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纹身的女孩

HD中字

主演:迈克尔·恩奎斯特,劳米·拉佩斯,莱娜·恩卓,斯文-伯蒂尔·陶布,彼得·哈贝尔,彼得·安德森,马莉卡·拉格尔克朗斯,英格瓦·希德沃尔,比约恩·格拉纳特,阿娃·弗洛灵,米凯利斯·库佐吉亚纳基斯,安妮卡·哈林,索菲亚·德拉普,托马斯·科勒,大卫·丹席克,斯特凡·索克,哥斯塔·布雷德费尔特,弗雷德里克·奥尔森,雅各布·埃里克松,古内尔·林德布洛姆,安娜·雅斯敏·盖比,米卡尔·拉姆,伦纳特·R·斯文森,威利·安德亚森,亚历山德拉·帕斯卡里杜,特希拉·布拉德,茱莉亚·斯波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2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3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4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5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6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3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4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5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6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7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8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19龙纹身的女孩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龙纹身的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千禧年》杂志的财经记者米克尔·布隆克维斯特(丹尼尔·克雷格 Daniel Craig 饰)正被一桩报导引起的诽谤诉讼案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却意外接到了瑞典顶尖家族企业范耶尔工业集团的创始人亨利·范耶尔(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Christopher Plummer 饰)的邀请。表面上米克尔要为对方写传记,实则是帮迪奇调查一桩40年前发生在家族里的悬而未决的杀人案。米克尔认真梳理堆积如山的资料,与家族成员交流攀谈。却在关键时刻,被一个边缘女孩莉丝贝丝·沙兰德(鲁妮·玛拉 Rooney Mara 饰)入侵电脑盗取了资料。他找到同要具有非凡调查能力的莉丝,邀请她一同调查,却发现面前是一个深不见底的欲望黑洞…… 本片根据瑞典小说家斯蒂格·拉尔松(Stieg Larsson)的原著改编。错位的青春娘家的故事全集今夜林中无人入睡海边的朝日与骗子们爱在廊桥暗黑女子挡不住的奇迹律师本色第四季护士落跑公主单凤绝命空间站2022小熊历险记独孤皇后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2019扭曲的青春张震讲故事之合租屋雷德利路圣母2021铁血壮士黑暗物质三部曲第一季傀儡门之惊天魔局请和男护士恋爱吧真情陌生人呼叫助产士第五季白玫瑰1982发胶2007请讲普通话 第三季GOING SEVENTEEN2017超胆侠第三季天空鲨_终极武器(普通话)凡夫俗女巨石怪名侦探赛大爷战洪图纸飞机太空异种肇事逃逸2015岁月风云之上海皇帝 - 上公主驾到秘密联络

 长篇影评

 1 ) 抖S VS. 抖M(有剧透)

鉴于瑞典版与美国版均改编自同一套saga,且出生时间间隔不大,不能冠以remake之名,平等地视为两个版本的改编。
比较原著(当然是法语版,原版看不懂)和两个电影版之后,姐觉得喜欢瑞典版还是倾向美国版,可作为观众自检“抖S”和“抖M”的标准之一。

于是以下便称瑞典版为S版,美国版为M版。

原作被归类为“推理小说”,但实际上主要在于介绍时代社会框架与人物性格背景的第一部曲更像是社会小说。
女主角Lesbeth Salander(以下简为S),和男主角Mikael Blomkvist(以下简称为M)面临同样的困境——遭到更强势力的欺压。S之所以成为受害者,是因为她的过去她的性别使她成为社会边缘人,属于历史遗留问题。M遭受牢狱之灾的原因,则在于他的工作他的性格令他直面经济犯罪,新生的黑暗力量。
两人合体之后,通过追查一宗60年代的悬案,从国际财阀家族中揪出了一直作案至今的专门奸杀女性的SK。这是M利用他的社会关系帮助S处理了历史问题。而后S使用她的过人智能助他扳倒了对手。
自此,一个向社会犯罪宣战的联盟形成(此后两部的罪案全都同时涉及历史问题和经济犯罪)。

如果要完全按照原著走,会在很长时间内缺乏主线情节而陷入沉闷。因此两版改编全都挑中了男女主角合力破案的情节作为主线,大幅删减了背景故事和旁支情节。
也即是说,两部电影都将自己定位为“犯罪悬疑片”。除了此关键案情和两位主角的刻画外,其余原著部分只具补充参考作用,可以说原小说只是提供了电影灵感,故此无有忠实度的考量,以下姐就抛却原著不管了。

案件解决的过程两版大体上亦差不多。让两版电影分属S和M两极的,乃是在主线情节推进中,所选择的主导因素,也即是影片的hero决定了电影的属性。

从两版海报上就不难看出来,S版选择以女主角S为中心角色,而M版则相中了男主角M。
虽然两位主角的戏份相差无几,但是通过关键情节的主动权掌握和场景细节的控制权所在,两部影片各自选择的中心角色一目了然。

在S版中,是在M的调查陷入死胡同时,S主动向M提供了圣经的线索,是她找到了这桩陈案与新近发生的案件之间的联系,是她发现他们的小屋遭人侵入,最后亦是因为她推断出凶手他才幸免于难,Harriet的踪迹亦是她告知他的。在整个事件中,她是完全的主导者,情节的推动者,关键线索的破解者,而他只是一个支持性角色。

在S版中,她是福尔摩斯,而他是华生。

在M版中,情况则完全反了过来。是他主动要求让她做助手,后者才被卷入此案。是他的女儿发现了圣经线索,是他先看到死猫他们才发觉住地被侵入的。他和她几乎是同时推断出凶手。Harriet的下落亦是他和她一起追查出来的。

因S是“有着深度童年阴影的前精神病患者”和“具有瞬间记忆力的高级黑客”,只需要在片中加入她的一点回忆让观众收到这一信息,之后无论是将号码与圣经联系起来的直觉,海量搜索确认这一推论的技能,还是一眼看出屋内陈设的变动从而推出有人闯入的犀利,不但合乎人物设定,且有助于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丰满清晰。

反过来,在缺乏原作那种细密铺陈的前提下,M版为了让男主角主场,又不让人物OOC(out of character),不得不诸多借用第三方力量——他的猫和他的女儿,这不但增加了不必要的支线情节影响了主线的流畅度,亦无可避免地让两位主角沦为被动——假使凶手不杀猫,他们便不会安装监视器,M也就不可能获救;假使M的女儿不来访,他们便无法将Harriet之案与其他案件联系起来,根本不可能知道SK的存在,更勿论揪出其人了。

主角屡屡交出主导权,被凶手与时运牵着鼻子走,这让美国版在Greig的筋肉之下不自觉间露出弱受的气质——S还是M并非由巨大的体魄而是由强大的内心决定的。

S和M既分。接下来便是“抖”的问题。

在双人组合中,一般情况下,主导破案的那个是攻,这是常识(咱先抛开小萝卜那版破廉耻的腐尔摩斯)。于是主线hero的设定,也自然决定了,在男女主角的私人关系上,掌控权的归属。
两部影片对几处细节的处理昭示了掌控权的所在。

在男女主角初次会面的那场戏里,S版是在他的恳求下她放他入内的,他要咖啡她果断没理他,而且她的女友一直在隔壁——她非常清楚的表明“我的地盘我做主”。
而在M版里,他一进门就要求她去换衣服并让她的女友离开。一副反客为主的模样,在她家的厨房里指挥她吃东西。女主角在其压制下气势荡然无存。

在S版中,女主角救下M后,直接拿着高尔夫球棒追击凶手。正如某些同学评论的那样——除了不能站着撒尿之外,这就是个纯爷门。
而在M版中,她在行动前居然先要求取他的同意“我可以杀了他吗?”——你弱暴了好嘛,亲!

