积淀及演员的表演功力,三者缺一不可。朱旭显然是众多演员中的极为突出的一例,他的表演完全可以突出或强化一部电影的内在力量和古典气质。《洗澡》、《变脸》、《小巷风流》、《厥里人家》,概莫能外。

     《厥里人家》说的是中国一个源远流长的家族中的家庭的故事,也是关于沟通和理解的故事,并由此产生关于社会、文体和伦理的思想碰撞,可以说它是中国社会、家庭、文化、道德状况的一个现实缩影,映射了中国当代数十年中的民族精神、文化传统、道德体系、社会认知的时代变迁,内涵极为丰富,情感极为饱满。电影中不少空镜头的应用、人与人之间点到为止欲说还休式的交流、情境交融的音乐,都体现了如上介绍的诗意电影特有的风格。

       电影的背景放在了孔夫子的故里,具有相当的典型意义。孔夫子后裔,五世同堂,不同人物,性格特点都极为突出和鲜明,可以说这些不同的人物能够勾连起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人产生无尽的思索。

       太爷爷,孔祥弼,古典家族长者。90岁了,定是善于养生。珍惜家族荣誉,注重家庭氛围,不擅权不争利。看待儿孙的冲突,“太阳落下去了,太阳升起来了”,很明白代际流传与日月轮回是一样的自然交替。虽然知道孙子“看似成熟了,其实不成熟,还差着几把火”,却抛给儿子孔令谭一段打了节的绳子,让其解开,寓意老不多问少事,令谭与自己儿子的疙瘩须由他自己解开。虽是儒家宗师的后人,却也奉行“老庄”哲学。

       爷爷,孔令谭,现代型人物,也是电影的中心人物。70岁了,经风沐雨,饱经沧桑。年轻时参加革命,抛妻弃子奔赴沙场,一别经年,又另娶了在战场上救过他性命的护士,解放后官至国家部长一职。退体后为了老父亲的90寿诞,回归故里。他以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为抱负,深具现代意识和进取精神,思想开通,胸怀豁达,富有情趣。因为当年决绝离家置妻儿于不顾,儿子德贤对他的嫌隙很深,他一直谋求化解这一矛盾,却一直拗不过顽固的儿子。他不失时机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孙子维本走向正道,并对维本明确地道出自己对于过去从不后悔的心声。纵是如此高明和炼达的人物,仍有些问题是以现代的思维难以平衡的。

       奶奶,孔令谭的发妻,传统道德典范。早亡,电影中没有现身,只是从家庭其他他人员口中知道她的情况。个性刚烈,恪守妇德。孔令谭跟随部队出发时,她抱着幼小的儿子追出了100多里地,虽然见了面,却未能挽留住孔令谭的脚步。丈夫四处征战了无音讯,她日日带着儿子站在望夫台上盼望着夫君的归来,望穿两眼,天地茫茫。很多年后,巴结讨好上层的执行者,硬是逼着她在与孔令谭的离婚书上按了手印,昏过去又醒来,她就把手指往炕沿上戳。临死之际仍然希望能埋葬在孔家祖宗的林地,是孔令然不顾规矩瞒过众人偷偷掩埋了她。她的道德追求是以约束自己、牺牲自我为代价的。

       三爷爷,孔令然,夹缝式人物。一生无妻无后,一无所长,一事无成,一个人吃饱了全家不饿型的主儿,在马车上标注孔夫子后代的招牌拉客为生。在哥哥的光环照耀下,更显得能活着即是“老天爷的照顾和恩德”。按照孔令谭的说法,他到老了还是不正经。但他生性达观,大大咧咧,很容易满足。最后那个诘问大哥当年不要嫂子为什么不把嫂子嫁给他的内心小九九,足以说明虽为儒圣后人却与儒家思想几乎不沾边儿,儒家文化在这个家庭的第二代成员身上出现了显然的割裂。

      父亲,孔德贤,守旧型人物。性格暴躁,抱残守缺。50岁左右的人了,依然不知节制,丝毫不顾惜、不体谅老婆儿媳的劝导,丝毫不接受父亲孔令谭的和解善意,一昧纠缠于过去了很多年的父子恩怨,时时刻意顶撞老子,蛮横对待儿子孔维本的离职及别样的想法。若非面对可能众叛亲离的局面,若不是突然想起老子曾经的无奈和隐衷,尚不知父子和解的一步何时才能跨出。“以父为本”的思想在他的心中早已荡然无存。

