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芭拉

HD

主演:马修·阿马立克,让娜·巴利巴尔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芭芭拉 剧照 NO.1芭芭拉 剧照 NO.2芭芭拉 剧照 NO.3芭芭拉 剧照 NO.4芭芭拉 剧照 NO.5芭芭拉 剧照 NO.6芭芭拉 剧照 NO.13芭芭拉 剧照 NO.14芭芭拉 剧照 NO.15芭芭拉 剧照 NO.16芭芭拉 剧照 NO.17芭芭拉 剧照 NO.18芭芭拉 剧照 NO.19芭芭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芭芭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布丽吉特(珍妮·巴利巴尔 Jeanne Balibar 饰)是一名非常敬业的女演员,一次,她得到了一个角色,扮演一位名叫芭芭拉的法国女歌手,她的身世非常的传奇,是法国国民级的天后,为了扮演好这一角色,布丽吉特一头扎进了漫无边际的关于芭芭拉的资料里。除了外形上的相似,布丽吉特开始改变自己的个性,从看人的眼神,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态,布丽吉特一点一点的将自己改造成为了芭芭拉的模样。 瑞克和莫蒂第七季超越管道女仆日记天伦之旅亚洲怪谈东方摩根先生最后的爱花儿照相馆舞台老妈入魔目视朱丽叶波尔达克 第四季湘西诡事体坛秘史:AND1的兴衰天生狂野超能泰坦 (国语版)红颜赤警威龙游客可爱的你粤语版行尸走肉 第三季风流韵事盗剑72小时科学小飞侠橙色阻击错体追击组合爱是盲目的都市女孩第二季座位25挤痘大师第三季单身毒妈 第三季苏菲的抉择1980年代的爱情奋斗湘西诡事2024无尽的边界2023缠绵游戏少年伊戈尔与鹤

 长篇影评

 1 ) 佩措尔德作品《芭芭拉》观后座谈会纪要

佩措尔德作品《芭芭拉》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3年5月25日(星期六)上午10:55—11:2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佩措尔德作品《芭芭拉》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严柏华、周晓燕、赵燕丽、蔡玲、任同安、张楚、王文仁、何吉、钱家舵、彭婉寅、黄方悦(观影者:陈杏生、黄善民、章安安、丁云珍、邱华奋、邱华放、姬伯庆、庞芷珍、庞健、洪吉元、姚亮、傅新星、任同玉、徐树红、高月建、姜希珍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黄方悦

影片的“冷战”大背景:从事医务工作的芭芭拉也有她的“地下”活动
范达明:《芭芭拉》是以女主人公芭芭拉的名字命名影片的,说明这是一部突出写一个女主人公的影片。故事发生在1980年(此前误以为是60年代),我们知道,两德的统一是在1990年10月3日(柏林墙倒于1989年11月9日),所以这个具体时间应该说正是自1945年“二战”结束形成延续45年的“冷战”局面进入最后第十年的时候,是“风声”仍然很紧之时。我们上月看的《金吉尔和罗莎》写的也是“冷战”时期,故事发生在1965年的伦敦。本片的故事,估计是发生在东德北部滨海的一个小镇,此处应该离东西德交界不远,是可以由海上偷渡的——当然是非法的。本片导演佩措尔德生于1960年,他的青少年期正处于德国分裂为东西两半的“冷战”最烈期,所以他对那时的严峻形势应有记忆与亲身体会(不过他要比电影里的主人公芭芭拉大约小10岁左右)。“冷战”具体表现为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个阵营”互相对峙、敌视甚至以颠覆对方为要旨,在那样的背景下,不论是在苏联、东欧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像德、朝、越与中国等存在有两方或两岸关系的国家,由于以正常途径出境到对方(或“非社”国家)是难上加难,以至于“偷渡”与“非法越境”成为一种常有的边境现象,尽管当事者为此要冒着被击毙或作为政治罪犯被监禁的危险。影片一开始为我们交代的女主人公芭芭拉,就是这样一个有过“非法越境”前科因而遭长期监禁并最终从首都柏林被下放到小城镇医院的女医师。芭芭拉虽然来到了小镇,却并未改变她一心离开东德的初衷,所以她日常从事着医务工作,同时有着她的“地下”活动,警方对于她这样的“挂号”人物也不会放松监视。影片中我们看到她就有两次被上门搜查搜身——这种搜身甚至是带侮辱性的,从影片在第一次搜身时表现女警带着医用胶皮手套来看,就暗示这种搜身甚至是要进入女体的。不过,芭芭拉的地下活动隐秘而谨慎,不仅几次瞒过警方成功接头取得了需要的钱,还在宾馆见过了从对方来会他的西德男友,最终,接她偷渡的“水鬼”按时划来了橡皮艇,只是在登艇时,她把这个机会(只能上一个人)让给了更需要寻找出路的她的女病友斯黛拉了。