此外在S版中,在女主给监护人打电话之前,镜头特意向观众展示了那个藏在包里的摄像机,于是在她出发前往虎穴之前,观众业已知道她是决定拿自己做饵实施反制技。
而在M版中,是在强暴业已结束之后观众才看到那个摄像头。这种叙事结构,虽然于情节上并无差别,但在心理上来说,是让观众失掉了“女主角主控全局”的认知。

喜欢抖S还是偏爱抖M,各花入各眼。但是从结构上来讲,是抖S为好。

一则是女主角的监护人对其进行强暴的行为,跟主线案件的SK奸杀犹太女性的罪行,是一种镜像的关系。是历史问题的延续(社会主导者对边缘族群的压迫),亦是人性里抹之不去的恶本质(亦体现在女主的报复行为上)。将焦点集中在女主角身上,这支旁线情节与主线更自然取得联系。

二则是早由Nikita和〈沉默的羔羊〉证明的一点——以鲨鱼为主角的恐怖片带来的是生理恐惧,而以羔羊为主角的恐怖片带来的则是心理恐惧。被社会定类为弱势群体的生物,在影片主线情节中充当受害者的性别,当其充当拯救性的角色时,不受“英雄救美”荷尔蒙的干扰,违反“以强救弱”的天然规律,出生的乃是绝地反扑的陡峭感。

当女主角在影片中的作用局限于男主角所称的“助手”时,决心要拍完三部曲的DF为了让这位saga的中心角色除了外表特异之外多少还有点个性,所能施展的场地也就只剩Wennerström一案和“床上”了。

在找到Harriet后,不仅高潮已经过去,连主线剧情的收尾工作都告结束。观众完全呈现放松的状态,这时候用流水账的方式快速走一遍S解决W案的全过程,非但不能激发起兴趣(人类在高潮过后是需要休息一下才能再来第二发的好么,亲!即使是女性也至少需要一个心理休息的时间啊),反而有种尾大不掉感。倒不如像S版一样直接切掉过程,只告诉观众结果,多少还有点神秘气息可让人回味一二,在看电影的路上脑补一番(事实上M版拍出来的也就是姐看完S版之后的脑补剧场,毫无新意)

而暴力与性的组合,恰恰是男性向电影的标致特征——本片男主角的选择更加强化了这一特性。

除了S与M腻歪的床戏,在S被强暴的那场戏里,施暴者压制女主角的情节被一笔带过。当S醒来时她已然被绑上了。脱裤子的场面得到了从全景到中景到近景的全面照顾。然后镜头从施暴者的背后打过去,让观众从施暴者的角度欣赏Rooney Mara完美的臀部,配上女主角声嘶力竭的吼叫,恍如一场重口味的av。
而后当S回施以报复时,先是让监护者流露出忏悔的意思弱化女主角行为的正义性,然后给她莫名画了个皮鞭女王妆,上来又是捆绑又是暴菊又是滴蜡(好吧,是纹身),又是一场重口味av。
不是姐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而是事实上这两场戏的功用根本就是刺激观众的肾上腺与荷尔蒙。即使身为重口味爱好,在这种涉及惨无人道的奸杀罪行的情节中看到这种恶趣味,都觉得恶心。

S版也有暴力。但是冰冷而凭空刺出。仍以那场强暴戏为例,施暴者突然一拳打向女主角,被全景镜头格挡在细节外的观众,从“局外人”的角度看到“击倒”的过程,然后施暴者不急不慌的脱掉裤子折放好,并出言羞辱女主,向观众呈现了一个变态的全貌。镜头最后定格在女主角痛苦的特写上。施暴者的冷酷和受害者的挣扎,相比于M版高速剪辑带出的快感,这种静态对比反有一种钝刀割肉的痛。

因电影语言的使用不同,语意至此也就完全不同了。发生在极北寒岛上涉及冷血SK的cold case,M版刻意用《寂静岭》般的外景来强化冰度,得到的只是浮于表层的干冷。而S版中用过度饱和的色调带出的却是压抑刺骨的湿冷。在江南住过的同学们都知道,在同等温度下,湿冷比干冷,总要抖上十倍不止,且是什么御寒衣物都挡不住的。

话说本片申奥。又是改编自小语种,又是剥去了精神只剩血肉,又是剜掉了灵魂注入好莱坞的娱乐感,又是一个屡屡与小金人擦肩的导演。DF能不能重现《无间行者》那年的历史,真未可知。