       二叔,孔德践,知识分子型人物。戏份不多,身为中学校长,知书达礼,为人正派,心系传统文化和历史遗存。以一人之力发起对古代遗产的保护,勒令侄子到期不到校上课必须辞职,都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孔德践无愧于姓名中的孔、德、践三个字,他可以算作儒家文化的实际继承者,道德体系的维护者,儒家入世精神的践行者。

       孔维本,新时代青年,叛逆者,线索性人物。朝三暮四,不务正业,吊儿郎当。他虽然也是有理想的,但思想流于空泛,事业失之脚踏实地,是显然的投机分子。他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不屑一顾,一片茫然。孔令谭与孙子的交流,则说明对青年教育和引导的现实意义,在扩大自身视野的同时,还要肩负一定的责任。在孔维本身上,显示着中国文化传统在新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断层。

      妈妈和妻子,新旧交替的女性。本分,隐忍,勤俭持家,谋求帮助化解男人之间的矛盾,“比男人想的还要多”。而更年轻的一代,面对丈夫的无端行为,也敢于提出离婚了。这两个女人,表明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在上升的同时,甚至比从前要承担更多的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责任。

      安妮,外国博士生,厥里人家的一个闯入者。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远远超过生在长在中国的孔维本。这分明暗示中国传统文化有期存在的自身价值和永恒魅力,其延续和发展也不再局限于过去代代相传的家庭模式,必然会在更大范围内开枝散叶、开花结果。
       电影对于孔家几代人不同的人生选择,以及他们对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理解,作了入理入世的解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也予以了关注,几代人不同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巨大的文化和道德分野,投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虽然根深底厚,但近代以来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虚化、分裂和断层的现实状况,如何对待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已成为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

 2 ) 细致入微又有出乎意料的惊喜

爸爸给爷爷下不来台,太爷爷在手上的绳中系了一个结。德贤砸车,爷爷出来制止,太爷爷随手丢下一疙瘩绳,要爷爷解开。这团疙瘩,象征家里暗流着的复杂矛盾。终于,在爷爷回北京前最后一次看太爷爷时,默默将解开的这根绳放在太爷爷桌上,一家和睦。维本上班,爷爷到奶奶的坟头点香忏悔……
绳子与结的象征把握的恰到好处,每次出现都是一种对剧情若隐若现的暗示与透露。
德贤把被赶出家门的大妈送进旅馆,儿子接走后,自己从暗处走出来,付完剩下一半的钱。这个剧情看似与一家人毫无关联,但却能从中感受出德贤发自内心的孝,与自己对爸爸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了这对父子矛盾的积怨深沉。
影片的最后,爷爷回京,原本以为与爷爷和解的德贤并没有出现在家门口、送别的队伍中。我以为,以德贤内向收敛的性格,一定会在暗处默默送别。然而,剧作的出乎意料正在于,德贤站在望夫台上,少年时和母亲日复一日的盼望竟成了习惯,父亲德贤的车正好路过,想起“一辈子也没待过几天”自己的原配夫人,德贤难掩心中愧疚,下车回奔,张开双手向曾经道歉……
望夫台,历经几千年,终于盼来了“夫”,是儿子代母亲为一辈子的念想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故事发生在孔子后人的家庭中,维本的出国梦、接待外国人象征了改革开放后与时代与世界接轨的时代精神,而老一辈的德贤、太爷爷,仍恪守儒家所倡导的“仁”与“孝”,在自己的土地上踏踏实实做好份内的事。三叔甚至不经意爆出“为啥不把嫂子让给我”,与孔子所倡导的家庭伦理观截然相反,似乎儒家的部分思想正在分崩离析。
传统与时代,在家庭这个最简单的社会组成部分中,突显、上升为社会或整个时代的矛盾。

 3 ) 有些恨不是那么容易就消除

为什么有个成语叫“抱憾终生”,因为有些“恨”不是那么容易就消除。

极其不喜欢这个结尾,孔令谭/爷爷向 孔德贤 /父亲奔去,站在望父崖德贤,终于迎来了父亲的回头,两代人的心结也中终于揭开,这个结局合理却不合情。

影片中最苦的除了在众人口中的奶奶之外,无疑就是德贤了。

从小无父,与以泪洗面的母亲相依为命,又亲眼目睹了母亲被逼在离婚书上按红手印,甚至死后都无法光明正大葬在祖坟,只能偷偷立个小坟。这些苦无法宣泄,无法诉说,儿时还能通过一双小狼似的眼睛表示抗拒,可是年长之后呢?不能报复,因为这些痛苦的根源都源于亲身父亲,只能深藏胸中,久而久之汇成汹涌暗流,哪里就那么轻易放下?