这部影片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政治
严柏华:本片的特色是与政治关系密切。影片展示的政治背景,如芭芭拉住宅的被搜查与她的被搜身;斯黛拉所在的劳动集中营(范达明:片中所称的“托尔高”),尤其是她越过铁丝网从劳动集中营逃走的镜头比较经典,还有芭芭拉与西德的男友幽会回来后马上出现的警官等等。这部影片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爱情+政治。

影片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周晓燕:影片展示了特定时代背景下女主人公芭芭拉的心理变化。她的内心感情很丰富,很细微,包括她吸烟的动作,她时常流露出的那种敏感的表情。是逃走还是留下,她最后是毅然做了她自己的抉择的。
赵燕丽:影片中最可怜的是斯黛拉。影片给予了她冷色调,暗色系的着装。人在那样的时代生活,我感觉是那么的不容易。到影片画面结束,我还没有回味过来。影片的结局,是芭芭拉没有逃离,又回来了。这是个意外的结局。而此前,芭芭拉与安德列一同骑自行车回来,安德列讲他喜欢去海边,路上经过一个有十字架的墓地等,而她马上把话扯开去了。
范达明:因为安德列无形中所谈及这些地方,恰恰就是芭芭拉暗中藏钱之处并且是她选择要出逃的线路。她显然怕自己暗中的活动会露馅了,马上把话扯开了去,说明她原先一心是准备出逃的。

芭芭拉与安德列的关系开始是生涩的,因为她内心有不少隐秘的东西
蔡玲:片中安德列提到了芭芭拉红色小箱子里的外国香烟,说明他对于芭芭拉与外界的联系还是有所觉察。芭芭拉与安德列的关系,开始是生涩的,因为她内心有不少隐秘的东西,无法与安德列说透。当时情况下,他那个男友来与她幽会,来给他送钱,那么说,他的行动还是自由的吧。
范达明:那时的情况,东德西德不是说完全不能有人员往来。你只要有合法的护照与身份,还是可以往来的。但是像芭芭拉这样的有“非法越境”等前科的,当局就不会让你有出境的合法身份。

芭芭拉的孤僻性格是她性格的起点。她很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任同安:影片一开始就通过男主人公的口向我们交代,来他们东德小镇医院就职的女主人公芭芭拉,因在自己的社会主义国家想逃往西德,曾被囚禁了很长时间,周围没有朋友,形成了很孤僻的性格。这也就规定了影片主要人物在性格上的很特别的地方。
范达明:这孤僻的性格,可以说是芭芭拉性格的起点。当然,这样的性格也有助于她从事她所需要的地下活动。我们看到她,处在新来的较为艰苦的环境里,却很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她从地下室里发现了一辆被人丢弃的自行车,她甚至是亲自将它破了的轮胎修补好,于是她第二天上班就用其代步了。影片中表现有不少她在郊野公路或山道较快速骑车的镜头,尽管风很大。自行车也为她的很多地下活动提供了便捷。

电影在描述上很唯美。芭芭拉的性感是骨感型的,很有精神气质
张楚:其实电影在这些描述上也很唯美。
范达明:扮演芭芭拉的女演员尼娜•霍斯在德国也是比较有名气的。她不是那种很性感的长相;或者说,不是那种软性性感的女性,她也性感,她的性感是骨感型的,很有精神气质,是思考型的,理智型的,也可以说是德国非常典型的那一类女性。芭芭拉的这个名字也是这样。特别是她骑在自行车上猛一回头的瞬间形象,已做成了影片海报,是体现这一类型的美的很经典的形态。