 2 ) 你真的看懂了大卫·芬奇吗?——解析《龙纹身的女孩》

零·撑死也就是个最佳剪辑 去岁凭借《社交网络》夺得83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配乐,最佳剪辑三项大奖的大卫·芬奇,今年又携翻拍自瑞典的经典影片“千禧三部曲之《龙纹身女孩》”同名电影冲击奥斯卡,只可惜被致敬经典掀起复古风潮的《艺术家》和《雨果》瓜分数项大奖,最终只落得个最佳剪辑,甚至连改编剧本,最佳配乐这样的酱油奖项也被《后裔》和《艺术家》夺走,活生生成了个跑龙套的,当然若与《胡佛传》的伊斯特伍德和莱昂纳多一比较,反倒没那么凄惨。 当然众多芬奇粉丝非常不服,我这篇文章也明显属于马后炮型,但如果再让我穿越到奥斯卡颁奖前夜再预测一次,我撑死再给它一个最佳改编剧本,因为我并不认为《后裔》比《龙纹身女孩》成功,除此之外,真的多的不能再多了。因为芬奇的类似的旧饭,实在炒了太多次了,不仅评委,就是观众们也都产生审美疲劳了。 首先提炼一下《龙纹身女孩》的元素,性,暴力,同性恋,强奸,宗教,惊悚,悬疑,犯罪。你会发现多么眼熟,但凡你看过芬奇的片子超三部以上,比如《七宗罪》《十二宫》《搏击俱乐部》(当然本片中还增加了纳粹以及对犹太人的杀害)。而其中以《七宗罪》风格题材最为相似,但《龙纹身女孩》除了剪辑手法更为成熟以外,并不比《七宗罪》强,又何以获得多于《七宗罪》的盛誉呢? 但至少这个最佳剪辑大奖是实至名归,因为将一个情节简单的犯罪故事切成令人费尽脑汁的碎片向来就是芬奇的拿手好戏,如果你从头至尾看过《十二宫》并且曾立志弄清楚所有细节,你一定会深以为然。 一·芬奇的超级大剪刀 片头是亨利叫莫瑞尔调查每年都会收到已经失踪甚至遇害的海莉的信件和礼物(我敢担保你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完全摸不着头脑)。这是一种完全故弄玄虚的手法,不只是芬奇,好莱坞几乎所有悬疑惊悚片导演都对这招乐此不疲(希区柯克除外),用影片中间的一个情节,或与之有关的细节来做片头如昆汀的《杀死比尔》或者克里斯托弗·史密斯的《恐怖游轮》。观众此时对影片完全没有丝毫了解,突然出现一个没头没尾的情节自然是莫名其妙,一头雾水。这是导演要把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的恶趣味。 片头之后是我们拍音乐录影带出生的大导演不忘老本行的生加了一段污漆抹黑,脏兮兮的类似MV的画面。我不赞成有人说此段是多余,至少这告诉了我影片的基调绝对是尼玛重口味。 接下来算是开始进入正规的叙事阶段,首先是通过生活背景全景式的描述人物。 先通过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的米克尔因为收到匿名举报信举报商业大亨温纳斯壮,结果这却是一个陷阱,举报者其实是温纳斯壮的手下,资料当然也是虚假的,结果温纳斯壮以诽谤罪投诉米克尔,并且胜诉,米克尔陷入事业与个人荣誉的危机,这也是米克尔接即将接受亨利邀请介入调查海莉失踪案件的外在原因,主要原因则是亨利提供温纳斯壮的真实信息帮助米克尔复仇,但事实上亨利提供的信息毫无用处,尼玛相当无语。当然导演可不会这么简单轻易的就告诉你,如果不是我按顺序整理出来,你直到影片的最后才会知道。虽然这仅仅只是本片的背景,但芬奇,连背景也要玩得支离破碎。但是当MV结束后的第一个场景仅仅结束于米克尔败诉回到公司和报社编辑谈话(这里提供了米克尔与编辑有暧昧关系),此时我们只知道他因为诽谤败诉,还不知道这是一个陷阱。第二个场景却跳到两个坐在办公室里的男人手里拿着米克尔的资料,而资料的获得者就是由鲁妮·玛拉扮演的萨兰德·莉丝,由此引出主角——一个奇装异服,怪异发型,没有眉毛,骑重型机车,不易与人相处,并且有着龙纹身的女孩,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非主流的终极形式“杀马特”。从这里开始米克尔和莉丝就有了第一层潜在的联系。后来我们会知道,这两个男人,一个是莉丝的上司,另一个迪奇·弗利迪,这个情节是要告诉我们,亨利在要米克尔调查海莉之死之前先找人对米克尔做的一段调查。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得出米克尔与编辑各有家室,但两人保持长期性关系)。 接下来依然是从两人的生活背景,不断深入对主角的了解,同时也推动剧情的发展。 二·从米克尔推动剧情发展 米克尔圣诞聚会接到莫名电话邀请他去海泽比(在圣诞聚会上交代了米克尔有个女儿,并且父女关系一般,米克尔不信教,但女儿信仰基督教。此处已经是芬奇宗教理念的渗入,同时也是影片的重要线索,因为这暗示了米克尔无法破译笔记本的数字代码,而是在女儿来岛上看望他,无意中告诉他这是圣经里的代码,米克尔这才找到切入点,成为破案的关键要素。米克尔女儿这一角色的设置不仅完善了主角的生活背景,使人物更加真实,而且还为影片剧情的发展担负起转折的作用,可谓神来之笔),米克尔答应亨利接受调查海莉失踪,与亨利回忆海莉被害场景(亨利的讲述,在此塑造了一个密室杀人或者密室逃亡的案例,但我们看完影片之后会发现非常坑爹,亨利说海莉不可能逃走,还检查了船,封锁了桥,但事实就是在午餐时海莉就在不到20米的地窖,后来被好友装在车里逃出。只能说芬奇玩的悬念太无厘头了。亨利展示的奇怪的每年都会接到遇害的海莉寄来的生日礼物,搞得玄乎神秘,结果呢,分明就是活着的海莉寄过来的,我已经吐血了。而且海莉既然造成已死的假象又怎么会每年还寄礼物给亨利呢,完全自相矛盾,解释不通)接下来米克尔搬入范耶尔家族的小岛,有一个情节是米克尔在岛上辗转很久就是找不到手机信号,这暗示了影片最后莉丝打电话给米克尔却无法接通,虽然这是一个必要的铺垫,但铺垫的细节也太坑爹了,完全不值得浪费这么多笔墨,芬奇是有逻辑强迫症吧。接下来米克尔开始与岛上的亨利提到过的家人接触,他们当中有一个就是真正的凶手。在这里有许多人物出场,包括之间亨利向米克尔介绍家族亲人也引出一大堆人名,外国人名字又长,长得也差不多,尤其是芬奇在介绍人物的台词中还插科打诨,这更加为我们分辨人物造成了困难,无怪乎连米克尔拿着笔和纸边记边听也会说:“我觉得我马上就要分不清谁是谁了”。不要以为这些人名毫无用处,他们恰恰是影片最重要的线索,也是破案的关键。虽然在影片的三分之二,芬奇会很直白的告诉我们凶手是谁,犯案经过。这甚至都不需要去动一下脑筋。但芬奇的电影不像名侦探柯南一样,让你去猜谁是凶手,而是让你去了解破案的过程,这也是芬奇为什么对凶手和案情毫不隐匿,但却在线索和破案过程安排的繁冗复杂,制造许多迷雾。我们看芬奇的影片,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注意的就是细节。而在本片里,分清楚这些人名,就是影片最重要的细节。所以我们会在影片中看到米克尔会在白板上列出人物关系谱,所以最好我们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也列出一个人物关系谱,这样你就会对整个片子有一个最直观最清晰的了解。如果你懒的去做,那这件事就交给我来,接下来的章节我会提到。 现在我们继续跟随米克尔的进程推动情节的发展。米克尔通过对岛上范耶尔族人的访问得知一个远离家族定居伦敦的亲戚,是亨利的哥哥哈劳德的女儿阿妮塔,这一消息是从阿妮塔的姐姐西西莉亚口中得知的。这是芬奇布置得一个迷雾,跟推动剧情没什么关联,但是这个所谓的阿妮塔其实就是改名换姓也是整部影片都在寻找的海莉。米克尔就这样错过了他要找的人,这是芬奇的惯用手法,让主角与真相失之交臂,直到影片最后才幡然悔悟,这招在《七宗罪》和《十二宫》里面都用烂了。之前提到过米克尔女儿来看望父亲并告诉他海莉笔记本上的数字是圣经的代码,米克尔根据这一线索,得知了海莉代码中有一个叫瑞贝卡的人,就是发生在1944年的瑞贝卡凶杀案中的受害者。又从偶然翻到的照片确定了从游艇聚会的照片开始发掘线索。这个时候亨利因病入院,米克尔向迪奇提出需要一个助手,迪奇推荐了萨兰德·莉丝,到这里片中的男女主角才有了第一次真正的相遇。 到这里影片算是结束了第一部分。然而芬奇也绝不闲着,在第一部分里同时也通过萨兰德·莉丝的遭遇交代莉丝的生活背景,以及她的性格,外貌,形成的原因。虽然说米克尔在全片占的篇幅比莉丝要多,但他只是线索人物,莉丝才是本片唯一的主角,这点从片名《龙纹身的女孩》就可以看出。但是在这里我要吐槽一下片名,因为整部影片跟龙纹身没有半毛钱关系,龙纹身既不是线索也不是重要细节,只是象征一个的女孩的叛逆,但这个叛逆完全可以用其他定语来修饰,比如没眉毛的女孩(这让我们想到蒙娜丽莎)或者有唇钉的女孩,或者被口交肛交的女孩。很重口味是吧,没错,芬奇要通过莉丝这一角色传达的主题就是重口味,也就是是人性的阴暗与堕落,这是他擅长和偏执的部分。 三·从莉丝展示主题思想 莉丝,一个有着吸毒史,精神病史,情绪极不稳定,有暴力伤人前科的少女。在十二岁时试图谋杀生父,将其烧成百分之八十伤残。影片没有解释她为什么这么做,归咎于精神病肯定是不完全的,但从片中另一主要人物海莉的遭遇,我们可以得知,莉丝八成是受过其生父的侵犯。莉丝和海莉从名字就可以看到她们之间是有关联的,以至于一开始观众一度认为莉丝可能是海莉的女儿,如果海莉逃亡的话(个人觉得海莉年轻时的影像和莉丝也颇为相像)。莉丝造型怪异恐怖,有纹身,双性恋,性意识淡薄(为了钱愿意给监管人口交)。芬奇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人物开始植入他的主题思想,当然不会是口述或对白那么简单,芬奇必然是通过莉丝生活的片段暗示这一主题的。莉丝从十二岁开始就需要被人监管,她的钱财支出日常行踪都要向政府汇报。影片就是从她第一个监管人突然病倒,导致她不得不去接受另一个监管人的监护开始。这个新监护人毕尔曼是一个心理变态衣冠禽兽式的伪君子,一面夸夸其词说自己必须对莉丝进行严格的监管,另一面却暗示莉丝必须为其口交才会支付她日常费用。当莉丝理所当然的照做之后,观众诧异了,但芬奇会随后对莉丝的这一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一个叛逆堕落,从小受到侵犯,性意识淡薄的双性恋自然对这种能换取钱财的行为释然了,现在有多少即使受过高等教育,在正常环境下生长的女孩子都对这种行径也不以为意。当莉丝再次需要资金的时候,她原以为只要像之前一样就可以了,于是她居然主动进了毕尔曼的家门,只是没想到这一次没那么简单。毕尔曼一开始还装模作样的问莉丝最近是否还好,当进了房门之后立马原形毕露将莉丝拷住,对她实施了强暴。 芬奇对莉丝被强暴这一遭遇,并没有渲染得多么悲惨和重视,莉丝被强暴之后甚至还能冷静的与监管人对话。似乎在美国人眼里,强奸不算什么罪恶,强奸杀人才是值得判罚和惩处的罪行。对毕尔曼这一行为,芬奇并未动用法律来判处他。既然之前塑造了莉丝这一形象,芬奇自然会通过莉丝的方法来对付他。