孔令谭对他说:“我已经70了!”其实德贤应该接一句:“你70了,可我娘坟头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已经不知几回了。”这个女人既是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也是民国很多这类女性的缩影。

最鲜为人知的便是鲁迅的原配朱安。这个医生得不到丈夫喜爱的女子,不仅要赡养婆母,还要打理家务,体贴慈爱地对待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及其孩子,最后孤独终老。不过鲁迅还没有做绝,没有与朱安离婚。

张恨水的第一段婚姻也是包办婚姻。文人都有些才子佳人的鸳鸯蝴蝶梦,风花雪夜自是人生乐事, 但徐大毛嘴唇翘、鼻梁塌、身材矮胖,完全走不进张恨水的世界。她一生生了两个孩子,却都是一出生就夭折。她同样也要照顾张恨水的另一位妻子和她的孩子。命运对她有诸多不公,好在张恨水还有良心,不仅赡养她,还在她去世后,让长子去料理后事,葬在自家祖坟。

人比人气死,货比货该扔。相较与鲁迅和张恨水,徐志摩真的是渣到不能再渣的地步了。

徐志摩与张幼仪也是包办的旧式夫,与上两位不同的是,鲁迅从未跟朱安圆房,而张恨水也是迫于母亲要为徐大毛留后的逼迫才与之同房,但徐志摩一边嫌弃张幼仪,一边还与之同房。张幼仪怀有身孕,去德国找徐,而徐正与 林徽因 打得火热,选择与张离婚。不过张幼仪因为家有势力,活生生把自己活成了玛丽苏的女主角。离婚后的张幼仪不仅在其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而且50年代与第二代丈夫在香港结婚,相伴18年,颇为幸福。而徐志摩再1931年就因飞机失事遇难,只能说,天道有轮回。

其实除了这些因为与文人捆绑在一起的旧时代女子广为人知之外,在广东海南一带,这样的女子数不胜数。

岭南人颇有拼搏打斗的精神,因而再民国时期,“下南洋”在广东海南一代颇为盛行。在外打斗的男人固然辛酸,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血泪史,但是,那些留守家乡苦苦等待的女人更苦、更可怜。她们不仅承担生活的重责,伺候公婆,养育儿女,而且还要时时担惊受怕,害怕有一天会等来丈夫的遗像和遗物。而那些男人们?

海南有一部地方戏就叫《下南洋》,戏中女主人公琼娘在送走丈夫下南洋之后,艰难地抚养孩子和苦苦等,然后长途跋涉去寻丈夫,却见丈夫已另娶他人。这不是戏剧,而是真实现象。有没有隐情另说,毕竟,在那种时代和环境下,让一个男人为妻子守身如玉也做不到,更何况,传宗接代在南方的观念尤其重。

但是在这种前因下,让人物结局达到相互理解与和解,实在是太过强人所难。

回到影片,所有人都对德贤说,要理解“爹”,理解“爷爷”,但有谁理解过他。他不愿像自己父亲一样做一个抛妻弃子的人,因此他对自己的妻子十分尊重;他不愿自己的儿媳像他母亲一样,一辈子都在无穷无尽地等待,因此他反对儿子辞职。看起来很专制,但他也说,你可以出国,可以走,但是要凭自己的本事考出去。

对于孔令谭/爷爷的态度,有人理解,有人崇拜,也有人怨恨,但唯独德贤不能原谅他,而且也不应该原谅他,他的痛苦在于不能宣泄,因为他目睹了母亲一生的悲剧。他们注定只能做一对血缘关系而没有亲情缘分的父子。

毕竟不是所有的恨都这么容易消除,尤其是面对母亲的孤坟时。

 4 ) 中国式情绪


很中国的一部片子
中国人给人的感觉就是腼腆的要死,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农耕社会培养出来的情绪,骨子里还有。