人们的思想与信仰并非枪炮可以推翻与消灭。人性战胜了意识形态
王文仁:柏林墙其实不是西德人而是东德人推翻的。冷战时期两个阵营的敌对,社会主义阵营认为自己的信仰高尚,然而对于有不同信仰的不同政见者却往往采取劳动改造的制裁措施,像苏联当时对人们的思想控制就很严。但是柏林墙的最终被推翻,证明了人们的思想与信仰并非枪炮可以推翻与消灭。
严柏华:影片还揭示了人性的价值。芭芭拉对于那位警官非常痛恨,对于与她有相同处境的男同事安德列医生则由理解到好感。他们俩都在柏林名牌大学学习,安德列也是因受到迫害而来到小镇医院的。他同样也给那个警官治病就医,芭芭拉因此而受到感染。她最后不是逃离而是回到小镇医院,实际上也就是来到安德列的身边。这说明是人性战胜了意识形态。
钱家舵:人性总是第一的东西。芭芭拉最后也未必没有犹豫,但是出逃的机遇太少,而她出于人性的考虑,最终把出逃的机会让给了比她更需要的人。
任同安:我感觉影片说明了意识形态的对立并不能掩盖人类的良知和基本的人性——爱,芭芭拉作为一名医生,她最终还是能接受新男友医生的人道主义,所有病人,不管持有什么意识形态,作为医生都要实行人道主义救援。芭芭拉把自己珍贵的出逃机会让给了斯黛拉,也体现了人类的良知和爱。

守住做人的人格底线,正直、善良、不畏艰险,把爱给这个世界
丁云珍:影片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两个没有人生自由,连自己安全也不能保障的医生,却能守住做一个人的人格底线,正直、善良、不畏艰险,把爱给这个世界。

影片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东德社会的生活状态
黄方悦:影片表现的东德环境,色调较暖,这让我觉得,那里的生活条件也并不是像过去电影中反映的那么艰苦。可以说,影片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东德社会的生活状态。这改变了我过去对于东德的看法。

爱情的力量让她在此地此处有了归宿感,从而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
范达明:同样是想离开东德,不同的人还是有不同的目的的。影片中除了芭芭拉、斯黛拉外,其实还出现了第三个女人,就是在芭芭拉与其西德的男友在一家酒店幽会一段戏里,其男友的同道男友不甘寂寞,临时在酒店也交了一个女友,她同样也是向往去西德的。结果芭芭拉与她在大套房房间里相遇了。影片把这第三个想去西德的女人,塑造为一心羡慕西方生活方式与物质享受的比较浅薄的女人(她让芭芭拉翻看一大堆外国画报,里面介绍的都是些钻石项链等奢侈品)。这就使芭芭拉的形象与精神境界在这个人物的对比与反衬下而获得了某种提升。一定程度上,也似乎为芭芭拉最终选择留在东德又有了新一层的动力源。当然,归根结底,是安德列对她爱情的力量,包括她与他在医疗事业上已经建立起来的志同道合的力量,让她在此地此处有了归宿感,从而做出了新的人生选择。

