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萨拉热窝

正片

主演:雅各布·韦伯,斯内扎娜·马尔科维奇,伊兹丁·巴乔维奇,韦德拉娜·塞克桑,穆罕默德·哈扎维奇

类型:电影地区:波黑语言:波斯尼亚语,英语,法年份:2016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1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2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3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4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5死于萨拉热窝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FIFF6丨DAY6《死于萨拉热窝》流血的二十世纪的开端和结束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死于萨拉热窝》,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员工们高潮迭起的献礼评价了!

果树:

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是全片最大的价值点所在。然而稍嫌流于表面。

墨夜轩:

剧本很好,野心太大,多线叙事,楼顶那条线看得我一脸懵逼,因为知识浅薄,罢工那条线也拍的乱七八糟。可惜这样的一个故事了。

薛Tony:

因为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支撑,对这段历史不太了解。但电影并没有让我能够有所了解,稀里糊涂看完了,要补课。

日烦夜烦:

精巧的叙事与极强的空间感,无感。

淡水河边:

用几条线在一个酒店试图勾画出一个全貌,想法还可以把算,但是各种无意义的长镜头和无聊的说教让人失去耐心,由于缺乏对于波黑那段历史的了解 ,观影体验也显的不太有趣了。

安安安and:

低劣幼稚的政治寓言,ABC三条线一条都拎不清还要故布什么戏中戏、景中景,明明不到90分钟的片长居然处处透出捉襟见肘、黔驴技穷之态,感到可怜。

Her Majesty:

玩结构的电影可能会让一部分人很喜欢,可能其中的刻意性会让一部分人莫名的讨厌。群像描写和冲突的交叉展开其实都处理得不错,一些长镜头很有感觉。开头对于酒店空间的描绘竟然让我想到《功夫》猪猡城寨的那段戏。前二十分钟导演把节奏处理得非常的亢奋,就像女主管踩着高跟鞋走秀一般亢奋,就像女主持人和男嘉宾差点从地上吵到床上的那种亢奋,就像东欧人对于近代历史和政治的亢奋。这种亢奋在一声枪响中达到高潮。结尾并不仓促,其实恰到好处,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也随电影黑屏而消失。

法罗岛岛主:

导演真的有很努力很努力的制造高潮迭起的感觉,又是多线叙事又是长镜头,咔咔一顿安排结果还是像泄了气的皮球,平淡如水的结束了并不算太长的电影,着实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fire_storm:

影片只有八十分钟,场景都发生在一家酒店里。纪念费迪南公爵被刺杀100周年的电视台,为迎接周年庆舞台剧演员而紧密准备的酒店,以及因拖欠工资准备罢工的员工。三条故事线环环相扣。本片包含了相当大的政治与历史信息量,以酒店和周年庆以小见大,最后讽刺意味的戛然收尾,今年上影节目前最佳观影。

斯诺-纳什维尔:

看简介和cast还以为会是一部拍的不错的群戏,天哪怎么会这么难看,每个人的表演单拉出来还行,但导演拍的群戏是真的烂。

血腥爱情故事:

影片通过多线叙述来反映社会的缩影。剧本太令人喜欢了。但是导演对于镜头语言的运用略显尴尬,甚至有些地方的处理觉得多余。

大大大大大白猫:

现实-历史形成了奇妙的照应,但是这却是以堆砌文本符号为前提的。整体舞台剧的质感太过于浓烈,酒店空间本身就可以看作一个大的舞台置景,导演的镜头语言还是太一言难尽了,浪费了这么精巧的剧本。尽管看着整部片子不知道为啥看着看着又了《船续前行》的既视感(对不起,感觉侮辱了费里尼),而且在文本上电影的确佳句不断,但是导演糟糕的统筹组织能力使得电影有佳句无佳章。

我略知她一二:

丹尼斯·塔诺维奇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发达国家的发达问题五花八门,贫困国家的贫困问题千篇一律。政治、历史、阶级、民族,好像什么都讲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讲,尤其是影像语言让人疏离又亲近,温吞而无解。苏珊·桑塔格曾说过:“流血的二十世纪的开端和结束都在萨拉热窝。”在这片社会主义的土地上,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会变好的。