什么事情总能憋一辈子不说,什么情绪总能浓一辈子不淡。
奶奶等爷爷一等一辈子,爸爸恨爷爷一恨一辈子。父子俩坐在一起,喝酒不说话,终于爸爸说起当年母亲的事情,来人让母亲往离婚书上按手印,她死也不按,然后那人硬是逼着她按了 母亲就昏过去了,醒来就把手指往炕牙上戳。
三爷和爷爷兄弟俩坐在驴车上,爷爷说真羡慕三弟总那么快活,三爷说想那么多做什么,我本来不该生下来,能来到这世上已经要感谢老天爷了。临走时候,三爷说这是最后次见你了吧,我回我那光棍屋去了。爷爷说看你说的现在去北京容易 话音还没落,三爷说你当年不要嫂子,就不能把她嫁给我么!一生一次的说出了心里话,之后紧接着又说我回我那光棍屋去了。

现在很多家庭关系依旧是这样,谁家没有这样的影子呢。
中国家庭里就洋溢着这么一种东西,你不能说理,说理说不清。有那么种倔强的执拗在里面,又是无奈的妥协。
这种东西真让人又爱又恨 说不出的心疼

然而现在呢,现在的电影很少关注这种东西了,像《洗澡》、《饮食男女》这种细腻的中国式情绪像是打上了90年代的标签,与我们渐行渐远。
社会在进步,提倡沟通交流。非诚勿扰里的现代女孩儿们已经能把自己的喜恶毫不忧郁的挂在嘴边。那种一等一辈子的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无论怎样的情感持续期越来越短暂。这是好还是不好呢?

我却觉得,那种情绪也许并没消失,只是睡着了。

 5 ) 一条汉子铁铮铮

上影节第二部,也是倒数第二部,为了它舍弃了哈马马特,浪费160大洋。不过还是值得的,看国产片更容易入戏。

有几个明显的导演手法,现在看来也挺逗的,一个是两次空镜叠化,第一次三次叠化,第二次七次叠化,都是在碑林那边,很直白,也许以前是有效的。第二个是大特写,怼到脸上了。第三个是人物静态+澎湃的音乐,体现人物内心激荡嘛,但是音乐可否换一个?或者至少做个变奏吧。

同行的女性朋友说居然看到了女性视角,可是在我看来,这是完全的男性的故事,孔家五世同堂,四代五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当然没出现的奶奶是关键人物,安妮小姐无疑也提供了很好的视角,但主线还是男性的。

比较有趣的是,二叔是谁的孩子呢?朱旭是大爷爷,魏宗万是三爷爷,那我猜,二叔是二爷爷的孩子?

三爷爷当年对奶奶那么好,果然是有爱情,可惜这是孔家,无法逾越。最后那句,革命了一辈子,怎么没把这个人的事情给革命了呢?然后紧接着,回光棍窝去罗,潇洒,坦荡。

一条汉子铁铮铮……

又,

“宽厚以待人,冷静宜处事”,贴在这家门外真是讽刺。导演给过2-3次空镜。

爷爷劝孙子的话,离现在三十多年了,可是对年轻人一样有效。先把该做的事情,该扛的责任扛起来,这才配做人,然后,去追求梦想,必须要付出比旁人更多的努力。做得到就是爷们,做不到就别提。

孔子六十九代孙的招牌挂在马车上招揽游客,哈哈哈。

最后在高台上,父子和解,也算圆满,然而朱旭奔向儿子让我略微出戏,有点像五指山下的孙悟空了。

 6 ) 中国式的家庭矛盾

第一次看是大学期间,在同济大学的礼堂,读书会。吴贻弓、张文荣,在现场谈了一些拍片的心得——影片导演和女演员的感受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他俩在现实中是夫妻。

本片的核心情节是两对父子情感,却都无事生非,以冰冷甚至敌对的心理制造矛盾。如同那个年代号称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一样,平面而表象地反映了孔府现代人的生活,塑造了几个特色并不鲜明的人物。

虽然影片枯燥乏味、观赏性极差,却总会受到文艺奴隶的吹捧,因为文艺奴隶主的教育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只要不搞笑,就是现实主义——最好有点悲剧;现实主义必然包含着人生哲理,从来没有烂片,都需要回味与思考。

以吹捧《红楼梦》为代表,所谓的历史主义现实主义革命主义,造成了中国文艺创作一直在低水平重复,严重扼杀了中国文艺的创新,产出了大量的伪文艺作品,这是中国文艺不能引起世界关注的根本原因。

 短评

“你奶奶是个好人 长着一对小虎牙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啊 她就呲着小虎牙对我一笑 然后赶紧低下头去”这种爱情真好