2013.5.27-29整理

 2 ) 向善而生

高速路靠近滇池一侧有一段路栽着一排笔直的柏树,风从树梢越过的时候似乎隔着密闭的车窗玻璃也能听见呼呼的风声,同时还有树丛背后浪涛拍岸的声音。幻觉中的声音总会不经意的把我带到一个背景相似的地方:芭芭拉骑着自行车,独自一人穿过田野和树丛之间的小路,海风在大树的最高处肆虐,树丛的背后就是无际的海浪…… 如果不考虑芭芭拉的处境,单纯从这个日复一日的场景中我感觉到了某种被隔离的宁静,远离尘世的喧嚣。但这只是我一厢情愿的错觉。 看似宁静的生活,对芭芭拉其实是一种软禁。 她是谁?她从何而来?她为何到此? 对她的介绍非常的简单:一个女医生,从大城市的大医院调过来,确切的说,是出狱之后下放到一个不知名的小地方。原因不明,因为她交了一个柏林墙之外的男友?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我不了解。 除此以外,对她没有更多可了解的。 她很冷漠,对周围的同事和邻居,带着戒备的疏离。 她也很温和,对一名遭遇悲惨的女孩桑戴拉,她刚进医院就遇到的一个病人---为了逃离看守所藏在野外时患上了脑膜炎。 上班---回家,两点一线,独来独往。 她的生活简单,但不平静--- 房东就是一个无孔不入的监视者,窗外总会停着一辆小车,时不时会有人上门强行对她做一番带有侮辱性质的身体检查,医院里也随时会被人打报告……他人,就是某个看不见的强权机构的眼睛,冷冰冰的盯着她,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迫。 除了一双眼睛,对她报以同情或是另有深意的目光---安德烈,一名男医生,其实也是她的监视者之一,只是还没有完全同化成麻木的监视器。 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始终很清醒 他看见黑暗,能力有限也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他不同流合污,对“坏人”的病痛也还不至于见死不救;在如此压抑的环境里,他拥有一个阳光明媚、香草芬芳的后花园;他认为一个医生应该具有乡村医生的觉悟;他知道如何在黑暗与光明之间斡旋,独善其身 他同情她的境遇,因为他也来自一个更好的地方 他不理解她的倨傲,因为他们的出身背景不同 相同的一点是,他们都是医生,都还没有被环境碾压成失去良知和个性的医生。他珍视这一点,可是她无视这一点,因为,在他看来是难能可贵,对她来说只是理所当然 他想留下她,就像她是照亮他生活的一道光 她想离开,因为生活让她承受太多的黑暗 于是,在他们之间出现了一番微妙的较量 一个男孩因跳楼自杀未遂伤到大脑,芭芭拉细心的诊断出男孩的病情危急,安德烈请来了医术高明的恩师准备做开颅手术,就在芭芭拉准备逃离的前夜。 安德烈请芭芭拉协助手术,她不置可否。不是有别的医生可以做吗?她卸下了医生的天职,只想回家做好准备,男友已经安排好让她逃离的一切 她没想到,再次逃出来的桑戴拉浑身是血躺在她家门口等着她。这个女孩犯了什么错要被关进看守所?没有任何交代。只知道,她已怀孕。如果被关押她的人知道,肯定又要受到一番非人的折磨。芭芭拉平静地帮女孩处理了伤口,趁着夜色带着她来到海边指定的地点。天色微亮的时候,她把男友给她准备的钱全部交给桑戴拉,还有一封含泪写下的信,然后,她把女孩送走了 …… 安德烈坐在医院的病床边,睡着的男孩经过前一夜的手术已经脱离危险。他坐在那里,若有所思,眼神空洞。昨晚,手术过后,他赶到芭芭拉的住处,她已经离开……这时,芭芭拉走进来,坐在他对面,笑了 安德烈没有留住她 医生的天职没有留住她 为了让桑戴拉和肚子里的孩子能够活下去,她留下了 谁也不知道她会面对什么--- 也许她再也不能和男友重逢 也许她会接受安德烈 也许她会继续冷漠而疏离 也许她要面对更紧密、更残酷的监控 …… 但无疑,从此她的生活具有一种足以承受屈辱的意义,直到理性的光芒驱散荒谬的黑暗 至此,我想起了一段话: 善……是一个人在公共生活或私人生活中,要做出合乎理性的行为,他的眼睛必须凝视的力量。 ---苏格拉底

 3 ) 孤独所在

芭芭拉·沃富注定是孤独的。

因为这时正处于1980年东、西德分裂时期。更因为她心怀梦想而频遭监视。她被迫从柏林最高医学院,下放到位于波罗的海边的一座小城。远在西德的爱人正设法安排她通过偷渡到西德。这个秘密只有她自己了然,当然,也难瞒过东德的秘密警察们。警察不但处处监视她,且不定时上门搜查她的住所。更离谱的是,还要让她面对墙壁,脱光衣服,叉开双腿,一丝不落的查体,生怕漏过一星半点的蛛丝马迹,实在难为了这些秘密警察。

只是再紧密的跟踪也有疏漏之处。倍受人格污辱的芭芭拉,还是能从西德来的爱人见上面,并商议如何偷渡的计划。她把钱藏在路口转角处那硕大十字架下的一块大石头里。年轻漂亮的芭芭拉,每天就踩着单车往返医院和住所,从不随便外出,更不交往朋友。这不免引来诸多异样的目光。

唯一接近她的人就是医院新来的同事安德烈·瑞斯。他也是因一次医疗事故,从柏林大医院被“下放”到此处。起初,芭芭拉不免处处设防他,让他难以接近。似乎安德烈能体察到她内心的郁闷。他第一天上班时,警察克劳斯就告诉过他:“她是一个行为乖张的人……”警察的提醒,反而激发了安德烈的更大兴趣,其中有好奇更有一见倾心的爱慕。