果然,随后莉丝电倒监护人,将其绑在床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重创监护人的菊花,并且在他身上纹身,总算将他收拾得服服帖帖。这种复仇的手段究竟值不值得认同我们姑且不谈,至少从这里开始,莉丝受监控的生活结束了,因此她才得以自由的与米克尔共同查找海莉失踪的真相。 别忘了前面提到过的芬奇大剪刀,上述这些情节,你要在第一遍完全看透还是非常费劲的。因为芬奇不会这样传记式的交代人物,他自然是要用交叉叙事的方法,故弄玄虚,制造烟雾,要你尝尝剪辑蒙太奇的滋味。 四·米克尔的破案过程 看大卫·芬奇的悬疑片,凶手是谁没什么好猜的,犯案过程也没什么好猜的。他不像希区柯克,让观众永远比主角知道得多一点,也不像库布里克,让观众永远比主角知道的少一点,他就是让你和主角知道得一样多,给你同样的线索,同样的思路去跟主角一起深入慢慢侦破案件,细节就摆在那里,甚至特写给你,但是他会制造迷雾,让细节像废话一样无足轻重(比如范耶尔家族的人名),又把无关紧要的情节搞得神秘隆重(比如手机收不到信号,猫闯入密室,猫被分尸),至于你能否像米克尔一样分清哪些是线索哪些是废话就得看个人领悟力了,这也是为什么有的观众看芬奇的电影觉得索然寡味,有的人却能沉迷其中。 才长达2个半小时的影片中,米克尔的破案过程被众多生活情节和导演的故意制造烟雾所湮没,再加上莉丝部分的插入来霸占你的视觉和思维方向,因此要弄清楚米克尔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寻找到真相的才是芬奇影片精髓所在也是乐趣所在。 破案过程: 1·获取线索。 米克尔答应亨利来到岛上查案的第一步就是与亨利的交谈中获取线索。线索包括:a·亨利介绍家庭成员,主要了解案件的受害者。b·回忆海莉失踪事件。c·展示失踪的海莉每年都寄回来的物证。d·甘纳提供以往的资料f·亨利提供岛上的家庭成员和之间的关系,主要提供嫌疑人的信息。 2·翻阅资料查证。 a·通过莫瑞儿警探的笔记还原案件现场(米克尔在笔记下划横线淡化到案件发生时的情形,这一创意堪称经典,最佳剪辑舍他芬奇其谁)。 b·通过海莉的笔记本,得知Magda,sana, R.Y. R.L.Mani等英文和一系列数字(事实上也可以算是访问莫瑞儿的答案,通过莫瑞儿口里得知了瑞贝卡案件,瑞贝卡死于斩首)。 3·通过访问岛上的家族成员。 a.访问马丁和丽芙。b·西西莉亚来访,牵出妹妹阿妮塔。c·去伦敦访问阿妮塔,前面提到过这是烟雾,也是一种荒谬。 4·偶然从资料中得到莉丝参加游艇聚会的照片。 5·去资料馆查找当天所有照片。 6·照片单帧播放发现海莉出现端倪,照片中有个游客用照相机以海莉的视角记录令海莉害怕的情景。 7·前面提到米克尔女儿到访,提示海莉笔记本上的英文旁的数字是圣经《利未记》的代码。其实在之前米克尔翻到海莉笔记本首页那段有旁白的文字就暗示了圣经。 8·通过翻阅圣经,得知瑞贝卡·雅各布森就是海莉笔记本上的第三个字符R,Y。 9·莉丝通过圣经《利未记》和海莉笔记本的代码查到海莉记录的五个人名分别是连环凶杀案的受害者(此处芬奇借莉丝之口故意打乱顺序也是恶心的烟雾)。 a·magda——玛格达,死因对应《利未记》如果女子亲近兽类,皆以处死。 b·sana——萨拉·维特,牧师之女,死因对应于《利未记》祭司之女沦为娼妓受火刑。 c·R·Y·——瑞贝卡·雅各布森,死于斩首,手臂被砍,被火烧,对应于《利未记》罪人献上鸽子,被斩首 d·R·L·——拉克尔·伦德(之前警官莫贝尔说是罗斯玛丽·拉尔森,其实不是,这是芬奇故意布置的恶心的烟雾),职业清洁工兼职看手相。死于1957年。死因与《利未记》灵媒和巫女遭受乱石击死符合。 f·mani——玛丽·霍耶木尔,妓女,死因对应于与《利未记》女子月经与男人同睡需暴露血源。 莉丝还查到了其他类似犯案手法的受害者 e·莉亚·佩尔森死于1962年,f·伊娃·加斯塔森死于1960年 g·蕾娜·安德森死于1967年 (时间是关键,这里E和F是烟雾,G蕾娜·安德森是重要信息,因为,米克尔和莉丝就是从蕾娜和马丁穿同样的校服才得出马丁是凶手的结论,但可恶的芬奇却把他和烟雾放在一起。) 10·莉丝与米克尔得知,受害者的名字与圣经里的一样,而且都是犹太人,这造成这几起惨案的连环杀手与海莉的失踪有关联而且与范耶尔家族中的纳粹有关。 11·米克尔从6·中提到的在游行那天拍照的游客以海莉视角拍摄的照片,照片的主体是一个穿着校服的年轻男人。镜头特写时钟。 12·米克尔从旧报纸找到马丁的父亲戈弗里坠海的地方,遭到枪击。 13·米克尔从西西莉亚的父亲纳粹之一的老哈劳德获得一张景物照片,照片上虚焦的人是年轻时候的马丁,与6·和11·中提到的那个令海莉害怕的人穿着同样的校服。暗示此人就是马丁。 14·莉丝通过档案资料找到纳粹戈弗里的资料,得出他就是海莉笔记本上受害者的嫌疑人,但蕾娜·安德森除外。 15·米克尔对比蕾娜·安德森的与从哈劳德那里得来的马丁虚焦照片,发现两人的校徽一致,得出马丁就是杀害蕾娜·安德森的凶手。与此同时,莉丝也通过对比游客拍到马丁出现在游行现场和马丁参加会议的照片得出他与蕾娜是校友的结论。 到这里,连环杀人案件算是彻底的侦破了。可是海莉的下落却仍然未知。前面已经提到过现在的阿妮塔就是海莉,而真正的阿妮塔则死于20年前的车祸,海莉则冒用阿妮塔的名字生活在伦敦。海莉也终于找到了。观众和米克尔也终于揭开了所有的谜团。 然而各位不必说要从影片中分清楚所有的人名以及与案情的关系,但是看这篇文章就已经彻底凌乱了。前面我说过,将为大家整理一下参与到案件里的人名,这几乎是看懂影片和侦破案情最重要的线索了,当然除此之外还有时间和照片。我会一一解答。 五·参与案件的人名和关系 事实上本部影片可以称作是“案中案中案”—毕尔曼对莉丝的强暴是发生时间最近也是最外层的案件,这是导演直接告诉我们的,不需要去侦破也不需要法律和灾难惩罚的。其次是马丁对海莉,蕾娜,伊莲娜的犯罪。最里层是戈弗里对海莉的五人名单及其他发生在1965年之前的受害者的犯罪。好了,提到这么多人名诸位已经头疼,我还是先厘清一下人物名称和关系,芬奇恶心的在影片里提到太多人名,有的提供线索,有的的甚至毫无用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烟雾,让观者像我现在一样头疼。所以,在此我只能尽量将人物关系厘清,而且尽量将他们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解释清楚。 为了直观清晰所以干脆列个表格,因为不会word绘制,所以还是拍照传上来比较省力。上述表格中只对涉及案件和容易混淆剧情的人物进行梳理,其余人等皆为芬奇的烟雾,此处不表,好事者可以专门列出这部影片中究竟出现多少个人物(芬奇的可怕之处就连卖监视器和修电脑的龙套也为后面调查阿妮塔与海莉联系埋下伏笔,脑容量得多巨大啊)。 六·时间以及照片的作用 如果你愿意再看一遍本片,建议你仔细记下片中所有提到时间的细节。你就会再次从这部影片中找到无比的乐趣和厘清事件的思绪。因为注意本片时间的细节,既能帮助你理解整件案情的经过,又能让你从中找到破 绽发掘真凶。 ·本片多次提到时间的概念,有的是直接告诉,有的需要间接推理。亨利口述的案发时间是1966年9月21日,当时海莉16岁,这里提到甘纳19岁其实是芬奇的烟雾。海莉自述14岁遭到第一次强奸就是1964年,戈弗里死于1965年,被海莉杀的,马丁也是在那时第一次犯罪,第一个受害者就是海莉。由此遍可以得出结论,凡是1964年之前遇难的受害者都是戈弗里杀害的,也就是莉丝查到的名单,除蕾娜·安德森之外。至于这是怎么查出来的我也不懂,只知道是莉丝翻着戈弗里传记得出来的结论。而属于马丁的受害者除了蕾娜·安德森之外,还有伊莲娜,这是米克尔和莉丝没有找到的,因为伊莲娜死于米克尔去访问马丁的时候,米克尔听到地下室有怪响,马丁说是猫,于是进去拿了瓶红酒出来,实际上是杀害伊莲娜。还有米克尔第一次上岛亨利对他讲述家族人员情况的时候听到一声枪响,亨利说是有人在狩猎,其实是马丁抓捕伊莲娜。 时间的另一作用就是证明马丁撒谎还有还原案发当天的情景。影片中米克尔提到, 但没说清楚。具体来说首先跟克尔访问马丁的时候,马丁说过一句话,这句话一开始就像烟雾一样无人注意,除了米克尔之外。后来则成为至关重要的线索。马丁曾说他是案发当天坐4:30的火车来到小镇的(4:30这个时间被多次提到,亨利和米克尔都提到从斯德哥尔摩到海泽比只有4:30这一次火车,这里也是烟雾与线索并存)。然而,游艇游行那天游客以海莉的视角拍到的照片显示马丁出现在小镇上的时间却是1:45,此处有一个时钟的特写。而亨利曾经说过海莉去参加游行2点多就回家了。而仆人安娜最后一次见到海莉则是3点20分,此处有家中时钟的特写镜头。亨利发现海莉失踪则是在傍晚吃晚餐的时候。将这些线索梳理一下我们可以得出,海莉午饭后参加游行,1:45看到马丁,2点多回家找亨利谈话,3:20回房。傍晚到第二天躲在地窖。最后躲在阿妮塔的汽车后备箱逃走。 至于照片的作用则是米克尔破案的重要过程,首先是对比照片分清人物及其关系,其次偶然从照片中找到海莉参加游行聚会,又从游行聚会的照片中找到拍照的游客,再从游客的照片中找到穿着校服的马丁,照片上还有时钟的特写。又从哈劳德的照片中找到游客照片上的青年就是马丁。再从蕾娜·安德森的照片找出他和马丁是校友的信息。莉丝则从家族资料中亨利和马丁参加会议的照片得出马丁和蕾娜是校友。最终证明是马丁杀害了蕾娜。 七·本片的瑕疵之处 本片长达2个半小时,但我敢肯定芬奇的最初版本绝对不止两个半小时,以至于他在最终定剪的时候,其中有些制造悬念的地方最终没有解答,不疾而终,想必连他自己也忘了当初制造的悬念了吧。 比如米克尔和莉丝看到猫被分尸在自家门口,莉丝拿着相机拍了照片。影片却没有对这一行为进行合理的解释。还有米克尔和莉丝的性关系发生的完全莫名其妙。米克尔被马丁枪击之后,额头受伤,莉丝帮他缝合伤口。然后米克尔在一直咒骂说凶手疯了,莉丝则莫名其妙的说了一句没有人杀你,然后关灯脱光衣服强行把米克尔给上了。此处他们才见面几次,感情发展也才刚刚起步,如果非要归咎于莉丝的性意识淡薄,选在这个时间点还是不免牵强,而且这个设计实在太俗了,两个人不做爱,就破不了案了吗?这到底是色情片还是悬疑片? 八·当之无愧的最佳剪辑 写到这里我已经写了两天了,片子也仿佛看了几遍,越看越沉迷不可自拔,芬奇的电影信息量太大丰富了,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有考究都有作用,其实要看懂这部片都已经非常强大了,更何况要拍出这么一部神片出来。从此要论我最折服的电影导演,大卫·芬奇当属第一。在细节的考究和出处上能与之并列的也只有《穆赫兰道》的导演大卫·林奇了。然而对镜头的取舍和安排,大卫·芬奇要拿最佳剪辑,无人可与之争锋。至于奥斯卡的铩羽而归,也只能归咎于评委们更注重的是古典情怀,怀旧主义,也可能是他们早在芬奇的其他影片就看出了这些端倪已经见怪不怪了。如果你要问我《龙纹身女孩》和《艺术家》或者《雨果》,哪个更好看。我只能说其他电影撑死我也写不出这么多字的影评来。还有以后没做好心理准备和心理建设,老子再也不看大卫·芬奇的电影,再也不写他的影评了!!!!!!!!