#FIFF6#DAY6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2 ) 欧洲死于萨拉热窝

了不起的杰作。“死于萨拉热窝”是个缺省主语的句式,它的完整表达应是:欧洲死于萨拉热窝。是的,一百年前就死了。

80分钟影片讲述了发生在萨拉热窝欧罗巴酒店内80分钟的故事。抛出两大当今国际社会难以诚实应答的命题。

1.百年前刺杀斐迪南的普林西普究竟是英雄还是恐怖分子?两大意识形态阵营、不同民族、种族、宗教、政治势力给出的答案是两极的、对立的,甚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执政背景下都是不同的。当然,电视直播主持人所给出的“他只是个孩子”的答案也太过儿戏了,抑或太过诗意,越过了复杂理性的政治考量与历史反思而直抵爱恨与人性。这是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中性答案,过于渲染历史的偶然性。而代表民粹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当代普林西普最终倒在了公众的眼前,他可能只是个不走运的牺牲品,可他的倒下却是对当今东西欧地缘政治格局的隐喻。

2.欧洲政治与经济困局的成因是什么,归宿在哪里?21世纪,会不会再度死去?欧罗巴酒店象征着欧洲大陆,它在政治和经济上被夹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国土安全被夹在北约与俄罗斯之间,其命运与欧洲脆弱的经济神经保持着同步共振。酒店面临资金链条断裂,深陷罢工阴霾,这似乎也正是整个欧洲的命运。欧盟终究是靠不住的,那是一帮官僚和投机政客的俱乐部,他们所在意的仅是在萨拉热窝事件的纪念活动中发表一场精彩的演讲,以彰显个人魅力,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输出。

其他过度的解读就显得没诚意了,影片能思考到这个深度,已经很了不起。

 3 ) 历史与现状

通过一个那个饭店的故事来把萨拉热窝的历史,当下各个种族之间的冲突和交流都表现出来。

比较触目惊心的就是那个酒店的管理者,他实际上也是很苦逼的,一个代理人而已。真正的老板,控制这个酒店的 是黑社会。

练习演讲的那个法国人了,实际上是要表现,他所代表的欧洲中心主义对边缘地区的傲慢自大。

涉及到性别的部分,就是那个大堂经理差点被老板强暴,在最后一刻,这段总体来说处理的不错。

母女情的部分在我看来也表现的不错。嗯,表现母亲作为一个老职工,最终参与到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来,然后女儿最终理解认同了母亲。

 4 ) 死於塞拉耶佛(Smrt u Sarajevu ,2016)

1、死於塞拉耶佛(Smrt u Sarajevu ,2016)從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乃至於引發二次大戰、民族運動、獨裁主義、納粹屠殺等整整一個世紀歐洲紛亂最早的一條導火線——刺殺事件談起。然而人們從歷史的教訓中學習而成熟了嗎?歐洲人文與理性主義的光輝恢復了嗎?還是,如電影所言,歐洲確實已死?

2、電影中所述的故事,似乎從發生在巴爾幹半島,約莫一個世紀以前開始。這樣的材料看似陌生,可是,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離它並不遙遠(我感覺到電影考驗的不僅是導演、編劇對於材料的處理,更加考驗每一名觀眾的能耐與投入程度),試想,中國的政體在一個世紀之前改換,滿族雖是異族統治,然而最後匯流於中華民族的體系裡,然後,中國人又歷經民族自決與對日抗戰的過程,甚至在台灣,軍事強人的政權樹立又瓦解,迎之而來的是民主選舉與媒體的開放與紛亂,省籍情結還在發燒,勞資的抗爭如荼展開……,火藥味不曾間斷,而這些,無一不是我們進入電影內涵的一條同理管道。

3、電影中所表現的恐怖主義不僅在於槍火的持有,在當今的社會裡,媒體才是最具毀滅性的武器:勞工階層想透過媒體的報導爭取福利,資本家想透過媒體來曝光以求周轉利益,對於主張與觀念異己之人,用訪談直播來質疑、用竊聽盜錄取證攻訐。媒體利器在今日作為武器使用,至此,人與人之間非但不存在理性的空間,甚至連基礎信任都蕩失。唯有當媒體不再是武器,回歸平台的中性作用,悲劇才不會反覆釀成。

4、當主播用尖銳的語調、不客氣的態度,對加夫里洛普林西波的同名後人猛烈抨擊的時候,那是一個令人傷心的時刻,是一場以「正義」為名的追殺。電影提出一種報應式結果——加夫里洛普林西波的孫子被刺殺,然後,問觀眾:這樣才善罷干休嗎?(我不禁想起台灣媒體對蔣友柏與蔣家後代經常作出無情的提問。)事實上,那只是將自己限制在過去的經驗與情緒中,自囚為奴,作繭自縛罷了。