5分钟前
  • 妙儿
  • 力荐

人物性格刻画到位,演员演技精湛,老片加好片,很值得怀念

8分钟前
  • obside
  • 力荐

1.要不是平时看电影一般不提前了解剧情,而在看片前得知《阙里人家》的故事发生在春节前后,我可能就像2014年过年看《过年》一样拖个十几天再观影了;2.和《过年》一样,《阙里人家》也不是一部有年味的合家欢电影;3.爷爷父亲儿子三人之间的矛盾让本该其乐融融的团结有了蛮多冲突,尤其是孔令谭与孙德贤父子,先是通过两条支线分别讲述两人之间隔阂的缘由,而后又串联到一起表现人生难以美满的无奈:有些选择需要承受沉重的代价。

1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儒毒害人。无奈已然生在这里,无法摆脱与生俱来的所有。

17分钟前
  • flaneur
  • 力荐

如果我在临死之前有机会把自己的憾事一一列出,其中一定有一条:没现场看过朱旭的戏。

18分钟前
  • dellizheng
  • 推荐

老辈擅以家庭写宗族与时代。每个人都符号化得厉害,偏偏情感饱满如刀。孔林沧桑翁仲树儒道,老太爷似儒似道,爷爷革命党近法,三爷爷佯狂,父辈皆死儒,或童年阴影症无法尽孝,或忠守师道而不化,儿子是西党。媳妇们最近儒道,丈夫道歉方式是“手重了”。以西人为衬,闲笔谈孝,忘夫台仁恕终章。

20分钟前
  • 丛二
  • 推荐

六月初的《我的九月》,七月初《天堂回信》,让我对国产片很失望——高分松散过誉。这部《阙里人家》呢,我还是期待满满,扎实的戏骨卡司,沉着而不浮躁的剧情简介,几乎点满了看一出人性剖析大戏的期待。事实上,这部电影的架构设定丝毫不亚于甚至比肩《过年》,朱旭老爷子珠圆玉润的浸透了生活味道的演技,魏宗万老先生也是浑然天成,没有角色出现明显掉档,可实际成片效果远不如后者。影片在编剧及执行层面成功地划出了一个个价值爆点,可韵味总被生生截断,导演审美问题;摄像全程过曝不及格;令谭与得闲的冲突是核心,维度拉开不够……剧中最通透的人并非老三,而是老太爷和令谭,老太爷的绳子简直神来之笔,不过老太爷对重孙媳妇的话却依然保守,反映出每个人的不完美。全片力度不够,专注也不够,最终效果是分散而弱化的。

24分钟前
  • 妍春
  • 推荐

#资料馆留影#朱旭老爷子演什么像什么,这才是真正的演技派。父子对峙的几场戏可以说是极其传神,既有对儿子的爱与愧疚,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苦楚,欲言又止的憋屈在祝寿前爆发。以鲁区一家人的悲欢离合反映新旧交替的阵痛,貌合神离的大团圆背后却是不为人知的酸楚。里面只有太爷爷一人是明白人,他说,除了小孩出世,老人入土,太阳升起又落下,其余的一切都不必多问。貌似无道理的一句话,却隐藏了多少国人的处世哲学,一切都很重要,但一切都不很重要。尽管向前勇敢走自己的路吧,时间会给你答案。ps 把家庭矛盾设定在孔圣人后代的家里,可说是寓意很深了。

26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选取孔林为核心场景太适切了,中国文化代际传承的缩影,千年儒家思想流经至20世纪的尴尬碰撞,五世同堂的人丁兴旺折射出传统人情社会伦理和父辈权威不灭;加之西方博士视角的插入,另添一层异域解读东方文明的空间,走出去还是固守故土,沉湎尘封往事还是放下身段展望未来,老太爷以更接近道家的无为思想总结争端。群像精彩,家庭戏细节满分,那种中国式的欲言又止可照见几乎每一个家庭的影子,从来没有推心置腹的沟通,唯有等待时间能洗去各自的心头伤,唯有在沉默中消磨了岁月,这么看结尾止步于望父台遥望更好,毕竟我们永远学不会伸开双臂去拥抱亲人。

2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各位的表演都很好,个人认为“爷爷”是个以理想为借口的极度自私者,如果与“奶奶”没有感情,当初何必结婚生子,之后其实有无数的时间早点亲自回家乡处理好,却又道貌岸然的立牌坊,造成一家子的痛苦。只有拉里邋遢一辈子光棍的“三爷爷”活的最真实,也是最懂感情和责任的一个“任”。