 3 ) 浅探患阿斯伯格综合症女孩儿的内心

Lisbeth无疑在某种程度上被奉为女权主义某些方面的代表,至少不少女影迷是这么认为的:超酷的为人处世态度,一身黑皮衣,骑黑色摩托,拥有超凡技能,一不小心没准儿还是个lesbian...可是当她和Mikael上床的时候大家开始疑惑了;她最终因为Mikael和旧情人在一起的温暖画面表现出“似乎被伤害所以伤心”的迹象时,很多人开始在内心摔椅子拍桌子,把她抛弃了。这些安排真的是因为作者男权主义作祟所以终落俗套吗?

作者Stieg Larsson在15岁时目睹一个女孩儿被侵犯,从此对向女性施暴和虐待的行为深恶痛绝。据说Larsson永远无法原谅自己(没能帮助那个女孩儿),他的小说深受此经历影响。他的妻子曾称他为女权主义者。这样的作者貌似很难给小说的核心人物做男权主义的阉割处理。我想,我们抛弃了Lisbeth大概是因为我们不太了解她吧。

据Mikael推断,Lisbeth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简称AS)--“一种泛自闭症障碍,其重要特征是社交困难,伴随着兴趣狭隘及重复特定行为,但相较于其他泛自闭症障碍,仍相对保有语言及认知发展”。结合Lisbeth待人冷漠及被性虐的历史来看,Lisbeth对性也许十分困惑,她认为所有男人需要她其实想要的事儿都是一样的。她可以在酒吧里randomly pick up一个女孩儿回家过夜,据说原著中也写到她会主动而随意地带不认识的男孩儿回家。Mikael和他们不同,他尊重她,平等温和地对待她,甚至给她泡咖啡。虽然这些行为对于Mikael和我们来说是最平常不过的事儿,可是对于Lisbeth来说,这个男人和那些男人似乎不同,于是她选择用她认为Mikael会喜欢并且渴望的方式来和Mikael交流。之后就有了我们看到的那一幕:
        
她程序化地在屋子里走了一圈儿,关了所有的灯,冷冰冰地走到Mikael床前。

第二天早上,她只是简单地说了句:I like working with you. 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于是我们开始怀疑这只是她与男人女人bond(建立任何感情连接)的一种方式。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的她不知如何与人建立任何感情连接,而她的过去又注定让她选择用这种方式作为自己的出口。

她不爱他(至少现在还不爱)。她只是信任他,而这种“信任”的感觉对她来说十分新鲜。而她又偏偏把信任和爱搞混了。她面带浅浅微笑地告诉自己的监护人老爷爷:“我交了一个朋友。”

导演David Fincher在谈到Lisbeth的性取向时说:
        "[Lisbeth] Salander’s sexuality is less of a[n] ambidextrous thing than it is something that she has to act on. I think the tragedy is that friction is not a problem for her; intimacy is a problem for her. I know that, to me, was the important thing to show."
        --“Lisbeth不是性取向模糊不定,而是她觉得她必须对它做些什么。我认为她的悲剧在于冲突对她来说不是问题,亲昵反而是她所不能处理的。对于我来说,这是最需要展示在电影里的。”(影评作者自译,自译粗糙,欢迎大家指正讨论)

至此,我们是不是又接纳了Lisbeth?

 4 ) 158分钟

非专业影评 个人意见 欢迎指正

首先得庆祝芬奇回归悬疑惊悚后 依旧把紧张和心跳玩得很好
但是158分钟的长时间观看过程中 让我倒是有一些情绪脱离的感觉
158分钟时长 拆成 5分钟Immigrant Song的MV+100分钟七宗罪般的案件深入调查 + 15分钟FightClub的暴力 + 28分钟浪漫爱情

在电影上映之前的预告片就直接调足了观众们的胃口
芬奇御用的混音组合Trent Reznor&Atticus Ross作品配上快节奏的剪辑
直接凸现了整部电影黑暗以及冷酷的整体基调
突然发现Karen O真的是各个导演喜爱的女声
从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中的温柔伤感的声音
再到龙纹身女孩主题曲Immigrant Song的绝望有力
各种角色中穿梭 游刃有余 而且细想Karen O在台上的表现力倒是和本片女主角有些相像

回到整部电影 影片故事来由一位瑞典的新闻记者斯蒂格·拉森撰写的犯罪推理小说《千禧年三部曲》改编而成
而本片的则是千禧年第一部 开始的双线故事给予了两个主角的初步介绍

Mikael作为千禧年杂志的首席记者因为被财团首脑诬陷而备受社会舆论压力 机缘巧合的机会 他接受了来自Henrik的委托 以写传记小说为幌子暗中调查40年前突然失踪的他的侄女Harriet 而令人奇怪的是 四十年前失踪的Harriet每年还是会往Henrik家中寄送植物标本 这让委托人以为这是凶手折磨他的一种方式
Mikael就这样留下来秘密开始了调查