5、櫃台女服務員一開始站在崇拜大老闆的資方立場,向罷工的母親抗議,後來當資方的狼爪侵入她的罩衫時,已經沒有同伴站出來幫助她了。德國神學家馬丁尼莫拉那首著名的「起初他們」的字句在我心中響起:

起初,納粹抓共產黨人的時候,我保持沉默, 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 當他們抓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時候,我保持沉默, 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當他們抓工會成員的時候,我保持沉默, 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當他們抓猶太人的時候,我保持沉默, 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5 ) 是不是民主

1914年刺杀奥储费迪南大公成功,由此拉开一战序幕,那么问题来了,刺杀者普兰西普是民主斗士还是恐怖分子?一直自诩民主和自由诞生地的欧洲也许在他扣下扳机的那一刻就已经脑死了,发了战争财的美国摇身一变,借90年代克林顿的口说那是恐怖分子。今天,萨拉热窝最好的酒店要破产了,他的员工不肯跟上层一起渡过难关坚决要把钱收回,他的老板不仅拖欠工资还要用暴力手段恐吓来维系权威,他的民族主义者死于一场偶然与鸡肋的枪击,他的记者说,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这里没有未来。 重要台词 1. “为什么波斯尼亚人、马其顿人、黑山人、阿尔巴尼亚人对国家和时间要有一样的态度呢” 2. “死亡没有一座坟头,无影无踪,然后责任落在了活人身上,他们要成为亡灵的墓碑” 3. “我一生都在保持沉默,现在让我自己做决定吧” 4. “欧洲在1914年死于无数坟墓的年代,死于西班牙那些被抛弃的共和主义者们,死于奥斯维辛,显而易见,欧洲死于萨拉热窝,死于今日萨拉热窝发生的一切” 5. “我不相信我们的人性,我不相信我们的善意,那只是生存的本能”

 6 ) 死于萨拉热窝:一枚鸡蛋撞墙死了

键政者最纠结的一个哲学问题是:今天这个现状,到底是我们自己作?还是一直被别人坑?

键政者最勇敢的一个爱国行为是:把自己当成一枚鸡蛋勇敢地去撞墙。

波黑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的作品《死于萨拉热窝》就是拍了这样一个“键政”爱国故事:

一枚鸡蛋撞墙死了,在鸡蛋撞墙死这80分钟里,别人都干了什么?

银行家在跟黑帮老大赌钱,

黑帮老大的小弟在殴打领导罢工的爷们儿,

爷们儿有个同事是个美女,

这个美女昨晚上刚跟新来的厨房临时工睡了一觉,虽然是因为酒后乱性,但今天准时来上班了,她是大堂值班经理。

作为值班经理,她今天最最重要的任务是,盯住前台:千万不能错过一个VVIP。

这个VVIP是著名的欧盟公知,来萨拉热窝是为了发表一个重要演讲,

这个演讲是关于纪念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的,

众所周知,这个刺杀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他要在演讲中劝告全欧洲的人团结起来,向一切可能重蹈覆辙的愚蠢行为宣战,珍惜和平,捍卫和平,保卫和平。

当这个VVIP抵达曾经接待过美国总统克林顿的著名酒店前台后,

另外2个关键人物出场了,

一个是酒店总经理,他拖欠员工工资数月,导致员工要闹罢工

另一个是秘密特工,他已经在VVIP的总统套房里安装了监视器,他的唯一职责是保卫VVIP的安全,他手里有真枪,但兜里真没钱,他也被拖欠好几个月工资了。

他老婆非要买一款网红沙发,

先是打电话闹,然后是发图片微信闹,最后直接把淘宝付款链接发了过来,默默无声地威胁:今天你不买沙发,你连沙发都没的睡!

被沙发闹的神经紧张的特工,突然听到自己的同事大喊:你TMD的在哪儿浪呢?VVIP出门了,快跟上!

特工拔出枪冲出厕所,追到电梯,突然发现一个拎着枪的男子走下楼梯,哪把枪距离VVIP只隔着一道还没关上的电梯门!

砰!砰!

两枪,“鸡蛋男”死了。

我们从“鸡蛋男”兜里的录音笔知道了真相,

“鸡蛋男”是来上电视脱口秀综艺的,

他的名字叫,加夫里洛·普林西普,跟1914年在萨拉热窝刺杀斐迪南大公的刺客,同名同姓,同性别同家族。

他随身带了一把枪,

想在电视直播中,跟女主持人讨论一个哲学问题:今天我们杀死谁?能够改变我们民族的糟糕现状?