32分钟前
  • Carf
  • 推荐

扎实的剧本,饱满的人物,精湛的演技,时代的刀削斧凿跃然荧幕之上。 结局父子对望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36分钟前
  • 宁静致美
  • 力荐

#SIFF# 在废墟上和解的父子。这种和解是虚幻的、缺乏历史真实的。但如果抛开历史文化方面的隐喻,只做家庭戏来看的话,真的很棒

41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一部典型过度编码的影片,家国叙事还要带上华洋之辨,政治中国和文化中国的对立,谈判与和解,其间话语结构甚为复杂。剧作基本靠说来叙事,影片可看纯靠演技。片中有一段剪辑是吴贻弓的招牌“七次叠化”。

46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一个男人在面临亲情和梦想的狭隘中、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追求?威严下带尽沧桑的祖爷爷、为了梦想抛弃儿子老婆出去奋斗的爷爷、陪伴母亲苦苦守候父亲归来的爸爸、崇拜爷爷带有梦想的孙子、只求夫在身边的孙媳、这么一个家、有多少泪不易轻弹出来?相比现在影片的做作和豪华、过去的影片更显出过去的人

47分钟前
  • 菠萝蜜个隆冬强
  • 力荐

中国人不善于表达情感,什么事都埋藏在心里。五世同堂,每代人都有着不同的思想,文化与理想,而家的含义,就包含在人(仁)里。

51分钟前
  • 日落黄沙
  • 力荐

言行举止欲言又止,察言观色若隐若现。这种片子恐怕只有中国人,而且是久居大陆者看得懂吧,多熟悉的儒家文化啊。这种相当内涵相当含蓄的表达,现在也是不多见了。各主要演员都很到位,老中青少个人物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尤其是朱旭和赵尔康老爷子,哎哟,戏骨,真戏骨也!8.4

53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第四代導演吳貽弓的《闕里人家》是一個頗為複雜的文本,講述中國傳統的血緣家庭(五世同堂,以多代共享的葬地孔林為標誌和圖騰),在中國進入近代社會後,各懷心事、發生裂變,其中的核心隱喻是“(娜拉)出走”。第二代的出走,第三代的固守,第四代由出走的衝動轉向復歸,第二第三代在望夫臺相擁,都表明作者意欲將其講述為一個血緣家庭的穩定因內部和解而得到維持的故事——在市場化改革初興、即將造成極大的社會分裂性的時代語境中。2019年7月4日18:30於中國電影資料館小西天藝術影院2號廳(85人廳)。

55分钟前
  • Bork
  • 推荐

群戏掌控得当,人物性格鲜明,局外视角补充,中国式的家长里短被娓娓道来,孔夫子家族两对父子间的恩怨纠葛可算是中国家文化的一道缩影。@ 15th 上海电影节

56分钟前
  • 流星飞绊
  • 推荐

选择以孔林、孔子后代大家族作为大背景舞台,从四世同堂、父子鸿沟中就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关系的冲突进行探讨。吴导放弃了情节性的戏剧思维,转而以散文化的历史笔力去书写人物和时代。很喜欢几位老者谈“逝者如斯夫”那场戏,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悄然流逝与回响。很容易想起《过年》,但本片的笔力其实更深,它是社会性的,而且需要有一定年岁积累才能有所感悟,过些年我会再看看。

5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刚看完国博“海岱朝宗”展来看《阙里人家》的“三孔”人家,也算相得益彰吧!本是来看来缅怀朱旭老爷子的。只是这里一切“孔子”等山东因素,都像生安上去,没有什么特色。一看导演是拍出南方味儿十足的《城南旧事》的那位,就不奇怪了。anyway,讲述了一个只有中国人懂的故事。朱旭老爷子为首的演员们演技都很棒!故事不是很立得住,我一直在想我爷爷和那个“大伯父”。原来最痴情的是三爷爷呀!资料馆放过很多遍了,这次也是顺便来拿熊老头带的两套亚洲影展礼包(要不累得差点儿不来了)。然后去大厅溜了眼《伦敦一家人》忘记了看了最难受的段落。资料馆2号厅。约67成满空调很凉快比大厅强多了,今天户外暴晒跟烤炉似的。白脸阿姨又训人不许说话了

58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