而另外一条主线则在我们女主角朋克女Lisbeth身上 类似莫西干的发型 男性的穿着风格 永远的沉色简约的皮革衣服 配上金属感很强的金属饰品 外加鼻钉唇钉以及眉钉 天天骑个拉轰的摩托车 对别人说话永远不超过三个字的酷劲 一下子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
保险公司调查员以及黑客的双重身份 更是把她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调查案件的途中 因为Mikael需要一个好的调查员 这让两个分开进行的主线终于开始交合在一起
面对案件的深入调查 一些原本断裂的图像资料逐渐得连合在一起 凶手的身份一点一点的揭示
黑暗的人性侧面 以及纳粹精神的疯狂也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后主角们也经历了恐吓 枪击以及最后的绑架“解剖”

最后女主角直接变身为救世英雄 不仅解决了杀人犯 而且还不惜冒险帮助Mikeal解决了所要面临的财团的威胁
让所有人对这个坚强又脆弱的女孩印象深刻
第一部电影从故事上给予两个主角的充分介绍 也保证了两个人在情感上的交流 为最后的结局添加更戏剧性的效果

本人一直不太喜欢新的邦德
总是觉得脱离不了那种硬汉的角色 包括他看到自己亲手养的小猫被切割弃尸之后的呕吐表情还有头部被枪打伤之后的软弱表现
都显得略显做作 尽管Craig在dream house有了相比以前尚佳的表演

但是促使我去看电影的更多的还是导演大卫芬奇
想看看这个奥斯卡无冕之王到底能给我们带了怎么样的惊喜
首先开头的Opening Credits 芬奇又大耍了一下他的才气
和自己御用的金牌混音组合直接给大家奉献了一部做工精良的MV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七宗罪的开头
同样的黑暗压抑 但是这次芬奇运用了机油和人体模型的特效 更增添了人性中的自我挣扎
同时也暗示了后面故事中遭受肢解的各个受害者

但是整条故事的主线依旧像瑞典版一样分割成两个支线
Mikeal负责案件中更偏向图片方面 通过各种老相片胶片一步一步锁定凶手
而Lisbeth则追寻字母和数字的联系 最后也是通过公司旧档案中的照片 确认了凶手的身份
导演在拍摄上一直保持灰暗的冷色调 尤其是对人物对话的灯光设置上 永远都在眼眶中留下厚重的阴影 来凸显他们内心深处的阴霾

同时导演在选择重要场景的拍摄地点上也是颇为考究
档案馆的昏暗和历史感 山顶全玻璃设计的房屋 一边是大部分沉浸在黑暗中 另一边的一切都是透明窗暗淡的黄光和外面包裹的黑暗

正是这样的两线故事切换 把案件的主线一点一点剥离出来 同时杀机四伏 直接把电影的高潮烘托出来 充满紧张和刺激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 个人对于故事却没有太多的印象 反而女主角 Rooney Mara的形象久久印在我的脑海里
要不是别人提醒 我很难把眼前这个打着鼻钉拿着假阳具捅男人菊花的冷酷女子和the social network里面去了波士顿大学编了两个辫子的村姑或者Youth in revolt中那个性感的女同学联系在一起
冷酷独立成了她的新标签 漂白过后的眉毛配上清澈但缺少感情色彩的眼神 直接印象就让人感到杀气十足
作为女黑客 天生记忆力与逻辑分析能力超群 让她在行事中时刻透露出不寻常的自信
但是平时做事的那份决绝 却是常年累月积攒的成熟
把这些新的特质全部放在一个23岁女孩的身上 你就会发现其自身就成为矛盾的综合体

当Mikeal因为枪击而担惊受怕时侯Lisbeth的投怀送抱 不失为一个经典的女权释放的标志
身为女性 如何反抗暴力 这不光是Lisbeth需要面对的问题 也是整部影片想要我们去思考的核心
作为本片最让人揪心的时侯就是 Lisbeth遇到自己新的监护人Bjurman时收到的压迫和猥亵
尤其是Bjurman用手铐把Lisbeth绑在床上以后发生的事情 听着Lisbeth的哭喊以及步履踉跄的回到家中 浴缸中的鲜血
所有的视听感觉都让人感到手心发汗 以及对男性集权暴力的反思
面对金钱面对政府的权利 压迫过后一定面临着反抗 但是Lisbeth却用这种极端暴力突破了我们期待的底线

首先作为要挟用的拍摄自己被Bjurman玷污的录像 一是对皮包纽扣的拉近镜头做了解释 同时也让我们对Lisbeth的天真猜想破碎 弱者受伤从来都不是她的标签 同情和怜悯更不是她需要的 当她拿出金色假阳具以及纹身器的时侯 成功突破了18岁的分级底线 后面的结果也不用过多阐释 结果就是那位曾经牛X轰轰的监护人后来变得和小姑娘一样哭哭啼啼 之后我们在震惊颤栗之后 也不得不对Lisbeth的勇气和机智竖起大拇指

但是作为少女 各种青春期的萌点还是层出不穷
不善言辞 - 比如从没交过朋友的她和陌生人的交流永远都一句话敷衍过去 这句话的长度还不超过三个英语单词

任性的脾气 -Craig把材料递交给她的时侯 她就瞄了一眼就说我记住了 拿了材料还是扔在了一边 同时还有查阅资料时侯对女管理员一直强调的Call Plague I have all the rights to access the stuff I need. 让观众哑然失笑的同时也有些许的无奈

男女主角第一次碰面 Lisbeth身穿的深绿色的T-shirt上赫然写道 fuck you you fucking fuck 暗指了男女对性爱的不同看法
我想任何一个雄性动物面对这样一个既脆弱又坚强的独立的女性 都会产生想征服的欲望
当她看望上一任监护人时说的 我交了一个朋友 那份简单的快乐 直接从眼神中传达出来 让我们在一瞬间触及到这个年轻女孩善良的内心
在杀Martin之前的那一句 do I have your permission to kill him?让观众会心一笑的同时 也避开了原作小说中是否在最后救助Martin的道德挣扎

我们能想到这样一个坚强的女孩其实拥有多么渴望呵护和善良的内心 但是在经历太多的痛苦之后演变出来的那种不求任何人的冷漠性格 但是就是因为对自己的所做的事情有着足够的能力和独立性 我们也就接受了这个做事果断机敏甚至疯狂的女孩

而反观这部电影中的受害人Harriet 面对父亲和哥哥的各种暴力暴行则选择了隐忍 但是压力爆发后的反抗失手杀了自己的父亲 同时选择逃避去躲开这些过去 藏逸在另一个国家但是却不光让自己以及家人都承受了不该有的痛苦和压力

到底哪种更好 面对暴力面对男性集权的疯狂 人们对此要有怎样的态度和对视方式 这就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影片的结局就像最后Enya所唱的一样 Is your Love strong enough?

人作为感情动物 任何坚强的外壳都可以被褪去 相比来说 越坚强的表象也代表最柔软的内心

当感情双方的天平打破了以后 内心也就被刺伤 女性作为感情丰富的一方 流泪离去 留下未知

 5 ) 龙纹身女孩剧中人物以及剧情梳理

lz是个逻辑能力不强,记忆力不强,思维不敏锐,且没看过小说与瑞典版,记不住外国人名字的人,导致第一开始看本片的时候基本不知所云。几次想把电影关了,因为没看懂。愚笨的lz不甘心承认自己智商差。然后开始四处搜寻剧情简介,结果,╮(╯▽╰)╭,也没找到有助于案情分析与推理的有关帖子。
无奈之下,看了很多影评,看了第二遍电影,有了很多次慢放,同时写下点儿东西帮自己理解与记忆。所以lz强调,本评纯属严重剧透帖,不涉及偏好以及对比,只是帮助那些跟我同样有些疑惑的同学弄明白而已。
请看的懂影片的童鞋勿鄙视我智商,以及忽略此贴,木有看的很明白的懒人同学在这里寻找一下答案,偶也是才又重放了一些重要剧情片段,没有全部重看,疏漏之处大家补充批评。

PS:lz所看版本为人人字幕组翻译出品,一切人名为了避免各版本的中文翻译误差,一律以人人字幕组的英文名字为准,勿喷。

我们直接上案情:

先是Vanger家族的人物介绍:

请求调查失踪案的是Henry Vanger,他的两个哥哥分别是Richard和Herald。这两个哥哥都是纳粹分子。其中Richard 在1940年就死了。
Herald还活着,Henry 有提到过,他基本上隐居。也就是坐在轮椅上从楼上滑下来的那个老头。