结果,

他被女主持人怼到精神不能自洽,

还被偷偷全程录音了自己的恐怖主义大话,

只能拔枪抢回自己的隐私大话录音笔,

偏偏遭遇为了保障VVIP安全的电梯管制,只好步行下楼回家,

偶遇“沙发男”追VVIP,

误会,

卒。

死于萨拉热窝。

备注:

《死于萨拉热窝》 Death in Sarajevo (2016) 萨拉热窝之死

 短评

就依托酒店讲故事这件事来说,和布达佩斯大饭店差太多···

9分钟前
  • 二月鸟语
  • 还行

民族矛盾与社会冲突的死结,百年来问题只是被强权所掩盖,此人之肉彼人之毒而且连鸡汤都不留。

13分钟前
  • 451½°F™
  • 推荐

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是全片最大的价值点所在。然而稍嫌流于表面。

14分钟前
  • 果樹
  • 还行

历史与当下,人如蝼蚁。当一切失控,戛然而止。

15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balmes 明明只有85分钟,却无聊得像好几个小时。群像多线,历史现实映照,real time手法,局限空间与时间,一遍又一遍重复的走路长镜头(真的太低级了),剧作和技术上的意图都过于明显,毫无引人入胜和令人回味之处。

18分钟前
  • Lycidas
  • 较差

女领班的戏份多过了作用

22分钟前
  • 圣墟
  • 还行

剧本很好,野心太大,多线叙事,楼顶那条线看得我一脸懵逼,因为知识浅薄,罢工那条线也拍的乱七八糟。。。 可惜这样的一个故事了

23分钟前
  • 墨夜轩-
  • 较差

今天赶了两场电影,一场都没看全,醉醉的。

27分钟前
  • 豆友38137057
  • 还行

#2016siff#可以装一年逼

31分钟前
  • 直泣优胜劣汰
  • 推荐

3.5。三条线勾勒出酒店明里暗里的全貌,还带出了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局势,最后交汇得有点意思。安排的不错,就是结尾太仓促了…可能也是导演的意图?戛然而止来个意犹未尽?台词剧本不错,觉得高潮差点事儿…略心塞

34分钟前
  • 维林诺的金菇
  • 推荐

的确没有看懂,快速的对话下还来不及看字幕,更不提背后的历史文化了

38分钟前
  • Mr沛过日子
  • 还行

剧作基础好,特别微观社会以小见大,太适合当范文来讲了。

40分钟前
  • 皮革业
  • 推荐

3.5 剧本初衷有非常好的立意和结构,一座酒店从上到下形形色色的各阶级各民族的群戏,映射出了巴尔干半岛的政治民族纷争,一个法国人的政治表演则讽刺了欧盟的局外人身份。可惜导演功力不足,高潮戏张力不足,气力尽泄。

4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还行

费迪南大公反杀普林西普

46分钟前
  • xxbb777
  • 推荐

意外!竟然好看!群体意识今昔对照,一边是值得怀疑的论点,一边罢工事件,由对一名要员的安保进行交叉,“欧洲酒店”瞬即成为微缩欧罗巴。这种对照所需要的各色人物齐备,故事及表演都很出色,但女领班的戏份多过了作用,试展开定性分析的姿态让它略像故作深沉。改成舞台剧也会很好。三星半。

49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剧作确实不错,基本是个real time film,用两种颇为知识分子的“话语”(辩论、台词)把这个故事的政治历史线提出来(当然着实地说教),同时又明白无误地把社会主义遗产的今日状态通过酒店空间本身(如奥林匹克餐具)和人物(三十年,工运传统)呈现出来。可惜长镜头太笨,访谈那条线又牵强。

5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萨拉热窝事件的噱头有点大了,本质上只是类似《撞车》一般种族政治冲突罗列,虎头蛇尾,大量的长镜头跟拍伤神,群戏看着很没劲。

54分钟前
  • 老泰瑞
  • 还行

欧洲火药桶历史、民族、宗教冲突满是疮痍至今仍扯不清,由纪念节目娓娓道来,酒店折射当下欧洲内部的僵局与分裂,欧盟都是花架子的演员,欧债危机下经理努力维持运营,下层剥削下艰难求存,各自都有理各自都有或结构性或琐碎的负担,神经崩到最紧一触即发。但窗外那穿白袍的外来者才是最危险的信号。

55分钟前
  • 小能七九西
  • 推荐

萨拉热窝大酒店。

60分钟前
  • O型血
  • 还行

6.5,本是个不错的故事,但废话太多,结局太仓促

1小时前
  • 潘神的黑石碑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