有一天警察送来一位名叫丝特拉的漂亮女孩,芭芭拉格外同情她的遭遇,只有芭芭拉才能走进她痛苦的内心。芭芭拉为她读马克·吐温的小说。久违的阳光渐渐洒照进来。但糟糕的是丝特拉在被称为社会主义实验营的“托尔高”里,遭到过强奸,且有了身孕。芭芭拉不想她再被送往“托尔高”的集中营。安德烈却无奈的说:“最多她只能在医院多待两、三天。”事实是,丝特拉被警察迅即带往“托尔高”。丝特拉带着身孕在“托尔高”从事着高强度劳动。当人们注意空中的跳伞时,她乘机逃脱了,但她的大腿被铁丝网划了个大口子。可怜的丝特拉,她能逃到哪呢。

芭芭拉的秘密偷渡计划,终于定在了这个周五的晚上。想着能跟深爱她的爱人见面,且从此过上自由又平静的生活,她既兴奋莫明又惶恐不安。而那天正是她值班,需要跟安德烈换班。安德烈也爽快答应了。恰在此时,一个因跳楼自杀未遂的小伙需要手术,芭芭拉因责任所在,小伙的病情已不容耽搁,便想要及时告诉安德烈。恰好安德烈不在医院,已出外门诊。偏就诊的这户人家正是警察克劳斯家,当她找到时,克劳斯瞪大眼神的看看她说安德烈在楼上。芭芭拉匆忙上楼,看到安德烈正帮一位女人注射吗啡。原来这位女人正是克劳斯罹患癌症的妻子,注射吗啡只是减缓她的痛苦而已。在这样的专制国家,即或奉令行事的秘密警察,也有着不为外人言的痛苦。

忙了一通后,安德烈带芭芭拉来到自己的住所,为她做饭,跟她谈心。他哪知道她即将就要远走高飞呢。痛苦又纠结的芭芭拉,处处感受到了安德烈的浓浓爱意,还是跟他拥抱在一起,瞬间又拒绝了他。

芭芭拉疲惫的回到住所,正收拾东西准备离开时,没想到门声再次被敲响,她以为是警察,带着几近昏厥的压力开门后,竟发现是慌张的丝特拉。芭芭拉为她擦净伤口消毒后,即背起她下楼。漆黑一团的夜,让人揪着的心无法放下。芭芭拉踩着单车前往海边。

寒风凛冽,丝特拉无力的靠在她背上。芭芭拉的紧张可谓达到了极点。最怕的就是突然杀出的警察车辆。幸而到了海边。接送她的男人顶着大浪划着皮筏到岸边,芭芭拉给了那人的费用,就背着丝特拉上筏子。那人划着筏子就载着丝特拉走了,而芭芭拉则永远留在了东德的岸上。

此时,安德烈来到芭芭拉的住处,竟然发现门也没关,空无一人,茶几上留有他送给她的《赤脚医生》那本书,警察克劳斯赶来冷冷的说:“她不会再回来了。”安德烈问:“是你们关了她吗?”克劳斯没有回答。

当痛苦的安德烈回到医院,正愁肠百结时,芭芭拉悄悄来到他身边,一言不发的着起了白大褂,继续她在小城的“赤脚医生”工作。安德烈猛然地看到了她冷冽外表下,其实蕴含着一颗温情的女人心。

这就是荣获第62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最佳导演奖”的电影《芭芭拉》(2012年出品),由德国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执导。芭芭拉由尼娜·霍斯饰演,安德烈由隆纳德·泽荷菲德出演。芭芭拉的沉静、雅致和孤独一如影片的格调,克制在三十年前的东德现场。而东、西德,如紧固的万花筒,最终让不同碎片,相安无事的融合一起,走向了多彩的世界。自由的伞花得以在在晴朗的天空下,如万花朵朵般展开。

2012、11、28

选自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影评集《看不见的电影》

 4 ) 芭芭拉的选择

在树林里,西德男友问芭芭拉,你还需要什么,我帮你弄到。芭芭拉笑着摇摇头,吻了他。

在宾馆,西德男友说:过去了之后,你就不需要再工作了,我挣得足够多了。

安德烈一直尊重芭芭拉的意见,为了和她通行,也找了一辆自行车。

安德烈要芭芭拉做手术的麻醉师,芭芭拉犹豫了,因为当晚她要逃出东德。安德烈问她,你想做么?她思考后给了肯定的答案。

安德烈为他做饭。问芭芭拉喜欢做饭么?芭芭拉摇了摇头。

如果芭芭拉去了西德,她就只是家庭主妇,是别人的附庸。

留在东德,她可以继续做医生,并且有一个尊重她的爱人。

无论东德西德,一个女人,一个人,希望得到的是尊重和爱。

 5 ) 影评

芭芭拉(影评)