儿孙辈:Richard虽然死了,但是他有一个儿子Gottfried,他的妻子叫Isabella,他们有一儿一女,女儿就是电影里边失踪的少女Harriet,儿子是现在掌管家族企业的Martin,所以说Harriet不是Henry的侄女,是他的孙侄女,看有的影评中把辈分给弄错了。
Herald也有儿女,分别是Cecelia,Birger(可忽略,片中只Henry提过一次), Annita(Henry在向Mikael介绍家庭时并没有介绍这个人物,但是她很重要,剧中Cecelia提到了她,并且指出了Annita和Harriet很熟悉和要好)。Annita确实在Harriet出逃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前面Cecelia的话就是提示。
PS:这样看来,Annita和Harriet不是一辈人,但是年龄相仿,可能是因为Herald比较小导致Annita人小辈分大吧。

人物清楚了后然后看剧情:

Mikael在调查失踪少女Harriet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她的笔记本,其中最后一页是关于人名字,以及号码的。这个引起了Mikael的兴趣。
本子上的内容如下
Magda 32016
Sara 32109
RJ 30144
RL 32027
Mari 32018
开始老侦探以为号码只是本地的电话号,其实不是,这是Harriet记录的她的父亲Gottfried所杀害的女人的名字或简写,以及所对应的父亲虐杀所引用的利未记(Leviticus)所在的章节目录。

Magda 32016---就是 Leviticus 20:16 Magda Lovisa Sjoberg
Sara 32109--- Leviticus 21:09 Sara Witt
RJ 30144 ------- Rebecca Jacobson
RL 32027-----Rakel Lunde
Mari 32018------Mari Holmberg

以此类推。受害女人的死法都源于利未记的不洁女人的惩罚办法,不明白的同学问度娘吧。。。

M通过一张照片发现下午两点Harriet在看到街对面的一个人后突然走掉,之后就失踪了,而照片中H后面一对夫妇正在拍照,而他们最可能拍到Harriet看到了什么,因此Mikael去拜访了拍照的那个女人,查看她所拍摄的照片。也就是Martin被气球挡住了半个脸的照片。

然后案件的进度因为Lisbeth强势加入而变得明朗起来。
Lisbeth发现了另外三件没有被Harriet记录的虐杀案件。
受害人分别是
Lea Persson
Eva Gustavsson
Lena Anderson
以上8位受害人的名字,死亡时间,死法是Lisbeth调查出来的

但是这个连环杀人案和Harriet失踪有何关系呢?

Mikael派Lisbeth前去Vanger的档案馆调查所有和这些虐杀有关的线索。Lisbeth发现,每次当Gottfried出现的时候,当地就有凶案发生。时间间隔差大概两三天。
例如档案资料显示1957年标题为 Carlen and Vanger rebuild the local port的报道中,Gottfried去和Carlen公司谈合作,1957年的受害者Rakel Lunde 正是Carlen公司的cleaning woman。
同理,档案显示Gottfried于1954年10月28日去Kalmar市谈合作,而受害人Mari Holmberg在Lisbeth的电脑上记载的死亡时间正是1954年10月26日,Kalmar市。
下面同理。。
凶手指向了同一个人:Gottfried。也就是Harriet的父亲
只有最后一个被害女学生Lena Anderson,不能推断出死者,因为Gottfried死于1965年,而Lena Anderson被害于1967年,显然Gottfried不能起死回生成为凶手。

于是,凶手是谁呢。给到了Mikael镜头,他在翻看Herald的老照片,发现那个blurry one是Martin,回家后翻出那张带气球的游行的时候的照片。看到被气球挡住脸的人穿的衣服上的校徽和Martin是一样的,确认那个人是Martin, 又同最后一个被害女孩Lena Anderson身上的校徽对比一致,说明是Martin和被害女孩儿上同一所学校。又因为在时间上Martin撒了谎,第一次Martin和Mikael见面时说他是坐了四点半的火车回来的,但是他却出现在了那张两点的照片中。因此Mikael怀疑Martin是杀人凶手。Mikael去找Martin了。
本来Mikael以为是Martin杀了Harriet, 但是Martin 也确实不知道。
至此,8个被害人的凶手一一明朗。前七个是Martin父亲Gottfried杀的,最后一个是Martin杀的。
然后Martin被识破了后想杀Mikael,被Lisbeth救起。 Martin在汽车摩托追逐中翻车而死。

然而然而,Harriet呢????

只有可能是Harriet没死并且逃跑了。根据Cecelia说Annita和Harriet关系最好,推测出可能Annita知道她的行踪。所以两人去London寻找Annita,希望A能引出H。其实他们不知道这个是假的Annita(真正的失踪少女Harriet)。

Mikael向假的Annita(真的H)说你的cousin---- Martin死于车祸了。(我看百度知道上有人说Martin应该是真Annita的侄子啊,为什么说是cousin,有回答者说cousin一般指表兄妹,但是也能指亲属关系吧。)想用这种办法使Annita联系Harriet,利用Lisbeth的黑客技术监视A的对外通信,但是Annita并没有任何动作,玩儿蜘蛛纸牌,上网购物,所以最后,Lisbeth推测可能Harriet已经死了,无法联系到了,或者,M的推测:Annita就是Harriet本人………………

所以第二次M见假Annita,真H的时候,故意说出来 your brother Martin ……神马的时候,假A真H猛的抬起了头。说明他就是H。外国只有亲兄妹才叫brother和sister。所以H就露馅儿了。讲述出了具体的逃亡过程。而真正的A20年前就死了…………

后面的情节大家都能看懂我就不再赘述…………我已经赘述的够多了…………⊙﹏⊙b汗

PS:1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H在写那一串数码的前面都有一个3.是故意迷惑别人不想被人发现么?没看过原书的求解释
是否是因为“利未记是摩西五经中的第三本”----引自百度百科
(⊙_⊙)基本确定就是这个意思了. 第三本捏。

2 关于Mikael在查看最后被害女学生Anderson的档案的时候,我发现下面的编码是30112,不再Harriet的标注中,而且我查看利未记1:12并无相关惩罚杀人描述,是屠杀羊献礼的描述,是一个bug么?还是另有乾坤?

PPS:我心目中的北欧童话破灭了啊。各种乱伦不解释…………各种虐杀啊。同时剧中BJ,anal sex&SM,拉拉都全了,重口味啊重口味。

LZ作为一个这点儿还没睡觉在写东西的人,已经不要脸不要命了。恳求大家不喜勿喷啊……
----------------------------------------------------------------------------
补上电影最后二十分钟的说明,还是有童鞋不是很明白的说

Lisbeth在加入Mikael进行Harriet失踪案调查之前就对Wennerstrom进行了监控调查。见电影10分30秒中的开始的行动。详见电影11分03秒指示牌上写的第6th:Wennerstrom.后来她只需check out一下结果就可以了。
最后Lisbeth利用自己的黑客技术入侵了Wennerstrom的公司的信息资料等,然后Mikael把调查的结果发表在了他的Millennium上,使得当局政府介入了调查他的经济犯罪行为。帮助了Mikael搞垮了Wennerstrom公司。Lisbeth因为知道了Wennerstrom在开曼的账户。就向Mikael借了五万去置办了一身行头包括高级时装,假发,箱包,伪造了假的护照。然后就前去“取钱”了!!!二三十亿捏……然后……还了向Mikael借的五万块……这个投资回报率…….可惜Mikael最终辜负了一个富婆的心啊( ⊙ o ⊙ )!!!

 6 ) 真实而心碎的结局

看着屏幕近两小时,因为萨兰德超帅地成功划走秘密账户资金并以令人惊艳的化妆亮相而让我从之前那一个多小时阴暗沉郁的心情明亮激动起来的心却又因为见到这位女主角还了向男主角强借的那5万欧元后又渐渐沉重起来。原来以为女主角片尾大变身与男主角郎情妾意的幸福圆满大结局只是我在满怀同情时的一厢情愿。尽管最后看到萨兰德把衣服扔进垃圾箱后骑上摩托决然离开时,我很想冲上去揪住男主角痛扁一顿(管他是不是007!),但我很明白这才是真实的,很残酷的真实。老少恋的影片曾震撼我的只有里昂《那个杀手不太冷》,如今萨兰德尤甚。
这时回想影片中两人相处的那些细节,每一个都如此让人心痛。
“我喜欢和你一起工作。”
“把手放在我肩上。”
“我能杀了他么?”
“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一个你会喜欢的朋友。”
……
22岁的萨兰德内心还只是个孩子而已。童年曾历经的悲惨与不幸,造成了她的心理疾病。一开始我以为片中萨兰德因为精神病而被监护是那个监审官搞鬼,后来感觉应该不是,尽管片中没有交代萨兰德少年弑父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但是对照全片的罪恶基调,有理由相信萨兰德的遭遇与40年前海莉的遭遇是某种镜像关系。这于她毫不犹豫地接受男主角的协调请求就有了合理的解释。可以推定这些对萨兰德造成了某种类自闭的精神障碍,所以她的冷漠、偏执和放纵源自于她很小就封闭了的内心,让她成为类朋克的社会边缘人。她不懂得如何相信别人,也不懂得如何处理与别人的关系。所以当男主角受伤后不停地呼痛时,她会以性来抚慰他,这段床戏来得如此突兀,但却是真实的萨兰德。因为她以为那就是她唯一能为他做的,就好像一个小女孩看见她的玩伴摔倒了大哭,她会想办法让玩伴和自己一起玩游戏来安慰他一样。或许是男主角对她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让她感到不同,此后又彼此慢慢建立的一些信赖让萨兰德并不能真正明白自己到底是不是爱上这个男人。此后她与他的那些亲昵在我来看更多的是潜意识下对曾痛恨绝望的父爱的一种追寻,所以她只说“我认识了一个朋友。”为男主角买衣服时店员说“买给你父亲么?”正是这样的一种暗示。
所以这样让人心碎的结局其实却是最合理的,恐怕也是最好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主旨在于批判男权社会的残忍与黑暗,呼唤真正的社会平等。萨兰德正是对抗男权社会的一个代表性符号。一开始看到强奸了萨兰德的监审官之后表现出的歉疚感让我很意外,感觉似乎这样会弱化了女主角复仇的正义性,后来我才明白那正是对男权社会最强烈的控诉之一。监审官倘若本身就是一个极度变态的恶魔,那才不会让人感到意外,正是他之后表现出的歉疚感让人明白他其实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并非没有良知。而会让一个凡人做出恶魔般的罪行的原因才真正让人警醒!萨兰德代表的是一个社会弱势群体,而让普通人面对弱者时将其看做掌中玩物而肆无忌惮的体制才是真正的恶魔!

 短评

看瑞典版是这样:(﹁"﹁) →=。= ........看芬奇版是这样:o.o→O.O.......

6分钟前
  • 手拥兵♬
  • 力荐

卖家居、汽车、伏特加……都不算什么,卖导演的招牌才是真!Se7en味的罪恶+Zodiac味的迷案+The Game味的男主角+Fight Club味的女主角+Panic Room味的战栗感+Social Network味的配乐,和Benjamin Button味的影像,甚至连片头都不忘了提醒他是拍MV出身!

11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终于补了这部,玛拉可硬可软,可攻可受,可屌可萌,奥斯卡欠她一座小金人。不满意玛拉跟男主的船戏觉得好好好多余啊,能不能酷炫而利索地把案子办完了拍拍屁股骑上摩托去跟魔王滚床单呢?

13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悬疑惊悚变态诡异这些元素很符合大卫芬奇风格了。我真的很喜欢萨兰德啊,敏感脆弱却又生命力顽强的角色,身上有股野性,不服输,不易被打倒,不受男权社会的束缚,自己做自己的主宰。结局有点难受,但是情理之中,只是心疼动情的萨兰德。续集不是麻辣主演太可惜了,在我心里只有麻辣才是萨兰德

18分钟前
  • 樱花飞舞时
  • 推荐

片头当然酷炫,但更惊艳的是结局。不停歇的高速剪辑最后停留在玛拉凝固的表情上,这一刻也是全片积压了150分钟后爆发的最感性瞬间,节奏完美,情感力量直击人心,实在过瘾。之于我,芬奇版如同妖冶的黑暗之花,结局更是抹杀掉唯一暖色,剪辑赏心悦目,轻松完爆瑞典版。

2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力荐

翻拍非常满意,选角上大大优于瑞典版,对于细节更是把握很准,大量原著中的细节因为高速的剪辑快准狠地表现在银幕上,信息量大却不凌乱。片头黑色炫酷,配乐激昂妖冶。不仅拍出了北欧的银白萧瑟,更比瑞典版神秘紧张、扣人心弦,故事讲得很好,芬奇的水平实在不容小觑。

2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只有超炫的片头和Keren O的歌声才能给十分,其他情节和瑞典版的电影几乎一样,只不过被大卫芬奇用时髦的镜头和配乐重新包装了一下,当然007比起n瑞典大叔更加的美型,但是女主的气场明显比瑞典版弱气很多,把一个女超人一样的角色搞得好像是幽怨小三一样。

27分钟前
  • ParasItE
  • 还行

芬奇集大成之作,一黑到底,不过叙事上太平。片头的美工和配乐完全就是007嘛,正片就是铁金刚智破家族网,杀马特大战色情狂,悬疑片真的不能找名角演反派,太容易剧透真凶了。

3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听到一群美国奶奶交口称赞才进去看的,没有办法不爱女主角。她终于也会涂上红色的唇膏去见喜欢的人,虽然一句话也没有讲就走了。

35分钟前
  • Wolf
  • 力荐

沒有看過原著的話還是不建議看這部電影,否則你對三個小時的電影的概括就會是這樣:一個怪羅莉被一個怪大叔給強了,於是她後來把一帥大叔也給強了。

39分钟前
  • 楚仙
  • 推荐

其实,只要看原片+新片预告和片头最完美。正片反而让人挺失望的。故事搞得这么拖沓是为了照顾弱智的美国观众吧,一些改动虽无太过,但也没什么必要。加入大量感情戏实在让人摸不到头脑,难道一定要让男女主角谈恋爱吧,虽然007是挺帅的。画面的确很强,北欧寒冬的压抑都出来了。

41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再帅气的女孩也过不了情这一关

46分钟前
  • 疾走
  • 推荐

一份早餐,一件皮衣,一句"May I kill him?"。

50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影片最后一幕真让人心酸。昙花一现的感情,女孩因为爱情而改变,却也因为爱情离去而恢复原来的自己,一瞬之间。龙纹身的女孩是个会让人喜欢上的女孩...

5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Fuck you you fucking fuck I'm insane!片头炫到爆!结尾好伤心!配乐冷酷而孤独!电影中Salander的每一件衣服我都想要!I'm in love with Rooney Mara.芬奇每次的选角都是神决策,年轻的Rooney在好莱坞前景将一片光明!!!

57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四十年前丢个人,四十年后雇侦探。帅大叔肌肉美男,联手新人类纹身少女,床下合作,床上合欢。揪出杀人狂,干倒投机犯。有道是:两个坑爹少女,一场乱伦血案。

5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龙纹身女孩》……以为科幻,结果是破案,女主贴了所有年轻人扮酷标签——外表中性,双性恋,仇恨父母,纹身,苍白,瘦,看上去是弱受,其实是强攻,独往独来,高科技有头脑,脆弱,冷酷,沉默忧郁,神经病,有正义感但仇视社会,贫乳萝莉推到大叔……拆开看,这人物塑造就这么简单。

1小时前
  • 水木丁
  • 推荐

我!被!击!中!了!…捂胸口倒地不起……瘦小、骨感、深锁骨、小胸、翘臀、无口、苍白、冷酷、暗黑、高智商、从不依赖别人,这姑娘浑身都是我喜欢的点!敢脱、敢演、敢接戏,小妞星途一片光明,Rooney加油啊❤

1小时前
  • kissdemon
  • 推荐

很喜欢这个故事,上一版的印象就很好,几个故事交杂在了一起,环环相扣又彼此独立。芬奇在处理这版的时候更注重了角色的铺垫,比瑞典版多出的结尾让女主角性格更饱满了。整片更像一个大序幕,两人的相遇,为之后两部奠基,鲁妮玛拉没让我失望,芬奇同样如此。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还是更喜欢瑞典版,特别是龙纹身女孩这个角色。美版在音效、音响和剪辑上更为出色,即使在完全剧透的情况下依旧代入感十足,可惜这次改编将丹尼尔克雷格和鲁妮玛拉的两条叙事线分开,还弱化了后者的主动性,这让前者显得更像007,适合小说未必适合电影,这片子应该改名叫【007之龙纹身女孩】。★★★☆

1小时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