  大部分德国电影看起来都是很闷的,闷的让人忍不住要拉进度条或至少看看还剩几分钟。换句话说,是缺乏戏剧性,缺乏引人入胜的故事主轴。这也许和德国人长于思辨而拙于叙事的风格有关。但这一特色也是辩证的,叙事技巧的缺位有时反而带来主题的突显,成功的德国电影不用任何的花俏,就能以其难以比肩的思维的深度正面冲击人的灵魂,如《窃听风暴》、《伯纳德行动》。《芭芭拉》这部影片在12年获得两项欧洲电影奖的提名,算是一部学院派佳作,但总体而言并未达到以上二者的高度。但正是这样一部中规中矩的影片,却可让人得窥德意志电影的招牌式特点,又可看到近年来德国电影的转变。

一.关于自由的“异议”
  
  有关柏林墙的历史一直是德国电影热衷表现的(说题材来也怪,二战与冷战题材的德国电影总是佳作不断),《窃听风暴》、《再见列宁》、《通向自由的管道》都属上品,而这类作品基本上都以“自由”为母题——为苏联控制的东德代表着封闭与专制,而西德的符号就是自由。因此成千上万的东德人就是抛头洒血也要挖通那条“通向自由的管道”。
——————————我是跑题的分割线————————————————
  热衷于在电影里谈论自由的国家,一个是美国,再就是德国,但这二者对自由的情结与表达方式却截然不同。在美国,自由是一种习惯、一种传统,是触手可及、不言自明的东西,像是《肖申克的救赎》里,一旦失去,理所当然应该用尽全力去夺回。而在德国,自由大概是一个永远的追求、一个文学中不变的母题吧!因为在历史里,德国人从俾斯麦的铁血政治到希特勒的狂热独裁,在现实生活中大概从没尝过自由的滋味。因此,“自由”二字对他们来说是极为抽象化、精神化,甚至是神化的。德意志文学与音乐都追求“终极性”,像歌德的“浮士德精神”,席勒在游戏中“完满的人性”,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追求,还有哥特式教堂仿佛要伸到天堂去的屋顶。正是对自由的极度崇拜,表现出自由在真实生活中的缺失(谁会膜拜触目皆是的柴米油盐呢!)很多德国影片都是这种自由情结的写照。
 ————————————跑完回来——————————————————
  难能可贵的是,在《芭芭拉》这部影片里,我们看到了德国人对这种情结的扬弃。女医生芭芭拉曾像无数东德人那样舍生逃向西德,从劳教所释放后被分配至一家乡村医院工作。她曾有过不甘,却在种种经历后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再次逃向西德的机会,留在了东德沉默的土地上。
  台版《芭芭拉》的译名为《为爱出走》,很多网友认为是《为爱停留》,但这两种译法事实上都较为片面:“为爱”显然不是芭芭拉最终留在东德的全部原因。其中当然有对安德烈医生暧昧的情愫,但也有作为一名医生的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芭芭拉本身思维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影片前半段安德烈通过那幅画,给芭芭拉讲的那个寓言中就得到了明晰的表达:教授给一群学生示范人体解剖,但大家的眼睛都聚焦在书本上,没有人认真观察尸体,以致错把右手当成左手。芭芭拉最后显然明白了安德烈的意思:与其一味追求“自由”这个虚无缥缈的终极价值,不如关注现实里一个活生生的“人”。因此,她最后的决定是放弃“自由”,活在当下。
  这种“人本主义”的选择无疑是对以“追求终极”有执念的德国电影的一种背叛。这可以说是美国文化与价值观入侵欧洲的一个佐证,也可以说是近些年来德国社会的变化:自由对于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精神奢侈品,而是生活中渐渐习以为常的东西。文学世界总是和现实生活互为补充:人们得不到什么,就总爱谈论什么。一旦被人们所占有,它就会走下神坛——这是对自由的祛魅,也是关于自由的启蒙。人们常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反过来也一样成立:“自由”母题的退出也许使德意志最光辉的精神黯淡,但对普通德国人的权利与自由而言,又何尝不是大幸?

别赚我的眼泪
   
  典型德国导演的毕生绝学,就是在影片开始十分钟内闷死你。要达到这个效果他们有三大杀招:第一个,如前文所述,就是抛弃所有“包袱”的故事情节,第二个,恐怕就是砍枝伐叶、光秃秃直愣愣(或说是极简主义)的叙事方法,还有压抑到骨髓里(或说是零度情感)的表演风格。当然,近年的德国电影已力求转变,来满足普通观众对观影享受的期待,像《罗拉快跑》、《再见列宁》的叙事与表演都极为跳跃丰满。
  但《芭芭拉》这部电影,虽说是12年的新作,却是招牌式的德意志风格。单看女主角——尼娜·霍斯在影片中的表演——几乎是同一个表情从头到尾有木有?笑都不笑嘴角上扬不超过三次有木有?配上她那圆如铜铃又总直勾勾看人的眼睛很恐怖的有木有?(以上排比句与整篇高端洋气的行文风格不符,望诸君脑删)。要在中国,这种演员要被成为面瘫花瓶了(其实她长得也。。),但放在这部影片里,却毫无违和感,为什么?——因为所有角色都一样(囧),反而是演技自然,五官灵活的安德烈医生看着格外让人出戏——怀疑他是美国跑过去,开朗随和的间谍同志~~~
——————————好,我们严肃一点—————————————————
  影片的点睛之笔是在结尾,要是整个影片只能打三星的话,结尾绝对是五星:黑夜里翻滚的海,怒吼的风,芭芭拉面无表情地转过头去,扶起单车行走在沉默的土地上……第二天清晨,失落的安德烈大夫突然看到归来的芭芭拉,两人眼神交汇……卡……字幕滚出,影片结束,所有复杂的情绪和意蕴都被扔到一片虚空中。看到这里,真的感觉所有的表演与对话都是多余的,真正感人的电影拥有直指灵魂,震撼人心的力量,而不是通过夸张的抒情与描写赚取人的泪水。赚取泪水靠的是加法,是把桥段、噱头、卖力的表演统统相加,而震撼人心靠的是减法,是将所有附带物统统抛弃,突出故事自身的力量——这样出色的结尾,德国电影“不会讲故事”的传统和尼娜·霍斯的“没演技”反而成了加分项。让我们试想一下,同样的故事,让在拍出了《唐山大地震》的凯歌导演会讲出怎样的结尾:
黑夜的海面上下着雨,芭芭拉全身湿透哭倒在岸边,朝船夫大哥嘶哑地喊着:“给西德的亲人们带个好~~~我不能走~~~东德的人民还需要我~~~~~但我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blablablablablabla~~~~~~~~”
   
  近几年来才渐渐发现,情感的压抑与克制,甚至于直接从叙事中剥离情感,反而比过于泛滥的“哭腔”更能震撼人心。人都有受虐的倾向,有时潜意识里都想被什么东西惹哭,所以往往所谓“煽情”只是一种技巧,几个桥段一出,观众的眼泪啪嗒啪嗒地就掉了,这时事先发的面巾纸就派上了用场(凯歌导演真的不是针对你,各取所需OK没问题)……这其实是人类的某种本能,是动物性,而不是人的特性,人的特性是思考。因此,好的电影总是留一片空白,留一段路给聪明的观众自己,而不是用各种元素把电影塞得满满的。这也是为什么,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种叙事极为冷漠洗练的书格外撼动人心。在这个方面,为囧萌囧萌的《芭芭拉》和尼娜·霍斯举个“赞”。

 6 ) Barbara

Slow at the beginning, it is not hard to like the film as it progresses. Beautifully shot and so many intricacies weave elements of Barbara together. Nina Hoss' character slowly grabs the attention of the audience as we see her transformation from a cold and calculating character, which is then slowly peeled into a more brittle human being. Hoss takes her transformation along with the film, and a quietly powerful movie is created. An extremely interesting character that is worth reviewing again in the future.

 短评

舍己所欲,施之于人。冷漠的脸,滚烫的心。

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计划出逃的芭芭拉最怕引人关注,电车上的一个眼神、窗外的一声急刹、突然造访的邻居都令她警觉。男医生偏偏不识趣,端来咖啡载她回家,钢琴调音插座短路西德香烟,连藏着秘密的木十字架都谙熟于心。他就这样令她神经紧绷,爱情却如潮水拍打生活。活在伦勃朗的画里,无视监禁的目光,爱情是解剖的手臂。

12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想念[四月三周两天],不过这片其实有点温馨

16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7分。其实我更喜欢《为爱出走》这个意译的片名。导演并没有刻意去强化那个时代东德那压抑的气氛与影响,而更多是专注在爱情的渲染上。全片几乎没有音乐,让故事呈现出一种冷酷的写实感。就像寓言故事里那病入膏肓的少女所做的,女猪的确是没有”出走“,而是停留了下来,但这真是为了男猪么?

18分钟前
  • Riobluemoon
  • 还行

有些导演太会叙事了,每一秒都没有脱离这件事。

20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看这部电影之前最好不要被剧透,否则乐趣大减,它的叙事藏得很深,都靠各种不被轻易道明的细节,把观众一直被蒙在鼓里,最后真相大白了,虽然回头看一切故事其实挺平淡的,但那份浪漫足以弥补缺憾了。喜欢这种冷峻的故事,更迷人是电影骨子里的那份善良和悲悯之心,天朝的导演最缺的这个!★★★★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柏林电影节第三天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好看的一部啊,虽然故事并不新颖,但各个细节和技术环节都很出色,男主角又那么cute,恰到好处的小幽默和爱情戏,似乎一切都无懈可击。

24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想找个片子解闷来着,结果更闷了。

28分钟前
  • 普莉恩皮察雅
  • 还行

审视198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女医生芭芭拉。关于她的生存状况,存在意义与价值观,脉络清晰地反映着当时那个世界的种种偏离。色彩绚丽的镜头后面却是极其冷静而思辨性的探讨,也许直观所感觉到的是强烈的冷漠,可不知在其后面却有很多淡淡的忧伤,爱与期待!PS:反法西斯防卫墙的自由祭奠!

30分钟前
  • L.L
  • 力荐

清冷凄美平静下的暗潮涌动~

34分钟前
  • 黑樱桃摩卡
  • 还行

美服化道无可挑剔,对东德小镇气氛把握得也很精准,但是剧本真是让人呵呵呵。我就是不能理解女主的献身精神,虽然剧本说,这源自1)自己监狱生活,2)Stella在集中营怀孕,很可怜3)女主爱上了男主。但是还是呵呵呵。高贵冷艳了90分钟最后崩盘就是这样。

3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好片。导演讲了一个好故事。极简单、白描的手法。要静静地去看,才能发现在平淡叙述下蕴藏的情绪转变。最后哭了,为结局加一分。伦勃朗的画、肖邦的夜曲,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没拿历史背景说事,仍然是一个非常时期的爱情。

41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影片里最美不过田野里萧飒的风声和摇晃的树木。还有那一看就冷入骨髓的海水。看到结尾芭芭拉和安德鲁对视的眼神,好像突然又不懂影片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了,却突然想起高中政治老师每次说电影结局时都会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死亡啊。”看到豆友说是为爱停留,真的是因为爱吗?恐怕说不准吧。

42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德国这种冷叙事,配乐都基本没用到。冷中人性的暖更是难能可贵。三星半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坏的时代,好人不相识,亦是知己。

49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政治电影最没意思了。我们要反思的是人性,而不是体制。那个西德幻影的实际存在到底是什么,我想每一个生活在今天的人都可以体会,而叙事,却故意在回避。与其挞伐一段历史,不如通过历史反思我们的今天。

54分钟前
  • 愉快周日
  • 还行

如果我们暂时抵抗不了邪恶,让我们努力把善良留下来。

5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三星半。极度暧昧的表意,透出一丝女权主义的味道。必须集中精神分析每一处转瞬即逝的细节才能感受到俄罗斯套娃般的情绪。继07年《耶拉》让Nina Hoss拿到最佳女主角银熊,今年Christian Petzold终于拿到了最佳导演银熊。不过这两次拿奖我都觉得差点火候。

59分钟前
  • 月球漫舞者
  • 还行

叙事风格,静水,流深。入戏比较慢,越看下去却越有张力和温暖,冷漠至心动至留下,一股力量缓缓流溢,当收尾一对火辣会意的眼神对视,为他们心生憧憬,我相信他们之间肯定会相爱会一直下去的。遗憾,女主身材虽优美可冷峻的面孔有点似鼠脸呐。

1小时前
  • 许多多
  • 还行

三星半,其实是一部爱情电影,高压和贫穷的这边有温情脉脉的点滴,富饶和自由的那边有幸福幻想的憧憬,最终良善让她让出了希望的大海,透过伦勃朗的画,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不是《为爱出走》,而是《为爱停留》。一切皆好,唯独有点淡,恰是这点淡,又让人回味。

1小时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